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5-28 10:3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管理心理学论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培训感想论文

【摘要】军队院校学员的管理是院校管理的核心,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培训,可以更有效地对学员实施管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军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需要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军队院校管理的核心是对学员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按照学员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行事,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能。在军校学员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加入军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应激心理及挫折管理等相关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恰好可以帮助管理者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心理学可以揭示军队管理活动中军人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调节军人心理活动,规范军人行为,调动军人工作的积极性[1,2]。

作为一个军队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教育是一垅地---需要艰辛;教育是一盘棋---需要谋略。

首先,基层主官是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基层主管虽然不承担培养学员文化知识,技术实践能力的任务,但是却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要培养符合同志“五句话”总要求的合格军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工作的首位,这就需要我们这些管理者在平时的会议上做好引导,生活中做好监督,行为上做好表率。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

其次,基层主官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格完善的过程,基层主官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基层主官能否成为学员的引路人事关培养的大局。发挥好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好兄长的表率作用,我们就要在工作生活中坚持学员“五同”,为学员树立榜样。

例如:在训练中队干部冒雨与学员一块训练,在各种任务中队干部能够身先士卒与学员同吃苦共患难,可以大地调动学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队干部严格值班制度,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落实“三跟”,即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每一名队干部在落实条令条例、遵章守纪等方面都是学员可以参照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学员会发生很多与人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他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比如:与同学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虽然彼此双方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心理过不去这个坎,从而导致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工作气氛很是紧张。这时候通过队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心里辅导,学员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从而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基层主官是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员的发展。队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管理的新方法,采取“抓学促管”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来积极配合学员队的管理工作。我们感到,只要大家都去抓学习去了,学员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违犯纪律了,这样不只是学习搞好了反过来又促进了队里的管理工作。

活严相济,宽严结合,以学员为本,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在全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主要是在考风考纪、内务卫生、军容风纪、请销假及落实其他规章制度和各项秩序上严格。平时多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关心学员的生活疾苦。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有时学员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友情关系。

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大家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事。作为基层领导就要深入学员,关心承受能力差的学员,多关心他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我队一名来自农村的同学,性格孤僻,不合群,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一旦有问题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经常调换宿舍。队党支部高度重视,多次和他谈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平常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开会时多表扬其取得的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同志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其人际关系也有很大改善。

第四,基层主官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对学员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把学员当亲人,想方设法为学员排忧解难。对生病住院的学员,给予很好的照顾,放假时圆满完成了学员离校、返校订票,派车接站、送站等工作。

队干部坚持跟队听课,掌握全队学习动态,定期做教学管理形势分析,每月定期向旅里汇报教学管理情况,为教育管理和带好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吃力的同学,倡导全队同学开展“一帮一”,争取“一片红”。一年来,我们共接待学员家属来队20多人次,队干部每一次还亲自为学员父母联系住处,学员们对队里的工作都非常满意。

一学年来,我队的行政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我队学员的寒暑假均全员时返校;学校和旅里组织的内务卫生和军容风纪检查一直名列前茅,各种秩序规范、正规,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对水电设施出现的问题,及时联系水电班进行维修处理,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学习生活。超级秘书网

第五,基层领导是学员的心理辅导者。因此,基层主官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学员的学习策略,并在管理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管理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管理,争取精益求精。以学生发展为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员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以新的管理方法和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员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3,4]。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满怀自信的沉浸在生活的乐趣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通过本次心理学培训和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相信在心理学的帮助下,通过我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在基层管理方面一定能走出一条能出精品,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管理道路[1-4]。

管理心理学论文: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学探讨论文

[摘要]将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科学地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是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运用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和运用。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习惯于硬性的“刚性”管理,因此难以摆脱方法上“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效果不佳、针对性不强。

理心理学着重强调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注重个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对这一理论的借鉴和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上的不足,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学习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以人为本“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去关心人、掌握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规律,认识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才能真正做好管理工作。管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

1.调查需要。每个学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满足学生的需要,应首先了解他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学生工作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不同的需要。

2.综合分析。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调查后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工作的措施。

3.及时反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需要,要建立定期反馈制度,合理且条件成热的需要及时给予满足;合理但条件不成熟的需要,也要给予解释,取得谅解,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4.科学引导。有些学生不善于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结合起来,甚至片面地把社会需要看成是多余的,在行动上也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个人需要的满足方面。因此,对他们的需要应加以引导。加强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成为引导需要的重要途径。

二、学习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公平理论”,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体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平衡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

“公平理论”启示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具有高度的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巨大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只有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为人处事,才能取信于学生,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管理者将公平理论引入教育管理过程,树立高度的公平、公正意识,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平等关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和学生只能绝对从属和依赖的局面,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只要管理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将公平、公正放在首位,彻底杜绝个人专断,就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使学生心悦诚服。具体而言,在接待学生过程中,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特长的多少或熟悉程度等而区别对待学生;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要做到任人唯能,反对任人唯亲;在奖学金、个人荣誉的分配上,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反对“暗箱”操作或背后“交易”,让学生知道情况、参与其中;在学生入党、毕业分配等重大问题上坚持公开透明。

只有这样,公平理论才能落到实处,学生和管理者的关系才能融洽,信息沟通渠道才能畅通,工作开展才能顺利有效。

公平理论还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内在的人格上的平等,而这往往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面。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管理工作者以公平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只有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信任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向老师敞开胸怀,学生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三、学习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期望理论”,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适应“软管理”的要求和谐社会中对人的管理、教育、使用,已由“硬管理”进入“软管理”,即对人的管理工作已由从外部的控制、约束和用组织、制度、纪律手段为主的管理向发掘人的知识智慧、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为主的管理的转变,期望理论是实现“软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用公式表示为:MF=EV。MF是激发力量强度,即激励强度,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是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率,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某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

从公式可知,如果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发的动机越强烈,焕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因此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加之身处充满诱惑的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目标不明,期望值不高。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借鉴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期望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帮助大学生设计适合自身的期望目标。教育管理工作者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准确地估计自己的水平,通过分析主观和客观条件,给自己树立一个适当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期望目标。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内部动力。

对不同的大学生给予不同期望目标的有效激励,将使得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长远的学习目标和主动的工作意识,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2.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大学生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愿意为这种认同而努力。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获得成绩之后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肯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自我的目标期望值。尤其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将“成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教师应随时随地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在学生干部的安排上,在集体活动参与中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超级秘书网

3.利用集体心理的群体优势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利用集体的力量成功改造过许多流浪犯罪青年。“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已成为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学校的社团、班级、宿舍等都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好环境,运用集体心理来教育和鼓励先进,监督和激励后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适应,将同学间“平行教育”的影响发挥到最大,把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强,往往能够胜过教育者的鞭策和监督。

4.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活泼、轻松、民主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管理工作开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新突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和和教学理论,它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审视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强调学习过程的情景性、社会性。认为“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提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

1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管理心理学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管理心理学课要依据三个维度系统开发设计:一是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系统;二是管理心理学知识系统体系;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大学生管理心理素质要求系统。最后从各维度综合考虑,设计与年龄特征和主题内容相应的活动方式,这是使课程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根本所在。

2)主体性原则。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突出,要求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设计都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一系列的课程活动都是由学生参与的过程。

3)情景性原则。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相联系的,管理心理学教育的主题也一定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才能引起学生相应的个体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的新观念,达到对新观念意义的建构,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情景创设提供物质基础,使情景更生动、丰富,使学生的同感、共鸣、顿悟、联想、迁移更易发生。

4)协作性原则。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管理心理学教学起关键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分享,共同建立起活动情景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协作活动环境,学生的智慧、情感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相互的熏陶、感染、对照中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产生对自我的新的期待,激发自我潜能的开发。使课堂充满无穷魅力的关键所在。

3基于建构主义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管理心理学课程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情景、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人际环境、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方式几个要素的设计,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管理心理学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教学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三个层次。教学具体任务的内容要具有可以观察评定或可以训练培养的特征,每一具体目标通过形象生动的主题内容来表达,通过具体可行的活动步骤保证有效实施。同时各层次目标又从自我认知、情景活动、人际交往、社会认知等方面进行要求,这种纵向和横向交织的目标设计构建了一个具体明确的指导性很强的目标体系。

2)管理心理学课程目标设计中的陈述技术

课程目标的准确陈述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各项活动,所以有必要掌握必要的陈述技术。管理心理学课程目标必须分层次陈述,把一般性目标具体化为特定目标,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标题体现出来。

如在《人格特质》一节中,要求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对于该内容的主题活动可用“天才也怕入错行”的标题强调职业选择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课程目标陈述还要注意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真实自然地(表现程度)表达(行为动词)自己的情感。”当然有时可省略某一要素,以不引起歧义为前提。其中行为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3.2情景设计

情景设计是对教学所需的一些具体的情境和教学氛围的设计,包括氛围设计、角色体验设计、游戏设计等方面。氛围设计主要是指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平等的人际氛围。角色一体验设计则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地方,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管理心理品质。

游戏设计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游戏设计要把握好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共同承担义务阶段—相互信任互助阶段—交流分享领悟阶段—正确认识自我阶段这五个阶段。

3.3信息资源设计

充分的教学信息资源是教学得以实施的保证,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双边都要承担信息资源信息储备和准备的任务,教师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和组织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实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意义建构,学生获取课程信息资源的过程是管理心理学活动课的必要环节,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基础,也是自主学习和课后练习的重要内容。

3.4自主学习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是提纲掣领的支架式、探究真实事件的抛锚式、由不同侧面认识同一事件的随机式,选择什么方式根据管理心理学教学主题而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是观察、阅读、反省、自我测验、自我回忆、角色体验、自我管理、写日记、调查访问。

3.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班级环境下协作学习环境较容易建立,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如交流读书心得、故事串联、非理性信念轰炸、成功分享、合理宣泄、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民主、互助、真诚、愉快的协作环境的建立对充分发挥团体成员的互动起着关键作用。

3.6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管理心理学教学对每个同学来讲没有统一目标,也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目标。但对于教师来讲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包括:管理心理学知识的阐述是否生动活泼、简明通俗又科学规范;学生的参与是否全面;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而有序;学生表情是否专注而自然;课后训练是否主动积极并有反馈结果。所以评价依据有以下几方面:课堂和课后观察;知识水平测试;学生反馈;相关部门反馈等。

3.7强化练习设计

管理心理学教学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课堂和课后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其他学科作业相比,管理心理学的练习应是一种活动作业,重过程体验不重结果,尊重每个人活动的独特性,重视个体经验的分享,学习方式可是个人独立训练,小组协作练习,或是有教师指导的课堂练习、朋友参与的团队拓展训练,合理宣泄等。

4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了解学生有什么,了解学生怎样想在运用建构主义教学中,如果认同建构主义,就不能假定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建构更多知识的唯一基础。

所以,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同时,教师若想改进学生的概念及其概念的结构,就必须先试着去建构学生的思考模式,学生的思考模式是可以被一般化的,但是在假设学生适合这个一般模式之前,教师应先有一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此一特例的假设是可行的,绝对不要任意假设学生的想法是简单或显而易见的。

4.2精心准备,建构问题,创造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乐趣的机会对教学中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做好精心准备,在问学生的过程中,问如何得到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好方法,它开启解释为何某一特定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未必管用,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要注意的是,通常一开始学生对解题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若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有深入探究的兴趣或动机,教师就要去创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解题有关的乐趣,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没兴趣,而教师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答对了或错了,这种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发展可以说毫无意义。超级秘书网

4.3认真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思考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教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甚至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让学生解释问题和答案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如果教师只简单说它错了,对学生是莫大的压抑和气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思考,成功的思考有时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无法接受的前提也应给予鼓励。为了了解学生,鼓励学生思考,教师要有几乎是无限弹性的心灵,因为有时会从几乎难以接受的前提开始。

4.4创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学与训练并重让学生和他们所选取的问题搏斗,只在他们要求帮助时才给予帮助,而且只帮助他们建构知识。顶多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方向上建构,但永远不能逼他,这样当然费时,但是只要学生有过两三次自己成功思考答案的乐趣之后,他们就差不多可以去做教师建构的问题了。所以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训练,使这些经验熟练到成为习惯。

管理心理学论文:团队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企业的创建、壮大、发展和团队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拥有一个好的团队,企业才能从中得到发展的动力。文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从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沟通三方面指出了团队整合中的工作重点,作为打造好团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团成员的个人修为,包括处理人际关系和克服个人行为着手,从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自律以及自我学习提高方面的改进,提升整个团队的管理水平。

首先,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

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到很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其次,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因素。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次,天鹅、梭子鱼和虾,要把一辆货车从大路上拉回来。他们一齐使劲拉,可是车子一动也不动。车上装的东西并不算重。

只是天鹅拼命往云里冲,虾用力往后拖,梭子鱼使劲往池塘里拉。每个人都用了很大的劲,为什么车子还是停在老地方一动也不动?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努力的方向不一致。对一个企业来说,劳资双方就如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

对于企业这部车子来讲,这两个车轮的大小和运动速度必须是同一的,哪一个大了、快了或小了、慢了都不行。二者必须协调一致,车子才能跑得快、跑得好。

三是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主要来自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和需要,而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相信,又包括对团队成员正直程度的相信。储户对银行信心不足,会采取“挤兑”行为。假使创业团队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危机,也会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危害团队未来的事业。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利益契合都是构成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的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全面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精神。

创业要发扬创业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不会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精神是创业团队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业所持的态度。创业者往往不乏激情,但激情绝不是创业精神的全部,他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耐心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创业者,只不过是基于对未来信心的投入的勇气。相信自己的投入会在明天得到超额的回报,所以不在乎今天一时一事的得与失。牺牲精神意味着先人后己,先长远后眼前。牺牲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和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当期不可能得到回报,所以要有耐心。不能搞机会主义的做法,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

二是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都需要开拓精神。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登山者。开拓精神就是不知疲倦的进取心。创业还需要有敬业的态度。敬业的内涵有三:恭敬、专注、谨慎。恭敬是指把事业敬若神明,谈及事业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神圣感。专注则是指一种对事业专心和投入的态度。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不是创业者的做法;而朝思暮想、无时或忘,才是创业者常有的状态。

谨慎不是指谨小慎微,而是指激情勃发之前的理性、果敢行动之前的冷静,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敬业精神是要求创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来不得半点的亵渎、懈怠和大意。

三是胸怀、气度和包容精神。

创业期的条件一般比较脆弱,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包容,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纵观历史,创业期的领袖无不是具有包容力的领袖,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就是宽容、有气量,就是容纳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而不是斤斤计较;就是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接纳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求全责备。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外化。创业者的胸怀有多大,他们的事业就会有多大。

三、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

成功企业家的某些素质是先天的,如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但更多的则是后天修炼而成的,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如此。

可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能力不断成长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若团队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促进因素;若团队的成长滞后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阻碍因素。

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尤为必要。提升个人修为主要指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领导者而言主要是加强非职务影响力、非地位影响力修炼。即大家常说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团队的整合实力是创业者最大的财富。绝大多数职业风险投资人把“宁要一流的团队二流的想法,不要一流的想法二流的团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即便再天才的想法也还是具有可复制性的,而团队的整合实力却是难以复制的。从提高团队内部亲和力、凝聚力的角度讲,做到以下几点是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尊重。尊重说白了就是拿人和事当回事儿。人们只有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组织的全部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或走向解散。

团队的领袖更要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基调,以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团队的领袖不是上帝,不可以搞“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二是自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归因时,通常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的:(1)行为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部归因;(2)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换句话说,人都有“委过争功”的本能。因此,树立“以责人之心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自律意识,在团队内部就显得极为必要。

三是公平、公正。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要讲公平、公正,就要讲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俗谚所谓“事怕反,理怕颠”、“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创业期要讲摆平,更要讲公平。无论公平、摆平,关键是要用心治心、以心换心。团队成员对工作只投入很少的精力,“心”没有放在工作上,是团队整合最大的失败。

四是学习意识。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坚持学习,跟上时代潮流,同时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那么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会越来越弱,逐渐老化钝化、脱离时代。团队成员应有学习意识和学习的精神,同时团队内部也应建立学习成果共享的机制。无论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伙关系,还是雇佣关系,其本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合作、资源合作,还包括文化的认同、心灵的融合。超级秘书网

合作是否成功,除了各自能力和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和对等性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各自在道德和情感上是否具有相融性。因此,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团队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磨合与道德认同的过程。只有团队内部形成了基于文化认同和道德认同的互尊、互信、互爱、互惠的互动关系,创业团队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良性循环。

管理心理学论文:中队管理心理学分析论文

摘要:探索具有警察院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在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转变政治思想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学员中队的管理,重新定位对学生管理的思想认识;其次要提高与完善学生队干部的管理水平;另外要不断结合警察院校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管理力度。

心理学善管人者,能够洞悉他人的心理特点,工作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管人者,受累不讨好,不仅得罪人,自己还被搞得焦头烂额。管人靠攻心,做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需要细心,善解人意;需要了解人的个性,关注人的需求欲望。同样,学生处中队管理也需要用计攻心,即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运用心理学方法去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将怎样运用心理学去加强中队的管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做到中队管理因人施教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也就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等部分构成

(一)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行为风格叫做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高校学生的生源很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由于地域、风俗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相差很大。

1.气质差别

所谓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等特点,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1](P73-74)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只具有某种特定的气质,有可能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如:有的学生具有胆汁质和粘液质两种气质类型。

因此,在进行管理教育中,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学生进行批评帮助时,要考虑到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的人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较大,而抑郁质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较小,不善于坦露自己的思想,所以,对他们进行教育批评时,要时刻注意方式方法。又如,新学生刚入学时,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警察院校的环境和新的制度,而对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性格差别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1](P76)影响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但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理性因素和环境因素。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我省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在生理和环境上都存在差别,因此学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

(1)生理性因素

首先,由于相貌、身高、体重等不同而产生性格的差别。学生会因社会文化评价与自我管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等性格形成。晋北学生体格较为健壮,性格外向,较活跃,脾气暴躁;晋中、晋南学生相对性格内向、沉静、胆小。其次,由于性别不同产生性格的差别。男生比较具有好强心、进取心、创造力,对政治、国内外时局及学校和中队组织的活动较感兴趣;女同学沉静、腼腆,对艺术及美的欣赏能力较强。

(2)环境因素

首先,由家庭环境而产生的差别,农村学生性格内向,沉静,进取心强,吃苦耐劳;城市学生性格外向、好强,但毅力不够。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和复杂的,从个体到群体,有来自于媒体的,有来自于时尚的等方方面面不同渠道的文化信息,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性格又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不可以改变,后天性可以改变。因此,中队管理者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后天性培养。由于我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官,警察职业及其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更注重培养和锻造警察特殊的性格。警察的特殊性格主要指:勇敢、机智灵活、果断、顽强坚韧、自制力强等。

3.能力差别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特征。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以及实践活动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别。

首先是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水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这种能力高低大小的差异,就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成“上智”、“中人”、“下愚”三个等级,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常”、“中常”、“低常”的划分是一致的。

其次是能力的类型差异。学生在完成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以极不相同的结合为基础。有的学生感知能力突出,有的学生记忆惊人,还有的学生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等等。再次是能力的性别差异。女学生在语言表达、短时间记忆方面优于男同学,而男同学在空间知觉方面、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观察的掌握上都优于女同学;在记忆力方面,男同学的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偏重喜欢自然科学,而女学生的机械记忆,形象记忆优于男同学,叙述事件情绪色彩明显,感受性强,思维方式呈泛化性,缺乏分析,容易受到暗示。

因此,中队领导在管理上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能力不同,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区队干部选拔、工作安排时要做到人尽其才。有什么样的能力,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工作取得最佳绩效。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低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学生会表现出“无法胜任”,其后果是给工作带来极大损失。如:让一个对音乐不感兴趣,没有感知的学生去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歌咏比赛,他会感到枯燥无味,采取消极态度;反之,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能力高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学生也会表现出不满足现状,客观上“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二是在学生处中队对学生的训练和管理中,既要提高学生的特殊能力,又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如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培养:队列训练,小型拉练等;组建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文艺沙龙,书法小组等;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演讲比赛、球类比赛,中秋、元旦晚会,班务会等。

(二)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一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1.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警察院校的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成员,这就使警察这个职业的需要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与一般社会成员相比其共性的有:生理健康的需要、友情与亲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自尊和民主的需要。

学生的各种需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由低层次的需要向高级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学生刚入学时,友谊与亲情的需要占主导,那时的学生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友谊和亲情的需要就表现得很强烈;当适应环境后,则倾向于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及自尊和民主的需要,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文体活动来消除训练和学习的疲劳;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面临毕业,成就的需要就占了主导,大家都会回想过去几年来的成就,以及打算怎样将这些成就延续到未来的工作中。

为此,我们中队领导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询问,弄清他们在各个阶段的需要,把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2.学生的动机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心理倾向。[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在管理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行为动机,对各种各样的动机加以分析,认准哪一个动机是真实的、主导的,以便对症下药。动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中队干部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动机的形成受环境影响,为此中队干部要千方百计地创造一种士气高昂、人人争上游、比学赶帮超的团队气氛,这样就会激发中队每个学生都追求高尚的目标。

二、认真研究和探讨中队的集体心理特点和规律,增强中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集体心理特点

每个学生既是单个体,又是集体中的成员,因此,研究学生集体心理是必要的。所谓学生集体心理是个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学生集体同其他集体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行为上互相影响的互补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以地缘情感或相同爱好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二)中队领导根据学生集体心理特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

提高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使学生有充分参与管理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感到主人翁地位,这样群体的结合力就会增强,效率就高;反之,谋求表面一致,搞形式主义,害怕人言,我行我素,则会削弱群体的结合力,效率就低。

2.实行合理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包括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合情合理,使之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当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用这些规章制度等衡量是非决定褒贬,对于违背规定的学生要积极劝导帮助,对坚持不改的学生,大家公开给予批评,使之收敛或放弃原有态度。

3.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非正式群体,包括同乡型、同爱好型等。对同乡、同爱好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好,使同乡、同爱好同学之间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学生中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同爱好的学生去做,可能比中队领导去做效果更好。但是,如果对同乡、同爱好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同爱好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伙,感情用事,形成一个利益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学生中队的团结和稳定。

4.增强群体意识

学生中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因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是需要友爱和温暖的。如果一个人天天处在冷淡、被排挤和打击的环境里,就会失去对这个集体的热爱,而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则能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这种温暖有时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激励学生去努力地学习、工作。

三、用心理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之更好地为中队管理服务

(一)思想教育的心理方法

管理工作与思想工作就像电脑的硬件与软件一样,再好的硬件没有软件的支持,也不能发挥硬件的最大功效,所以做好思想工作是相当必要的。而心理方法是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实施思想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成效的关键,用心理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则更为重要。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说服、暗示、榜样示范、自我教育四种心理方法最为常见。说服,是指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它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心理方法。说服的方法主要有:一面说理与二面说理、理性引导与情绪感染、认同策略等。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暗示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行为暗示、反暗示。榜样示范,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和典型,激起学生学习、效仿的动机。主要方法有:先进典型示范、反面示范。自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青年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应该激发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主要教育方法有: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节,自我磨练。

以上所说的几种心理法,可以综合使用在同一件事中。

如:在一次法律课考试中,学生甲给学生乙看试题答案,被教务处教师查出,结果,学生乙被严重警告处分,学生甲被警告处分,学生甲因此感到受冤,整天闷闷不乐,其他学生各怀己见议论纷纷,搞得区队极不团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利用多种心理方法做好学生甲和其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首先,用认同策略对学生甲表示同情,缩小学生甲的心理

距离,使对方感到是“自己人”,然后再用理性引导的方法,给学生甲摆事实、讲道理,说明这件事的负面影响,指出他的错误所在是原则性不强,哥们义气太重,使他转变认识和态度,最后,用暗示的心理方法,暗示他只要好好干,肯定会得到同学们的肯定。2.通过这件事,给其他同学一个反面示范。告诫大家谁违反纪律,谁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然后再用区队会的形式,让大家查找在考风考纪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中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狠刹了考风考纪上存在的问题,而且使中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二)根据当前的形式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中队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思想教育

1.培养与调节学生的道德心理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广大学生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然而,在极少数同学身上也表现出某些道德缺陷或障碍。

学生主要存在的不良道德心理有: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动摇;正义感、责任感、集体感缺乏;抗诱惑力降低。这些不良道德心理是在主客观条件的负面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讲,主要有社会环境的污染,学生教育管理的缺陷等;从主观上讲,错误的道德认识、不良的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道德意志的发展。矫正学生不良道德心理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晓理诱导法。

通过教育引导、耐心开导,使具有不良道德心理的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在说理时,要注意“抗药性”的影响,“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种常理,但是,良药用糖衣、胶囊包起来,可使人服药时不觉其苦又能药到病除。因此,说理应注意方法,如用中队那些后进变先进的事例,历史上一些典故寓言及名人轶事等进行教育,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以情动心法。以温情感化或强烈刺激引起对方情感的震动,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道德心理欠缺的人在生活中,常受到别人的批评甚至被人嫌弃,因而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对他人的戒心及对立情绪,要取得教育效果,就要从情感着手。一是要坚持用爱去感化,本着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原则,给他们鼓励、信任、关心,让他们从集体中获得温暖;二是引起情感上的震荡,详细地掌握道德不良学生犯错误的事实,在关键时刻,把事实摆得准确、充分、有力,使其无法辩解;道理讲得恳切、明白,引起强烈的内心冲突,使其感到内疚。

第三,激发自尊。通过寻找道德心理不良学生的优点,激发其自尊心,从而使不良道德心理转变。在教育中不但不能揭短,更要善于发现淹没在缺点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肯定,激发并保护其自尊心。超级秘书网

2.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不被激励的条件下,一般只发挥20-30%的能量,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则可以发挥80-90%的能量。[1](P129)因此,激励心理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的方法主要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民主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

物质激励,是以奖金或实物等为诱因对学生进行激励,要求领导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把正确思想的引导同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我校中队的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学生办实事,排忧解难。

精神激励,是以表扬、奖状、嘉奖等为诱因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中队激励的主要方式。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学生的尊严、成就、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对学生的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献身精神的激发作用更大、更持久。

民主激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参与学生的管理及重大事情的决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民主激励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自主、被尊重等精神需要,而且能激发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并转化为较高的积极性。如何实行民主激励?一是要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信息反馈。

竞赛与评比激励,是指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争先创优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开展竞赛与评比能够激发起表现欲、成就欲,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团体竞赛还能缓和团体内部各区队之间的矛盾,促进集体合作,增强集体内聚力。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应用下高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根据动机合理设置目标

动机,是心理学的概念,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发、加强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它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走向既定的目标。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职工的需求,还要根据职工的需求,适时地树立起有价值的目标来激发职工的动机。高校管理者在为职工设置目标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结合,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第二,无论设置个人目标或团体目标,要让职工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上级为其设立目标,就会认为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第三,科学性。目标高度适中,因人而异。我们必须为行政人员设置恰当的目标,既要符合和谐、高效执行学校各项职能的总目标,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让职工认为通过努力自己有能力去达到目标,即个体主观上的期望值很高,就会有信心,有决心,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反之,如果目标过高,可望不可即,或目标过低,唾手可得,都不足以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第四,阶段性。采取“少吃多餐”、“引人入胜”、“逐步推进”的战术,因为总目标往往显得太大、太遥远,而分阶段目标容易达到,这种成就感能催人奋进,激发职工的活力。第五,可变性。目标设立后,往往由于情势的变化会使它变得过易或过难,这时应该适当地加以调整。

二、运用目标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目标管理,是一种有名的管理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论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时认为,一个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周密、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他提出,让每个职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达到个人目标,就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每个职工因此就为组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主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应做到充分信任职工,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职工进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职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进一步激励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每个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在高校管理中,就能提高行政效率。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目标管理。让每个职工既了解组织的总目标,又掌握团体和个人的分目标,形成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有与职位相应的权利,明确责任。实行民主式的管理,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们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实现个人目标。第三,加强领导和管理,主要是指加强与下级的意见交流以及进行必要的指导,领导者布置工作时,只对下级交代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法,由下级考虑拟定,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目标的全面实现。第四,目标的实施者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实施计划表”上的要求来进行工作。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目标实施阶段,使得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有条不紊地、忙而不乱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值。实践证明,“目标实施计划表”编制得越细,保证措施越具体、明确,工作的主动性就越强,实施的过程就越顺利,取得的目标效果也就越好。第五,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使职工具有组织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第六,信息及时反馈。让每个职工及时了解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个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最重要的是处理“人”的问题,通过研究管理心理学,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让员工充分了解学校行政管理高效、统一、和谐运作的总目标,并根据这个总目标自主制定个人目标,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独立自主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员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的大小来进行。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作者:高雅洁 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运用于档案管理论文

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就必须首先重视和研究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最基本的生产力,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将管理心理学应用到档案管理中,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建设一支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档案工作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枯燥、繁琐的原因,一般都会有职业倦怠症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热情不高,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对周围的任何事呈现漠不关心的状态;二是在工作态度上,工作责任感消失,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对工作敷衍了事;三是对自己和工作岗位的评价不断降低,对前途感到迷茫。据笔者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各个工作环节的规则化较为严重,而且长期与资料、电脑打交道,重复性强、没有新鲜感;二是外界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较少,使工作人员失去外界评价对其的督促力;三是理论上对档案管理的过高期待与管理工作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会挫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工作人员对档案事业的发展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档案管理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激励策略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要素,所谓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可以有一种内在动力,促使人想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可以说激励就是吊顶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表述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俺是记仇的员工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的员工他的工作能力可以达到80%——90%。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措施,能够使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技能,将以往的消极一扫而光,转向积极的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的高效率。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外在激励,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等;内在激励包括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胜利感、光荣感以及成就感等等。通过内外激励,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注重个性差异管理

在工作中要注意工作人员的个性差异,发挥个人特长的心理需要,注意心理品质和专业工作相适应。在人员任用上要重视官员的能力类型,坚持贯彻各取所长,发挥每个人优势的原则,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得到合理使用。档案管理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都会形成各自的专长,并希望能够使自己这种特长得到发挥与使用。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压抑烦闷的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抱负水准较高的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都会有十分强烈的发挥自己专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对工作人员的个人差异要有所了解,对不同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不同的管理办法,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特长的同时能够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三)掌握群体心理规律,提高组织意识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事业的热爱以及与档案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意识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工作做积极性主动性的根本性措施。可以说,组织意识是档案工作凝聚的“粘结剂”。要是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的为档案工作而奋斗,就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组织意识将大家都集聚在一起,并将这种集体的内聚力转变成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动力。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对组织意识进行培养:一是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集体意识,即“档案团队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使每一个档案管理者都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坦诚的工作关系;三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每个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密切合作的关系,建立一个休戚与共、求大同存小异的团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使档案管理部门建设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三、结论

管理心理学在研究方法方面并不是适用于任何问题的解决,它主要是依托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与实际的管理工作相结合,根据所遇到的问题不同及情况的差异,采用最相适应的方法,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有客观的依据。虽然在档案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并不能代替其工作,但是有了这一理论的指导,结合档案管理自身的特点以及以前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和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总结自身经验,相信一定会成一个符合档案管理规律、适应社会发的要求、具有档案管理特色并在档案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管理心理学体系。

管理心理学论文:员工选拔中的管理心理学论文

一、管理心理学与员工选拔的联系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功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管理心理学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群体、组织乃至整个工作的活动效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共同性,但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成长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导致个体在形成需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管理心理学将这类差异称作个性倾向性。相同的心理过程反应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上,得出的反应也是不完全相同。在能力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个体在认知及活动效率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感知敏锐、思维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反;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喜欢创新突破,有的喜欢循规蹈矩;有的对数字敏感,有的擅长归纳总结。在气质方面,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暴烈激动;有的情感外向反应迅速但不迟久,有的情感内敛反应缓慢但持续。个体经常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体现着个体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经常活泼愉快,有的经常多愁伤感;有的勇敢顽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有的机智果断,有的优柔寡断……。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朱吉玉,2010年)。个性是个人能否施展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肯定会使其拥有的才能大打折扣。对组织而言,一个干劲十足,心理和个性都很健康的员工,远比一个情绪不稳定、动力不足的员工更有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是指个人的“显性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即:个体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知识技能测验来验证,亦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是指个人的“隐性素养”,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即:个体求职动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组织在员工选拔中按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等步骤来完成员工选拔工作,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还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优化知识技能测验+结构化面试的简单选拔方式,从选拔方案的遴选开始到选拔过程中的系列测试工作,遵循心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保证优势动力的充分发挥,深入了解应聘人员的“隐性素养”,从而实现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度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

1.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策略选择的运用员工选拔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激励工具,员工选拔策略选择得当将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员工选拔策略不当常常会成为组织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组织在制定员工选拔方案时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群体心理,慎重选择员工选拔策略,一方面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证被选拔员工保持持久、稳定的高效率,还要有效激发未被选拔的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员工选拔策略一般可分为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两大类,内部选拔包括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交流调配;外部选拔包括对外招聘和招收应届毕业生。内部选拔是一种承认和开发员工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本身还体现了组织对员工忠诚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的认可,更多时候还会伴随着职务等级或者薪酬待遇不同程度的提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选拔对员工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既能起到加强被选拔员工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能使得其他员工出现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对于组织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有价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组织急需补充或即将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初级员工岗位时,或为获取现有员工不具备、不掌握的特定技术、技能时,或为获得具有不同背景、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念和创新的员工时,可采取外部选拔方式。如果内部选拔人选的条件大致相当,竞争比较激烈,但却又都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亦可外部选拔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使未被提拔的员工获得心理平衡。开展合适的外部选拔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现有员工施加心理压力,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提高组织整体业绩。对于非空缺岗位的外部选拔需谨慎,避免给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致使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管理心理学在应聘材料审查上的运用筛选申请材料(如简历、应聘申请表)是员工选拔中的第一个环节,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填写的各种申请表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从客观的角度对应聘人员进行判断,了解应聘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工作的稳定性,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去初步评估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动机,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工作绩效和可能的任职期,淘汰不符合绩效和稳定性预期要求的应聘人员,淘汰比例通常为6:1。关键岗位的选拔程序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背景调查对提高应聘人员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背景调查是指组织通过应聘人员原来的雇主、同事以及其他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人员对应聘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验证。组织在公布的选拔公告中明确提出选拔包括背景调查环节,应聘人员预先了解提供不符合真实材料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将会增加应聘人员使用真实材料和信息的可能性,降低组织核实材料的成本费用开支以及人员选拔上岗后的使用风险。

3.管理心理学在面试中的运用面试的关键是组织选派出的主考官的能力素质以及正确实施面试的方式。组织在选派主考官时要充分考虑选派人员的知识经验、人格品质和情绪现状,避免主考官用“有色眼镜”来审视应聘人员,主考官不应用第一印象给应聘人员定位,不应以应聘人员的长相和地域产生歧视,不应凭个人经验对应聘人员草率下结论,应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定势效应,客观看待应聘人员,既不能因为某个优点而给予高度评价,也不能因为某个缺点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全面评估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招聘要求。主考官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简单的提问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应聘人员能够轻松的进入角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多用诱导式提问让应聘人员更多的发挥余地,从而使得组织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人员的能力和潜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者举例提问的方式要求应聘人员对进行比较分析或举例说明,以增加应聘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观察应聘人员的心理活动,辨别应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假,了解应聘人员个人品格、工作动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管理心理学在职业心理测试的运用职业心理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测试等等。职业兴趣测试主要检测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评价工作价值观对人员选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职业或空缺岗位与应聘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并不符合,导致员工上岗后对职业或岗位可能并不满意,这不仅仅降低其工作绩效,甚至还会影响组织的效率。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测试个人的非生活经营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来预测其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发展潜能。能力不等同于知识、技能,能力更能表明个体在未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潜力”,在心理学中也称为“性向”,它是一种能力倾向(李蕾,2008年)。职业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智力)测试和特殊能力(能力倾向)测试。职业人格测试即个性测试,它主要是对个体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测试,旨在测量个体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了解个体人格(个性)差异,在促进员工和谐发展的同时为组织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参考。

5.管理心理学在评价中心测试的运用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它主要通过公文筐测试、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或沙盘推演测评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通过书面沟通、一对一的单向或群体互动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对个体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公文框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它可以帮助组织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考核现有管理人员或甄选出新的管理人员(安鸿章等,2010年)。它主要是通过赋予个体一个角色,并框定一个条件受限、时间受限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虚构真实情景,观察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了解个体自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倾向能力、信息敏感度,从而达到预测个体在拟任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胜任能力即发展的潜力与素质。在情景面试中,主要是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景,让个体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对应聘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甚至设计冲突,观察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反映出来的个体特点,它主要考查个体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能、处理冲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集体面试。所谓“无领导”,是指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不安排座位、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但介绍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待决策的问题,引导群体(5-7人)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组织通过对个体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的作用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宣传鼓动与说服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程度、创新力、心理压力、耐受力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个体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沙盘推演因强调个体参与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赋予群体(6人/组,2-3组)相同的场景,它要求个体在短时间内高度投入到模拟情景中,具有竞争力、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等特点,在群体互动中个体掩饰或者伪装较为困难,从而能够让组织有效地观察到个体的实际能力。通过沙盘推演,可以考察个体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统筹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它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综上所述,每一个应聘人员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一个岗位之间亦存在着不同的岗位胜任特征,采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员工选拔中的各种现象,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既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识别应聘人员的心理及其特征,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帮助组织选择合适的员工选拔策略。有效地开展应聘材料的审查、面试和各类测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提高员工选拔工作水平和质量,打造团结高效的员工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童童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管理心理学论文: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起到育人功效,推进管理力度的提升。因此,各大高校要准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工作存在的不足,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效运用到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郭海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的枯操性、复杂性、繁琐性,往往容易导致管理人员情绪低落、成就感不高,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将管理心理学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绩效,完善和优化我国档案管理机制。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档案管理;职业倦怠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就要首先重视和研究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因为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档案工作部门的主体。档案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档案工作队伍,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档案工作效率提高,从而加速档案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档案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抓档案工作的切入点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索质和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完成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问题可称为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据专家介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

据《职业倦怠自治手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职业倦怠,第一是看你的情绪是不是衰竭了,第二是看你是不是玩世不恭,第三是看你的成就感是不是低落。职业倦怠会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工作效率。档案工作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门类广、时间跨度大,相比其他职业,往往更具枯燥性、复杂性、繁琐性。因此,档案工作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调查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第一,对档案工作丧失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情绪烦躁、易怒,对人和事漠不关心。第二,工作态度消极,对档案管理工作没耐心,徽衍了事甚至经常出错,工作责任感减退,惶惶不可终日。

第三,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常常迟到早退,有的甚至开始打算转岗位,后悔选择了档案管理上作,有无力感或降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白己,对前途感到渺茫。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的机会。调查发现,一些单位重业务重发展,却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有的单位由于经费的紧张和管理体制问题,档案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知识落后。档案工作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个人发展受阻,而同代人却因不乏机会而遥遥领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也体现出不平衡,时间长了,难免有失落感。档案工作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各工作环节、操作程序化明显受条例、规则限制,长期跟文件、资料、档案、电脑打交道,工作琐碎、单调、枯燥,重复性较强,缺乏新鲜感,缺少机遇和挑战性,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没有成就感,缺乏认同感。

(2)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性。档案管理人员干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细心、耐心,还必须有高度的保密意识,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由于任务繁杂,往往缺乏工作自主性。

(3)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面对大量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等缺乏自主性的日常工作,经常被动应付,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4)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档案记录着一个单位的发展轨迹。档案管理人员使档案具备成为现代信息机构的基础和可能,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前程灿烂的。但是,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长期未能得到很本性的改变,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丧失了信心,甚至怀疑自已的未来前途,以致对档案职业失去了兴趣。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Psychology)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合理需要

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源,满足档案工作人员的合理要求是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应对档案工作人员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档案工作人员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人都想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照顾和关心,这是人的社会性需求,人还有包括荣誉、地位、受人注意和人格尊严等内在的自尊需求,人都有想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提高工作地位,实行工作效绩奖励制,不断提高经济收入,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经常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竞赛,激发竞争意识等,能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

(二)激励管理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在激励,包括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二是内在的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的激励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而内在的激励,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提高效率,且能持久。

(三)个性差异管理

由于个人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的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如态度、信念、气质、理想等。对组织讲,个性差异有利有弊。一方面,个人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各人的特长和优点,正是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获得成就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又反映了各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分歧、矛盾、冲突的起因,影响组织成就,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应该了解档案人员的差异,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第一,扬长避短。对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用一些补救方法。首先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以增强培训效果;其次是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求得个人的成长,促进态度与行为的改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第二,合理分工。兼顾组织需要与个人专长,使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工作成绩。第三,对由于个人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

(四)提高组织意识,增强凝聚力

要从根本上长久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必须提高他们热爱档案事业和与档案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意识。组织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凝聚的“粘结剂”。要使档案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为档案工作的目标奋斗,就需要有一种组织意识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并把群体的内聚力变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提高组织意识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体意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体意识就是“档案团队精神”,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使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关系稳定、彼此坦诚的文化氛围,三是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建成密切合作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的团体意识及求大同、存小异的团结精神,使档案部门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个人心理、生活和工作的管理。

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组织相关的心理培训和学习,引导档案工作人员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能力,从而寻求积极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生活和工作进行管理。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在高校行政管理应用

一、根据动机合理设置目标

动机,是心理学的概念,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发、加强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它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走向既定的目标。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职工的需求,还要根据职工的需求,适时地树立起有价值的目标来激发职工的动机。高校管理者在为职工设置目标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结合,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第二,无论设置个人目标或团体目标,要让职工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上级为其设立目标,就会认为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第三,科学性。目标高度适中,因人而异。我们必须为行政人员设置恰当的目标,既要符合和谐、高效执行学校各项职能的总目标,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让职工认为通过努力自己有能力去达到目标,即个体主观上的期望值很高,就会有信心,有决心,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反之,如果目标过高,可望不可即,或目标过低,唾手可得,都不足以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第四,阶段性。采取“少吃多餐”、“引人入胜”、“逐步推进”的战术,因为总目标往往显得太大、太遥远,而分阶段目标容易达到,这种成就感能催人奋进,激发职工的活力。第五,可变性。目标设立后,往往由于情势的变化会使它变得过易或过难,这时应该适当地加以调整。

二、运用目标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目标管理,是一种有名的管理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论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时认为,一个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周密、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他提出,让每个职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达到个人目标,就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每个职工因此就为组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主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应做到充分信任职工,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职工进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职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进一步激励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每个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在高校管理中,就能提高行政效率。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目标管理。让每个职工既了解组织的总目标,又掌握团体和个人的分目标,形成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有与职位相应的权利,明确责任。实行民主式的管理,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们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实现个人目标。第三,加强领导和管理,主要是指加强与下级的意见交流以及进行必要的指导,领导者布置工作时,只对下级交代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法,由下级考虑拟定,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目标的全面实现。第四,目标的实施者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实施计划表”上的要求来进行工作。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目标实施阶段,使得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有条不紊地、忙而不乱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值。实践证明,“目标实施计划表”编制得越细,保证措施越具体、明确,工作的主动性就越强,实施的过程就越顺利,取得的目标效果也就越好。第五,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使职工具有组织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第六,信息及时反馈。让每个职工及时了解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个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最重要的是处理“人”的问题,通过研究管理心理学,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让员工充分了解学校行政管理高效、统一、和谐运作的总目标,并根据这个总目标自主制定个人目标,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独立自主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员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的大小来进行。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作者:高雅洁 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管理心理学论文: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学的渗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基于此种情况,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渗透及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学路径

小学阶段作为对学生个性品质、性格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微观角度讲,能够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从宏观角度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学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的渗透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第二,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转。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教师应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出现,有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保证班级的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第三,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有效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将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第四,促进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担,而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有效促进了其自身心理素养的提高。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学的有效路径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具体内容如下: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心理学有效渗透的重要前提。作为师生关系建立的主导者,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关心和爱护学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学生在和教师的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因此,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提出,促进了他们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正是体现学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引航灯,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会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心理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对教师行为的效仿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同时,优秀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效仿榜样。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实际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智能培养以及心理发展都是在这个空间完成的,教师应加以充分利用。而教材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达成净化心灵的目标。

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渗透具体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活动中去,比如,类似于《让心灵飞翔》这类主题活动展开。其次,积极建立班级的心理健康驿站,当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时,或者感到困惑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驿站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清楚掌握,同时,还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使自己的心理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能够实现快乐健康地发展。最后,教师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对板报的利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学的渗透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生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生还能够积极投身到班级的管理中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班级的整体性发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王艳 单位:吉林省延吉市进学小学校

管理心理学论文:企业管理心理学探讨

摘要:

企业管理对象是人,如果不了解人的正常心理,就谈不上合格的管理。企业管理是心理学的运用,不了解心理学就无法研究管理行为,不懂心理学则很难做好管理工作。把心理学常用的倾听、非言语行为、激励方法等技术和原理,灵活地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可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心理学;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中最关键、最活跃并且是最难控制的因素是人。铁路企业为加强内部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之“机控”设备的大量应用,安全生产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人”的管理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在部分单位特别是车间班组尤其突出。目前,铁路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谈心活动、联系班组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管理人员就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职工想什么、理解不理解,考虑很少,在如何倾听职工的心声、如何同职工交流沟通、如何开展心理疏导、如何化解职工间矛盾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技能。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这对化解各种矛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大有益处。

1注重与员工交流沟通

倾听是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是心理学中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技术[1]。现在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在与职工谈心时,只是简单的听几句就开始给职工讲“大道理”,不关注职工所思所想。

1.1正面引导作用

在与职工谈心时既要注意消极、负性的一面,同时通过积极地倾听掌握积极、正性的一面,这对全面掌握一名职工的思想动态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很有帮助。在与职工谈心时,有些内容是管理人员不愿意听到的甚至是反感的内容,但都需要认真地倾听。如果走神去注意其他事情,特别是出现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会使职工感到管理人员对职工不信任、不尊重,这样就很难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在倾听时,既要注重职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还要关心解决问题的动机及态度。关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关注的目光和表情,这是倾听的直接具体体现。

1.2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倾听时不应询问过多,要多听,但并不是毫无反应、一声不吭地听,而是应该有适当的参与,这种参与既可以用言语表达,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行为。倾听时应适当地给予鼓励性回应,可以使职工更加主动地述说。交流沟通时不但要听懂职工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不仅听出职工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说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职工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有时职工说的和实际自己想的并不一致,或者避重就轻,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本质性的问题。急于下结论会使职工感觉到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地听其讲述,也会使管理人员很难全面掌握职工思想动态。职工在讲述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时一般不希望其他人知道,故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保密。职工对管理措施及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可供管理人员参考而不能做为考核处罚依据,否则该职工将会让大家认为在“打小报告”而受到大家的“孤立”,最终会使管理人员很难掌握真实情况。

2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

研究发现,人向外界传达各种信息时,55%的信息都要由非言语行为传达,而言语成分只占7%,声调成分占38%。通过非言语行为影响要比言语还要大,会使对方产生信任和好感,因此非言语行为在正常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2]。

2.1目光注视

在传递信息的各个部位中眼睛最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传递最细微的一种感情。在倾听职工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职工的双眼,但不是直盯着不动;目光在职工的面部为好,给职工一种舒适的、很有礼貌的感觉,并且表情应该轻松自然。当自己讲话时,通常视线的接触要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目光可以表达各种的情感和意义,管理人员要恰如其分地运用目光的作用会使沟通的效果更好。

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每名职工的内心活动,尤其是情绪密切相关,职工内心的各种情绪都在脸上透露出来。一个职工的非言语行为主要集中在职工的面部表情上,目光注视其实也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在理解职工的面部表情时,要联系其他一系列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表达出来的真实含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职工的心态。

2.3身体言语

职工身体和手势的运动及位置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身体言语有着丰富的含义,身体的运动不仅表现其此时的思想、情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态还可以反映职工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职工的心理过程会直接影响人体行为及人体功能。

2.4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及言语速度

职工借助于声音的轻重自觉不自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职工的个性可以透过声音表达出来,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判别职工声音变化所表达的含义,还要运用声音的效果加强自己所表述的意义及情感。同时,要善于利用声音停顿的功能,停顿有时表达强调、重视或询问,有时是为职工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停顿可以更好地同职工沟通交流。

2.5空间距离

职工在交谈中拥有一个自己舒适的空间,如果不适宜地接近,就可能引起职工的不适甚至拒绝。同职工交流沟通时座位的摆设要以彼此感到适宜为基本原则,相互距离以1m左右为好,最好以直角或钝角而坐。例如,面对面谈论会产生太多的目光直接接触,可能会给职工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会直接影响交流沟通的效果。

3准确把握奖励方法

奖励是心理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主要是研究如何调动积极性。正确地认识奖励,使用适当的奖励方法及手段,对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职工的心理状态,激发每个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实施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奖励要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对于奖励来说是最关键的要素。职工总是要将本人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及获得的报酬和其条件差不多的同事、朋友做对比,如果两者差别不大,这样会感到心里平衡,认为公平。如果付出多少和报酬无关,这样会使职工缺乏积极性,产生懈怠。不公平的奖励不仅不能激励职工,反而会引起职工不满,还可能会使矛盾激化。

3.2奖励要注重时效

奖励要把握好时效。奖励不及时,会让职工有怀疑的感觉,职工会表现出对企业的不信任,工作积极性也会明显受到影响;如果奖励过早过勤,这样奖励就不会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反而会助涨了歪风邪气。

3.3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

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职工的特点来进行奖励。通常来说,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单位,奖金等物质奖励可能会有较好效果,而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在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注重精神鼓励。不论是何地区何单位,收入高低,都应当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3.4奖励要形式多样

单一的奖励形式会使效果越来越低,长时间的单一奖励会失去其本身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企业想要取消某种奖励或享受多年的福利待遇,即便有充分的理由,职工也会不满。因此,某种单一的奖励措施不仅起不到长期奖励效果,还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支出。

3.5给大多数参与者较少的奖励,比给一个人丰厚的奖励要好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习惯,在奖励中如果产生了“马太效应”,则会引起多数职工的不公平感,会使受奖励表扬的职工产生不满的心理,也会让做出成绩却没有得到承认的职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有突出成绩及贡献的职工也不可有过多过勤的奖励,给大多数参与者较少的奖励,比给一个人丰厚的奖励要好,这样会调动大多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为了防止“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作者:王建强 单位:兰州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所

管理心理学论文:经济全球化中管理心理学研究新方向

1 管理心理学要义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 。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 ,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 ~9o% 。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儿n叭。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o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o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o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 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研究。传统工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忽视对人的关注。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领导方式转型,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描述了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五种风格,证明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管理最有效的。现代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呼唤一种心理默契。这种心理默契,无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乃管理行为之本质,文化激荡、管理创新、激励行为,乃世界进化之动力¨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敬重。无论是领导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还是节假日到员工家中慰问;无论是领导的一句夸奖,还是领导轻拍一下员工的肩膀,都会给员工一种情感上的慰籍。对员工表示私下的人文关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专程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销员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书。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不仅在国际视野中应用范围宽广,呈现出繁荣,也为它在中国本土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组织应是开放性组织,它越来越重视组织整体目标对社会进步所承载的责任。政府与现代各类组织关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摩擦以及冲突等,为管理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跨国公司,也给跨国组织中异国员工管理,个体、群体、领导跨文化差异与行为等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些新课题居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跨学科研究,但它们都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密切相关,管理心理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凸显出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档案管理工作的枯操性、复杂性、繁琐性, 往往容易导致管理人员情绪低落、成就感不高,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将管理心理学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绩效, 完善和优化我国档案管理机制。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 档案管理; 职业倦怠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就要首先重视和研究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因为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 是社会的主体, 也是档案工作部门的主体。档案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 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档案工作队伍, 提高队伍素质, 促进档案工作效率提高, 从而加速档案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档案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 抓档案工作的切入点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索质和身体素质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是完成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问题可称为职业倦怠症, 又称“职业枯竭症”, 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 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 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据专家介绍, 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 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 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一) 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

据《职业倦怠自治手册》,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职业倦怠, 第一是看你的情绪是不是衰竭了, 第二是看你是不是玩世不恭, 第三是看你的成就感是不是低落。职业倦怠会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 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工作效率。档案工作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门类广、时间跨度大, 相比其他职业, 往往更具枯燥性、复杂性、繁琐性。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调查发现, 产生职业倦怠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第一, 对档案工作丧失热情, 对前途感到无望。情绪烦躁、易怒, 对人和事漠不关心。第二, 工作态度消极, 对档案管理工作没耐心, 徽衍了事甚至经常出错, 工作责任感减退, 惶惶不可终日。

第三, 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常常迟到早退, 有的甚至开始打算转岗位, 后悔选择了档案管理上作, 有无力感或降低个人成就感, 消极地评价白己, 对前途感到渺茫。

(二) 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的机会。调查发现,一些单位重业务重发展, 却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有的单位由于经费的紧张和管理体制问题, 档案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 知识落后。档案工作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 个人发展受阻, 而同代人却因不乏机会而遥遥领先, 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也体现出不平衡, 时间长了, 难免有失落感。档案工作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 各工作环节、操作程序化明显受条例、规则限制, 长期跟文件、资料、档案、电脑打交道, 工作琐碎、单调、枯燥, 重复性较强, 缺乏新鲜感, 缺少机遇和挑战性, 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 没有成就感, 缺乏认同感。

(2) 工作负担过重, 缺乏工作自主性。档案管理人员干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细心、耐心, 还必须有高度的保密意识, 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由于任务繁杂,往往缺乏工作自主性。

(3) 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面对大量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等缺乏自主性的日常工作,经常被动应付, 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4)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档案记录着一个单位的发展轨迹。档案管理人员使档案具备成为现代信息机构的基础和可能, 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前程灿烂的。但是, 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尤其是这种差距长期未能得到很本性的改变, 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丧失了信心, 甚至怀疑自已的未来前途, 以致对档案职业失去了兴趣。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 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 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 以提高效率, 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 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 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满足合理需要

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源, 满足档案工作人员的合理要求是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应对档案工作人员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档案工作人员不仅有物质需求, 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人都想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照顾和关心, 这是人的社会性需求, 人还有包括荣誉、地位、受人注意和人格尊严等内在的自尊需求, 人都有想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 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 提高工作地位, 实行工作效绩奖励制, 不断提高经济收入,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调整竞争机制,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经常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竞赛, 激发竞争意识等, 能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

(二) 激励管理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 变消极为积极, 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外在激励, 包括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 二是内在的激励, 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 外在的激励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 但不易持久, 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 而内在的激励, 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 不仅可提高效率, 且能持久。

(三) 个性差异管理

由于个人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的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 从而形成相互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 而且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 如态度、信念、气质、理想等。对组织讲, 个性差异有利有弊。一方面, 个人之间的差异, 反映了各人的特长和优点, 正是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获得成就的动力; 另一方面, 这种差异又反映了各人的缺点和不足, 是分歧、矛盾、冲突的起因, 影响组织成就, 造成办事效率低下, 这就要求档案工作的管理者, 应该了解档案人员的差异, 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第一, 扬长避短。对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 可以采用一些补救方法。首先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 以增强培训效果; 其次是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 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以求得个人的成长, 促进态度与行为的改善,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第二, 合理分工。兼顾组织需要与个人专长, 使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创造工作成绩。第三, 对由于个人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通常采用或分而治之, 或压制、或疏导, 在不同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

(四) 提高组织意识, 增强凝聚力

要从根本上长久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必须提高他们热爱档案事业和与档案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意识。组织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凝聚的“粘结剂”。要使档案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为档案工作的目标奋斗, 就需要有一种组织意识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并把群体的内聚力变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提高组织意识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体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体意识就是“档案团队精神”, 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共同价值观, 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使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关系稳定、彼此坦诚的文化氛围, 三是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建成密切合作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 休戚与共的团体意识及求大同、存小异的团结精神, 使档案部门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五)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个人心理、生活和工作的管理。

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 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组织相关的心理培训和学习, 引导档案工作人员正确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价值, 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能力, 从而寻求积极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生活和工作进行管理。

管理心理学论文:试论管理心理学在高等职业类学校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高职校 管理心理学 积极性 激励 学生教育

论文摘 要: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国在管理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前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是我国高职校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教育上都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如何很好地运用管理心理学,把其中的一些精华理论用到高职校的实践中去,使其在实践运用这一块发挥出更现实的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在高职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高职校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和所处的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学校管理者只有掌握教师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这个“神秘武器”,才能创造出适合教师工作的心理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所以,研究作为办学主导力量的教职工的职业心理特征及其管理策略,对学校的有效管理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就当前学校管理工作情况来看,存在着重管事轻管人,重管结果而轻管过程的倾向,更有甚者,要求教师每天上班签到、坐班定时和下班点名,似乎只有时刻把教师管得严严的,才能显示出管理的威力和水平。这种管理策略,对某些企业或许确有实效,但对教师来说,若无视其工作特点和职业的社会特殊性,照搬照套,则未必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高职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心理特征。

2、高职校教师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所谓积极性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也就是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在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在目标的指引下产生的。

教师工作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有鲜明的观点, 坚定的立场,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敬业乐教,默默奉献,有自我牺牲精神,有正确的教学观、育人观、质量观;在行为上,注重师表形象,一言一行不失为人师表的特殊身份,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与学识;在工作上,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善于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较好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会遇到积极、热情、主动、能干的教师,也会遇到消极、冷淡、被动、敷衍的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确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是否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领导管理成败的关键。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靠教师的积极性,靠调动教师内部的动力。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校长的管理思路再好,也需要教师去积极实施。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一切改革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积极性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只有在了解教师积极性的来源、规律及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出色的完成预订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能否成才,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兴衰的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1、由于高职校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学习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使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谋求职业等方面,都具有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①高职学生中,有不少人仅仅因为文化课或专业课几分而失去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因此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虽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大学的优越感,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向上的竞争意识。

②多数高职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感。由于高考失误,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职校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普校生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在择业时,社会往往也不把他们与普校生同等看待。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

2、运用管理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下面探讨一下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在校园内虚度光阴。

①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②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职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职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职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职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

③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需求层次越高,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动机就越强烈。需求按其来源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主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客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主观需要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往往定位在“拿文凭”,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不重视,不感兴趣,而且组织律松散。

目标是一种刺激,心理学称为诱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为。

④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高职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高职校还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

当然,要做好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当然还离不开行政、后勤部门的配合,也可以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加强对其他人员的管理,使高职校在党中央精神的鼓舞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