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09:16: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文章从高校学生情绪发展特点与情感障碍分析等方面入手,提出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情绪问题;情感问题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趋近成熟,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我评价问题。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让他们感情较为丰富,逐渐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感情丰富,有各自不同的思想,且不同年级有不同表现。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大W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很新鲜。大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已经显得成熟老练,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个人发展问题,怎样适应社会和未来的生活等。大三的学生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情绪则会更复杂。
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有些学生则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够冷静,情绪极端。这种例子很多,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小矛盾就失控动手打架甚至伤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差异性比较大,既有稳定性也有波动性,这也是大学生情绪问题的重要表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阶段一些学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有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选择跟老师大吵大闹,情绪严重失控。还有的会因为输了球而砸东西发泄,情绪比较暴躁。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需要加以引导,让高职学生能够冷静成熟地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年龄较小,喜怒形于色,将自己的情绪完全表现在脸上,这说明大学生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开始逐渐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把自己的想法掩藏起来,显得内敛成熟,外在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不一致,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高职学生共同的一个情感障碍就是压抑。大学生善于想象,情感世界丰富,理想跟现实的差距造成了他们的压抑。压抑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如果不能及时地去引导,有可能造成高职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苦闷、孤独甚至仇视社会等。
2.逆反
逆反心理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个典型,一些学生表现得特立独行,喜欢跟别人对立,逆反情绪严重,如早操,要求学生及时出勤,但总有个别学生睡懒觉不出早操。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在对学校、家长的不信任,对周围事物的不信任,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喜欢跟别人反着来,甚至把老师和周围同学视若敌人,这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导致极端的情绪出现。
3.狭隘
还有一种不良的心理感情是狭隘。一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别人怀恨在心,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得失特别在意,对很多事情胡思乱想,不能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烦恼,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快乐。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以下提出几种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当有不良情绪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调节。
1.环境调节法
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观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看看大山,看看大海,让自己坏的情绪得以释放。
2.宣泄情绪法
哭和倾诉也是宣泄的方式,哭可以让悲伤的情绪得到释放,向他人倾诉可以让自己情绪得以发泄。情绪发泄后可以让心情好转。
3.注意力转移法
学生有不良情绪时,应把心思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重复想一件事情。将自己的情绪转移有利于情绪的调节。
[摘要]大学生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新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为他们肩负重大的责任,因此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使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情感教育匮乏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什么作用。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对情感教育进行高度重视。
[关键词]情感教育 匮乏 成因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一)道德标准的模糊
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崇高的道德是我们毕生的追求,道德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情感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所以情感教育的匮乏,导致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模糊。
首先,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性理论和社会的道德表现。但对于什么是道德,道德具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都存在着疑问。部分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缺失,在道德认知方面的不全面,使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一些判断、评价能力的缺失,一些负能量的事件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也引发了大学生判断评价的偏差。社会道德状况的判别与评估需要进行积极教育和引导,教育与引导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不竭动力。很多时候,我们谈理想信念时,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其产生期望。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不同,但却都在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努力。理想信念推动我们不断向前,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不会轻易放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再者,在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视度不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认为学生掌握专业教育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即可,因此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缺乏对学生思想的了解时,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
(三)心理问题的产生
虽然大学生已有自我驾驭的能力,但仍受到情绪的影响,产生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行为方面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
首先,有的大学生会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感情不顺心或家庭条件不好等等原因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缓解的话,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大学生在面对部分事情时会出现偏激行为。有些大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在个性品质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通常削弱了个体对抗挫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学习负担过重、情感危机的出现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都极易让大学生产生颓废的心理,做出偏激的行为。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匮乏成因
(一)社会教育的边缘化
社会是学生即与家庭学校以外第三个主要接触的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发展。社会仍是学生的归属地,社会教育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社会不断进步,信息传递方式多样,新媒体、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等传播中介方式的存在,让人们在了解最快最新的新闻同时,也会遇到负面的、带有功利性的新闻。手机、笔记本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得网络信息的了解更加便利。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熏陶,社会负面现象也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社会教育时时刻刻存在于社会之中。很多人把教育狭窄地进行定义为传统的教师授课,但是社会这个大集体对我们也起着规范、警示、学习的作用。社会教育是隐性的,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等渗透我们的点点滴滴当中。正是因为社会教育的隐性,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社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社会教育边缘化。
(二)学校教育应试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学校是最为重要和集中学习的阶段。然而,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我们的大学依旧没有朝着多方位、全方面去培养学生。大学生的考试仍然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则有待加强。
其次,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情感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能在悄无声息中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氛围。但实际中,校园文化的开展却不是很理想。而且大部分学校很少开展心理咨询室,就算开设,一般也不经常进行辅导。由于没有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时不能准确地进行解决。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情感、社会压力等等心理问题时都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家庭教育传统化
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要是为孩子好的,家长都愿意付出所有来支持。但是就是这种想法也会使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家长施加过多的压力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学生是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所以他们身上背负着来自家人亲戚朋友的期盼,压力可想而知。
家长与孩子因为年龄的差距产生代沟,认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子女的,最主要是因为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跟孩子相处,单纯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家长只有通过沟通,了解到子女的情况,才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更好地进行教育,否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片面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
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便是进行知识性的传授,然而却忽视情感交流,以为教学任务便是让学生学会书本的知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三维目标的设定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加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学习与教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一般都会简化或忽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许多地方,课堂教学仍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不与老师进行互动、不愿学习,只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等。日积月累,教师逐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进步空间逐渐缩小。而且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多为重复记忆与知识性堆积,缺乏创新,很少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事实上,创新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教学方式上。
三、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社会教育,潜移默化育人
首先我们要积极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教育场所,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属性就是社会性,因为它们面向的对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功用更为广泛。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思考,学习到许多的知识。我们要加强这些教育场所的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为人们展示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社会教育场所的学习,有别于学校的知识传授,这样更加形象、直接、具体地接触文化,内涵和外延也要丰富得多,能够在娱乐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领域,从而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只有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场所的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制和监督体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享受社会教育。
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公共文体设施的作用则是关键。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现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大学生身处于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中也会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情感,能够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与挫折。这就要求媒体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正能量。只有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完善学校建设,加强情感教育
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往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很响亮,但效果却不大,归根结底因为落实不到位。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名自身优秀的、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目前大部分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其实,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如何,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成功与否。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情感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拥有敏感脆弱的内心,迫于学习或者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压力与烦恼,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这样就需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套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并对全体师生开放,便于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突破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子女会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地学到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家长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方面,所以要加强对于孩子精神需求的关心。
其次,大学生人格已经形成,家长的教育方法不能像过去一样,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以引导为主、沟通为辅。现在很多家长忙于事业,缺乏与子女的沟通,认为孩子已经成年,这样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父母与子女存在年龄的代沟,两代人思想文化都存在着差异,只有沟通才能让对方更了解你,在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用最温和的办法解决。
四、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为上课时间,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辅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重视大学生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活动中。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状况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导致他们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制定有效性的情感观及价值观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价值观;心理
在各个高校毕业的季节,一则关于硕士研究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毕业的新闻跳到了公众的视野,被众多网友评论为人生赢家!对于大学生情感问题,恋爱,结婚在现代法律上已经认可,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与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主性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四)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情感培养方法
在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情感课程的开设,并且要着眼于大学生情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传统的智育层面转移到情育上,保证每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对生活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个体,这才是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其实我们说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控制能力是离不开的。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教师情感上的感化作用,要保证每个教室都能将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并认真的落实这种道德标准,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只有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才能够通过自身情感来对学生的情感诉求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们说,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收获成效的,也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情感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各高校必须要严格树立高校教师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并真心诚意地去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梳理和安抚。其次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释放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之间的压力,为学生创建交流交往的平台,用情感与感化情感,并进一步升级大学生的情感欲求,从小情小爱中脱离出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活动的形式来教会他们如何自重、自尊与自爱。再有就是各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情感课程的开设,要为大学生建立更加高尚的情感世界,通过座谈、个谈等方式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况,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愈。当前我国的大学在许多时候感觉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的,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而学生对于学校也没有所谓的归属感,所以当前高校要解决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就必须填平这种鸿沟,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们的学校,用更良好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情感教育的实践。
结 语
正确情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情感问题,还要时刻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摘 要: 高职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却没有完全成熟,很多不成熟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在情绪情感上。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使他们在情绪情感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 情绪发展 情感障碍 控制情绪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讲,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已趋向成熟,逐渐关注自身将来的发展前途、自身的定位和自己跟社会的关系,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丰富,都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有很强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仅丰富,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年级。一年级大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新的,对崭新的教学楼、图书馆、舒适的宿舍和新鲜的面孔充满好奇与美好的憧憬,同时经过“艰苦”的高中三年学习,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但入学不久就发现,首先是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难度,学校的校规校纪也非常严格,然后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一时间忙碌不堪,感到凌乱和彷徨。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很多都能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在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怎么适应将来的社会和将来的个人发展问题,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部分学生在大二变得消极,思想上认为大学不过如此,情绪上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无所畏惧。更有部分学生大一新鲜劲一过,就感到无所事事,情绪消极,这都是一些严重错误的现象。
大学三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更为复杂,差异性更大,因为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感到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准备好,个人选择犹豫不决。有的学生刻苦学习考入本科感到情绪高涨,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感到遗憾和悲哀,有的同学专业能力强,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只能混个毕业证,难以找到好的工作。面对这些情况,学生的落差很大。
2.学生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处事比较冷静和理智。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沉着和稳定性。但某些学生处理事情莽撞不理智,情绪上往往极端化,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有时候学生之间的关系挺好,因为一些小的摩擦,情绪失控动手打人,甚至动刀伤人。有学生恋爱遭受打击,情绪一落千丈,坠入深渊,也有学生被社会阴暗面影响,情绪容易被“挑拨”,说出一些反动言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是并存的,这也是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往往控制不好情绪情感,因此有人用“暴风骤雨”形容大学生的情绪。在大学阶段,某些学生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某些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教育他,他反而对老师大吵大嚷,情绪严重失控;某些学生因为自己喜欢的球队输了一场比赛,情绪强烈爆发,打砸东西发泄情绪,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还不成熟,需要加以引导。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属于年轻一族,高兴的时候喜形于色,忧伤的时候一脸阴霾,“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某些学生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在外表上流露出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掩盖”、“雪藏”起来,这样外在情绪和内心感受往往表里不一,显得非常含蓄、内隐。这些特点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外显性和内隐性,有时候内隐性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更练达于人情,但是情绪不能够释放出来,心理很难得到调整;情绪不加控制流溢于外表,有时候会带来很多误会和麻烦。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压抑感是很多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障碍,因为大学生是一帮情感丰富、善于想象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现实跟理想有时候差距很大,造成他们情感压抑。某些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好来到高职院校而心生压抑,某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压抑感更强,压抑感造成学生的生活紧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这种压抑,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引发对周围环境和事情的不满,也可能引发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等其他负面的心理感受。
2.逆反
逆反是不少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代表,很多学生的个人表现跟大多数学生对立,甚至逆向情绪很严重,比如对于早操,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出勤,但是每个班级总有极少数学生睡懒觉不出操。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不信任,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很多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对家长不信任,对周围的环境不信任,从而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喜欢反着做,采用对立的态度应对周围的人和事,甚至把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当成敌人来看待。
3.狭隘
狭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情感,现如今,某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对很多事情妄加揣测,胡思乱想,片面思考问题和不客观分析问题更会适得其反,最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应问问自己是什么烦心事引起的不良情绪,当弄清自己所烦恼的事物的理由时,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加以解决。比如,因为考试没有把握而焦虑,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就要积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当一个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常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调节。
1.环境调节法。当自己感到心情特别压抑的时候,可以散散步、逛逛街,观赏大自然的美丽美景,欢娱身心、旷达胸怀。
2.宣泄情绪法。消极情绪假如不能适当地宣泄,就容易影响心身健康。所以,悲伤时可以痛哭一场,不满时可以发发牢骚,心烦时多倾诉一下。
3.注意力转移法。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处于精神空虚的状态。
摘 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情感教育内涵的阐述,分析当前大学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地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成长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具体来说,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灵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二是根据大学生情感的特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三是帮助大学生积累良好的知觉经验,制约来自外界的负面刺激,形成良好的情感。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
二、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2.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升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多偏重实用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情感教育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所以,虽然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施人文教育,比如开展人文讲座、开设人文课程或者艺术欣赏课等等,但在各种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文教育与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结合起来,而只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或者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一些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产品式的技术性教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3.没有处理好情感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情绪情感状态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学校重视而且应用最广的情感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寓教于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相对稳定或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但这些,只是将情感作为推动学生取得好学习成绩的工具,并没有看到情感是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没有看到情感教育和智育一样,都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要求。同样的,在大学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对大学生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同学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以及不注重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统一,他们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上体验不到积极的情感,造成了大学德育效果不好。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应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也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和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优化育人的情感环境。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硬件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注重校纪校规的建设,运用实用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创造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气氛。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既可满足学生的团体归属动机和群体效应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反响和共鸣,使学生的努力方向与集体发展的前景相一致,并为集体的成就自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第三,利用大学生荣誉感强、不愿落后于人的心理,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并在奖学金、助学金及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各项评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违纪学生还要敢抓敢管,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纪律处分,使他们体会到制度的尊严,激发他们产生自责、自谴、自重、自爱的健康心理和情感。
3.增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情感需求具有特殊性。首先,工作中要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即使是学生的一些不尽合理的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一般可通过座谈、个别谈心、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对不合理的情感需求应指出其危害,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第三,情感教育要针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的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4.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可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如“顶岗实习”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其次,还可以抓住大学生入学、军训等时机开展情感教育,抓住“五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日设计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深刻体验爱民、爱国的情感,激发他们关心社会、理解他人、和人相处的和谐情感;第三,还应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独特的院系文化,举行文化节、科技节等。
5.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纽带,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大力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其次,要完善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第三,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方式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
总之,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是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而情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关系着当代大学生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据一项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为情感问题所困惑。本文就国际经贸学院的一个真实案例,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问题 调适策略
学生A女生,经贸学院10级某专业学生,性格开朗,但外表一般,个子不高,体型稍胖,大二开学时认识了某院男生,两个人刚处朋友的时候还是很好,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生感觉两个人性格不合,就提出分手,A女生当时情绪反应特别大,坚决不同意分手,当时还在北门门口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后来被北门值班老师和学院值班老师制止,当时女孩子情绪很激动,通过辅导员老师谈话,逐渐平息,后两人又和好,此后,一直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在旧行政楼三楼吵架,两人动起手来。
1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时间分配的不合理,而导致情感的空虚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主动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常常无所适从,感到空虚和无聊。原因就在于环境的变化。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在这种学习特点和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走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模式,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由此便会形成情感的空虚。
1.2 自控能力弱,陷入情感的波动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总体上看都是健康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学习情感等压力时会出现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心理敏感期,自制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同时产生一些其他消极情绪,如悲伤、焦虑、紧张、恐惧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A同学就是因为感情问题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经常与同学老师等发生摩擦,容易出现猜忌心理,遇事不能冷静地思考,从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1.3 自我评价的偏差,而引发情感的自卑 A学生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明显的,在她的眼中,B男生同学帅气也有才气,在学院中是主要学生干部,由于自己外表不出众,工作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就出现了自卑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恐惧,害怕B不喜欢她,看不起她,所以有一段时间她经常找我和团书记谈话要求要为学院同学服务,能否参加学院团学联等部门,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她是因为这个原因,还以为她是积极要求进步,所以一直鼓励她,后来才知道,她这样做虽然也是要求进步,但原因是为了能配上B同学。
1.4 人际关系的疏离,而促成情感的孤独 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离开了以前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常会出现种种不适应,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抗拒、排斥心理,从而出现种种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跟以往相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们因为生活背景、观念、性格等不同,交往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一旦出现交往障碍,大学生就容易出现情感上的孤独感。A同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挑战,父母关系一直不是很和谐,到了大二的时候提出离婚,原因是妈妈在外面有了外遇,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很大,内心恐惧,没有安全感,急需要找到关心自己的人,所以在遇到了B之后就觉得这个就是能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一生的人,所以不愿意分手,也不能接受分手。刚开始在同学中A女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随着自己心态的不断改变,她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甚至同寝室的同学关心她,她都很排斥,怕同学看不起她,更加深了孤独感。
2 情感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2.1 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A女生每天都陷在感情问题的困扰之中,长时间面对这样的问题,她渐渐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逃避现实,荒废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2.2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情感问题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A女生现在变得敏感多疑,同时还伴随着焦虑、紧张、强迫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身心健康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排解,还会进一步造成人格上的障碍或缺陷。
3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进入大学校园后,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待情感问题总会出现心理矛盾。在脱离父母高中期间的严管后,有些大学生不顾学习迷失于情感之中,难以自拔。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处理好情感问题而烦恼焦虑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总会出现不同的情感问题,如何避免情感伤害,引导大学生积极调试心理状态,是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3.1 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尚未成熟,他们在思考和探索的同时,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步入大学后,大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和高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高中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积累,那么大学就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时会无所适从,他们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习惯了老师安排,而在大学,学生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进度以及计划。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就选择了逃避,放松学习要求,在无所事事的同时,便会产生情感空虚。因此,大学生要摆脱空虚就要不断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及时制定阶段性的个人发展计划,确立目标,通过目标的建立及完成,培养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充实自我。
3.2 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
3.3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远离了高中时期埋头苦读的生活,人际交往渐渐成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初入大学,很多学生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不知所措;还有的同学因为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适应,容易和同学产生种种摩擦;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性格原因,语言表达较差,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孤独自卑或是抑郁心理。因此,而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使其产生归属感,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3.4 关心特殊家庭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爱情、家庭、婚姻的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导致了我们身边很多离异、单亲、家庭暴力学生的出现。他们多缺乏安全感,甚至会抵触他人的关心。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要用爱去改变他们,帮助他们。经贸学院08级有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从小就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在大学中他积极向上,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这几年通过老师的培养成长为班级的班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现在在长春中信银行工作,当时是辅导员刘玉红老师的学生,一次谈话,学生对刘老师说:“老师,虽然我从小没有妈妈,但你们就像我妈妈一样,关心我,帮助我,让我成长,我以后一定不辜负你们!”很感动学生的感恩之心,其实老师不但是学生的导师,还是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通过此次真实的案例分析,希望我们提高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的关注度,同时认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摘要:处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危机的成因、表现的研究,为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情感问题 情感调适 情感危机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点,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亲情、友情、爱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需要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极不稳定性。同时,对于情感,他们有的是为了赶潮流,有的是为了找一个人陪伴,排解孤独;亲情或多或少被淡忘,爱情、友情也欠神圣、纯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一、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是其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成为物体的奴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
大学生的高压力主要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性与爱的压力,更有未来定向的压力。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碍的人数在16%以上。而且现在,问题大学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未来定向和就业的困惑与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
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达的是“无为”,即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顷刻的现在,等等。社会的开放性,使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现象,这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中国,在商家们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现象便以其新异性打动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极力模仿,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如大学生中出现的港台流、日流、韩流等时尚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导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大学生上述情感危机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滥的市场。书本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无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渍和踪迹,而大学生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认知结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极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特别是网络文化由于其时尚性、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虚拟性、超时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太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情感懦弱、混乱、虚浮及冷漠,特别是冷漠的情感态度,最终又可能激起种种暴力。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机,就成了当前社会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大学生情感危机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适当地对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进行调适,以减少其对各方面的危害性。
第一,帮助、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但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第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困扰,而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选择心理咨询教师。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学工处(部)为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第四,强化大学生的美育。
当前强化大学生美育不失为解决大学生情感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美育,其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性、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期待并努力推进在美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美育立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评价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特点,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强化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提高学生情感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音乐是最接近情感的“艺术化”语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情感素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素质
基金项目: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课题“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编号:IFQE201319)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在情感发展上有着他们显著的时代特点。他们是一群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特点
(一)情感需要的多变性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变性的组合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强调索取与奉献融合,非常注重自我,注重现实。在当代大学生中,丰富多彩的情感需求取代了完全单一的情感崇拜,同时他们既有高层次情感需求,也有低层次的情感需要。形成了纷繁复杂,多元纷呈的情感需要层次目标。
(二)情感体验的双向性
当代大学生还因为经历、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促使他们有着更具活力的精神世界和更具复杂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双向性。如感性与理性之间;封闭性与交往需求;行为上的被动性与思想上的主动性;较弱的责任心与较强的责任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等等。这些双向性的情感体验交互作用,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成长起了负面作用,有的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三)情感取向的单一性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认知能力的发展大大超过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考试竞争和升学压力面前,脆弱的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对单一的知识、智力的教育却大大加强。尤其进入大学阶段,面对生活、科研、职称晋升的压力,许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热情,在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的课堂感受和体验关注不多,教师潜移默化的情感作用完全被覆盖,可以说,这也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促使大学生情感长期处于单一性的情感状态。如人的自然性情感。但是对于集体荣誉感、对于社会性情感却是普遍淡化和缺失。
(四)负面消极情绪的影响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横飞的时代,在这样物质化的社会环境面前,一方面大学生也积极适应,并努力追求;但另一方面感到巨大的压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思潮是对文化直观性体验,表面化、形象化的追求,而这些放荡不羁的思想对于心理并不成熟的20岁左右的大学生而言,极易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从而造成大学生情感上的浮躁和冲动;同时为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现象进行美化,由此严重威胁到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产生。另外笔者在工作中通过与家长的接触中了解到,因为父母的溺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流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学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是要全面发展的。不论是做哪一行或是学哪一个专业的,只懂本专业、本领域的知识,总是会有很大局限性的。”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论是学什么专业的,不论是学文科还是理科,都应当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方面的修养和爱好。实践证明,不管你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灵感,增强创意思维能力,对做好本职工作都有帮助。
(一)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随着心理科学近年来的研究揭示,正面积极的情绪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功能。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的发展。而负性情绪起瓦解、破坏的或阻断的作用。主导着人们认知、情绪本身和行动的是认知活动和情绪共同相互作用。一部好的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反映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只有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才能感动别人。一部作品,一定是人类情感理性化的产物,也一定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音乐家运用音符表达着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而艺术家又通过声乐、乐器、舞蹈等艺术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把自己对生活的多种体验用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家的实践活动。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作品的再创作过程,学生在欣赏音乐艺术作品体验其中的音乐情感。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倾听,情绪受到感染,并充分感受着这种情绪的变化,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又是欣赏者的艺术实践活动。
(二)加强学生潜能的开发
脑科学研究论证: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当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在交替进行时,才能得以充分利用与发挥大脑的潜能。一种叫做“脑内吗啡肽”物质分泌时能够实现左右脑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而相关研究证明音乐可以有效刺激“脑内吗啡肽”的分泌。综上所述,随着脑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音乐对人的智力的开发作用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加强对右脑强化,通过对右脑的刺激,使大脑两半球协调工作从而促使人的潜能开发。
(三)提高学生对美的辨识度
音乐教育教学从实质上说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如音乐教学情境创设,举办多姿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加强课堂互动和交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在音乐教学中,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以其独特的传递方式有助于满足学生对美的需要。提升精神空间,激发情感能力的培养、增强对美的辨识度,最终塑造高尚完美的的人格。
(四)强化学生的人格品德
品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即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作风等本质。一方面,活动的组织与人际交往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情感的作用对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在音乐情感教育中,作为精神形态存在的道德情感是社会性情感中的重要因素。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精神层面的情感,将这种思想认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上,并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实践,通过日积月累的行为从而逐渐升华为一种本能的修养,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品德之目的,使之成为具备高尚情操的善良、真诚、文明的,心灵纯净的人。
(五)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一切都是高速飞快的发展,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眼前的需要,继续学习迫在眉睫。乐于学习的态度是保持继续学习的必须条件。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带给自己的的快乐,这样一个享受成功的体验过程,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在这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绩获得信心和乐趣,促使学生在其他方面得到发展。进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六)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情感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生存方式。为利于适应生存,情绪用它不同的转化方式,提高人的行为转换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情绪的适应机制是其保证,如他人情绪的正确辨认,了解别人的情绪并能理解和感受,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从而适应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实现和情感的认同必须借助情感来表达,为人生长所必须的是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催化剂。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喜爱音乐,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对音乐内涵的体验,即音乐作品中更深层的情感和精神领域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积极的情绪状态,创造音乐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产生积极情感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对人的生存意义是重大的。
(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教师用自己诚挚的爱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情绪体验,唤醒学生的热情和激情,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构建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更有利于转化学生。
(八)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有意识地对个体施加积极的社会影响是将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前提条件,而决不是顺其自然的。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首先,促进学生社会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实现积极社会影响的途径。教师一个成熟的 “社会人”,在其言谈举止之中会表现出社会观念,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形成正向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社会观念的形成,如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等等。其次,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推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养成,如让学生尽情表达思想情感、自觉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这些源于情感本能的释放,从而冲破了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种种束缚,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发展了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再次,形成社会化情感。情感教育是贯穿在整个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师生关系中有着丰富的社会性情感蕴含其中,这些内容对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个体社会化的推进和实现提供了有利保障。
情感倦怠是一种消极的负性情绪体验,主要表现在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导致情绪资源的减少和个人成就感低下的现象[1]。大学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在日益繁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情感倦怠现象[2],轻者情绪低落,消极悲观;重者甚至采取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3],令人扼腕叹息。小组音乐治疗又称团体音乐治疗,是一种以音乐为干预手段,通常在4-10人以内的治疗形式。通过提供一个团体环境,让患者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形成一个多层次互动的治疗关系,促进自己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在校生,以张贴海报形式招募自愿者,对参加学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情感耗竭项(MBI-GS)进行测试,设定情感倦怠筛选要求为:SDS分≥0.5,抑郁因子分≥2,情感耗竭≥2,对筛选出的情感倦怠学生逐一面谈,确保测试量表内容真实有效,最终确定实验人数为16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8人。
(二)研究方法。在应用小组音乐治疗前,对全体被试进行三个量表(SCL-90、SDS、MBI-GS)测量,然后对实验组8名学生应用小组音乐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不予干预。干预后一周再用三个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次测验结果。
(三)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在1975年编制出本量表,其中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共10个因子9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用5级评定制,从1到5分别为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即每一项得分越高,其心理状态越差。2.抑郁自评量表(SDS)。本量表共有20个项目,按1-4级来评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小于0.5:无抑郁;0.50-0.59:轻度抑郁;0.60-0.69:中度至重度抑郁;大于0.70:重度抑郁。3.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情感耗竭项。本量表共包含十六道题,涉及三个部分: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情感耗竭共包括5个项目,主要反射出被测者在学习、工作等方面导致的情绪上的疲劳及衰竭的状态。
(四)干预方法。以小组音乐疗法理论为基础对筛选出来的8名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2个小时,共6次,约720分钟。每次有明确的主题及目标。
(五)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
二、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SDS量表得分比较见表1。由表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DS上的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6.75,P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SCL-90量表抑郁项得分比较见表2。由表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CL-90抑郁项因子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4.32,P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情感耗竭量表得分比较见表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被试在干预治疗后的情感耗竭量表得分显著降低(t=-3.43,P
三、讨论
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小组音乐治疗干预前后的三个量表(SCL-90、SDS、MBI-GS)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表明经过小组音乐治疗干预后,8名学生情感倦怠症状得到了缓解。音乐会对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音乐治疗,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身的情绪,从而认识情绪,控制情绪,积极转化情绪,达到改善情绪,缓解情感倦怠的目的。同时,音乐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摘要:面对当今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迷失,陷入功利主义、法治意识淡薄和当今教育者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不科学、内容不规范等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所存在的缺失现象,提出了在课堂教育上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突出亲和性,使学生摆脱功利主义、在教育理念上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在实践教育上贯彻情感体验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的方法、重视环境教育,贯彻情境优化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内容的规范等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现象完善对策
1.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从中国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教育理念和体制过于注重智力教育,而对情感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眼下的教育正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因此,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入手,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把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空内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吸取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素质。教学中,情感强度太弱,教学没有生机、激情,太强又不便于师生交流,情感强度以适度、均衡、和谐为宜。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学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就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沟通交流不畅,学生就会消极对待教师的教授,甚至抵触教学,这样就很难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那么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可以为师生间创造一个健康、融洽、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时代,在他们的身上,不仅寄托着家庭的希望,更担负着祖国的未来的命运,因此,对于大学生,不仅要求的是知识、能力,也要求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能够担负起未来发展的重任。
2.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现象
2.1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迷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对功利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关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种重视实利、实惠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由义务向功利倾斜,表现在价值观上便是呈现功利化倾向。
2.2法治意识淡薄。由于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汇、市场经济激荡、法制教育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想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法律知识缺乏。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有两个途径,即课程学习和媒体宣传。通过这两个途径获得的知识量有限,系统性不强,难以较好地树立法律思维与观念。第二,权利意识较差。由于长期以来以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自己,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就业方面,大都不愿意、不敢或不能很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三,法治信心和追求不强。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片面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对法治存在误解,认为法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种社会弊病,认为法治和人治没什么区别。第四,守法意识淡薄。不少大学生认为遵守法律是对个性的约束,限制了人身自由,敢于违犯法律就是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挑战世俗。
2.3情感教育的方法不科学。情感教育本为心灵的教育,但现实情感教育却往往脱离人心,外在化、形式化替代了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细致的情感体验。而教育者往往在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时候只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却做着应试教育的事,未能真正把情感作为研究对象。由此应深入研究情感发展规律、情感教育目标、情感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健全发展。
2.4情感教育的内容不规范。往往教育者本身缺乏对情感的理解、沟通、感知、体悟和表达能力等,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开展。更是在实际的情感教育过程和内容中,很多教育者把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情感教育的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其精髓是爱生,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育者应对情感教育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认识,以便充分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3.对策建议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训练交际能力的认知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各种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情言情,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赤诚的爱心唤醒学生的情感。
3.1在课堂教育上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突出亲和性。课堂教育应当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彼此平等,彼此信任,避免陷入"功利化"、"应试化"的误区。在课堂教育上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体现亲和性。首先,教育者在进行理论灌输的时候,应当以积极饱满的热忱、健康的情感投入教育过程之中。其次,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讨论、启发教学法,制造和谐友好的教育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憎分明、是非明辨的情感。
3.2在教育理念上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对大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工作。现代大学生阅历和经验都很不成熟,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政治上的鲁莽、行为上的失范。高校的情感教育包含在大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缺乏了这种引导,可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大的损害。没有引导的个性可能会变成任性,没有原则的"尊重"可能会变成"纵容",没有约束的"自由"可能导致"自由的滥用"。
3.3在实践教育上贯彻情感体验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的方法。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教育的锤炼。如果说课堂的理论教育是学生用脑去记忆或思考,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感受。社会实践可以克服理论教育的不足,避免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激发情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这种亲身体验与课堂教育的感受完全不同。实践让学生在火热的生活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复杂的实践生活有利于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和功利主义情结。
3.4重视环境教育,贯彻情境优化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内容的规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感召和促进作用,人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培养,教育者要善于灵活运用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另外,优化校园的舆论环境、强化校园的制度环境、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治理学校的周边环境,以此来深化学生原有的情感。环境教育可以强化学生自主认知的态度,合理协调情感因素与教育因素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改变消极性的情感,使情感成为他们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不断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德育中的积极效应。
摘要:“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思想境界,在传承了近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仍不失风韵,以其温润君子般的高尚品性和人格修养规范充满内蕴而又恢弘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从当代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基本情感问题,用《中庸》中的不失时代性的思想加以阐释和启迪,从而挖掘出《中庸》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所作出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功能。也即所谓中庸思想的普世价值与精神。
关键词:中庸;大学生;情感问题;当代启迪
“《中庸》所确立的就是天地之间的生活境遇,它教导人们如何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①今天,我们从大学生所普遍面临的几大情感问题入手,用中庸的方法作为指导,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去粗取精,保留精华,寻求中庸思想文化的当代启迪。
一、亲情问题:“孝道”、“悌”的当代取舍
在当代社会,“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现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四二一综合症”。即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得到了长辈太多的关爱,因而使他们自幼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而大学生们对于“孝”的意识越来越薄弱,这主要表现为:出现不孝现象越来越多;认为“孝”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人越来越少……如此一来,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重提“孝道”变得迫切且极具现实意义。
在《中庸》里面,孔子提到:“贱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虽然这里提到的是先王,不过按照现在的社会秩序来理解,换作“父亲”、“母亲”、“长者”也未尝不可。这样的孝是一种先人已死,但仍然崇敬其崇敬,厚待其厚待,爱戴其爱戴的行为道德与秉性。虽然我们现在不必行礼、奏乐,但《中庸》所提倡的“敬”与“爱”却是必须去遵循的。孝乃仁德的根本,是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质量。孝的基本要求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则敬仰,病则奉侍,死时哀丧,三年守孝,不改父道,以时祭祀。孝道一向被认为是百善之首,天经地义,百行之先,罪莫大于不孝。后来出现愚孝,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要子亡不敢不亡。可是,这并不是《中庸》当中儒学的本义。儒家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和“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的说法,而且主张“父慈子孝”,父子双方都有道德责任。“这样的儒家道德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不仅它本身需要改进,取精去粗,重新诠释,而且根据时代的特征,还要吸收新的道德因素,综合古今中西,才能形成适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新道德体系。”②
在现代社会,孝道不再是道德的首位,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相同的,可是儒家乃至《中庸》所宣扬的孝道是不能废除的,但是其中的封建性和落后性,我们应当结合现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改造和重塑,保留优良的尊老爱幼的传统及儒家思想,注入互相尊重的风尚,继承孝道中的精华。回顾历史,我们能看到,古代社会注重“亲亲”和“尊尊”,“亲亲”衍生出来的是对于人性之间本能生发的一种爱,“尊尊”则是在封建社会里,人对等级关系的一种顺从,儒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重视“尊尊”多于“亲亲”,今天我们重新阐释孝道,则更多地发挥“亲亲”之爱,“将子女对父母的爱作为孝的本质。”③
“悌”通“弟”,是幼对长的道德态度包括弟敬顺兄和晚生后辈敬顺年长辈高者。兄弟同辈,有骨肉之亲,但在家族社会里面,在继承权和发言权上面,兄长有着特殊的优先地位,仅次于父,故常并称。“父兄”,在道德上则并称“孝悌”,“入则事父兄”,“入则孝,出则弟”。而悌德的基本要求就是敬,有了敬也就有了道德秩序。悌德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和礼仪修养养成有着基本规范的作用,长幼有序,在社会上和学校里乃至家庭生活中,便会形成一种礼貌敬让的风尚。宣扬悌德,让大学生真正懂得尊长爱幼,对自己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社会形象负责。
二、在人际方面的问题:提倡“诚”和“德”的内省以及忠恕的处世态度
马克思曾经写到:“人本质上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它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不管在哪里,身处何方,交友都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和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关系。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身心素质较成熟,文化修养程度较高,朋友是校园和社会上大学生的主要接触对象,而如何交友,怎样对待朋友及如何约束自己便成了大学生所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庸》提倡“诚”、“德”和“忠恕”。
诚信,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孔子这样说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此可以看出,“诚”是孔子所提倡的立身之本,真和诚是社会与生的大道是无法分离的。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又是人道运行的法则。只有为人真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也才能够得到人生的智慧,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真诚、诚实、诚信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达到中庸的境界的基础。作为普通人,《中庸》也提出了“诚”的具体做法:“其次致曲,曲而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名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唯能化。”即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着、明、动、变、化”的阶段,同样可以一步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中庸的诚有三个维度:(1)连结天和人,天命之谓性,诚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规范,既重天又重人,体现了从礼到仁,从天到人的重要历史转折;(2)诚是贯通天、地、人的一种普遍规范,使天和人、地和人、人和人、人和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3)诚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诚既是道德本体,也是道德实践,既是个我自身的修养,也是人际关系充分协调的原则,更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的准则。”⑤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取第二、三点为准则。真诚、诚实、诚信是我们从《中庸》在“诚”的论述上所提炼出来的所应当学习的部分,待人待物,以诚信为标准,才能够更好的结交朋友和完善品格。
对于“德”的提倡,《中庸》提到:“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所谓用礼来约束,可以不施暴力。儒家的学说,就是用礼来行法律的效果,用礼来行法律的范畴。这样,就可以在礼的范围内加大社会良序形成的可能。通过礼的约束,同样可以使人民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里活动,生活。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声严厉色的。如果,我们有一天,“礼”――“法”施之于我们的身上,竟然如鸿毛之轻时,那是一个怎样高的境界啊。这里所附属的礼法是现代社会所摒弃了的,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应该着重落在对于“德”自身的修养和内省上。“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些礼仪等待圣人出现以后才能实行,假如没有至高的德性,他要把伟大的事业做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几句话在《中庸》中非常重要。“尊德性”,开发自己内在的光辉的德性,这是对内。对外要好好地去“道问学”,要努力请教学习探讨,把自己的内德和外学结合起来。“致广大而尽精微”,追求广大――上天入地对整个宇宙天地万物了然于心,但是对极其微观的世界、极其微小的事理也要“尽精微”,用心思去穷尽它。“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接物待人处事方面,要达到极其高明,就是思维、思辨、明辨极其高精澄明,但做人在言谈举止和行为措施上,要实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文质彬彬。只有温习过去的那些经验教训,才能够知道自己未来怎么做。把自己修养成拥有敦厚的德性,才能尊崇礼仪。这样才能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显示出一个君子的光辉形象。如此一来,对外待人,内省自身。大学生才能有一个更加表里如一的道德形象。
一个人的义利观对他的价值观起着一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影响着他对一些事物和某些行为的选择“一个人的义利取向当然也会影响到他对人际交往的看法和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具体的行为”义利取向的偏失必然会阻碍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在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表现就是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忽视了人际关系的情感功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此时,“忠恕”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庸思想,可以正确指导人们走出不当的义利观。在《中庸》中孔子认为:“忠恕违道不远,并从己和人两个角度论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首先,尽己之心为忠“忠”的本义是发自内心的忠诚,人应该坚守此忠!烙尽此忠,忠于己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自律,在自己的想法未付诸行动之前,就应该为他人考虑,将心比心。“忠恕是基于一种现实人际交往的互动关系,即你怎样待人,人就怎样待你,是一种自利利他的道德自律法则,因而也是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⑥
三、对待学习的情感问题
在《中庸》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其中所提倡的五步学习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靠的是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辨、执着的行动。学当博,问当审,思当慎,辨当明,行当笃。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不仅是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的强烈所表现的出来的学习方法,更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利用的学习方法论。而儒家思想不仅把学习理解为狭义方面的获取知识的简单层面,更把他当做修身养性乃至政治意义上的治国的一大重要内容和途径。“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之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所以之所以治国”当今社会,我们仍然提倡这样一种态度,好学、力行而知耻,则近乎仁义智勇,此谓修身之要旨。最后,还提到了积累的作用,今夫地,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蚊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点滴之水,可以汇成大海;细微之土,可以聚成高山。人的道德修养,学文技能也能考一点一滴的积累。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务必要注重积累。
中庸之道既是本体论又是方法论。中庸之道不仅成为儒家的思想准则,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很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方法论。大学生在面临情感问题时,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运用中庸的方法论进行理论指导,约束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从“行为育情”、“文化育情”、“师爱育情”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
情感教育价值是指情感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或满足程度。以价值主体为标准,情感教育价值可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当价值主体是人时,情感教育能直接满足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价值称为情感教育的个体价值;当价值主体是社会时,情感教育能通过培养的人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价值称为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个人价值
1、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个人学习价值
情感的激发和交融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从传授者和接收者的关系演变成主导者和协作者的关系,知识借助于情感的融入,会渗透进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增强教学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激情,促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师生彼此的情感激励中实现教与学效果的统一。
此外,情感教育还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教育通过调节学生情绪、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等方式刺激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快速、积极、全面的认知,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注意控制学生的兴奋程度,避免其对客观事物的极端看法和观点。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做到“愿学”、“乐学”;相反,消极的情绪会使思维阻塞,降低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妨碍思维的效果[5]。
2、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个人生活价值
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和谐。在物质化的世界里,面对物欲横流、功利膨胀,大学生难免陷入对物质与功利的过度追逐而变得浮躁、焦虑、紧张、脆弱,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愉悦。情感教育能激发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质,培养人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尊重,从内心世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处的和谐愉悦,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充分享受生命中的幸福。
情感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情感是沟通的基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豁达、谦虚、热情、正直诚实的优良个性,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品德认识的学生相互学习,进行情感交流,在彼此心灵的碰撞中建立友情、关爱,在相互谅解和信任中克服学习及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
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单体会到常识,了解经济意义,欣赏美的事物,而且又肯为社会服务,即便对生存的意义也能体会。”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情感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条件与教育条件紧密相联。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整个成熟的过程都依靠情绪的适应机制,这包括正确辨别、释读别人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的外部表现,以适应文化环境;同时也包括借助感情的表达功能实现人际情感沟通和情感认同,等等。现在,情感教育已经被纳入高等教育的内容中,并趋向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状态发展。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精神源泉。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可以缩短他们的社会适应期,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劳动能力。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不仅是对未来社会的要求,亦是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满足当然离不开情感教育[2]。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实现
(一)以行动育情
“身教胜于言传”。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和尊重,将培养出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给他人以关爱和尊重,尊长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做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以文化育情
第一,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大型的学校集会、运动会、学术报告、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也包括小型的读书活动、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二,搞好校园基本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独具风格的建筑,整洁平坦、绿阴蔽日的道路,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等等,无不对师生产生影响,使其保持一种平静、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健康情感。
第三,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学校制度提供了有序、合理的学校环境,即学校生活的具体准则与规范,保证在教育教学中能被公正公平地对待、比较愉快地接受,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制定制度应较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体现出学生的基本需求。
(三)以师爱育情
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教好学生,帮助他们获得积极情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情感需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要运用积极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善于动之以情,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尊重;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即加强积极情感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进步,要及时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对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热情、友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在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讲明事情的道理,切不可恶言相向,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可饶恕。教师的不良情绪不能带入师生互动过程中,因为它将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
【摘 要】90后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问题、独生子女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任务繁重、恋爱变化大与性心理等问题。分析90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情感和情操的特点及其趋向,能够为解决90后大学生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情绪;情感;情操
90后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代,各种问题和危机层出不穷。而大学生正处于在青年中期向成年前期过渡的时期,这是人一生中最充满生机,具有蓬勃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逐渐地趋向于成熟,因此,也是人生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期。90后的大学生,在一个市场经济迅猛的环境里,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问题、独生子女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任务繁重、恋爱变化大与性心理问题等等,都困扰着90后群体。
90后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极其特殊的一代,和80后一样,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社会舆论经常讨论的群体,从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年轻一代从出生到成人,同时迎接了信息爆炸时代来临。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环境的高度渗透和家庭观念的影响,造就了特殊的90后一代。从李启铭的“我爸是李刚”,到药家鑫的肇事后杀人,再到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打人事件,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热烈讨论,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大学生和90后群体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情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又可分为狭义的情绪和广义的情绪(即情感)。狭义的情绪是指与肌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文章将从90后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角度出发,分析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其趋向。为解决90后大学生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90后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和趋向
90后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宠儿的地位,而处于青春期的90后,在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有着自身强烈意识,表现出90后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多样的自我意识与现实的相冲突,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趋向于多样性的自我情绪,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某一事物发生后,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而且不易于控制。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对周围发生的各种事物都比较好奇和敏感,再加上青春期精力旺盛,所以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与中学时期相比,他们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趋向于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如情绪外在表现很兴奋欢乐,实则内心寂寞和孤独。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不同的大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然后有些大学生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表露自己,表现得含蓄、内隐。然后是波动性。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而猛烈,有时平静如一滩死水,有时积极而高昂,有时消极而颓废,这与多样性是紧密相关的,身边小事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心理的假早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触面广泛,信息量大,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这使得他们的思想与心理相比于同年龄时期的80后、70后更为早熟。但他们的早熟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成熟,90后的大学生很多在行为上很幼稚,所做的事情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符合。同时,由于90后多为独生子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生理上达到成人,心理上却仍处童稚期,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独生子女的身份使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正是因为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90后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进而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二、90后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及趋向
情感能力是人对态度体验的驾驭、调控能力。90后大学生情感特点首先表现为情感能力的欠缺。情感能力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欠缺自我激励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无法进行自我激励,在遇到困难时,如若没有他人的激励,90后大学生往往会一蹶不振。二是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优越的家庭环境和亲人的溺爱造成90后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问题。三是受挫能力不足。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或者会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措施,甚至于引发极端行为,酿成惨祸。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四是90 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其次表现为家庭责任感的缺乏。90后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感恩意识的缺失表现为对父母的养育和教导缺乏感恩意识。家庭环境使得90后变得相对自私、无理、冷漠,对父母、亲人缺乏起码的感恩意识。其次表现为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意识。对教师的答疑解惑不会言谢,与教师擦肩而过,不会主动打招呼等都表现出90后大学生对师长感恩意识的缺失。再次表现为对社会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对天灾人祸漠不关心,冷漠处理等等。
三、90后大学生的情操特点和趋向
大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生活在信息开放的年代,大部分能主动关注时事,不仅关注自身升学等问题,还将更多目光投向社会民生问题,特别是影响中国发展的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表现为关注多、忧患多,好思考、好评论。其次是自我意识强烈,喜欢张扬个性。90后大学生在社会高速发展和深度变革的大背景下成长,他们喜欢新奇、个性的事物,在穿着、爱好、言语行为方面彰显个人特色,强烈的自我意识,积极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
四、大学生情绪情感情操多样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对90后的双重效应
社会转型即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生活在其间的人固然迎来新的机遇和空间,但也面临很多困惑和压力。譬如在文化观念上,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健康向上的文化与消极低靡的文化,可谓是泥沙俱下、纷繁复杂。社会转型虽然为90后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丰沃的土壤,但经济结构的转型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他们内心价值体系趋向模糊,甚至导致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漠视乃至否定。
(二)学校教育严重缺失
高校历来将专业教育放在第一位,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人文,重理智轻情感。譬如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实用性课程的比例大大超出了人文性课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乏、大学生情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等。纵使多数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不少心理咨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高校教师以及辅导员等,或忙于职称评定,或忙于科研项目,没有用心关注自己的学生发展,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情绪或情感问题。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孤寂的环境里,经常一个人行事,不免会产生许多问题。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教育可以纳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说起来重视,忙起来忽视,抓起来轻视。种种原因,导致不少“90 后”大学生在迷茫中迷失自己,甚至有的走向了不归路。
(三)家庭教育相对失衡
由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大多数“90 后”的家长对孩子施加过大压力,90 后一代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生存,往往生活在学琴、舞蹈、书法、绘画以及参加各种考试的压力之中。家长过于强调外在分数和名次,忽视了孩道德、情感方面的需求,家庭教育相对失衡。因此,当孩子精神生活空虚、遇到情感方面的问题时,家长根本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对孩子施以帮助和教诲。
五、90后大学生问题的解决路径
社会在转型期难免会遇上各种问题,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发展。所以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关注和关爱大学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发展问题,特别关注其情绪、情感及情操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应该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不能受过多的权力金钱荣誉等的影响,不仅是老师教授,辅导员等等都要在方方面面关注大学生,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学生指导和帮助,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家庭不应给孩子过多的溺爱,要正确教育孩子,不仅要在学习上关注孩子,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问题,既要认识到孩子的长处,也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十分重要,这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情操等的各方面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90后大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过分关注自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看到他人,也要向他人学习,互相进步。其次是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评价,不要互相攀比而造成自我的困扰。要关注自我内心的成长,应该学会积极的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适应情绪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对自己有良好的发展。
作者简介:覃丽芳,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大学生恋爱率的攀升,情感问题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尝试了用危机干预等理论指导介入大学生的危机和情感纠纷,对学生帮助很大。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 介入 大学生 情感纠纷
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情感问题是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谈过或者正在谈恋爱的比率高达80%,且大学生谈恋爱对婚前性行为的认可程度占31.4%,虽然家庭社会及学校对大学生同居的事仍持反对态度,但大学生偷尝禁果的不在少数,而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办学形式的多样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普通高校求学的也越来越多。 高校辅导员正频繁的遇到一些新问题和不曾经历的情况。下面就是一个高校辅导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情感纠纷的案例。[1]
一 、学生情况
(一)基本情况
学生姓名:石某
性别:女
年龄:22
民族:苗
文化程度:自考本科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石某来自湖南农村,是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大四的学生,父母在深圳打工辛苦赚钱,希望孩子读书后找体面轻松的工作,石某没考上大学,父亲听说可读全日制自考本科,觉得石某乖巧懂事,绘画不错,适合学服装设计,石某的姑姑在深圳一服装厂工作,毕业后找工作有便利,让石某读起了自考。
2、生活经历:石某为减轻父母经济压力,大二开始在学校附近一家酒吧兼职,与同学院的多吉(藏族),相识相恋发生了关系。大三下学期,石某搬到多吉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旅馆,与其同居,沉浸在二人世界中,两年间,她堕胎两次(辅导员与其面谈两次后,她才告知)。同居后,石某不能容忍多吉经常聚会喝酒,生活费总用不到月底,常唠叨指责。多吉认为,在西藏,女人都顺从男人,没权管男人,对石某也越来越不满。石某堕胎两次,都是自己想办法筹钱,觉得多吉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不够,于是耿耿于怀,之后,争吵明显增多,一次,石某在争吵中提出分手,以为多吉会挽留,没料他立刻同意。石某很伤心,碍于面子,她一口气把行李全搬了出来,租了同一层的另一间房子。可她又不甘心,认为自己兼职赚的钱全用于两人的生活费,房租、手术费,买酒等,多吉没送过自己贵重礼物,要求石某补偿自己2000元钱,多吉当时只有500元,写了1500元的欠条。
3、一天半夜,石某冲到多吉房间,要他还钱,多吉没钱,石某开始咆哮、撕打、用头撞多吉,歇斯底里的哭,把多吉的衣物从窗户往外扔,差点砸到楼下的人,惊动邻居报了警,警察调解后,多吉承诺尽快还钱,石某情绪还是激动,不依不饶,哭喊着必须马上还钱,民警劝说无效,没办法,就要带她回派出所,最后,房东出来圆场,石某才没被带走。民警警告,如果再这样扰乱治安,严重时可以处以行政拘留。据房东反映,两人分手后,石某常偷窥扰多吉,比如掀被子,往被子上倒水,把衣服丢到厕所,或以还钱为由,找多吉吵。这次是最激烈的了。多吉已经忍了她很久,还说忍不了迟早杀了她。房东协调几次都无效,怕出现意外,找到了石某的辅导员老师。
二、问题预估和成因分析
通过与石某、多吉及房东的面谈,辅导员了解到石某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生理方面,石某堕胎两次,均没有告诉父母和老师,还按时上课,没有好好休息,没有补充营养,留下了一些妇科病。
2.心理方面,石某认为付出钱财感情堕胎两次吃了很大的亏,错全在多吉。分手后她觉得多吉照样开心,没多久,又跟一个藏族女孩走得很近,这让石某又气又恼又伤心,她羞愧不已,觉得对不起父母,同居、两次堕胎让自己不再纯结,在农村是很不光彩的,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她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多吉,恨不得跟他闹个你死我活,可自己闹了好多次,以多吉的性格和习惯,却没有还手,觉得他对自己还有感情,又有些安慰,可能他会找自己重归于好,到时绝不理他,因为自己没想过跟他去西藏,毕业要到深圳工作。在这样又爱又恨、又难舍又决然的矛盾心理中,石某时而暴躁愤怒,时而抑郁伤心,且无心学业,考试没有准备,毕业论文没有头绪,开始焦虑失眠。石某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石某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是女孩子,在恋爱中,应该是受照顾的一方,而她认为在感情和物质上付出更多,照顾对方更多,堕胎吃亏很大,又认为自己不再纯洁。二是石某把受伤害的原因归咎于多吉,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及自身性格等因素,一味的责备对方,由爱生恨,变得暴躁焦虑。三是缺少社会支持网络,石某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重心,几乎与同学朋友隔绝,父母一心赚钱,对她比较信任,较少关心其心理精神层面,在爱情受挫后,她受打击很大,又没有可倾诉的对象能排遣不良情绪。
三、介入计划
(一)目标
根据石某面对的问题和现有状况,辅导员老师与她一起商量讨论后定下了目标。
1.短期目标:陪同石某去一家正规医院做专项检查和治疗,协助制定调养和锻炼计划,以消除其身体上的不适,恢复健康;理清两人的关系,解决两人的纠纷,以消除因纠纷可能带来的冲突等隐患,避免发生悲剧;帮助石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转移生活重心,认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拿到毕业证。
2.长期目标:真正走出失恋的阴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学会自我认识和控制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和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杜绝用极端手段。
(二)、具体计划
1.理论基础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本案例中石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堕胎,留下创伤,又因失恋而伤心致情绪不稳,暴躁,焦虑失眠,出现极端想法。辅导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其主要问题,有效的稳定其情绪并积极协助她走出危机。
认知行为理论,这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为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对成长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就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而行为以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和情绪。因此,认知在行为修正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案中石某对恋爱关系等问题有明显偏差。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其错误认知而修正其不好行为,同时伴随行为的改变来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
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主义”在世界很多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学者艾利斯・卡西摩尔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观念或理想就是,不同民族或文化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和谐共存” 。很多学者还指出了多元文化主义在民族社会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多元文化主义下的社会工作承认世界观和人类理解的多样性、差异性。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强调不能根据一个社会的主流观点来评判少数民族的规范和行为,为了理解这些不同的世界观需要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保持敏感。[1]本案中石某和多吉是少数民族,其男友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石某常因这些民族的文化差异与他吵。
2、具体计划:确保石某不再与多吉发生冲突,以防止两人失去理智而互相至伤残,在彻底解决恩怨前要尽量隔绝两人。与石某面谈,利用认知疗法和多元文化主义引导石某放下恩怨,解决纠纷,并帮助石某疏导焦虑情绪,控制暴躁脾气。辅导员帮助石某转移重心,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业上来,争取顺利毕业,减轻焦虑不安。帮助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尽快回归到同学当中,减轻失恋的痛苦。争取父母的谅解和精神支持,减轻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
四、介入过程
1.在沟通交流后,征得石某同意,陪同她去某医院做专项检查和治疗,督促按时服药并按计划调养和锻炼身体,每周反馈锻炼情况。
2.与多吉面谈,详细的分析石某的不稳定情绪及产生原因,希望多吉能理解并多包容,如再遇到石某情绪不稳时,希望他还是能够理智冷静对待,不要因冲动酿成大祸。多吉当即表示理解,并委托辅导员把身上的1000元给石某。还说自己第一次离开西藏,因语言交际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当初并不适应长沙,石某出现后,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支持,也带给他很多快乐。
3.与石某面谈,建议她搬回学校宿舍,减少与多吉见面的次数,以免发生冲突。辅导员给石某讲解一个人的认知和态度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的,让石某明白她的问题是由于她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偏差造成的,采用提问、语义分析和自我审查等技术,对她的认识偏差进行分析。如对“堕胎就是不纯洁不干净了”的“纯洁干净”定义解释,从而使她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不再纯洁干净了)评价,并对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以外的行为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辅导员还鼓励石某回忆两年的恋爱时光,她坦陈,有过很多快乐和浪漫时光,去西藏时,美丽风光和热情款待都让她难忘。经过引导和思考,石某意识到,恋爱中男女平等,不存在谁须照顾谁更多和吃亏占便宜,爱和付出都让人快乐,并表示最后的500元钱不要了。辅导员还与石某共同学习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分析了苗族藏族和汉族的差异,认真倾听石某谈苗族的风俗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去西藏时的见闻经历,藏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和让人难理解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发现藏族的女性地位比较低,在很多藏族家庭中,女性一般是听命于男性。想到这些,她更确定自己不会与多吉共同生活,是时候放手让感情成为回忆了。
4.联系石某恋爱前较要好的同学,请她们多帮助石某,让她在友情中找回快乐。同时与石某的辅导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联系,请他们给石某更多关注和支持。加强石某与父母的联系,一方面,事已至此,父母不要再责备女儿的这段感情,应给予理解和安慰。另一方面,父母要多与女儿谈心,关心其心理和精神层面,表达对女儿的爱意。
5.教石某一些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一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安抚心理。石某虽生过病,痊愈后更懂得了健康的珍贵,也知道了女孩子更要学会保护自己。二是不良情绪迁移法。当自己难过抑郁时,可以通过跑步、唱歌、逛街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通过与好朋友倾诉来排遣不良情绪的困扰。
五、评估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老师的指导,和父母老师同学的支持,石某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在心理方面,生活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辅导员介入前,石某暴躁不安,抑郁伤心,沉默寡言,情绪极不稳定。介入后,她更开朗快乐,情绪相对稳定。介入前,石某因恋爱而忽视了友情和亲情,变得孤独,因学业停滞,焦虑失眠,介入后,重新获得了友情亲情支持,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爱情不是人生全部,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了更正确的爱情观,能够意识到各民族存在文化差异,提高了对本民族的认可度。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有了方向,初稿快要完成 ,能顺利毕业
在本案例中,辅导员通过走访房东、同学,与父母访谈,收集背景资料,与学生面谈辅导,商讨计划,争取更多资源来支持她,按照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尝试了用危机干预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多元文化理论指导介入大学生的危机和情感纠纷,对学生帮助很大。
六、总结与反思
1.通过这个个案,辅导员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找到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其它问题就都容易解决。
2.由于辅导员是汉族,有时无法认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虽然谨记要保持价值中立,但又无意识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因此, 在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时,还要了解学习更多民族知识,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行为等,更好指导少数民族学生。
3.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普通高校中,遇到困难更多,不适应更明显,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给予更多关注。
4.快离校时,石某见到多吉还有过一次情绪失控。介入前石某行为比较极端,在介入过程中始终没有请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和专业的心理疏导,这是一个较大的失误。
5.高校大学生恋爱非常普遍,随之而来的同居、女生堕胎等问题也比较严重,辅导员可以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小组活动,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及女生的自我保护。
摘要:学校应如何面对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恋爱现象,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立足于当代特征,针对大学生观念的变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及严格的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育;恋爱现象;学生管理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近年来,高校学生谈恋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恰当地处理男女关系,怎样对待爱情和友情、学习与事业的关系,成为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既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又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学校当务之急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如果学校不善于处理恋爱事件,学生一旦恋爱,就必然引起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学会正确对待爱情,懂得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事业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及今后的家庭幸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恋爱观
新入学的大学生,除了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外,对爱情也充满向往。因此,首先应让他们对“我应不应该谈恋爱”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1.应肯定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大学校园又有宽松、自由的环境,也给异性同学交往提供了有利氛围;大学生远离家长,没有父母的约束和同学间关系的亲密影响等,都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充足的外部条件。
2.正确看待校园里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有些人认为,大学里的爱情是最纯洁的感情。但据调查发现,因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还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因于非爱情因素,比如好奇、证明自己有本事、追赶潮流等。恋爱动机不同亦注定恋爱的圆满程度不同,甚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在思考“我是否应该谈恋爱”前,应先判断恋爱的动机,是纯真的恋爱还是别有所图。
3.是不是大学里一定要谈恋爱。爱情和其他的情感不一样,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机缘,应好好珍惜的,但也不是在学校就能遇上。有些同学在大学里谈很多次,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爱情,挥霍了大好青春。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在日益更新的知识体系和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又一挑战。
二、情感教育
许多高校在引导和矫正大学生婚恋情感行为方面,教育方式一般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反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以其鲜明的强制色彩发挥着主导作用。现在国家高等教育强调人性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因此,在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的同时,增设大学生权益部门,更加明确了大学生的主题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情感的引导和修正,需改变过去单纯的管理方式,更要让教育发挥持久、重要、灵活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经常很被动。因此,高校必须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制度健全、教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更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踏实。强化大学生情感教育,最基本的是观念更新,否则情感教育就不可能取得进步。因此,大学生情感教育须树立四个理念:①情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将情感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应看成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②教育主导理念。管理是有限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刚性管理,尤其是事后惩处为主的被动做法,充分发挥教育在情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③全程教育理念。要使情感教育覆盖大学生情感发展全过程,使大学生情感的每一步都在教育的指引下。④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应平等。情感教育是共同理念下的双向交流,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汇,才能使教育从偶然走向必然。必须改变教育过程由教育者主宰,切实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平等的地位统一,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反思能力。
2.改进工作方法,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有些学校的辅导员工作还处在强调正面突破,进行大规模或随机性的面对面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应根据网络的特点,以采用信息、传递、筛选、过滤、整合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座谈式、批评教育式等较封闭的方式转变为开放性的信息处理方式。如利用QQ、博客、微博、飞信等工具,随时可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在多元方式教育下,能有效及时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还要深入研究新时期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应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把日常管理与大学生价值观融为一体,并集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做到管理育人。最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大学生实践真正正确的价值观。
三、情感教育如何实施
我国的情感教育目前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大学生年龄都在20岁左右,这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高校重视对纯知识、纯智力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教育,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1.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学生是高校的教育对象,也是充满感情的自然人。因此,应兼顾情感教育和知识传授,只有将情感教育和知识相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本身成为完整的人,才能达到完美和谐。
2.教育管理相辅相成。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异性和朋友存在大量情感,高校教师更应教育他们树立高远志向,让情感能得到更好地表达。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运用教育方式的同时,更应辅以适当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手段能够辅助教育、服务于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3.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教师本人应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怀,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以教师为榜样,做到和谐发展。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好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如何让大学生在知识和情感问题上达到平衡,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人的情感多轻浮,通过教育大学生好好把握自己的情感,沉下心来把情感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简介:金志杰(1982-),男,山东淄博,滨州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情感创伤辅导中的应用效果。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12名大学生进行干预,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为评估工具。团体心理治疗后,被试SCL-90中的各因子、SDS、SAS得分均显著降低,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后6周效果仍存在。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显著缓解了大学生因情感创伤引起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关键词: 表达性艺术治疗 团体心理咨询 大学生情感创伤 辅导效果
精神创伤(或心理创伤)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包含了对情感、精神的一切损害。可能引起精神创伤生活事件很多。从严重的灾难性的创伤事件,如美国911事件,战争,被抢劫或强奸,严重的交通事故,到造成相对比较轻微的创伤事件,如失恋,人际矛盾的冲突,婚姻关系破裂,遭受亲人的遗弃或背叛,等等。人们对严重的灾难性的创伤事件引起的中度的和严重的精神创伤(PTSD)的关注较多,但对轻度的精神创伤却常常忽略。轻度的精神创伤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生活动力下降,伤心落泪,不愿和人交往,对生活缺乏兴趣,等等。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甚至严格地讲,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多次经历到。
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来说,从心理上看,一般也结束了由性意识觉醒而引起的躁动不安,由性接近阶段向恋爱阶段过渡,但由于他们正处于各方面发展、变化、完善的重要阶段,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更不具备为结婚成家承担责任的条件,热恋中由于不理智发生的婚前性行为及失恋后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引发诸多问题。失恋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自杀、网络成瘾、自卑、抑郁、饮食和睡眠障碍等。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形式,帮助那些正在经历着失恋,或曾经经历过失恋但尚未很好地将情感问题解决的大学生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处理压力,面对创伤,走出创伤,重建心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下,采用绘画、述说、心理剧等心理治疗技术,利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情感创伤进行干预。这种治疗方式能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唤起,运用艺术、绘画、游戏、沙盘、写作、说故事、心理剧等方式,即通过治疗师的协助,帮助个案将其未说出及尚未解决的冲突表达出来,并透过这些方式来满足人们自我表达的需要。同时借由表达性艺术治疗让人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创造力、灵感得到修复。
此次研究的目标:针对轻度情感创伤的特点,帮助参与者将未说出及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表达出来,能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情绪与需求,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技术,经过分享和讨论,帮助在情感中迷失的大学生,处理压力,面对创伤,走出创伤,重建心灵,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成长。
二、研究方法
干预采用团体咨询方式。咨询活动分阶段进行,共六次,每次一个主题,时间约120分钟,每周两次,三周完成。活动设主持人(指导者)一人,协助者一人。地点设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中,环境宽松自然。在实施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后,根据自愿报名的结果,选取SDS量表得分大于453分、SAS得分大于50分的学生作为咨询干预对象。经过面谈,最后有12名学生参加了团体活动,其中女生10人,男生2人,分别来自中文、会计、外语、生物及旅游专业,年龄在19~22岁之间。
三、咨询活动过程
正式活动开始前先做准备活动,由主持人倡议,大家围成一圈做自由选择放松运动,目的是活跃气氛,放松情绪,使每个成员在正式活动前有较好的心理适应。然后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进行步骤、注意事项。每次活动后都布置家庭作业。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第一次活动:相识――团体的建立,暖身。主要活动为“不吐不快”、“三人行”、“恋爱中我的位置”、“规范树”。目的在于使团体成员初步相识并建立互动关系,了解团体的进行方式及目标,协助成员与领导者相互认识并协助成员制定团体规范,并引出成员对恋爱中关于我的定位,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第二次活动,寻找恋爱中的自己。热身活动为“请帮助”,主要活动为“恋爱价值观探索”、“你说我说”,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成员对自己的爱情观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回忆失恋时的感受,接纳失恋的事实,对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合理处理悲伤情绪。并在活动的最后,对成员进行放松训练,强调保密原则,增强对团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减缓焦虑抑郁等情绪。
第三次活动,生命中的能量――认识自身的资源。热身活动后,进入主体活动,即绘制生命曲线并挑选出一幅图作为心理剧的剧本,导一个简单的心理剧。目的在于通过绘制“生命曲线”,回顾人生历程,并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发掘和回顾自己生命中能量的来源,给自己以走出情感创伤的力量。
第四次活动,过去――直面创伤。热身活动后,成员与上次主角分享上次心理剧的感受。之后,成员单独创作“创伤之手”,并挑选其中一幅,以那幅画的作者为主角,导演一个简单的心理剧。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借助艺术创作使组员表达出失恋的复杂情感状态,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
第五次活动,未来――走过创伤。其他成员与主角分享上次活动的感受之后,进入主体创作活动,指导者将成员的感受升华为“未来和希望”,并集体创造以“未来和希望”为主题的心理剧。本次活动,通过艺术创造和心理剧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和讨论,并有效地唤起创造力、自发性和想象力,使其人格获得统整。
第六次活动,离别――团体的结束。主题活动为我们大家都来说、把心留住,之后分享团体活动中的感受。本单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成员回顾团体历程,分享收获、检视自我的成长,并处理离别情绪,给予彼此祝福,并对未来进行适当的展望。活动结束时大家心情愉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明显缓解,彼此建立了融洽亲密的关系。
四、结果分析
活动结束后即对参加者进行了心理测验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咨询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及抑郁、焦虑程度的比较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各量表的差异如下表: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各因子分、总分及SAS、SDS各量表分差异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12名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咨询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发现咨询前后SCL-90各因子分及焦虑、抑郁各量表分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团体咨询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了他们的因情感受挫问题所带来的抑郁、焦虑情绪,增进了其心理健康。
(二)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咨询结束后我们还就学生对参加本次活动的目的、最大收获、对活动的满意程度、是否想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反馈问卷情况看,其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询问被试是否还想参加此类活动时,全部回答很想或比较想。参加咨询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咨询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认识了新朋友,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减缓了焦虑、抑郁,增加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对恋爱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等等。而且总体上对活动结果感到满意,从部分成员的总结报告中也可看到这种结果。
五、讨论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理应引起重视。即我们应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实施干预。对大学生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干预依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干预应以加强对恋爱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和恋爱方式及应对情感问题的方式为主。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严重抑郁、焦虑问题的大学生,我们应进行咨询与治疗。本研究以团体咨询的方式,对一部分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轻度、中度的抑郁、焦虑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从量表评定和调查问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的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轻度、中度的抑郁、焦虑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团体咨询活动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下,运用了行动演剧、绘画、述说等方式,帮助参与者将未说出及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表达了出来,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技术,经过分享和讨论,并配合了个别咨询,以期望帮助在情感中迷失的大学生,较好地处理了因情感失败所带来的压力,缓解了因情感挫败所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其人格的成长。这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探索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干预模式。当然,由于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大学生情感创伤的干预措施也可采用多种方式。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教育轻情感教育,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压力较大,高校开放的环境容易遭受社会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袭等,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情感教育;重要性;存在问题
列宁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促使人们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情感教育有其特殊时期、特殊阶段的特殊作用,而高校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失,本文就现代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所面对的难题进行分析探讨,相信对于促进高校教育完善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都会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情感是沟通的基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无论是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在高校环境中,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即每个人都要生活在以他为中心的人际网络中。而在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会通过情感的交流而彼此影响,只有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相容和认同,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在高校中,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诚信、热情、豁达、正直的优良品质,从而使不同年级、专业,不同思维模式、道德认知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和情感交流, 在相互包容和信任中克服学习及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诚挚的友情。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
2、有助于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反之,那些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的思维阻塞,会降低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妨碍思维的效果。现在,很多高校注重培养具备高“情商”的大学生,很多方式都可以归属于情感教育,如通过爱心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的关怀和温暖。这样的情感教育,会使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质朴的情感互动中增进了解和沟通,会使学生将对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这样就提升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有助于大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如何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概括来讲,就是教师用心备课、教授,学生用心听讲、思考。那么,如何做到“用心”二字,就是教育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其实,“用心”在情感上是一种主动性的表现,即教师出于对学生的美好期盼主动把最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学生出于对教师的感恩理解,主动认真听课,努力思考,融会贯通。这样的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授者和接收者,而是演变成了主导者和协作者,知识借助于情感的融入,渗透进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增强教学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也会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激情,促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师生彼此的情感激励中实现教与学效果的统一。由此不难看出,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是有正面促进的作用的。
二、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1、一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教育,轻情感教育
由于高校评建,尤其是新建院校的评建工作中,往往将教师职称水平、课题立项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学校办学硬件设施层次作为评价学校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对于学生整体素质、道德水平、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方面的评价则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学校领导在办学的时候,为了学校的发展,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情感因素,而是学校的硬件水平和社会评价,就导致一些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而轻视或者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尽管有的大学开设《心理学》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但往往存在强调理论体系,对道德情感方面突出不够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在道德认知和行为的表现上也差强人意。殊不知,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建立在真诚、关爱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才能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具备高层次的情商和自控能力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成才并为国家和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个才是高等教育的初衷。
2、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压力较大
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的压力;二是家庭经济的压力;三是恋爱的压力;四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压力;五是学业上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不同程度的压在大学生还不算成熟的肩膀上,这其中,又以就业的压力尤为突出。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动力;有的学生从高中毕业带着对大学的梦想来到大学,特别是农村和偏僻地区的学生希望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一旦感到就业无望,或者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快便开始消极对待生活;还有的学生感到大学提供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而自动放弃学习。这些来自就业的压力和学校教育的低效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崩溃,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现象:大学生谈恋爱消磨无聊时光的多,泡网吧聊天的多,双休日在大街上逛街的多,考试和写论文作弊的多,花钱追求享受的多,甚至喝酒打架的现象也比较多。用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郁闷的时候多,并由此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各种善意的管理。
3、高校开放的环境容易遭受社会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袭
高校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前站,高校的教育任务也是要培养出适应并了解社会环境的大学生,这一教育目的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决定了高校不可能像初中高中一样将校园封闭起来,但是,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空间,都意味着社会上的好的坏的思想和文化的不断涌入,和大学生尚显稚嫩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由于高校管理不足、学生自制能力差等很多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些走上歧路,有些背离家人,甚至有些结束自己生命或者为害社会。虽然问题是这样突出,但我们却对此无可奈何,我们能做的只有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的内心强大起来,成熟起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逐番撞击。
综上,情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其应当存在和被重视的突出理由,对许多高校来讲,如何将大学生的情商提升与学校的快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也面临许多困难,但笔者相信,基于师生情感和谐和学生情商提升的高等教育,才会是高等教育将来必定的走向,才会是国家和民族真正需要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