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5-29 11:0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性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性心理学论文

性心理学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个性心理学几点思考

摘要:运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益多元化、科技改革等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实效性,是摆在四川乡镇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个性心理学;思想政治;关系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人们光荣的历史使命。在努力争取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全党全民族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益多元化、科技革命和张扬个性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本文试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难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利益主体不断分化、个人自由和价值逐步得到社会尊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多的从个体而不是集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积极应用个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爱育人。

一、个性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应用个性心理学,首先我们必须对个性心理学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个性有个基本的理论把握。

1.个性与个性心理学的涵义

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个性的基本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

3.个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个性具有下列特征:

(1)个性的倾向性。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2)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个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个性的稳定性。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个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个性的发展性。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个性的社会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二、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这样才有一个做好工作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的一门科学,对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运用个性心理学。以下简要分析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1.在研究对象上,两者具有统一的指向点

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具体的人,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场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强化、深化,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离不开对个性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2.在具体内容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交合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论原则、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吻合,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包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学内容,其中许多理论原则、经验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是和心理学的规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归顺”、“人性归理”的工作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规律,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它才能理顺、气正、运盛,生机勃勃,成效卓著。

3.在强化效应上,两者具有相同的中介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实践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点,这就是外界环境、活动、社会因素总是通过个体的内应性而发生作用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最终都要通过人们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来实现,这与个性发展的效应程度最终要靠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同义的。同时,自我意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内应力”与个性的“可接受性”属于同一品质,属于强化效应的同一中介点。

三、应用个性心理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既然个性心理学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工作如何巧妙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应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个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尊重和服务的观念。

(1)树立尊重人的观念。个性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不同的,人们的个性应该得到尊重。没有缺点、没有思想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有思想问题的人不仅需要批评教育,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关心。如一味地批评指责,不去关心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么思想问题非但解决不了,而且会引起较大的逆返情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小康建设。

(2)树立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开展工作,这样,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2.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为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实现从群众被动接受教育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总之,运用个性心理学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遵循心理诱导的规律,结合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气质、性格、能力、意识等多方面的倾向性和心理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规立教育和“系统工程”,训练行为习惯,强化教育效果。我们政工干部,只有了解自己工作对象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天地,才能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形成自己与工作对象竭诚双关的凝聚力。

性心理学论文: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心理学分析

摘要:国内外对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发现:高审计质量对应着较低的、合理的盈余管理;高盈余管理公司会选择提供低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本文通过对股东、经营者动机心理分析阐述盈余管理的动机,利用认知心理学分析盈余管理决策和审计报告决策,解释了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存在的上述关系。

关键词: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 心理学 分析

一、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对审计的定义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这个定义是在总结我国国家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较为符合我国政府审计的现状。其实审计是对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审查,评价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及时有用、合法合规。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审计质量的高低,目前一般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违约行为(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deangelo(1981)从理论上分析了事务所的规模、品牌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事务所拥有的客户数量越多,与某一特定客户相联系的审计公费收人占总收入的比例越小时,事务所机会主义动机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审计质量就越高。对于盈余管理,marin等认为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边界的行为或现象,即通过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会计报表虽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报告。这种定义方式下的盈余管理难以进行变量测量,不仅因为盈余是一个总结性项目,更主要的是由于管理层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披露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又使得其愿望成为可能。我国的定义是认为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所给与会计的自由选择的空间,选择有利于会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利益的会计政策来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和提供。使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合法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信息的正确传达,减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笔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的内部人——管理人员比外部投资人掌握更多的公司内部的信息,这为公司管理者进行以提高自己的财富和价值为目的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而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因此,盈余管理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根据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质量是与盈余管理有关系,李玲,陈任武(2005);蔡春,黄益建,赵莎(2005);章立军(2005)等研究认为,审计质量的提高,会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减少因为盈余管理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高质量的审计更易发现和制约管理当局的会计错误和违规,更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可具体反映在已审计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容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较高的审计质量会容忍较少的盈余管理,从而可提高财务报告中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及信息含量。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假设审计质量的提高会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选择样本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在理论上为什么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会存在这种关系,学者所给予的解释就比较少。本文从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二、动机心理理论与盈余管理动机

(一)动机心理学理论发展 心理学家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了本能论、驱动力论、诱因论等动机心理学理论,这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动物行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动因方面,试图从有机体自身或者外部寻求行为的诱因。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本能、驱力、需要、诱因等方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机心理学出现了连接论、驱力论、认知论、精神分析、归因论以及成就动机论。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好奇(探索行为)、交往、不平衡(失调)、挫折、攻击、焦虑、志向水平、生物化学关联作用、强化理论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动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以及新近的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等。这一时期认知观进一步确立,认知研究真正成为当前动机研究的主流,与人的中介自我调节作用有关的因素受到重视,如自我效能、控制部位、自我控制等等。认知论和前期的机械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动机行为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认知论关注于动机过程中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即人的认知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关动机论题有:利他主义与助人行为;攻击;成就追求和成功期望;情感的前因和后果;行为的改变。

(二)股东及经营者的需求及盈余管理动机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一股独大,要么是国有股独大,要么是法人股独大。在国有股独大的公司中,由于产权确认还不明晰,而国资委现在也做不到真正的监督功能,其在这些公司中都是经营者掌握公司,而高层的经营者是由上面直接通过行政的方式任命,在其任职的期间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与其政绩挂钩。因此,当公司的业绩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可能会影响政绩的评价、职位的升迁的时候,对盈余管理的要求就非常的高。而在法人股独大(不包括国有法人股)或者存在单一的大股东另外一些公司中,一般来说公司的经营者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如契约因素——某项贷款的要求是公司的净利润率要达到某个水平;政策因素——某一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必须达到多少等,当企业达不到这些要求的时,公司的经营者就有可能面临下课的危机。因此,经营者就有强烈的动机希望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契约成本最小化;节税的动机;政治成本因素;规避经营风险;资本市场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债务契约;符合公司盈余预测;其他动机。

三、认知心理学对风险决策的认识

(一)风险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从行为学的观点看,主要有以下心理机制:

(1)易得性偏差。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那些比较熟悉、比较显著、容易搜寻和容易想象的事物比较敏感,从而高估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成系统性的偏差。如人们热衷于买彩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旅游保险颇受人们青睐,这是因为巨额奖金和电视中关于海啸灾区触目惊心的报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力,从而高估了中大奖和遭遇灾难这些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盈余管理决策和审计质量决策中,由于中国法律惩罚力度不够及执行不力,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只看到巨大的收益,而对被发现后的处罚在心理上被忽略。

(2)框架依赖偏差。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描述方式(框架),当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时,人们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决策。心理学家爱德华·索恩迪克发现了“晕轮效应”,即人们对一个人或事物的良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会影响其对这个人或事物目前或将来预期的推论,这是框架依赖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可以保持一个平滑的会计利润水平,不仅可以

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还能满足企业某些特殊需求,如债务契约、融资资格等。

(3)代表性偏差。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常会过分关注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产生系统性的偏差,称为代表性偏差,如人们生活中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就是很典型的一种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遵从“小数定律”,即误认为小样本能代表总体的分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决策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决策时,肯定会向同类企业或者同行看齐,看到某些个别的现象后,可能就会产生这种心理“大家都这么做的,我也这么做没关系”。

(4)心理账户。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认为人们在心理上将来源不同、获取时间不同、用途不同和存储方式不同的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里,不同的账户之间不能流通,不同账户里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人们对不同账户里的财富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及不同的处理方式。应用到盈余管理决策上,上市公司可能会认为为了某些目的(比如契约成本最小化、节税、规避经营风险、债务契约)可以实行高水平的盈余管理,为了另外一些目的(比如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符合公司盈余预测)不能实施过高的盈余管理水平。

(二)风险的认知对决策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风险倾向中的认知中介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决策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极大地影响其以后对风险的追求;同时他人类似决策的成功与否,同样极大的影响其今后对风险的追求。即决策者先前成功的经验多,或者看见他人同样类似决策成功的经验多,会导致今后追求风险的倾向性增加。这是认知中直觉的作用,也是认知中归因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对决策者的风险倾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如对上市公司,自己以往进行某种水平的盈余管理获得了很大的收益,或者发现其他和自己情况相同的上市公司进行某种水平的盈余管理取得了很大收益,就会刺激上市公司继续或者效仿其他上市公司进行该水平的盈余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决策也是同样的道理。二是决策者的风险倾向与其对风险的可接受性的认知密切相关。如果在风险知觉中,决策者认为情景中风险的可接受性高,即情景中固有的风险性突出,则会导致回避风险性决策,因为决策者往往会将这些固有的风险因素与消极的决策后果相联系。反之,如果决策者认为,情景中有的潜在因素可以减少损失,由于提高了对机会特色的认知而降低了对风险因素的认知,从而导致对风险的追求。因此,对风险的认知影响着决策者对风险因素的权重。

四、心理学对审计与盈余管理水平关系的解释

(一)审计质量高能有效减少盈余管理的解释 这方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较高水平的审计,能够检查出绝大部分的盈余管理,并且审计报告中也会对这些盈余管理进行披露;这样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不仅不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自己的形象带来很大的破坏,投资者通过审计报告得知该企业进行了盈余管理受到欺骗,这样肯定会导致股价的下跌。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必然会带来盈余管理水平的降低。那为什么上市公司还会聘请有高质量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是因为当上市公司聘请有高质量审计的事务所的时,说明经营者对自己的业绩非常有信心,不需要进行利润的操纵。在这种情况下聘请有高质量审计的事务所时,就可以向广大投资者发出一个信号:表明公司的业绩、财务、经营状况都处于很好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公司股价的上涨。

(二)盈余管理高和低审计质量相关的解释 从期望理论的角度看,首先要知道在审计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与审计的经济后果相关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所有者、经营者、审计单位(没有考虑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税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

(1)大股东的心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于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且股权分置,由此产生了许多制度性的缺陷。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此外,董事长和总经理是由政府任命的,这些人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仕途,而仕途目标与公司的发展要求并不一致时,就不愿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而是放在争取上级部门的好感上,为此不惜采取短期化行为或采取操纵会计利润来粉饰财务报表。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施加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对股东而言,国有大股东一股独大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问题。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以获得“配股”资格,从而使大股东获得圈钱的机会。证监会规定了严格的“配股”条件,为达目的上市公司往往通过非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方式,有时没有注册会计师的配合难以实现。所以,大股东并不希望审计师实话实说,也就根本不需要高质量审计服务。  (2)“会计师事务所的困惑”。由于中国的审计市场形成的比较晚,全国范围内的审计市场上,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风气,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普遍规模小,即使最大的前十家也不能够占领审计市场的20%,生存危机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为了争取客户,相互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往往容易导致恶性竞争,以牺牲审计的质量来换取客户。明知道审计质量的降低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但是与生存危机相比较,似乎选择降低审计质量相对来说,对自己更加有利一些,尤其是那些刚成立的、客户非常少的小事务所更有可能牺牲审计质量,迎合客户需要(其实往往只是经营者的需要),换取较多客户,解决生存问题。由于审计市场上生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那些刚刚成立不久、规模比较小的事务所,在进行是否将低审计质量决策的时候就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如同博弈论中的著名的“囚徒的困惑”。如果其他事物所选择不降低质量,自己也选择不降低质量,上市公司在选择的时候可能考虑的最大因素就是收费的高低了,因此,降低费用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其他事务所同样也会考虑降低费用,这又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其他事物所选择不降低质量,而自己选择降低审计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自己所要求的费用比其他事务所高一些,对于那些有盈余管理需要的上市公司还是会选择自己的,生存风险不再存在,经营风险加大。但相对在其他事物所选择不降低质量的情况下,自己选择降低质量比较有利。如果其他事务所降低审计质量,自己选择不降低审计质量,从上市公司目前的普遍状况看,需要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还是占多数,而对于小会计事务所来说,那些经营好的公司又不会选择自己,在自己不降低审计质量的情况下,可能自己根本吸引不了客户,事务所也根本无法存活下去;如果其他事务所降低审计质量,自己也将低审计质量,规模的大小和审计费用的高低又成为了上市公司选择时的主要依据,但至少选择降低质量还可以给自己的生存带来可能,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来吸引一些客户。所以,整体上,大家都选择不降低质量是最优的博弈均衡点,但是由于这种选择需要大家一起的协调、需要所有的事务所达成一致,由目前审计市场的现实情况看,小规模的事务所太多,而稍微有些规模的事务所并不能占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而多数的事务所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降低审计的质量。这当然还与上市公司的一些不正当的需要、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从根本上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本身的内因导致审计市场上竞争混乱、恶性循环普遍存在。

(3)经营者的需要与选择。目前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主要还是由经营者所控制着,而私有企业由于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基本上是经营者与所有者同为一人。因此,本文只分析经理人的需要和选择。根据上述的经营者的心理因素的分析知道,经营者很多时候都具有较强烈的盈余管理的动机。我国的审计市场可以说是一个买方的市场,买者(也就是公司的经营者)是优势的一方,不仅决定是否选择某一家事务所,而且同时还是事务所佣金的偿付者;而目前审计市场上审计服务的提供者,不仅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业务也比较单一,很多事务所绝大部分的收入就是来源于审计费用,因此,各个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为了生存很多事务所尤其是那些业务单一的小事务所就必须去迎合买家——公司经营者的需要,而经营者的需要又是畸形的。由于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的风险较高,因此这些事务所就要求比较高额的报酬,经营者从各种角度考虑后,还是发现付给较高的审计费用来换取漂亮的年报和审计报告所带来的收益比较大之后,当然就愿意提供高额的审计费用,而要求较低的审计质量来允许自己进行较高的向上的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高的公司的经营者,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

性心理学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个性心理学几点思考

摘要:运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益多元化、科技改革等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实效性,是摆在四川乡镇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个性心理学;思想政治;关系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人们光荣的历史使命。在努力争取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全党全民族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益多元化、科技革命和张扬个性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本文试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难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利益主体不断分化、个人自由和价值逐步得到社会尊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多的从个体而不是集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积极应用个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爱育人。

一、个性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应用个性心理学,首先我们必须对个性心理学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个性有个基本的理论把握。

1.个性与个性心理学的涵义

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个性的基本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

3.个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个性具有下列特征:

(1)个性的倾向性。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2)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个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个性的稳定性。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个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个性的发展性。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个性的社会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二、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这样才有一个做好工作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的一门科学,对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运用个性心理学。以下简要分析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1.在研究对象上,两者具有统一的指向点

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具体的人,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场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强化、深化,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离不开对个性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2.在具体内容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交合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论原则、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吻合,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包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学内容,其中许多理论原则、经验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是和心理学的规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归顺”、“人性归理”的工作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规律,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它才能理顺、气正、运盛,生机勃勃,成效卓著。

3.在强化效应上,两者具有相同的中介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实践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点,这就是外界环境、活动、社会因素总是通过个体的内应性而发生作用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最终都要通过人们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来实现,这与个性发展的效应程度最终要靠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同义的。同时,自我意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内应力”与个性的“可接受性”属于同一品质,属于强化效应的同一中介点。

三、应用个性心理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既然个性心理学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工作如何巧妙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应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个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尊重和服务的观念。

(1)树立尊重人的观念。个性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不同的,人们的个性应该得到尊重。没有缺点、没有思想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有思想问题的人不仅需要批评教育,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关心。如一味地批评指责,不去关心存在的实际问题,那么思想问题非但解决不了,而且会引起较大的逆返情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小康建设。

(2)树立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开展工作,这样,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2.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为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实现从群众被动接受教育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总之,运用个性心理学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遵循心理诱导的规律,结合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气质、性格、能力、意识等多方面的倾向性和心理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规立教育和“系统工程”,训练行为习惯,强化教育效果。我们政工干部,只有了解自己工作对象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天地,才能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形成自己与工作对象竭诚双关的凝聚力。

性心理学论文:女性心理学商业空间设计探讨

在当代女性文化的影响下,商业空间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发展。女性已经成为了消费社会的主要购买群体。本文以女性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不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女性的需求,并在分析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其商业空间设计的优缺利弊,从而推动女性商业空间设计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当代中国女性无论是在商界、政界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她们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正在引领消费社会的时代潮流。女性作为消费行为的主体之一,在商场购物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这也引起了商家们的关注,各种购物场所设计新颖、时尚,深得女性顾客的喜爱。本文就选取了其中一个深受众多女性消费者喜爱的购物空间,作为了解女性的心理,以及分析在商场设计中有哪些深得人心的设计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性别与女性

性别自我概念的一个成分是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是女是男的自我界定。生物学性的意义是由我们的染色体、激素、生殖器官和脑的组织所界定的。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包括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心理层面、社会教化、日常行为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消费方式中,男女的差异更是明显。如女性消费者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比男性差;消费决策比男性犹豫;女性比男性更喜欢结伴而行等。在商场购物中,兴趣是产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动机因素之一,而在兴趣方面,男性消费者一般多购买“硬性商品”,注重理性、商品质量、实用性,较强调阳刚气质,而且不愿讨价还价。相较男性,女性则对时尚和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她们大多具有热情细腻、联想丰富、“浪漫主义”的心理特征,更加注重商品的外观、色彩、款式等。另外,中年女性更加注重个性风格的体现,成熟、稳重、不落俗套的风格更能引起她们的注意。并且这类女性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乐于在消费上表达自己的个性、品味和审美。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可以用“亘古不变”来形容。由于女性角色的不同,使她们不仅注重自身的美,同时也注重家庭成员的形象。她们不仅需要购买自己所消费的产品,同时也是大多数儿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商家要占领市场必须对女性购买群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商业购物空间的概念

商业购物空间泛指为人们日常购物提供商业活动的各种空间、场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为各类商场、商店。它们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桥梁和纽带。商场是流通主体—商品和消费主体—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为纽带的商场,必须全面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促进购买环节的顺利进行。当今女性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空间案例调查研究

1.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的室内规划与设计

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位于交大路-沙湾沿线商业带,作为区域性的购物中心,凯德广场金牛店集购物休闲、美食娱乐、生活配套为一体,打造了娱乐化、个性化、综合性一站式购物中心的商业特色。商场的楼层导购布置清晰地体现了商场的服务人群定位,商场主要入口和出口为一层、负一层,人流量庞大,一层“精致风尚”、二层“潮尚之地”,众多女性品牌的进驻,是商家精心打造的结果,满足了女性消费者对于美、时尚和个性的需求。三层绅士品格,集男装、男性配饰、亲子教育为一体,男性商场空间所占比例仅占第三层空间的1/2,这本身与男性消费市场的占有份额有关,四层欢乐家庭,集影院、KTV、儿童、餐饮,为商场的娱乐区,人流量庞大,特别是近年电影市场在中国的火爆,消费需求在近几年瑞增。也是二期商场的主推区域,成为了凯德商用的重点消费区域。五层宴萃有约,六层开放的空中花园为商场打造“吃”、“喝”、“玩”、“乐”的购物体验,增添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2.悦诗风吟

Innisfree(悦诗风吟)是韩国化妆品品牌。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牌,是因为笔者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此次调研的过程中,这个品牌经常能够吸引众多的女性顾客光顾,这和它的寻找到了都市女性心目中所向往的未来的化妆品的特性:自然、健康、朴素、时尚的理念不无关系。但是吸引众多女性消费者光顾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它基于产品理念所做的成功的空间装饰设计。“城市中心的绿色空间”是悦诗风吟的设计主题。悦诗风吟的店面设计主要以简洁、自然的黑白两色为主,招牌设计以白色镂空字体,内藏绿色LED灯带为主体,形象鲜明、突出。这样统一的设计风格,让悦诗风吟的品牌效应无论在何地都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店内招牌式的绿植墙是悦诗风吟的设计特色,顾客可以感受到悦诗风吟来自济州的纯净自然之感。店内主要以木色、白色为主,绿色植物加以点缀,色彩淡雅,大量采用局部照明,突出商品。灯具的选择主要以造型简洁的筒灯为主,主要区域则为透明圆形玻璃吊灯,很好地迎合了室内清透、明亮的设计主题。商品的陈列方式多样,俨然有序,满足了商品柜架设计的实用性、灵活性、美观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整个空间为突出韩国自然主义化妆品,精心营造出了一个享受城市中心的清净空间,释放生活的压力,感受纯净济州绿意的空间。

3.禾文阿思

禾文阿思,英文名:HeavenArts,它的意思是:艺术的天堂!它是专注南亚风情手工精品,主营印巴风情服饰、印巴特色饰品、印巴纯银宝石饰品、特色印度香等的一个综合性品牌。产品以人文、手工、自然、时尚的理念而主。因此,在空间的装饰设计上颇具有东南亚的异域风情特色,吸引了大批崇尚异域风情、优雅妩媚的女性顾客。

禾文阿思的空间装饰设计以浪漫的东南亚风格为主,因此来自大自然的木材、藤、竹成为首选。空间的店面设计以实木搭配文化石装饰,质朴自然。招牌设计为原木配以金色金属字暗藏LED灯带,主体鲜明、奢华高贵。局部实木雕花装饰,尽显精致。店面外立面大面积的纯铜铸造的佛头装饰,凸显异域特色。店内外环绕植物与水池取与自然无限接近之意,室内重视水环境的引入,受中式思想的影响,讲求风水即水生财,水循环还能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这是东南亚风格的一大设计元素。店内以深色原木家具为主,白色和原木深褐色,打造沉稳空间。同时大面积的紫色的运用传达出神秘、妩媚的女性气质。局部陈列选用具有精美雕花工艺的凳、桌、展柜等,集聚实用性和装饰性。石雕、木雕、陶艺制品和与佛像有关的青铜雕像,是店内设计的一大特色。光洁的地面搭配深沉色系条纹图案地毯,打造主要展示区域,吸引眼球。顶棚采用石膏板吊顶,巧妙地利用颇具东南亚特色的暴露木结构为顶棚装饰,灯具则选择了东南亚竹编灯饰、藤条灯饰为主,灯光柔和、温暖。禾文阿思的空间装饰设计为整个色彩艳丽、妩媚优雅的女装服饰打造了一个梦幻、神秘的空间。

当今女性文化影响下商业空间设计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商业空间俨然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也涌现出非常多人性化的设计,然而在设计中仍然存在不合理、不成熟之处,值得我们探讨。在笔者调研金牛区凯德广场的过程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卫生间的功能有待完善。笔者观察到女性用户在卫生间纸筒的使用上存在不便,不能够让女性灵活抽取使用,会产生不良情绪。其次是坐便器的使用率低,出现即使短暂的排队,也不愿使用坐便器的现象。第二,升降电梯导视信息有待明确。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升降电梯下到停车场后,不能迅速找到停车的位置,如果不是从同一电梯来回商场,通常找不到停车的位置,总在停车场不断穿行。第三,公共设施形式较单一。在休息区的设计上,椅子的材料与色彩都比较单一,缺少生趣,不利于人们的购物体验。特别是带小孩子的家长们,缺少了和孩子休息时互动的空间。总之,女性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空间设计还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研究女性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空间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结论

随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消费群体的身影在商业空间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并且只会出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因此,女性商业空间设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迫切需要更多符合女性气质和消费心理的空间。通过对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空间设计的调研分析,得知怎样让商业空间更好的为女性服务,这便需要我们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以女性心理情感、思维模式为主要方面采取特别的表现手法。给予空间不仅有美的情景还要有精神内涵,增强女性商业空间特有的艺术修养和精神内涵,才是有益于从根本上改善女性在商业空间中的消费质量。从而对未来的女性商业空间设计的发展做出初步的预测和展望。

作者:罗丹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性心理学论文:基于女性心理学的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在当代女性文化的影响下,商业空间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发展。女性已经成为了消费社会的主要购买群体。本文以女性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不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女性的需求,并在分析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其商业空间设计的优缺利弊,从而推动女性商业空间设计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当代中国女性无论是在商界、政界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她们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正在引领消费社会的时代潮流。女性作为消费行为的主体之一,在商场购物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这也引起了商家们的关注,各种购物场所设计新颖、时尚,深得女性顾客的喜爱。本文就选取了其中一个深受众多女性消费者喜爱的购物空间,作为了解女性的心理,以及分析在商场设计中有哪些深得人心的设计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性别与女性

性别自我概念的一个成分是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是女是男的自我界定。生物学性的意义是由我们的染色体、激素、生殖器官和脑的组织所界定的。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包括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心理层面、社会教化、日常行为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消费方式中,男女的差异更是明显。如女性消费者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比男性差;消费决策比男性犹豫;女性比男性更喜欢结伴而行等。在商场购物中,兴趣是产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动机因素之一,而在兴趣方面,男性消费者一般多购买“硬性商品”,注重理性、商品质量、实用性,较强调阳刚气质,而且不愿讨价还价。相较男性,女性则对时尚和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她们大多具有热情细腻、联想丰富、“浪漫主义”的心理特征,更加注重商品的外观、色彩、款式等。另外,中年女性更加注重个性风格的体现,成熟、稳重、不落俗套的风格更能引起她们的注意。并且这类女性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乐于在消费上表达自己的个性、品味和审美。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可以用“亘古不变”来形容。由于女性角色的不同,使她们不仅注重自身的美,同时也注重家庭成员的形象。她们不仅需要购买自己所消费的产品,同时也是大多数儿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商家要占领市场必须对女性购买群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商业购物空间的概念

商业购物空间泛指为人们日常购物提供商业活动的各种空间、场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为各类商场、商店。它们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桥梁和纽带。商场是流通主体―商品和消费主体―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为纽带的商场,必须全面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促进购买环节的顺利进行。

当今女性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空间案例调查研究

1.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的室内规划与设计

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位于交大路-沙湾沿线商业带,作为区域性的购物中心,凯德广场金牛店集购物休闲、美食娱乐、生活配套为一体,打造了娱乐化、个性化、综合性一站式购物中心的商业特色。

商场的楼层导购布置清晰地体现了商场的服务人群定位,商场主要入口和出口为一层、负一层,人流量庞大,一层“精致风尚”、二层“潮尚之地”,众多女性品牌的进驻,是商家精心打造的结果,满足了女性消费者对于美、时尚和个性的需求。三层绅士品格,集男装、男性配饰、亲子教育为一体,男性商场空间所占比例仅占第三层空间的1/2,这本身与男性消费市场的占有份额有关,四层欢乐家庭,集影院、KTV、儿童、餐饮,为商场的娱乐区,人流量庞大,特别是近年电影市场在中国的火爆,消费需求在近几年瑞增。也是二期商场的主推区域,成为了凯德商用的重点消费区域。五层宴萃有约,六层开放的空中花园为商场打造“吃”、“喝”、“玩”、“乐”的购物体验,增添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2.悦诗风吟

Innisfree(悦诗风吟)是韩国化妆品品牌。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牌,是因为笔者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此次调研的过程中,这个品牌经常能够吸引众多的女性顾客光顾,这和它的寻找到了都市女性心目中所向往的未来的化妆品的特性:自然、健康、朴素、时尚的理念不无关系。但是吸引众多女性消费者光顾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它基于产品理念所做的成功的空间装饰设计。

“城市中心的绿色空间”是悦诗风吟的设计主题。悦诗风吟的店面设计主要以简洁、自然的黑白两色为主,招牌设计以白色镂空字体,内藏绿色LED灯带为主体,形象鲜明、突出。这样统一的设计风格,让悦诗风吟的品牌效应无论在何地都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店内招牌式的绿植墙是悦诗风吟的设计特色,顾客可以感受到悦诗风吟来自济州的纯净自然之感。店内主要以木色、白色为主,绿色植物加以点缀,色彩淡雅,大量采用局部照明,突出商品。灯具的选择主要以造型简洁的筒灯为主,主要区域则为透明圆形玻璃吊灯,很好地迎合了室内清透、明亮的设计主题。商品的陈列方式多样,俨然有序,满足了商品柜架设计的实用性、灵活性、美观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整个空间为突出韩国自然主义化妆品,精心营造出了一个享受城市中心的清净空间,释放生活的压力,感受纯净济州绿意的空间。

3.禾文阿思

禾文阿思,英文名:Heaven Arts,它的意思是:艺术的天堂!它是专注南亚风情手工精品,主营印巴风情服饰、印巴特色饰品、印巴纯银宝石饰品、特色印度香等的一个综合性品牌。产品以人文、手工、自然、时尚的理念而主。因此,在空间的装饰设计上颇具有东南亚的异域风情特色,吸引了大批崇尚异域风情、优雅妩媚的女性顾客。

禾文阿思的空间装饰设计以浪漫的东南亚风格为主,因此来自大自然的木材、藤、竹成为首选。空间的店面设计以实木搭配文化石装饰,质朴自然。招牌设计为原木配以金色金属字暗藏LED灯带,主体鲜明、奢华高贵。局部实木雕花装饰,尽显精致。店面外立面大面积的纯铜铸造的佛头装饰,凸显异域特色。店内外环绕植物与水池取与自然无限接近之意,室内重视水环境的引入,受中式思想的影响,讲求风水即水生财,水循环还能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这是东南亚风格的一大设计元素。店内以深色原木家具为主,白色和原木深褐色,打造沉稳空间。同时大面积的紫色的运用传达出神秘、妩媚的女性气质。局部陈列选用具有精美雕花工艺的凳、桌、展柜等,集聚实用性和装饰性。石雕、木雕、陶艺制品和与佛像有关的青铜雕像,是店内设计的一大特色。光洁的地面搭配深沉色系条纹图案地毯,打造主要展示区域,吸引眼球。顶棚采用石膏板吊顶,巧妙地利用颇具东南亚特色的暴露木结构为顶棚装饰,灯具则选择了东南亚竹编灯饰、藤条灯饰为主,灯光柔和、温暖。禾文阿思的空间装饰设计为整个色彩艳丽、妩媚优雅的女装服饰打造了一个梦幻、神秘的空间。

当今女性文化影响下商业空间设计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商业空间俨然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也涌现出非常多人性化的设计,然而在设计中仍然存在不合理、不成熟之处,值得我们探讨。在笔者调研金牛区凯德广场的过程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卫生间的功能有待完善。笔者观察到女性用户在卫生间纸筒的使用上存在不便,不能够让女性灵活抽取使用,会产生不良情绪。其次是坐便器的使用率低,出现即使短暂的排队,也不愿使用坐便器的现象。

第二,升降电梯导视信息有待明确。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升降电梯下到停车场后,不能迅速找到停车的位置,如果不是从同一电梯来回商场,通常找不到停车的位置,总在停车场不断穿行。

第三,公共设施形式较单一。在休息区的设计上,椅子的材料与色彩都比较单一,缺少生趣,不利于人们的购物体验。特别是带小孩子的家长们,缺少了和孩子休息时互动的空间。

总之,女性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空间设计还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研究女性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空间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结论

随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消费群体的身影在商业空间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并且只会出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因此,女性商业空间设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迫切需要更多符合女性气质和消费心理的空间。通过对成都金牛区凯德广场空间设计的调研分析,得知怎样让商业空间更好的为女性服务,这便需要我们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以女性心理情感、思维模式为主要方面采取特别的表现手法。给予空间不仅有美的情景还要有精神内涵,增强女性商业空间特有的艺术修养和精神内涵,才是有益于从根本上改善女性在商业空间中的消费质量。从而对未来的女性商业空间设计的发展做出初步的预测和展望。

指导老师:李英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性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视阈下的《大鱼》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把个人心理特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即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主要特质(central trait)和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首要特质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影响一个人的全部行为;主要特质虽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1]在这种个性心理学的指向之下,首要特质和主要特质支配着人的行为,把每一个个体区别开来,使个性形成,使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辨别开来。具有健康心态的个体会情绪饱满,会对生活抱着一种激情,始终有拼搏向上的意识,他会把个性中积极的首要特质发挥到极致。因此,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舒尔兹认为:“健康的人们,对于多样化、对于新鲜的事件和挑战具有持续不断的需要。他们抛开例行公事而追求新的经验。他们进行冒险并探索新事物。所有这些活动都引起紧张。然而,奥尔波特认为只有通过这种紧张创造的经验和冒险,人才能成长。”[2]

基于“幻想”与“冒险”之间的心理学关联,美国导演提姆・波顿采用魔幻主义风格,在超凡的想象力和明亮的童心下拍摄了影片《大鱼》。导演提姆・波顿用一个关于大鱼的神奇传说,把父子两代人的生活与个性冲突纠合在一起,并向观众灌输着他童话般的成长理念。影片中的父亲爱德华・布鲁最大的爱好就是制造传奇,他用一生到处宣讲自己的传奇故事,而个性与之相反的儿子威尔常常会对父亲的这种举动感到难堪,成年后的威尔向父亲的故事内容提出强烈质疑,他想让父亲放弃那些无聊的“童话”,回到真实的生活里来。于是父子二人的冲突就此展开,并产生了长达3年的积怨。其实,这就是一场个性的冲突,如果将这对父子放置于个性心理学的视阈之下,父子二人的矛盾根源完全可以归结于二人个性中的首要特质、主要特质的差异,或者说,个性特质的差异导致了父子二人的不兼容性。

一、 父亲爱德华的个性首要特质:幻想与冒险

根据上述奥尔波特的个性理论,《大鱼》中的父亲爱德华具有的首要特质应当是“幻想”。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创造型想象,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形成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和正确行为的先导,把人们带向了成功之路。[3]爱德华就是这样的人,生活中的爱德华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推销商,他长年在外面推销产品,经历过各种事情,却没有一样具有传奇价值,因此他对自己的人生不够满意。所以利用积极而浪漫的“幻想”,爱德华把自己的生活场景升华了,他先是把家乡一条平凡的河流里制造出一条巨大的鱼,并幻想了用特殊的诱饵去钓取大鱼、大鱼吞下了他的结婚戒指又被迫吐回来的离奇情节。其实,这条大鱼既是爱德华浪漫精神的化身,也是爱德华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在这条大鱼的启发下,爱德华产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坚持认为:“一条鱼之所以不被人钓到,是因它有着特殊的材质。”“金鱼呆在小鱼缸里永远不会变大。若有更多空间,它们将会数倍化成长。”在爱德华哲学式的阐释中,“大鱼”这个幻想中的产物与现实有了切实的联系,随后出现在爱德华传奇中的巨人、狼人老板、连体双胞胎、美人鱼和世外桃源的生活,更把爱德华的一生装饰成了一场精美的童话。

当一个人从“幻想”进入到“行动”阶段时,他心中的“幻想”就会转变为冒险,产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冒险行动。当“大鱼”的故事弥漫于整个小镇时,爱德华的幻想又进入到了下一个层次,他要去寻求更大的冒险空间。在“对我而言,这个小镇容不下我的雄心壮志”的幻想之下,在经历了“我的野心比我的身体长得快”的3年等待之后,爱德华决心走出小镇,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爱德华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但凭着“幻想”特质和冒险行动,爱德华先是闯进满是毒蛇、蜘蛛、流沙的沼泽,勇敢地面对黑色女巫和关于自己生命的预言;又勇敢地走进了巨人山洞,独自穿过从来没人敢走的黑森林,见识了世外桃源丰都镇。丰都镇虽然安逸、平静,但却不是爱德华想要的冒险生活,因为他坚信:“事情越艰难,最后越能取得丰厚的果实。”于是爱德华又离开丰都镇,最终在马戏团里渡过了艰苦的日子,并历尽艰辛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结局,才是爱德华希望得到的童话式结局。

二、 儿子威尔的个性首要特质:现实与平静

很显然,在“幻想与冒险”的反面站着的是“现实与平静”,“现实”的定义内涵为即时的质量空间分布,所以或称“现实”是“即时物”,指的是当前存在着的所有客观实际。“现实”是沉静而踏实的,它拒绝与真实有距离,它要求事件的真实合法与本来面目。而“现实与平静”就是《大鱼》中儿子威尔的个性首要特质,威尔在精神上永远站在父亲爱德华的反方向,他不喜欢幻想与冒险,不喜欢无处不在的故事,也不喜欢父亲把自己编进他的童话里。其实威尔的心理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现实生活里,“现实”以完全物质化的形式出现,它可以是一所有着白篱笆的小院子,也可以是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玩具商销售额的多少,“现实”里没有“幻想”的空间,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在“现实”的压迫下,生活变得沉重,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乏味、枯燥、压抑。习惯被井然有序的日常生活包围的人们,早就给高贵的灵魂套上了物质的尺码,曾经在生活里游弋着的那条幻想式的大鱼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代它的是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推论、中规中矩的社会规范与限制人想象力的时空。威尔就是站在现实版的物质立场上,对父亲的“幻想”提出质疑。他不相信身为平常人的父亲会有那么多的传奇经历,他一直坚持认为父亲偏执于讲故事的爱好伤害了他的尊严。在威尔的评判标准里,只有“真实”才是让人信服的东西。因此威尔用“冰山”来比喻父亲的经历:“你知道‘冰山’吗?‘冰山’的意思就是说,事情只有一成真相露出表面,而其余九成都难觅踪迹。我看不到真实的你,我无法了解你。”而父亲却针锋相对地回答:“看不出是你的错,错不在我。”

因此,威尔从青年时代起积累起来的对父亲的反感和厌烦,终于造成了在威尔婚礼上的总爆发,结果是父子反目,3年不通消息。这就是父亲与儿子个性特质难以相容的集中反映。然而就在威尔拼命否定父亲的传奇经历时,威尔却又时时发现许多证据证明父亲故事的真实性。比如在清扫家中的游泳池时,威尔意外地看到游泳池里竟然出现一条大鱼,比如在阁楼里收拾旧物时,威尔竟然发现了父亲的阵亡通知书、丰都镇的委托书等;比如在父亲的葬礼上,出现了父亲故事里的巨人、双头美女、马戏团老板、丰都镇的居民、军营里的伙伴等真实的人物,似乎在说明父亲的故事并不完全属于虚构。对于这些离奇荒诞的细节,导演并不做任何解释,他只是想提示观众,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真实与浪漫、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只要你愿意打开心灵去展开奇思妙想,平庸的生活同样充满了光彩。

三、“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融合

在浪漫与现实、幻想与真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跨度,所以会时刻产生冲突,要使两种个性最终兼容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态势,并产生以幻想为主体的强磁场,就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介入。《大鱼》的主角爱德华是具有极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在家乡,爱德华用自己的故事征服了全镇的居民,在外地,爱德华可以迅速地抓住一切转瞬即逝的机遇,在陌生的城市很快找到朋友和知已。可是又因为爱德华将自己的一生过于传奇化,违反了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原则,会涉及到各种人际关系(尽管没伤害过任何人),所以置疑之声也会传来,儿子威尔作为这方面意见的代表,他坚持认为父亲所说的一切“是谎言”“是哄5岁孩子的”。这说明远离现实的幻想需要有空间与时间的张力,而社会对任何一种个性的评判都需要有道德力量的支持,需要公众的理解与认同。

于是,影片里的另外一种人群出现了,他们由班奈医生、桑德拉(威尔母亲)、乔瑟芬(威尔妻子)等组成,他们与爱德华的幻想与浪漫的个性基调形成了呼应。作为爱德华的私人医生,班奈非常了解爱德华的个性和生平,当威尔不满意父亲编出的关于自己出生的传奇时,班奈医生告诉他真实的情况是“你父亲当时没有在家,是邻居将你妈妈送到了医院”。与父亲编出来的“威尔出生的那天我用金戒指钓到了大鱼”的童话相比,这真实版本的确平庸无趣让人失望,难怪连威尔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难怪班奈医生也会说:“你认为哪种版本好,我一直喜欢那个虚构的版本。”《大鱼》中的爱德华一直游走幻想与现实之间,他把握着现实的一切机会(离乡、寻找、爱情、参军、工作),也不放过一切幻想的可能。成长的烦恼、创业的伤痛、爱情的坚贞、生与死的淡定,生命从激情狂飙到淡泊宁静,穷尽了爱德华一生的年华,也寄托了爱德华乌托邦式的浪漫。在一个个故事的诞生中,爱德华实现了对妻子的诺言(一座有白色篱笆的小房子),也实现了自己的幻想(将所有的人编进故事里),他用幻想填充着现实,也用现实印证着幻想,最终完成了自己既脚踏实地的工作、又幻想浪漫地活着的人生宗旨。当威尔终于静下心寻访父亲的一生,并在丰都镇上听说了父亲青年时代的真实经历时,威尔理解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心,当然也理解了父亲式的“幻想与冒险”。正是这一段寻找,扭转了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基调,使得《大鱼》有了现实主义意义:“幻想”是对平庸生活的背叛,是对人生的重新设计,也是一种积极面对残酷现实的最好态度。当人无法忍受生活的无趣时,“幻想”成功地将其摆渡到花团锦簇之地,让他在平庸之中同样享受世界的繁华。最终,爱德华的“幻想”个性感染了威尔,威尔学习着父亲的幻想模式,成为父亲传奇的续接者。影片用威尔怀抱父亲放进河流,让父亲重新成为一条大鱼的浪漫结尾,升华着父子二人的个性,描述出“幻想”与“浪漫”之间的成功对接。如果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评论,这就是威尔个性中的“次要特质”的“幻想”成份开始显现,威尔的“次要特质”在父亲精神的激励之下呈显性特征,父子二人的个性才有了融合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幻想”虽然不是现实,但它作为一个非现实形象体系,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生动的可感性。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沉淀,“幻想”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观念与内部结构关系,形成了它的一套超时空观念。“幻想”通过“轮回转世”的方法将个体生命无限延伸,将个人经验作为一种预言或具有历史感和哲学深度的寓意,化为永恒的浪漫。这就是“幻想”的魔力与《大鱼》的主题。在影片《大鱼》里,导演提姆・波顿是在通过“幻想”告诉观众:不要在意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能以童话般的率真去面对那些平凡的事情,你的人生就可以绚丽得如童话,优美得如诗篇,精彩得如电影,“幻想”个性是寻求幸福生活的法宝之一。

性心理学论文:浅析电影本体心理学中男性负性心理特征

摘 要:“男性负性心理”主要特征有四点,即家长式的作风和思想意识,精神分裂,男性的受挫心理和创造力,不能宽恕女性犯的错。这种拥有男性负性心理的男主人公可以是任何影片中的一个男主人公。

关键词:“男性负性心理学”;精神分裂;受挫心理;电影本体心理学

一、家长式的作风与思想意识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

“老爷”是一个男人负性心理的刻板定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分析出他在这个家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整部影片都在这个老爷的貌似有阳刚之气的刻板定型中展开, 在这样的场景中,那个自认为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开始了他自身的刻板定型的毁灭性活动。老爷娶了一房又一房的姨太太,但他最在乎的就是这些女人的脚,他通过这种对脚的关注这种意象来影响四太太,使她丧失意识,并让她的心理更加有障碍,以为自己受到了另外一个灵魂的蹂躏,这种情况使得原本极有活力和意识的四太太,丧失了意识力,从而直至精神的崩溃。

(二)《红高粱》

分析这部影片时,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新娘的轿子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颠簸着前进的情景。轿夫为了吸引九儿不住地和她说话,从那句“轿上的小娘子,跟哥哥们说几句话,藏在里面也不嫌闷哪”就显现出了他的负性心理。其实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是有勇气的,只是没有明确表达。于是他让自己“信息心理感应场”又发出了这样一句话“小娘子,哥哥们给你抬一回不容易啊”,他只是想让新娘开口,让他发出的信息有一个良好的回馈。

二、精神分裂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

再次看这句话“洋学生到底不一样啊,好了,脱衣服睡觉吧”。这句话是男性标准意识化的分裂,事实上,从本体心理学来说,作为有着男性负性心理的老爷,他的过错在于他并没有时刻提醒自己,要使自己的机体的规律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主体便在一开始就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纵容自己的混乱行为,让他的潜意识对所有的女性都只看到如何让他的身体得到快感,在强大的“信息心理感应场”机制的作用下最终会导致主体活动实体的瓦解。自然,这种心理感应场的机制是在主体的同意下发生的,主体因为缺乏相应的反抗机制,所以只能服从于自己的心理感应场。

(二)《英雄》

摆在秦王面前那一排排正在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无名的心,这些蜡烛从电影本体心理学来说具有着典型的象征意义,蜡烛类似于一种干预人脑机理的机器,在机器的干预下,人往往会做出和之前预设相悖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一种精神分裂行为,是男性负性心理中标准的精神分裂行为。为了让他刺死秦王,长空、残剑、飞雪放弃了生命。在他们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坚信他会刺死秦王。可是当他真正地接近了秦王时,他却退缩。除去自己的负性心理作用之外,还基于当时的制度。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制度里,而且制度是不能被推翻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制度来对其进行制约。而在制度里,首领和君主是必须存在的,他们的存在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的需要。因此,皇帝是不可以被杀死的,并且杀死皇帝也是不现实的。

三、男性受挫心理与创造力

(一)《英雄》

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是,男性是因为受挫之后才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心理即表现在其它三人为了让无名接近秦王而牺牲了自己。他们去杀秦王是基于女性的动力,因为飞雪为了他们也放弃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是男人们负性心理使然的结果。影片《英雄》从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仅体现了生活中个人的现实反映,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长空、残剑、飞雪为了成全无名,为了完成刺秦王的任务,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笃定无名会赢,因为无名没有心,也没有情,他专心练剑,所以无名。这可以称之为男性负性心理中的白日梦表征。

四、不能宽恕女性犯的错误

一旦男性被负性心理进入,就会产生一种情结,就是不能宽恕女性犯错的情结。这种情结是可以转移的,它既可以在进入时有所活动,也可以在被进入时有所活动。颂莲为了保住她的地位和燕儿叫劲,所以她就假装怀孕。燕儿发现后,便告诉了二太太,直到后来老爷找到大夫,知道了颂莲是假装的,于是老爷封了颂莲的灯,不再去颂莲那里。老爷的这种情结遵从了他的本性以及本能性的一切规则活动。这种“信息心理感应场”所产生的情结,是从主体整体机体里独立出来的,且同主体的构想、计划和组织形式截然对立。这种男性的负性在无意识地驱动下不会顾及他人的心理需求,只会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作为一种负性心理的生存哲学,它总是潜伏在男人身上,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在某种不特定的情况下发泄出来。通过无意识的媒介活动让他有了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对“信息心理感应场”的感应,另一方面,是他对这种心理感应场无法反抗。

性心理学论文:浅谈两性心理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角色和权利已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和认可。但这一切仅仅是从社会角度而言,其实,男女两性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在心理和行为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两性心理 差别 研究

一、引言

生物学方法认为,生物学概念上的性别自然形成了性别身份。它的观点是,遗传因素与荷尔蒙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会用以区分男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持此观点的人,经常引用研究所发现的男孩和女孩在幼儿时期行为或游戏举动的不同来支持自己。

心理分析理论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人类的思维活动很多部分埋藏于表面之下。我们所意识到的实际只是一小部分。潜意识记忆、情绪和性冲动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力量。心理分析学者相信,性别身份同个性的其他部分一样,也源于我们早期的经历,只是它们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让我们在平常的情况下意识不到。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该方法指出儿童是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学会适应恰当的性别角色的,其中包括古典制约、操作制约、条件制约及模仿和认同的社会学习机制。

二、两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认识发展方法是科尔伯格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活动性别身份的过程是分阶段的:2~5岁,性别形成期,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但不稳定。5~6岁,性别稳定期。6~7岁,性别坚固期。获得性别身份的过程开始于界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然后注意男孩或女孩的行为并建立自己对性别及相应行为的认识。

性别图示理论是类似于社会学习论与认知发展论的结合体的理论。他们认为,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性别,就会开始学习此性别“恰当的”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发展出非常复杂多变的性别图式。这些图式会知道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的选择。这样,性别图式通过将得到的性别信息组织起来,就可以帮助孩子感知他的世界,同时图式还会指导孩子对自身行为和计划的意识和理解。

三、两性心理差别的形成因素

通过对各主要心理学学派的学习以及对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试验和现象的分析。我们在这里认为文化是造成两性心理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文化造就了男女两性鲜明的心理性格。文化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它涵盖了更多的东西,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还包含了动作行为,物品等等可以明确或着暗示地传递信息的事物。文化是一个体系,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可以分成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四个层次。由文化基因组成文化细胞,文化细胞又组成各种功能不同的文化组织,文化组织又结合成文化器官。文化基因如同生命体中的基因一样是文化体的最基础最小的组成单位。文化基因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基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也就形成了各种式样的各具鲜明特色的心理性格,当然同时也造就了男女两性心理性别的差异。

心理是文化的反映,心理差异是文化基因不同组合形成的各异的文化体的反映。文化是心理的根基,也是心理差异的源头。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心理,也就更加不会有心理差异。要找到关于这一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研究人类的史前时期。在这个时代,人类还没有产生任何的文明、文化。人类还是在蛮荒时期,同动物相差无二。人类的心理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心理,也没有什么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但是这是一个没有文明的时代,它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能够了解当时人类生活状况证据。或许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但我相信是没有的。但是狼孩、豹孩等等一些由非人类抚养长大的人类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由人类的父母繁育,具备人类的一切应该具有的生理条件。但是,他们从出生起就被父母(或着其他监护人)移弃。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现代人类社会完全隔绝的环境中,是动物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抚养了他们,他们是在动物所处的社会中长大的,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文明的任何滋养。他们的生存环境就如同还没有产生人类文明的史前时代。因此,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文明可以了解人类史前时代的生存状态。

1920年9月19日,辛格牧师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丛林中,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1岁半。她们都是出生后半年被失去幼仔的母狼衔去的。年长的取名卡玛娜,年幼的取名为阿玛拉。人类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但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不能直立行走。她们惧怕人,对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其它关于兽孩的记载有:1724年,人们在英国汉诺威附近发现一个全身赤裸、褐色皮肤、黑色头发的怪物男孩,被人们称为“野彼得”。 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的报道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在1974年发现一个和猴子生活在一起的八岁男孩,人们起名叫他“约翰”。

无论是狼孩还是熊孩等等被人类发现的兽孩,他们无疑都具备完整的人的一切生理条件。但是他们是否具有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兽孩被发现是行动举止于动物无异,全无男性的性格特征如勇敢、正直、宽厚、懒散、自负、豪爽、果断等等;也没有女性的性格特征如温柔、害羞、敏感、善良、虚荣等等。称之为人都尚勉强。这样的兽孩自幼脱离了人类的文化体系,或生活在森林或和动物一起生活,没有受到人类文化的渗透,人类的心理都没有能够产生,更何况心理性别差异。

四、结语

文化因素是性别认同主要因素,更加是造成男女两性心理性别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制造出了“男人”与“女人”,是文化制造出了两性心理的差异。性别角色的分配与差异是与所处的社会相匹配的。与社会的文化环境相匹配的。并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而相应的发展。

性心理学论文:什么是个性心理学

您的“交流工具”

为什么个性心理学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被众多人接受呢?以往的心理学都注重对特定个人的分析,而占卜则多是想得知自己的前途、运势,或是在意的人的性格与自己是否合拍之类的事。 个性心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关系”。除了让人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外,它还会使人想去了解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人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众人齐集的聚会、聚餐等场合,个性心理学能使气氛热烈起来。个性心理学因其用12种动物来象征性地表示人的个性,通俗易懂,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经常觉得自己无法顺畅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而个性心理学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受到了他们的喜爱。

快速适用于各种商业场合

个性心理学原本就是一门“从多种不同视角捕捉人的个性”的心理学,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学校、医院、政府机关、普通企业、婚庆活动、育儿等。如果个性心理学仅仅是一种占卜的话,众多大型企业界是不可能导入并运用的。而且它不像以往的心理学那样充满了难懂的专业用语和数字,因而可以作为解决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人际纠葛的方法,并得到广泛运用。我一贯主张21世纪的学问必须使任何人都乐在其中。就像福泽谕吉在《劝学》中所说的那样,不是“实学”①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学问。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汲取必要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并且在遇到事情时,能将这些知识作为“人际关系图鉴”灵活运用。

60种动物角色,让您认识真正的自己

书店里总是摆了许多商业启示类和讲解成功哲学的书,不知这是否正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混乱。但是,我们却很少听说有人因为读了这些书从而走出了困境,或是事业获得了成功。当然,阅读这类书籍我们确实会感触良多,也会受到刺激,从而志气满满地想要好好努力,但这种动力却稍纵即逝。即使有人按照书中所说认真地实践了,但也很难取得成果,无法一帆风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些成功人士和你的个性不同。比如说,让一个狼类型的人去研读一个狮子类型的成功人士的著作,只会让狼类型的人十分痛苦,更不会去付诸实践。毕竟,狮子和狼拥有不同的行动模式和思考方法,价值观也大不相同。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写读书感想,我明明没有被感动,却不得不写“大受感动”。我想,上述例子就跟这种情况很相似吧。请诸位尝试着去阅读一本与自己类型相同的作家或评论家的著作,想必大家能与书中的一词一句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吸引。与你个性一致的小说家描绘的故事,想必能给你带来勇气和感动。你使用《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一书中的60种动物换算表来查询你喜欢的英雄,或是作为你目标的成功人物属于哪种动物,应该可以得到有趣的发现。

提高业绩的最佳捷径:改善人际关系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以前很崇拜某位上司,一直想成为那种领导者,但最近却转变了想法,觉得自己“唯独不想成为那种上司”。于是,我特意向这些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回答“什么样的上司会让你尊敬”,结果得到最多的是“能倾听部下的想法”“能理解自己”这一类答案。这个结果确实能让人信服。我目睹过众多企业的实态,而我所能说的确切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人际关系不圆融的公司和组织不可能出好业绩”。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经营状况,任何企业都是如此。我们大家在心底都希望“能获得他人的肯定”,但相反的却又“不想肯定他人”,因此在交际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压力。个性心理学将光明正大地承认并接受他人称为“达观”,这与颇有消极意义的“放弃”②相反,是一个积极、高尚的词语。据说,真正有教养的人是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价值观的器量宽大之人。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你能体会到个性迥异的意义与趣味。

新时代商业人士成功的辅导工具

个性心理学借鉴了四柱推命和《宿曜经》的分类手法,它们分别被称为东洋的睿智和人际关系的秘诀。心理学者荣格博士被《易经》吸引,通过研究它确立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借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泡利博士和量子力学的力量,使Synchronicity(同步性)的概念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据说创立微积分以及计算机语言基础――二进制概念的数学家莱布尼茨也对中国的《易经》非常感兴趣。个性心理学的诞生自然离不开伟大先人们的研究成果,它的目标还是“易于理解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以出生年月日作为基准进行分析,所以我经常被问道:“是占卜吗?”而我则会这样回答:“个性心理学是为了从出生年月日就能分析出个人性格而创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如果不清楚的话,只要去问清楚就可以了,而且这个数据一生都能够使用,因此是最实用的东西。虽然确实是以四柱推命为基准进行设定的,但由于创立之初并没有计算机编程员和发型设计师等职业,为了把适合的职业一栏改写成现代职业也能够通用的,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是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够派上用场”。没有人会在学习了航空力学之后才乘坐飞机,也没有人会在学习了等离子和液晶显示理论之后才插上电视电源、使用电视遥控器。也就是说,方便又能派上用场,我们才会使用。所以,把《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一书放在书架上实在是太可惜了,务必希望你能把它放在皮包里或是办公室的抽屉里,在必要的时刻随时拿出来灵活使用。在写策划书或是申请书时、在给客户写商业信函时、在出席会议前等很多场合,如果能事先弄清楚相关人士的性格,想必就能更加顺畅地开展工作。你甚至可以发现开会的气氛都不同了。

①“实学”是福泽谕吉常用的术语,不仅指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意味着实验和实证的科学。

②达观与放弃在日语中可使用同一单词。

性心理学论文:一位负性心理学生的心理咨询笔记

摘要: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青少年处于一个蓬勃的生长发育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学生面临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要走过一段困难的适应期。没有过度好这段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一些负性心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冲突、挫折和防御机制;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等。其中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本文记录了一位抑郁心境高中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

关键词:高中生;负性心理;抑郁心境

那天我在学校心灵港湾值班,一位高二女生来访,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发现由于来访者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点,来访者追求完美但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尽可能地回避困难并在潜意识里拒绝失败事实。来访者对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显然是不满的,因此造成内心冲突。贝克认为:“只有当认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知,并有效予以调整,不良情绪才随之改善。”由此,确定了来访者的咨询方案。方案确定后,我向来访者进行了认知治疗的常规解释,并简要分析了她的情况,要求来访者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挫败、最心烦和不安的是什么?想好后写下来,下次咨询时带来。

第二次咨询:对于上次的问题来访者作了很认真地思考,她说,她最不满意的是自己的家庭现状,父母工作一向很忙,彼此交流很少,再加上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现在也基本上跟爷爷奶奶同住,所以情感上非常空虚和寂寞。她时常想自己各方面那么优秀,为什么情绪却总是起伏不定,她从来不对人说,一直憋在心里。我表示理解,并要求她讲讲最感挫败的事情,她说,最感挫败的事情是进入高中后,因为班上同学都是最优秀的,所以成绩没有初中的名列前茅,也没有以前那么受老师和同学关注了。

理智上,她明白自己在整个年级并不差,可是情感上她无法接受这种失落和挫败,努力挽回自己在班上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处处显示自己的高贵气质,但事与愿违,反而因此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而且敏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在中游,人际关系也很淡漠、敏感。为此一直心烦、不安。听完,我肯定了她的积极配合,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向她解释了认知治疗的相关观点,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认知中是否存在一些“负性想法”,并要求她从生活或者个别事件中,找出哪些想法是合理或正性的,哪些想法是不太合理或负性的,这些不合理的想法或者信念怎样作用于她的情绪和行为,并要求她坚持写一周的“每日想法日记”,以检验其中的负性想法。

第三次咨询:通过前面两次的咨询和作业,来访者对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认知特点有了一些认识,但是仍不太明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类和辨析,她的主要负性想法有:

A、“我原来很优秀,所以做什么都应该完美。”“我要显得很高贵,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B、“我很优秀,所以我不该有那么多失败和不开心。”

C、“我对文学有很强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别人的理解应该和我一样。”

D、“我一定要说服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他们和我争论,代表他们排斥我。”

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讨论和探讨,来访者若有所悟,并能及时在生活中意识到这些负性想法。我趁热打铁,指出,总是审视自己是开心还是痛苦,是否处在抑郁中,这是抑郁周期性复发的又一大原因;所有的人都会痛苦,但普通人是带着痛苦去继续工作,去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来访者过于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时检测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旦觉得心情很坏,会导致自己不去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是逃避,去寻求那种快乐的感受。来访者表示非常同意。

第四次咨询: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一定深入认识,但是自感心里还是很空虚,不知道该怎么做。

为了能帮助她把这些方面的获益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她明白可以通过控制抑郁来掌握自己的生活,我们在这两次的咨询中,开始面向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试作出行动。通过咨询发现,该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采取被动选择和接受的模式,其中包含“害怕被拒绝”因素,以及对自己“高贵完美气质”的过高期望。其深层原因在于希望通过以上模式,得到情感需求(被关注、被认可等)的满足。

在这些问题引起来访者思考和赞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相关的人际关系指导和训练,分步骤、按程度布置作业(比如“了解同学真实想法”、“迈出主动交流第N步”),并在下次对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检查和反馈。另外,通过班主任和周围关系好的同学的主动交流沟通和积极反馈,增强其人际主动性的自信心。

第五次咨询: 针对来访者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我们商量着进行了一次“空椅子对话技术”,和“母亲”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访者的愤怒情绪。在后来的一次咨询中,她给母亲的打分上升到了6分。接着,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和她的“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父女间的隔阂。这两次咨询促进了她和父母交流的强烈愿望和行动力,在后来的一次尝试之后,她说,没想到原来和父母亲沟通就是这么简单而愉快的一件事情,也没想到父母其实也一直为此苦恼不堪。她的行动能力越来越强。

整个咨询过程中,我都很注意运用鼓励、支持等技术,着重消除来访者顾虑,提高其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在鼓励、支持之下,来访者开始体验内心资源以及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挑战自己的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咨询结束半年后,来访者进入高三的紧张备考,通过随访发现,该来访者情况比较稳定。

据来访者自己及其周围人评价:来访者自我感觉情绪起伏较少,基本较稳定,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睡眠质量有所好转,人际关系趋于平和稳定,与父母保持一定的沟通;对自己的人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信心倍增,各方面状态良好。

本案例咨询效果良好。来访者对抑郁情绪的关注明显减少,能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成绩稳定。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动力明显增强,自我控制感增强,对他人有了更加合适的期望,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设计。

性心理学论文:浅析电影本体心理学中男、女负性心理特征异同之处

摘 要:电影男、女负性心理可以体现在任何一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电影本体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对电影影响做一个透彻的分析。

关键词:电影本体心理学 男性负性心理学 女性负性心理学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用本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来分析电影的一些特征,以此来揭示出电影中所含有的本体心理学的特性,因为“电影本体心理学”尚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定义。“电影本体心理学”的主体理论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本体自在、倾斜屏和信息心理感应场。电影本体心理学存在的核心是“本体自在”,它是构成人的自我形态的基本,因为人不管是处在什么状态下,总是一个自我同一的整体。“倾斜屏”是一种对现实形象进行歪曲性投射而引起幻觉的心理机制,它不是客体现象,而是根据接收者内部已预先设计好的主题选择对形象进行歪曲。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人偏离自己的“本体自在”中心,以达到操纵人的目的。“信息心理感应场”是生命载体间特性化的互动状态。它是发生在有方向性和确定内涵的特定区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互动。这种感应场有物理的能量,也有心理的能量,它有一定的运作机理和运作效应,是一种信息载体间潜意识能量的互动。

男性负性心理与女性负性心理虽然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但却有着相同的命运悲剧,但是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细小行为,坚持良好的习惯,即注意自己的微观世界,那么,我们便能做到自我归位,恢复我们原有的思想和理智。

一、不同的作用机制

“女性负性心理”: “女性负性心理”在电影本体心理学中隶属于“倾斜屏”的本体心理,它是最具刻板定型的一种心理模式。共有三个特征,即“老妇人”的刻板定型、从男人的错误中汲取营养,来自于女性身体而不是理智。“老妇人”是女性负性心理的原型之一,它大部分情况下都以一个“老妇人”的形象出现,这个老妇人通过倾斜屏的影响再加载在她所要选择的女性身上,于是女性的负性心理就从男性的错误中开始汲取营养。实体本身的防御系统会被这种错误所削弱。

“男性负性心理”:在电影本体心理学中,“信息心理感应场”的一个重要心理表征就是“男性负性心理”,它代表的标准男性在一个大家族或者小家中都保持着绝对的领导者的地位,即有着家长式的作风和思想意识,对女性都拥有绝对的支配的权利,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支配欲望。他们有着精神分裂的人格,因为他们一方面需要女性的爱,一方面又给予他们爱。他们渴望受人尊敬,并渴望成为大人物。这种拥有男性负性心理的男主人公可以是任何影片中的一个男主人公。

二、相同的命运悲剧

我们的情结模板是负性的。“负性”这个词――在无意识的原始语言里――是死亡、拒绝、排斥的意思,同“成长”(获取更多、为他人做更多的贡献)的意义恰恰相反。

影片《八部半》中,最后的结局是:那些出自同一类型母亲的那些女人们,等待他们的是命运的自毁。这在很多影片中都得到了应正,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红高粱》里的九儿,还有《致命的诱惑》中的妻子和情人,她们的结局都是不尽人意的。原因就是在“倾斜屏”的作祟下,她们偏离了自然本性。

男性同样如此,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老爷因为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主人,他对自身的直接认同反映了心理感应场的诱惑力要远远超过其灵魂净化功能。他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有一个失败的结局,因为这种负性心理已经将他失败的人生投射出来了。其实,不论这个影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老爷这个男性负性心理的形象总是失败的。在《英雄》中无名和残剑也是如此,他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不顾别人的利益、不惜别人的生命,他自以为是地剥夺了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大男子主义的男性。这种思想类似于白日梦,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结果,也没有明确的过程,这只是两个男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两个男人为了目标而赔上了一个女人的性命,这种行为不论是在外在还是潜意识中都是非常可怕的。

三、自我归位

自由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上天的自由,一个成熟的人要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便会拥有这种自由,并且更重要的是还得要克服那种僵化冷漠的心理特质。经历过这些之后,就会拥有成熟的人的创造力,利用这种创造力,就可以以创新的精神来把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

所以,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做自我归位的训练,即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自然本性。即使是人自以为已经同过去一刀两断,即使他自以为自己的一切已经重新开始,但如果做不到自我归位,他的所作所为仍然等于零。所以说,即使像精神分析这样一门对人进行深入剖析的科学,如果忘了上述前提,不但不能帮助人成长,反而使人陷入迷惘的境界。

通过男、女负性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有各种阅历和经验知识,但反射模板只有一个:“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妈妈”。由于倾斜屏总是在培育那种类型的母亲,所以它总能使人获得相似的智慧。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细小行为,坚持良好的习惯,即注意自己的微观世界,那么,我们便能做到自我归位,恢复我们原有的思想和理智。其实,把我们的生存提高到一个宏观世界的水平上并不难做到,只要克服那些导致我们计划失败的小错误就行了。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做个成功者,如果他能和四五个人成为知己的话,那么他就能在社会更广阔的环境中做个成功者。

可以看到,电影男、女负性心理可以体现在任何一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电影本体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对电影影响做一个透彻的分析。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果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去把握“电影本体心理学”,并且把“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到电影的拍摄与创作中去,我们就会找到一个电影和观众的最优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能够使影像达到最真实、最良好的状态,观众也可以从中找到更多影片内容的共鸣。

性心理学论文:中国符号与荣格的整体性心理学

摘要:荣格对于道教和《易经》的兴趣,体现了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一种潜在趋势,即由孤立的个体分析转向宇宙性关切。本文通过细读荣格的两个重要文本,阐明荣格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心理学,以激发新的意识形式的过程。而在“道”、“金花”、“阴阳”等象征物或《易经》卦象中,他也经历了自身的无意识的意识化,自我在中国符号导引下得以超越传统的西方概念框架,在和新的当下世界形势的协调中,领悟整体性之大道。

关键词:整体性;心理学;道;逻各斯;共时性

一、心理学和汉学的接近

荣格将中国智慧称为“中国心理学”,这种不自觉的误用包含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即技术性、分析性的心理学的人类学化乃至宇宙化的可能。只有从人作为宇宙一分子,且和宇宙分享同一节奏韵律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个体心理的成因,这一点也正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所蕴藏的革命倾向。

从意识形态上说,心理分析以恢复被排斥意识为己任,东方正是西方历史上最大的被排斥者。从内容上说,东方的冥想即深层无意识的涌现,天人感应即人类意识中最深处的先在联系,构成了人性的无意识基座。按照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说法,儒家无为和无言之教的秘诀就在于,通过有意识和超意识的连接、配合而达到对人人心中的下意识的影响,因为超意识和下意识本来就同沐于宇宙潜流,两者不过是天与地的另一称谓而已①。

1920年,在沙龙哲学家凯热林的智慧学派开幕式上,荣格认识了卫礼贤,1923年又邀他到苏黎世讲演《易经》。荣格对卫礼贤评价极高。荣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处境孤立,经常引卫礼贤为支援。而实际上,这是一个由互文而达成的话语策应:卫礼贤希望由西方无意识研究强化“中国”理想的合法性;反过来荣格感到,“中国”实践为他的意识模型提供了佐证。荣格和卫礼贤最重要的相通之处,即对于“异”的委身。一般正统学者拒斥东方智慧,是因为占卜等神秘观念同科学信条相抵牾,可精神分析恰是一个极开放的学科,愿意聆听和理解在理性主义者看来荒诞不经的事情。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暗示了两种解释学原则。如果说弗洛伊德是科学的、分析的,荣格就是浪漫的、综合的。像谢林那样,荣格视精神和物质为一体,在他的《艾翁:自性的现象学研究》(1951)中,清楚阐明了心和物相互参与、相互循环的整体性原则。②在《论无意识心理学》(1917)中,荣格称自己的释梦方法为“综合建构法”,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分解简化法”,后者建基于“因果还原程序”,“将梦和幻想分解为某些记忆成分和某些潜在的本能过程”,却不适用于集体无意识的意象。③弗洛伊德发现了个人的梦境。而荣格回溯至一个更广阔的语境,将弗洛伊德的原理由封闭的、笛卡儿式的语言系统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由此,他体现了20世纪人文科学的一种潜在趋势,即由孤立的个体分析转向宇宙性的关切,在委身他者的过程中实现一种整体性。

这正是东方智者走人西方知识分子视野的恰当时机:人和宇宙万有的和谐,是他们一致的渴求。荣格坚决不同意把中国思想看作形而上学,而主张作为心理学来对待,因为中国古代智慧是完全现实可触的形态,注意力也全在内在性一面,而心理学对荣格来说。就意味着可体验的、真实具体的内在性。荣格倾心于中国的整体性精神,乃基于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过去考沃尔德等人论荣格所受的中国影响的论文。往往忽视了卫礼贤的中介作用④。造成疏漏的原因和方法论有关,他们的考察重点落在了荣格对中国思想的接受,而非他的二度符号化操作本身。这一操作的基本前提,正是卫礼贤对中国文本的精神化。

二、“金花”的秘密

在卫礼贤译作《金花的秘密》(1929)中,荣格的“欧洲评论”占了近半篇幅。卫礼贤的底本为中国密教团体翻印的《长生术·续命方》。他的翻译本身已是一种选择性的符号转换,将成分芜杂的中国养生秘笈化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化文本。荣格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心理学化,熔铸成一部全新作品,这才是《金花的秘密》畅销一时(前后共5版)的真正原因。显然,这里并不涉及误读与否的解释学问题,而是图像生长为意义、胚胎展开为理论的具体过程。

符号化的依据对荣格来说是本体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先验地决定了中西互通的可能。在《金花的秘密》中,他再次强调:“……心理也拥有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础,我称之为集体无意识。”而卫礼贤的依据看来是历史性的,他声称,吕祖的改革已将炼丹术符号变为心理过程的象征,密巫之书顿时具有了心理学和宇宙论意义。他也相信,金丹教的形成和景教有着密切联系,故吕祖的教导和基督教如此相似。然而说到底,无论崇尚神秘的荣格还是前青岛传教士卫礼贤,都有一种潜在的宗教性冲动。宗教作为无限憧憬和真正自由的象征,意味着整体性的实现,也把东西方、汉学和心理学连成一体:整体性的和谐是中国长生术的秘密,也是治疗现代人精神疾患的最终药方。

在卫礼贤极具个人特色的译文中。中国养生术已演成一个典型的“施洗和重生”故事:中国圣人(吕祖)教导说,原初的整体就是道,道以魂和魄的形式现象化为个体。魂寓于目,是明亮的、轻清上浮的阳的力量,和“元神”相联系。魄居于腹,是阴的力量,代表身体和性的能量,和“识神”相联系。在自然情形下,能量由上往下流动,魂的理性能量为魄的激情意志所役,最终元精枯竭,归于死亡。禅坐修炼则是对生命过程施行“逆法”,通过内观反照,将阴或魄的性能量转化为阳或魂的精神力。生命力不像平常那样消逝,而是在内化上升的过程中孕育了纯精神性的生命体。这一新的自我就是“元神”,它制服了“识神”,标志着自我从尘世纷扰中脱颖而出,达于身心两忘之境。从纯精神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肉身消退、神体诞生的过程。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来说,就是放弃对自我和意识的执著,唤出一个新的生命中心,亦即自性。

如何实现极端的心理类型之间的平衡,是自始就困扰荣格的问题,这一问题将他引向了中国思想,也说明他是由自身的轨道而趋近卫礼贤的。早在写作《心理学类型》的时期,荣格就十分关注“道”的概念。“道”是中国哲学中的统一性象征,即对立面之间的中点。荣格引用了多达十余段的《道德经》译文,对“道”的属性作了全面阐述。“道”就是“对立面的非理『生联合,有和无的象征”⑦,是平衡对立者的冲突的“非理性的第三者”,因为其非理性,故不能由意志的“有为”达到,而必须通过中国式的“无为”。荣格相信,“道”还带有些许的实体性,故而可以译为“上帝”。圣人和道合一,故能摆脱对立面的冲突,认清万物的联系变化,达到婴儿的纯真,获得天国的福乐。“道”就是人和自然、天和地、男性和女性的和谐无间。它逐渐发展为荣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型意象。

卫礼贤用阿尼姆斯(Animus)来翻译中国字“魂”,用阿尼玛(Anima)来翻译“魄”。人死后,灵魂分为两部分,阳性的、较高级的魂向上升,归于神,阴性的魄向下沉,沦为鬼魅。阴阳、鬼神并无正邪之分,而是生命力的扩张和收缩的两种形式。荣格很欣赏卫礼贤的译法,因为它凸现了无意识的两大特征:人格和性别。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也是荣格的无意识中的两个原型人物,共同构成心灵的“内貌”。中国思想中阴、阳的法则,荣格同样不陌生,他的《心理学类型》提及:“根据道教的中心原则,道分为一对基本的对立者,阳和阴。阳代表温暖、光、男性,阴代表寒冷、阴暗、女性。阳也是天,阴则是地。从阳的力量中生出了神,即人的灵魂中天国的部分,从阴的力量中生出了鬼,即地的部分。人作为小宇宙,他是对立面的调和者。”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由他的治疗经验来说明,狂躁型男人往往具有女性特征,这一心理学事实印证了中国的“魄”的观念和他本人的阿尼玛概念,阴性名“阿尼玛”正好代表了男性意识的女性母型。而阿尼姆斯意味着女性中的男性母型,即是说,女性人格的本质恰是男性的,是一种较低级的精神/逻各斯。如果说,个人性的冲动成为阿尼玛的基础,则非个人性的群体的意见或偏见构成了女性心灵的原型阿尼姆斯。有人指责说,荣格将无意识人格化的做法。使心理学沦为了神话学,但卫礼贤转写的中文词的人格特征,支持了荣格的这个观点。荣格相信,只有最彻底地承认无意识的人格性,才能从一个更高的立足点将其制服,“制魄”无非是精神对阿尼玛的统摄。

荣格不但由中国文本汲取了新的神话资源,还得到了理论上的印证。《太乙金华宗旨》将“识神”和“魄”相联系,“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卫礼贤译为:“阿尼玛作为意识的效用附着于意识。意识依赖于阿尼玛而得以诞生。阿尼玛为阴,是意识的基体。”荣格由此得出结论,东方人的心灵建立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因为他们把意识看作是阿尼玛的效果。而西方人总是将心灵等同于意识,即便是弗洛伊德,也仅是将潜意识看作意识的产物。反之,荣格不但坚持梦、神话、无意识的真实性,而且强调它们在人类心灵结构中的中心地位。

荣格进而建议,若要更清晰地揭示“魂”的理智德识的阳性特质,不如用“逻各斯”来取代卫礼贤的“阿尼姆斯”译法。了解了荣格的基本立场,就不难理解他这一修正的用意。在荣格看来。中国哲学建立于男性世界的基础上,不需要像西方的心理学家那样关注这一概念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女性心理。但是,心理学家必须考虑到女性独特的心理,他把“魂”译作“逻各斯”,原因就在这里。逻各斯的表达包含了普遍性存在的概念,是非人格和超越个体的宇宙原则。而魂正是一种普遍的意识和理性光芒,来自作为宇宙生成原则的“性”,在人死后回归于“道”。这样,魂和魄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魄是以完全个人化的情绪来表达自身的个人性的魔鬼,正体现了无意识的人格特征。也是通往无意识的桥梁。严格说来,“魂”对应于“性”(卫礼贤译为逻各斯),是区别于性的认识,故而女性中的阿尼姆斯作为低级的逻各斯就是无所联属的偏见,或者全然脱离了对象本质的意见。“魄”对应于“命”(卫礼贤译为厄洛斯),是联系、交织,联系的功能由情欲而实现,故男性中的阿尼玛就是这样一种低级的情欲。在荣格看来,魂和魄的区分成为了理性和无意识的区分。

修行的目的是重返于“道”。然而,“道”不可道,对于“道”的需要,其实是对于象征物的需要。对荣格来说,对立面的统一,绝非理性或意志的事情,而是一个由象征物表达出来的心理过程,故而幻想总是围绕一些抽象图像产生。如果将内心的幻觉描绘出来,就是东西方都存在的曼荼罗图形。曼荼罗是一种围绕中心旋转的图像,显示了一种走向中心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性将内在和外在领域同时纳入自身。荣格认为,发现自身的曼荼罗对于自性的生成至为关键,因为它就是心理整体的密码。《金花的秘密》巩固了他对于自性、曼荼罗的观点:金花就是一种象征自性的卓越的曼荼罗,在其中,无意识和意识得以统一。巫术的目的无非是要将注意力重新引到内在的神圣区域,这个区域是灵魂的起源和目标,包含了曾经拥有又一度失落的命与慧的统一。

宗教的核心也是要借助象征的力量重现整体性之大道。在荣格看来,对意识的独尊就是宗教上讲的对神缺乏敬畏。现代意识排除神祗(即原始图像),被排除的神祗只能以恶魔的形式出现,即疾病。而荣格所理解的耶稣是认识到并实现了大道的高尚者,“人子”就是新生的精神体一金刚不坏之身或金花。事实上,在荣格眼里,阿特曼、道、金花、曼荼罗、基督都是整体的象征,其作用都是将内在的自性和宇宙的生命原则相调和。在他的独特的耶稣象征中,东西方汇聚一处,由东西方的联结而达到人类意识的高级发展阶段。西方习惯于从外部来看待中心的象征,故而强调耶稣的肉身化,甚至耶稣的历史性,将其置于超越的上帝之下,而东方强调无始无终、内在于人的道本身。荣格相信,新教徒终将会让耶稣的外在象征内化于自身中,这一刻,亦是东方的神人、真人的心理状态真正为欧洲人领会之际。这实际上是在以整体性眼光塑造新的宗教意识。

三、《易经》和共时性

“道”意味着整体性。可是,“道”的具体运作形态、它和人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易经》对于荣格具有了特别的价值。荣格很早就读到了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易经》译本,但他认为理雅各未能触及中国心灵的深处,惟有卫礼贤才敞开了神奇世界的大门。1923年,荣格委托他的美国女弟子贝娜司把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文转译为英语。英译本历时20多年才完成,出版后风靡一时,而荣格为1950年《易经》英译本而作的序言也成为他最有影响的文本之一。

1 《易经》:整体性之具体化

荣格眼中的《易经》乃是一个精巧的心理学系统,它组织原型间的互戏,沟通意识和无意识。它把占问者置于整体性的宇宙背景中,从而让现实情景的隐蔽意义得以凸显。在占卜过程中,占问者走出理性的自我,接受外在世界的偶然性——由揲蓍变易之数所代表——的侵入,又借助卦象重建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自我就让位于一个和宇宙相关联的自性,“个体化”的过程就实现了。换言之,《易经》成为包容意识和无意识的整体性的参照系,帮助个体在一个超越主客体的立场上认清自己所处的真实状态。

为了向读者形象地演示《易经》的效用,荣格把自己设想成是占卜者,《易经》则是他要叩问的人格对象。对于心理分析家来说。这个类似智慧老人的占问对象自然也是自性的投射。荣格占了两卦,但毋宁说,他讲述了两个关于无意识的故事,或演示了两次心理学的“积极联想”。荣格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要借助《易经》的象征模式去暗示整体空间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具体交流情形。

首先,荣格要占问新译本在英语读者中的命运,他求得了《鼎》卦。按卫礼贤的精神化译解,此卦为文明和上层建筑之象,即精神性的营养。在荣格所得的《鼎》卦中,二、三爻为可变之阳爻,其意义对于吉凶判断尤为重要。《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荣格说,这是《易经》在示意,它包含了精神性营养,而妒忌者企图掠夺或毁坏它的意义,但终归没有得逞。《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卫礼贤评述道,这表明一个人受到社会的漠视,但只要坚守内在的精神财富,发挥作用的时机终将来临。荣格利用德文的构词特点。进一步缩短意识(西方)和无意识(中国)的距离。这里的关键是对“耳”的理解,卫礼贤译“耳”为“Henkel”,是“用来提起鼎之处”,贝娜司转译为英文“Handle”,而荣格有意识地改译为“Griff”,从而在当下语言系统中造成了一个具有增殖能力的“耳”的衍生符号。“Griff”不仅和德文“Begriff”(概念)、“Begreifen”(理解)相关联,而且经由拉丁文“Concipere”(放到一起,综合)可联系到英文“Concept”(概念)。这一符号是无意识和意识在《易经》的象征空间内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协同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它来自无意识,因为它源于中文的语言系统,代表一种陌生的古老用具:它来自意识,因为它的生成受到西方概念系统的引导;这种引导性意识本身又出自无意识,即西方的语言习惯。荣格说,“耳”(Griff)就是鼎的可供把握之处,因此就是“概念”(Begriff)的本义,即人们关于《易经》的概念。概念随时代变迁发生了明显变化,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不再能“理解”(Begreifen)《易经》。我们失去了卦爻辞的智慧的支持,无法在命运的沼泽中寻得自己的道路。美好的精神粮食不被理解,就如废弃的鼎无人使用,但终将恢复其应有的尊严。可见《易经》在抱怨自己遭遗弃的命运,但它对前景充满信心。五、六两爻中的“鼎黄耳金铉”、“鼎玉铉”,都意味着《易经》由新译本焕发新生,成为新的“概念”,因为较之于意识、理性的僵硬态度,《易经》和无意识的关系显然更为亲密,而现在的英译者也恰是一位女性,给予它母性(无意识)的关怀。荣格总结自己的故事说,应答者把自身看作盛食物的容器,食物用来供奉无意识的力量。无意识力量被我们投射为神明,是让它们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对个体生命发挥引导作用。《鼎》二、三爻变为阴,就生成了《晋》卦。《晋》六二:“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大母神或女性祖先在心理分析理论中代表着无意识,于是荣格将其转述为:女性心灵即男性的无意识原型,这意味着,《易经》即便被意识拒斥,也会受到无意识的接纳。

他的第二卦是占问自己作为评论者的行为本身,这一次得到了《坎》,六三为变爻。坎为水,为险,就是心理分析中的无意识深渊(精神病人的幻觉中往往有水的意象),荣格认为这正体现了他战战兢兢的危殆之感。可是危险中又含有希望,六三一变而为《井》。《坎》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人于坎,窖勿用”,《井》九三则为:“为我心恻,可用汲。”和《坎》中的水坑一样,井也指《易经》。井容纳了生命之水,但是人们没有适当的取水工具,即没有合适的“概念”(Begriff)去把握它。荣格说,这里仍是《易经》在言说自身,表明自身是生命的水源。《坎》描述偶然跌入水坑者的危险,他必须挣扎出来,然后发现那是一口废弃的旧井,为泥浆淤塞,但是完全可以加以疏浚使用。落入井中的人就是荣格,他陷入《易经》的迷宫,处境维艰,但终究领会到,这就是古老的生命之泉。

占卜意味着以外在程序压制主体的意识强力,让个体透过潜意识这一存在的共同深渊去同他者交流。故这里不是通常的文本阐释,而是借助图像重新获得和无意识的联系。

2 共时性:宇宙性联系的法则

《易经》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原则,那就是非因果性的“共时性”。真实世界由偶然或几率而非因果律所决定。面对这一世界,更高明的态度是对于情境的模拟。这种模拟把主体和客体、意识和无意识都同时包容在内。荣格相信,《易经》是中国特有的、无法为西方科学的概念所把握的科学,却更符合现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共时性原则”的概念,最早是他在1930年悼念卫礼贤的演讲中提出的。它成为荣格后期思想的一个关键词,用以说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巧合以及心灵感应等超自然现象。他还将同一原理用于原型概念,原型在外部世界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能在内部以心灵形态表现自身⑧。荣格认为,这种思想在欧洲自从赫拉克利特以来就消失了,仅有蛛丝马迹残留于西方星相学中——诞生于另一时刻的人或事。也具有另一时刻的特性。

共时性即整体性,即道,荣格说过:“我把道称为共时性。”共时性意味着:一种现象的出现只是从表面上看是某种物理性的因之果,根本上却由宇宙整体所决定;时间并非抽象的、死的媒介,而是一个有机的连续体。某一时刻已经内在地包含了一系列性质和基本条件,这些性质和条件可以在这同一时刻展开于不同地点。这种基于“时势”的共时性体现了生命的同构。《易经》的卦爻(原型)能和成卦时的具体心理情境相契合,原因即在于此。共时性是内在和外在相连结的关键。由于共时性的作用,原型才能被提升到意识层面,人格重心才得以由自我转移到宇宙性的自性。作为超越了物理性的因果联系的本体关联,它必然就是阴阳交替的“道”。共时性暗示,在理性的分析工具建立的因果网络之下,还有一个更深层、更宏大的操控网络。其作用无处不在,以同样强度、同样的不可抗拒性体现于最隐秘的角落,使得个体心灵哪怕最微妙的波动也是大宇宙的韵律的表达。这在先前的德国浪漫派那里成了自然和精神的类比的依据,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因为同源而可类比,这个可感而不可知的源头即荷尔德林所说的“存在之一般”。在后来的罗兰·巴特那里,就成了基于语言性(这不过是继“世界心灵”、“宇宙自我”或“道”的另一说法)的社会、文化、文学、语言学的同构性。《易经》的作用,不过是再次提醒荣格回到世界的一体性原则。如果真能以共时性思考。则精神病问题可一劳永逸地得到了解决,因为这就意味着人和自然恢复了往日黄金时代的和谐。

四、中国符号和精神分析学的自我超越

“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历来就是整体性的代码,因为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西方人有时称为“宇宙主义”(高延、福兰阁),有时称为“文化主义”(费正清)。早在19世纪初。黑格尔就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文化所推崇的精神与自然的直接合一。但对他来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混沌,混沌来自于理性的蒙昧未彰,因为理性意味着主客体的严格区分。于是中国(连同印度)被贬为自然实体精神,被踢出世界历史的进程之外。然而荣格视中国整体为最高级的调和,是从混沌到有序之后的无序之有序。西方人为了一个主体性的有序,付出了从精神到肉体的巨大代价,只有进入同时包容意识和无意识的新的整体性,才能将撕裂的伤口缝合。

按照一种简单化的“后殖民”思维,荣格的中国符号或许仍然是西方的权力意识的产物,亦即西方为确认自我身份而设立的对立面。于是荣格也将被归于“东方主义者”。但这种解读的弊病在于,它把符号完全看成是单义的主体意识的产物,而忽略了符号象征对于荣格的特别意味。按照荣格的理解,象征之所以为象征,首先在于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一,而非单纯的意识的产物;其次,它总是超出了单一意义,为多种意义的并存提供了空间。荣格所诟病于弗洛伊德的,是后者将梦、心理异常仅仅视为意识的产物,被遮蔽的真相的征兆,而他要求把梦本身看作更高一级的真相。它超出了理性认知的范围,却是意识得以形成的基础。真正的符号如基督、金花、八卦乃是“基于最早的人类梦境和创造性幻想”的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产生于一个比意识形态、权力意识更为深广的层面。而文化的产生途径就是通过这样的符号来发展“异”的因素:“我们的意识的扩展不应以牺牲其他的意识形式为代价,而应通过发展那些我们心灵中与异域心灵中相似的因素来实现……”换言之,真正的中国符号处于比一切政治意识乃至可以探测的政治无意识都更深的层次上,它是整体性的集体无意识空间的隐喻。对于荣格来说,这一异域符号的引导作用无疑是具体而真实的。正因为如此,他才称中国精神为一个足以改变西方的传统世界图像和心理态度的“阿基米德点”。

荣格相信,治疗的根本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承认一切对立面,新的生活的开始就是对“如此之在”的承认。从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平衡来说,中国并非处于人类文明阶梯的开端,而恰是在未来。原始人完全依附于一些无意识图像(神祗),以此维持心灵的完整,同时却趋向于保守。更高一级的意识倾向于自治,并回过头来反抗自己的旧神,力求摆脱无意识的原初图像。现代人独尊意识,现代宗教的实质是“一种意识的一神教”,“一种对于意识的痴迷”,可是这种“傲慢”(Hybfis)也可能使人陷人失去本能的贫瘠状态,最终结果是像普罗米修斯那样被缚于高加索山巅,万劫不复。荣格说,这就是中国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之理。中国人的高明之处即在于,从未脱离中心,从不摒弃悖论和对立面。卫礼贤强调,《金花的秘密》中的修行方法乃至中国的全部哲学,都立足于一个前提:“宇宙和人遵循同样的法则,人就是小宇宙,没有任何固定的藩篱将他和大宇宙分隔开来。……心理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因此。人从本性上参与所有的宇宙事件,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和宇宙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的“性”和“命”两个原则都是超越个体的。对于荣格来说,这就是关于中国整体性的权威看法,也是对他的整体性心理学最有力的支持。中国人视片面为野蛮,由天人合一的立场超脱了是和非、彼和此的对立,这正是《易经》以不变的宇宙框架,以各种原初的卦象包容天地间变化之深义。心理疾患者如果能被引导着超越一己的孤独与不幸,找到和整个人类命运相联系的方式,就会得到安慰。而意识和无意识、阳和阴的双重存在,只有借助符号、宗教、神话、艺术才能实现,心理分析则是这一存在形式的科学表达。由心理分析唤出的本能对智性的反抗,代表了西方文化在20世纪的巨大突破和对精神的重新认识:“……精神是某种高于智性之物,因为它所包裹的不仅是智性,还有情绪。它是一个方向,一种生命的原则,此生命竭力向超人的、光明的高处奋进。”

就心理分析所处的形势而言,一方面,形而上学在真实的生命之外设置一个无可经验的神性;另一方面,经验性的心理主义又走入另一极端,把自治的心理情结乃至神性通通归于机械的因果法则。荣格的心理学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形而上学又是经验科学,却模拟了真实世界的含混本相。似乎惟有借助中国符号,才能厘清这一切背后的真实意义,获得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这就是“道”的总体框架和阴阳转换的宇宙流程。这种对异者的容纳却绝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心理和感知传统,恰恰相反,越是忠实于自身在历史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潜意识,就越能同异者沟通,因为无论自身的还是外来的神祗。无论基督、佛陀还是罗马诸神都是集体无意识这同一渊源的投射。所以荣格说过。能否接受东方的异质思维其实是一个内部的事情。中国的启示不在于提供了什么具体的东西,而仅仅是展示人的存在之深化和丰富如何可能,指示人们如何达到宁静和自足。由此而获得从内部去影响事物的力量。

张隆溪的《道与逻各斯》出版后,批评者质疑他是否把两件从历史渊源和意识形式上南辕北辙的东西硬扯到了一处。然而,荣格、卫礼贤等中介者的具体经历表明,道和逻各斯的融合并非没有可能,因为无论东方的道,还是西方的逻各斯,都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在无数次的引用和转述中随时变换更新自身,以便和当下世界形势相吻合,而推动这种变换的力量,就是人类共同的无意识资源。

性心理学论文: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浅析

作者简介:马月,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理性心理学四大谬误推理分别对应的四种范畴是:关系范畴、质的范畴、量的范畴、模态范畴。理性心理学首先对应的是关系范畴,比如身心关系,所以他调换了一下范畴的次序,搞清关系以后看他的质,看这个关系是什么性质,然后对这种性质再加以定量,是这样一种程序。康德就是从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观念性,这四大谬误推理展开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关键词: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观念性

第一谬误推理:实体性(灵魂是实体)

实体的范畴是用来规定经验材料的,实体是一切属性的载体,灵魂是实体要通过证明但不能是感觉,灵魂本身感觉不到,就需要推理。

首先一个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主词而不能做谓词的东西(从亚里士多德来的);小前提:我是一切思维的主词,就是说在思维中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思维里面都有一个我,由于有我所以思维才成为思维,我伴随着我的一切思维;结论:所以思维的我就是实体。

康德指出亚里士多德命题里面包含有陷阱,实体是只能作主词而不能做谓词的东西,他是从语法上说的,但是这个主词和主体有所不同,subject同一个词有三种含义:逻辑含义(主词)、本体论含义(主体)、认识论含义(主观),一个成为主词的主语如果要成为实体的话他缺一个东西,缺一个图形,换言之就是加上一些经验性的材料。

在我的一切思维里面贯穿着我这样的逻辑一贯性,他并不是对于我这个实体的一种知识,这样一个谬误推理在康德看来就是幻相。

从道德上来说,你把我当做一个实体来加以确定,这在道德上面是必要的,他可以产生丰富的道德成果,但你不要把它当做一种认识。

第二谬误推理:单纯性(灵魂是单纯的-不朽的)

凡是一种活动绝不能够看作与其他的活动合作的,那就是单纯的;灵魂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这个灵魂就是单纯的。

在康德看来,就算灵魂没有形体,他也仅仅是没有外感官,但是没有外感官也绝不能由此和外部事物的物质区别开来,灵魂是单纯的无非是把灵魂和物质区别开来,物质都是复杂、有结构、无限可分的,在康德看来,灵魂和物质世界的不同只是现象界里面的不同,就是说物质世界是处于外感官当中,灵魂处于内感官当中。

第三谬误推理:人格性(灵魂是单数的,是一种位格)

灵魂具有人格性就是说灵魂是不可取代的,具有一种独一无二性,他称之为号数上的同一性,号数上的就是说这是不能混淆的每个人都编了号。

小前提:理性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不同时间中始终意识到自己“号数上”的同一性者,灵魂就具有号数上的同一性。

号数上的同一性为实体性提供了根据,号数上的同一性如果你把它运用在时间上面,时间上前后一贯,那他就是实体,我的人格就是我的实体,我为我所做的一切事情承担责任。

在康德看来,不是因为有了时间,所以这个我在时间中存在,它就具有人格性;而是我的人格性是一切时间的过程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我当然可以在我的一切时间中,一切存在过程中被发现,但是发现出来的并不是在这个时间中的一个东西,而是整个时间序列的一个前提,如果没有我整个时间都不存在。

所以这种所谓的人格性的规定,独一无二性的规定,把所有的时间都包含在内当然是独一无二,这种规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定,而不是实质上的规定,康德说如果你要对她作实质上的规定的话那就麻烦了,你说在我的一切时间中我都存在于这一切时间之中,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张三来看李四,他就不存在这个我了,你在你的时间中存在,但是你和你的时间都在我的时间中存在,我的时间可以把你的时间包容在内,所以你怎么可能说在你的时间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如果你从实质上来理解的话你就会遇到这样一切问题,你这个我并不具有在时间中的始终同一性。我死了没有时间了,但别人还有时间,所以不能说我就是在时间中前后一贯的,实质性上你不能证明灵魂不朽。

先验的人格性只有在实践方面可以有一种道德的运用,但这绝不能扩大我们对于灵魂的知识。

这四个概念我们要区分开,康德认为先验的观念论和经验的实在论这两者是不可分的,他所反对的观点一个是先验的实在论(独断论)和经验的观念论(怀疑论)。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在先验的自我意识之内,但这些知识同时又具有客观经验的实在性,关键是要区分出现象和物自体,当你对这个我有一种经验的实在性的时候,你只是在现象的领域里面赋予了他经验的实在性,这个时候你这个我包括你的观念性实际上都是经验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理性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我们如果把现象界当做一个主体来看待,他具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定,这就超出理性心理学的范围,进入到理性的宇宙论的范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性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尽管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体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一样有正常的性的發展,性的發展同样贯穿其一生,他们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示下,本文试图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教育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三个方面对残疾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残痰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

两性世界里,尽管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体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一样有正常的性的發展,残疾的明显程度并不与性的發展成正比,性的發展同样贯穿其一生,并且影响其全部生活的目的及态度的选择。如2009年笔者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13~18岁儿童进行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调查表明:残疾学生的青春期發育与健全儿童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的性心理發育要晚于健全儿童,但几乎同样有着健全儿童性心理不同阶段的内在表现需求,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儿童發展并保持性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残疾儿童在知识接受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很多关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局限在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上,忽略了残疾儿童的性个人需求、性价值选择、性情感体验、性个人素质等人格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残疾儿童性心理的健康發展。为此,本文试图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来探索残疾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的潜能的發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發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做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等;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了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该理念不仅引领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也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3消极心理学取向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误解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主要研究残疾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限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限制、语言表达沟通的限制等消极心理因素而引發的成熟的性生理与尚未完全成熟的性心理之间、性的生物需求与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局限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上,将个体具有较强的性社会适应性(性道德、性交往常识与规则)、如何免受性问题的困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忽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残疾儿童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受自己的身体,在与两性的交往中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终极目标,这也导致了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者与实践者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误解。

3.2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

由于当前学校将残疾儿童l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把残疾儿童当做“问题来源”,常常以残疾儿童存在的性心理问题、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如,自信心、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宽容等个人特质对性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

3.3教学资源单一,缺乏积极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由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冲突的解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被看成只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的任务,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系统,因此,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4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照,孟万金教授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1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

身体的生长發育是心理發展的物质基础。生长發育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直接影响是指性生理的变化直接导致个体心理的某些变化。例如,对男性来说,青春期睾丸激素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青年性驱力和性活动的增强;对女性来说,月经周期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等感受。但由于个体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心理与行为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较少是由青春期生理变化直接引發的,而大多是生理变化与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青春期生理变化对个体心理發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间接發生作用的。也即是性生理变化对个体性心理發展的影响并不在于性生理变化的本身,而在于个体对这种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个体对他人反映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或解释依赖于个体对自身变化快慢的认知与评价、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个体对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的反映,以及个体在评价时产生的自尊、自信、焦虑、抑郁等情感体验、性意志能力及个性特征等等。也即,性心理的發展是性生理变化、性认识、性情感、性意志、人的个性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身体残疾以及个性特征的缘故,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相比对个体性生理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解释时,更重视他人对残疾儿童性生理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评价,更容易陷入负面认知与评价、负面情绪体验当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不仅要关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验到性的幸福感等;而且还要关注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首先,要提高残疾儿童自我意识發展水平,以便残疾儿童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外貌、能力、价值和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其次,要根据残疾儿童心理發育特点培养残疾儿童爱的能力、宽容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性审美能力,以便使他们有勇气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不仅如此,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尤其要关注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通过创设良好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建立起有尊严、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该注重整体性。

4.2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如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發育受损,对性道德规则理解困难,很难将性道德规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容易出现性安全问题;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發展上的滞后性影响了其思维的發展,使得他们的智力往往比残疾儿童低2~3个年龄阶段,使得其性心理的發展落后于其性生理的成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视力残疾儿童由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他们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孤僻、敏感、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消沉、抑郁、焦虑、爱钻牛角尖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残疾儿童进行青春期性知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道德规范和性价值标准、社会规范下的性行为及性安全教育、残疾儿童自我保护和性常见问题的指导等诊断性、补救性方面,重在消解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心理学要从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發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發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获得快乐幸福的高质量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以發展性、预防性为主导,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發展来化解问题(孟万金)。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应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因为实践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帮助个体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较好地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發展、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能帮助个体维持正常的心态,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时能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到:“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丰富友谊。”这是非常深刻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它意味着性心理的發展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示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客观评价自己并能自我接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4.3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与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扩大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重视消解性心理问题和性心理疾病的诊断性、补救性基础上,重视预防性和發展性。这就使得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体师生家长和全面的心理素质。也即人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这种转化不仅要求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还要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残疾儿童、家庭、社区为载体的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便發挥其教育的最大功能。

性心理学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个性心理学的思考

摘要:运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益多元化、科技改革等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实效性,是摆在四川乡镇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个性心理学 思想政治 关系

一、个性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1.个性与个性心理学的涵义

《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个性的基本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3.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倾向性

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2)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3)个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4)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5)个性的稳定性。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6)个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绝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7)个性的发展性。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8)个性的社会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二、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在研究对象上,两者具有统一的指向点。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具体的人,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场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强化、深化,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离不开对个性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2.在具体内容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交合点。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论原则、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吻合,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包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学内容,其中许多理论原则、经验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是和心理学的规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归顺”、“人性归理”的工作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规律,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它才能理顺、气正、运盛,生机勃勃,成效卓著。

3.在强化效应上,两者具有相同的中介点。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实践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点,这就是外界环境、活动、社会因素总是通过个体的内应性而发生作用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最终都要通过人们自我教育过程来实现,这与个性发展的效应程度最终要靠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同义的。同时,自我意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内应力”与个性的“可接受性”属于同一品质,属于强化效应的同一中介点。

三、应用个性心理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1.应用个性心理学,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个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尊重和服务的观念。 (1)树立尊重人的观念。(2)树立服务观念。

2.应用个性心理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为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实现从群众被动接受教育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