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5 09:1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村小学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小学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研究

教师隐性流失是指教师本人人事隶属关系未改变,而对学校教学工作失去积极作用的一种现象。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指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然而,近年来农村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尤其是隐性流失问题颇为严重。隐性流失具有隐蔽性,因而对教育事业的潜在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1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状

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洛阳周边农村的23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A校在校学生51人,教师6人,共6个年级6个班;B校在校学生900人,教师30人,共6个年级15个班,每年新招学生180人左右,近几年没有补充新教师,整个乡2016年流失10人,补充8人;C校为私立学校,在校学生700人,教师75人,每年新招学生60-80人,新进教师1-2人。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除显性流失外,隐性流失由于其隐蔽性,对农村教育的危害更大。对于这种隐性流失现象,王隆凤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划分为物质生存现状、精神生存现状和专业发展状况,樊香兰将农村教师的隐性流失划分为人员流失、精力流失、知识流失、敬业精神流失和价值观流失五种形式。通过分析和讨论,笔者将敬业精神和价值观流失归为一类,称为“价值观隐性流失”,因此本文将农村小学教师的隐性流失划分为价值观隐性流失、人员隐性流失、精力隐性流失和知识隐性流失四类。

1.1价值观隐性流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对许多传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教师的价值观隐性流失,是指部分教师将教师岗位只看做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逐渐淡化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

1.2人员隐性流失

人员隐性流失,是指个别在编教师长期不参与学校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经商或从事其他与教育无关的职业,通过把自己的部分或全部工资交还学校的方式以保留其在校编制;有些高级职称教师出钱请人代课;有些有特长的教师长期以借调方式进入政府机关从事与教育教学毫无关系的行政工作等。

1.3精力隐性流失

精力隐性流失,是指农村教师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有其能不尽其力的现象。例如个别农村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经商或在家办补习班等,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消极应付。据笔者调查,77%的农村老师认为自己存在工作积极性和从教热情降低、对学校的教学任务消极应付的现象。

1.4知识隐性流失

知识隐性流失,是指农村教师知识更新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据调查,农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陈旧;另外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平台较差,缺乏丰富的图书和数据库资源,无法及时学习和更新知识。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小学教师隐性流失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教师的隐性流失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工作待遇、工作压力、隐性流失收益、家庭因素、自我实现、职业认同六个方面,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原因。

2.1工作待遇普遍偏低,基本的生理需要无法满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乡镇、乡村教师的月收入平均为3965.23元和3550.38元,与城市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洛阳周边农村小学教师86%的个人月收入在2000~3000元,14%的在3000~4000元,68%的教师认为,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城乡差距大。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农村教师相比于城市教师,其基本生理需求尚不能满足,必然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精力与知识的隐性流失。

2.2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职业安全感低

据调查,95%的农村教师每周上课超过十节,部分小学仅有六到七名教师,36%的教师认为日常工作量偏大,41%的教师认为工作超负荷。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上课,上课前要认真备课,下课后还要反思总结、批改作业。另外,教师需要合理的休息以补充体力、整理并及时更新知识,任务过重会降低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农村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转变为对学校的高要求,升学的压力无疑落到教师身上;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在配合学校教育上能力不足,更有留守儿童厌学、叛逆等问题。个别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用暴力解决问题,威胁教师的人身安全。教学和升学的双重压力,导致农村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安全感明显降低。

2.3隐性流失更有保障

相比显性流失,在没有找好下一份工作前,更多农村教师选择隐性流失。对比其他行业的高竞争性和高离职率,教师行业相对稳定,可为家庭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就导致一些人实际没有在学校工作,而编制依旧保留在学校。隐性流失使其基本的生理需要有保障,教师行业的稳定,也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

2.4子女教育与父母赡养无法实现,基本社会交往无法满足

在对调离农村的原因调查中,91%的教师是希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不少教师无法离开目前的工作环境,但都希望子女可以离开农村,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有刚入职的教师,其父母希望他们有较好的工作环境。目前农村小学生源严重流失,教师人数偏少,生活圈子小,课外娱乐难以开展。一些教师远离自己的家庭,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不能陪伴爱人孩子,基本的社交满足感也极低。

2.5自我实现程度低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望逐步降低,导致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知不清晰,无法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且在农村的职业前景不如其他地区明朗。调查发现77%的教师表示偶尔外出培训,18%的表示会经常外出培训。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的外出培训是其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在职培训的缺失使教师的自我成长需求难以满足。当职业生涯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时,不少教师产生离职的想法。

2.6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偏低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产生巨大冲击,同时,随着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教育信息公开化,尤其是网络的普遍应用,教师原有的专业性特征、学科知识的权威已渐渐降低。加之社会上对学生统一购买资料或教师收取补课费等的不恰当宣传,导致整个教师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收入待遇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冲击。攀比、从众、功利心理导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急速下降。结合上述几个原因,在基于马斯洛需求分析的前提下,农村小学教师各个层次的需求均未被充分满足,这也导致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问题,而教师职业本身的稳定,更是加剧了这一行业的隐性流失。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教师隐性流失模型。

3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3.1社会层面

3.1.1加强宣传,重塑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早在西周时期,姜子牙就在《太公家教》中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告诫家中子孙尊师重教。媒体应大力宣传,建立尊师重教月,使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新时期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作用。

3.1.2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3.2政府方面

3.2.1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投资

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及教师的工作条件。

3.2.2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政府应综合考虑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予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切实保障农村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成果惠及教师。同时设立山区教师、复式班教师特殊补贴。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有了保障.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了,待遇与贡献相符.教师自能安心农村教育。

3.3学校层面

3.3.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要求学校从教师的教学、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需要出发,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

3.3.2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学校要重点加强对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指导教师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及实现路径。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工作热情和满足感才能更高。

3.3.3建立家长与教师教育目标与方法的共同愿景

目前,部分学生家长没有给予教师工作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与教师发生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领导应通过努力争取村民的广泛支持,使老师与家长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目标方面建立起共同愿景,达成共识,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安全感。

3.4教师个人

3.4.1重塑职业价值观

学生的成长主要靠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学生素质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应重塑职业价值观,意识到自身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4.2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是教师在职业中的自我实现与发展的需要。教师自身首先要以成为专业人员为自我期许并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确立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自觉、自主地为自身职业发展开创空间。教师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才能真正向专业化迈进,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问题和解决之道意义重大。

作者:张倩 岳思奇 王书琴 高杏柯 赖志伟 王清晓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