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9 10:21: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地位一直是众多人力资源从业者关注的话题,然而,真正落实到实践上却不容易。理论界早在上世纪80代初,Devanna等就在其著作《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90年代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人力资源看成是组织战略的贡献者,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建立竞争优势和依靠员工实现战略目标,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在实践方面,“人力资源转型”也如一股风潮,席卷了世界各地的企业。这些企业改造各自的人力资源技术、流程与组织模式,以期转变人力资源职能,优化其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更广泛的联系,并使人力资源方面的巨大投资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职能成本中心。然而,尽管“人力资源转型”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许多企业这一变革却不如预期的那么成功,或是转型未能产生期望的结果,或是这些结果尽管在最初阶段有着积极的效果,但是却无法“坚持下去”。最终,人们还是认为人力资源只是企业的行政或后勤部门。这些转型工作都不甚理想,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了人力资源治理。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什么是人力资源治理?它与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区别?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传统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新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其立足点都是企业“大”人力资源体系的微观层面,都强调“员工的管理”,既包括员工招聘选拔、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考核,也包括基于员工所建立的组织架构。这使得我们反思:如果人力资源只关注员工的管理,即使从战略角度出发,又如何能真正成为企业宏观运营层面的“战略”伙伴?而人力资源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实践,认为人力资源需要将视野放到企业层面,关注企业“大”人力资源体系的宏观层面。我们把人力资源治理定义为:研究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问题,关注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包括宏观组织架构(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监事会、高管层、工会、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置和高端人力资源(董事、监事、高管、职工监事、职工代表等人员)的治理。虽然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从人力资源职能(组织机构的设计,人员的选、育、留、用)角度出发,无论是人力资源治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关注人力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实际上这些职能覆盖了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包括高层、中层、一般员工,虽然一般意义上这些职能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一般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层面)。如图1所示: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相互独立,却又有小部分重叠。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边界的不断扩张,管理层,尤其是管理层的激励问题(如股票期权)会同时出现在治理与管理两个部分。也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与重叠,推动了人力资源治理的发展,使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聚焦,也让学者和企业家们认识到人力资源治理的重要地位,找到了真正能提升人力资源战略角色的钥匙。

人力资源治理与公司治理

人力资源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提升其战略地位。那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公司治理(又称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公司治理是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外部投资者(股东和债权投资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职员、顾客、供应商、社会)的利益而管理与控制公司的制度或方法。(胡汝银、司徒大年《公司治理评级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2年4月)从人力资源体系出发,我们更关心其中体现的人力资源治理的内容,而且这也是核心所在。从我国的公司治理政策和实践上看,公司治理的微观层面也是重点。这个微观层面就是人力资源治理:核心的“机构与人员”。(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公司治理关注公司宏观层面的运行,而人力资源治理则关注微观的人力资源层面。人力资源治理关注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关注资方治理,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及其成员(董事、非职工监事等)的选拔、激励等问题。作为公司运营中的领导与监督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并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最大化维护股东的利益,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第二层,关注管理层(CEO及其他高管)治理,管理层处于劳资双方之间,身份非常特殊,若大量持股或兼任董事、董事长,则被认为是资方代表,而若从雇佣关系的角度出发,则又属于员工方的高级代表。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CEO及其高管层,是公司战略的执行层,负责整个公司的运作、组织和协调,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设置、激励与选拔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第三层,关注员工(方)治理,包括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以及职工监事、职工代表的设置,体现员工的参与度,对于维护员工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三个层次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治理强调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因此,人力资源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本质(见图2)。

人力资源治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行使着公司治理的核心职能,相对于公司运营的宏观层面,人力资源治理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方面。而在公司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中,人力资源治理强调公司高层及员工代表的职责,以董事会、高管层、企业工会的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人力资源体系的宏观层面;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强调人力资源部门及经理层的职责,以员工的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人力资源体系的微观层面。人力资源治理相对于公司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更类似处于“中观层面”的位置。(杨伟国、唐乐《人力资源治理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如图3所示:通过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我们把人力资源治理的研究框架按照研究层次和研究对象两个角度进行划分。通过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把研究层次划分为资方、管理层、员工方;通过与人事管理经济学之间的对比,从传统的“机构与人员”角度出发,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组织架构、高端人力资源(见下表)。

1.资方治理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私人公司,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董事会越来越被公认为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决策核心。董事会为所有企业带来了强有力的、有竞争性的优势,在公司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也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重中之重。董事会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降低成本,使管理者最大化追求股东的利益;二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帮助企业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杨伟国、唐乐《人力资源治理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在实践界,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就因为董事选择的错误而濒临倒闭,也因为及时请回乔布斯而再次崛起。1985年,因为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与当时大多数董事会成员不同,作为董事长兼CEO的他被迫离开了他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开玩笑地说:“1985年我被迫离开我的苹果公司,一个人怎么能被自己创立的公司扫地出门呢?”然而时隔10多年,1996年的苹果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董事会又决定重新请回乔布斯,那时候苹果公司的日子比较难过,当时甚至有传闻称,苹果公司将被Sun收购。然而重返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不负所望,迅速带领公司占据新的市场。新推出的产品,如iPod、iPad、iPhone都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极大追捧,苹果公司又一次靠乔布斯成功了。而经历了这次反击的乔布斯也深刻的意识到苹果公司的问题。乔布斯在1997年的内部新品推介会上就对所有员工坦白说:我们的董事会存在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苹果的核心价值。因此,当他出任苹果公司临时CEO时,首先采取的举措就是:除保留原来的两位董事外,更换了其他所有董事。更令人称奇的是,乔布斯于2003年将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拉入董事会。2006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苹果公司股权倒签问题时,公司董事会就是乔布斯坚强的后盾。乔布斯承认建议做些有利的股权签署日期,以戈尔为领导的公司董事会竭力为乔布斯“开脱”,使其最终豁免。这个重组后的董事会给苹果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资源和活力。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好的董事会决定了企业发展与成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中之重。而从战略角度出发,人力资源治理就是要关注企业层面董事会的运行情况,从选育留用的职能出发,包括董事的选拔、董事的薪酬形式、培训状况、履职情况、离职状况、独立董事的配置等,也包括董事会的管理架构,如专业委员会、监事会的设置等。众多实践表明,董事会的规模、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独立董事的比例、权利结构(公司CEO是否同时兼任董事会主席一职)、薪酬形式等因素都与公司绩效息息相关。如何构建一个最适合企业的董事会是人力资源治理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

2.管理层治理

公司的管理层属于公司战略的执行层,负责整个公司的运作、组织和协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控制权。管理层专指首席执行官、总经理或同等的高级管理职务,也包括日常管理中最高负责人的主要助手,如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等,以及与这些职务相当的负责人。在高管层中,很多人同时出任董事会职务,如董事长兼CEO,这种双重角色使得管理层治理更加重要。公司的管理层要确定公司的使命和远景,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长短期发展规划,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公司的日常运营,因此,对管理层的激励和培养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实践界,2011年的“保利地产”就放弃了96亿元的融资计划,转而向其179名管理层发放股票股权,这种“出手阔绰的”管理层激励,使得“保利地产”在房地产调控时期,稳定了公司核心团队,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增长。此次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6年,股票期权的授予业绩条件包括,“保利地产”在股票期权授权日前一会计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4%、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不低于90%。对此次激励,“保利地产”表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人员广,行权有效期长,有助于形成对公司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在房地产调控时期,该计划有利于稳定公司核心团队,强调公司长期持续增长。该激励方案表达了管理层对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坚定信心,解决了央企薪酬管制这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未来核心管理层和技术团队的稳定、公司持续快速的扩张、股价的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了高管激励以外,继任也大多被企业看作一个挑战。但继任应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更应重视高管继任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通用电气公司杰克·韦尔奇在离退休还有9年时就指出:“从现在起,选择继承人是我要做的最重要决定。”摩托罗拉公司的罗伯特·高尔文也说:“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责任是确保高管人才的连续性。”这说明世界上的著名企业均重视继任事件,并及早对其做出安排。从通用电气的继任实践中,可总结出几个特点:一是有严密的继任计划;二是从公司内部选择继任者;三是继任候选标准适合公司发展需要;四是董事会充分了解候选人;五是董事会和在任经营者起决定性作用;六是准备时间长。因此,只有重视继任,把握继任者选拔、培养方法,了解继任各环节影响因素,才能将危机转为机遇。由此可见,企业高管层的激励、选聘及继任不仅对公司有着战略上的意义,也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重点。具体应包括CEO及其他高管人员的选聘和培养方式、高管稳定性、双重任职、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动态激励、CEO其他高管持股数量等。

3.员工治理员

工治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员工管理,是指员工形成团体组织,通过员工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在我国是典型的表现形式。员工治理内容包括企业工会的设置、员工持股计划、职工监事职能、职工代表的设置等问题。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治理中的员工治理关注员工的民主参与。员工治理对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生产效率都非常重要;同样,恶劣的、不合格的员工治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创。如2010年5月“广州本田”发生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就值得业界深思。该事件历时17天,参与的员工达1800人。由于企业工资分配不合理,员工们多次向企业方反映待遇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烈的对抗手段,导致罢工,并提出了复工的两点要求:一是所有员工的工资上涨800元;二是重组工会。6月初,员工们又重新选出罢工代表30人,并委托法律顾问出席谈判,重新调整了罢工诉求。由于管理方已意识到本次罢工事件的严重性,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方案,并表示今后要建立劳动关系长期协调机制和工资谈判机制。这次罢工不仅给该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其名誉受损。由此可见,员工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有效的员工治理不仅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也可避免发生劳资冲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只有人力资源提升到治理层面,关注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着眼于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宏观层面,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作者:杨伟国 唐乐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自学考试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我县是山东省经济强县,县内有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上市大企业,如:山东创业集团、齐星集团、西王集团、三星集团、长星集团、铁雄集团等。企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但原有的一些职工和管理人员,进厂时学历较低,在企业发展中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需要通过自学考试来促使低学历职工人投入到自学考试中来,获得学历,学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技能,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1.企业鼓励职工自学考试,发展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的发展较快,大学文凭普及也是近十年的事。所以,以十年为界,十年前与十年后的人群素质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但未获得学历,未取得文凭,未接触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现在正是企业中的主力军,他们多在企业中工作了十年以上,从事着重要生产岗位或是管理岗位的工作,但他们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虽然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但却缺乏必备的文化素养,因此在企业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与此同时,由于低学历的群体在企业中又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对企业的发展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发展限界。然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只有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才能不断提升持续竞争力,而要提高人的素质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企业中的低素质人群人数越多,则企业的发展遇到的阻力则越大。因此,必须高度发展职工的学历教育,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自学考试因其开放性高,灵活性强,投资少、见效快,以及学不离岗,自学成才等优势,被很多企业所广泛采用,特别被大型国企所广泛采用。如铁路企业,因为职工多是接班、复转军人构成,文化层次相对较低,铁路企业为了解决职工文化层次低的问题,大力开展职工自学考试,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同时,企业又为职工的自学考试创造优良的条件,采取大额度报销职工学历费用的方法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从而使职工的学历结构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近年来铁路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发展速度以及职工的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优越性已明显体现,自学考试的效用由此也可见一斑。

2.自学考试自身具备的三大优势

2.1自学考试具有开放性广的优势

自学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高等教育方式,对报考者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本人有良好的愿望,有基本的文化知识,能够接受学历教育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并且专业齐备,可以满足任何职业、任何行业以及任何岗位人员的学历要求。从学校的角度看,对自学考试没有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的限制,一个人可以办学,一群人亦可以办学,开放性极强。生产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开放性强的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即不占用员工在企业的生产时间,又能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生产技能,在大部分员工接受了这种培训模式后,还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文化结构,特别对大型国企,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企业尤其适合。

2.2自学考试具有高度灵活的优势

自学考试的学历被国家所认可,承认学历,很多企业也认可自学考试学历,特别是专业对口时,很多企业还会选择对口接收。自学考试的学历被承认,就赋予了自学考试高度灵活的培训特性。因为,企业培训员工的方式和途径是单一的,仅靠企业内部的培训只能让员工符合岗位生产的要求,但对于企业产品创新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却作用不大。但是,企业如果把自学考试引入到企业的培训中来,就等于把职工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了企业外部的任意一所高校,员工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去选择任意一所学校去就读和培训,也可以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作办学去定向职工培训的学校,这会促使企业培训的机制盘活,让员工接触更多学科、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知识,对于员工来讲增强了他们岗位的生产技能,对于企业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自学考试主要是采取自学的方式,有时间多学,没时间少学,学历教育与职工的工作岗位不冲突,使工学矛盾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2.3自学考试具有投资少的优势

对于职工来讲,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岗位的需求,学历教育是否可以解决职工在岗位发展进步上学历限制性的矛盾。学历教育正好具备这一优势,可以满足很多职工在进职、进级上的学历要素问题。而职工在报名自学考试后,只需交纳正常的学费、书费,即可以参照资料进行自学,一次性投入,在毕业后即可终生受益,对于学校来讲,组织自学考试不必分散学校的教学精力,不占学校的课堂资源,而同步又可为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讲,自学考试不会影响员工的岗位工作,企业可以选择不为员工投入资金,却可以通过职工的学历提升,为企业转化文化结构,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职工自学考试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在发展职工自学考试上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组织不严,政策不实和促进不力的问题。在重视不够上,企业管理层与职工层缺乏对话,不了解员工的文化结构,即使认识到了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性,但由于日常事务的繁忙,也多是有布置无落实,对基层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督促不够。在组织不严上,企业的员工培训多是形式性的,没有具体的培训策略,推着培、拖着训的问题比较严重,只能算做业务提示,不能算做素质培训。在政策不实上,企业虽然有提高员工素质的口号,但在具体的务实政策上却力度不大,对自学考试的补贴额度有限,有的企业甚至只注意到员工自学成才的好处,却从不关注职工自学考试的难处。在促进不力上,主要是企业在员工自学考试的组织上不到位,不能引起职工对自学考试的主动性,对促进员工主动参加自学考试的促动作用不强。针对以上几点问题,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展职工自学考试。

3.1系统创造条件,靠制度完善督促职工自学成才

企业靠管理,管理靠制度,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即涉及到职工的个人成长,又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其中,提倡和支持职工自学考试无疑是企业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企业的培训机制上,很少涉及对职工自学考试的制度规范和支持。企业在人才培训上必须立足人才兴企的战略,把培养人才和造就人才放在首位,并不断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特别要把鼓励职工自学考试放在培训制度的重要位置,通过制度支持,提高自学考试人才的企业地位,在薪资奖金的发放上要有所倾斜,体现出高学历人才的岗位效益,激励员工自主学习,提高素质。

3.2拓宽培训范围,靠专业细分促进职工学以致用

企业在员工的自学考试中往往不能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员工选择什么专业、报考哪所学校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参考,使职工在自学考试中有很大的盲从性,虽然能认识到参加自学考试对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却认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指导,在职工报考前要有系统的指导规范,引导职工报考学校和选择专业,让员工所选择的专业能够与本岗位或是希望从事的岗位产生具体的效用,实现员工学以致用的目的,防止员工盲目报考和错选专业,传自学考试结果与岗位实际脱节,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自学考试没有用的错觉和误导。

3.3增加补助额度,靠多元助学减轻职工学习负担

企业在员工自学考试过程中,一般都不愿意为职工投资,认为员工的学习与岗位的成长成正相关,学习进步属于职工个人的事,承担费用也是应有之义。但做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清楚的看到,员工的素质同时与企业的发展后劲也成正相关,如果企业不采取助学的方式很难激发起员工自学考试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必须在助学上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才能保证员工参加自学考试的普及率。在助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学费报销、考试津帖、学历补贴等多种方式。学费报销是在职工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被院校录取后,按院校收费标准给予一定额度的报销。考试津贴,是指职工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是培训活动期间,企业按日向职工支付一定额度的生活津贴。学历补贴是指职工取得学历证书后,用学历津贴的方式在职工薪资内给予优待,体现企业重学和促学。通过多种方式,向员工传递企业重视人才培养的程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并通过各种助学资金的资助,让员工减轻自学考试所造成的经济负担,让职工轻装上阵,完成学业。

3.4做到持证上岗,靠证书考试体现职工学习价值

企业在选拔人才或是衡量员工价值时,往往更注重的是员工的现实表现,而忽略对员工学历证书的重视程度。但学历证书做为员工自学考试成绩合格的凭证,即具有资格认定效力,又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因此,企业应该以自学考试资格证书做为限定各项条件基础,员工凭学历证书才可享有相应的待遇,一方面体现出企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让员工感受到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在员工参加自学考试后,必须取得学历教育证书方可认证,并且不同的生产岗位必须要有专业对口的资格证书,将资格证书做为职工上岗的准入条件,鼓励员工完成学业,并用证书考试成绩来体现学习价值。

3.5组织横向交流,靠文化差异来开阔职工学习视野

企业内部单一的培训结构对于培养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很多企业还是选择自闭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而不能组织职工走出去,请进来,使企业培训成为死水一潭。实践证明,组织职工参加观摩活动和企业间的学习交流活动都可以激活企业内部潜力,激发出员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企业在员工培训上,还要引入外部力量,通过与不同的企业进行联合,多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交流和技术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员工的学习视野。并且要多与不同的企业进行联合交流,学习先进企业的先进文化,让员工感受不同企业的文化理念,特别是与外资企业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尤为重视,不同地域的不同管理特点和人才培养机制会使员工感受到更明显的文化差异,进而增强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

职工自学考试是企业培养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企业中鼓励职工参加自学考试,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运作良好的培训机制、用人机制和绩效机制,鼓励职工参加自学考试,自学成才,并通过学历待遇的提升,增强职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职工自主走上自学成长的道路,通过职工个人文化层次的提升,生产技能的提高,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助力。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我国是人力大国,也是人才强国,时代要求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政府部门,作为人才聚集的枢纽地位,政府部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甚至是政权的稳固问题。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范围比较广,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因而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需要通过不同的管理机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在多种管理机制中,只有激励机制可以令国家公务员真正激发斗志,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现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符合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需求,也是因为有公务员制度,才能约束国家公务员按照规定章程工作和生活。如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现状如下:

(一)公务员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国家公务员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者,也是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行使者,其行为能力、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公共管理效果。目前,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乱用职权、服务态度差等现象还存在,有些问题还很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人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中得过且过。他们认为:轮得到的肯定少不了,轮不着的也争取不到;多干多差错,还不如不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的失职。消极思想、行为的产生与管理机制、公务员自身修养、职业道德,以及公务员职业的低风险性有关,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根本之所在。根据归因原理,要改变这些消极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公务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当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激励推动。

政府只有激发出公务员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的胆色,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公务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管理好社会事务,服务好民众民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好的调动公务员管理好公共行政事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需要对公务员实施激励,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公务员管理公共事务的热情,自觉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行政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切实承担起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二)公务员缺乏完善自我的意识

国家公务员需要跟随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完善自我,影响公务员自我完善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对其起影响的不外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内部环境是公务员的自身因素,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竞争能力和理想定位等,包括自我需求、自我效能、自我激励和成就动机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工作氛围、条件和机遇,也包括上司的引导、同事的监督和部门的激励。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 发展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说公务员的自立自强是内因,那么,政府对公务员的鞭策、激励便是推动公务员完善自我,实现其价值目标的外因。造就一位优秀的公务员需要内外相长——良好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得益彰。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刺激公务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能够用惩罚与奖励的手段来鞭策公务员的行为意识,使之符合制度规范和社会需要。毫无疑问,有效的激发激励在公务员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公务员实现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和外部推动。

(三)公务员的管理机制不够规范

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在现象;在职务晋升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逐渐消除。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建立和健全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也采取了不少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此列举较常见的几例,逐一加以分析。

(一)竞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竞争上岗激励机制是公务员职务任用上广泛采用的手段。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1.确定竞争职位;2.公布任职要求;3.公开报名;4.资格审查;5.竞争演说;6.民主评议;7.领导集体研究确定任职人员;8.公布聘任人员。竞争的职位可以是中层领导职位,也可以是一些普遍的职位;参与对象一般是本部门中层及以下公务员。通过竞争上岗使部门内部公务员任用工作民主化,体现公务员职位任用的竞争性和公正性。

目前,竞争机制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竞争上岗没有打破部门的界线,往往限于部门内部,因此,竞争对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竞争“旁观者”则是“你好,他好,大家都好”。并且在民主评议中,就个体而言,主观性判断往往多于客观性评价,评议结果的高低较难正确反映竞争人员之间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更多体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二是任职标准不明确。现行的内部竞争上岗往往只有确定的竞争职位,而没有明确对竞争人员的任职要求,包括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缺少一把客观、公正评价任职人员素质、能力、水平的标尺,也缺少岗位环境、岗位责任标准。由于缺少对内外因素衡量的标准,所以有时竞争上岗激励也成为个别领导排斥异己的“正当”手段

(二)绩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各地纷纷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此办法明确要求考核工作注重实绩,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考核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其中,优秀人员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2%以内;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这种办法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公务员行为过程中的总体表现。

但是,由于岗位目标不够明确,职责分工不够详细,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而且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

(三)薪酬福利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是国家公务员工资构成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职务工资按职务等级晋升,若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可晋升一档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依据工资政策调整:连续五年考核称职或者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

一般来说,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五年考核称职不成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异。目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实职多于虚职的现象,由于同一级别虚实职的职务工资是相同的,如科长与主任科员,而且,虚职相比实职责任更轻,工作量更少,受监督的面更小,因此,在一些部门呈现出竞争上岗没有竞争对手,宁要虚职不要实职的状况,说明职级工资激励机制对公务员还缺乏足够强的吸引力。

(四)末位淘汰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末位淘汰制度以年度考核为基础,注重于履行本职工作的全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通常操作程序是:个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述职;就其实绩进行民主评议;单位领导从客观环境变化和主观努力两个方面对其综合评价;民主评议分与领导综合评价分合并确定总分;由高分到低分排列程序;公布末位人员名单;对末位人员作出处理决定:下岗待聘或解除人事关系。

我以为末位淘汰激励机制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缺乏科学性。因为任何一次排名总会出现一个末位,而且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末位缺少可比性,末位与不称职也不能完全等同。二是存在违规之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公务员的“淘汰出局”有严格的规定,第七十四条列举了五类对象,如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等等,且明确规定了辞退国家公务员的合法程序:“由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按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如果仅以公务员年度考核总分末位与否来定其去留,这种行政行为大有违规之嫌。

这种激励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容易引发两种不良行为。一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由于惧怕末位,往往会故意压低别人的分数,以减少自己的风险;部分公务员考虑到“淘汰”这一残酷的结果,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甚至于在工作中丧失原则性和公正性。二是违法行为。据本人了解,个别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难以把握末位的尺度,结果将正常享受产假的女同志确定为末位,理由是:她在这一年当中上班时间最少。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思想仍然存在

古时,人们通过学习升官加爵,当时人们的思想重视的就是通过努力能够做官,而如今很多考公务员的人们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加入政府部门的,他们在内心深处认为能够成为公务员是“光宗耀祖”的重要事,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而且这种传统思想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未来选择,而这些人中的绝大一部分并不是管理科班出身,本身缺乏良好的管理思想,在走上行政工作岗位上后,凭借的只是长久以来公务员中习以为常的规则和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出来的一些经验,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教育,从而容易犯一些自认为很正常的管理错误。由于习以为常的思想,这种陋习就随着人事的不断轮换而遗留下来, 造成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始终踏步不前的局面。

(二)现行管理法规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我国现有的《公务员法》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在《暂行条例》实施十二年基础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在肯定这一变革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看到,当时的改革并不彻底,制度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一直左右着一些当权者的行为,一些人抱着“媳妇熬成婆”的心理,随着权力的增长,一些当权者是很难理智的运用自己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从而频频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四、国家公务员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有6个模块,为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管理者考虑到国家公务员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抓紧制定包括录用、任职定级、竞争上岗、考核、调任、回避、处分、申诉等规定的配套法规,逐步建立完备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公务员法》中规定的公务员行政回避制度应以专门法律规范加以明确;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时引入公务员外部监督机制,加大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力度,使公务员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公务员的人力资源开发

公务员的流动,包括公务员的录用、聘任、任免、升降、交流、辞职辞退、退休在内的一系列行为。建立公务员需求与供给评估机制,以此制订公务员录用、聘任计划;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机制,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过程的公平性;合理调整录用考试的考官队伍,提高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改革选拔晋升评估体系,使之与绩效考核、业务培训相结合;加强一般公务员的平行流动;细化降级、降职、辞职和辞退以及退休的有关条件和程序。

(三)规范绩效管理制度

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多种工资系列;尽快建立工资水平调查机制,增强工资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时推进福利货币化,解决公务员的后顾之忧。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始终坚持公正的原则,考核的条件和标准应当合理;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成熟的绩效考核方法,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度;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使之真正成为选拔任用的依据和物质精神奖励的标准。

(四)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在人力资源体系中,薪酬管理主要包括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两个部分,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外在薪酬方面,公务员的薪酬主要有工资、 奖金和津贴构成。一般情况下与公务人员的职务和工作状况直接挂钩。

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薪酬管理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部分, 其实公务员与企业的薪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是讲究公平、 平衡、 定期增薪、 物价补偿、法律保障的原则的,企业的薪资管理方式在很多地方式值得公务员借鉴的,只要做到以上几个原则, 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是会很好的建立起来的。

(五)完善职业培训机制

更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公务员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培训需求分析,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案,逐步建立不同类别的公务员与培训内容的对应关系;建立培训方案体系的更新机制,实现不同类别公务员与培训的动态匹配;建立健全科学而规范的培训成果评估体系,使培训方案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修正,确保培训的最佳效果。

开拓职业发展新空间。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对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及其他职位类别的公务员,分别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逐步细化和完善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对工作实绩特别突出、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公务员,可以提供“快车道”,实行越级或放宽资格条件进入更高的职位,为专业技术人才开辟一个快捷灵活的渠道;根据个人能力特点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其确定和实现职业发展规划;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拓宽退出公务员队伍人员的择业渠道和救济渠道,确保公务员管理“出口”的畅通。

(六)采用激励机制

公务员的物质因素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等,这些物质因素虽不是公务员的唯一,但也是他们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物质激励的关键是优化薪酬设计。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和工作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国家公务员也是一个自然的和社会个体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

通过对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探讨并加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同时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公务员制度进行改革,将使政府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极大的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当代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研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的意义

当今时代,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资本,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构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互动性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企业文化能够为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二者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只有在这两方面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竞争实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只注重生产建设,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另外,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这就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企业要想更好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就必须要做好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的互动性研究。在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其中,来提高对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的依据

企业文化建设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在欧美一些国家出现并实施。但是我国关于构建企业文化被提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企业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贸易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企业的品牌效应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迫使企业提高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逐渐的开始学习国外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是指企业利用自身的发展理念来提升其管理水平,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互动性研究中的主要目的。作为在企业文化中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形式,既是文化的创造和积淀,又是人力资源的科学发展。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性研究趋势已经愈演愈烈,在企业的自身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促进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时也越来越考虑到文化的差异,逐渐朝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理论联系

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使用方法。目前几乎所有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中都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来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这就凸显了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以及处事准则都是企业在自身发展中所要遵循的,也是企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珍贵财富,能够对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中的导向作用能够激励全体员工时刻保持积极地工作劲头,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向文化管理方向过渡。一般来说,企业的文化主要弘扬的主旋律是人尽其才,艰苦奋斗、大胆创新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力支持。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在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要制定出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规划,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日常生活中文化和物质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就开始从企业文化出发,提出构建以企业文化理念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文化管理已经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文化高度,对激发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四、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互动性的具体分析

首先,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有效互动要有个过程。企业的文化不仅是指导企业发展的理念,更是企业参与贸易竞争的核心资本因素,所以它必然会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相应的,它必然会融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但是这需要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其次,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构建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机制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在对二者进行互动性机制构建的研究时,要将静态中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动态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到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性结合。最后,无论是企业文化的构建,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都是为促进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及企业员工在生产创造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主要目的。在相同目的中,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也是通过对企业生产中的具体方法作用于员工。在具体实践中,企业文化是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是实践指导。二者间的互动性研究是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正确认识。二者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互动性研究的分析都是从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来阐述的。构建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机制,有助于促进企业本身内部的科学合理建设,能够激励企业人才的创造动力。而且对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参与国际社会经济竞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我国企业在对二者之间的互动性研究还不成熟,但是还是要在如何建立二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企业学习组织机制、社会信息收集整理以及企业文化的设计机制上多下功夫,在二者互动性研究中涉及到更多的知识领域,更加完善对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研究。

作者:彭艳 单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组织活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在从心理学中的学习基本理论,如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性假设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人本心理学等。

第二,心理学学科知识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从理论到应用的渐进过程。德国学者施太伦提出心理技术学学说,并将其将在工业企业管理中运用。之后是美国学者闵斯特伯格,根据工作绩效确定职业岗位的理论,提出要根据职工个性心理的特征,针对性的对职工的培训、选拔和使用、考核等问题进行研究。澳大利亚学者梅奥在霍桑试验中提出,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及上下级的工作关系,使其在工作中心情愉快,提升其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目的。德国学者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莫雷诺的社会测量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学者施恩的心理契约理论等,使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获取了测量技术,更加重视协调组织成员及其内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心理学研究组织中的心理现象以及群体、个体、领导者、管理者、普通职工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会从微观视角选择或理解问题,比较关心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上与人有关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和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对人身上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持较为宽容的态度。

第四,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及测量技术正在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从个人、群体和组织的各个层次视角,研究如何合理科学地培训、激励、评价、选拔人才,使人的行为、心理更合理化、组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设计方面,心理学探讨影响职工工作绩效的相关因素,如组织环境因素、员工自身因素、人际互动因素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问题

21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最受关注和最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引入大大加快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进程,提升了企业及其职工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心理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这也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误区和偏差。

首先,理论没有与实践良好结合。目前心理学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获取收集和研究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体系,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十分流行的做法。遗憾的是,经由专业人员研究调查获取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结论往往得不到重视,研究结果不能够用于改进管理实践。其次,心理学测量方法也经常面临误用。人格测验、认知能力测验、面试、学绩测验、评价中心法等被企业用来开展人事测评,不同工具方法的效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无论何种心理测验,必须运用适当才能发挥其功能,但是如果滥用或由不够资格的人员实施、解释,则会引起不良后果。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就面临着后面这种滥用、误用测评方法的现象。

再次,造假现象的泛滥。在企业的职员选拔中使用人格测验存在风险,被试者都希望自己能在竞聘过程中胜出,因而他们有很大的动机作假,努力地迎合主考方喜欢的答案。因而,能否在企业选拔中使用人格测验工具,前提是必须解决被试者作假问题。目前在我国关于作假的研究几乎为零,却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在选拔中使用人格测验,因而加强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未来应用趋向

在我国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发现,我国企业生存的人口背景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劳动力供给由大量过剩转向结构紧缺;新生代劳动人口与知识人才、智慧人才正在快速进入职场,这些群体带着与自已前辈们截然不同的职业个性、职业倾向;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信息科技革命愈演愈烈,现代企业中的沟通早已经“虚拟化”或者“被虚拟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距离”则越来越近了;现代职工的身心面临重重困惑,诸如家庭压力、工作绩效压力、抗压力与耐受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的生产线面前,职工物化为企业生产线上的一个机器,而非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些带来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潜在问题。由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地千方百计设法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劳动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富士康跳楼事件、华为跳楼事件等惨剧让企业、政府、社会受到巨大震惊并不断的反醒。企业要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不仅要更加关注“人”的问题,还要更加倾向于关心“人心”的问题。通过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测量技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了解组织中每个员工所持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改进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满意度,实现合理、科学、优化的人本管理,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组织效益和社会财富。跳楼事件后,富士康、华为等企业重金招聘数名心理专家为组织员工及部分管理者辅导,内容涉及对公司的职业生涯、管理意见,甚至情场失意、牢骚、家庭纠纷等。企业认识到,这些问题若不能得以适当排解,将极大影响整个公司正常的运作秩序。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正是心理学深入介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应用趋向之一。

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中,心理学应该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理论优势、技术优势,全面的介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就是以企业员工心理状态的、调整改变和意识水平的完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从对员工关怀的角度出发,重视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员工精神和意识层面的问题。目前,许多课题属于或基本上属于心理学的课题,如工作压力、员工激励、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倦怠、心理契约、组织公正感、组织公民、组织承诺、学习型组织、印象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学深入介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或主题,应该大力推动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好成绩。

作者:丘海辉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及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际上始终伴随思想政治工作。如对员工进行上岗培训,组织政治学习,对员工进行责任意识培养,使其端正工作态度,把思想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通过薪资待遇调整、提拔任用等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潜能,围绕企业的规划和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一过程,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两者融合一致,互相促进。

2.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如果人的思想有问题,行动就要出偏差,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如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实行改制,职工身份转换,有的职工甚至下岗失业,以致职工心理上失去平衡,不可避免的对企业改制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改制进程。为此,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入手,深刻阐明企业改制的目的和趋势,宣传改革形势,讲清讲透政策,尽力化解职工思想上的顾虑,并且主动征求职工意见,满足职工需求,保障职工利益不受损失,职工就能支持配合改制,实现机制转换。

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鼓舞激励员工的斗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时候,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潜能。政工干部应该认真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职能作用,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员工、了解员工,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向员灌输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前景,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点

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虽然都是“人”,但是毕竟属两个范畴,政工干部在工作中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学会运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

1.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员工的思想问题是多方面的,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仅靠说教育或生硬的管理措施很难奏效。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要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帮助员工解决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获得员工的信任,政工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富有成效。

2.要与深化改革相结合

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趋势、大潮流。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融入到改革的大潮,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不能例外,要服从改革需要,服务改革发展,明确改革方向,理顺员工思想情绪,调动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顺应市场机制,加快发展步伐。

3.要与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相结合

规章制度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准则,它是用文字形式规定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它也是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过去,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呆板,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更与执行规章制度相脱节,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只是注重人事管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要与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相结合,不仅能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而且促进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使企业步入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三、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应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

人性化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人性要素,满足人的需求,开发人的潜能的管理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以人为对象,应该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几个原则。

1.满足员工需求原则

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员工的能力和贡献满足其需求。如,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晋升机会等,使员工在思想上对企业认可,在感情上产生依赖,员工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关心原则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关心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培养人的感情。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强调以“情”为本,而且重视感情的作用,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关心人的本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等。对员工实行关心,契合了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仅可以培养感情,而且可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为其而努力工作。

3.激励原则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把利器。运用激励措施,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激发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努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行“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把人当作工具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根据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把人当着资源,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应将“人本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管理全过程。

1.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政工干部或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管理的中心和目标都放在“人”的管理上,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的因素发挥的外部条件。如制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测评员工的工作绩效,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是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员工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俗话说,和气生财,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如果员工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不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将有助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3.尊重员工价值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他们努力工作,不只是为了得到比较好的报酬,更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得到承认,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因此,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对话沟通,及时了他们的心理想法和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价值,这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和精髓所在,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最终赢得人心。实践充分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配合,这样才能做到既规范员工的行为,又提高思想觉悟,并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感情,从而激发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彩霞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机关事业保险处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制定一个完整有效的绩效计划

施工企业在绩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重视计划的重要性,绩效管理部门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将组织的整体目标按照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化,同时还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管理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下一阶段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通常来说,绩效考核计划应该对员工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怎样将任务完成等等都清晰明确的传达给员工,所以绩效计划能够有效的对建筑企业的员工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绩效计划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沟通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确认阶段。

(1)准备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沟通效果的实现,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是必要的一个流程。这里所指的信息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组织信息,一种是一个团队的信息,一类是员工个人的信息。第二就是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沟通方式的选择,在沟通方式选择上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企业的具体环境,员工的个人性格以及工作方式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

(2)沟通阶段。在工作中沟通阶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营造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沟通中,沟通双方通常都要站在平等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双方在沟通时才能够仔细的听取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很多实际的例子表明,被考核者的自主权越大,绩效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3)确认阶段。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的准备和沟通以后,很多企业都在这一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绩效计划,这一计划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核,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计划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2、做好绩效评价的内容设计

在建筑企业组织绩效考核的时候,评价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评价内容的划定和评价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要划定一些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指标就是指要在实际的考核中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前在建筑企业的绩效考核当中有很多需要考核的内容,企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业绩完成情况都是考核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虽然在考核中达到完全的标准和公平难度相对较大,但是这种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更好的约束职工的行为,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绩效标准包含很多的内容,考核标准主要有三种,在进行考核标准制定时,需要仔细的考虑指标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内容的制定和方式的选择上要使其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职责来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如果将这些考核内容用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要确保其简洁性和准确性。一般情况下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三个方面,所以在考核指标上也应该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3、正确选择绩效评估方法,克服常见误差

绩效考核在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对组织人力资源、协调控制员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准确或不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可能不会起到真正的、积极的激励效果,反而会给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重重障碍,在选择绩效评估方法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最能体现组织目标和评估目的;对员工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能比较正确、客观地评价员工工作;评估方法相对比较节约成本;评估方法实用性强,易于执行。绩效考核中常见的误差及克服:

①绩效评价标准模糊不清。这是造成绩效考评方法失效的原因之一。

②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某一绩效要素评价较高,就会导致对此对象的其他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尤其是那些考核者印象比较好的员工,这种问题就更容易发生了。

③居中趋势。所谓居中趋势,就是被考核者的考评等级都向中间靠拢,这种过于集中的评价结果会使绩效考评丧失作用,对于企业提高绩效的作用很小。

4、结语

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其发展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绩效管理在很多建筑企业的人资管理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陈志永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薪酬管理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不管在什么行业,人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医疗机构的大规模改革和整合,使医院资源得到有效分配和利用,有力的促进就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必然趋势。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一些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没有过多的竞争意识,并且,医院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政策,从而导致医院的薪酬水平无法向上提高。与此同时,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收入不存在较大差异,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都趋势于其它行业,给医院长远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另外,大部分医院的薪酬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资不对等情况比较严重,薪酬管理的流程不够明确,致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离职。

2.考核机制与绩效之间不相符

我国大部分医院使用的考核机制都是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是考核标准,没有根据员工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等情况,合理制定考核制度,严重影响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实践过程中,考核机制与绩效之间存在严重不符情况,使得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减低,部分制度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影响医院对员工的评价。医院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缺乏互动,致使员工存在抱怨心理,带着情绪上班,严重影响医院的服务质量。

3.培训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人员都是部件固定的,没有制定人员流动和换岗的相关制度,使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员工不能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无法快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部分医术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医生,因为现有机制的不合理而无法晋升,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降低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医院培训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医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使医务工作人员的能力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

三、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1.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医务人员地位

现代化建设中,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医务工作人员的意愿,提高医务人员的地位,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确保相关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将人组织到一起,以人为中心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改革目标和医务人员职业目标一致,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不断学习和运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法,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

2.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推动现代薪酬管理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人的能动性与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有重大联系,因此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提高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完善薪酬机制、改善工作环境等,使员工的工作氛围更加轻松、和谐。不断推动现代薪酬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员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需求,制度有效的激励政策,以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使医务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员工福利、工资等方面,提高他们的欲望和动力,通过表扬、进修和重视等,扩大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员工有全面的改变,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绩效考核体系的合理制定和不断完善

在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绩效考核体系的合理制定和不断完善,是确保医院管理目标真正实现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人员结构等,制定规范的、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制度,以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系统化、现代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额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考核,以合理、科学的评估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了保证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必须实行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的透明化,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医院各种学习活动中,促进医院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

4.充分运用现代薪酬策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根据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员工的表现和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运用现代薪酬策略,合理利用奖金,以促进高素质、高技术人员不断发展和提升,使员工的忠诚度不断增强,从而避免人才流失情况出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构建现代医疗交流平台,以增强医院的医疗实力,培养一支高效、高技能、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医疗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念,合理制定改革措施,切实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才能使现代薪酬管理模式和方法得到合理利用,为医院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李吉瑞单位:滨州市中心医院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通过工作,企业干部才能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情况,采取对于提高员工思想意识有一定提高的措施,才能够使得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回个人优势,从而努力提高企业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来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掘,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对员工进行规范,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益,因而就需要两者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意义

1.有利于化解企业的内部矛盾

企业中的要求竞上岗、实行异岗异薪的政策、机构重组、工作人员的升职、降职的调动等都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必然实施的政策和每个企业的自然规律。而在这些政策、改革中都关系到了利益的问题,正所谓有利益就会有矛盾的产生,也就是说,这些变动、政策、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的缓解工作人员的情绪,并且有效的让工作人员对企业的改革、变动、政策等变化产生积极的态度,最终,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推动的作用。

2.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价值链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激励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等为目的的,而在这些目的达成的基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才能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才能不断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

3.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人才管理,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所开展的工作,因此,从人的思想意识方面入手,是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根本所在。企业内部,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工作表现极为突出的个人,必须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员工具有上进精神,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企业经济建设的事业中去,久而久之,企业中就会形成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从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4.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管理中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的避免信息化社会中,各种思潮对于企业人才的渗透和侵蚀,能够使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各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政工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在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中渗透政工工作

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员工思想上的问题,因为企业规则制度改变,会影响到员工利益,一些规则制度的制定很容易使得员工的思想出现变动。这个是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政工工作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思想工作要跟上,政工工作不仅仅需要在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随时在工作中提高和加强思想的巩固工作,从而保证规章制度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2.政工工作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难点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其工作的重点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涉及的面比较复杂,所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员工的个人情况和市场情况需要企业使用严厉的措施对员工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当面临这样情况的时候,政工就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这些的问题的解决,才能在工作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才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其他的企业部门的管理工作中。

3.部门之间加强合作

政工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都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把两者进行友好的结合起来。部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放弃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在遇到企业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人力资源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两个部门也需要进行很好的沟通,将措施与员工详细的说明,避免后期出现不良效果。

4.加强企业文化的实践作用

文化管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企业也必须要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在员工的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举止有着很好的约束。而利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够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的管理不是最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只有加强文化管理措施,再结合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才能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同员工的价值观一样,才能够使员工有企业概念,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5.人力资源管理中政工工作要坚持人文理论

人文理论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中心,政工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管是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还是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工作,都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员工的工作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员工的动态,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教育工作,以更加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工作状态,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政工工作一样,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都很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的研究,从中找出相应的发展措施,使政工工作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企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现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徐晓萌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天昊实业公司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旅游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存问题

(一)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旅游企业认为员工辞职是因为工资太低,却从不找自身的原因。员工流失过多是因为企业没有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确,公司的稳定性较低,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与自身的发展缺乏信心,员工的激情与情感就无法全部投入到工作及企业中。尤其在员工获得一定福利后,员工就更加会考虑自身前途的发展与机会。俗话说的好“要让马儿跑,先让马吃草”,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人才管理制度,来预防企业员工的流失。但在现实中,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流程并不好,很多企业只是片面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做出明智的决策,也没有去执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另一方面,企业老板对所用的员工心存怀疑,尤其在财务上心存顾虑,这种情况会使员工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工作也会变得懒散;有些老板会让自己的亲戚来担任一些重要的岗位,但靠关系进来的员工,认为自己身价高,不会被炒鱿鱼,在公司胡作非为,不听从管理,给公司带来损失,这就需要企业老板唯才是用了。

(二)企业人力资源观念淡薄

企业的人力资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想象,尤其是高管人员与技术人才的缺乏使企业不能更好的发展。作为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招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事先做好企业的用人计划、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发展计划等。在薪酬管理上,企业认为只要给员工物质上的奖励,就会留住人才,而忽视了员工精神上的激励,对于员工来说,报酬是一种自我的满足,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说有的员工更需要精神上的奖励,这时企业就不要再通过加薪满足员工了。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员工的个人调查,从而留住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部分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是片面的了解管理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提高人才的素质,如何科学的整合人力资源,实现员工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旅游企业缺乏人才管理

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许多旅游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的危机。在企业初、中期吸纳人才不足,尤其是高层人才严重不足。有资料统计,愿意到中小型旅游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到10%,硕士生不到3%,博士几乎没有人。就算有硕士生和大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其工作时间不超过2年。旅游企业不仅缺乏人才,而且也不懂的用人。企业不会用人主要表现在:对老员工存在不用或任职不合理,对新进的员工盲目重要。还有一些受家族制的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排斥外来员工,从而造成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人才严重外流。

(四)旅游企业缺乏员工培训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是长远发展的治国之策。旅游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是劳心费力又花钱的事情,又怕员工长了本事就跳槽,这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想法。然而开展员工培训是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手段。对那些工作优异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将来可以担任重要的任务,为那些进行培训的员工制定职业规划设计,从而达到留住人才的效果,让员工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样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财富。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一)从组织的整体角度分析

首先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意义与作用,它通过科学的测评手段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性格、兴趣,从而为员工找出最合适的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对于新进员工的职业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好的组织氛围作支撑,要营造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就会特别困难。要想营造好的氛围引导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就需要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学习,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从而营造企业员工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良好局面。旅游企业设计员工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时候,要把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进行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新进员工的职业规划设计进行专门的指导,从而提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员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用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来代替,还应该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和职业咨询的力度。一方面,我国有很少的企业使用这一手段,而国外,人才测评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指导手段。所以,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一些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另一方面,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会因为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不同有所变化。刚进来的员工经验不足,对职业社会很迷茫,缺乏感性认识,因而,要针对每个员工的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咨询辅导,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使员工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当员工知道了这些测量结果后,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惑。

(二)从职业生涯管理本身的角度分析

企业在进行员工职业规划管理时,首先对员工进行一个调查和评估,了解员工的职业能力,然后结合工作分析与职位描述,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目标,确定员工的个人职业锚和职业发展方向。企业通过给员工设定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去激励他们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带给员工动力和希望。员工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之后,企业便为员工建立职业规划和发展计划,不断地向新进员工讲述其自身职业能力的优缺点,帮助新进员工进行分析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的评估。通过分析员工在某个职位中是不是合适,有没有发展前景,可以用来作为下一轮职业生涯决策时的主要参考依据,也可以用来反馈职业选择、目标确定等决策是否正确。

(三)实施旅游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在旅游企业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与制约,因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当务之急是如何准确、科学的把握企业内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从员工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把握和实施。一方面,从企业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自身发展的动力与不足,从而不断促进和融合企业与个人的结合点,制定出企业内部岗位晋升与发展的规划图。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在旅游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管理者要多去关心员工,开发员工的潜力,帮助员工全面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员工认识自我,促进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彼此融合。从而,不断寻找与完善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

(四)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体系

企业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减少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的管理。由于员工希望得到终身的就业就会,这就需要组织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培训员工,员工不断进行教育,企业就会建立起系统的人力资源信息。组织通过这些信息,及时了解员工的各种状况,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有备无患。认清需要保留哪些雇员,即核心员工,同时,也让这些核心员工明白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在对组织内部核心员工了解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组织外部,制定更好地组织的用人政策。从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供给状况分析,组织应采取适当的策略取向。在拥有充分的资金和信息的基础上,人力资源投资应根据人才战略,实施以个性化为基础的差别化政策,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邱正英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风险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第一,确定目标。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工作,只有通过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才能将整个风险管理工作串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验法,即通过对历史损失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另一种是系统化的方法,因为很多时候,许多风险未必是之前发生过的,所以系统化的方法是非常普遍的风险识别手段。

第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也就是衡量风险损失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影响,包括衡量潜在的损失频率以及损失的程度,一般是通过概率统计方法对风险的发生及其后果加以估计。

第四,风险控制。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之后,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性阶段。

第五,检查和评价。定期进行风险管理的检查和评价,可以及时的调整方案,使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同时,风险决策的正误只有通过检查和评价才能发现,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助于发现问题并纠正,从而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介绍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就是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而来,一方面是员工自身内部的因素,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复杂性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就是外部因素,即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多变而带来的风险。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类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环节会产生不同的风险,依据此标准可以将其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2.1招聘风险。人员招聘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难点所在。在招聘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风险。首先,不完善的招聘体系会给整个招聘过程的失败埋下伏笔,只有建立了适合本企业的健全的招聘制度,才能使招聘工作有效地开展。其次,招聘渠道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不好的招聘渠道不仅不会吸引合适的人才,还有可能大大加大招聘成本。第三,如果在招聘的过程中遇到应聘者虚报自己的信息,而招聘人员并未进行核实的话,就会出现所招人员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从而增加企业的损失。

2.2培训风险。企业培训人才必定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培训不好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培训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风险,对该风险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第一,培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在培训初期没有做好规划,或者是培训效率不高,都有可能使培训最终的质量不佳,从而产生风险;第二,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企业精心培养的人才最后辞职或者跳槽,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更有甚者,如果这些人才跳槽到其他相关竞争者的企业中,那更无疑是给本企业带来很大的威胁。

2.3薪酬管理风险。企业对于薪酬标准的制定大多都是在劳动过程发生之前,可能是参考了之前的经验或者是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标准,这个薪酬标准代表了企业对于员工的预期。但是,由于劳动过程并未开始,所以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员工的工作无法完成企业的预期,就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同时,由于薪酬管理的不善,还有可能导致员工不满从而使人才流失,这也是一种风险。

2.4绩效管理风险。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绩效管理,就会导致风险的产生。首先,如果在战略方向不正确的条件下进行绩效管理,则会使企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如果采用了不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使优秀的员工没有得到认可,则可能导致员工丧失积极性和忠诚度,从而出现人才的流失。所以,绩效管理制度不适带来的风险,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三、防范人力资源风险的措施

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根据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关措施,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防范要针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针对招聘风险,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招到企业相关岗位需要的人才是关键。首先,要制定一个周密的招聘计划,只有完善的招聘体系,才能为成功的招聘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要合理的选择招聘人员。想要做到这点,招聘人员就必须公平的审视每一个应聘者,从客观上判断应聘者是否合格。同时,招聘人员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可以准确判断应聘者的综合条件。针对培训风险,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对于培训需求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同时对于培训时间、地点、参加培训的员工以及培训预算等都要做好测量,为整个培训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培训师,优秀的培训人员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最后,要做好培训的效果评估工作。员工是否在培训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是否可以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整个培训工作的效果如何都要做出评估和总结,这是为以后减少培训风险所做的准备。针对薪酬管理风险,首先应建立预警体系,定期做好市场调研,适时的调整薪酬策略。其次,要建立合适的人才激励薪酬模式。我们知道,薪酬和福利一般都是作为保健因素的,很难用做激励之用,因此,只有适当的改变薪酬模式,与员工的实际绩效挂钩,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最后,要做好薪酬管理的沟通,积极了解员工的想法,依据企业自身进行调整,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针对绩效管理风险,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这需要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准确的分析,并且要明确责任关系,以防发生责任纠纷。其次,要妥善调整岗位或安排培训。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可以考虑调职,将他们安排到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这对于企业和员工都是有好处的。同时,如果发现员工在该岗位上仍有潜力可以挖掘,那么可以安排相关的培训。

总之,在我们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需加强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做好相关的分析,有效地规避风险,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才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刘璐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新公共管理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1.1由于制度缺失使得我国尚未建立一个晚上的人力资源市场

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相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的发展上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因此现今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重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之中认为:获得投资效益主要是依靠设备、厂房以及机械等物力资源,但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比物质上的投入更加重要。如果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增加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砝码是获得经济和科技上的主动权,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而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中虽然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但是由于教育水平跟不上导致了人才培养相对落后,而政府对于教育支出的有限使得在教育总体发展上存在限制。由于在教育经费上的短缺使得没有办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进而导致了资源需求与资源收入的断档。

1.2由于用人机制不够严谨与合理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

为了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与力量的发挥,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给予足够的发挥空间,因此还需要配置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原则,进而避免出现人才选拔中的暗箱操作的现象。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选拔与招聘中采取的主要是集体性的考试和竞争上岗的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但是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办法摆脱亲缘和关系的限制,进而使得一些人才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进而导致了其上岗的自信心丧失,是一种对于人才的埋没的行为。

2、新公共管理下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解决对策

2.1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己投入,进而建立全面完善的人力资源共享系统

人力资源师实现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归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人。由于改革开放以及加入实际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逐渐接轨了,因此就标志着在实际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如果想要获得一席之位就需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就需要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有提高,这就需要开发更加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需要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此外在人力资源结构上也需要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可以与科技相结合,进而使得人才资源录入系统,进而实现人才的共享,使得人才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

2.2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公务系统给的人事管理中,将公务员视为一个个个体,将看做是一种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只是关注公务员的工资、奖金和津贴的发放,按部就班的履行在规章制度中自己所应该承担的义务,但是却没有对于公务员个人能力进行开发,进而导致了组织资源的浪费。传统的人力资源理念只是认识到了人是一种资源,但是却忽略了每一个人所独具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更加有价值的资源,只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利用,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投入的最大化的收益,因此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人本主义的原则贯彻始终。在公务员的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到其重要的人性化的服务,通过不断地沟通来了解其特点和能力,进而在工作方向上也可以达成共识,进而实现创新性能力的发掘,进而促使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总而言之,采取更加新颖的思想和态度来看待公共管理部门,进而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实际工作,进而树立全局意识,进而实现公共部门的服务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2.3通过公务员队伍的深化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弹性管理

在公共管理模式改革之后,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效率,因此政府需要更加的具有灵活性,在人事的管理上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通过公务员选拔和应聘方式的多样化来保证公平与公正,进而实现公务员总体素质的提高和公务员活力的增强。近些年的公务员改革中施行了大量的公务员的分流,这对于打破僵化的等级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公务员“出出进进”,进而打破公务员“铁饭碗”与“只进不出”的现象仍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困难。因此,在新公共管理下人力资源的管理中需要转变传统的单一选拔方式,而是应该适应时展的大要求,进而实现公务员的合理配置。例如,在公务员的选拔和管理过程中,可以沿用过去的集体性考试,但是在实际的选拔过程中增加一些对于应聘人员能力显示的题目,进而实现多方面的考核,此外,为了保持公平与公正应该现场每一个小组的现场核分,并且将分数和名次进行公示,此外考官还应该签订公正审判的合约,进而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时有人负责。

3、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公共管理体系以及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这不仅是一种对于国家公务人员的一种全面性的素质提高,更是避免了官僚主义和人情等潜规则的出现。因此国家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而实现公务人员能力的发掘与合理配置,进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同时还需要政府加大自己投入,进而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最终提高国家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避免出现优秀人才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现象发生。

作者:曾训红向挺陆鹏宇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人力资源与科技管理论文

一、当前我矿人才与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把人才与科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形成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使用等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机制,让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名利双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矿井建设发展服务。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矿井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涡北矿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满足@北又好又快永续发展为方向,不断健全完善良好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全面抓好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新老衔接、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突破一切制约人才成长的观念和障碍。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坚持“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搞论资排辈和求全责备。重视青年人才,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打开专业技术人才职务层次上升的“快速通道”。注重选拔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以“重担压快步”的方式,加速青年人才的锻炼成长,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铺路搭台,把用事业留人落到实处,促使青年人扎根矿山,在艰苦岗位上加快锻炼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行家。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用好和留住现有人才为重点,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升人才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分配原则,探索建立宽带薪酬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形式,建立完善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按照成长通道制定各层级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技术、能力、贡献在收入中的比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优先考虑各种福利待遇。三是突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抓好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髙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快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重要的岗位、重要的工作上,让他们承担重任,充分发挥潜能,把管理人才打造成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培育企业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不断吸纳各方面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党政管理人才队伍中来。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科技攻关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加速聚集的良好局面;加快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由技术带头人和高级技能人才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以“素质、能力、业绩”为核心,建立起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为原则,建立选人用人的监督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建立干部职工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保障机制。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为尺度,建立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五是加大人才培养使用的力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功夫,以内部实践与外部培训结合,专业培养与全面培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抓好学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髙校继续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完善职工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抓好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职工多拿特殊工种操作证多学技能。善于挖潜特长,有意识地把各类人才放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去磨炼,把优秀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去锻炼,促其学习创新能力和品德素质修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六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按照集团公司建设“民主团结、开放开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要求,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引领,坚持把“年轻有为、积极上进、品行端正、作风过硬、德才兼备、有群众基础”的人才选拔出来,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以正气引导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矿井的健康发展培育有用人才。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为矿井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一是找准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在科技创新上结合矿井实际,找准突破口,紧紧围绕制约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近几年来,把大倾角综采放顶煤开采,提高原煤产量,提高采出率,控制煤炭灰分作为科技攻关的头等大事来抓;重点针对煤巷掘进施工中抽冒、自然发火、瓦斯异常等难题进行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综掘新技术,努力提髙单进水平,解决掘进效率低、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难题;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对掘进工作面爆破的研究,努力提高爆破效率和安全,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二是创新机制,激励创新。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工作出色就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引导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科技投人上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科技项目资金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科技创新的渠道,延伸科技创新的触角,引导更多的职工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之中;推行科技创新目标管理,做到科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研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做好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技术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切实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三是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几年来,始终坚持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为各类人才营造宽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为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聪明才智的空间,用广阔的事业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帮助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引导广大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摆脱一切影响人才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束缚,树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思路上高人一招,举措上胜人一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加强对人才与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实施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较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好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为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重视人才科技工作,多关心、多过问、多研究,真正把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落到实处。政工部、经营管理部、生产技术部等部门在推动人才科技工作中肩负重要使命,必须认真履行好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职责,强化人才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其他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形成人才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把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塊,作为实施人才强矿、科技兴矿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为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尽好心、服好务,有效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广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科技成果,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i加强人文关怀,及时解决各类人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使涡北矿成为科技创新的硅谷、人才聚集的高地、干事创业的乐园。

作者:张磊李若平单位: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涡北煤矿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论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求,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员工工作效率,在实现员工与企业发展的协调性后,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快速发展。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可以使员工存在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其可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工作的最佳状态。人力资源工作的主体是人,企业的主体也是人,如果企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对员工做出最好的管理,努力做到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的协调性,激发员工的最大潜力,保证企业用最少的人力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些都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助力。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意识落后。现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体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是仍然有很多电力企业保持原有的工作理念,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很多企业领导人仍然是把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忽略了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仍然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当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工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意识,将其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进行处理,在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工作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定完善的制度,主要包括员工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资确定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企业针对员工的考核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但是在执行时缺乏主要的推动力,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不能合理运用管理制度来进行客观的考核,考核机制混乱,甚至考核完全是由考核官的主观印象来决定,考核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使得制度具有的功能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

3.员工素质较低。电力企业是一个对于技术、人才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但现在普遍存在员工素质偏低的现象。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都比较低,工作能力不足,不能胜任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企业不能为人才的发挥以及成长提供需要的空间,人力资源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其具有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造成了企业的损失。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1.转变人力资源工作理念。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理念进行转变,要意识到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作用,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要落实到位,要意识到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的主体是人,其发展离不开员工,因此,企业在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工作理念时,首先就是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确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努力调动起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时,应该以市场的发展方向为导向,进行目标规划的确定,将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好万全准备。

2.完善工作机制。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完善其工作机制,保障可以为工作的实施提供万全的助力。首先就是要确定人力资源工作的构架,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机制,保证管理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等的公平性。另外,还要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性,利用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巩固其工作忠诚度。同时,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宽阔的发展平台,保证人才可以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对员工创造的价值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保证其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3.增强员工素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员工的素质高低更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加强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其管理与应变能力,培养其长远的发展态度。为员工的晋升提供绿色渠道,保证其公正性,通过发现、培养的模式来增强员工的职业素养,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还可以将个人能力与工资绩效等挂钩,促进员工自身的上进心,使其不断前进。

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何燕萍宋莉娟工作单位:尉氏县供电局

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现代企业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面对新形势,国有大型企业应怎样改变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已成为目前企业面对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就应处理好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关系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企业人力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浪费并存

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留不住,人力资源普遍短缺。另外,由于有的领导者素质不高,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是考虑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而是想方设法去卡住人才,使得人才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长,甚至被闲置,造成了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人员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员工的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内部却普遍存在着人员过多和企业经营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目前,国有大型企业一方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却严重缺乏懂业务会管理的金融业综合人才。人员结构失衡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阻碍劳动力组合优势的发挥。

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优化

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在不断完善用人机制下,使人的才能与其岗位相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与潜力,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企业中,常常出现人/岗“错位”。一个在技术上很有造诣的专家被选拔出来担任行政领导。一个高学历的人从事银行柜员的工作。一个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被安排到机关任职,等等。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急功近利而缺少长期规划,削弱了企业内部凝聚力,浪费了有限的人力资源,也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力资源的开发动力不足

有的单位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能者下,庸者上”的恶劣用人环境严重挫伤了人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忽视员工的教育培训,甚至拒绝职工攻读更高学历的要求。结果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究其原因,是由于有些企业产权不太明晰,技术创新和员工素质与企业收益的相关程度不大,这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二、建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制度

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要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塑造企业文化

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层次各个文化方面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它需要企业员工有正视自我否定痛苦的勇气,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合理配置的前提,是要对所设的岗位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工作分析,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检验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履职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教育背景、经验和专业知识等等),为合理配置人员提供客观依据。有了清晰的岗位描述,既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具体人员的能力、品格和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查和评价后“对号人座”,又能够使履职人员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如果岗位的职位、任务、责任描述的线条较粗,没有按工作分析的要求细化地表达,使得岗位职位不准确,岗位责任不明确,那么就会存在“大材小用”、“小材大用”,有的员工工作吃不饱、有的却力不从心;或员工对工作应该达到的要求模模糊糊、工作未能覆盖所有要素而效率不高;或岗位间工作任务部分重叠、衔接不畅,某一事项多人管理,而有些随机遇到的诸多事情却无人问津等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不仅要通过深入调研做出工作分析,编制好岗位规范,因岗取人,还要定期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职务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以此了解员工对现任岗位的适应程度,同时检验企业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后要认真分析,主动调整和改进,努力使人事相宜、人尽其才。公务员之家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根据企业现状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如采用目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稳计分卡等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各类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除了通过待遇留人外,企业对不同需要的员工还可采取信任激励、职务激励、知识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行为激励等,从而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企业要想求得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长远规划是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还应着眼于长远规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训

企业在新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全员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应通过企业大学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新型企业培训组织形式,将培训提升到经营战略层次上,为团队提供培训的战略导向,让员工个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以最终达到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目的。

三、注意处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关系

企业环境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企业环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企业其他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在企业资源中,人力资源应是第一重要资源,因为企业的物资、资金、信息、产品等,无不受到人力资源的支配,企业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的作用。

企业在静、动态形式下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这里说的静态是一种相对的静态,即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环境、资源配置、生产、产品销售等相对稳定,这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要求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企业常常是在动态形式下进行运作的,从外部条件来说,企业要根据动态世界做出反应,从内部来说,企业也要不断根据战略目标的实施进行内部调整。这种动态的调整,必然也会带来优化人力资源方案的调整。因此,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人力资源和企业动态的这种关系。

企业信息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与企业信息息息相关,通过信息收集、处理、传输、控制为管理服务,对于人力资源优化来说,就是通过以上过程合理地聘用、培训和使用各种人力资源,协调指导企业的人员配置,合理地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

四、结论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就是在保证企业良性运转的基础上,谋求知识型工作人员与非知识型工作人员的最佳组合比例,既不能全是知识型工作人员,也不能全是非知识型工作人员。配置的现状是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选择:即以最小的支付谋求最大的配置效率。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支付成本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