财经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5 04:4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在对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 本科毕业论文 指导 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本科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的一个初步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方法,为以后升学深造、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本科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财经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改进方案。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16届财经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2.撰写论文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收获。(1)论文编辑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毕业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会了排版,65%学会了制作图表,2%的毕业生回答没有收获,原因是自己早就会排版和制作图表。(2)论文写作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82%的毕业生学会了查阅文献资料,76%学会了拟定提纲,62%学会了写选题背景,64%学会了研究方法,15%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0.7%没有写作方面的收获。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收获,掌握了编辑文档的技能,掌握了查阅文献资料、构思论文提纲、收集实际数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为以后升学深造或者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财经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了解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课题组设置了几个问题。

1.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的讲解。(1)撰写毕业论文前,指导教师是否讲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等内容?59%的毕业生回答详细讲解,40%回答进行了简单讲解,1%回答没有讲解。(2)指导教师讲的论文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对撰写论文是否有帮助?40%的毕业生回答帮助大,43%回答帮助较大,16%回答帮助不大,1%回答没有帮助。

2.教师指导论文的方式。(1)毕业论文的指导方式,74%的毕业生回答教师进行了当面指导,64%回答教师采取E-mail方式指导,48%回答教师采取电话方式指导,39%回答教师采取QQ方式指导,21%回答教师采取短信方式指导。(2)哪些指导方式效果好?85%的毕业生认为当面指导效果好,48%认为E-mail方式效果好,32%认为电话方式效果好,24%认为QQ方式效果好,10%认为短信方式效果好。

3.论文开题阶段的指导。(1)关于论文题目的确定情况,5.2%的毕业生回答论文选题是教师确定的,14.9%回答论文题目是自己确定的,79.9%回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2)论文提纲的拟定情况,87%的毕业生回答论文提纲自己拟定后教师进行了修改,10%回答自己拟定,2%回答是教师拟定的,1%回答是亲戚或朋友帮助拟定的。

4.论文写作阶段的指导。(1)指导教师对论文修改的要求,67%的毕业生回答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论文,而且教师亲自动手逐字逐句修改论文,71%回答在修改论文过程中教师要求重写某些段落,38%回答教师要求修改论文标点,2%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2)论文修改了几稿?6%的毕业生修改了一至两稿,81%修改了三至五稿,13%修改了六稿以上。

5.希望教师怎样指导下届同学。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55%希望指导教师多付出精力指导论文,46%希望在拟定论文提纲时教师给予指导,46%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44%希望教师带领同学到农村或企业调查获取论文第一手资料,15%希望教师给毕业生指定论文题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是认真的,在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指导开题、修改论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指导方式,当面指导和E-mail方式的指导效果较好。极个别教师付出的精力不够,体现在不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对论文不提任何修改要求、只要求学生对论文进行了一两次修改等方面。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不当。调查中发现,少数毕业论文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例如《电子商务会计研究》《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计量问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及防范》等。选择这些题目的毕业生一般从年鉴、互联网、知网中查找资料,拼凑资料完成论文,论文的质量不高,毕业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有的毕业生由于考研等原因没有去实习,无法收集资料,有的毕业生由于能力有限,收集不到资料。

调查中发现有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这影响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通过访谈得知,一是毕业生实习工作不是所学专业时,选题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因而论文选题与专业方向不一致;二是本科生论文选题没有像硕士论文那样强调论文题目必须与专业方向相一致;三是财经类的某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多,在专业教师指导不了的情况下,将学生分配给其他课程的教师指导,因而学生选择了指导教师所在专业的题目。

(二)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本科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本科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笛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六)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个别教师不认真。

1.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调查结果显示,74%的毕业生曾接受指导教师的当面指导,8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当面指导论文效果好,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调查结果说明指导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平均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2.个别教师不认真指导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1%的毕业生回答指导教师没有讲解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2%的毕业生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1%的毕业生回答修改了一稿。调查结果说明个别教师没有认真指导毕业论文。

三、加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对策

笔者认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本科生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本科生设立科研导师,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本科毕业生分配办法、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本科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因此,各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毕业论文拿出来参选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教师指导的论文都有机会评优,盲审可以杜绝评优中的教师面子问题,使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优工作做到公开公正,使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论文真正优秀。

6.对毕业论文实行末位审核制。毕业论文末位审核制,就是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低的毕业论文,提交给学校或学院进行审核,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7.建立本科毕业论文观摩学习制度。由于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能力和宽严程度的把握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在本科毕业论文资料装订归档后,学院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使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宽严程度如何把握达成共识。

作者简介:

鹿亚芹,女,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成本会计。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背景进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提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三个转变,即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的转变,据此提出促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财经类

1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背景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研究成果的习作,鉴于学生科研经验、科研能力、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为毕业论文主导者的指导教师如何实现“师傅领进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指导环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论文类型和论文写作不同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中迫切需要关注并且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的改革。

尽管毕业论文指导开始出现“指导提前化,指导多元化,专业交叉化,交流平台化”(李立新,田广增)发展趋势,但就目前毕业论文指导而言,总体上存在以下明显现象:从指导时间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短期指导;从指导方向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同化指导;从指导策略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整体指导;从指导方法的来源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仿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方法;从指导结果来看,现行指导结果存在不透明的、无所谓现象。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背景下,作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集中课堂式指导“,采取科学、合理和灵活的原则,通过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的指导方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本文将以财经类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进行探索。

2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基本思路

2.1 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

无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是指导老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进行论文指导的问题。对于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如果指导教师纯粹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尽管牵涉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答辩成绩评定-论文存档等诸多环节,但是由于目标相对单一,看起来似乎不需要指导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亲自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都会发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需要指导老师以多重身份介入。本科毕业指导学生名单确认后,从选题到最终的论文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将会遇到所指导的学生外出找工作、参加考研或者准备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面试等多方面的状况,导致纯粹的毕业论文指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生的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变得不再独立,而是密切联系,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指导老师一意孤行,仅仅关注毕业论文,对所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就业、升学或者感情方面的压力视而不见,不仅容易引发毕业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而且不利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能否认识到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认为,在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论文写作活动的支架作用当好引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实习过程、找工作或者升学过程中的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入毕业生的内心世界,理解毕业生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从而说服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简而言之,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改革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从局部静态指导向全局动态指导转变,从纯粹的论文指导老师向毕业生的引导者、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转变。

2.2 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

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安排来看,在大四第一学期,由于学生都在校,指导教师能就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等环节给毕业生进行当面指导。但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尤其是在五一劳动节之前这段时间,毕业生都在外实习、找工作、准备硕士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的面试和复试,在这段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而这将近4个月的时间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来说非常宝贵。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质量,许多学校开发应用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毕业论文选题、评阅、成绩登录、论文格式规范化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多数实时沟通交流等指导功能相对弱化,甚至没有。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尤其是包括腾讯、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开始多元化,面对面单独指导、面对面集体指导、电话或短信指导、电子邮件指导、QQ网络平台指导、社会调查实地指导、指导小组指导等方式逐步进入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从我校具体实践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指导主要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电话或短信方式进行,分别占39.78%、41.22%和13.98%,从中可以看出,电子邮件是论文指导中主要的指导方式。由于电子邮件更多是针对个人,因此不能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学生不在校期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即时有效沟通。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实现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QQ群具有群共享、群邮件、群BBS等基本组件(杨靖等,2012),为推动本科论文指导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指导向线上线下结合指导转变提供了方便。

基于QQ群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本人从2010年开始,建立了旨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QQ群,在2010-2012年两届中共有26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QQ群的毕业论文指导获得了相应的帮助并且顺利毕业。本人的一般做法是:确定指导学生名单后,召开见面会,告知学生QQ群号,让学生全部实名制加入并且在群名片中标出自己的级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本人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群中,既包括本人指导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有正在指导的学生,这样应届毕业生不仅可以和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其他问题从往届毕业的学哥学姐那里获得帮助。当然,从本人的指导实践来看,尽管QQ群的确在论文指导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面指导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基本观点形成以及论文修改等环节必须面对面交流,这样不仅能确保论文撰写质量、把握好论文撰写进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效率,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2.3 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

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如果指导老师已经实现了其角色转变,同时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指导,接下来要回答的就是指导老师如何指导的问题,这牵涉到指导方式的变化。本文认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应该因材施教,释放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向差异性个性化指导方式转变是关键。具体来说,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确认后,指导老师首先需要了解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硕士研究生(国内和国外)还是直接就业,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了解哪些同学有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基本想法,哪些有进入企业工作的意愿等等,对这些情况指导老师都需要摸清楚。在摸清楚学生基本去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其长远发展来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指导。比如对于有意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我们在毕业选题上相对来说应该更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夯实,更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来说,偏向于鼓励同学们以家乡或者工作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实习经历或者求职经历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差异性个性化指导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为学生包办。针对毕业论文文档的操作,本人曾经对毕业生进行集中指导,比如目录的自动生成、图的制作等等,但是对于不同论文选题的同学针对文中数据以及参考文献获取的问题,应当告诉学生相应的获取途径,但不会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就是说,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哪些是可以为哪些是不可以为的。简而言之,本文认为,在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3 推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

要积极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离不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本科指导论文老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引导者向多重角色转变,迫切需要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不能单纯以面对面指导的次数作为衡量指导老师是否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指导的依据。具体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指导老师是否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来进行评价,看是不是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获得了指导老师即时性、实质性的指导或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对毕业论文最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回答论文选题占10.71%、论文资料收集占15.35%、论文提纲和结构占25.66%、论文思想和观点占20.00%、如何论证(理论与方法)占18.18%、论文规范占10.10%,这表明学生要求指导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加强监督和管理。

3.2 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指导方式的改革离不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能力的提升。从高校现有指导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来看,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上主要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对于刚刚开始指导毕业论文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不仅缺乏指导经验,缺乏给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的场所,而且缺乏和其他指导老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高等院校可以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下达之前,组织学校经验丰富而且指导效果突出的资深教师对新的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各个系部建立相应的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QQ群,供所有的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实现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综合考虑学校实际情况,提高单个学生指导论文的课时工作量,从本质上提高本科论文指导老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积极性。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论提高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摘要】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着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出发,剖析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现状及成因,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正确树立教学理念、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严格规范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文做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性本科院校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学评教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以此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学评教指标的背景及现状和深入分析现在学生使用的指标体系的方式,完善财经类应用性本科院校学评教指标体系,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类;应用型;学评教

随着当今社会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对此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人才质量成为关键,而学生评教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生评教制度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根据众多研究者对学评教指标体系的关注来看,学评教指标体系已经成了国内外高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管理手段,在教学评估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本次研究创造性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通过调研他们对现有的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意见、建议, 还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学评教指标体系并突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最后通过学评教系统的检验进一步改善指标体系。

基于学生对现有的学评教指标体系的反馈,我们得出构建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一致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完备性原则等,旨在系统内的各项具体指标与目标保持一致且同一层次的各项相互保持独立。运用可行的指标和现有的工具测量出评教结果,让其全面、系统地反映出对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财经类应用型院校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还要求具备技能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对这类学校学评教指标体系具体内容的选择时,评教重点的内容除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个人品质,课堂组织等指标外,还需体现对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的覆盖及检测,当然还需关注课堂内容是否符合财经类本科的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等。

本课题调查中,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分析财经类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设置情况,并进行相互对比,通过分析现阶段财经类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存在的缺陷,找到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的经验及启示,最终去掉一些明显重复及不具有操作性的指标,得到关于学生评教的初选指标。然后将初选指标制定成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发放,得出学评教体系的最终指标。最后将已经确立好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制定成调查问卷,通过直接发放,直接回收的形式进行调查,以便保证回收问卷的有效性。此外,在本次学评教系统的设置上还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除了相对简单客观的定量考核外,还要对定性的考核内容进行简洁概括,从本质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但鉴于定性考核主观性较大,因此可将两者结合,这样既科学又易于操作,使两者相辅相成。

本次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检验,其中包括作为教学的对象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是学生,具有较强相似性的同行,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的教学督导人员和本部门领导等,通过综合不同对象的评价结果,增加了研究结果准确性。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统计,本项目结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特点与现有评教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应缩减目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题目设置数量,增强学生评教的反馈效果。学生倾向的评教指标体系的设置数目介于20-25个之间,占总调查比例的67%。而目前我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置数目为45个,题目设置偏多,学生评教时间较长,耐力下降进而影响了评教结果的真实性。

在现有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对实践性较强科目的设置。92.5%的受访学生希望参与到实践性较强的相关科目的评教活动中。作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课程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评教系统中设置相关选项可以及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更有利于把握教学方向及相关课程设置。因此,目前的学生评教指标系统应就此方面加以完善。

在评教内容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学生较关注题目的设置。在对评教内容的关注度方面,学生较为注重对教学态度严谨程度、课堂组织和进度安排及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等相关题目。其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所占比例为67.02%,课堂组织进度安排和教学态度的严谨程度分别占到61.7%和76.6%,加强这些热点问题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对评教的重视程度,使教师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和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最终建立了符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评教指标的体系,此体系可以对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丰富了高校评教理论体系,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而且,该体系构建的成功实施,也可作为成果向其他学校推广,使其他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学评教体系的构建也得以优化,从而培养出适合于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摘要:实验教学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深入分析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关系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会影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在办学历史、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不同类型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受硬件建设水平以及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挥,其实验教学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创新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众所周知,财经类专业应用性很强,实践能力是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为应用经济学下的所属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亦不例外。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通过仿真环境,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以及《海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实验教学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的助推器。也就是说,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得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深刻了解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技巧,为参与毕业前实习和入职提供支持。具体而言,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应使得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及《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惯例,初步具备开展函电撰写、报价核算、托运订舱、进出口货物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能力,以为其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尽管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验教学日益重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依旧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境。

2.1 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不够清晰

实验教学是培养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已形成共识,但是最终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与实验课程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紧密相关。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实验教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使得,实验课程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缺乏科学的定位或定位不够清晰,进而影响了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

2.2 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有限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资源投入的强度相对较小。这主要表现为:首先,实验教学的硬件不够完善。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不同,经管类高校的实验教学通常需要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机房等硬件的支撑,而受到办学资源的制约,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门实验室通常较少,并且实验教学中采用的软件的类型和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实践类课程的师资较为短缺,大多数教师不具备从业经历,对最新实践活动缺乏深刻认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已成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一个“短板”。

2.3 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教学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实验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有效渠道。但是,另一方面,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实验课程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学习动机弱化,学习热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消退,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有限,并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满足于完成基本实验任务,很少对实验任务背后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进一步挖掘,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难以形成全面的实践创新能力。

2.4 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实验过程的演示,其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沟通,其效果通常难以直观观察,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对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系部完成,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机制缺乏或不够完善。这使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难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实验教学中一成不变。显然,这不利于实验课程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

3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

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对于促进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关于如何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破除实验教学困境,未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科学定位实验课程的地位,不断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对实验课程进行科学定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外向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合理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学时,并注意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构建各种渠道,不断加强与涉外型企业和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变化,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整理,了解实验教学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力求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新颖性。

3.2 逐步增加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

未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的投入结构,逐步加大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提升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另外,应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提升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保证各门实验课程均能拥有一支高效、稳定的教学团队,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资源,为实验课程的有效开设提供坚实保障。

3.3 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当前,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鉴于此,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验软件的特点,科学选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逐步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另外,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参与程度和实验完成质量,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探寻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切实高质量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同时应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易出错地方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以切实保证每次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地实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3.4 构建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构建完善、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对于提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构建内部评估体系与外部评估体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校内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积极邀请校外实践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赋予二者不同的权重,得出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结果。最终,通过依托校内与校外双重评估体系,推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面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出满足这一需求的创新型和高层次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加强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接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

引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转向多元化。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不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更是时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财经类院校相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实验课内容较少,动手机会少,更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乐娟和任正德,2012),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已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从导师制角度进行研究。王根顺和王辉(2008)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1+2’+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施秀剑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主要有小组会议、个别谈话和电话或短信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情况,指导的针对性更强。马龙海和蓝宝江(2012)则从教师角度研究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他们认为大学教师应激发本科生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引导本科生专注于研究主题,阅读相关高质量文献,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提升其创造力。二是从发挥科研平台作用角度进行研究。王巨克等(2012)就如何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杜鹃和刘良民(2011)也认为应积极利用大学科研平台,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其科研能力。三是从其他方式展开研究。唐洋等(2013)将差异化战略引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差异化人才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王继夏和杨洞晓(2013)则对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学生自身、课堂教学、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国家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有利条件,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对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改变本科生尤其是财经类本科生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专业知识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对高年级财经类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一是通过本专业老师开设的系列科研讲座以及研究专题课程,让高年级学生逐渐熟悉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进而培养其查找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科研团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或暑期实践计划等,大学生可以更深入接触社会,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开展工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借助于本科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让一部分专业基础较扎实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提高了其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以及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校而言,其意义体现在:一是本科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在为教师和学校完成科研任务、取得较高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以及课题的最终结题,也有助于课题主持人腾出更多时间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三是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进一步进入本校及其他院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素养不足,科研能力较低

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而宽广的知识面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外在条件。由于高年级本科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主要忙于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学习,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本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加之高年级本科生未经过系统和长时间的文献阅读,难以掌握国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最新发展,导致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明确清晰的研究思路,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机会和训练机会少

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将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毕业设计,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高的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公开的想法较为强烈。但由于缺乏对高年级本科生行之有效的科研训练指导的机会,进而阻碍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没有高度重视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完整计划,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二是财经类高校的教师评定制度不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科研指导。因为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教仅注重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其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投入为充分考虑,使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的激励降低。再者,从学校层面讲,对高年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弱,设立的项目较少,竞争过于激烈。除了大学生创新基金之外,高年级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而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则较多。

(三)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包括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未考虑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有机结合,未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升科研能力。

(四)现行就业环境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部分高校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源,而采取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为割裂了科研与就业的关系。同时,学校的对就业的过度重视使大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错误思想,上大学伊始便开始四处寻找实习机会或兼职,影响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多元化需求下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发挥导师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是指本科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专业、学业等角度指导学习,侧重于学术指导,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辅导等,当然也负有育人功能,在生活上也应积极关心学生,帮助其更快成长。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导师忙于自身学业或教学等工作,对学生疏于指导。鉴于导师制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从当前的单向选择逐渐过渡为双向选择,实行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模式。具体做法为: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甄别确认教师的指导资格,公布符合指导条件的教师名单,公开指导教师的个人学历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指导人数、参与的社会活动等;接着,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进而提出申请,并报请学院批准。当申请学生超过导师有指导名额,则调剂到其他导师名下。

导师的选择时间可以从大二开始,因为此时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目的。双向选择结束之后,导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等其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基础挑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数据的搜集和计量分析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并挑选优秀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扩大视野,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紧紧抓住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利时机,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观察经济现象、调查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热点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培训和外出进修,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二是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突出公司经济这一特色。通过跟兄弟院校交流考察调研等途径,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以利于更好把握经济学发展方向及学术前言;同时,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也可以适当吸引一批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争取建立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三是努力推出一批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的科研项目,以经济学院科研团队为引领,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升能力和拓宽视野为宗旨,强化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其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热点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为了更好地借助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科研部门对创新基金进行管理的同时,学院也应加强对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等,调动导师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是对于参与了学生项目研究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等评定时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对于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和暑期实践计划等项目的学生,除了学校给予的经费之外,学院可追加一定的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争取产生更多优秀成果。此外,学院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设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更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历层次合理,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上佳平台。其中,经济学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密切,学院领导和老师也一直致力于营造学生科研氛围,有助于我们发挥学院自身优势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依托产学研项目,实行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为高年级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

结论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强盛不衰的持久动力,而高等财经类院校又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才能让其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从而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才能为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财经类专业目前是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通过对部分财经类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数据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学校方面的问题,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校 财经专业 就业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财经专业是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专业对口就业难就暴露出来。通过对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为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热”的现状

1.1 云南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财经类专业已成为各高校中的一个热门专业。云南各大高校报考财经类专业的人数也是急剧增加。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该校从2001办学至今,招收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云南省其他高校几乎也是如此。

1.2 会计专业证书报考人数急剧增加

随着财经类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取一些财会方面的证书。比如会计行业最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证等各类经济学证书。比如云南省2010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11.6万人,2011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21.3万人,2012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34.8万,2013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40.5万,2014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47.8万。①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考过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证书的含金量越低。

2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专业对口率如何呢?只有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反馈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效果。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对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回收到115份问卷,其中男生38人,占33%,女生77人,占67%。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2.1 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①在校成绩优秀的有23人占21.3%。良好的71人占65.7%。成绩中等的12人占11.1%。成绩差的有2人占1.9%。②毕业后收入状况在1000-2000的有14人占13%,2000-3000的有41人占总人数38%,3000-4000的有31人占28.7%,4000-5000的有8人占7.4%,收入在5000以上的14人占13%。③毕业后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在云南市内的有65人占56.6%,云南省地级县或镇的有26人占22.6%,在省外城市的有19人占16.5%,在省外地级县或镇的有5人占4.3%。④往届毕业生刚毕业时选择所从事工作时是财经类专业对口的工作的72人占62.6%,自主创业的8人占7%,从事管理类工作的5人占4.3%,餐饮娱乐类4人占3.5%,选择其他行业的26人占22.6%。⑤根据对当前财经类专业就业形势的看法,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大的有27人占23.5%,认为就业比较容易的有26人占22.6%,认为就业形势一般的26人,占22.6%,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因人而异的36人占31.3%。⑥针对当前财经类专业人员的供求情况认为供过于求的有66人占总人数57.4%,供不应求的有26人占22.6%,认为供求平衡的有23人占20%。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职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调查认为首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有7人占6.1%,首要考虑就业地点的有6人占5.2%,首要考虑工资待遇的22人占19.1%,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的62人占53.9%,考虑父母的要求与期望的2人占1.7%,首要考虑个人兴趣的16人占13.9%。⑧而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跟不同的困难,认为最困难的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是66人占57.4%,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中难度最大的是30人占26.1%,认为最大难度是工资待遇的是10人占8.7%,认为是其他问题的有9人占7.8%。⑨对于如何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有41人(35.7%)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的实践。6人(5.2%)认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就业力度。25人(21.7%)认为学生在校时应该自己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43人(37.4%)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经验。⑩针对学生认为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有15人13%认为很好,47人40.9%的人认为较好,46人(40%)认为一般。7人(6.1%)认为不好。■而对当前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最主要的问题学历的高低不是最主要的,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拥有证书的多少与级别的12人占10.4%,认为是工作经验的缺乏的54人占47%,认为是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占的3人占2.6%,认为是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21人占18.3%,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的25人占21.7%。■根据你的工作经历认为学校教授什么最重要教育最有用的23人(20%)认为是专业知识,42人(36.5%)认为是技能培训,有44人(38.3%)认为是实践经历,6人(5.2%)认为是其他原因。■认为学校最缺乏的教育是专业知识的有6人占5.2%,9人占7.8%认为是人际交往能力,24人(20.9%)认为是解决问题能力,74人占64.3%认为是实践能力,2人(1.7%)认为是其他。■毕业后就业单位性质16人(14.8%)是国企,54人(50%)是私营企业,24人(22.2%)是事业单位,14人(13%)是其他性质。

2.2 开放式问卷

对财经类专业教育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回答总结如下:①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理论知识学得再好,没有实践经验也是没有用的。②不要因为一些所谓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和社会脱节。③请一些成功的企业老板去分享,加强专业实战。④学校书本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老师职业技能传授过于理论化,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和跨专业基础知识传授。⑤对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注意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国家加强就业政策。⑥多增加有关实习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心理教育。⑦专业课之余增加模拟操作类的课程,以及多为学生创造到社会各领域实践的机会,实践经验和考证过级同样重要。

3 影响学生就业的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3.1 师资结构不合理

云南还处于一个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师资力量本来就不是很雄厚,更何况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程度,即使加快教师的聘用工作,也不能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发展势态。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够注重实践教学

财经类专业本就是一个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不然就会变得眼高手低。然而,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实践设施越来越跟不上。所以现在的手工会计模拟实务来说,通常是指导老师拿出一套经济业务资料,学生自己操作整个过程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对于如何进行经济业务合理性控制、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如何与同事进行沟通和协调等实际问题,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3.3 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当今,仅仅是应用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全面而综合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迫在眉睫。现在,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而这些,在专业课当中是学不到的,这就需要学习专门来开设一些课程或开展一些活动,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要求研究能力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复合能力,既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构建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综合能力。高校应将学生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连在一起,与一些当地企业建立起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定时定批的将一些同学推荐到用人单位去实习。

4.2 加强就业指导

学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先培养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对大二的学生就要让他们自己有一些危机意识,明确未来所要发展的路,并为之做出一些努力;对大三的学生,应该鼓励出去找一些兼职,接触社会并锻炼一下自己的基础实践能力;进入大四后,就要刻意去找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求职技巧。

4.3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

与理论研究型人才所要求的创新、创造思维素质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等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包括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包括一定的非专业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财经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进行经济、财务核算和管理咨询中,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自信心、心理、意志、品质、身体等非专业素养关系十分密切。高校不仅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做到敬岗爱业、熟悉法规、依法办理、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坚持准则。

5 结语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学历高、素质好和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又有缺乏社会经历的劣势,而且目前毕业的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个人就业涉及多个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如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影响社会和家庭,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 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财经类本科院校为例,对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包括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适应于经济转型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关键词】管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一、导言

本文以财经类本科院校为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科学专业的新要求,对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使其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紧跟时代趋势,并培养出适应于经济转型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二、文献综述

林孝贵(2002)以广西工学院为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广西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创新设计管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发展方向,并具体设计各个方向的相应课程。朱海霞(2005)通过回顾西北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学科的建设历程,总结分析了管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思想、具体做法与成效。王周火、谢恒(2008)以地方高校湖南邵阳学院为例,从本校管理科学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探讨了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钟映f、黄深泽(2009),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学院的特点,探讨了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以及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有成果更多地集中于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针对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方面的研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立足与原有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是否做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否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缺乏研究。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科学专业的新要求

通过2012年版与1999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对“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表述相比较,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对“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复合型人才”,而1999年版的要求为培养“专门人才”。专才的专业知识比较精深,可以在对口的专业岗位中做出成绩,但过窄的知识面容易限制其视野和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以及人才流动性大的现代社会中易显后劲不足,并难以创新。与专才相比,复合型人才的专业造诣可能没有专才深,但其知识面较宽,从而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力较强,迁移性也比较好,在现代社会里,其适应性更强,后劲更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

(二)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与之相比1999年版的要求为“应用优化算法”。优化算法属于定量分析,优化算法有很多,关键是针对不同的优化问题,应用不同的算法。现代定性分析方法要采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而定量分析则必须建立在定性预测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专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与拓展

在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要求为“宏观决策、战略规划、企业诊断和管理研究等管理决策”,相比于1999年版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等管理类工作和现代业务管理工作”,专业发展方向更加具体,覆盖范围更广。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学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领,成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四、财经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

培养模式概括为:“彰显本色-夯实基础-凝聚特质-实践融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三个层次,一个延伸,一个拓展”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进行数据研究、软件应用、评估决策、管理咨询的实践技能。

五、总结

鉴于管理科学本身内涵丰富的特点, 其专业方向的定位应与时俱进,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最终的定位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因此, 我们的专业方向规划的过程中也应关注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及时进行调整, 使我国管理科学专业培养出既能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又能适应时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财经类地方院校《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晋教办[2013]19号GH-12037)、2013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Boyer理论的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晋教研函[2013]3号:20132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颜川(1990-),男,山东济宁人,山西财经大学2013级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财经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当前全国普通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巨大压力,各高校都在积极探寻新形势下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加之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之一就是就业率,因此就被迫各高校探寻财经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财经专业; 本科生; 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剧烈转型和变革的年代,特别是当代中国快速融入世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由此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质量、结构等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另外随着中国教育兴国、科技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规模越来越大,使得高校的教学设施、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使得本科生规模与社会资本的积累、投资比例不协调,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技术性强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对本科生的需求量不会大规模的增长,尤其是对人文、社科、财经类专业来讲显得尤为突出,就业率逐年下降,各普通高校从校领导到基层到教师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财经类本科生培养如何发展,培养模式是什么?如何提高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为此各高校组织专人进行调研,互相学习、互相取经,共同探讨。

二、几种模式比较

通过对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调研和座谈,了解了国内各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校仍在不断探索,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广州为代表的东南模式――实践型。

这些发达地区的非重点院校在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一条重实践能力培养,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模式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方面就是加大实践课、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弱化了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比较受市场的欢迎,因此其就业率相对比较高。但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专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这些学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

2.传统培养模式

有些高校尤其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仍沿袭原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即按部就班进行理论基础教学,讲授按照教材安排的体系逐章逐节来讲,学生也就按照教师所讲内容来学。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一般比较强,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弱。这种模式存在的已不多了。

3.既重视基础教育,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改革,都在探索,如今大多数学校认同的一种培养模式就是既要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这种模式相配套,财经类各专业相应开设了一系列的实验、实践课程,如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社会实践、军训等实践课程,实验课主要有:证券投资分析与模拟,会计实训、金融模拟、电子商务模拟、期货交易模拟等一系列课程。这种模式克服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不足,使学生既系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又增强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实践课、实验课受到教学资源、教学课时的严重制约,致使有些课流于形式。如校外实践课受到实习单位、实习基地的严重限制,加之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企业追求最大收益的目标,致使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基地的建立难度非常大,再加上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实践课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再比如课内实验课的开设,由于受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制约,使得一些实验课课时安排很少,有些课只能是走马观花,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方法,而且实验课程仍在不断增设,这一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提高实践课、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规范实践课、实验课的教学管理?这些问题是我们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朝着三个面向、三个有利于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而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1.实事实是,遵循教学规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实际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要拘于某一种模式,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每个专业、每个学科、每门课都是一样,科学发展就是要讲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因强调市场导向而打乱所有的教学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不能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培养,应该是两方面都要抓,都要加强,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础是不行的。

2.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目前各学校管理部门、各教学实施单位都热衷于搞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增开实践、实验课,这也无可非议,但是对于每个专业的实践、实验课缺乏统筹考虑,下面报一门实验、实践课主管部门就批,没有作更多地更充分的调研,对于它的可行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效性等缺乏科学的定位,对于实践课、实验课与开设这些课程所需的软硬件资源考虑不周。因此,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单位对于实践教学这一块要统盘考虑,从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相结合。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孤立去研究,不能就模式谈模式,而应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配套改革,传统的“教―学―考”两头重中间轻的教学模式,明显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现实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学模式是解决教与学相结合的问题,自然也涵盖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在教学模式中,“教”是引导,“学”才是关键,“教”不理想会形成误导,“学”不理想,一切都会徒劳无益,传统的“教―学―考”模式没有什么中介,是一种单向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把“教―学―考”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两个教学层次:第一课堂教学(教师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环节),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强化理论基础教育)、第二课堂教学为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两个层次贯穿于教学流程的每个阶段,同时对这两个教学层次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反馈,使“教―学―考”整个教学流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相互制约的模式。

4.完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充分认识就业形势。

近些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本科生教学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体系、评估指标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但现存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仍需进一步修正,如其中将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这样就迫使学校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有的学校将毕业生就业任务层层承包,每位教师要承担毕业生就业的责任,这一做法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就业形势我们要有充分客观地认识,本科生尤其是人文社科、财经专业本科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全国各高校共同面临的现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学生就业观念、扩招、经济发展摸式等原因,也有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原因。作为评估指标不应将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考核应视地区不同、学校层次不同有所区别,应考虑投入与产出关系,不能按一刀切。

总之,对于财经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应本着即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原则,一方面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的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建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重要性。梳理了目前财经类高校的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的现状。比较研究了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级指标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财经类高校本科生

近年来国家强调各高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各地方高校纷纷打造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的长期积累和发展不同,实验教学起步和开展的较晚,相应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手段没有形成成熟标准的模式。因此,针对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进行的质量评估和测评、质量保障的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构建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实验教学受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很大,教学场地,教学硬件设备,教学软件投资都能影响教学的质量;其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理论教学中从老师作为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仅作为知识点的接受者,转变到学生即时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参与实验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就需要重新设计。

1.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利于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验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高标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离不开高标准建设师资队伍,这就需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慎重地引进和选调教师,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部门学习、进修,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发展势头良好。建立一个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师的积极性,规范教师的合理发展,引导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建设。

2.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利于实验教学环境条件的提高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提高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水平。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利用率。

3.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利于实验环节的优化和标准化

实验教学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改革,实验教学不仅包括实验课程的基本实验环节内容,还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理念、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的项目设计、实验教学的环节设计等等。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使视角教学课程进一步要求细化,标准化。集中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相应的更新手段解决问题,优化实验教学。

二、目前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现状

1992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颁布,率先提出了建立实验室评估制度的要求。随后,1995年针对高校的本科生教学评估工作也涵盖了相应的实验室评估指标。1995年下发的《高等学校基础教学实验评估标准》,针对高等院校实验室进行了合格鉴定工作。2003年,《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的颁布,使高校实验室的评估工作更加全面化、具体化。

目前的实验室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根据《高等学校基础教学实验评估标准》和《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评价指标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以上两个评价标准本身建立的时间较久远,时代的变化,实验教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再用从前的指标体系进行测评,不能更好的、客观的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是一个系统的评估工程,单纯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并不能满足评价的全面性和阶梯形。目前的指标仍是以最低的合格标准进行考评,评价结果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失去了评级考评的更多价值。

三、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比较

1.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

各省市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一般根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自行设定指标进行评价。一般包括教学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环境与设备、特色与优势五个一类指标,这五个一类指标的权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实验教学本身的所占比重最大,能占总分值的40%,体制与管理、实验师资队伍、环境与设备三项权重持均衡水平。除以及权重指标外,每个以及指标下还涉及数个二级指标。教学体制与管理的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验室开放、管理手段与信息平台四个指标。实验教学下设二级指标有:实验教学大纲与教材、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实验师资队伍评价的二级指标有: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环境与设备的二级指标包括仪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情况、设备管理和维护运行和环境安全。其中特色和优势要求是在实验教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环境设备改革等方面的一些独特的、富有成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成果。

2.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

作为教育部要求的“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指标体系,是建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实验教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先进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著的实验教学效果、明的特色。

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另包括实验队伍、管理模式、环境与设备建立了四项一类指标。其中实验教学包括: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四个二级指标。实验队伍包括队伍建设、队伍状况。管理模式包括:管理体制、信息平台、运行机制三项二级指标。设备与环境包括:仪器设备、维护运行和环境与安全。

四、财经类高校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在参考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测评指标的同时,强调教学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在前两项指标的基础上设定第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设计如下:

1.在实验教学指标下设定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四个二级指标。这四个二级指标又分别设立三级指标。如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立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大纲三个三级指标。要求实验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探索型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立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两项指标,实验教学手段要重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和改进,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入现代技术,融入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实验考核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法,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技能是否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实验创新成果进行考察,统计学生正式发表的论文或省部级以上竞赛奖等。

2.在实验师资的测评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两方面考评。实验队伍要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实验教师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富有成效。实验教师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具备教学兼科研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师资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师资职称配比合理、师资学历实践精力匹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师资的培训制度是否能有效提升教师能力。

五、结束语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除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对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和学二个方面才能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能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校的会计学院2009届、2010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评阅小组与答辩小组评阅意见、毕业论文成绩单等实地调查;学校与部分二级学院论文教学工作制度及执行的跟踪调查,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院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实地调查 问题与改进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职业责任、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毕业论文是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近些年来高校毕业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何改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本文选择某高校会计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论文为样本,学生人数为533人,剔除资料不完整的部分,有效样本为523人。调查资料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意见、评阅小组意见、答辩小组评语等,逐一翻阅手工整理。针对学生设计了问卷,包括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调查、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调查、对老师指导的调查、对论文答辩的调查、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每一选项下均设置了被调查者发表已设计选项以外内容的栏目。问卷采取五级打分的方法收集整理。发放对象是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的2011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0份,有效问卷为185份,其中对教师指导、对论文答辩、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部分的有效样本为167份。为了解毕业论文组织情况,对样本大学的会计学院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三个二级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的制定与执行等,逐一整理与跟踪。

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调查与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 现行本科培养计划中,没用对学年论文、课程论文的具体安排。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未能接受论文教学的相关训练。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上述调查显示: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

( 二 )毕业论文工作流程调查 本文对样本大学4个二级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的文本整理与后期执行的跟踪,结果如下:(1)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时间节点的计划。依据会计学院对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对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将论文主要工作分为:学院动员(学生开始工作)、导师与学生见面(导师开始工作)、提交开题报告、提交初稿、提交定稿、答辩等项。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学校规定“第六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组织布置毕业论文动员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于第八学期第十二周开始”。调查对象中仅只有一个学院的启动时间符合要求,其余均在第七学期开学初,答辩时间均符合规定,实际上缩短了论文的工作总时间。样本单位的论文总工作周数分别为31、33、30、25不等。(2)毕业论文主要工作时间的计划。根据学校规定,论文从动员到答辩的全部工作时间约为32周(不包括期间的寒暑假时间)。为分析各类工作时间安排的情况,将主要工作期间分为了5段:布置论文――师生见面;师生见面――开题报告定稿;开题报告定稿――提交初稿;提交初稿――提交定稿;提交定稿――答辩。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总的工作时间均为31周,比学校规定时间缩短了1周。对2011届总时间的分布看,第2、3、4段作为指导与写作的实际可用时间(其他的时间一般是学院实施相关分配导师、检查审核、评阅、答辩组织等论文的管理工作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58%。本文同时调查了本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工作计划发现,其比例为73%、70%,对会计学院安排的合理性有所质疑。基于对初稿写作的难度的判断,样本学院对第3段安排的时间最长,且期间包括了寒假。本校有的二级学院采取的做法是“3短4长”,而非“3长4短”,两种方案如何选择还需谨慎。第1段的时间中包括学生熟悉论文写作要求,初始选题,以及学院分配老师等,样本学院的时间安排均比所调查的其他学院长(4周、5周),如何规划更合理需要商讨。(3)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执行。通过对会计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部分执行情况的调查发现:第一,时间节点的执行情况缺乏刚性。如部分学生开题报告的定稿提交时间由规定的2010.11.12,拖延到2010.12.9;而对预期不交论文者并未按原规定的处理。第二,部分工作未履行。如应由学院组织的中期检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开题报告、学术不端检测的抽样审核,以及论文成绩的最终认定等均未按要求实施。第三,部分工作程序未规范。如指导、评阅、答辩未通过的后期补答辩等程序,以及论文的归档、总结等工作缺乏不要的规范。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论文工作程序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最有效的使用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合理安排与严格执行。

( 三 )教师指导人数分配及执行统计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的调查结果见表(2),教师指导数量超过学校规定(一般不超过8人)。2009届与2010届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指导人数为12.8人,最高为21人,最低为6人。辅修学生论文指导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

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调查与分析

( 一 )教师指导方式与指导次数统计分析 以学生填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记录为依据,对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方式采用以及指导次数调查。指导次数包括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为止的期间内。指导方式分为:面谈、电话、邮件等。调查结果见表(3)、表(4)、表(5)。从调查结果看,(1)教师指导的工作量大,63.27%的教师人均指导次数在6-10次,最高为33次,平均为9次;(2)从指导次数反映的教师指导的工作量不均等,最高(33次)与最低次数(3次)差距甚大。(3)在三种指导方式中,面谈采用较广泛,电话方式相对较少。未采用面谈的为7人;未采用电邮的为31人;未采用电话的为67人。(4)上述数据来源于学生填制的手册,由于个别学生提供数据的不够准确,会影响对本问题的分析。

( 二 )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小组评阅意见调查分析 根据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的要求,将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内容要求分为:选题、研究工作、质量水平(论点、论据、论证、行文或结构、贡献与创新)、不足、结论意见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内容分为:选题、论点与论据论证、结构与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不足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答辩小组的评阅内容确定为:论文质量、论文陈述、答辩情况、结论意见四部分,另加意见书写认真情况。每项1分。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看,(1)指导教师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漏,较为完整的仅占18.29%。缺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完成论文的工作,以及论文的不足等方面。评阅意见分别有电子版与手写板两种形式,在电子版中存在复制的现象,手工版中存在书写欠整洁的问题。指导教师填写评阅意见的认真程度可见一斑,如何规范值得关注。(2)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较为完整的比例低,仅占12.06 %。绝大部分存在缺项其中缺一项的占60.70%。对于27.24%缺2项级以上的评阅意见是要重点关注的,缺项主要集中在对贡献与创新、不足的评价。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些适用于不同论文的套话,甚至直接复制等。论文的英文摘要的质量如何、附件情况等基本没有涉及,只有极少数评阅中评价了数据处理能力。(3)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填写完整的仅占5.06%,大部分答辩小组的评语属于基本符合要求,不同程度的均存在缺项。48.25%为缺项为2项及其以上,接近半数,其中12.45%的评语问题较多的。评阅填写字迹潦草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有缺项的评语首先是填写的字迹潦草、不认真。综合对导师评阅、评阅小组评阅、答辩小组评阅的调查,集中反映出,教师层面对论文指导工作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对论文指导手册的调查中还发现,对比学生与教师对论文完成总结的填写情况,教师的完成质量低于学生,这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的确存在问题。

( 三 )教师论文指导调查分析 (1)教师指导中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确看法表(7)。对与第1、2、4、5、6项所涉及的教师指导中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致的看法。只是对教师之间对论文的要求存在差异有44.16%。(2)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本选项并非反映存在的问题,只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想法。70.06%的学生持赞同意见,可以认为学生对选题是十分关注的。(3)师生交流应采用多种方式和增加次数。前面已有从学生写作层面提出了与老师沟通的建议。本部分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65.27%认为目前邮件交流是主要形式,由于实习影响了面谈的次数。部分同学还建议:学生应主动找老师,教师尽量留多种联系方式方便联系,结合邮件方式可多进行电话交流,增加面谈次数。(4)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在改进老师指导的调查中,部分同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如:指导过程中应要求更严格,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适当安排指导会,教师可以更早些与学生沟通等。

四、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 一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与分析 以学生论文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构框架的完备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参考文献的充分性。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学院的现行做法与统计分析的需要采用的分类标准见表(8)。(1)选题宽泛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上述统计是仅仅从选题的字面上的分析,但是,从中也能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选题偏离专业。表中的6份不当的选题基本属于此类。如“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管理研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合理性研究”等。二是目标宽泛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数量,如“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是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存在歧义。如“论我国物业税转实的税率设计”等。四是比较恰当的题目的比重仅占14.56%。选题中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小题细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论文结构框架的明显缺项比例低。结果分析: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论文结构合理,有明显缺项的仅占0.78%。尽管在结构完整性方面问题较少,但是13.62%的结构体例一般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3)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规范研究仍然是当前主要的方法,47.86%的学生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的应用已经有所开展。8.56%学生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规范研究的同时部分同学(27.63%)注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方法还未能在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4)图表使用有限,文字差错低少。调查结果见表(9)显示:70.43%的论文不存在文字表述的错误,且无严重错误的发生,文字表述的差错率较低;部分论文存在小的差错或偏误,占比为26.85%;7份错误严重的论文是值得关注的,占比2.72%。论文对图表并用的并不广泛,占41.25%,尤其缺乏对图的运用,仅占7.78%。16.73%的学生并未使用图表的形式,一方面是论文本身不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是学生对图表的使用不重视。(5)参考文献的运用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数量基本上在15篇左右,25篇以上仅占11.73 %,本科中还有极少数(2.81%)在5篇以下。参考外文文献的数量基本上在1-5篇,但是有37.5%的学生没有外文文献。即使标明有外文参考文献的论文中,对该文献的具体运用,也仍令人质疑。参考文献的时间基本为近5 年,在时效上还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 二 )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如表(10)所示。(1)论文写作的时间投入有限。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2)对选题及开题报告的完成现状的判断分歧不明显。对选题与开题报告给出的两项调查结果意见差异不明显。同意选项5的比例(87份)略高于不赞同的比例(65份),认为开题报告基本到位的比例(79份)略高于认为不到位的比例(71份)。(3)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所设计的8、9、10、11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至于论文是否存在借鉴引用的内容较多,被调查者各持己见。(4)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各选项的“说不清”档级的填列人数基本在30-40份,平均为35份,占比18.92%。这部分同学实际上是没有发表意见。

( 三 )毕业论文成绩调查与分析 调查样本为20009、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共523份。将论文成绩分为以下5个等级,分布情况见表(11)。基于论文的总评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评阅小组成绩、答辩小组成绩三部分组成,即:导师的评分×35%+评阅小组的评阅分×35%+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按此构成情况,对成绩构成做进一步统计分析见表(12)。成绩总体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主要集中在“良”、“中”占比为80.50%; 90分以上的论文极少,仅为0.57%。成绩构成情况统计结果表明:(1)从论文的平均成绩看,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不论是全体样本,还是分年级与分专业样本、还是分班级的样本均反映出此特点。这种现象,是否表达指导教师评分较宽,还是评阅与答辩评分较严。(2)从最高分、最低分看,仍然表现为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且在全体样本、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的样本中基本也是如此。在最低分中还看到导师未给出不及格的成绩。(3)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中分差达到20分以上的有16份,其中最高为25分。(4)随机抽取52份样本,其中24分样本(约46.15%)的评阅成绩或答辩成绩高于导师成绩,其中有两份的成绩差额分别为19分、20分。也就是说,尽管平均成绩反映出的导师成绩高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但是,从个案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论文显现出相反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调查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院管理。首先,缺乏对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相对独立性。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必须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 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现实中将毕业论文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看待, 割裂其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混淆了毕业论文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导致毕业论文写作前缺乏前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其次,缺乏对现行框架下实施方案的合理设计。现行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程序与时间节点”)的设计存在缺陷:已有的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程序不完整、部分内容缺失;已有的内容与要求不清晰等。同时,对现行规范的执行缺乏刚性,监督检查不到位,如教师平均指导人数的突破上线,疏漏对选题的审核、中期的检查、成绩的审核等环节,答辩的时间安排短,最终通过率100%等。最后,缺乏对组织实施的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以奖惩导向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学生论文成绩考核不严格、缺乏淘汰机制、通过顺利。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考核不严格、缺乏奖惩机制,教师指导优略无碍,论文教学整体效果差。对管理层的管理职责缺乏必要的考核问责机制,组织实施的管理水平不及。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根本原因。问卷调查中,学生希望加强对教师的选择加强论文管理,定期检查论文进程,建立导师淘汰、奖惩机制等。(2)教师指导。一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导致可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工作,面对一项具有极强弹性的工作,个别教师的浮躁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完成过程。问卷调查中70.06%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增加面谈次数。二是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论文的指导是一个具备明显“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选题不同,研究视角不同,选用方法不同等,使得教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还面临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但现实中,能有这样工作态度的教师的确不多。三是高质量完成指导的要求不足。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完成指导工作的质量要求。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也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因此,尽管教师指导论文数量超过上限,甚至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努力,均可按期完成任务。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指导中应严格要求。(3)学生写作。大学期间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学,学生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问卷调查中,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比例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课程学习”、轻“论文教学”的思想,对论文教学环节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主要以“如何能顺利通过”为目标,而没有过多的思考通过论文教学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在面对就业实习考研几项工作的时间冲突,从完成的顺序上,论文一定是在最后。而且,投入的时间明显不足。问卷调查中,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专业研究能力的匮乏,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匮乏。普遍存在论证资料信息整理不够,研究证据欠充分,研究结论价值单薄。个别同学在论文中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 却不求甚解。问卷调查中,对所设计的:“缺乏对所研究目标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现状的深入研究”“整理参考文献提出研究思路的能力不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够”、“缺乏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应用的训练”等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有还要求“多进行电话交流”、“尽量多留联系方式”、“学生应主动找老师”、“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安排指导会”“增加面谈次数”“教师可以更早的与学生沟通”。

( 二 )相关建议 (1)毕业论文教学切实纳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论文教学、实验教学等均是本科教学的不同形式。论文教学的最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品质素养、情报素养、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因此,论文教学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形式,论文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与此同时,本科教学又不可忽视论文教学,研究生教学又不可没有课程教学。即使在此状况下,课程教学中通常包括了以课程论文体现的论文教学,论文教学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后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科的论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论文的写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实施的目标与要求不同,论文教学一般包括: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这三类型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毕业论文教学是论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现实中实际上是忽视了甚至取消了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导致了毕业论文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文献检索专题;热点问题专题;优秀毕业论文点评专题等。部分专题以外聘教师完成。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践的专门问题课堂讲授、学生研讨;明确与落实需要完成课程论文的具体课程教学计划。增加对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文献检索、调研报告、学年论文等的要求。(2)毕业论文教学实施流程的再造。启动激励竞争机制,允许个别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超过学校的标准,也允许出现个别教师落选; 提供了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加大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前期(选题前)的指导;增加了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了论文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细化落实学院对论文的组织管理,包括: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规范夯实论文动员环节;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明确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试行院系两级答辩办法;增加论文撰写与指导过程的记录等。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奖惩机制,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制;既奖励学生,又奖励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建立优秀论文、典型论文后期的出版、推介、使用制度。完善论文总结归档工作。(3)建立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评价与最终成绩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事故认定与优秀评价等,确保论文教学质量。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师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转变思想观念、制定实施办法及健全考评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财经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教师

引言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财经本科院校肩负为中国经济战线培养经济、管理、法律等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宏伟任务,迫切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忽视应用、脱离实际及创新缺乏等问题。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科设置、社会环境及教育导向,但从根本上说,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息息相关。目前中国高等财经本科院校师资培养出现了盲目的研究导向,职称评审中理论性贡献压倒一切等不良现象,相反,对于承担国家建设任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视而不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也成为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一、实践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财经专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仅仅在于系统的理论导入,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案列讨论、沙盘推演、方案设计、产品营销等多种实践形式,将高度抽象的知识概括转化为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除了要有硬件设备的支撑、专业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更依赖于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

就我们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几乎没有关于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成功案例,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经验又不易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广东某财经本科院校15个不同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同学进行随机抽样与问卷调查,目的是挖掘学生评价背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我们共发放了500份问卷调查,实际收回452份。

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测度,不仅需要必须建立一套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而且需要正确的评估方法。本文在有效获取问卷调查结果之后,针对影响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各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方法,挖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公共影响因子。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步骤:第一,科学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共设计了20个调查项目,每一个调查项目就是一个评价指标,这样我们的指标体系共包含了20个评价指标;第二,采用主观赋值法,根据评价指标的不同选项对该指标影响大小确定选项的得分;第三,为了使得评价指标具有正确的实际意义并利于解读,必须对数据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最后,根据标准化指标数据,测算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为了准确地反映事物特征,人们经常会在模型中包含较多的相关解释变量,这不仅使得问题复杂,不同数据之间提供的信息也可能发生重叠,甚至抹杀事物的真正本质特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降维的思想,将所有指标的信息通过少数几个指标来反映,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解读。但是,应保留多少个主成分或公因子没有确切的答案,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样本总方差、特征值的相对大小等,一般的原则是,所选取的因子个数应使得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根据调查结果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的动态开发能力。根据经济发展与行业实践动态开发财经案列、产品设计、营销方案等方面的课程资源。第二,有效组织实践教学的协同能力。根据相应的开发课程,整合理论教学资源及社会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机会,并进行事后评价与反馈。第三,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教师应敏锐跟踪财经战线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咨询建议。第四,应在营销、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将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第五,具有运行信息技术实施网路教学、财经数据库查询及知识管理的能力。

财经本科院校对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并非教师个人努力即可实现,更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在于教师实践教学理念的树立,学校管理当局应针对性地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成上上下下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指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导向作用,增强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形成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二,广泛听取意见,制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办法。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入社会形成更高的生产力,从根本上说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但是也意味着教师在理论创新、课题撰写之余,付出更多的心血,如积极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向企业家学习。

第三,提供持续动力,健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整体考核制度。只有建立健全旨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动力。当前,应尽快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纳入教学任务的整体考核之中,改革师资继续教育体系。

第四,加强产学研结合,为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依托平台。财经本科院校应在教师培训、流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应创造各种机会鼓励财经本科院校教师到基层单位挂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欢迎企业高管到学校担任兼职导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步性与开放性。具体措施如下:按企业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与产品开发,保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开发实训基地,保证课程教学的仿真性等。

第五,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政策性。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激励政策以及宏观协调机制等具有主导作用,应利用政府权威,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一是建立动力机制,通过政策导向,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企业,如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经营管理活动的竞赛、提供场地及活动经费,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政策补贴,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统计当中;二是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签订校企全面合作框架,为校企产学研结合提供宏观与政策指导。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构成卓越财经本科人才实践体系研究

【摘要】财经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财经本科人才的素养和质量,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别的学科体系成熟的经验,本文借鉴我国针对工科人才培养项目“卓越计划”对人才的相关要求和启示,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本质出发,提出卓越财经本科人才的实践体系,以实现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卓越,财经,实践

“卓越计划” 的对象主要是培养工科类人才,把“卓越计划”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的要求和指标应用于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上,主要表现为紧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一条主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搞好三个促进(促进地方急需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卓越财经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实训、实践三个层面构成。

一、实验体系

(一)涵义

实验课程应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强调巩固基础或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一般与课程相结合,实施的场所在校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扮演的是知识获取者的角色,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实验体系构成

卓越人才实践体系实验层面主要根据按专业类别,按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按照多层次思路,构建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综合、提高“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实现由基础验证实验向综合应用实验转变,由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由传统型实验管理向开放型实验管理转变。

在基础层, 重点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主要应用于课程内的单元实验,包括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是通过形象和具体的演示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中演示性实验是教师采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实验,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形象、生动、易接受是演示实验的三大优点,它不仅能迅速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有加强直接识记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验证性实验,一般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要求学生据此设计实验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来验证某一事实或原理。其特点是先有结论,然后用实验来验证结论。在验证性实验课中,实验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知的,实验的程序和知识脉络比较清晰,通过此类实验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角度来看,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的结论和程序都是学生已知的,学生要做的只是按已定程序重新体验其过程,所以此类型的实验往往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综合层和提高层进行补充。

在综合层,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立足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面向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际,让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为今后的实训和实践作准备。

在提高层,依托实验室在仪器设备、时间、空间的开放, 把一些有延申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如会计电算化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所有的模块都要操作,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只需操作核心的项目,我们可以把余下的项目作为开放项目让非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练习,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在实验中的作用是瓶颈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快速成长;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是财经类卓越人才培养实现”因材施教”方案的有力保证。

二、实训体系

(一)涵义:

实训是为了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过程。实训的场所包括校内和校外,学生在实训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以“学徒”的身份出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

(二)实训体系构成

实训体系在卓越财经人才培养中是界于实验和实习的中间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训体系包括课程实训、科研创新实训、毕业论文、基本技能实训。

课程实训是根据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老师或主要负责人的指导下,以学生仿真模拟训练为主,强调通过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模拟实际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卓越财经人才课程主要以财经类为主,所以课程实训一般采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 用模拟仿真方式去演示工作原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训,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 用操作与实训模式去学习和巩固知识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实训中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实训成果,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将实验结果、方法,甚至实验程序直接用于就业岗位中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科研创新实训,科研实训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对已获知识进行消化升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课外研学讲座、科技等。

其中科技竞赛实训,学校可以专门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制作发明、科研论文等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某些有影响力的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等,形成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并存的实践创新平台,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另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主要每学期由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一批与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等方面的题目,向学生公布,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提出申请,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教师的实验室、科研室或项目小组,充当“小助手”,完成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工作者”的角色,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完成一定的任务,还要参加组里的方案讨论,从而不断加深所在特定背景的了解与熏陶,得到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卓越财经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的全面总结。在实训过程中,包括征题 、审题 、选题 、开题报告 、撰写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要求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

基本技能实训包括就业指导、军训等。

三、实践体系

(一)涵义。实践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实践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践的场所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学生在实践中扮演的是工作者的身份,是所学知识运用,接受社会和行业检验的过程。

(二)实践体系构成

卓越财经人才与工科人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工作环境不同,工科人才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程序化的工作较多,但卓越财经人才工作环境变动比较大,需具备更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卓越财经人才实践体系构建中,通过实践子体系的实施为学生以后深入工作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行业培养必需人才的手段之一。实训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实习和创业。

课程实践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指定的实践环节,基本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专业课程校外实践等。其中社会实践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如各种公益劳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也包括在其中。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工厂和农村做社会调查,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回校后安排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校外实践属于社会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一般是根据课程的需要,由老师布置具体任务,如策划方案的制作等,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场所、方式来完成。

实习指学生毕业前一年或一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以半工半读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习期间享受一定形式的员工待遇,毕业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其评估。包括基地实习和自主实习,基地实习是在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完成实习的过程,场所和实习内容相对固定;自主实习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自主选择实习的企业和实习内容。

在本体系中创业所指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创业来体现理论的力量,实现个人的就业和价值。在卓越人才实践体系中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力推进学生的创业实践。在学校创设学生创意生活园和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软硬件服务。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阐述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培养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提出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特色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强,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局发展迅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纷纷依托各个学科办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虽然依托的学科不同,但是培养的目标却大体相同,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毕业生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情况出现。财经类院校是诸多开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避开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人才培养道路,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财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培养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培养什么人是高校办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人才类型的划分及标准,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比较认可的分法是将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划分为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一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等教育优化发展结构时也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领域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服务业,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产业特质,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服务业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素养上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在技能上要求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对旅游者来说,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对旅游从业者来说,旅游就是要从游客出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体验的过程。由此,旅游业的特质决定了旅游专业具有高度的应用性而非学术性,要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不论是在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其产业性质是不变的,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更要有实战技能。产业发展需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旅游本科教育中,许多高校没有把握好旅游业的产业特质,办学中过多地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性、逻辑性,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的产业需求相脱节,教学方式未与实践紧密结合,导致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情况出现。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现特色,必须在培养方向上有所导向,这个导向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依托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及办学优势进行思考。结合广西财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

1.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学术型人才是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所学能所用。突出实践,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实践需要去掌握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旅游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旅游业是服务业,服务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更要有实战技能。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解决旅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注重操作是实践能力的关键。

2.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截至2011年,全国已经有505所普通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了14万。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综合性大学、林业院校、师范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等,类型多样。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充分发挥财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财经类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类学科是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经济管理类院校学生的十分重要且突出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使其成为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旅游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成为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外语能力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涉外性,外语能力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物资、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旅游业日益融合成整体,旅游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的效应之一,无论是在覆盖范围、时间跨度还是经济、文化内涵上都在不断拓展与深化。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扎实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外语应用能力应该成为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二、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财经教学为特色,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着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已经成为许多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共识。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应用型人才也有层次之分:一是技能型人才,即在旅游业一线从事实际操作活动的人才;二是技术型人才,指从事旅游业的管理、策划工作人才;三是工程型人才,即把旅游管理学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专科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后两种,而财经类本科院校的优势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经济管理类院校学生的十分重要且突出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旅游管理技术型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旅游行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流程,旅游营销、策划能力突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应在参照上述规定的前提下,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一是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提高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模块,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要贯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0%左右。二是在理论课程中突出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应主要包括管理类、经济类学、旅游学类学科。其中,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应为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的基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也应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主要指旅游学类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外语、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旅游学基础课程。此外,专业主干课还可根据各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的主要就业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酒店管理方向可开设酒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方向可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管理方向可开设旅游资源与开发。三是选修课主要根据旅游业的需求方向开设课程,让学生以特定的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习并熟悉岗位要求和掌握相应技能。同时,还可根据财经类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相应课程,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如会展策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电子商务等。

(三)以认知实习、教学实验、专业实习为三个系统,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认知实习系统。在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安排若干个学时,教师可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旅游线路及线路上的一些景区景点、饭店、导游过程等,通过参观、与旅游从业人员交流、实地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旅游行业的构成要素、管理环节、工作内容等,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建立教学实验系统。教学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实验室可以根据就业方向分别设置饭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等。在第二、第三学年根据专业课程学习,在不同的实验室中通过开设不同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基本流程、基本技能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建立专业实习系统。主要由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组成,在第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或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组(下转第90页)(上接第81页)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可以按学生的就业方向设不同的实习模块,如饭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实习等。由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实习时间为3至6个月,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四是实践教学应注重把实践教学与取得旅游业的各种从业资格证结合起来,如导游证、全国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一专多能、一人多证”,促使其向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方向发展。

(四)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在专业学习之余,要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讲座、学术科研活动及各种学科竞赛和专业竞赛等活动,成立旅游协会等学生团体,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建议探索以“211”行动为载体和平台增强学生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11”行动,是指在一个学年中,开展“两个比赛”,即模拟导游比赛、旅游营销策划比赛等;组织好“一个节庆”,即旅游文化系列活动,重点向全校介绍旅游文化;举办“一个学术节”,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年度的某个月份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基于民族地区财经类高职高专学校向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的初探

【摘要】阐述经济数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论述民族地区财经类高职高专向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出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关键词】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经济数学;教学问题【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专科层次的学校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成长,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倾斜力度更为突出.近年来,民族地区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更多的民族地区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但在次过程中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成本是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部分组成的.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经济问题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而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问题等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最优化问题,而其实质就是求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的选择变量的值.作为科学技术之基础的数学,既有卓越的智力价值,又有卓越的应用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将更广泛、更普遍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

1.1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方法在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表现在数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度的准确性,二是烟密度逻辑性.由于数学固有的精确性优点,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地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采用数学的方法,有助于赋予会计学中的经济范畴和概念以准确的定义,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内部收益率的定义等.运用数学方法严格遵循数理逻辑程序,从一定的前提必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另一方面,

有助于暴露出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如经济学中有两个非常常用的经济术语:边际和弹性,它们和经济数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如果掌握了经济数学,就很容易就明白"边际量"近似于或者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一阶导数"即而不至于无从下手.如果没有经济数学知识,那么只能直观地凭对它的语言陈述理解这一经济术语,必然要求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强,但仍不容易准确地把握这一术语,因为它本身涉及的就是数量变化,只有用数学加以定量化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它.

1.2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的作用

所谓经济应用数学是指经济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它涉及算术、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运算学、对策论等多门课程.它们相互渗透,又形成众多的数学分支.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会计、经济管理、金融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升学考研及进行财政金融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经济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和运算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培养成为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领域从事金融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

通过经济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缜密的分析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针对经济人才培养注重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应用的显著特点,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好的发挥经济数学教学在民族地区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数学教学,除了和其他地区的的共性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出现了一些 "不是问题"的问题.

2.1 学生认识知识存在障碍

由于地域、民族习俗、知识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待同一件事物认识、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地处西藏地区的大中专类院校,90%以上的生源为藏族学生,他们从小习惯于藏语交流与思考,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学五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汉语,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准确、全面掌握.

2.2 基础知识较薄弱

在讲授经济数学时,常常会用到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如加、减、乘、除,百分比等,而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薄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任课老师时常不得不给这些学生"加餐".长此以往,学期初计划的课程无法完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遵循"概念-性质-计算",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没有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主动学习者.由于经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财经类专业文科学生较多,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较薄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对高数的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长此以往,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2.4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

民族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方式仍然以"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模式进行,基本没有创新可言,除了灌输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反复讲授的例题之外,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提高,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

2.5 生源与师资结构的矛盾突出

目前高校的持续扩招,一方面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财经类专业兼收文、理学生,入校后又混合编班,加之民族生源数学知识欠缺,班级内学生数学成绩相差90余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另一方面,部分在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教师数学素养欠缺,无法将数学高质量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因缺乏相关的财政经济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出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与结合.

3 对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经济数学教材的内容都存在"重数学理论,轻经济应用"、"重知识灌输,轻方法培养"的问题,没有做到"经济"与"数学"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学习乏味、主动性低,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某些定义、定理的来龙去脉,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不能从经济的立场抽象数学思维.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的问题,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并在教学环节中加以了尝试.

3.1 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在每年新生入校开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前,安排4至6学时给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最常用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基础知识"垫底",在讲授新知识时能很快融会贯通.

3.2 突出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财经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具有专业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财政经济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保证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删除或简化繁文缛节.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理将数学知识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存贮模型、最优价格模型、蛛网模型等等.通过学习交流,领悟数学与经济的联系,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3 利用能够利用的各种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接触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及时的意见反馈能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挖掘其探究欲望.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平时讨论、数据收集、处理、数学模型分析等结果记入平时考核,改变过去固定的考试方式,尝试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新型考核方法.

3.4 融入学科励志小故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了解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授牛顿、莱布尼兹、柯西的生平和他们在微积分相应理论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的发展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博大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5 尝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分层教学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 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 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具所长,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入校时的数学成绩和学生个人的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低班"."低班"要求:在保证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为基础,使学生掌握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维,具有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班"要求:对于数学基础扎实,学习有余力,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的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定的.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种新模式、新视觉、新感受、新体验,消除了一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一些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

对于财政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既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作为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课堂和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构想

摘要:目前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财经院校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办好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应突出财经院校特色,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应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重视教材建设。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问题;设想

一、引言

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而成的,其专业发展各有侧重。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谈几点建议。

二、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财经院校的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理工科的特色明显,侧重于培养系统开发人才,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计算机课程;第二是以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是其科技情报学专业,侧重于教给学生以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析与预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从事信息与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是各类财经院校,侧重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目前该专业的教学并没有一个较固定的要求,而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财经类院校只是简单地照搬理工类或综合性院校的做法,即将经济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做简单的叠加,并没有使其相互融合。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在认识上不明确,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不明确。这也就是说,目前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较普遍地都存在一个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合理而有效的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组成的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直接映射出该专业的理念和特色。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信息系统类课程的简单相加,没有必不可少的整合。这样,课程之间就难免有重复。另外,理论性的课程也较多,与实践结合也不够。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大量计算机课程,但管理类课程就较少,这样它必然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其次,专业课的比重较大,人文课的比重较小;必修课的比重较大,选修课的比重较小。这些都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3 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适应本专业的教学。但是,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要么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其学科背景不够合理。这极易形成教师的短视,不利于他们将有关知识加以统整。这样的教师在讲授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时,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系统地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教师还缺少系统开发的经验,即对于大型应用系统的设计缺乏掌控能力。

三、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的设想

1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色,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指出:每所大学和学院都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都应寻求弥补其他院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做到突出特色。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金融类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明显。“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目标是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集经、管、文、法、工为一体的学院,并且要努力使之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如此,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老牌专业,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应该突出我院的特色。笔者认为,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致力于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又掌握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能,从而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现代信息管理及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2 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更要使学生能有较宽广的人文视野、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整体知识观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即使课程设置有其核心体系。笔者认为,这更适合于清华大学这类培养精英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而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而言,因为学生在自主选课时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院并不适合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即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来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三大类学科。根据专业定位,要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就应既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又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这样,笔者认为,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识教育课中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科学史等。在这里,增加科学史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安排选修课,为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

第三,专业必修课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技术、信息存储与安全技术及IT项目管理等。

第四,专业选修课。在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可任选下面任何一个模块:1)网站开发模块。该模块包括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编程技术、SQL/ORACLE网络数据库开发、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IT前沿选讲等。2)银行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及银行信息系统开发等。3)面向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企业资源与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3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理论课之外,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二是增加参与管理与实践的机会。为此,可以设置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模块。校内实践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即相关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其中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系统开发等。第二方面是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再设置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他们学习过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和网络知识等,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的学习。第三方面是对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通过MBA的学习,并采用分组研讨、导师指导等方式进行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校外实践主要是在学校和区域内的银行或相关企业进行。在毕业设计期间,允许学生到企业边实习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4 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根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等手段来提高素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大多是先产生于国外,所以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著名学者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来校讲课,以让教师能更多、更快地了解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此外,还可聘请外系教师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里的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以为学科问的交叉渗透及新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

5 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所以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专业,需要有有特色的教材来作支撑。目前,由于大多数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课程都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简单相加,所以建设适合该专业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适合该专业的教材应是既能涵盖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融合进去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将各门课程中有重复的内容删除掉,应增加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最后,应在教材中增加较多的案例,同时也鼓励教师广泛收集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浅议财经类本科院校辅导员信息素质培养

[摘要]文章通过对信息素质的有关研究及信息素质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经类院校辅导员队伍信息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辅导员信息素质的建议,以期达到提高辅导员信息素质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 辅导员 信息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徐小娟(1980- ),女,河北唐山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与法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1149)陈灏杰(1981- ),男,陕西铜川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北京 101601)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教育的观念和思想、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志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因此,高等学校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时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提高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信息素质和加大辅导员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力度。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界定

信息素质是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质的概念。1987年,信息学家帕特丽夏・布伦特认为信息素质是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的基本技能。此后,美国图书馆、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和美国国家信息论坛在1990年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质的概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截止到目前,学术界仍未对信息素质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从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信息素质是一个涵盖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的认知和有目标地获取、利用、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四个主要的方面。

二、信息素质对于辅导员工作开展的作用

(一)全程关注学生的生活、思想等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工具在大学生中日益普及,大学生拥有的计算机越来越多、使用的信息工具越来越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信息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生活并互相交流,例如通过微博、博客等。辅导员只有熟练使用和掌握信息工具,才能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动态,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工作。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断提高,建立了学生管理工作网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工作微博和QQ群等各种信息平台。

(二)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理论、教育理论等各种学术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育方法也不断地革新。随着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新知识的学习途径已经不仅局限于书籍,而出现了论坛、网络传播等各种平台。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学习各种信息平台的使用,利用信息平台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现代大学生有很强的个性和时代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和大学生同步才能得到实效。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信息的输入和传播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方面,辅导员要对当前传播的信息进行了解、筛选、理解和掌握,形成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辅导员要通过对各类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进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辅导员要快速掌握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了解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并利用微博、论坛等各种现代的交流引导方式取代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板,一张嘴巴讲半天”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关心的事情,与教育对象“同频共振”,这样的辅导员才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群体或全体的工作,教育引导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三、财经类本科院校辅导员信息素质评价现状

(一)信息意识不强

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传统的学习方法已根深蒂固,面对由于科技进步而带来海量信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存在着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不强的问题。在如何了解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来帮助自己自主学习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手段,只是将精力和时间放在网上“聊天”、网上“冲浪”上面,不能熟练地运用和驾驭网络,没有主动收集、筛选和形成自己所需信息的意识。

(二)信息环境较弱

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多为文科类专业,校园氛围偏向于文科方向。虽然学校中也有计算机、校园网等基础设备,但只是注重日常的使用,没有在学习、使用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呈现出校园信息环境较弱的不足。

(三)信息素质较低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人员,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的学习较少,同时囿于工作繁忙而缺少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辅导员信息平台运用技能的缺乏,并陷入信息劣势的尴尬境地,体现出信息素质较低的弱点。

(四)信息素质培训不足

高校一般对辅导员师德、校情校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方向培训较多,但对于辅导员的信息素质培训缺少应有的关注,对于信息素质的培训和投入力度不够,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相关方面的培训。

四、财经类本科院校辅导员信息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意识和观念的问题是提高辅导员信息素质的关键。可以通过讲座、比赛、征文等各种形式加深辅导员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实例、实践指导提高辅导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安于现状、僵化保守的思想,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收集信息、运用信息,主动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增强提高信息素质的自觉性。

(二)制定和完善培训制度

高等学校应该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提高辅导员信息素质的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外出交流培训、实践指导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信息素质培训,并将这些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实施严格的信息素质培训制度,加大对广大辅导员信息素质的培训力度,同时加强培训考核,让培训做到实处,达到应有的效果。切实解决辅导员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拓宽相应的渠道和手段。

(三)营造信息环境

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信息环境较弱,很难潜移默化地影响辅导员进行自我学习。要着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以培养辅导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在硬件上,要配备一定的技术装备,让辅导员拥有获取信息的工具;在软件,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例如建立学习交流平台、辅导员专项课题研究小组等,通过专项训练、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研究成果的同时,提高辅导员的信息素质。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我国财经类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思考,提出一些对策以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大学本科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对提高我国财经类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本科创新人才 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如何更好地适应科技时代,提高本科生培养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时代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作为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看清形势,紧跟时代脉搏,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与完善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采用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财经专业人才。

1 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管理”很多年前就成为独立的学科,教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也已经很早建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在教育的众多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教育要素,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确财经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的财经专业人才。在我国财经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任务,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快速发展时代的需要。

财经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和素质:要持续充满对财经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的能力;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的创新;要保持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强烈的创造激情;要有创造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等。

观察思考我国财经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还存在已有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本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壮大的需要,很多院系参与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本科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

2 教学管理工作相应的对策研究

其一,提高本科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在我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前提下确定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本科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需要做到系统化、知识化和创新化。不同学科在学科文化、知识属性和成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以及考察和考核方式等也应采取相应灵活机动的管理制度。

其二,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投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只有适合学生需要与兴趣的课程才是最恰当的课程。因此,弹性教学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实现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建立以培养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与探究精神为主的教学管理新体系,把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切磋式、讨论式学习,培养应对变化的能力和自我调控适应的能力。 通过课堂内外讨论、设疑、交流等诸多形式使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从而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良性条件。

其三,转变思想观念,在办学思想上重视本科教育管理。

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办学思想上重视本科教育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为科技快速发展进步的社会提供多样化、高水平、高素质的财经专业人才,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其四,增大各院系本科教育管理自主权。

本科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必须合理分配任务和权力。如果权力太过集中,将会极大地削弱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管理的重心必须逐步向学院进行合理下放。合理地确定管理的任务和分工,实现层次化管理,从而营造灵活、宽松和开放的教育管理机制,将教育管理职能和目标从教育过程任务型管理转移到教育过程评估型管理,将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心从由高校教务处具体措施制定、实施转移到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控制层面上来。

其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依靠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进步幅度和提高幅度进行教育质量评价。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综合评价考察体系,将对财经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合为一体。

其六,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随着高校学科门类不断增加和本科生规模的迅速壮大,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管理模式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显得非常重要。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占有量已成为衡量―个大学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完善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中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同步化管理,实现教务处对本科生教育全程调控和过程管理。各级管理部门通过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高效化分类、整理和分析,对快速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常怡,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