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9 09:26: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情景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在教学的指导下,逐渐的使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提高对声乐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声乐整体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大学的声乐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中,长久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现代教学原则有所悖逆,同时也是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传统教学只是重视对学生发生技巧和音质上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所忽略。要知道在声乐教学中,虽然技巧和方法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以及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声乐教学在这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单的专业人才,更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声乐情景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营造动态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对音乐当中所包含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对音乐文化感受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当节课中的文化内容来创设出相关的情景,例如对作者的人物背景和艺术风格等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来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氛围,除了在听和看上受到更多的启迪,同时在心灵上也更深刻的受到影响,这在日后的教学目标实现中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情感贯穿于音乐当中
歌曲创造的重要核心就是情感,只有创作者对音乐富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曲目,而声音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音乐没有情感,那么声乐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情感也会发生改变,这些情感都能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在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演唱的状态保持最佳,教师可以尽量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来表达出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与歌曲进行融合,做到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情感,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声乐情景,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三)创设多元化情境
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要对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把握。大学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对技能上进行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声。要让学生认识到发生的技能与情感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声乐能够完全的体现出内心的情感。此外,在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只重视曲目的作曲手法和技巧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声乐存在的本身特点,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结合各种不同的情景,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只有保证了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四)创设文化情境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应对声乐作品包含的内涵和艺术等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关注声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审美,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促进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四、结语
现代教育中,声乐教学不再是单单的技巧传授,更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科学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够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此外,情感教学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的促进声乐不断发展。
作者:赛欢欢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高校声乐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声乐的学习质量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当前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大多采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方向灌输方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乏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同时,很多声乐知识的理解难度都较大,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乐理知识,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使以往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就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现象,而是通过提问、抢答以及自由讨论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帮助他们形成善于思考和创新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乐理知识
声乐教学中包含很多抽象的乐理知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形象,可以消除声乐课堂枯燥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知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歌唱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气息调整声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在气息歌唱中,重点在于掌握调整气息的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气息训练效果,教师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情境下想象应当如何发音、如何调整气息,也可以让学生在训练气息的过程中开展其他跳跃运动,使学生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气息的变化,这样才能在不断的训练中找到自然的、正确的气息调整方式。比如在场跳音时,让学生完全放松腹部,这时气息处在呼出的状态,伴随着发声将小腹轻轻收起,这时就形成一个吸气的状态,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腹部运动与气息调整有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对跳音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对学生的启发要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音训练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发声技巧,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旋律复杂的歌曲作为练声的素材,一方面可以使练习活动变得有趣,不会使学生由于单个旋律的反复练习而影响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启发学生在不同旋律下如何发声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发声技巧。
3.在音乐情感启发中的应用
音乐作品中往往饱含创作者和演唱者的很多情感,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就无法演绎出优美、动人的音乐作品,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高校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少,而且知识面也不够宽广,所以对于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主题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在讲解历史题材的音乐时,可以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音乐创作的社会环境等,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演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针对学生气息、声音、情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启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声乐技法方面的掌握能力,有利于促进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王涛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一、声乐学习困难的原因
有些学生本身已经系统地学过几年声乐,懂得基本的发声技巧,知道唱歌是要用上腰腹部力量,不能光靠声带去喊,但是他们在学声乐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瓶颈,例如觉得气息不够用,声带有时闭合不紧,出现漏气现象,遇到高音就躲,唱不上去,咬字不清晰等等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心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生理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需要长期反复规范的练习才能一点点进步的,并且是循环性的进步,也就是说有一段时间感觉声音进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又好像不会唱歌了然后重新找正确的声音,并且声乐几乎天天都必须练习,一天不练就会退步很明显,所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条件不错,就疏于练习,在课上教师已经解决的声音问题自己到课后不去巩固,以至于一唱到没有把握的地方就胆怯、紧张,出现各种失误。紧张是学习声乐的大敌,人一紧张就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更厉害的会短暂性胃痉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当然是没有办法把气息沉下来,用胸腹式呼吸和协调身体各个共鸣腔了。
(二)生理问题
歌唱中声带只是发声器官,要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需要全身其他器官的协调配合,分别要用到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肺部、横膈膜等;发声器官包括声带、喉头、会厌和咽壁等;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咬字器官包括侧牙(坐牙)、舌头、硬腭和软腭等,其他需要合作的还有后腰的支撑力以及腿部肌肉的用力之类。可见,要完美地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需要以上各器官的协调配合。这些器官要通力合作需要先一个个单独训练,累积感性认识,然后变成歌唱者的记忆认识,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各个器官控制住为歌唱服务。综上所述,学生学声乐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心里容易紧张,练习时间不够,身体各个器官不协调。
二、运动教学法
(一)运动教学法的内涵
以上说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其实是互相影响的,生理问题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会造成生理问题。很多学生在唱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有很多怪动作:抬肩、锁眉、嘴歪等,这说明他身体不协调,这就会引起他心理紧张,演唱水平得不到体现,同样有些学生上台之前心里怯场,也会出现心悸、胸闷、气浮、咬字不清楚等。发声状态不好是因为身体各个器官不协调,那么逆向思维我们让身体协调,不就能发出正确的声音了么。本人研究发现要达到学生声带和肌肉在歌唱的时候相对的放松状态,可以让学生通过与旋律走向相对应的特殊运动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学生身体放松了,发声器官和肌肉自然也放松了,这样就能达到理想歌唱状态了。
(二)运动教学法在发声训练中的运用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身为中线,上肢两臂,下肢两腿,都是一一对应关系,人的中心在中线,任何运动的重心都在丹田处(肚脐下三指)。运动教学法的宗旨是对称运动,意守丹田,并且与旋律节奏一致。目前,主要是在发声训练中实践,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常用的几条结合运动教学法的发声练习。
1.跳音练习:
此练习所训练的是气息和横膈膜的对抗问题,很多学生在刚学的时候体会不到横膈膜如何支持,单凭声带唱出音色单薄、尖锐、没有共鸣的声音,所以用运动,让学生配合跳音的字母和旋律的节奏蹲马步出拳,唱一个跳音出一次拳。要求蹲马步时意守丹田,小腿扎入地面,后腰支撑,臀部绷紧,出拳必须与演唱的字母节奏一致,在出拳的时候要快、狠、猛,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拳头上,用后腰和丹田的力量甩出去。声音跳动要有弹性,气息随着声音的跳动向外扩张,声音集中,喉器稳定,注意音色大统一。我通过多位学生长达几年的训练证明了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于是迅速让学生掌握了横膈膜的支持。原因在于:第一,运动能使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转移;第二,运动的节奏和演唱的节奏一致可以协调身体各器官;第三,运动的强度可以不知不觉的用上丹田,让初学者不知道怎么用横膈膜和丹田力量的学生能够迅速受益;第四:学生不自然的声音和动作往往是因为想把声音唱响而多用了声带和力量,运动可以消耗掉多余的力量,从而让学生用刚刚好的气息和力量达到自然漂亮的歌唱状态。
2.连音练习:
同样结合运动教学法,学生单腿站立,另一条腿绷直抬起快速先曲腿再踢腿,节奏以三个音一组踢一次,出腿的时候用丹田的力量,后腰和重心腿强有力地稳固支持,踢腿的时候脚尖绷直且速度要快,把丹田的力量踢到脚尖,这样学生整个身体与唱歌的器官都得到了协调。注意声音的连贯,气息均匀的送出来,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保持高位置,舌头平放,舌根和后咽壁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吸好气唱出所练习的母音,然后用旋律把声音连起来。
三、运动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运动教学法对声乐教学有辅助作用,即通过肢体动作的可视效果和心理暗示,将声乐这门抽象的艺术变得直观化和具体化。
(一)运动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往往是因为身体肌肉的紧张传给大脑信号。在一对一的声乐课堂上,学生一般站在钢琴旁边,面对老师,有时候还眼睛盯着钢琴练声,当老师弹到稍微高一点的音域时不自觉的紧张就提高喉位,造成声音卡和紧了,那是因为学生全部注意力都在音高上而且站着不动唱让他有时间想得太多,想的多了声音的问题就来了,其实让身体解放,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声音自然也就自然了,没有了肌肉的不协调,学生当然不紧张了,练声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二)运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发声技巧
由于声乐的抽象性和不可直观性,老师在教课中经常用到形象性的比喻,比如像闻花一样吸气,气吸到丹田,用横膈膜保持住,小腹像气球一样有弹性等,这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去模仿式学习,但是学生要花太长一段时间去掌握这些技巧,而运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最佳的发声技巧,比如蹲马步打拳,蹲马步首先就要丹田用力,伴随出拳,出拳时腰部和横膈膜都要用劲,加上和唱的节奏一致,这样能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不自觉地用上丹田和横膈膜,事半功倍,并且离开老师在课下学生仍然可以用这种程式化练习,进一步巩固发声技巧。
(三)运动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对良好歌唱状态的瞬时记
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的学生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引下能唱得很好,但是下了课,或者到下一节课又找不到好的歌唱状态了,这就是因为学生是依靠瞬时记忆,短时间内能达到好的水平,但是没能转化成长时记忆。运动教学法是一种程式化的练习,具有直观性、规范性,一支练声曲搭配一项特殊的运动,学生觉得又有乐趣又容易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体力和耐力。在课下,学生自己练习时就能用程式化的运动很快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这样更能效合理地支配时间,十分钟练声比以前练一小时更能快速打开发声通道,长期积累后,瞬时记忆就会转化为长时记忆,形成了固定式的长时记忆之后,学生每次唱歌都能找到所谓的良好的发声感觉。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由于人声带的差异和各个发声共鸣器官的构造不同,教学方法也是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的,我们可以以万变应万变,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运动教学法本身具有它的科学性,它可以说是不变也可以是说是万变,有待广大音乐工作者去挖掘和探索。
作者:陈音池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
一、民歌教学
(一)关于民歌教学
简单地说,民歌,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种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体验,从而提升演唱水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在课后不断练习中,意会民歌学习所必须的理论基础,而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声乐自我训练,并通过不断实践重新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民歌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对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了解、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歌的种类也很多,如陕北民歌、蒙古族歌曲、藏族歌曲,有些民歌是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唱法,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有些民歌则是基于普通话的基础上,借用地方方言的语言特点来进行演唱的。
(二)民族音乐教学法
民族音乐教学几乎都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技术化的训练,目标很明确,步骤很清晰。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描述自己的演唱体会,然后把这种感受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应当说,在民歌语言的韵味和把握上,原始的民歌传授方法,实际上是民间艺人口头创作,口耳相传,是一种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而在现代的民歌教学中,这种方式有着明显的制约性,口传心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民歌教学的要求,那么在现代的民歌教学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来寻求帮助,寻找所演唱民歌发源地的地道的语气和语感,有助于当前民歌教学。同时,教师也应当要掌握各地民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三)PBL情境声乐教学法
PBL最早的应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1969年他在加拿大MCMaster医科大学首创,之后经过不断精炼与实践探求,在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得到广泛应用,PBL模式也应用于其他教育领域,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等。应该说,PBL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熟练掌握一门领域的学习过程。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实际上正是借用了PBL的核心思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服务,在理论学习和日常训练声乐技巧的条件下,通过情境训练引导,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同时规避了学生“千人一面”的态势,尽可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歌唱风格。总的说来,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就是在传统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注重塑造学生的民歌语言个性,并强化学生对歌曲风格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音乐意识中的觉醒,依靠声乐技能的语言训练,加深情感投入,并强化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自我感受。教师通过营造各类音乐语言情境教学,与学生展开互动,从而使学生直接感知音乐,借由多层次反馈,逐步实现从自然状态转换到训练状态并再次回归到自然状态的转换,并在实践中剥离教师强烈个人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二、PBL情境声乐教学法在学习民歌语言中的辅助作用
(一)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法的特点
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法,实际上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基于传统民歌教学方法之上的创新方法。实际上,在民歌教学中,地方语言韵味和方言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汉族教师很难能够教授少数民族歌曲,对于各地域风格特征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难,仅仅在普通话教学和非方言创作型现代民歌中有教学优势。当今民族歌曲内容包括汉族传统民歌、古曲类民歌,少数民族歌曲,以及近现代创作型民歌。每个类别的演唱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古曲类偏重于吟诵式的,少数民族歌曲需要了解地域性方言,与传统的民歌教学方法相比,PBL情境民歌语言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各类民歌的语言。PBL民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也更加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
(二)PBL情境民歌教学法对学习民歌语言的辅助作用
1.地方民歌语言教学
民歌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语音修饰特点,借用衬字、叠字,运用和谐韵脚,自然地运用洪音和细音。所选取的词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也容易,在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歌词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歌词的声音和意义是不能强制分开的,有时候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要比习惯上的联想见出更加微妙,讲究声律是行文最重要的功夫。在陕北民歌中,有大量的衬字使用,如对坝坝,白脸脸,如圆个溜溜、蓝个英英、那个,等等。这些文字的使用增强了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和艺术感染力。在江南民歌中,比如《茉莉花》,其中的一段唱词“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将我骂”,其中,“满园花开”就要唱做“满YU花KEI”,“香也香不过它”就要唱作“香也香不GE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就要唱作“MUYUXICEI一朵DEI”,这里包含了平卷舌的运用,以及江浙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在进行民族唱法的学习时,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色彩浓厚,地域性特点强烈的歌曲,如《想亲亲》、《下四川》等类型的歌曲,要求演唱者要用地道的语言去演绎表达作品。
2.古曲类民歌教学
在民歌教学中,有一部分古曲的教学,汉乐府民歌、唐诗及宋词改变的民歌,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汉乐府的《长相知》等等。在这些歌曲的演唱中,要以诗词歌赋的吟诵为主,按照不同的韵律、韵脚进行朗诵,进而在旋律中进行二度创作,并演唱。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去旋律诵读,并引入名家诗词朗诵作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韵律,感受字词的重音和韵脚,并通过学习了解作品情感。在加入旋律后,学生就能够充分展示作品的韵律美,正确表达作品情感。然而,要做到地方性语言的纯正发音和表达,单独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引用PBL情境声乐教学法,运用以下的教学思路,即:学习一首民族歌曲之前,教师会在课前进行提问,比如经典四川民歌《采花》,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如何,这首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查询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和电视节目,听不同风格的歌手对同一首歌曲的不同演绎。随后在分组讨论中,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体会,并针对自身特点做出分析,找出能够更好完成民歌作品演唱的方式,同学间也可以指出适合对方的演唱风格。最后进入教师总结阶段,在总结中,首先听到学生在自我感悟后的演唱,而后,依据学生特点加以指导,最终完成一首民歌的教学。总归,PBL情境民歌教学法在学习民歌语言中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演唱的作品,深入地把握歌曲中所呈现的情感,对教导学生更好地演绎民族歌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薇单位:哈尔滨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高校声乐教学有主观性、因材施教、实践性、师生互动等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主观教学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主管教学法的局限性,在重视应用主管教学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应用客观教学法,达到主客观相结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主观教学法;局限
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声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是为大众服务的,声乐艺术的审美应以听众的审美为标准。歌者自己喜爱的声音不一定是好声音,歌者也往往不容易分辨出自己的声音正确与否。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题而言,是歌者自己内心的认识、感情,以歌唱为载体的一种表达。
一、大学声乐教学的特点
(一)主观性。声乐是人体自身歌唱的音乐,它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演奏者也是歌者自身。人的主要感受功能在于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真正演唱时,很难通过自身感受功能对自己歌声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声乐”的表演主体是人,歌者不是一个“留声机”,歌者都有自己的风格以及对声乐和艺术的理解,教师也有自己的风格和方式,所以大学声乐教学有鲜明的主观性,声乐教学也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以及教师对声乐和艺术的个人理解。
(二)实践性。声乐教学好坏的检验标准之一就是“表演”,大学里的实践主要是考试和比赛,通过表演可以发现声乐教学的不足,而表演的检验就是观众的体验,如果“声乐表演”歌者自认为很优秀,但是却不为广大听众认可,那么他也是不足的。所以声乐教学有很重要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可以让声乐教学不断开创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听众的体验。声乐教学应该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技巧,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从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声乐教学中,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或歌唱技术要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的不断巩固的技术训练。
(三)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学生对声乐的理解不同、个人素养不同、对声乐的理解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而采用的教学内容,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可以说是声乐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措施。
(四)师生互动。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潜能,学生也能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双方相互信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合作。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性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如果教学双方或某一方背离了师生互动的原则,教学活动的性质就有所改变,使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应付”。
二、主观教学法的必要性
“有时在一些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情况下,凭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理解。例如;‘声音位置感觉’‘声音共鸣感觉’‘气息控制感觉’‘读字感觉’‘情绪和情感的感觉’等等。①”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主观教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学习音乐理论或器乐门类明显不同的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更多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有其存在的有用性和必要性。这由人的发声原理和歌者同时兼做自身声音倾听者的双重身份所决定,并由诸多因素影响结果。人在歌唱时对有关器官的活动,不能进行明确无误的人体解剖,不能把发声器官的活动规律弄得一清二楚,更不能在歌唱的同时看到各器官的活动状态。我们赖以发声的声带等器官和气息存在的重要场所――肺、气管、包括发声所需参与的肌肉运动,用肉眼难以观察得到,甚至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主观感受或形象比喻等主观表达方式使学生接受声乐知识。
有些声乐学生,不理解横隔膜呼吸法,教师可以用想像自来水钢笔胶囊吸水的道理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小腹自然地进行收缩和放松的循环动作的想像。我们在演唱时,特别是在发声训练时,往往“谈感觉”“找感觉”。“感觉”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意义,感觉在歌唱与发声中无处不在。例如情绪的感觉、音乐感觉、声音音响感觉、声音位置的感觉、声音运动感觉、声音共鸣感觉、咬字与吐字感觉、呼吸感觉等等。感觉的产生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觉依赖人的大脑、神经,依赖于感官的正常机能,甚至人的机体状态也对歌声感觉发生明显的影响。感觉有先天反应和后天反应两重性。感觉的先天反应有饥饿感觉、恐惧感觉、舒适感觉、疼痛感觉等等。感觉的后天反应意义广泛,这种感觉的后天反应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和艺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生活中我们睡觉时、婴儿哭叫时的呼吸就是歌唱时的呼吸感觉等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感觉上的交流,认识上的统一,是主观教学法能否成功应用的基础。
三、主观教学法的局限性
很多初学者印象中美声的歌唱就是要求大音量、大力度、吐字含糊、气息沉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们的演唱状态通常是咽壁松弛、舌面高抬、大量鼻音、甚至压喉咙等,会造成有害的肌肉紧张。这样的学生很难通过主观教学与教师沟通,在声乐演唱的技术方面难以进步。对于这种大量存在的问题和主观教学法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主观教学法来解决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观教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把主观教学与客观教学结合起来,这些局限性包括:第一,教师的主观认识与学生的主观认识不一致。教师往往有自己对声乐的理解,教师的声乐知识也往往比学生多,而学生作为学习者,往往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还比较稚嫩,有时候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的意图。第二,有些教师的主观认识有很严重的不足,作为教学者如果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进步。第三,学生的主观认识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往往在主观上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领会声乐艺术的实质,所以在主观上就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第四,主观教学法往往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检验,这种教学法往往会导致我们“自认为很美”,变成了自己的孤芳自赏。
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主观教学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主管教学法的局限性,在重视应用主管教学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应用客观教学法,达到主客观相结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歌唱的客观状态决定了歌者的主观状态,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理论基础,才能发出正确的音色。
作者简介
宁大光,中共党员,2000年本科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现硕士就读于湖南师大,任教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职称,2004年获得“全国十佳歌手奖”,2010年代表空军政治部天籁合唱团,获青歌赛团体金奖,还多次在省级歌手比赛中获奖。
职业学校的音乐专业主要是为高一级的音乐院校培养有着规范专业技能的学生,而其中的声乐教学以“一对一”单兵训练为主要授课形式,如何指导学生几年内声乐达到高等音乐院校的招生标准,则需要探索科学的声乐教学法。
1 职业学校声乐课的教学特点:
1.1 专业性
职业学校的声乐教学从本质上与音乐院校是一致的,都必须寻求嗓音科学。
1.2 拓荒性与阶段性
职业学校学生嗓音条件和歌唱起点低,尚未建立一个基本的发声状态和歌唱心理。
1.3 包容性和艰巨性
声乐课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它包容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师需要过硬的全面素质,应变地解决各种问题,胜任对各种学生的教学。
2 职校声乐教学法的改革
2.1 因材施教
(1) 掌握学生原始材料、承认学生起点、素质的差异,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制定较长远计划。
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和判断出学生的可塑性、承受力,划定学生基本声音类型和规格上可能达到的最高线,定出各个学期的作品档次及数量。
2.2 兼顾嗓音与课时并重的课时布局
职校声乐教学的拓荒性,使基本发声方式的建立大约需一年时间。学生有了独立的歌唱能力一般在二年级,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在技术要求上更精一些。在进入三、四年级声乐生主修阶段,技能训练可逐渐加强。例如,多半课时练音,给较难的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八度、十度、快速华彩、跳音等等。给学生技术上突破的可能性,为他们拿下较大作品打下扎实基础。
2.3 提高小课授课效率
(1) 全方位教学法
职校声乐教学包容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决定了声乐教材教法必须注重综合性。采用兴趣培养、歌唱心理培养、音乐艺术审美及技术训练等各个方面兼顾的全方位教学方法
(2) 把好基本功这一关
常言道,始慎成丰。初学歌唱基础打得好,不仅可以决定在学习期间是否顺利,甚至影响一生的艺术生涯。低年级基本功扎实,高年级出现飞跃的例子不乏多见,而建立良好的起音是打基础的核心问题。声音“空”、“紧”、“卡”现象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起音不准确,表现形式因人而异。气过多过猛冲开声门造成“空”;气过僵对声门发声供不应求造成“卡”;气支点过高喉位上提声门负担过大造成“紧”等,也有其他情况――不正确的听觉指导发声等。总之可归结为气与声搭配不协调。
根据发声时气息通过声门产生的“侧向收缩力”发声的物理原理,气息与声门搭配合理决定起音准确。发声练习可用五度音阶和变换母音的方法。例如①五度音阶下行,呼吸因自上而下的发生而似叹息,声门供气舒适自如,注意第一个音头果断和发声时与呼吸支点的搭配,起音则纯净、简捷。②五度音阶上行,自低向高,从平稳、安定的状态下获得扎实的音头,克服声音空虚的毛病。③琶音跳音练习,加深起音一刹那的准确、果断,获得干净的音质。母音形象也有不同的功能,“依”母音利于声音集中,“呜”母音利于喉位下放,腔体打开。“a”母音使起音平稳、自然。起音的概念要同时体现在音乐作品中。声乐入门时起音的观念要简明可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辨力、分析力。练习时切忌似是而非的观念。古典美学的原则之一是讲声音的质,有了质量自然会来,花心血和时间,取得精良的“乐器”,会少走弯路,是值得的。
(3) 带、跟、推交替的授课方
声乐小课的传统授课方法为前半部练声开嗓,后半部歌唱。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对于传授知识学习本领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以此为唯一形式,形成教师满堂灌、主观填鸭式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依赖老师,不能培养自学能力,指望在短期内学有所成则很艰难。采用以“带”为主,带、跟、推交替的授课方式。改灌输填鸭式为诱导启发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初学以教师“带”为主,课堂实践活动要有条有理,有计划有目的给学生必须的基本知识,发声的美学标准,起音的要领以及示范演唱等。在教师带领下,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在一个小单元后,为了检验教与学的情况,要改变“带”采用“跟”,让学生首先回课,包括发声练习,声乐作品都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展示给教师,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允许学生反复和疑问,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区别哪些是机能上的问题,哪些是观念的问题,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不良的发声习惯,可以变化方式方法,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方法去解决,这种“跟”积极而非消极,以加强理解巩固学业的作用。在“跟”的过程中,给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的机会。在“带”和“跟”的教学基础上,给教师“推”动学生上一个台阶创造条件。“推”的教学阶段,是“带”和“跟”产生飞跃和质变的阶段,教师在质和量方面尝试给学生更高的要求,曲目技法和风格的难度可加大,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主动性,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总之,职校的声乐课是脑体并用,集声音、音乐、美学、心理学、文学修养等一系列知识为一体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法的探索是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步骤,机械套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完成的。
摘要:微格教学是一种培训方法,它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我们从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入手,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设计,制定了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微格教学阶段,对教学班进行了教学实验,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学生教学技能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对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为了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规格,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技能训练,声乐教学技能又是中学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从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而学生的教学技能却很差,普遍反映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目前那种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不仅对教师授课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对每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对声乐教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设计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控制原理。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发生改变的明确阐述。教学技能则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在微格教学训练时,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针对任何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又必须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控制教者的教学活动,控制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控制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
2、要素分析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及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传播效果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教学方案。
3、优选决策原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选出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力争使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于特殊的教学情境。
4、反馈评价原理。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它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也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改进。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2、教学过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条件,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
3: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时,如何获得反馈信息,以评价教学效果。
(四)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评价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微格教学时应依据声乐教学法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结合微格教学训练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微型课教学目标,通过微格教学逐一实现微型课教学目标,从而逼近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
2、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虽然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但是,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分析教材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分析、研究教材的方法。
3、教学对象: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集体及个体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演唱技能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作为微格教学设计安排的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以及记录、储存、再现信息的各种资源的媒介。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学内容是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选择直观的媒体。对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媒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水平来选择媒体。
(五)微格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流程图1)。
图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流程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微格教学的实施程序
为了更好的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进行控制,根据微格教学的设计程序,结合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流程图2)。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阶段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我们把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每个微格教学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微格教学前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微格教学阶段应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并对该阶段微格教学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要求。通过微格训练有95%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微格教学。指教者(学生)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程序和教学阶段,认真准备每次的微格教案。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语速、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朗诵歌词、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能力。第二部分为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形成连续、进行强调、反馈等讲解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运用演唱法、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来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能力。
图2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
第二阶段、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范唱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正确范唱、错误范唱、夸张范唱等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为伴奏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即兴伴奏、固定伴奏培养目标。第三部分为声音辨析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共鸣腔体使用、声音运动方向、发声状态、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歌曲情感、演唱歌曲整体性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微格训练的形式,从生活中各种感觉提炼出歌唱感觉、正误对比、自我感觉、形象比喻、模仿、讲解与范唱进行声乐专业技能微格训练,运用比较法、演唱法、伴奏法、例证法、述说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采用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范唱技能、伴奏技能、声音辨析技能的指导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控制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教学组织、教学容量、教学时间、教学节奏等控制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个别课微格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控制技能能力。
第四阶段、说课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说课”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说课”微格训练的形式,运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进行“说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说课”能力。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与评价
1、成立微型课教学班:对温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级80名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分班,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学控制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微型班由5-7人组成,声乐专业技能训练由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学生在技能训练的不同阶段,根据该阶段技能的训练目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讲课。
表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一览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价得分检验一览
三、结论
声乐教学法课程采用微格教学,更加突出和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学生声乐教学技能和指导组织能力。加了师生间的沟通,形成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音乐专业师范生教学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责任编辑:陈娟娟)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基于“弱化技能训练,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教学,培养符合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本笔者尝试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提出在声乐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入乐理视唱等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体态律动、打击乐演奏等贴合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教学部分,期望为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深化以及该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进行合理化探索。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7-JSJYYB-197):基于卓越幼儿教师“一体化”培养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4-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歌唱演员,而是培养具备一定演唱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幼儿教师。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演唱技能,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音乐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提供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化”、“技能化”倾向,同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传统的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的单纯教唱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忽略了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导致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不相适应,与本专业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特点,基于“弱化技能训练,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教学,培养符合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笔者将国外优秀音乐教学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期望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深化以及该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做合理化探索。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法简介
当今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立。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他提倡一种“原本性音乐”(Elementar Music)的教育观念,所谓“原本性”,“Elementar”一词在德文中包含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的、自然的等多种含义。因此,音乐课不应是单纯的唱歌课或是器乐课,而是接近自然的、能被每个人体验和接受的、适合儿童的,融动作、说、唱、奏为一体的综合性音乐课程。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由嗓音训练、动作训练和器乐训练等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又能够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其中,嗓音训练包括歌唱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训练可以分为体态律动、舞蹈、蚓绫硌荨⒅富雍蜕势活动;器乐训练主要是指乐器演奏活动。能将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所以节奏成为奥尔夫教学法进行音乐训练的核心要素。
(二)学情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之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因此他们的音乐基础几乎为零。入校后开始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课程,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备初级的识谱视唱能力,但是基础薄弱,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识谱方面存在困难。实际上学生往往连一首歌曲的节拍、重拍、节奏都分辨不清,更何谈准确、连贯地演唱整首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果过于强调演唱技能的训练,忽略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融合,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感觉到吃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学法应用
本文以歌曲教学《乡间的小路》为例,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合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
歌曲《乡间的小路》[1]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杨丽华主编的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声乐(一)。它是校园歌曲的经典之作,旋律清新优美,歌词朗朗上口的,兼具艺术性和通俗性,同时作为一首儿童歌曲被选入少儿声乐教材。作品的结构是带有再现的但单三部曲式,可以用 ABA表示。A段轻快、活泼,B段抒情连贯,尾段是A段的重复再现。
在发声训练、新课导入环节之后,本文分以下三个层次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歌唱教学:
1.提取节奏要素,巩固乐理知识
第一,视唱乐谱。学生全面地认识和读唱歌曲中所有的音乐要素,找出各自难以掌握的旋律片段和节奏音型。
第二,温故知新。教师针对以上难点进行乐理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回顾、巩固已学的音乐基础理论,同时利用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更为直观地突破学习难点。
第三,分析音乐骨架,提取节奏要素。学生再次读唱乐谱,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音乐的骨架――节奏,采集歌曲的两到三种节奏要素,例如节拍、重拍、节奏型等。歌曲《乡间的小路》的拍子是2/4拍,那么所采集到的节奏要素分别可以是:节拍│x x│、重拍│x 0│、节奏型│x xx│(仅为歌曲A部分的节奏型,B 部分暂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通常相对较弱,对于音乐中一些重要的节奏要素常常混淆不清,因此,选取几种较为典型的要素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是十分必要的。
2.创编声势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2],它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这一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常常又被形象地称作“身体打击乐”。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构成了古典声势的四种基本形式。
以歌曲《乡间的小路》A部分为例,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节奏要素:节拍│x x│、重拍│x 0│、节奏型│x xx│。鼓励学生为各自小组的节奏要素设计创编声势动作,以“身体打击乐”的形式为歌唱伴奏。例如,节奏要素和声势动作可以做如下对照:
节奏要素 声势动作
节拍 │x x│ 拍手
重拍 │x 0│ 跺脚
节奏型│xxx│ 拍手一下+拍腿两下
以感性的肢体动作体验理性的节奏概念――这样的奥尔夫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音乐要素,培养节奏感。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地运用肢体动作配合歌唱时,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向更深层次推进。
3.以打击乐演奏取代声势,提升综合音乐能力
奥尔夫曾说:“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器乐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和(人的)机体相近的乐器”[3]。作为奥尔夫乐器的重要一类,打击乐器是儿童最容易掌握的,特别对幼儿来说,这是他们除了歌唱之外最自然的音乐表达工具,也非常容易从中获得快乐。因此,打击乐活动是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下是幼儿园常见的打击乐器类型、代表及其音色特点:
当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地运用声势配合歌唱时,歌曲教学《乡间的小路》可向更深层次推进――以真实的打击乐取代“身体打击乐”为歌唱伴奏。
教师首先将若干不同类型的打击乐器向学生展示,分别介绍每种乐器的声音特点和具体的演奏方式;其次,每组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风格、节奏的强弱特点,结合乐器的音色类型选择其中一种乐器来表现自己的节奏要素。例如,可进行如下选择:
节奏要素 打击乐器 选择原因(声音特点)
上述2、3两环节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每小组的单独展示,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同步配合。具体的活动展开形式依据教师对上述设计思路的多元理解而进行调整变化。
三、结语
基于“弱化技能训练,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教学,培养符合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本文对奥尔夫教学法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做了本土化探索的尝试。在声乐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入乐理视唱等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体态律动、打击乐演奏等贴合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技能教学,取代了相对单一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内化乐理知识,另一方面,使演唱技能得到深化综合,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提高了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意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