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9:2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设计完善的库存管理流程
在物流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中,设计出合理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非常重要。合理完善的库存管理,能够优化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的有效运转。物流公司实施供应商库存管理之后,就一定要对库存管理的相关流程进行有效设计,以便能够保证整个库存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在整个库存管理流程中,要建立规范流程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库存管理方面。要规范库存方面的流程,公司应该把获取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与供应商一起沟通协商,并且根据库存的基本情况来确定库存量,最后由产品供应商的库存管理系统作出决策;第二,在仓储和运输配送方面。一方面,要严格原材料的仓储情况,规范好材料的分检入库和保存工作,另一方面,要规范材料的运输配送,材料要按照要求及时送到企业的手中,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好配送计划,从而实现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优化物流管理的结构设计
结构性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两个部分。渠道设计包括重构物流系统、优化物流渠道等,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优化物流渠道,可以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响应性和敏捷性。物流管理的另一项战略性工作就是进行网络分析,这是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参考依据。其中网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库存状况进行分析,不断降低库存成本;对用户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反馈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找出服务水平与成本的最佳比例;对物流信息的传递状态进行分析,提高物流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透明度;对物流运输方式和交货的状况进行分析,提高运输渠道的合理性;对合作伙伴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估。
3、建立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
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步骤可以范围以下几个环节:其一,实现内部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原来相对分散的信息系统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内部信息处理的关键所在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与外部信息的有机融合和沟通;其二,实现外部信息的交换。在信息系统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强化对企业不同分支机构、不同地域乃至不同合作伙伴的控制和沟通,做到对重要客户的信息收集和访问,从而实现售前、中、后服务和金融交易开展的目的;其三,信息系统的集成。就是利用WEB技术的集成供应链系统,实现不同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换。
作者:毕研博国伟刘凯单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国内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物资采购管控现状
1.对石化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系统介绍了国内某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和供应商管理。该集团公司首先实施采购决策权集中,其次,实现采购职能集中。该集团公司把采购的职能从围绕项目、围绕订单处理的“小采购”向前扩展到管理需求、向后扩展到管理供应商,实行“大采购”的模式,实行“一标一议”的采购方式,而且针对战略物资建立与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关系。(2)面临的管理瓶颈第一,如何保持集中采购的成果。第二,在国际化经营规模扩大、物资进口量加大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局面下,如何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第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跟西方优秀跨国集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集团公司虽然实现了订单层面的流程“小优化”,还没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及工作质量标准。三是,还没有分类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KPI。
2.对电力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近年来,国内某大型电力能源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与集约化采购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权限体系及流程、物资分类明细以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基础上又进一步对电缆等通用物资材料、新能源设备实施总包配送管理模式。该集团公司实施物资总包配送产生的积极地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升了规模采购优势,部分物资采购价格(含配送服务费)低于委托单位自行采购价格的4%到50%。第二,提高了关键战略物资供应保证能力及其剩余战略物资再利用水平。(2)面临的管理瓶颈虽然该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已经成熟,但依旧存在管理的瓶颈:第一,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第二,管理幅度过于扁平化。第三,供应链平衡策略没有有效贯彻在采购计划管理中。第四,集团公司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都没有形成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
二、分析及建议
1.在集中采购基础上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是必要的(1)只有解决集中采购后续问题,才能维持集中采购效益英国BP石油公司与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没有对供应商的后续管理,战略寻源75%成果会在18个月消失殆尽,具体如图下所示。(2)集中采购之后有必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大型企业集团实施集中采购后,需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将部分管理内容在联盟中内部化,替代部分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做好供应商后续管理和物资供应工作,提高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交易和配送成本,提高其效率。
2.必须确保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业务循环正常(1)必须明确供应链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虚拟企业同盟,良好信用与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高度相关,供应链管理科学性与物资需求计划及预测管理高度相关。因此,需求计划及预测、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是供应链有效的重要条件。(2)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3类核心业务循环正常首先,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应建立满足动态管理要求的计划与预测机制。其次,进入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必须接受并遵守供应商后续管理规则,维持良好的信用及服务意愿,建立共同交易的支点。最后,供应链是虚拟企业同盟,与物流相伴的就是资金流,必须确保资金流与物流的基本匹配,避免长期大额拖欠资金,损坏整体信用体系。
3.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专业化机构(1)供应链专业化外包管理存在巨大需求中国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发展较晚,但国际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相比而言,境内供应链管理企业由于更贴近境内企业和国内市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2)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集团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从企业集团层面综合考虑采购与供应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入最大化以及效率3方面因素来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论证是否有必要成立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4.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配套的流程与标准(1)企业管理差距主要在于流程与标准一般规定性的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仅限于“道”层面,没有明确程度上的要求,因此一般企业与先进企业差距就在于流程与标准。(2)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统一组织管理,建立寻源、采购、供应、付款职权分离又相互支撑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其次,依据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机制和效率要求,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第三,维持供应链管理成果,建立统一、可操作的供应商评审和绩效指标。
5.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首先,虽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能确保程序正义与正确,但却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制度。其次,招投标只是战略寻源的方式之一,是采购与供应周期的中间阶段,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
6.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都应与优秀跨国集团对标,及时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别风险,在一般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别和地区风险属性差异,制定差别化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
三、结束语
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有必要在集中采购及总包配送基础上,进一步遵循供应链管理规律,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供应链专业化服务有较大市场需求,专业化公司应在计划与预测、采购需求定义、战略寻源、供应商管理和配送环节提供充分的增值服务。成熟供应链管理必然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供应链的大数据利用水平、流程化和标准化水平。
作者:董梅单位: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一、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确保以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成本,两者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其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供过于求时的商品降价损失、供不应求时的缺货损失,以及由此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在物流和商流这两个功能间的权衡,即反应能力与效率、成本水平之间进行权衡。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趋向于尽量缩短响应时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中,要求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同步,不仅响应速度要快,而且要反应得柔性灵巧。供应链反应能力可用供应链完成以下任务的能力来度量:即是否能对需求的大幅度变动作出反应;是否能满足客户较短供货期的要求;是否能向客户提供较多品种的产品;是否能提供创新的产品;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供应链拥有的上述能力越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越强。然而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付出成本增加的代价。例如,要满足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种提高反应能力的战略都会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效率水平,反之亦然。
效率型供应链是以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效率型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相关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关注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运输、库存等方面的相关费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反应型供应链则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或者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很强。反应型供应链需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从而减少产品过时和失效的风险。供应链战略便是在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效率水平之间的平衡,零售企业一旦确定供应链战略之后,强调反应能力的供应链必须将其所有的职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其反应能力,而强调效率水平的供应链,则必须让所有的职能战略都用来为提高效率做贡献。
二、零售企业商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零售企业的商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性划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性商品。功能性商品是指那些用以满足基本需求、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且边际收益较低的商品,例如超市销售的各种日用百货、冷冻冷藏食品、常温加工食品等。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并可准确预测,从而使供求可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这使市场调节变得容易,其商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零售企业可以集中几乎全部精力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与上游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加速库存周转,及时补充存货,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购,对供应商的选择侧重成本和质量,根据市场预测保证均衡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显然,功能性商品要求效率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
创新性商品是指在设计或者服务等方面创新的商品,例如时装、高档电器、时尚用品和奢侈品等。这些商品能够带来较高利润,但是由于其生命周期短暂和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却很难准确预测,并且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会削弱创新商品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更加新颖的创新,从而使需求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创新性商品具有的高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供求不平衡的风险,因此其主要成本是商流成本而非物流成本,需要零售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灵活地响应顾客需求。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不是低成本,而是获得速度和柔性;库存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决策不是使成本最小化,而是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显然,创新性商品要求灵敏反应的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如果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是功能性商品却采用反应型供应链,或者经营的是创新性商品却采用效率型供应链时,其供应链战略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这时就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
1.识别零售企业的商品需求特性
我们可以从商品的生产周期、需求可预测性、商品多样性以及市场导入期与服务的标准等方面来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一般来说,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两年以上),创新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短(3个月~1年);功能性商品的品种较少(10~20种变形),创新性商品的品种较多(通常有上千万种变形);功能性商品的需求预测偏差较小(10%左右),创新性商品的预测偏差较大(40%~100%);功能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低(1%~2%),创新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大(10%~40%);功能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长(6个月~1年),创新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短(1天~2周);功能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低(5%~20%),创新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高(20%~60%)。利用这些判别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
2.实施零售商品类别管理
零售商品类别管理是指零售商以某一商品类别作为战略经营单位进行管理,集中精力传递和实现消费者的价值,以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具体来说,零售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并将商品类型区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型商品。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提高顾客的服务水平,实现整个商品类别的整体收益最大化。
3.按照商品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供应链战略
对于功能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物流成本,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系统。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与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互协调的供应模式,零售商总部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对销售量的预测,利用电脑辅助订货系统向供应商订货,由供应商或区域配送中心向各零售商店提供即时补货,拉动制造商进行产品生产,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同步运转,共享物流设施和仓库资源,降低配送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对于创新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商流成本,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实施快速反应(QR)系统。从提高顾客响应的速度出发,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缩短商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实施JIT生产方式,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小批量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迅速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构建和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国内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通过供应链创新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已成为许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企业相对缺乏合作精神,对供应链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有必要研究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一、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全球化供应链能适应全球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实现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实时地接近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供应链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另外,全球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AMRResearch的“2005年供应链25强(SupplyChainTop25)”中,包括戴尔、IBM、诺基亚、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等公司,涉及制造业和零售业。这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领先的厂商,可以识别需求,立即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并击败他们的竞争者。根据AMRResearch的基准数据,领导厂商在库存方面低于基准数据15%,产品进入市场要快60%,完成订单方面领先17%。
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的组织基础是企业成员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式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在整个联盟利益全球化的前提下制订长期规划,从而保证整个联盟产、供、销等物流运作的同步化、一体化。国内企业的传统物流管理适应不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要求。
(1)难以实现快速准确交货。快速准确交货体现了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求整个物流运作实现同步化,以保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能力。传统物流管理反应慢,各物流职能部门配合不力,信息传输缓慢且利用率低,严重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
(2)无法保证物资采购供应的低成本和准时性。全球化供应链管理,通过物流运作方式的转变,一体化运营的顺利实施,将会保证在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这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最低库存准备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游供应商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实现紧密联系的保证。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是困扰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比较困难。信息共享是保证全球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准时、精确的关键,物流管理中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传统物流管理中,物流信息逐级传递,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相互保密,信息共享、准确传输和反馈是非常困难的。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不足。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重要职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多样化、瞬时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国内企业的物流响应支持条件还未成熟,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出现质量或者数量问题,生产组织不和谐,经常导致延期交货。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全球化供应链要求上下游成员企业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和整体利益观,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快速响应需求,需要上下游成员的物流要素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以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这与上下游供需实现无缝衔接分不开。然而,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竞争利润的敌对关系,无法实现无缝供应链。
三、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分为4种:包括以分销商/制造商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产品/服务供应者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和以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主体的模式。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再造的过程,成员企业相互适应、相互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管理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组建或者加入全球化供应链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
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顾客需求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盈利,增加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产品物有所用,价有所值。
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突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全球化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全球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长期而有效的竞争力。
3.全球化供应链的构建步骤
(1)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寻哪些产品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
(2)寻找准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企业一般而言是行业前三名或者年增长快速的优秀企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的浪费,加强目标性和集中性。
(3)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识别核心能力可以由外向内进行: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其次,要对企业在该领域中的核心产品进行分析;再次,进行企业能力的分析,一般而言,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方面、市场营销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和管理方面;最后,对核心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4)建立组织成员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将要构建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成员进行评价,选择具有综合优势的成员,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提高全球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5)成立全球化供应链委员会。组建协调中心,对各成员企业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对各成员企业的评价考核,控制各成员企业的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的商业行为。
(6)选定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作为一个网链结构模型,要求每个层级中的节点企业至少有两个以上,即使某一个节点出现失误,另外的节点也可以有效弥补,减少了失败的风险。这种模型的典型性案例就是Dell计算机公司,其相同的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几家,同时,Dell也允许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为供应链以外的客户供应零部件,以保证灵活性和成员利益最大化。
(7)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战略联盟应基于全球化供应链的总体战略目标,有效实施战略计划和作业规划,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手段,不断优化全球化供应链运作,加强无缝协作,减少内耗,增进合作的强度和进度,使全球化供应链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快速、高效和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摘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简约化、协同化、非核心业务外包化和信息化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析。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之间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依托Internet网络,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和满足需求,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实现经营一体化。国际化供应链的功能主要是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诸如供应、研发、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配送等方面,做到最大程度地协调高效运转。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正不断加快。如何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和改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中国企业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供应链管理简约化
(一)供应链简约化的作用
简洁的供应链能使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更加透明,非增值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会大大缩短其定单处理周期和生产周期,显著减少不确定性对其供应链的负面影响。通过Internet和EDI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以虚拟组织的形式,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简化供应、生产与销售过程关系结构,使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和项目,这种简约化的供应链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地管理供应链既能实质性降低公司经营费用、节约成本,也能有更多时间去关注顾客,改善终端服务。一个高效的供应链能够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最终也带给顾客更多的价值。
(二)供应链简约化的途径与策略
1.以客户订单为导向,改善供应链管理。一般产品要求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拥有以定单为驱动的“高效率的”供应链,实现供应、生产与分销的一体化。按照订单生产,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根本。我国著名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海尔认为,新形势下企业运作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的生产,其结果只能是生产更多的库存;库存积压,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只能陷于连续降价的泥潭,白白耗费了企业宝贵的资源。不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将会给企业带来莫大的风险。所以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速度的竞争,即获取订单并满足订单需求的速度竞争。这就需要不断改进供应链的各个流程,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降低在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之间的成本。
2.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简化供应链环节。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化经营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平台。整合集成电子商务系统,从而使客户—厂商—供应商协同起来,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实现供应一体化,将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世界IT巨头戴尔为例,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戴尔的供应链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它的供应链中没有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是直接由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把产品卖给顾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次性准确快速地获取了订单信息——由于是在网上支付,还解决了现金流问题——戴尔拿到客户支付的现金后再进行生产——无须用自有现金来支持其运转,结果是现金流周期为负24天。另外,因为去掉了销售商所赚取的利润,也降低了成本;其次,戴尔公司采取把服务外包的办法,又降低了一部分运营成本。这样,高效的电子商务模式使供应商、戴尔和服务商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3.以部件标准化为核心,优化采购与生产流程。由于国际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单一品种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生产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使企业对采购与生产流程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这就对我国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采取果断措施,实现生产部件标准化和资源重复利用,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所在。建立产品设计生产的模块化架构,明确区分需要及不需要专门设计的采购部件,使部件的标准化、设计及生产平台的重复利用、设计成果和其他知识成果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将普遍应用的部件,如金属片、扣件、电子和电气零件等,首先实现标准化和重复利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并逐渐进入更复杂部件的标准化和重复利用的阶段。随着标准化和重复利用进程的深入,国际化经营企业能优化更多部件和设备采购要求,从而简化供应商的数量,优化供应商的结构,实现规模采购,有利于通过谈判降低部件、装配线和其他资产的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化
(一)供应链管理协同化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包括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协同。由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自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导致各环节之间相互发生抵触矛盾,甚至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处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服务商都是各有其打算,但是在他们之间必须要有合作,这种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化管理比相互抵触重要得多。在构建国际化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我国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以及合作伙伴的资源、特点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化策略
1.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合作。要实现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在参与合作活动以前改组和整合他们内部供应链规划的流程和技术,保证其各个供应链技术所产生的数据是有效的、一致的和透明的;同时,由于真正的协同意味着共享需求信息,各企业必须形成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双赢观点。当这些条件具备时,合作伙伴才会互相理解对方的基本运作机制,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流程,以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由本田公司牵头打造的本田汽车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协同化的供应链关系。本田公司非常重视同供应商长期合作,它拥有供应商部分股权,引导供应商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共同关心汽车最终的市场效应,从而激发了供应链上每一个企业的创新动力。
2.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立共同的供应链信息平台。协同化的供应链模式,要求企业之间要有良好的信息透明度,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应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达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实现并行化、同步化。宝洁和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通过共同的供应链信息平台连起来,当配送中心内宝洁产品数量减少的时候,该平台会自动发送一个警示信息要求宝洁送更多的货。而且这个平台深入到了沃尔玛的每个超市,以至于任何宝洁的产品通过收银台扫描器的时候,宝洁可以通过卫星信号监控货架。有了这种及时信息,宝洁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生产、发货给沃尔玛。而不必在仓库里堆一大堆产品,等着沃尔玛打电话。该平台使宝洁降低了库存,减少了定单处理成本,并且节约了大量时间,以至于宝洁愿意给沃尔玛“每天不同的低价”还能有较高的利润。
三、非核心业务外包化
(一)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意义
对于国际化经营企业来讲,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能够运用最佳的供应链能力比拥有这些能力更加重要。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而有效地获取新的能力,把投资减少到最低限度,把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对需求的变动或增加做出迅速而经济的反应,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非核心业务外包能够适当地分散风险,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优势项目上,有利于进一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主要策略
1.生产虚拟化策略。生产虚拟化指不拥有工厂的企业作为客户的供货商,直接和海外买家签定合同,把生产任务外包给有实力的工厂,自己则负责统筹并密切参与整个生产流程,从事相关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控制、以及物流等支持性的工作。虚拟生产企业实际上已经是某个产品全面的供应链管理者,属于品牌驱动企业。这种企业可以不再具有生产厂房和物流设施,但必须具备管理虚拟供应链的技能。这类企业通过借助外力扩大产能,能迅速扩大市场占有,节省资本投入,并规避行业周期波动和季节变化风险。
2.采取物流外包策略。国际物流的高投入、高难度及其复杂性,促使国际化经营企业采取物流外包方式。物流外包,不仅使其获得了较低的成本,而且使得他们的物流网络富有足够的弹性来适应渠道结构和渠道物流角色的不断变化。
四、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一)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改变着企业交易、合作、竞争的模式;推动着企业营运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升华,推动着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全球市场变化中选取、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进而做出更好的采购、销售和存储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
1.以流程为导向。几年前,我们的最佳作法可能是引入自动化仓管系统、引入运输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但是现在强调的是“以流程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或技能为导向。技术只是流程中的仆人。我们应该超越技术而关注流程,首先设计正确的流程,然后使用系统技术加速员工实施正确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改进,在流程上持续改进。
2.以客户服务需求为依据。需求信息一旦输入系统就自动变成了客户订单,订单驱动相关部门的联动,直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因此一切的采购、生产、物流配送等行为都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将客户需求信息和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商网络相联系,使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做到名花有主,实现零库存。
3.采取循序渐进策略。如果在评估不到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轻率地大规模启动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数据的真实完整将成为最大的问题。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国际化经营企业应该在条件成熟时稳步推进供应链信息化管理。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消除信息失真,优化决策过程。其次,在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及成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有效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便降低不确定因素干扰和商业秘密泄露的几率,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摘 要] 零售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的商品类型选择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对功能性商品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对创新性商品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与商品类型的战略匹配。 [关键词] 零售企业 效率型供应链 反应型供应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零售业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沃尔玛、麦德龙、7-11等著名跨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零售业只有尽快实施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的顾客所组成的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众多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运作层面上,没有将其看成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进行战略性思考,结合商品类型来构建供应链以获取战略匹配,才能使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质的飞跃。 一、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确保以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成本,两者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其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供过于求时的商品降价损失、供不应求时的缺货损失,以及由此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在物流和商流这两个功能间的权衡,即反应能力与效率、成本水平之间进行权衡。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趋向于尽量缩短响应时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中,要求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同步,不仅响应速度要快,而且要反应得柔性灵巧。供应链反应能力可用供应链完成以下任务的能力来度量:即是否能对需求的大幅度变动作出反应;是否能满足客户较短供货期的要求;是否能向客户提供较多品种的产品;是否能提供创新的产品;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供应链拥有的上述能力越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越强。然而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付出成本增加的代价。例如,要满足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种提高反应能力的战略都会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效率水平,反之亦然。 效率型供应链是以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效率型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相关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关注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运输、库存等方面的相关费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反应型供应链则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或者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很强。反应型供应链需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从而减少产品过时和失效的风险。供应链战略便是在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效率水平之间的平衡,零售企业一旦确定供应链战略之后,强调反应能力的供应链必须将其所有的职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其反应能力,而强调效率水平的供应链,则必须让所有的职能战略都用来为提高效率做贡献。 二、零售企业商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零售企业的商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性划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性商品。功能性商品是指那些用以满足基本需求、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且边际收益较低的商品,例如超市销售的各种日用百货、冷冻冷藏食品、常温加工食品等。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并可准确预测,从而使供求可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这使市场调节变得容易,其商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零售企业可以集中几乎全部精力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与上游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加速库存周转,及时补充存货,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购,对供应商的选择侧重成本和质量,根据市场预测保证均衡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显然,功能性商品要求效率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 创新性商品是指在设计或者服务等方面创新的商品,例如时装、高档电器、时尚用品和奢侈品等。这些商品能够带来较高利润,但是由于其生命周期短暂和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却很难准确预测,并且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会削弱创新商品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更加新颖的创新,从而使需求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创新性商品具有的高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供求不平衡的风险,因此其主要成本是商流成本而非物流成本,需要零售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灵活地响应顾客需求。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不是低成本,而是获得速度和柔性;库存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决策不是使成本最小化,而是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显然,创新性商品要求灵敏反应的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如果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是功能性商品却采用反应型供应链,或者经营的是创新性商品却采用效率型供应链时,其供应链战略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这时就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 1.识别零售企业的商品需求特性 我们可以从商品的生产周期、需求可预测性、商品多样性以及市场导入期与服务的标准等方面来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一般来说,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两年以上),创新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短(3个月~1年);功能性商品的品种较少(10~20种变形),创新性商品的品种较多(通常有上千万种变形);功能性商品的需求预测偏差较小(10 %左右),创新性商品的预测偏差较大(40%~100%);功能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低(1%~2%),创新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大 (10%~40%);功能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长(6个月~1年),创新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短(1天~2周);功能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低(5%~20%),创新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高(20%~60%)。利用这些判别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 2.实施零售商品类别管理 零售商品类别管理是指零售商以某一商品类别作为战略经营单位进行管理,集中精力传递和实现消费者的价值,以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具体来说,零售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并将商品类型区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型商品。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提高顾客的服务水平,实现整个商品类别的整体收益最大化。 3.按照商品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供应链战略 对于功能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物流成本,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系统。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与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互协调的供应模式,零售商总部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对销售量的预测,利用电脑辅助订货系统向供应商订货,由供应商或区域配送中心向各零售商店提供即时补货,拉动制造商进行产品生产,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同步运转,共享物流设施和仓库资源,降低配送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对于创新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商流成本,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实施快速反应(QR)系统。从提高顾客响应的速度出发,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缩短商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实施JIT 生产方式,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小批量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迅速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 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饶 菲:供应链管理——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1(2) [2]叶广宇 蓝海林:供应链分析与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2(1)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 合作关系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
日本本田汽车工业因为大力改善采购工作,平均每一辆汽车成本节省了近600美元,在极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日本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很具有代表性,本田公司每辆车80%的成本都用于从外部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即每年在供应商处的购买额达6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1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只占每辆车成本的20%,他们认为:供应商的状况如何对本田公司的赢利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论文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 石油行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
[论文摘要] 首先从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对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经验提出了石油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所面临的障碍,继而提出了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以使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更有效地进行。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已经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各类组织和企业,都纷纷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绿色供应链并希望从中寻求出未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动力。随着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的加强、对供应链整体优化和协调的研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节约能源,通过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这些都已成为石油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石油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其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的现实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石油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应是立足本立足本企业,整合资源,实施流程再造,建立区域性仓储和配送中心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使企业物流向面向地区性石油石化行业的物流企业转型,逐步建设成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基于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在物资供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制与化工、储运、销售及使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使其成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石油开采、提炼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石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其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的需要以及环境管理国际化的影响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近年来,全球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发展,但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污染十分严重,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有助于改善环境问题。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环境管理标准委员会,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国际标准化的轨道,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石油企业有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3.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健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直接或间接采取措施,相继制定了绿色关税制度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来限制或禁止某些贸易的进行。这就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占有国际市场,就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潮流,通过对整个供应链实施绿色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政府、社会对绿色供应链的扶持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现阶段,各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法律,对那些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予以罚款,而对那些实施环保的企业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公众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时候更加青睐于环保产品。石油企业也应该借助这种趋势,实行绿色生产的同时,不但提高了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控制了成本,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自身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石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1.管理上的意识和经验匮乏
在石油企业内部,传统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绿色生产的意识并没有在石油企业内部得到广泛共识,这与国际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很难结合起来。这种意识,不但是管理者需要加强的,也更应该把这种绿色意识深化到每个员工的心里,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可观的人员支持。当然,国内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工作处于初始阶段,没有成型的模型框架和绩效评估体系,也并没有足够的案例支撑,这给石油系统这个庞大的行业供应链进行一次实质性转变带来巨大困难。
2.自身产业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石化的产业链呈现头小尾大之势,而中石油的产业链则呈现头大尾小之势,由于在业务上各自为政,但又相互交叉,这就造成了研发力量分散,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中石油和中石化又分处石油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需要上下游企业合力完成,所以研发力量的分散,使得石油行业各方面用于绿色管理的技术得不到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而没有真正实施并有效地利用起来。
3.政府部门立法不完善
现今,欧美各国政府都已经制定了一定的环境法规、法律,并提出了一些环境经济政策,如:低息、无息及减税制度;可归还保证金法;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等,这些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定了的政策支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导致了核心企业不能很好地起到带头作用,不能很好地与原材料供应商很好地合作来改进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管理。
三、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影响日渐扩大。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管理(MFS:Management For Stakeholders)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对于石油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讲,它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团体、当地社区居民、绿色投资者、绿色供应商和绿色雇员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或者对企业在绿色生产中的经营方针产生影响,或者受到企业绿色生产所产生的效用影响,也有可能同时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石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困难的分析,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对解决上述问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1.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
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中石油在改组过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开发等主要业务,证明了勘探开发企业是整个石油行业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包括物资供应、作业公司、管道运输公司、炼油以及销售公司。
这条供应链上的公司,作为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事实上,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最值得重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油勘探开发中容易污染环境,地震探测、油气泄漏及挥发等会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气资源本身会污染环境,如油轮的沉没会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价值巨大,而节约材料也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举措。第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应协调好整个生产的安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回收及再加工处理,以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消耗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2.政府
在米切尔的评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中,政府符合权力性和合法性两个特征,属于一种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事实上,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各级政府通过立法、税收和行政管制等形式在环境问题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石油企业作为一个对环境能产生直接负面影响的行业,应该切实地加强自身绿色化的程度。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临时出台的新政策对企业的生产形式和经营策略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会使企业在符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基础上受益。政府部门也会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不断完善法制上的监督和限制作用,来促进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绿色化进程。所以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与政府的经常沟通将变的异常重要。
3.雇员
同政府部门一样,雇员也是具有权力性和合法性两个特征一种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但它又不同于政府部门那样强大的对企业的法律上的强制性。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那么企业内部雇员的“绿色化”也将对实施过程和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绿色雇员也就被顺理成章的提了出来。绿色雇员是指企业中具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动的员工。以前许多企业先入为主地假定员工只想挣得足够高的工资,而对企业的环保问题漠不关心,从而使企业对绿色雇员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对绿色消费者的关注。但事实上员工在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比想象中的大得多。20世纪80年代员工的环境意识还主要限于关心仓库的环境、办公室的安全性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而今许多公司的雇员已经协助管理层超越了传统的环保意识而进入了新的领域,如无纸化办公、污染防治、废旧工具回收、节约能源及参与志愿者组织等。绿色雇员的这种新需求,也正是促使整个生产乃至整个供应链绿色化的动力,这样对于石油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有更好的推动作用。石油企业应该通过适当的培训使自己的雇员绿色化,让他们有了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管理的意识,这样才能让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变的更切实际,更有效率。
4.当地社区居民
这类利益相关者,在米切尔评分法中,属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事实上,他们在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蛰伏状态,只有当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才会使用实际权利,或者是威胁将要使用这种权利,这时他们将被激活成一个值得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石油企业在勘探、开采、输送以至提炼的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并同时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这势必会激活这部分利益相关者来让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行使权利。在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飙升的今天,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上的任何闪失,都可能会造成后果极其严重的损失。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把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充分考虑到整个绿色管理当中,将会把石油企业的未来发展带向光明。反之,忽略了这部分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很可能在未来把石油企业带向一个危机。因此,石油企业除了在自身方面加强改造之外,适时地进行下当地社区居民的民意调查,也将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正面影响。
四、结语
在我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这个行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石油行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提升石油企业的形象,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目前由于经验上的不足以及技术上的相对落后等原因,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完全展开,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也势必导致在未来的实施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让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整个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当中,将会有利于整个绿色化管理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可持续发展观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工业园
论文内容摘要:传统掠夺式的线性经济发展观,单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最高利用效率和环境的最低负面影响为前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设计流程,探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产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在此同时,传统工业化所表现的线性经济发展趋势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支撑的局面,这些必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各种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不断运用,制造生产率的提高空间已被充分的挖掘。面对新世纪全球性市场竞争的环境,各国的企业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要取得竞争的优势,企业必须开始实施从内部生产运作过程的管理转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 agement,简称SCM)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整体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与服务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就必然会制约供应链的进一步合理化。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由此产生。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则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 年首次提出的,它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注重绿色及环保理念,试图改变传统供应链起始于供应商,终止于用户这样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模式,把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其中,使整个供应链形成一个物质与能量能够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T (时间) 、Q (质量) 、C (成本) 、S (服务) 四个功能目标转换为T、Q、C、S、E ( 环境)这样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尽可能缩短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尽可能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尽可能减少环境负影响和资源消耗。
绿色供应链的设计流程
由于生产过程与方法的环境限制日趋严格,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消费与回收等各个环节都需实现绿色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应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一般来说,绿色设计是指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充分考虑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旨在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同时将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Reduce, Reuse and Recycle)引入产品的开发阶段,优先考虑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将其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再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也被称为生态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是指制备和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噪音小、无毒性,并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和材料制成品。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应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
绿色化效率要远远大于末端治理的效率,并且供应端绿色化的效益在后续的供应链环节中可以得到放大,因此,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绿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不但达到环保目的,而且由于降低了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树立“环境成本”的观念,在选择产品材料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那些在制备、加工、重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
(三)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又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的国家,绿色生产的提法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用污染防御的战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有关绿色生产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改变原材料投入,有用副产品的利用,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以及对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将各类风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减到最低程度;加强生产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资源能源。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产品促销等整个营销活动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一致。绿色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收集绿色信息,作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依据;研究绿色产品,除了对绿色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功能结构和工艺过程进行研究以外,还要考虑产品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重视绿色促销,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并做好绿色营销渠道和绿色定价等相关因素的组织工作。
(五)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尽量使用环保产品、服务,对使用后易造成环境危害的产品的妥善处置等。目前,市场上许多产品都标榜自己是绿色产品,但其中真正属于绿色产品的却较少。大多只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改善了其环境协调性,但若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环境协调性仍不尽如人意。这种市场现象往往会误导、欺骗和伤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发展极为不利。具体而言,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若能在生产活动中正确的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必将有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塑造,增加用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
(六)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是绿色消费的最后环节,指企业及时收回有技术缺陷(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破坏) 的产品、废旧产品、包装物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力求整个回收过程不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产品的回收在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回收策略,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能减轻对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因此,绿色回收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树立绿色的企业文化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能够创造出企业与社会双赢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其中的各成员都要树立绿色观念,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经济目标和社会环境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企业文化。
(二)实施协调管理
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然而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并非易事,企业可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彼此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并可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
(三)将供求关系的重心转向服务
传统供应链一直将产品作为供求关系的中心,产业的增长遵循“资源-产品-弃物”的线性数量增长模式,这必然会与环境管理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应将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对于需要回收处理的产品,应以出售产品的使用权为主,由此形成一套即时回流的逆向物流系统,使单向线形的传统供应链转变为由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双向循环的生态供应圈。如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用户仅购买其使用权,而企业保留其所有权并进行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理。
(四)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平台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要选择符合绿色标准要求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都有赖于行业内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环境信息与其它信息有效集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同时,政府及相关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五)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依靠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对自然系统的模拟实现产业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量的多级使用,这无疑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经济、财税、法律手段将一些企业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直接规划一个生态工业园来吸引一些相关企业进驻园内,其设立具有很强的计划与指令色彩,与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是相悖的,致使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系统风险较大。
因此,可以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这样一方面可实现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可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结论
我国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但在某些领域的实践中已展现了诸多优势,如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因此,我们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拓展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在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从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石化企业物资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论
1.1 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是一项系统,其英文为supply chain[1]。供应链是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目前所说的供应链指的是一条完整的,基于生产制造、流通企业为核心,包含了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链条,包括生产、流通、交易及消费等各环节,且各环节均有“供方”、“需方”等对应关系,进而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共享及有效控制,完成原材料采购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或市场的一系列活动。
1.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cm)是现代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管理模式,利用供应链思想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管理,目前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均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集成化、同步化思想为指导思想,管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的全面规划,确保流动畅通无阻,最终实现整条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共赢。供应链管理和物资原材料采购流通、物流管理等密切联系,所以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具有基本内在关系及逻辑。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了生产计划、供应、需求和物流4个领域[2]。
2 石化企业供应链物资管理业务流程
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就是把企业内部经营的全部业务单元的人事管理、财务活动等纳入同一条供应链,实施统筹管理,形成用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网络。
石化企业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主要是进行物流过程中的各个部门业务流程、活动的协调、控制。企业的不同部门都会在物资供应业务流程中占据一定的角色地位,比如:企业的资源来源的主要依靠采购部门完成,制造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提升产品的价值功能,配送部门主要负责对客户的订单进行管理,并将货物送达客户手上。通常情况下,一般和个性化产品的设计都由工程设计部门负责,因此它们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参与了企业的增值活动,这些部门均属于物资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及内部客户,需要采用强大的企业管理系统,才能够确保增值活动得以高效率完成。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项包括企业内部所有提供对供应链管理起到支持作用的应用工具,因此企业的物资管理,需要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基础,以供应链管理理论思想为出发点,构建物资管理业务流程。
3 供应链设计原则
①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原则。系统建模时,存在自顶向下、自底向上2种设计方法,在设计供应链系统时,通常先由主管理高层将决策及战略规划完成,下层部门实施决策,所以供应链设计需要结合这2个原则。② 动态性。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必然存在动态性,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决定的,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确保企业具备柔性、敏捷性,所以需要将生产信息计划依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更新。③ 集成性。供应链属于集成企业,是企业模型的进一步扩展,所以基于供应链基础下的企业生产计划信息,集成了各个信息源信息,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竞争对手及消费者等各方面信息。④ 开放性。供应链属于网络化组织,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基础的企业生产计划信息,属于开发性的信息系统。企业内部及外部都能提供决策的相关信息资源,实现和信息链上其他企业的共享。⑤ 可靠性。供应链管理系统如果不可靠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想要确保企业都可以正常运转,就要保证供应链系统安全可靠,因此在设计供应链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可靠性。⑥ 可扩展性。供应链系统的设计需要符合并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因此应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⑦ 继承性。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已经存在的,改进管理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因此需要继承一些宝贵的成功经验。⑧ 协同性。供应链企业进行生产计划的决策的过程需要进行群体协商,指定生产计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能力,同时还要立足合作企业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利益和需求,这是实现供应链顺利流动的要求,是一项共同协商确定决策的过程。⑨ 战略一致性。设计供应链应立足企业的整体战略,因此需要先明确设计系统的目标,确保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⑩ 集优原则。选择供应链各接点需要遵循强强联合原则,各个企业集中精力在各自的核心业务上,并均具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等特点,可实现快速重组供应链。
创新性原则。构建创新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常规陈旧思想,采用全新的视野对原有系统进行改善。不过创新应注意:① 基于企业的战略指导、总体目标基础,保证和战略目标相一致;② 基于市场需求基础综合运用企业优势及能力;③ 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实施技术的经济性、可行性分析;④ 充分发挥企业人员智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积极发挥整体优势。
4 供应链系统设计流程
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的全局信息系统密切相关,供应链系统可有效支持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设计过程体现了企业的战略转化。供应链系统战略需要将企业各管理层次需求表现出来,设计流程应符合信息系统设计规律。石化企业的内部供应链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
5 总 结
通过分析石化企业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了设计供应链时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石化企业内部供应链设计流程。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物资管理模式,以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竞争优势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实现了产品的快速和及时的生产。为了实现供应链管理,需要对企业的流程进行重组,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出发,阐述了供应链是怎样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最后,提出了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竞争优势;业务流程重组
一、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
1.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是一个整体,是由很多相互关联的不同的厂商组成的一个系统。系统的目标是追求整体的最优。系统的整体利益往往大于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利益之和。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同样也是这样的。供应链的整体的效益和效率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仅仅为实现本企业的利益最优出发。作为一个子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有自己的运作方式。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的存在,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而每个企业则需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 供应链的基础是联盟。供应链强调企业与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快捷的送达。作为企业的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及时的销售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预测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供应链带来了管理上的变革。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不但要管理企业内部的生产,还需要处理好与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它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加以对待。(1)企业战略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的成本,实现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实行差别化战略,为客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2)组织设计方面: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集中式和层级化,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了稳定且单一的市场需求下的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但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及时、灵活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化。供应链管理下应该对传统的职能部门进行重组,根据生产的特点建立一些柔性灵活的组织单元。
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实施特定地竞争战略而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信息技术战略家鲍尔(bernard h. boar)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五种类型:(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供应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优势。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1)采购成本的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加强供应商关系的管理,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首先,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市场采购的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市场的风险、不完全的信息往往使企业蒙受损失,失去许多商业机会。其次,大规模的采购以及长时间的合作,可以使供应商在价格上给企业实行优惠。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的采购本身就降低了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供应商同样由于不确定性的降低而使费用下降。(2)库存成本的降低。库存成本的降低来源于供饮链管理对市场的预测能力的增强。在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库存的降低可以减少存储费用、管理费用、运输费用。任何的成品和半成品都会增加仓库的管理费用。在制品的增加,会使其搬运费用增加。采用供应链管理后,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批次、小规模的采购和供应商送货来减少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在制品的流动,减少运输费用。最终半成品和产品的储存数量也会减少。(3)销售成本的降低。销售成本的降低得益于销售渠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管理整合了批发商、零售商,在销售过程中降低了成本。首先,企业与批发商之间大规模的货物运输,利用了运输的规模效应,降低了销售费用。其次,减少了商品在销售过程发生的滞销带来的损失。
2. 速度优势。在“拉动”方面,提高快速响应能力,进行及时快速的生产。(1)快速的订货和定单处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pos技术、edi技术、vpn,为客户快速订货提供了方便。各个零售商店根据库存的情况定期或者根据订货点进行订货。这些订货信息及时地传递到销售商和生产商手里。企业根据销售商传来的订货清单进行分类处理,以确定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以及在什么时候生产。(2)快捷制造。企业根据定单,在规定的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实施供应链的企业,一般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基于mrpⅱ或者是erp的制造;另一种是基于jit方式的制造。前者的特点在于根据大量的定单,迅速地制定出生产计划,确定订货提前期、每天的生产安排、对实施结果进行控制,并修改主生产计划。后者是根据定单,马上进行生产,并要求供应商及时地送货。前者是利用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依靠严格的计划和控制,来提高制造的效率的。后者是依靠产品质量的控制,提高生产的灵活性,来缩短生产周期的。(3)供应商的及时的送货。原材料的供应对企业实现快速生产起了关键的作用。供应商推迟送货,会延误生产的时间,甚至会是生产发生停顿。而过早的送货,对基于jit生产的企业来说,则同样是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但增加了存储的费用,而且影响生产的有序进行。
3. 机动优势。在“推动”方面,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和反应能力,加强客户关系,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1)获取相关的信息。企业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消费者的层次,以及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要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对客户和市场进行调研。供应链在获取这些信息方面有很强的优势。通过与销售商、零售商共享信息,可以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在市场方面,通过统计各销售渠道每种产品的销售信息,从而可以分析销售增长状况,看出哪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哪些滞销。在客户方面,可以通过商场pos机等获取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偏好,消费者种类和消费层次。有些零售商店通过发放会员卡等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状况进行跟踪,为消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这类信息的汇总,可以获取各消费层次的消费偏好,以及产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产品决策提供了依据。(2)通过信息进行市场定位,制定生产计划。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对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需求进行预测,以确定市场的范围,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市场策略,进行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这一点在基于mrpⅱ的企业尤为重要。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实行供应链生产计划的前提。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 处理好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是供应链的重要连接点,保持与供应链上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至关重要。要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选择好的供应商。其次,积极与供应商合作,共同解决与供应商之间利益分配问题。要加强销售渠道管理,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共享销售信息,提高销售渠道的效率和效益。
2.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要求企业生产的柔性,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而传统的高度集中的层级组织关系,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要求。因此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应有所调整。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趋势。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获取快速反映的竞争优势。层级的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的通畅,可以使企业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保证产品的质量。例如:在jit生产方式下,单元化的组织是有专家、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组成的,一个单元负责一个小车间的生产。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小规模、多批次的生产。
业务流程重组是根据业务的要求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的调整。业务流程重组包括企业业务节点的合并、裂变,以及某些业务的外包。(1)业务的合并和精简。有些业务在供应链的环境下是不必要的,比如:很多基于jit生产的企业就裁减了采购部门,因为原材料是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车间。同时仓储部门的规模也锐减,在jit下是尽可能地减少库存的。(2)业务的裂变。由于供应链对企业客户响应要求的提高,很多企业专门成立了物流部门,负责供应商管理、原料和产品的存储以及运输。这样基于供应链的物流部门的产生,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响应速度。(3)业务外包。企业业务的外包有利于企业将效率不高的部门分离出来,以集中精力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很多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用性的物流公司,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业务外包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有有效的方法对外包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承接外包的业务的公司。
3.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企业通过通讯网络与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等进行联系。市场信息的共享、销售定单的传递,都需要企业有良好的通讯网络。首先,企业要建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内部网、外部网、企业的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一方面,可以保证减少传统商业交易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收集信息,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要建立客户和供应商数据库,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管理。另外,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实施mrpⅱ、erp等系统,提高企业生产和计划能力。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现状;探讨了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对解决存在的问题的可行对策及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 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一、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具备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本文试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入手,总结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在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企业间相互不信任,总想把风险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造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2. 技术落后。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支持性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物流条码技术的推广过程为例,物流企业埋怨生产企业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影响他们建立自动扫描系统,而生产企业则埋怨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使商品印制条码费时费钱徒劳无功,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配送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配货的难度,延长了运输和储存时间,使得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 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少。在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20%~30%,其中多数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标注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售前咨询、模组化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困难的重要原因。
5. 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0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不够积极。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可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披露的信息,80%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在希望减少与销售有关的间接费用企业中,87%的企业计划增加或保持他们当前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自己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实施并行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库存、销售中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支持,使供应链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共享管理,并能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5 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千米,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企业成功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联合承担的2003年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获得了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企业内部网和杭烟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卷烟配送中心零售网点的数量、地理位置、历史需求量等参数,以配送车辆容载量和送货线路工作量为目标函数,系统运行后即输出所有配送网点的不同配送线路划分,指出不同配送线路包含的零售网点个数及名称,输出每日每次配送车辆的调度方案,并在gis上可视化输出,实现卷烟配送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总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
3. 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的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时的信息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时间与预测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的反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另外,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出准确预测和决策的保证。
4. 协同与协作。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之间,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同与协作。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间更好地协同与协作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商品条码进行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商品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各实体的有效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四、小 结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作用,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思想与理论得以实现。实践已经表明,只有那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正成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合作竞争”。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差异,如何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畅通无阻,进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仍然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构建和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国内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通过供应链创新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已成为许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企业相对缺乏合作精神,对供应链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有必要研究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一、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全球化供应链能适应全球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实现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实时地接近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供应链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另外,全球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amr research的“2005年供应链25强(supply chain top 25)”中,包括戴尔、ibm、诺基亚、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等公司,涉及制造业和零售业。这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领先的厂商,可以识别需求,立即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并击败他们的竞争者。根据amr research的基准数据,领导厂商在库存方面低于基准数据15%,产品进入市场要快60%,完成订单方面领先17%。
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的组织基础是企业成员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式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在整个联盟利益全球化的前提下制订长期规划,从而保证整个联盟产、供、销等物流运作的同步化、一体化。国内企业的传统物流管理适应不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要求。
(1)难以实现快速准确交货。快速准确交货体现了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求整个物流运作实现同步化,以保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能力。传统物流管理反应慢,各物流职能部门配合不力,信息传输缓慢且利用率低,严重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准确交货。
(2)无法保证物资采购供应的低成本和准时性。全球化供应链管理,通过物流运作方式的转变,一体化运营的顺利实施,将会保证在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这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最低库存准备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游供应商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实现紧密联系的保证。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是困扰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比较困难。信息共享是保证全球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准时、精确的关键,物流管理中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传统物流管理中,物流信息逐级传递,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相互保密,信息共享、准确传输和反馈是非常困难的。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不足。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重要职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多样化、瞬时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国内企业的物流响应支持条件还未成熟,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出现质量或者数量问题,生产组织不和谐,经常导致延期交货。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全球化供应链要求上下游成员企业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和整体利益观,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 ——快速响应需求,需要上下游成员的物流要素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以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这与上下游供需实现无缝衔接分不开。然而,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竞争利润的敌对关系,无法实现无缝供应链。
三、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
1. 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分为4种:包括以分销商/制造商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产品/服务供应者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和以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主体的模式。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再造的过程,成员企业相互适应、相互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管理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组建或者加入全球化供应链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 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
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顾客需求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盈利,增加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产品物有所用,价有所值。
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突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全球化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全球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长期而有效的竞争力。
3. 全球化供应链的构建步骤
(1)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寻哪些产品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
(2)寻找准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企业一般而言是行业前三名或者年增长快速的优秀企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的浪费,加强目标性和集中性。
(3)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识别核心能力可以由外向内进行: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其次,要对企业在该领域中的核心产品进行分析;再次,进行企业能力的分析,一般而言,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方面、市场营销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和管理方面;最后,对核心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4)建立组织成员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将要构建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成员进行评价,选择具有综合优势的成员,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提高全球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5)成立全球化供应链委员会。组建协调中心,对各成员企业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对各成员企业的评价考核,控制各成员企业的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的商业行为。
(6)选定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作为一个网链结构模型,要求每个层级中的节点企业至少有两个以上,即使某一个节点出现失误,另外的节点也可以有效弥补,减少了失败的风险。这种模型的典型性案例就是dell计算机公司,其相同的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几家,同时,dell也允许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为供应链以外的客户供应零部件,以保证灵活性和成员利益最大化。
(7)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战略联盟应基于全球化供应链的总体战略目标,有效实施战略计划和作业规划,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手段,不断优化全球化供应链运作,加强无缝协作,减少内耗,增进合作的强度和进度,使全球化供应链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快速、高效和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摘 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简约化、协同化、非核心业务外包化和信息化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之间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依托internet网络,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和满足需求,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实现经营一体化。国际化供应链的功能主要是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诸如供应、研发、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配送等方面,做到最大程度地协调高效运转。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正不断加快。如何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和改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中国企业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供应链管理简约化
(一)供应链简约化的作用
简洁的供应链能使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更加透明,非增值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会大大缩短其定单处理周期和生产周期,显著减少不确定性对其供应链的负面影响。通过internet和edi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以虚拟组织的形式,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简化供应、生产与销售过程关系结构,使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和项目,这种简约化的供应链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地管理供应链既能实质性降低公司经营费用、节约成本,也能有更多时间去关注顾客,改善终端服务。一个高效的供应链能够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最终也带给顾客更多的价值。
(二)供应链简约化的途径与策略
1.以客户订单为导向,改善供应链管理。一般产品要求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拥有以定单为驱动的“高效率的”供应链,实现供应、生产与分销的一体化。按照订单生产,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根本。我国著名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海尔认为,新形势下企业运作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的生产,其结果只能是生产更多的库存;库存积压,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只能陷于连续降价的泥潭,白白耗费了企业宝贵的资源。不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将会给企业带来莫大的风险。所以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速度的竞争,即获取订单并满足订单需求的速度竞争。这就需要不断改进供应链的各个流程,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降低在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之间的成本。
2.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简化供应链环节。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化经营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平台。整合集成电子商务系统,从而使客户—厂商—供应商协同起来,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实现供应一体化,将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世界it巨头戴尔为例,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戴尔的供应链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它的供应链中没有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是直接由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把产品卖给顾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次性准确快速地获取了订单信息——由于是在网上支付,还解决了现金流问题——戴尔拿到客户支付的现金后再进行生产——无须用自有现金来支持其运转,结果是现金流周期为负24天。另外,因为去掉了销售商所赚取的利润,也降低了成本;其次,戴尔公司采取把服务外包的办法,又降低了一部分运营成本。这样,高效的电子商务模式使供应商、戴尔和服务商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3.以部件标准化为核心,优化采购与生产流程。由于国际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单一品种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生产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使企业对采购与生产流程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这就对我国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采取果断措施,实现生产部件标准化和资源重复利用,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所在。建立产品设计生产的模块化架构,明确区分需要及不需要专门设计的采购部件,使部件的标准化、设计及生产平台的重复利用、设计成果和其他知识成果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将普遍应用的部件,如金属片、扣件、电子和电气零件等,首先实现标准化和重复利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并逐渐进入更复杂部件的标准化和重复利用的阶段。随着标准化和重复利用进程的深入,国际化经营企业能优化更多部件和设备采购要求,从而简化供应商的数量,优化供应商的结构,实现规模采购,有利于通过谈判降低部件、装配线和其他资产的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化
(一)供应链管理协同化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包括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协同。由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自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导致各环节之间相互发生抵触矛盾,甚至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处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服务商都是各有其打算,但是在他们之间必须要有合作,这种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化管理比相互抵触重要得多。在构建国际化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我国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以及合作伙伴的资源、特点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化策略
1.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合作。要实现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在参与合作活动以前改组和整合他们内部供应链规划的流程和技术,保证其各个供应链技术所产生的数据是有效的、一致的和透明的;同时,由于真正的协同意味着共享需求信息,各企业必须形成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双赢观点。当这些条件具备时,合作伙伴才会互相理解对方的基本运作机制,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流程,以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由本田公司牵头打造的本田汽车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协同化的供应链关系。本田公司非常重视同供应商长期合作,它拥有供应商部分股权,引导供应商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共同关心汽车最终的市场效应,从而激发了供应链上每一个企业的创新动力。
2.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立共同的供应链信息平台。协同化的供应链模式,要求企业之间要有良好的信息透明度,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应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达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实现并行化、同步化。宝洁和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通过共同的供应链信息平台连起来,当配送中心内宝洁产品数量减少的时候,该平台会自动发送一个警示信息要求宝洁送更多的货。而且这个平台深入到了沃尔玛的每个超市,以至于任何宝洁的产品通过收银台扫描器的时候,宝洁可以通过卫星信号监控货架。有了这种及时信息,宝洁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生产、发货给沃尔玛。而不必在仓库里堆一大堆产品,等着沃尔玛打电话。该平台使宝洁降低了库存,减少了定单处理成本,并且节约了大量时间,以至于宝洁愿意给沃尔玛“每天不同的低价”还能有较高的利润。
三、非核心业务外包化
(一)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意义
对于国际化经营企业来讲,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能够运用最佳的供应链能力比拥有这些能力更加重要。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而有效地获取新的能力,把投资减少到最低限度,把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对需求的变动或增加做出迅速而经济的反应,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非核心业务外包能够适当地分散风险,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优势项目上,有利于进一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主要策略
1.生产虚拟化策略。生产虚拟化指不拥有工厂的企业作为客户的供货商,直接和海外买家签定合同,把生产任务外包给有实力的工厂,自己则负责统筹并密切参与整个生产流程,从事相关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控制、以及物流等支持性的工作。虚拟生产企业实际上已经是某个产品全面的供应链管理者,属于品牌驱动企业。这种企业可以不再具有生产厂房和物流设施,但必须具备管理虚拟供应链的技能。这类企业通过借助外力扩大产能,能迅速扩大市场占有,节省资本投入,并规避行业周期波动和季节变化风险。
2.采取物流外包策略。国际物流的高投入、高难度及其复杂性,促使国际化经营企业采取物流外包方式。物流外包,不仅使其获得了较低的成本,而且使得他们的物流网络富有足够的弹性来适应渠道结构和渠道物流角色的不断变化。
四、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一)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改变着企业交易、合作、竞争的模式;推动着企业营运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升华,推动着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全球市场变化中选取、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进而做出更好的采购、销售和存储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
1.以流程为导向。几年前,我们的最佳作法可能是引入自动化仓管系统、引入运输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但是现在强调的是“以流程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或技能为导向。技术只是流程中的仆人。我们应该超越技术而关注流程,首先设计正确的流程,然后使用系统技术加速员工实施正确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改进,在流程上持续改进。
2.以客户服务需求为依据。需求信息一旦输入系统就自动变成了客户订单,订单驱动相关部门的联动,直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因此一切的采购、生产、物流配送等行为都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将客户需求信息和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商网络相联系,使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做到名花有主,实现零库存。
3.采取循序渐进策略。如果在评估不到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轻率地大规模启动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数据的真实完整将成为最大的问题。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国际化经营企业应该在条件成熟时稳步推进供应链信息化管理。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消除信息失真,优化决策过程。其次,在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及成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有效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便降低不确定因素干扰和商业秘密泄露的几率,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局限于一个企业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承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的企业之间协同作战,最终达到共赢目的的竞争。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应时而生。虽然,受各种条件限制,供应链管理还未能在国内大中型企业中普及推广、应用。但是,供应链环境下的各种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却可以在企业库存控制借予应用。本文针对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方法在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实现形式、机制和风险防范等进行研究,提出对库存物料进行分类库存管理,为未实施供应链管理大中型制造企业库存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 供应商库存管理 应用研究
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或运输过程中,为了应付不确定需求而储备的物品。对库存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有效的库存管理可以调节供需余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存储管理费用达到最低。在生产过程中,库存管理逐渐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局限于一个企业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承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的企业之间协同作战,最终达到共赢目的的竞争。对承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的企业之间的库存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企业的新课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供应商管理、联合库存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方法应时而生。
在国内,受通讯、信息手段等限制,或者供应链成员企业自己的库存管理目标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甚至是相冲突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甚至以牺牲其他成员的利益为代价,这些极大地阻碍了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发展。
作为一个没有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制造性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借用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方法,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1 物料库存分类
对物料进行分类,再对每一类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不但可以使企业库存管理清晰有序,还可以极大降低库存成本和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按照传统库存管理理论,制造型企业中的库存可以分为独立需求库存和相关需求库存两种模式。产品库存管理属于独立需求库存管理,而在制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则属于相关需求库存管理,原材料的需求量通过主生产计划、产品结构等来确定。
从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范围来说,产品的库存管理属于下游供应链,即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的三级库存优化;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则属于上游供应链,即供应商一制造商的库存优化。
2 分类库存管理
2.1 联合库存管理
(1)适用范围
①可以采用定期订货模式和定量订货模式的进行定货的物料;
②适合供应方合理进行生产计划优化管理,实现按单生产的物料等。
(2)实现形式
需求方通过向供应方支付定金、或预付货款、或者提供保证金等形式,获得预定的某个时间的一定数量的货物所有权。但该批货物在当前并没有实际交付需求方,而是存放于供应方,由供应方负责管理。根据双方约定,或者需求方按照约定的提前期提出交付请求时,由供应商按照需求方的需求计划进行补给,并承担货物交付前和交付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数量、交付期等风险。
(3)实现机制
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供需双方应当建立合作契约机制,共同遵循合作原则、互惠双赢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使供应链运行信息即时共享,稳定协调。建立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双方需以契约形式明确权利和责任。
①供应方应当对需求方明确事项:计划需求量、需求时间尤其是提前期和交付时间、定金或预付货款或保证金的形式及其数量,以及付款形式和要求等;
②需求方应当对供应方明确事项:按照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交付货物的质量进行保证。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分批进行补给。按照交付时间窗口约定进行交付,不能延误,也不能提前过早。
(4)风险防范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种情况建立合理的安全库存以防范风险:
①运输距离远,每次批量较小,并且时间窗口狭窄,物流运作成本高;
②需求计划不确定,并且时间窗口狭窄,供应方不能做到生产与供应的同步协调运作,不能及时保证对需求方进行联系补给;
③供应方资源紧张和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市场环境不稳定,不能保证按计划准时供应。
2.2 供应商库存管理
(1)适用范围
①需求比较稳定、生命周期较长、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需求量的非关键性和标准化的物料。
②具备足够的杠杆能力能够调动供应商的资源,让供应商按时保质保量地将需求产品送到指定的仓库的,同时供应商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的物料。
③需求量大又不适合于企业库存或者说企业独立库存不经济的物料等。
(2)实现形式
供应商根据制造商传递的资料、该产品的历史数据、市场情况做出产品需求预测。再根据协议按照制造企业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将需求物料运送到指定地点。
(3)实现机制
①完善情报信息系统,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联系,及时向供应商相关需求和市场变化信息,使供应商能够掌握需求变化的有关情况,以便供应商及时调整组织生产和物流运输计划。
②建立法律和市场环境下的合作框架协议,确定补充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参数、库存信息传递方式。
③建立完备的物流系统,实现对储存、分销和运输货物进行综合管理,使自动化系统、分销系统、储存系统和运输系统同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迅速反馈物流各环节的信息,组织进货。
(4)风险防范
①企业信息的滥用和泄露;
②虽然协议框架是供需双双共同协商的,但供应商拥有主动权和决策权,在决策过程中会因为协商不够而造成失误;
③信息不对称,信息交换延误或信息缺失,造成供需双双市场反映速度不一致。
3 结论
制造性企业原材料往往繁多,不能只运用单一的库存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将物料根据物料的特点和库存成本进行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合理的库存管理手段,对降低企业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将会取得明显效果。
【摘要】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进入了各个行业。文章结合我国图书发行企业的现状和特点,阐述如何系统地建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图书发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优势,提出了构建我国图书发行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措施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项目管理;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图书发行企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图书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图书商品的生产发行具有:计划性强, 时间紧, 机械化、自动化应用水平较低,劳动时间长,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鉴于自身特点的局限性,图书发业仍然存在成本不断上升,人工费用不断攀升,材料费用居高不下,资金周转慢等缺陷。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市场,只有提升图书发行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传统的图书发行业获得新生。因此必须对图书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以增加利润,实施图书发行企业资源物流供应链管理。
一、图书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是指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使企业在某一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稳定收益的独特能力。因此,建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图书发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图书发行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建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1. 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因此,图书发行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在发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出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规划和发展纲领。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管理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图书发行企业规章制度一般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而发行企业必须以项目管理为重点,强化过程控制,推进管理创新。
3.培养学习型组织、构造企业文化,为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加强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核心技术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
5. 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必须发展供应链管理,挖掘内部潜能,开源节流、降低物耗、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并基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式工作方式,在外部企业密切合作的环境下,无限追求物流的平衡,为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的“两个效益”双丰收而努力。
二、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物流(logistics)是指商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以快速反应、最小变化、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及生命周期支持等为主要目标。对图书发行企业而言, 图书包件就是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用于有效集成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的一套方法。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送往恰当的地点,从而实现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使系统成本最小。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成本效益,供应链涵盖从企业战略层到战术层、运作层的活动。
图书发行企业供应链是指从客户有效需求出发,以总商总批发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收货、配货、发货、送货、退货以及差错查询处理服务等,将出版商、分销商、零售商、读者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型。图书发行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以及对出版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方之间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达到满足各方要求的目的。
三、构建图书发行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主要因素
(一)建立良好的图书发行供应链管理战略
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咨询公司研究报告: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有供应链管理的计划,却没有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图书发行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与时俱进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培育核心竞争力;
(2)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3)与出版社、基层书店建立战略性的、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4)共享信息,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使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能共享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图书发行,供应链上的各方能及时调整生产、库存、销售等结构;
(5)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绩效度量机制。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完善连锁经营,开展业务外包, 组建虚拟企业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因此,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即分公司、子公司)应在集团总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利用新华书店自身核心竞争力,将每年两季的教材、教辅发行工作做好,争取做到最大的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一般图书上,特别是本版图书上,要利用集团连锁经营的优势,发挥新华书店图书发行主渠道的地位作用,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退货业务管理上,尽可能开展业务外包,或上门提货等方式,这样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
虚拟企业是指两个或多个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或项目组依托信息网络资源,以业务包干等形式独立完成策略联盟的某一子任务块,通过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标得以实现的统一体。虚拟企业能把各自相对分散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组合成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战略与结构有机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可以创造出超出行业水平的利润率。彼此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完成图书发行,体现了强大优势:一是虚拟企业更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二是虚拟企业把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整合,可充分利用每个企业的资源;三是各成员企业只承担自己最拿手的工作任务,可以保证质量,减少风险及环节,缩短作业期。
(三)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证明,当新的观念被引入,新的计划将执行时,人们抵制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必须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主要包括转变领导层观念,对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许多大型的图书物流中心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奉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这种万事不求人的陈旧的管理思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它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不擅长的辅助性业务上,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开放式的现代企业模式相差甚远。因此企业的领导人的观念转变至关重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将企业配置资源的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为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扩大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提供一种新的思想。
对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读写能力、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会计和财务、合同管理、协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改变员工的观念,要使员工建立合作的、共赢的意识,与合作伙伴相互信任,加强交流,通过合作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加以改进。
(四)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rm 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经营理念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对市场、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能对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做出快速响应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图书批发公司通过建立crm系统与客户实时进行信息交流,能尽快掌握客户的需求,而客户能实时掌握图书的动态情况等信息。图书批发公司必须了解和服务于客户,为客户创造全新服务和全新价值,以换取长期的客户忠诚度,并与客户建立长期互惠互利关系,进而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又一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连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伙伴关系考虑如何选择外部合作伙伴、如何同企业建立和管理伙伴关系,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合作各方积极关注伙伴的成功,并同他们一起努力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战略伙伴关系通常能在长期内给供需双方带来收益。
(五)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如 edi(电子数据交换)、e-mail(电子邮件)、ie(网络技术)、date exchange(数据交换)、rfid(无线射?识别技术)等信息交换技术,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图书发行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电子商务在图书业的应用,实现了图书发行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降低直接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网络可以使整个图书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有助于增进沟通、改进工作过程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电子商务在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
(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
要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的转变,必须对图书供应、采购、配发、运输、库存、销售及服务等环节进行最优化整合。图书发行企业对于采购、收货、运输、库存都应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系统。供应链涉及资金、企业资源计划、库存管理、计划分享、物流、运输、采购、存货补充、退货,有效反馈响应以及质量管理。
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安全性、法律法规、协商时间、主动性限制、淘汰性机制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规范供应链管理必须采纳严格标准的供应链协议。此外,还应建立合理的供应链管理的绩效测量评价系统与激励机制。
四、结语
面对广阔的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飞快变革的时代,图书发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就必须切实的建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新华书店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和历史背景,应当立足于自身,从企业现有资源着手,构建图书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科学地建立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更快更准抓住信息资源,提高应变能力,降低流通成本,以更快捷、简便的流通渠道提高动态能力。同时实现同步化运作,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和客户的满意度。
[摘 要]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正强烈左右着我国同上述国家(地区) 进行贸易往来的相关产业发展,尤其对我国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国际 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提出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路,以及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 供应过程优化的具体设计方案,以有效应对国外绿色技术贸易壁垒。
[关键词]国际环保指令;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进一步提高了其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性也日趋严重。欧盟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于2006年7月1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制定能耗产品(“energy-using products”)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它作为集成产品策略框架的一部分,考虑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循环周期对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规定会员国应在2007年8月11日前完成符合本指令所需的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定[1]。eup指令针对所有能耗产品设定生态化设计规定,将影响全球各地的能耗产品制造商及供应商,而其扩散效应将恶化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环境。2005年8月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epact2005》),该法对多种高能耗商用产品和消费产品制定了新的能效标准,扩大了促进高能效产品的“能源之星计划”。同年11月底,美国政府向wto提交了关于耗能产品能源节约法规的g/tbt/n/usa/154通报[2]。美国对上述产品实施能源节约法规后,给我国制造业的相关产品带来限制。日本科技水平较高,在环保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不断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譬如:家电回收法(harl)、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lpeur)、绿色采购法(gpl)[3],并利用环境标志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限制,对我国的耗能产品贸易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冲击。
我国大型耗能产品企业大多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针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际环保指令的生态设计,这些企业大多已步入正轨,并占整个产业链的30%。由于供应链的合理化,使面临边缘化的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环保材料供应链难度更大,将面临生存危机。这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欧盟eup指令真正考验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商务部正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为我们的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豁免产品名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5%都是由合资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来完成的,国内不少大型家电企业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绿色环保壁垒”面前也已经在下大力气进行自身生产线改造,这些企业由于研究起步早,抗风险能力强,应对eup环保指令没有大问题,但中小企业尚处弱势。欧盟的weee指令涉及的产品回收率和回收成本问题跟生产商密切相关,如 weee指令指定的 10大类产品回收率均要求达到70%以上,而国内一些生产企业的回收率仅为40%左右。提高回收率的有效途径是改进产品设计。目前,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生产线改造。大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市场推进能力,通过向上游转移和下游压缩消化,完全可以渡过目前这一难关。相比之下,由于受国内外大企业应对欧盟法案整合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型民营电子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并面临着很大的退货压力,将承担欧盟新环保法案带来的第一波杀伤力。而企业对rohs指令的重视要远高于weee指令,原因是rohs指令牵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供应链危机。rohs指令限制了6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出路就是生产商要么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要么改变工艺,这将会带来包括成本采购、设计、生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国制造业一直走低端路线,大量环保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还没有形成相应产业;受到rohs指令影响最大的彩电、碟机行业已开始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无铅焊接技术,并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交的电容电阻也进行无铅化改造,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实施相应对策。
如何提高满足欧盟、美国及日本需求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对这些国家的耗能产业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从技术的角度,绿色壁垒的措施往往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技术标准为基础,很多技术标准甚至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面广;单个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没有能力,也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就新标准是否符合技术发展轨迹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绿色壁垒实质上是标准化的过程,因此,需参照国际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研究如何制定、通过和实施各项技术法规、监督及标准化问题。为此,对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应做到:1.加强同行业的沟通,尽快制定应变政策,整合行业环保技术力量,加快企业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2.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化信息,设计打破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争取扶持、补贴政策。3.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要善于维护自身的专利权利和合法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有效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必由之路。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则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从而实现所在供应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其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针对前述不同国家环保指令对生态设计规定以及iso14000国际认证对环保要求,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耗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四、生产耗能品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是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即将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 practices)的三个方面,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以及供应过程优化[4]。
(一)产品的设计过程。从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生态设计概念,将材料的易回收、可循环考虑在内。具体而言,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专攻这类产品的研发;加强对原材料的研究和制造设备的研究,在检测和材料替代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了解有害物质存在的机会,使用通过有害物质含量测试的材料,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构建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和为了环境的设计(dfe,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等。
(二)产品材料的选择。dfe要求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同时包括购货企业的行为和供货方的行为。购货方为了环境的设计与供货方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双方都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要求对释放臭氧物质(ods,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或者生产过程中使用ods的产品必须加以标注。而到本世纪初,美国已在环境保护(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中规定禁止使用ods。福特汽车公司把环境概念纳入成本材料选用控制中,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资源再生利用的收益达到10亿美元[5]。福特公司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许多企业在一种产品中使用多种成分组成的材料,这就给日益受到重视的循环使用带来了困难。并且,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使用原材料的习惯,防止使用法令上已经或者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并且,不同行业应按照出口地区的具体环保指令选用材料,譬如,rohs指令的关键在于采用替代性的原材料及工艺,如使用无铅焊接材料和无铅焊接设备;全面使用无机阻燃剂等,避免使用限定的6种有害物质。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首先,应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上都需考虑环保的要求和回收的成本,尽量减少回收和再处理的费用,并在生产的电子产品上标注安全使用期限、产品回收信息等。其次,对明令禁止使用的有害物质应尽早开发出替代产品。
(三)供应过程的优化。国际环保指令对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2.供应商提供零件的材料情况(如是否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3.供应商产品和包装的设计(零部件采用生态设计、企业在设计中可由供应商参加);4.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再循环能力、是否申请绿色标志、是否符合iso14000系列标准等);5.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如采用清洁生产等)。
供应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供货方的评估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
1.供货方的科学评估。欧盟eup、weee、rohs等指令对相关产品生态化设计规定,其中包括一般生态化规定和特定生态化规定。如果成品企业不从零部件供应进行监督,零部件厂商不从上游材料供应商进行监管,最后的风险将很难控制。通过对上游厂家进行筛选等措施,找出相关零配件企业是否具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认证标准,其品质的检测需经过考核及达标后才考虑选定为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可采取直接购买成熟技术来应对。为了把供货方真正纳入环境友好的实践,必须在贸易伙伴中建立紧密的联系。如果供货方不合作,企业应当准备如何抵制障碍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材料经理认为谨慎开发供应评估标准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供应方环境评估中的十大重要标准是:(1)环境记录中的公众揭发;(2)第二层供货方的efp评估;(3)危险物管理;(4)有毒废物污染管理;(5)在epa中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6)是否通过iso14000;(7)相反的物流计划;(8)产品包装中的efp;(9)ods管理;(10)危险气体排放管理。无论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是消费者的监督,即使一个供货商自愿提高环境性能,如何成功实现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大标准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第一步。
2.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对采购员进行培训,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处理过程和材料浪费问题的严重性。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这一举措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供应商应该帮助企业改变内部物流过程,从而减少废物(如包装物),这也可以带来运营优势,如降低成本和方便运输。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主要作用。为了最终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学习发达国家企业或国内外资、合资企业的一些先进经验,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从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做起,逐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实现对供应方的科学评估。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尤其是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另外,为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路径是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