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09:2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软件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软件技术化在土木类高校中开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高校开设课程情况
以南京为例,南京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的高校较多,这些院校中大部分都购买了相应的土木工程方面的软件,如PKPM结构设计软件,鲁班造价类软件,广联达造价类软件,为了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要求,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房,但是专门开设的有软件应用系列课程的并不多,专业机房的利用率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大专院校中对于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充分接受和社会上需求一致的软件操作训练,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2可开设专业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
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可开设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2.1道路桥梁方向设计类课程
路桥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软件具体又分道路和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目前国际主流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CARD/1,Bently,Civil3D。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天正市政道路,鸿业市政道路及路面结构HTDS2003。国内常见的桥梁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桥梁博士,桥梁大师,桥梁通等等。
1.2.2道路桥梁施工组织及造价类课程
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专业软件主要有:同望公路造价软件、海德纵横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上海鲁班系列软件、清华斯维尔系列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南京未来清单软件等等。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上存在的工程类软件如此之多,各个地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软件的购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对于软件的购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而定。对于高校中,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不愿做的,只要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或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极少[3]。鉴于以上的情况,高校路桥方向开设软件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3.1现有软件开发合作不理想
现有软件开发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软件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适用地区不一样。同时,很多软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多数是计算机等专业出身,对工程实际并不很熟悉,从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处理真正的工程实际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1.3.2教学资源及人才的缺乏
各大高校中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而来,教学经验虽然非常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相对较差,因此教学缺乏与工程实际接轨。
1.3.3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
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必须要求学习者经常上机操作,熟能生巧,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工程图纸中的问题,这样,软件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1.3.4地区行业标准相对独立
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在训练学生软件操作时,必须选择采用某一个省份的地区定额作为教学需求,很多教师都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省份的定额,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到家乡,对于工程软件部分就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操作来进行。
2提高专业软件化程度的措施
2.1高校方面
1)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在满足学生修满学分,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软件应用课程,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时候集中培训。2)对于软件的选择,高校在购买软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对软件的评价或用户的多少,而不能单纯考虑价格,尽量购买专业方向的主流软件。我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购买了有关专业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鲁班系列软件、PKPM系列软件,EICAD,桥梁博士。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学生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路桥方向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3)机房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4)教师培训。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软件培训,然后服务于教学。5)积极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商举办的高等院校软件竞赛。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奖励,主要是能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水平。
2.2学生方面
1)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路桥方向各种软件,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可采取机房上机考试,或者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独立完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毕业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4]。我院根据教改项目的构思,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软件应用。目前已经在2013,2014届毕业设计中实施,同时计划在往后的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大专业软件的应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学工部组织成立软件应用兴趣小组或社团,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信息后,才会更认真的学习。3)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软件竞赛,走出校园,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情况。同时,对于获奖的学生,应给予表彰。
3结语
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计算机,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培养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应用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培养计划中对于该方面的课程进行设置,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源源不断的主力军。
作者:李芸 单位: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高职教育的第五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已经签约了用人单位。学生在思想上会认为自己已经毕业,毕业设计只是个形式,只要把论文完成,按时上交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态度不积极,课堂上有些学生占用大部分时间上网聊天、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有的甚至不来上课。等到要交作业的时候,随便从网上下载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在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解释不清,对所开发系统的功能描述不准,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陈旧没有新意。很多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课上会习惯性地给学生一些参考题目,这些题目往往是连续使用了很多年的旧选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二是选题不准确。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很容易出现选题过大、过小或题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题目过大,系统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会导致设计任务完不成;题目过小,难度和工作量上就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2]。
(三)课程管理不到位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都已经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不便。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课程,教师一般是定期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对于已经到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辅导。学生的选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加上自身素质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工作进度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最终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就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到最后草草收场,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
基于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很多高校都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答辩时,学生用PPT解说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评审老师检查毕业论文,进行提问。由于时间有限,评审老师主要检查论文编辑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是否有明显的抄袭痕迹,项目是否有详细的设计过程,项目是否实现以及专业知识提问能否回答正确。这种考核方式就给部分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从网上下载现有系统,抓取操作截图,把网上相关的毕业论文重新编辑整理,蒙混过关。因此,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解决方法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明白毕业设计的意义、主要工作任务、上课方式和考核办法,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清晰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可以有意识地强调本门课程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二)解放思想,发展个性
在选题上,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具体做法是: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可积极吸收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队伍,感受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三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工作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价值。
(三)细化任务,重视过程
细化毕业设计任务,重视过程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2~3人分组完成。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可适度调整,保证每组人员搭配合理。比如两名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一名中等生;每组中既有编程能力强的,又有数据库设计好的,还有擅长文档编写的,尽量模拟企业真实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做到各尽其才[3]。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分解及过程化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四)全程监控,量化考核毕业设计任务安排清楚后,实施有效的过程化考核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合理、详尽的考核措施可以更好地约束和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里,我们建议利用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对每一步的工作成果实行量化考核。教师首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阶段工作成果,教师审阅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并上传修改结果,教师对本阶段作业以百分制打分;当整个毕业设计课程结束时,教师按相关比例进行换算,给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又能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综合运用的同时,也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应用,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综合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颖恰当的选题,规范开放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实施方式贴近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思维和有效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学习状态[4],是有效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丽景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一、学校在校内建立专门的集训基地
课堂上的学习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软件知识,必须要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然而一般的校外企业为了公司的工作效率,都会要求学生进行全勤工作,这对于有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很显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专门化实践操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校内的实训基地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实训基地的培训项目进行明细化设置,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地使专业技能得到提高[2]。
二、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对接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的需求,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做到学以致用,学校应该和软件公司签订合同,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通过在企业里面进行实习,学生可以对软件项目的真实案例有一个真实而又贴切的感受,除此之外,通过在企业里面的锻炼,学生可以增添实践操作的经验,改善了自己实践工作能力不足的现象,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学生们可以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提前养成职业习惯。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保障方法
(一)教师队伍素质过硬
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中,老师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软件技术的老师大多来自高校毕业生,因此,老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牢固,但是专业技能却略显不足,所以,为了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需要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为了达到对老师进行培训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学校为老师提供一个进行专门培训的基地,让老师通过基地的培训能够掌握专门的技术能力[3]。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与企业达成协议,允许老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工作,以便保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
(二)保证教材的高质量
对于教学来说,教材不仅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托。因此,教材的质量不仅会关系到老师教学的质量,还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选取教材时一定要保持慎重的态度。一般情况下,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分析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结合软件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了解到市场前沿需求。其次,学校还要坚持精选教材,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选取当前软件领域最先进,最精华的教材,保证教材质量。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一些题库、练习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建立完备的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应该针对社会的需求,建立一套有关教师的绩效评价机制,使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提高,此外,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针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机制,使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于能力的评价。结语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掌握软件技术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且软件技术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进行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软件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4]。
作者:赵杰
1.课程设置重复
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江苏省中高职衔接的尝试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脱节、培养目标定位雷同、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本课题的研究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门类繁多,且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大量重复。不难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中职阶段已经开设并且课程门类更多,难度更大。而且一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难易程度区别不大,在职业技能要求方面也提出获取一种职业证书,通常都要求学生先获得单证员职业证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及倒挂、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
2.岗位群雷同
高博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将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的商务助理、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学校的岗位群与高职出奇地相似,除以上岗位外,还有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等岗位,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定位雷同。中职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要、够用”为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倾向于商务知识及实践课程,轻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忽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薄弱,与普高生相比,差距很大。再加上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因此,大部分中职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用英语授课,难以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等。
3.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发展通常会经历“新手-商务助理-商务主管”三个阶段。在对其主要工内作容分析后,笔者总结了十项典型工作任务:常用办公室设备操作、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商务接待、客户开发与维护、商务谈判、企业及产品认知、单证制作、跟单、现场翻译及策划营销。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晋升和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确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并在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政策的协助下,最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3.1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分为学习份量、以绩点为学习质量、以修满规定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申请保留学籍1~2年从事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活动,实行学分累积制度,所取学分在校长期有效。中高职衔接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5年(含休学),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按基本学制计。高职学校认可学生在中职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并且同意用获得的证书换取学分。因此,如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单证员证书,在高职阶段即可以直接获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课程学分。打通学分制通道,实现中高职学校学分互认,是解决中高职目前课程重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弹性学制的实施是以学分制为前提的,要实现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方式,拓宽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企业工作经验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3.2实行导师制确保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
实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聘任导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服务。着重指导学生选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择业就业等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导师制暂行办法(院办字[2013]54号)。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两者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辅导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则是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学校聘任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各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的教师担任导师,原则由硕士研究生(含在读)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担任。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根据中职生源的情况,进行专业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高职衔接体系。
3.2加强中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沟通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在院校的层面,即使是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之间的同类专业之间也鲜有交流,彼此对对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共同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代唯良、钟永发:2010)。中职院校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为中职生的进一步深造和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商务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又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并实行中职生与普高生分开培养的政策,根据生源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苏州高博已经于2013年全面开始将来自中高职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并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
3.3加强教材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一方面给中职生源的学生往高职过渡提供一个衔接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小结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衔接体系,需要高职、中职及政府教育部门多方的努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将中职生与普高生区别对待,加强与中职院校的深度沟通,通过学分制、导师制等方法努力使中职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现与高职院校的良好沟通,设定低于高职的培养目标,教授难度相对低的教学内容,打通学生上升的渠道。当然,政府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是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力量。中职和高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层次,实现有机衔接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求。因此,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明确两个阶段的培养任务,充分发挥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中的教育资源优势,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马亚丽 马乐乐 单位:苏州高州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一、软件技术应用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影响
软件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流程的效率来提高企业流程的经济性。软件技术可以通过两条路径作用于企业流程: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企业流程,这只是将流程简单地自动化,只能提高原有流程的效率,并不一定能提高效益;另外还可以通过企业流程再造作用于企业流程,这能够根本性的改变企业流程,既提高企业流程的效率,也提高企业流程的效益。具体来说,软件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利用自动化技术对企业业务进行自动化处理,这样可以显著减少人力劳动,并且提高工作效率,这是软件技术最为广泛的一种应用。IBM信用公司是全球100家大公司之一,该公司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将一张信用卡开户的工作时间从平均6天减少到平均1.5小时。软件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企业的串行业务转变为并行业务,这样能够减少业务循环的周期。正是网络CAD/CAM软件的应用使得柯达公司能够在与富士通公司的竞争中获胜,柯达公司通过将原有的照相机设计并行化,使照相机设计的周期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借此成功地保住了市场份额。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从业务流程中提取、传递和存储可供分析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目前常见的MIS软件、数据挖掘技术、财务软件和数据仓库等都属于此类软件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全球互联网络让企业为客户提供更为及时便捷的服务。首先,客户可通过网络查阅企业的相关产品信息,并通过电子数据交换进行订货、索取发票等;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客户进行交互式的售后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使企业员工能够根据人工智能知识库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来解决复杂问题,提高了决策的质量。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员工有能力参与组织业务的决策,进而使得企业组织能够顺利从层次结构向扁平结构、生产车间向团队工作组的方向转变。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对组织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促使企业对组织形式的选择更加灵活,管理成本明显减少。福特汽车销售公司通过采用远程网络数据库系统进行销售信息处理,使销售部门的人员减少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综上,软件技术在业务流程再造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通过综合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将分散的部门、客户和市场信息汇集起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并提高决策能力;通过CAD、CAM等技术促使企业各部门业务自动化、并行化,同时及时修正业务活动,避免到最后阶段对业务进行修正的弊端,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二、软件技术应用对组织学习的影响
当今,企业周围环境瞬息万变,面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竞争对手状况、科学技术、管理思想等,企业需要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的本质是组织对变化后的环境,进行学习,并适应新环境。从知识和信息获取的角度,组织学习可分为知识取得、知识扩散、知识解释和组织记忆四个步骤。下面就从组织学习的四个步骤入手,分析软件技术在企业的组织学习方面的应用。首先,从知识取得方面来看,软件技术可有效帮助企业快速获取知识,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例如,依托ERP系统、HR系统、CRM系统等专业软件,可快速获取企业内部信息、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信息等,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实时对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和客户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知识获取的速度,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提高知识获取的质量。其次,从知识扩散的角度来看,软件技术可打破地域、时间和结构差异引起的屏障,加快信息传播及共享的效率。例如,通过QQ、论坛、微信、微博等软件,可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缩短了企业与市场的距离。而且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可实时与他人分享自身获取的数据、资料以及知识经验等,进一步促进企业内群体学习以及团队建设。再次,从知识解释的角度来看,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产品的不断更新,信息解释逐步呈现手段多样化、结构扁平化、沟通开放性等特点。例如使用视频会议系统,使原本耗时耗力的面对面会议,逐步向远程实时交流发展,这种方式使企业突破空间及时间的限制,进行高效的知识解释。此外,对于一些敏感或者有争议的话题,可通过屏蔽与会者身份的方式,在虚拟网络中创建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讨论空间,有助于平等、客观、理性的解释并处理具体问题。最后,从组织记忆方面来看,软件技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知识组织方式,更快捷的知识搜索途径。例如,利用全文检索技术、海量存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以及ERP、MIS等软件系统,构建具备存储容量大、搜索速度快、知识关联性高、内容完备性强的知识组织与记忆体系。综上,软件技术的发展和软件产品的进步不仅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成为企业员工快速学习的工具。软件技术的应用可以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跨组织进行交流,让企业和顾客、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新思想实现顺利沟通、扩散、解释和存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三、结论
通过软件技术对组织结构、企业流程和组织学习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软件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升了企业组织的绩效。(如图2所示)第一,软件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企业内信息不对称问题。IS能够有效、及时地在组织中传递信息,并避免了信息的过滤和失真现象;管理者在使用IS时,能够有效、准确地判断这些信息,并节省了管理成本。第二,软件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减少了管理层级,完善了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协作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了组织效率,增强了企业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第三,软件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搭建提高了企业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包括信息搜索成本、传递成本、以及时间成本等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第四,软件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软件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软件技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改造,减少不必要的流程,降低企业的控制成本;借助软件技术,企业可以实现按需生产、柔性化生产,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节省日常开支;IS能够生产数据自动生成考核数据,减少企业的监督成本。第五,软件技术的应用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并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汽车制造业中,CAD制图在车型设计中的应用使得新车开发周期缩短为原来的五分之一。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有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要素、技术发展、市场结构和行业结构等众多要素,而软件技术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种。但是,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云物移大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日益凸显,因此本文研究软件技术应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有意义。然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只是进行了分析和说理,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作者:焦云霞 黄彦彦
一、专业复合的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为例,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作者:唐俊 江文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1软件中间件技术
人们运用互联网的人数越来越多,互联网已经普及,为了能够合理的解决网络平台的不同步问题,实现网络平台的互操作,中间件技术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软件,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其性质是一种分布式软件,能够解决网络平台不同步的问题,能够使应用系统实现转移的效果,而且,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中间件的使用也越来越明确,中间件能够使计算机软件朝着更加集中的应用方式转变,能够支持系统软件的运行,而且,中间件能够对高级软件的工作起到支持的作用,中间件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起到了良好的统一作用,便于软件的开发。中间件技术已经成为用户的主要需求,其种类也非常多,主要有数据访问、远程、事务处理等作用,而且其面对的对象也是非常广泛的,其可以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机制,能够实现各类软件的通讯,能够高效地在不同的异构之间传递信息,现在,我国使用的中间件主要有微软公司的COM,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在不同品牌的计算机上使用,在不同的异构环境之间都可以使用。软件的产业模式在更新,软件的研发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根本的,WWW由之前的两个体系变成了三个体系,中间件也能够在互联网之间连接,现在又研发了一种新的中间件,WEBSERVICES产生,其能够结合不同公司的中间件的功能,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并且具有查询的功能,运用编程语言,完善了操作系统,实现了一种开放、动态的模式。
2网络计算
网络计算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相比较,其可以使不同类型的服务器统一起来,都连接在统一的网络上,其网络结构更加完善,能够为社会和机构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能够形成大型的数据库,具有可视化的功能。网络计算将计算机硬件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并且实现了网页的有机统一,能够将储存的信息、软件资源、信息和数据等联结在一起,便于对资源的统一管理,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网络上的资源进行使用,而且信息比较透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搜索,无需在多个网站中搜索,为用户提供了高效、透明、系统、安全的资源共享系统。
3我国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挑战
3.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软件市场带来了冲击当前,国际上一些发达的国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经济在下滑,在全球范围内,软件市场的前景不是特别乐观,造成我国的软件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我国软件市场的发展延缓。3.2国内软件市场的竞争日益严峻我国很多软件研发的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经营效果并不好,这使得他们在极力地扩大国内市场,这就导致了我国的软件市场压力过大。
4我国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正在发展,成为了我国的一种新型的战略化的产业,物联网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我国各类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类软件发展比较迅速,实现了网络化、可信化与智能化软件的研发,我国的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在广泛地研发,国家正在借助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各类工业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能够带动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网络环境,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云计算也将应用于各类产业,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5结语
现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类软件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很多便利,使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在生产中,人们可以运用软件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操作,节省时间和成本。本文分析了我国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对于软件的需求,分析我国在软件生产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趋势,从而能够使我国进一步明确软件技术发展的方向,从而研发出更多软件,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作者:陈伟杰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学院
一、软件技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途径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从人文学科的专门课程教育入手。包括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在这些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精神修养等人文素质。第二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以渗透。教师及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这些课程课时量很大,同时专业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直接关联,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必是最佳选择。软件技术专业作为理工科类的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因,其人文学科专门课程开设必然相对有限。因此更应该重视在专业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让学生了解这种结晶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紧密联系可以看出,在软件技术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二、专业课堂中人文内容的挖掘
以软件专业核心课程《动态网页设计》为例,这是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技术,可能以此为基础在相关岗位就业(如网站设计员)。但是如果学生仅仅是掌握了技术,而缺乏人文素质(如沟通、创新等),其业务成长必然会受限制。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且必须充分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首先,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课程背景时,可以谈到技术背后那些IT工程师是如何默默无闻、辛勤付出,从而使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其次,该课程是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讲解,整个课程就是一个软件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中讲授知识和技术。因此,其教学过程是按照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系统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部署与维护,在每个阶段的讲授中都可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
1.软件需求分析
在项目的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模拟需求分析工程师和用户双方,需求分析工程师在交流中明确用户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需求分析工程师站在用户角度,深入分析用户的功能需求,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
2.软件系统架构阶段和系统详细设计
软件系统的架构应该是软件架构师完成;系统详细设计是由系统设计师完成,根据软件架构师的《软件架构设计说明书》编制《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作为高职院校的大专生,这两部分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涉及太多。因此,这两部分只作简单讲解。在讲解中,使学生明白架构以及详细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糟糕的架构则使软件开发后续过程几乎寸步难行;好的软件详细设计使得软件开发过程变得更容易。从而让学生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他们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优秀品质。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3.软件编码
这是高职学生重点需要学习的部分,通过编码初步完成软件项目。此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团队,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项目,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教育在这阶段也是得到充分渗透,在代码编写中,培养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等优秀品质。在小组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4.软件测试
在这个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两两小组团队交换测试,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细心的优秀品格。同时,在测试中发现问题和错误,经历挫败,而后感受成功的喜悦,磨砺学生的心性,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及顽强的意志。
5.软件部署与维护
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把小组团队完成的项目加以,供别人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带来乐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技术,完成布置的一些其他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创造灵性。总之,只要教师有心并用心设计课堂情境,在软件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一过程还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1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包括企业专家协助院校把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搭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参与专业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等深层次内容。企业专家的参与,可以使专业建设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资源也可以尽可能地缩小院校课堂教学和企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2软件企业专家的特点和遴选依据
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认真遴选合适的企业、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进行合作,是专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企业专家没有好坏之说,只有是否合适的区别。合适的企业专家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适合的企业专家不仅会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带来副作用,特别是可能在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对于软件这种智慧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来讲,相当比例的企业专家是热衷于技术钻研的高智商人才,且性格中的强势色彩相对较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社会性角色有所忽视。因此,如何遴选软件技术专业的企业专家尤其需要慎重。软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主要呈现两种职业发展轨迹。一种人始终在技术方向上发展,且颇有建树,从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技术主管直到架构师都是这类人员可能涉足的岗位。这类人员代表了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和未来趋势,但是,并不适合承担全面参与院校合作的企业专家角色。原因是他们对于技术和技术人员的要求永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自觉地偏离了在校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这类企业专家心目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实际上是面向成熟技术人员,而不是面向在校学生的。因此,这类技术主线的专家对于我们高职院校的主要价值在于,引领教师学习行业的技术更新、结构升级,而不适合确定具体的人才定位和课程分工,更不适合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另一类企业技术人员的发展轨迹中包含了相当比例的技术培训和员工招聘的工作内容,或者说他们不局限于技术领域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属于复合型人才。这类人员能够比较清晰地分辨应届毕业生和有经验的程序开发人员之间的区别,能够用宽容的态度看待软件专业毕业生的精确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一现象,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并不意味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而是由软件技术这一高端行业特征决定的。特别是有过面向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培训、实训经历的企业技术专家,他们对于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定位、理解更加客观,更加切合实际。这一类复合型人员是校企合作的最佳人选,可以胜任方方面面工作的需求。他们一方面谙熟企业流行的成熟技术,一方面还要了解在校学生的现状,能够准确把握水准和方向,为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企业的遴选
在遴选企业专家之前,还可以首先考虑遴选合适的企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来说,大多数人最为热衷的合作企业是以开发商用软件项目为主营业务的软件企业。其实,打开思路考虑一下,还有一类企业也是值得考虑的,甚至有更具特色的优势,就是以软件技术培训为业务方向的培训企业,或者是以院校为主要客户群的软件企业。前一类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企业一线专家(培训讲师)当中包含大批校企合作的“最佳人选”。他们除却有过参与软件项目开发的丰富经验(有些人可能依然在从事一线设计、开发等技术类工作),还有丰富的培训教学经验,克服了软件企业专家通常会有的表达能力不强、不善于把握教学进度、不善于因材施教等弱点。而以院校为主要客户群的企业,主要业务之一是开发适于院校教学、培训、实训的软件项目平台,这些企业经常与国内院校打交道,有机会深入了解客户群的特征和需求,也就是行业里边所说的“熟悉业务”。他们对于国内院校特别是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状非常熟悉,可以说是经验丰富。最为难得的是,他们在专业建设、教学、培训等环节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校企合作中,能为院校提供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高职院校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区域经济的便利条件,发掘软件行业的优势,深度引入软件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注入活力。
作者:朱立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