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

时间:2022-06-27 09:37: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内涵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价值观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本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民族特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必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范畴内深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内在地涵盖了思想道德的核心内核,又独具鲜明的时代特点,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精神指引作用,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实现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网络便利化、学习方式多元化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为人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人们理应把握机会,在理论上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活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价值观取向多样化、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和分散性以及参与意识强烈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大学生也应理所当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者。

二、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

新的时代背景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让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困境重重。当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冲击。在高校过“洋节”的现象极为盛行,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我国传统节日“元旦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据了解,大学生普遍认为过“洋节”是一种时髦的表现,并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无趣,他们更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西方节日上,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实质性内涵知之甚少,这一现象充分显示了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冲击。对于外来文化,我国态度明确、立场坚定,拒绝崇洋媚外,主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大学生应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利己主义盛行,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这就强调了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色所在,理应毫不动摇的坚持。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中“自由”一词产生误解,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导致其思想受到腐蚀,利己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找到滋生病菌的温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思想不够坚定,单纯追求个人利益,置集体利益于不顾。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青年学生必须意识到,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敢于正视自身消极的思想,并善于及时采取有效行动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口号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指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相比起老一辈“实干派”,当代大学生则是“言语派”,他们是口号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应该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吁身边的人学习其核心内涵,更应该身体力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自觉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将响亮的口号与真实的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中华儿女的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因此,高校必须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发挥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高校思政工作中,离不开两个主体,即德育工作者和学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已趋成熟,但其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接触到国外敌对势力的虚假信息或攻击性言论,且思想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引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认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学生中的党员队伍深入基层,不断锻炼,强化其作为党员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指路引航。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另一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是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德育工作才能见效、才有意义、才有生命。此外,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具备辨识复杂信息的能力,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第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着教材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诸多问题,且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度不够,缺勤、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相关负责部门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高校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在教学方式上设计出符合当代学生特色的课程模式,注重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近期,上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陈果在思政课改革方面的创新做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上海知名高校已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引领者,集趣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课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一改以往的兴趣不足,思政课中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至关重要。值得提出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影响胜于口号宣传式的强行灌输,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还要注重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譬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校风、学校管理体制等,在课程建设上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发力。第三,开拓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新时代下,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新媒体的充分使用,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去。然而,当下高校利用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较低下。高校应重视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深入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在新媒体宣传形式上,借助校园网站、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产品,丰富传播途径。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控力度,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便捷的网络环境。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面临很多挑战,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一方面,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改革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敢于向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发出挑战,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新渠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贯彻落实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