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03:1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小学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首先,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就学校领导而言,对小学体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管理上,就很多小学体育管理制度而言,只是一种摆设与形式,根本就没有发挥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以及社会资助。但在我国很多小学,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拨款,而这些所得的经费大多用于购买新的体育器材、维修旧的体育器材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有些小学经费开支中甚至没有涉及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部分学校也没有专款专用,而是随意地开支;最后,学校方面缺少对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全,甚至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能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与整改总结。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总体学科素养不高。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的,由于这些教师在体育素养上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容易出现因教师的不专业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情况。
1.教师自身传授技术动作不规范,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受伤。
如在短距离跑时,学生脚后跟跺地跑,导致小学生脚部的受伤;跳箱和跳山羊时,因为小学生的上肢力量弱同时又没有掌握踏跳与推手的时机,难以获得一定的腾起高度,导致身体绊在器械上跌倒;在做技巧前、后滚翻动作时,因头部位置不正,团身不好,造成颈椎挫伤等。
2.教师对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够科学。
教学中,教师对危险性较大的教学内容,如做低单杠、支撑跳跃等练习时,缺乏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投掷课时,由于教师的疏忽,学生对面站立,之间距离不够,造成学生被器材砸伤的伤害事故;另外,由于课的准备部分时间不够或流于形式,没有使学生承担主要练习的身体部位得到有效的活动,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发生意外。
二、小学体育教学发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管是生理、心理等都还不够成熟,就个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缺乏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是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为此,学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体育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体育安全常识,分析活动要旨以及对伤害事故的规避,增强小学生的预防能力,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教师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教师标准的动作示范是学生模仿与练习的榜样。体育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动作的重点、难点,示范动作要坚持课前预习,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规范的动作表象。另外,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安全要有所预见,对于哪些练习易出危险,要提前做好分析,从而合理选择组织教法。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应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选择有实效的准备活动,以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中还要健全各种安全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的作用,帮助其他学生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教学中运动量要注意由低到高,并在运动量较大的练习之后安排适当的放松运动。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要防止学生中暑;在冬季寒 冷的情况下,注意准备部分可适当拉长,并提醒学生在运动后保暖。
在我国小学体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要想做到对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有效预防,就必须扩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在经费的获取方面,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拨款,还要组织学校展开自筹或者是争取社会上的相关资助,这样才能切实增加对于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学校要保证体育经费的专款专用,要重视对体育场地和器材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场地和器材在教学中的正常使用,避免因场地设施的原因而造成伤害事故。
作者:庄萍华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鸢峰小学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得不到落实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一切为中考、高考让路”等思想仍旧十分普遍,应试教育模式致使供体育教学的课时往往被其他科目挤占。尽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均有明确的体育相关政策,但令人担忧的是各级体育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甚至部分相关政策被截留。基层教师无法学习基本的教改理念,教师没有受到相应的业务培训,素质教育、全民健身等目标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工作有认识上的偏差
广大农村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偏见,大部分人不认同或认为体育教育需求程度很低。这一现象是受到了社会现实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体育被纳入中考科目之后,中学体育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提升,大家的体育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观念较差,许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农村学生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没有必要再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十分低下,与体育教育相关的设施和器具都极度落后。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这种落后更加明显。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重点工作
在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相应的对策,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教研水平,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具体来说,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重点实施[2]。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等困难,应当同时以解决师资短缺和加强体育教师素质建设为重点。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下大力度培养和增加体育师资的力量,适当扩大各体育师范高校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应根据农村体育教师普遍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实际,在一般师范院校中提倡选修、兼修体育,同时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使之能够胜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
(二)强化管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升其重要性
提高对农村中小学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学水平,需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家长深入理解体育教育的作用,摒弃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偏见,深刻意识到发展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意义。我们要建立健全体育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要使依法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各级教育和中小学体育职能部门行政工作力度。要在体育教育的工作中,提倡和呼吁“推出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加快农村中小学体育法制的建设
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需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执行有关教育与体育的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中,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建立具有法律意义的检查、执法制度。此外,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实和完善有关发展学校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的条款,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规范中小学体育师资、场地器材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四、结束语提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是每个体育教师心中真诚的希望。提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不仅需要体育教育者站在城乡体育统筹的高度,提倡将人文因素融汇到农村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使广大师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身心体验得到质的提升,还需要使农村广大群众提高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摒弃长期应试教育留下的各种错误思想,为真正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作者:刘轶男 单位:河北省滦南县第一试验小学
人们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作为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生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存在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
二、准备活动缺乏中小学特点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中学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相对运动量较大,在准备活动时,既要有一般性练习,又要有专门性练习,并要根据男女生生长发育的明显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准备活动内容单调乏味
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
四、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许多人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专门性练习在准备活动中的作用。我们知道,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准备活动的组织、编排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长期下去,学生兴趣索然。要提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适当采用分组进行。基本操有徒手、有器械,活动有定位,也要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六、对准备活动的质量重视不够
准备活动具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价值,对培养学生正确姿态,增强体质,发展较差肌肉群,特别是对小肌肉群和关节韧带的发展以及掌握基本技术动作都有积极作用,有些老师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掌握其难度、强度、时间、次数与学生年龄特点、水平、气候及与基本教材的关系。例如:天气太冷,应选择运动量大些的动作,重复次数多些的连续操等形式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完善、使之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晨:
思考在体育课程改革——快乐体育走进课堂之后,体育教师感觉不知道如何上课了!怎么教、如何去教、什么项目可以教……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弊端。
1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1现行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学校体育积极健康的发展。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的学校体育附属地位不可能彻底的改变。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生源压力,校与校之间豹竞争压力及校长的政绩工程,也只能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挖空心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升学率,从两搜学校名声在外,生源广进。还有现行的职称评审要求也注定了教师拼命向学生要成绩要升学率。因此多种原因导致体育课长期被忽视。
1.2基层体育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自卑心理现象——在许多中小学校里,体育学科极度不受重视,属于可有可无的附属项目,校长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处于最底端的地位和周围同事的眼光致使体育教师不可避免的产生自卑心理,心理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体育课的自主创新和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
懒惰现象——在上体育课的对候,有的老师随便安排一些内容,然后给个球甚至不给球让学生自由活动,采取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头脑中缺乏内容又不肯刻苦努力探索,课堂缺乏创新入云亦云。
2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弊端的解决办法
2.1构建开赦型韵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说到体育课的开放,不要把敖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而这里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合作交流可以有效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感情,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创新带动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豹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现在学生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是否活动,而是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境或是项舀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丽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浅层的兴趣激发。从心理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不如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使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3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打破旧的教育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以学生健康发疑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台理优他谋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
在培养学生心理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信、意志品质,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调控自己豹情绪,了解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并且会运用。在社会适应方面,钮括合作、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终身受益。
摘要:对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教育管理者普遍对体育不重视;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体育器材、场地匮乏;教学内容陈旧、老套;体育教学考评标准不科学;经费短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这八个因素是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制约;学校;终身体育;因素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保罗•朗格朗就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而终身体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慢慢衍生而来的。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体育”与“智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严重失衡使得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学校终身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本研究从阻碍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因素入手,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提出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做铺垫。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终身体育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以及对师范院校教育学专家的咨询,设计《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因素》的七级量表问卷。然后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预调查、修改问卷、正式调查。调查了全国中小学一共有54所,其中华北11所、华南15所、华中23所、西北地区5所。调查对象为这54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共计524人。1.2统计处理。为了深入研究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各因素影响机制,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以直接反映出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各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本研究选用SPSS公司的AMOS软件来进行因素分析。AMOS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完全可视化的优势。
2结果与分析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通常采用多种指标来评价模型拟合效果的好坏,根据相关参考文献以及本研究的需要,选用X2/df、NFI、GFI、CFI、RMSEA、AGFI这几个拟合指数。如表1所示:2.1结构方程模型建模。运行AMOS17.0软件,得到结构方程初始模型图(如图1所示)。运用AMOS17.0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发现:模型的拟合系数分别为X2/df=4.273、GFI=0.926、RMSEA=0.069、CFI=0.916、AGFI=0.911,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经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后,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因素一共有8个,分别为:教育管理者普遍对体育不重视;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体育器材、场地匮乏;教学内容陈旧、老套;体育教学考评标准不科学;经费短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由结果可以看出,教育管理者普遍对体育不重视;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体育器材、场地匮乏;教学内容陈旧、老套;体育教学考评标准不科学;经费短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对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图1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图2.2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原因分析。2.2.1教育管理者普遍对体育不重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都对体育课存在一定的偏见。总是认为体育课是“主科”的“附属品”,认为体育课可以为任何所谓的“主科”让路,对体育课的认识带有有色眼镜,更别提对终身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中小学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为“德、智皆寄于体”,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必须有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应该把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2.2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往往会过于重视某一项运动技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依据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整个课程都是以运动技术为导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抓住终身体育的本质与内涵,过分强调技术性。体育教学应强调学生学会锻炼,过分的要求运动技术的掌握会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下降。2.2.3体育器材、场地匮乏。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作为支撑。一直以来,我国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一直存在着短缺与老旧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学更是如此。很多中小城市的中小学连标准的田径场都没有。体育器材、场地这些硬件的缺失,使得学生没有办法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有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活动空间都保证不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逐渐淡化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2.2.4教学内容陈旧、老套。目前,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比如传统的田径、“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学内容老套、单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可以适当引入户外体育、体育游戏、体育舞蹈、武术、瑜伽、搏击操等新兴的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以兴趣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也可以适当简化体育项目的规则,降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将“快乐体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2.2.5体育教学考评标准不科学。现行的中小学生体育成绩的考评都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所有的学生都按照同一标准,“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是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的,按照统一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考评显然并不利于因材施教。考评的标准应灵活多样。体育成绩的考评要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与所选项目的不同制订不一样的考评标准。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上体育课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运动技术。要建立多维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2.2.6经费短缺。对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的短缺直接影响到体育的硬件设施水平。只有经费充足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场地与器材的要求,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实施。同时,部分中小学还存在体育教师的课时费少于文化课教师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上课的热情。2.2.7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中小学的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的有力保障。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组合,以此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2.8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过分强调体育的竞技性。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了“非要分出胜负”与“成王败寇”的思想。淡化了体育的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等本质特征。这并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也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容易使学生陷入盲目的追求胜利、不切实际的发展运动技能、为取得胜利无所不用其极的困境。这无疑有悖于终身体育所倡导的体育健身教育理念。
3小结
终身体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终身体育在我国中小学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制约我国中小学终身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育管理者普遍对体育不重视;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体育器材、场地匮乏;教学内容陈旧、老套;体育教学考评标准不科学;经费短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我们应该转变对体育的认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弱化体育教学的技术性与竞技性。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因时因地因人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率。选用科学的考评标准来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
作者:袁静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在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才是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在体育运动中得到身心愉悦的放松。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体育课堂枯燥乏味的现象,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以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善于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还会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上,只有合作,才能把一些活动、一些运动项目进行下去。探究式的体育课堂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让学生经过探究式课堂的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探究式课堂的教学目的就达成了。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
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体育的理论知识;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活动,将在体育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多的。首先是教师的不专业性,教师往往是一些体育特长生,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但是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学生没有理论支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进行的只是一些没有章法的活动,学生就不会得到体育训练的提升,也不会对体育课堂产生更高的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策略研究
1.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结合
在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将学生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指导就可以了。将学生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能行,对体育学习产生自信心。在体育课堂的课外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活动的关键,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进行体育活动的经验,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教师指导几节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自己想做的活动。经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体育课堂的课外活动环节才会丰富多彩,得到学生的支持。在理论学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根据活动的经验,充分了解理论,进行学习。
2.在课内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课内教学的时候,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甚至不会听教师讲理论知识。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发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心理。例如,在学习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自己在操场上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将枯燥乏味的体育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接受知识。中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理论课堂还是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会对学习的知识感到疲倦,体育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3.采用体育教学游戏进行探究式教学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比较爱玩。所以,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采用体育教学游戏进行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探究式教学。体育游戏也是体育课外活动的一种,在进行体育课外活动之余,就可以做体育游戏,活跃体育课外活动的氛围。体育教学游戏还会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体育教学游戏本身就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学生可以主动地玩体育游戏。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篮球的运球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用篮球做一些小游戏,然后引入篮球的运球。学生就会对本节课所需要进行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体育教学游戏还会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这正好也适应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需要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率的体育课堂。
作者:曹伟 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小学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所要达到的预期教学标准和结果。体育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要求做好大中小学体育目标的衔接,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对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各方面衔接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而关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衔接现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衔接现状的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我国大中小学体育目标衔接的理论基础
1.1系统论基础
从系统论而言,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的一部分,上位目标包含了下位目标,上下目标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衔接性。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现各自目标的基础上进而共同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我们追求的终点其实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终点,而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个歇脚点。
1.2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相互关联、衔接,每个阶段的心理水平既是下一阶段的基础和起点,又是上一阶段的超越和延伸,应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制订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构建一个较完整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1.3哲学基础
坚持哲学的观点是看待并分析实践和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在分析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问题时,要保持全面的、客观的、清醒的认识,避免主观臆断、以偏概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衔接的哲学观点包括两方面:(1)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分为横向系统和纵向系统。横向系统有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3个层次;纵向系统有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课时体育教学目标5个层次。(2)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的系统化包含了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系统性,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有效的衔接起来。
1.4社会学基础
在研究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衔接时,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时,应保证体育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目前的社会生活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同时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也要主动适应国家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确定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时,应把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体育新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2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衔接的现状分析
2.1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不强
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衔接的必要条件是要注重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处在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差异较大,而目前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独立性和适应性不强,造成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重复,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各学段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下降,最终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利于实现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2.2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严重
从总体上看,各学段制订体育教学目标时对独立性和衔接性的考虑不足,没有制订出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教学目标,不能将难度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划分到与之相匹配的学段中去,造成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严重,体育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不能依据学生年龄和项目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制约了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丰富性,削弱了学生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因此,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才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2.3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较不明确
目前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较不明确,体育教学内容侧重点模糊。体育教师在教学时,由于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模棱两可,只能针对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进行概括性讲解,简要说明练习方法,让学生独自或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不能准确地突出教学重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学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最佳发展期。因此,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重点要明确,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最终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3实现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有效衔接的策略
3.1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
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构成了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这三个学段的体育教学也要紧密衔接,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时,首先要依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和认知水平制订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体育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其次,系统化要求设计体育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思维方法,一个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并服从跨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本学段体育教学目标要与上、下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相衔接。因此,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时,既要相互独立各尽其职,又要相互衔接先行后继。
3.2各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要体现出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依据由基础到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及衔接问题,避免各学段重复与脱节现象出现。同时,每一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要体现出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一个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下一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更实现不了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以体育技术教学目标为例,各学段的目标为:各种身体活动能力的培养(小学目标)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中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大学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没有重复且前后衔接,既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
3.3各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重点要明确
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同,因此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本学段学生身心特征出发,使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在遵从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下有鲜明的学段特色。大学阶段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与成年人基本没有差别,具备了组织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及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认知水平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学会并掌握1~2项体育项目的技术、锻炼方法等;小学阶段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一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走、跑、跳、滚、钻、爬等基本身体活动能力。
4结语
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紧密相连,提供了体育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构成了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完整体系。要实现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和严密的科学论证,应从现在开始,本着整体设计的思想,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等角度出发,使各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各尽其职、各有重点、相互衔接,逐渐形成由基础到发展、分层次递进、有序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
作者:王成军 单位: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而此种变化的合理性往往体现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进入21世纪在坚守“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宗旨下,“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等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成为中小学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纵观新中国中小学体育目标的演进可以发现其如下特点:伴有政治色彩;逐渐向人性化转变;目标向多元化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其推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背景分析;演进特点
1.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及价值
体育目标是指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它一般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掌握体育健身方法;体验运动乐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人社会化的个性等。而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它包含了体育目标里大部分内容,但是它又属于学校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是我国体育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的交集。
2.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及其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不可否定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其合理性体现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至1957年期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内容: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以“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为基础,增进学生的健康,并使其身体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生产和劳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培养学生系统地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一般地要求达到劳卫制二级标准。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内容调整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制;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66年至1976年我国处于期间,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为:高举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培养学生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以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为纲领,彻底批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学生阶级斗争的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向解放军学习,增强体质,为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十年“”期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跌至谷底。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场地器材等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1979年至1986年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必须的身体活动能力;通过体育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勇敢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由于前两段时期的影响,我国学生体质较其之前大幅度下降。这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在中国大地吹响,我国的体育方针由“普及与提高,侧重于普及”改为“普及与提高,侧重于提高”,“举国体制”与奥运战略初步形成。到了1996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其内容包括: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发扬集体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基本稳定,全国掀起了改革热潮,旧的体育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形势。纵观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变迁及其特定历史背景,可以发现这种变动不免存在一定的被动性。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就像是生产关系,而国家基本国情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说优先于时代的教育才是先进的教育,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变化规律,以科学实际的方法去研究未来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学目标,来指导学生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合拍,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当然有时候一些形势会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也是客观事实。
3.新世纪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变迁
3.12001—200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于2002年8月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它们是21世纪初学校体育工作的指路标,奏响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新乐章,新一轮课程改革随之启动。“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宗旨,“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等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2006年我国学校体育目标规定: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这些目标在新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最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2当前学校体育目标内容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新的形势颁发了正式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
4.新中国体育目标演进的特点
4.1伴有政治色彩在建国初期,我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军事体育活动。学校教育应为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服务,当时主要以劳卫制二级为标准,片面要求学生达标。虽然说不符和实际情况,但是也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可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刚刚有起色的体育事业受到“”和十年“”的严重冲击,其发展受阻、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举国体制”并且奥运战略初步形成,体育事业再一次复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十一五”期间的体育目标,其中规定: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总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没有脱离国家政局也不可能脱离。但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在逐步倾向于人性化。4.2逐渐向人性化转变由最初学习日本到借鉴苏联经验,我国体育工作者不断摸索、改进和完善学校体育目标。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目标。其实我国的体育目标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始终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但现在更注重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概念。4.3目标向多元化发展以往我国体育目标只提出如何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以保障国家各项事业顺利进行。随着国家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体育目标的范围逐渐扩大。休闲体育发展前景看好,像攀岩,蹦级,野外生存等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户外体育项目,它们能够让人们释放压力,心情舒畅。休闲体育可以使学生社会化,个性也会充分体现出来。并且据统计,199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值为1520亿美元,占GDP的2%。这说明我国体育事业正在逐步步入正轨,多元化的发展会使我国体育事业更加切合实际,有利于其发展。4.4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其推动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出发,以大局为重。我国的体育方针是由国家依据综合国力及人民健康状况制定的,因此在体育方面我国体育方针直接体现我国国情,这为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应在不偏离主轨道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
5.结语
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学校体育经历了种种磨难,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教学目标正一步步更新着,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站在大教育的高度上审视学校体育,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今的学校体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单位,它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体育思想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参考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科学化与社会化是我国体育腾飞的两翼”,学校体育虽然只是我国体育的一个子集,但是它潜在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体育要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应该体现在体育教学目标上。实践要成功,科学的现论依据是关键。
作者:李培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摘要: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人文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与健康同步进行的今天,要强化体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人文教育;融合;渗透
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国民积极向上,全民健身的热情。中国现在已经步入世界体育大国,但距体育强国的差距还很大,重要原因是我国群众性体育基础较差,特别是学校体育不够发达,体育课堂教学缺少足够的魅力。
一、目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中国学校体育课,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在这100多年的风雨中,有彷徨,更多的是探索,现在已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已成为部分学生思而不乐,乐而不往的场所。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摆脱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要学生列队在操场上,老师下达教学内容,学生那种愉悦温度就会骤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理念不可或缺,务必加强。
1.中小学生如何看待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教学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是学生极其喜爱的,但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单单是态度问题,也不完全是因为学习时间紧张和学习压力大无暇顾及体育的问题,而是体育变得不自由,由于上体育课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是设计规定好的,教师走进体育课堂,体育变得严肃、冷酷了,到课的全体学生围绕授课的内容在老师监督下逐个进行,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器材设备也不够完善,教学安排呆板,使得在体育课中学生不够尽兴。体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得随便乱动,不得交头接耳讲话,学生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学生感到体育课变得孤独。体育课中大家在学习一个动作,往往数十人的目标成为个人的目标,老师对技能好的同学的高要求,也成了全班同学的自己的要求,这样体育课变得难度太大了。中小学体育课结束后要进行考试和达标,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考试和达标,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体育运动,而且还是很热爱体育运动的,可他们不太喜欢体育课,但他们还盼着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毕竟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2.如何看待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国外一份资料显示,学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看来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我们在长春市第七中学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不喜欢体育课的更多一些,我们这里的问题显得更突出。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运动,但就是不喜欢体育课,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矛盾,如果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表现的生龙活虎,一旦进入体育课堂他们就没精打采,他们把体育和体育课分得特别清楚。中小学生中不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种怪现象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警示。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我们体育课的教育教学中不能做到寓教于乐,严重缺失了体育教育的魅力。如果学生不喜欢体育的势态扩大,那么将来这些人如何用体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体育去锻炼他们的身体,体育学科的价值又如何体现?“群众体育做大,竞技体育做特,体育产业做强,体育教育做优”难以实现。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体育人文精神实质是以全民健身发展为核心,以青少年体质发展为关键,以竞技体育为目标,通过群众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的赛事来寻求体育人文精神和人的本性,探索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中的作用。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运动将以实现以人为本,走向群众利益为重,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主体层次,突出文化内涵,满足人的深层要求,体育运动不仅是竞技体育参加国家、国际重大赛事的需求,同时也是每个青少年的人性基本需求。中小学体育课更多地融合人文教育,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小学体育课由于受到“三基”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生物观”长期主导地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有些简单化教学与学的关系混淆,教师的教凌驾于学生的学之上,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人文精神:首先,建立良好的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再者,就是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学生中。教师在爱岗敬业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改变教学作风,发扬教学民主,因人施教。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顺其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为此,教师如何获得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只有从教师本身认识提高、思想改变,丰富自己、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才能使体育课上得更好。
2.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长春市第七中学初二体育课堂教学的调研中发现,改变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将人文精神的观念融合与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在承接以往体育教育传承“三基”的基础上,融合人性化、人本化的教育,着力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能力和体育的行为习惯。(2)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为中小学生提供力所能及而且喜闻乐见的运动方法和内容,以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激发体育兴趣,增加其体育课自主参与的热情。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础,探索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能力锻炼、情感培养上下功夫,调动中小学生体育课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体育教师融入学生中。(3)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上,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形式应该体现客观性,不仅是运动能力的评价,还是有体育人文精神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评价,还要对教师评价,同时参考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这样中学生体育课才能有声有色。体育课堂才能是中小学生思而乐往的场所。
三、不断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具有人文科学的基础特征,是人的活动,是关注人类最根本的健康问题。
1.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是把体育和健康教育建立在健康行为理念基础上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向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
2.中小学生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素质的家庭,家庭教育和养成差别较大为此,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我们体育教育者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行为,确立正确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运用人文精神,提高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意识。只有把人文精神融合、渗透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才能引领中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与拼搏精神,才能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育课教学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在塑造人的身体,完善人的个性,树立独立的人格,健全心理,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等方面,具有独有的效果。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导致“纯生物体育观”。只有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融合与渗透人文精神才能确立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评价,使更多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也使中小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徐可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着重人民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开展了素质教育等教学措施,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体育教学的工作对现实教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时代的发展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它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下面文章我们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获得的成绩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改革导向。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
伴随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慢慢暴漏出来。为了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改革,教育部门要重视起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改革的指导思想不科学
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在我国目前的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还被传统体育教学的思想所禁锢,把体能联系放在了体育教学发展的第一位置,没有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教育。
2、忽略了体育教学的课堂学习
现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但很多的学校仍旧把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标准,所以把体育课堂的学习课时提供给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体育课堂课程学习不被重视,分摊给其他科目这在中国的体育教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3、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够
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很不完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体育教学投入足够的资金,造成体育教学设施落后,没有完善的体育器材,无法跟上体育教学的进度,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成果。
4、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全面
在现今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单单教给学生常用的体育技能,没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把体育考核加分和体能达到标准作为基础,依托实际的体育考核内容进行体育教学,在考试中没有涉及到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师就会忽略,造成体育教学内容不全面、不规范。
5、没有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很多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没有体育精神这个概念,造成体育精神的流失、断代。如果学生没有体育精神,就会慢慢失去对于体育的兴趣,没有积极性去参与体育活动,会导致体育锻炼急剧减少,造成体质下降。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改变思维方式
作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需要他们深入的了解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把素质教育和体育教学相结合,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在体育教师要认清在户外的体育教学工作里,学生之间会有非常多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学的教师要从把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体育教学。
2、使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一的体能训练,而是一种复杂、多元的内容教学,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下面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文化素养,使用和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协调同步的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加学生的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伴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变革,体育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通过新颖的体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学技能。在改革的环境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分组的方式让,强化对学生的体育技能的指导,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
3、增加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资金投入
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学校必须增加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学校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完善体育教学的设施和器材,并对设施与器材进行科学的管理。另外,学校要协调好家庭、社会的关系,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优化资金结构,促进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4、提升教学队伍的教学能力
素质教育的推广给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时指标。体育教师只有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结合时展,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展现当代教师的风采,只有不断增强教学水平,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5、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
要想适应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从成绩一个方面进行衡量,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内容的方方面面。还要使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的环节,才能完善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
三、结束语
伴随着素质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领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体育教学在新时期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在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基础,协同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还要灵活的变革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体育活动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参与精神,尤其要在学生中间积极传播新时代的体育精神,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林行通 代栋 席豪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摘要:在“地球村”与“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大爆发”的大环境下,人们的体育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体罚”“快乐体育”等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有明晰新时代体育观的意义才能完成体育课堂所涵盖的内容。文章应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课的意义及体育课堂管理理念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体育课堂管理;体育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休闲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以往物质匮乏而导致的体育、健身等方面的缺失,必须对新时期的体育观进行深刻的探讨。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者与信息、观念的传播者,必须明晰“体育”的意义才能合乎情理地对体育课堂的问题行为进行管理。体育(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笔者应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的意义及体育课堂管理理念进行研究。
一、基于“人文”观念的学校体育观念
1.“学校体育”的内涵。在新时代条件下,出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等观念,这些观念看起来是光鲜的,但只是学校体育的表现形式,不是学校体育的实质。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的内涵,首先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三是要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体育”的内涵却少有变化,各种倡导口号都不能以异化体育内涵为代价。对于体育的内涵,笔者认同所倡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等观念多与“文明其精神”有关,却关联不多,表达流于形式或说娱乐性更强,即“快乐体育”所谓的体育之形式而非体育之实质。体育的实质为“野蛮其体魄”,其余为其附带价值。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非能表达“野蛮其体魄”的含义,“体魄”与“身体”“体格”并非同等,“体魄”中“体”为体格、身体,“魄”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魄”为精神所在。当下,体育含义可解析为“野蛮其体格、完善其品格”,其精神可以体现在勇猛、果断、坚毅上,但更深一层含义为公正、正直之精神,体育平台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培养的应该是“公平”“公正”的精神,而其他精神都是由此精神激发出来的,体育这块纯净和蕴含正能量的土壤自然要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只有明晰这一点才能在体育课堂上做好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校体育观。有人认为体育是快乐的、娱乐性的,不论对他人或自身而言,体育都是努力“争胜”的过程。但体育工作者对体育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能让体育在大众心理“流俗”化,很多问题行为是其观念所决定的。学校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身体、心理的协调发展,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活动的激情,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体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其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满足成长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健康的情绪、坚定的意志、提升其生命质量。学校体育应致力于现代体育文明的传播与宣传、交流,通过传播和交流提升学校体育的价值、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理念应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渗透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体育究竟要走向何方?目前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足以说明,体育绝非只是快乐和娱乐,或者说体育的快乐和娱乐是身体体验后的“严肃”的快乐和娱乐,体育是苦中作乐。体育表面是轻松和娱乐,其实质却是非常严肃的,因为其中蕴含着“公正”“公平”和“正直”,这也是进行体育活动会让人感觉健康与充满正能量的原因所在。所以说体育教师的权威在于体育的深刻内涵。明晰了体育观后,就不会视体育课为“儿戏”,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也会随之减少。现代人已经不再对“操练化”的体育模式感兴趣了,而是注重自身运动后的体验或快感,身体逐渐灵活、强健后的自豪感。“操练化”“规矩化”的体育课不仅乏味,而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好看”,为了应付检查。学生的主体性、个性没有体现出来。“快乐化”“娱乐性”的体育并没有达到深层次的刺激作用。现代体育观可以理解为“野蛮其体格、完善其品格”“苦中作乐”,这种体育观必须有身体或心理上对人的深层次刺激,也就是运动后的快感体验。
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对“问题行为”的处理
体育教师在明晰体育的含义之后,需要让学生清楚体育蕴含的精神,这样才能处理好体育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体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也自然地为“体魄”服务。
1.体育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与体育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体育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行为。直接扰乱体育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主要有推撞、追赶、相互打骂;擅自离队、换队、在队伍里交头接耳、相互拉扯,或者高声谈笑、故作滑稽表情和怪异动作,不服从指挥、不遵守规定,甚至相互攻击、恶意指责、打架斗殴、彼此争吵、争抢体育器材等。间接扰乱体育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有上课时凝思发呆、心不在焉、胡思乱想、注意力涣散、手脚不跟教师做动作;不按动作要领和教师要求做动作;孤僻离群、胆怯退缩、不参与同学的相互帮助、不敢为同学们作示范,甚至迟到、早退、逃学等。对于“问题行为”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多数是根据人格与心理问题进行的分类,其中涉及个人的因素众多。这样的逻辑起点就会涉及一些问题,究竟是解决每个人的个体问题从而实现体育课堂的秩序,还是解决体育课堂的大环境问题去影响个人的问题行为,笔者倾向于后者。所以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安珑山认为可以分成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和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行为两种,笔者认为较为准确。平台环境即为课堂秩序,也是“他人”的学习环境,在这平台之上必须受此约束。而威克曼(美)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包括扰乱性行为和心理性行为两种。奎伊(美)认为,可以分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三种。孙煜明认为,可以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即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型(即退缩型)问题行为两种。杨心德则认为,可以分成行为不足问题行为、行为过度问题行为和行为不适问题行为等三种。如个别学生体育课堂上调皮、不认真、逃课、与老师不能进行良性互动、影响他人听课、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个人行为随意性强,这些行为多数可以归结于个人问题。如果从环境影响大多数人的观点出发,体育教师的管理手段、方式目的可保证在“公正”“公平”“正直”信息指导下的体育课堂大环境,也可以说是体育影响人,而并非引导学生自身的心理或人格问题行为的改变去影响体育课堂环境。譬如说存在心理或人格问题行为的学生在什么环境下都会有问题,这更多的涉及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解决的方式很多,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体育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体育课堂的最终目的,体育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体育课堂大环境影响人、培养与体育精神有关的体育人格。
2.教师处理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教师在处理这些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时要本着“语气柔和、态度坚决”的原则,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不要给孩子心灵上留下伤痕。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体育法也更细化,“语罚”与“体罚”是不可取的。教育法、幽默法、暗示法、提问法、停顿法、表扬法,都是针对个别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可选择的单独处理方式,这些方式的有效范围是这些问题行为的学生有意愿和大家一样参与其中的,只是偶尔违反规则,这样的问题行为很容易解决。但有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是认为体育课堂秩序不重要,或认为违反也无所谓,这样的问题行为上述的技巧是无效的,只有从大环境的角度来思考分析才能有效解决,即个人要适应大环境,大环境影响个人行为。要求观念先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堂是体育能够顺利进行的平台,体育课绝不是可上可不上,体育课也不是“胡闹”和“儿戏”,观念上的纠正比不断纠正个人具体行为更有效。只有不断强调体育课堂的严肃性、公正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重新构建体育的观,理念植入、贯穿体育课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重构体育课堂大环境
1.重建体育课的严肃性。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近年随着国家对体育及学生体质的重视,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有所减少,但如遇到课时安排拥挤的情况,首先被占用的还是体育课,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此也见惯不惊了。这样的观念使学生的问题行为成为理所应当,由此观念所导致的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是无尽的,不堵住源头难以解决实质问题。要让学生知道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如果体育课与其他课程在安排上有冲突,体育课绝不能被忽视,或者说体育先行也不为过。这样,学生会自觉对体育课的严肃性有新的认识,问题行为自然消失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忽视体育课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行为的关键,也是堵住问题行为的源头。
2.重建体育课的权威性。权威性并不等于体育教师的强权和高压,而是体育课即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公正性”“公平性”“正直性”所散发出的权威性。体育比赛与竞赛可以说是在严格的规则下相互竞争的行为。例如国际比赛有兴奋剂问题的参赛选手会受到禁止其几年内或终生不得参赛的处罚,因为其破坏了体育比赛的规则,更深层次上破坏了体育的“公正性”,试想如果处罚手段仅仅是罚款,那么体育竞赛将走向何方?契约精神也将荡然无存。体育教师是传播体育精神的人,而不只是处理问题行为者,或体育技能讲授者。体育课的权威性是解决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之一。
3.重建体育课的仪式性。国内学校体育很少涉及仪式性,在国外却有明显的表现,如国外部分大学会在重要比赛前夕组织篝火祈福活动,祝福自己能够取得胜利,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古老仪式的保留。国内体育赛事的仪式性保留比较完整的比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更具体一些来说,如本届奥运会羽毛球比赛,林丹与李宗伟相互拥抱之时,使无论赛场或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为之动容,让人感受到体育的“光辉”与“神圣”。关于体育课堂的仪式性,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上课前喊一些口号来保留这样的仪式性,如“努力进取”“顽强拼搏”等。学生进行跑步活动时每班也都会有自己的口号。这种行为实质是个人或团体决定做某一件事前的承诺,其中也隐约可见仪式性。在“公正、公平、平等”环境下,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自然要受到约束,这是由于此事件本身的庄严性、权威性、严肃性所带来的约束力量。中小学体育课堂上明晰体育精神能够起到非常明显效果,对其今后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观念基础。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学习新时代的体育理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与心理变化才能处理好体育课堂上的“问题行为”。重新梳理体育观并将此传播开来,体育教师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讲授者,更应该作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者,为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作者:潘毅 纪丹 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要求公平公正。一部分群体受先天或后天作用生理上存在缺陷,针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体育教育,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还有缺陷,研究如何改进并发展是推动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思考其未来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体育教育;现状;思考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招生标准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一些在生理上有残缺或疾病的学生也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这些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被重视,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针对他们开展特殊体育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还有缺失,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目前工作的重要环节。
1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实际体育教学中没有贯彻落实:根据调查中国的800所中小学发现,仅有132所中小学贯彻落实特殊体育教育,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将特殊体育教育列入大纲,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就足以说明我国中小学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特殊体育教育,对它的认识还不足。我国中小学管理者认为特殊群体人数非常少,忽视对他们的体育教育,还有一些中小学在开展特殊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特殊群体不相符合,单一重复现象严重[1]。
1.2缺少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教学硬件设施也不足:由于特殊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特殊体育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都缺失。一方面,缺少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目前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专业体育教师担任,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缺少认识和经验,容易因课程设置不合理或看管不严发生意外。另一方面,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设施等各方面硬件设备缺失。特殊群体不适用大部分正常学生的体育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在室外和篮球、排球等教学器材是针对正常学生的,特殊群体学生在这种条件下不能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达不到锻炼他们身体的教学目的,还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1.3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信心不高:除了上述两点问题,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普遍自卑,并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育中。其中生理残缺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能力上相差很大,不能参与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没有信心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更容易有自卑心理[2]。而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可以与正常学生一起上体育课,但是无法参与到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参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2开展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小学开展特殊体育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特殊体育教育有康复训练的作用,可以增强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能,恢复自信心。其次,通过特殊体育教育,让特殊群体感到关爱和平等的对待,促进他们日后学习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通过特殊体育教育理念体现教育公平,为其他学科的特殊教育提供经验,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
3应对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国家和中小学校提高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和各中小学校提高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完善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的规章制度,保证特殊群体参与体育教育的权利,重视体育锻炼对特殊群体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在教学设计中添加特殊体育教育方面内容。这个过程强调建立相应的规则,并加强管理和推进,从而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3.2建立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团队,增加相应的教学设备: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明确教育目标,培养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所以各中小学校要培养现有专业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加强他们掌握特殊体育教师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并能够运用到特殊体育教育中[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特殊群体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恢复他们的信心。除了建立专业的特殊体育教育团队外,还要对学校医疗室和心理咨询室进行特殊教育普及,提高他们对特殊群体的认识,加强与体育教师的配合,共同促进特殊体育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的教师需要相应的教学设备,国家要加大对学校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学校方面要加大对特殊群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在场地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考虑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如体育馆增加特殊体育锻炼室,引进康复训练器材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3.3学校管理方面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提高其参加体育课程的信心: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积极指导他们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定期心理调查和心理指导课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通开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进行私下指导。
4结论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点基本措施外,中小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注意分析特殊群体中的特别现象,根据他们的特性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法,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总之,加强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和日后生活都有很深的影响,各方要共同努力推动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袁凤梅 章榕 单位:南昌市育新学校
摘要:健康的体魄是保证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面落实有关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之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因此,中小学体育活动被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针对中小学有关阳光体育活动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以及未来,孩子的稳定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小学时期,学生身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的体魄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健康,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但是如今,学生爱生病或者是体质测试不合格的情况与问题普遍存在,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妥善实施阳光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罗振宇曾经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当中指出,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来说,其至少包括三种特性:首先,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练习手段就是进行肢体活动;其次,针对的重点对象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小学的所有学生;最后,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声势浩大,并且举足轻重的重要工程。所以,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将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将促进学生健康当做主要目的,从而为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而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校体育活动。
2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现状
2.1我国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握我国学生在各年龄阶段有关体质健康方卖弄的实际情况,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以及教育部等一共10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对于国民体质的监测,经过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出现增长,有关体重超重或者是肥胖增多方面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逐渐成为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的一大因素;相较于2000年来说,各阶段学生有关视力方面的不良率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各年龄组学生实际的肺活量水平逐渐出现下降趋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比如短跑速度、力量耐力以及肌肉爆发力等)水平也出现了下降。直到2013年国家再次对我国各年龄阶段之中的学生实施身体素质方面的检测,其结果依然差强人意。
2.2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青少年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身体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未来实际的人民风貌,同时也能体现出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水平是否得到了进步以及改进,并且更是在发展的角度上展示了我国软实力方面的提升。从1983年自后,我国学校体育得到了稳步提升,整体提高了学生在饮食方面的水平,但是依然在存在很多不良现象,比如部分学校忽视了学生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培养,只重视学生是否可以考上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学校,由于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导致锻炼的时间不断减少。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3体育教师方面的配备不足以及体育设施较为匮乏:体育教师队伍方面的建设以及教学资源上的匮乏,导致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并且也影响了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关教育司司长杨贵仁也指出:在我国国内各大中小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特别是专职体育教师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有关现象。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学领域来说,体育教学方面的困难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假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体育课的课时,那么就一定要对场地器材等有关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部分体育器材已经达到了使用年限,甚至在经济落后的诸多偏远山区当中,根本不具备体育活动环境和相关体育器材。
3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作用分析
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是新时期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战略举措。对营造浓厚的有关校园体育锻炼方面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全员参与的有关群众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积极推动广大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当中作者曾经分析到: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是整个学校体育方面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促进体育工作认知度的一个良好契机。有关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能够积极促进学校在体育基本条件方面的提高与完善,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吉林体育学院方面的王月华曾经在《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当中指出:全国亿万学生有关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启动,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及意义。由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将由如今的青少年学生来当家做主,他们的体质以及健康是整个国家的财富。与此同时,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启动也是新时期强化人才建设的有关战略措施以及富国强民之本;由人性化角度来说,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进行是切实落实“以人为本”方面的内在要求,是强化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物质基础;由教育本身来说,是对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合理建设办学方面的内涵,整体提高升学层次,并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举措。进行阳关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使社会环境推动学校体育进行良性发展;使各级领导将学生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重视起来;帮助学生在思想以及行动上将体育运动重视起来并参与到其中;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更加关心孩子健康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不利因素不断减少。
4结束语
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并且也是培养以及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关于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等诸多方面,学校是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需要从体育改革着手主动营造体育氛围,创新思路并且活跃形式,从时间内容以及场地上进行保证,使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之间进行融合,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当中。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深入开展。
作者:贺敬伟 张庆华 单位:嘉祥县卧龙山街道中心小学 嘉祥县仲山镇第一中学
摘要:如今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开展,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从而使得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不得不进行教学新思路的改革,注重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锻炼出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此,该文将重点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论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1.3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作者:杨荣远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夹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