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论文

时间:2022-06-04 02:48: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业面源污染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面源污染控制有机农业论文

1、有机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相符合

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与传统的农业有所不同,随着农产品在工业中的应用,人们在农业经济上有了新的期待,也就是农业循环经济。有机农业体系在农作物非工业化的循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畜禽养殖粪便的循环,农作物、养殖业、粪便制成沼气、沼渣做成有机肥等农业循环链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有机农业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有机农业等比较先进的农业体系,要求有新的技术代替以往的技术,而新的技术又会对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应该研究和开发适合有机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应用其中,并不断完善技术使其完全符合有机农业的发展。反过来,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了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产品的生产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些虽然符合特定的标准但是并没有被公众认可的高质量产品系统是不完整的,当然也是不可持续的。那些产生于有机农业体系的产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标准生产加工,而且会有专门的食品认证机构对这些产品进行认证,这样的产品包括粮食、水果、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调料、蜂蜜、水产品、奶制品等,这些都称为有机产品。把除去林产品、化妆品和纺织品之外的产品称为有机食品。这些有机产品有着高质量、高营养、高安全性和自燃性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的需求量远远低于社会总体生产力,人们的需求由温饱转向质量的当今社会,有机产品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有机产品的更高价值和庞大的需求量使其市场价远远大于普通的产品,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由于有机产品的巨大潜力,促进了有机农业体系的快速发展,使有机农业可以健康持续发展。

4、有机农业使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问题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造成农业面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就是减少或者不用农药和化肥。建立有机农业的体系之后,传统的农业模式得到了彻底转变,使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问题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小结

建立有机农业系统,是人类尝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形式。从发展有机农业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与发展有机农业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些建议与措施,对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小琼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浅谈生态农业如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洱海保护的成效与面临的难题

1996年洱海爆发全湖性“蓝藻”污染,水质开始恶化,敲响了洱海水环境保护的警钟,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理州各级政府于1996年底开始实施“双取消”政策,取消洱海湖区所有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3]。到1997年,取消养鱼网箱11187个、机动船2579艘;1997年11月实施“禁磷”工作,在洱海汇水区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的“三退三还”政策,到2002年实现退耕还林484.97hm2、退塘还湖296.3hm2、退房还湿地41.12hm2。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强了人们对洱海水环境保护的意识。2003年洱海再次爆发全湖性“蓝藻”污染,促成了各级政府对洱海保护和治理的思路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内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转变;从单项零星工程向系统的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转变;从部门孤军奋战向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整体联动转变。开始实施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环湖截污治理工程、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环境管理工程等六大工程。除已经投入国债资金3.1亿元外,大理州财政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3],用于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了第一期洱海湖滨带(西区)10km生态恢复工程、第二期洱海湖滨带(西区)38km生态恢复工程、沙坪湾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西区(48km)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东西区9.7km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4],对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蔬菜生产的高回报率,蔬菜产业已成为洱海流域近半数农业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产业之前,各级政府不可能为了环保而限制蔬菜生产。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既能确保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又能有效减少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有效控制洱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原因有三:一是其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都要参与到下一个生产环节的物质循环中,直接进入环境的农业废弃物很少;二是采用科学配方施肥,且以有机肥为主,不易随水流失进入洱海;三是生态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种、养、加、旅游相结合,设施较完备,氮、磷等元素不易流失。因此,在洱海流域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有效控制洱海流域环境污染,增强洱海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物质的产出,丰富农产品市场供应。

2.1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

把生态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机结合,按照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在吸收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洱海流域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把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大田作物、洱海渔业、农村新能源建设、生物质能开发和有机肥开发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解决好洱海流域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把洱海流域地区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2把发展生态农业与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相结合

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程前期大量的资金主要投向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控制水体进一步恶化、维护流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只有彻底解决洱海流域蔬菜生产引起的面源污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在完成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治污工程后,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洱海污染的问题。一要在认真规划、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二要大力研究推广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和有机肥生产技术。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农村生产、生活有机垃圾以及湖滨带生物治污植物的残体减少污染,又可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三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建设的投入,建成一批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镇,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依据;四是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目前尚未开展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地方,应推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减少面源污染物总量;五是探索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洱海流域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初期农民收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会增加生态农业发展的阻力。但是,大理因苍山洱海而成为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洱海保护也是大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建立旅游收入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双赢。总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有效控制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是,只要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洱海清,大理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李晓莲 杨怀钦 单位:大理市下关镇农科站 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分析

摘要:

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特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策略、防控政策。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途径;政策措施

农业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历史欠账较多,问题也逐步凸显,社会各界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非常关注,压力也特别大。近几年来,由于水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向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前台;由于“镉大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又把农产品产地的土壤环境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通过对这项工作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希望能提供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借鉴;希望能让有关部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主动、充分履行职责;希望能通过宣传,让广大公众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支持;也希望全社会的共同直接参与,对自己“舌尖上的安全”的保护。

1何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

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单通俗地说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口的污染源,如工矿企业污染,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口,如农业生产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土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1]。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两大块:一是外源性污染,包括耕地周边工矿企业产生的污染物、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以及经济林生产投入的大量化肥,还有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时使用了比农业上使用的更剧毒的农药。这些外源的物质本身不是农业生产本身必要的,更不是农业生产本身产生的,但是由于流经了农田,最后产生的污染就计算在农业面源污染上了。二是内源性污染,农业生产活动投入品中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成因和成分。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不一样,它并不是天天产生排放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借助降雨或排水将地表存留的有机物、肥料、农药等带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因此,假如在旱地,没有形成径流的情况下,是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成分主要是:COD、总磷、总氮和氨氮这四大类成分,这四种成分实质上就是我们农业生产上的“养分”,排到水体去,才叫“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实际上是一个在实验室检测数据,就是对水体有机物含量的一个衡量指标,比如一个器皿里装了10公斤含有机物的水,需要使用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进行氧化反应去除水里的全部有机质,需要多少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然后通过计算折算成需氧量,比如折算后需要1000毫克的氧,那么这个器皿里的水COD就是1000毫克/10千克=100毫克/升,也就是说每升水需要100毫克的氧来去除有机质,数值越高,说明水里面有机质含量越高。COD对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质把水体内的游离氧全消耗掉了,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缺氧。例如把未经处理的猪粪投到水里面,会发现水里的鱼会浮上来,就是这个道理。目前COD水体排放的国家标准是40毫克/升以内。氨氮是液态氨和一价铵离子的混合物,它对水体的影响就是我们常说的水体富营养化,它主要对藻类和某些水生植物有害,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分[2]。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一是间歇性,没有形成径流就没有污染物排出;二是不确定性,排放口不确定,简单比喻就像瀑布一样,径流小的话就是一个小口子排放出去,如果径流大的话,就像瀑布一样展开来了;三是面广,只要下雨,农田全部在排放污染物;四是单位量小、总量大;五是对水体来说是污染物,对农业来说是养分。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达到132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总氮、总磷分别为270万吨和28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4%[3]。这说明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

1)是外源性污染控制不力。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比如集镇、城镇以上的污水处理,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建设部门在主导,农村环境保护又是由环保部门在主导,河道环境又是水利部门在主导,而农村垃圾处理却是由农工部在主导,农业部门的职责就在农产品产地,在土地上种植了农作物、果树的,才是由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产地是一个受纳的主体,如果某个外源环境环节控制不力,农产品产地就很容易受到污染,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铁、锰、铅矿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只重经济利益,不顾环境保护,给农业生态带来严重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含有大量重金属的污泥、污水冲入河道,淹没良田、鱼塘、污染农产品等。比如灌溉水的问题,从水库出来以后,沿途被工矿企业或者别的渠道污染,农田灌溉水就受到污染了,例如赣东北某河流域,由于上游铜矿企业影响,整条河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明显,利用该河水进行灌溉,造成了土地被重金属“镉”污染了。所以外源污染控制不彻底,整个农业生产环境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是农业内源污染控制效果不明显。农业源污染主要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2010年全省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的30%和27.4%。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凸显,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逐年提升,普遍存在重氮轻磷钾,重化肥轻有机肥,肥料施用不合理,化肥利用率只有25%—30%;农药使用量增加了30%,且利用率低,约70%的农药散落于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较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基本上处于自然降解状态,特别是塑料袋、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垃圾大多随意堆放。但是在农业生产内部畜牧、水产、土肥、植保还有农村能源有针对性在同一个区域内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的效果不明显。

3)是农产品产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化肥、农药对农业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但盲目地过量使用化肥以及施用不合理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而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未被利用的部分则通过径流、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饲料的非法添加和兽药、除草剂、鱼药的滥用,还有不合格、假冒伪劣的投入品进入农田,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作为现代产业的增长,其结果就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农业和农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续的基础。我们粮食的增产,除了科技贡献之外,基本上是靠大量地投入化学品来达到的,这就造成整个土壤肥力的下降,农业变成不可持续的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得到,一干旱几天之后,土壤就很“渴”了,它的保水能力特别差,保墒保肥也都不行。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我们的资源环境容量已经顶上了天花板。今年政府也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推行供给侧改革,让土壤有个生息的过程。

4)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未关注到田间生态系统建设。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是在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尤其是在做高标准良田建设的时候,却未关注田间生态系统的保留和维护,用现代化的大型机械把大片的耕地推平,横平竖直地砌上水泥预制水沟,铺设水泥机耕道,原有的耕作层破坏了、塘堰都给填掉了、斗农毛渠系统简化掉了、沟渠水生动植物消失了。在农村长大的人就非常清楚,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在田间里已经做了很多原始生态工程,每隔多少亩一定是有一个塘堰的,在农田水利里,排水跟灌溉水都有一套渠道系统,就是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池塘、塘堰作为里面的调节功能,把斗、农、毛这三个部分无缝地进行了连接,它可以避免过多的灌溉直接排到水体去,而是通过这些塘堰的调节后再往下游进行灌溉;同时,因为这些塘堰里面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就对污染物有一个削减的过程;还有就是在干旱的时候可以进行应急灌溉,有些大的池塘可以装下几千立方的水,这些东西毁掉非常可惜。

3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在化肥施用、农药使用、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兽用抗菌药物(抗生素)使用、畜禽粪便处理、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防控策略: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在区域、流域内集成减量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减少污染,在减少外源的情况下,将所有技术、措施在一个区域内进行集成,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生态功能的恢复,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源头控制,有关部门对进入农田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包括配合有关部门对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控制,这是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而且其并没有什么养分。过程削减,包括畜牧系统的养殖标准化建设,我们自己做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植保做的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土肥做的测土配方施肥,水产做的水产健康养殖等等。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工作过程当中,就是在作减量的技术,就是让农业生产需要的养分能进行成分利用,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还有一个过程削减也比较关键,就是田间的生态系统,就是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前,通过田间的水生植物、动物进行一次吸收削减之后再进入水体,这就是两个方面的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因为必须在末端汇集到径流产生的水,还要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或湿地进行吸附之后再排入水体,既要有条件,也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有几个防控观点: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不像工业污染那样可放、可控、可治,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对农业面源污染应该只能控制和减少,既然没法根治,那么我们就控制它、减少它;二是治理起来必须是以区域、流域为单元,采取多措施、多技术集成,刚才我们谈到了一些减量技术,这些减量技术在某个地块集成或者在某个区域内单独使用都达不到任何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区域、流域为单元来进行治理;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必须是以源头控制、过程削减为主,辅以末端治理,有条件的开展末端治理。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壤保水、保肥、保墒能力的建设,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四是农业部门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将养分保留在田间,避免对水体的污染,所以我们不仅仅讲要合理使用化肥,也要提高农作物对养分的利用率;五是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最大的这个观点有待于商榷和观测,排放量不是入湖(河)量,农业面源污染对于水体污染的实际贡献率,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外源污染实质上不能记在农业面源污染里面,它只是通过田间排出去形成污染的。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

1)高层推动、部门配合,控制外源污染进入农田。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各部门要有相应的分工,要形成合力。农业生产者和公众要共同参与,归根的落脚点还是农业生产者,要主动地去规范生产行为,规范投入品的使用,自觉地去维护生态环境,广大公众发挥监督作用,因为农业环境的破坏毕竟是影响到大家“舌尖上的安全”。既然农业面源污染是不可根治的,所以财政投入必须是持续的,整个治理是一个技术、措施的集成,而且是年年都要去做的,所以说整个投入应该非常大,而且还要进行一个持续的投入。

2)种养结合、区域循环,走持续发展之路。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在一个区域内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把种植和养殖之间打通起来,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这对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恢复田间生态系统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田间生态系统建设,尤其现在做现代农业园区或高标准良田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把农业环境保护这个元素融入到里面去,不仅仅在对土地去掠取,还要有可持续性的考虑。还有土壤养分计划的理念,要在农业生产中更多的关注土壤养分,制定实话土壤养分计划,走持续发展之路。

3)立法保障、依法保护,有效防控污染。通过立法,对农业生产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农业废弃物的“收、储、运”建立一个长效的支持体系,或者对随便乱排乱放的行为进行惩罚。为了有效防控污染、治理污染,国家在二三年内先后密集地针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出台了三个“十条”,不但目标明确、措施全面,关键是处罚犀利。这将会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各个部门的压力也是非常大。“大气十条”要求农业部门重点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技术指导工作。“水十条”明确农业部门负责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土十条”提出,全面落实严格管控,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则可以说是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尚方宝剑。

作者:张文 周国珍 王跃春 黄振侠 徐德胜 单位:江西省农业环境监测站 上饶市农业局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分析

1加大公共治理投入,并建立相关管理机制

农村地区的政府要注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来对其加强环境管理。要在农村地区多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止措施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生产意识,提高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的有效机制,加强建立环保管理的长效机制,为环保管理进行立法。管理机制要将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程度列入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避免农业生产过度地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相应的增加公共治理投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环境管理,最大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2强化环境管理职能,提高农民环保生产意识

环境管理职能不能形同虚设,应该要落实到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中去。政府要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促使农村地区的各项生产在科学合理地控制下实现,要带动农业、水利以及环保局之间的沟通,并建立相关的责任机制,将环境问题的出现归咎到每一个部门身上,以此来引起每个部门对环境管理的重视,进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开拓环境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政府要对农村的模式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对农村的畜牧业发展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调配,以此来减少土地环境的压力,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对环境的有效管理。政府还要加强农民的环保生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污染,降低环境管理的难度。

3实行清洁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要对农业发展的方针进行转变,促使农业生产朝着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树立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以此为主要标准实行清洁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提高农民的施肥技术,建议农民尽量使用复合肥,避免肥料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手段,使用绿色化肥以及绿色农药、农民来进行生产。在进行农业生产使,要有节约资源的意识,通过最少的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机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大,农业进行清洁生产时可以使用绿色的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地肥力,延长土地的肥期,进而使农作物增产,提高其质量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4结束语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受到降雨的影响,因此具有季节性和显著性。农业面源污染是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导致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下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现象的发生,促进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毕爱民 单位: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及进展

摘要:随着农药、农膜及化肥等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我们农业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会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体健康,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的特征以及目前的主要控制和防治技术。

关键词: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

1引言

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又可被称为非点源污染。根据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的定义,面源污染是指污染物以微量、分散、广域的形式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顾名思义,农业面源污染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所形成的面源污染,它是所有面源污染重是最为严重且分布最广的污染。大部分农业污染都是面源污染,还有一小部分污染属于点源污染。本论文重点研究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并只考虑进入水体以内的水质污染,专指由于降雨冲击与淋溶作用,以降雨为载体,在地表径流及地下渗漏过程将污染物带入水体而导致的受纳水体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1)隐蔽性、分散性。点源污染很集中,与之相反,面源污染具有隐蔽并分散的特性。由于一些自然条件状况的不同,面源污染会显示时间上的不均与性及空间异质性,这些自然条件包括污染范围内天气、湿度、地形地貌、温度、土地利用情况等。(2)不确定性、随机性。农业面源污染还具有不确定性及随机性的特点,对进入污染系统中的面源污染的不确定性及随机性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课题。如进行农作物生产时,进入受纳水体的的过量化肥含量与温度、降雨密度、大小、湿度及土地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密切关联。(3)空间异质性、不易监测性。由于在污染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物一般不只一种,且这些污染物之间会相互交叉污染,再加上自然条件如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会对污染物的流向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面源污染一旦发生,很难对其中的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定量检测,即农业污染具有不易监测性。当然理论上,农业面源污染是可以进行监测和识别的,只是监测成本和识别成本非常高。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识别中,如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受污水体进行模型模拟并提供数据支持。结合高新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动态监测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3农业面源水污染防治技术

3.1生态拦截技术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是通过雨水径流进入受纳水域的。若建立生物拦截系统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可高效率拦截氮、磷等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这种技术也称为生态拦截技术,它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且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外这项技术主要通过宽广的生物隔离带来实现,如加拿大的“草地-树木过滤带系统”就是通过生物隔离带控制氮磷进入水体,并且效果很显著,污染物含量大大减少。在我国,杨林章等根据太湖的实际情况提出用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共同组成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该系统通过减缓水流流速促进水体中含有的颗粒进行沉降,从而有助系统中的植物部分对由沟底、水体及沟壁中出来的养分进行拦截和吸收,最终实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验显示该系统对污染水体中的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0.2%和48.1%。目前为止,高效利用氮磷的机制还不清晰;农田生态沟渠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尚不成熟;水生经济植物品种的筛选工作还没开展;很多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试用,如空间配置技术、浮床植物残体的再利用技术及浮床植物的肥药管理技术等。未来,这些方面都可成为科研者的研究重点,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生活垃圾及农业废物处理技术

作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等还有其独特的资源价值。现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就将资源化农村固体废弃物当成重点的研究项目。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粪便已经成为需优先处理的污染源,特别是发达区域或环境容量差的区域。畜禽粪便在传统的中国农业中是优质的农家肥,作为中国农业数千年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给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还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目前,农肥化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其中的固体部分经发酵后成为优质有机肥,然后通过还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目前液体部分主要通过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或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或与其它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联合发酵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处理,但目前沼液的安全处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农村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目前的资源化率比较低,部分地区尤其在我国的东部地区采用焚烧的方式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还是采用部分还田或全量还田的方式。由于成分和来源复杂,目前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被集中焚烧或填埋处理,很少的一部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一起进行了堆肥处理。其中,如何减少高温堆肥过程中氮的损失是目前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3.3农业用肥改进控制N、P流失率

通过施加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控制N、P的流失。由于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吸附性和生物亲和性,生物质炭受到科研者的重视,用于控制农田营养盐释放。姬红利等人将坡耕地土壤及滇池设施农业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土壤消毒剂和土壤改良剂来研究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解吸过滤液过程中TP和TDP值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径流雨水中TP及TDP值在投加改良剂后明显降低,能有效控制P的流失问题。但其经济性及环境风险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4农业面源水污染治理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的一系列特性,如污染源多样性及随时性等,使它对我国农业及农村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重建农业技术宣传等服务机构。

作者:张仲宇 单位: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有机农业面源污染对策与建议

摘要:该文介绍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作用及研究现状,从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有机农业种植生态补偿机制、拓宽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加强有机认证机构的管理等4个方面对发展有机农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面源污染;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可以影响气候变化、大气平流层臭氧消耗及对流层臭氧的积累,造成主要流域和近海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已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村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农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12—2014年农药每年平均使用31.1万t(折百),较2009—2011年增长了9.2%。201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912万t(折纯),1hm2均施用量328.5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我国还存在着有机肥利用率低的现状,目前,全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t,实际利用率还不到40%,其中,畜禽粪便利用率仅50%左右,畜禽粪便对农村河流污染严重,是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秸秆还田率仅为35%左右,秸秆焚烧对大气污染造成严重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农村环境安全,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2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度。201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在全国范围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要求各地制定化肥、农药零增长工作方案,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7年中央1号文《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比较注重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体系的建立,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作物生长调节剂,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生态的防治措施代替单纯依靠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安全的农产品,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需要。

3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较少,但从现有研究发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土壤环境质量,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另一种是在不同有机农业种植系统中,有氮、磷流失量增加的风险,从而未减少污染程度。黄惠英[1]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数据,对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请有关专家对3种不同模式的有机农业所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影响3种效益的不同指标赋值,结合评分表和问卷数据,用层次分析法分析3种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重要性系数以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3种效益中,生态效益比重最大,其次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各项指标表明,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并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刘世梁等[2]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全过程分析有机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明确了各环节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对有机产业链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例比较了有机与常规农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有机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影响程度为68%,常规农业生产为50%,体现出有机农业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卢东[3]以有机农业的生产基地作为研究内容,分析比较了有机与常规农业生产体系的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生物学指标和水质指标差异性。研究表明,相比较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生产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和吸湿水含量。有机农业通过生产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如豆科植物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氮磷钾与有机质的含量,提高氮磷钾转化效率。同时研究发现,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可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席运官等通过对比有机和常规稻田排水污染情况研究,发现有机水稻生产有利于降低排水中的氮含量,也可以减少总磷浓度,但有一定的磷积累风险[4]。也有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中,如果技术使用得不正确,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风险,如Vagstad等认为有机氮是农业生产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种植系统中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判断有机农业可以降低氮素流失[5]。

4发展有机农业的几点建议

4.1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一是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制定有机农业种植规划,重点规划本地区有机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适宜于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产品,如丘陵山区可发展有机中草药和有机茶等,打造有机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二是支持和推动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规模化产业经营,扶持一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其它有机农业企业发展。三是加强从事有机农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带头人,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我国在政策上没有针对有机农业的专门补贴,财政支持主要由各省自行解决,国家和地方应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有机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4.2建立有机农业种植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是当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方法。刘尊梅认为农业生态补偿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及恢复其功能和作用的过程中,受益者对农业生态保护者提供的物资、专业知巧和技能等各种形式的补偿[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农民的生态种植方式能够获得相应的生态环境补贴,对少施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等措施纳入农业补贴的范围,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种植有机农业积极性,又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补偿按补偿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类。有机农业生态补偿在补偿方式上,更依托政府补偿,因为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但种植成本增加,政府应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买单。赵桂慎等[7]以北京市密云水库库区为例,在生态敏感区内种植有机板栗,研究表明密云库区有机板栗生态补偿标准为1.06437万元/hm2。有机板栗生产的额外成本占生态补偿额度构成的56.37%,比例最大,这也是阻碍当地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有机板栗相对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的环境成本,有效保障了水库的水环境安全。政府为保障地方环境安全,尤其是保障生态敏感区生态安全,应加快建立有机农业种植生态补偿机制。4.3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增加有机科研的资金投入,科研院所、有机农业相关机构和生产企业应加强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加强相关研究项目的联合,促进有机农业产学研结合,延长有机农业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业中的生物防治、生物肥料、除草核心技术以及有机产品深加工技术联合攻关,增强科技转化力。同时开展种植技术创新,突破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向新型有机农业发展。4.4加强有机认证机构的管理2014年9月22日首次印发的《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到2013年年末,全国共有272.2万hm2土地已经获得有机认证,有机产品生产企业7894家、6628个有机生产基地和3910个有机加工厂,有机产品涉及植物类、畜禽类(动物类)、水产品及加工类4类,发放有机认证证书达1万张,有机认证机构25家,这些数据显示我国有机农业正在快速发展。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机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督,规范有机产品认证过程。强化有机认证标签的规范使用,有关部门要增加市场抽查力度,禁止在市场流通标签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的有机产品,提高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可度。从国际角度分析,相关机构在制定有机农业标准体系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便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内有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有机产品出口规模。4.5拓宽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设立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立有机产品销售网络平台,拓宽网络销售覆盖范围,积极开拓欧美等海外市场。建立包括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为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及有机产品销售平台,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同时实现有机生产企业、网络销售平台以及有机产品生产、包装、物流、储存和检验监督的有效结合,建立和完善营销体系,做到有机商品产业链全过程管控。

作者:桑忠营 单位:宣城市环境监测中心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农业面源污染对策

1、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农业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却很不健全,甚至存在诸多空白。一些发达国家对化肥和农药施用、控制有机废弃物排放、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控制农药污染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我们要借鉴其经验,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牢固树立农业环保意识,将农业环保和农业环境治理列入其工作议事日程,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自觉自愿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牵涉面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如农业、环保、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共同配合协调。我们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建议明确农业部门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使其担负起防治农业污染的法律责任。

2、积极推行规模经营

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实行规模经营,都有利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降低治污成本。国际经验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地组织农民进行市场销售、获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因此我们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要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直接扶持建设生猪、家禽等畜牧生态示范小区,重点建设畜牧小区及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处理和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和饲养管理、无公害生产、疫病防治等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畜禽养殖的生态化、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加快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技术

一是推广合理施肥技术。当前重化肥使用、轻有机肥投入和盲目施肥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有机肥与化肥投入的比例极其不合理。因此,要严格控制氮肥用量,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调优肥料结构,调全肥料品种,调准施肥时期,控制氮肥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要在狠抓施肥量的同时,还应注重施肥方法的改进,根据作物吸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做到科学运筹、合理施用,发挥肥料的最大效应。要通过增加秸秆还田、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实施轮作换茬等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升土壤基础地力。要强化肥料监管力度,保证农民能用上放心肥。二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要建设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和有害生物抗药性临测点。要研究改进施药器械,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及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配套技术,组织开展生物防治,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全面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渔”、渔猪结合、稻鸭共育、渔稻共生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运用生态农业模式,改造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用化学物质投入使用量。巩固发展能源沼气,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的发展,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复杂系统工程,作为公共产品仅靠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实施好乡村清洁工程

赫山区近两年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以来,广大村民的农业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明显降低。我们要继续开展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发挥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推行节约型农业和清洁生产,打造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研发、推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6、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执法的力度

有关部门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数据库,加强对江、河和水库区等农业面源污染信息收集和监测,摸清农业污染状况,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数据。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法,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标准化生产。执法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依法依规处理涉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案件。可以设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对农业生产中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或随意排放禽畜粪便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农业面源污染论文:都市农业面源污染分析

1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化肥的使用状况

化肥用量偏大从2001年~2004年我市农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1)来看,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01年的213978hm2减少到2004年的211044.6hm2,4年减少2933.4hm2,2004年人均耕地约0.03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0.11hm2的33.6%,是世界人均耕地0.25hm2的14.8%,并且还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化肥用量不断加大。首先,化肥施用总量偏大,从2001年的110119t增加到2004年123990t,4年增加13871t,年平均化肥施用总量117747.8t。其次,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也与时俱增,其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从2001年的514.6kg/hm2增加到2004年的587.5kg/hm2,4年增加72.9kg/hm2,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555.5kg/hm2,是全省平均443kg/hm2的1.25倍,是全国平均375kg/hm2的1.48倍,是美国平均108.4kg/hm2的5.12倍,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阀上限2.47倍。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调查数据(表2)显示,我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kg/hm2、104.8kg/hm2、41.9kg/hm2和89.9kg/hm2;年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183.7kg/hm2、60.6kg/hm2、24.2kg/hm2和52.2kg/hm2。我市氮(N)、磷(P2O5)、钾(KO)肥的平均比例为1∶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46∶0.36,根据科学资料,粮食中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45∶1,由此可见,我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而且随着每年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钾的供求已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土壤酸化、地力下降。

1.1.2化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化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部分地区水体中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3-N11.3mg/L)的5~10倍,不能饮用。二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空隙度减少,土壤养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三是化肥不合理应用,造成大气污染。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四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在蔬菜、水果中尤为明显,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农药的使用状况

农药用量偏大近几年,我市农药用量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数据(表3)表明,我市农药用量为2001年7252t,2002年7218t,2003年6952t,2004年7257t,年平均农药施用总量达到了7169.8t。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3.8kg/hm2,其中杀虫剂为18.6kg/hm2,杀菌剂为5.9kg/hm2,除草剂为7.6kg/hm2,、其它为1.7kg/hm2。农药施用水平我省居全国首位,而我市高于全省平均,是全省平均16.9kg/hm2的2倍,是全国平均7.5kg/hm2的4.51倍。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市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55.03%、杀菌剂占17.46%、除草剂占22.49%、其它占5.02%。由此可见,我市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这是造成农作物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而且,剂型不配套,在我市使用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此外,农药质量不理想。2004年8月、10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对鄞州、象山、宁海、余姚等县(市、区)11家农药经销店的农药进行抽检,55批次农药有17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9.1%。

1.2.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二是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三是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四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作物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或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五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农田内蛇、青蛙、蚯蚓等数量已显著减少,泥鳅、黄鳝等几乎绝迹,有益天敌加速消亡,有益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链单一,不少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同时,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使病虫危害加剧,结果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3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农膜的使用状况

农膜用量逐年增加调查统计(表4)表明,我市农作物农膜用量为2001年4185t,2002年5496t,2003年5859t,2004年5999t,年平均农膜用量达到了5384.8t,农膜用量逐年增加。2004年与2001年相比,农膜用量增加1814t,增幅高达43.35%。年平均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达到了680kg/hm2,其中经济作物占82.5%,粮食作物占0.83%,其它作物占16.67%。可降解农膜比例低,农膜回收率低我市使用的农膜中,可降解农膜仅占农作物农膜总用量的0.86%,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占到99.14%。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棚膜的平均回收率为65.3%,地膜的平均回收率为44.2%。

1.3.2农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三是由于绝大部分农膜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四是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影响村容村貌,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2秸秆产量、利用情况及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2.1秸秆产量、利用情况

调研结果说明,我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最大的农作物是水稻,约占全市秸秆产生总量的50%,其次是蔺草、茭白、瓜果豆类等作物。我市年平均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846386t(表5),其中综合利用量(含秸秆还田)为1213038t,综合利用率66.2%;秸秆焚烧量325186t,焚烧率17.5%;秸秆废弃量197044t,废弃率10.6%;焚烧和废弃率高达28.1%。

2.2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发现,我市农作物秸秆量大面广,焚烧和废弃率高,其中水稻、蔺草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而且秸秆焚烧,弥漫的烟雾造成能见度降低,直接威胁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