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0:06: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创新农机化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关乎农村生产力状况、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关系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县农机化事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全县农村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农机化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对长期以来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机制都提出严峻挑战。只有深入学习和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才能正确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突破局限,创新科技、科学发展,实现兴机富民。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理清工作思路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既有利于节本增效,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已形成了县级、乡镇农机部门管理,农机户自主经营的格局。在“十五”末,邹平农机局就认真编制了《邹平“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以继续推进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按照宏伟的蓝图和目标,如何使其变为现实,进而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为此,局领导班子认真分析研究,结合邹平县情,提出了实施全县农业机械化“六大工程”,引领全县“十一五”农机化快速发展,即: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程、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工程、农机装备优化工程、农机培训中心建设工程。同时,提出了抓好制度、机制、工作“三个创新”,建设农机管理、农机推广、农机培训“三个中心”;围绕“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提出提高“三个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安全水平);发展“三大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作业市场、农机维修市场)。推进农机服务“三化”。(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工作思路,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又将“强化管理服务、提高四个水平、加快推广步伐、构建和谐农机”作为实践载体。围绕上述总体思路,不断强化加强学习、落实责任、突出重点、整改落实四项措施,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全面推动农机化各项工作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我们农机部门首先要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不仅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熟练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农机大户,发挥他们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规模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机化,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机化投入机制。为此,2011年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围绕县域经济,积极实施农机化项目
项目建设是大力发展农机事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我局始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秸秆综合利用和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三大项目,全年争取中省财政资金3000万元,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争取中央资金1400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2044台(套),拉动农民投资2000万元,大大提升了我县农机装备水平。
2.强化管理服务,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2011年,我们始终按照中央“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提高农机“三率”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为载体,始终牢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农机监理工作首先从健全组织、细化管理入手,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下属各单位、监理站和机手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定期分析检查事故隐患。其次,在“科技之春”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7周年及新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宣传月等活动中,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在乡镇设立宣传点、在指定位置悬挂横幅、设立展牌,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第三,认真开展农机检审验工作。按照市局安排全年共检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115台。同时为配合“三夏”、“三秋”机械化生产,审定农机维修网点50个,对280名驾驶员进行了职业资格技术鉴定。第四,始终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由于安排具体,宣传到位,工作扎实,全年我县未发生一起农机事故,实现了预期目标。
3.突出特色产业,加快农机推广步伐
我们按照“统筹兼顾、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推动”的原则,一是在我县重点区域,重点推广免耕播种、秸秆还田和玉米秸秆饲草加工三项机械化技术,发挥农机大户和饲草加工大户的带动作用,实现整村、整乡推进,提高秸秆利用率,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还做好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田建设工作,建立起九户、明集、孙镇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田,主要以实施硬茬播种、旋耕播种为主的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达到以点带面,幅射全县。二是在玉米机械收获技术方面有了重点突破,通过技能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召开演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机具的选型和售后服务工作,使玉米收获机械全县突破500台。三是围绕县域优势产业做好设施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目前,我县设施农业机械需求空间很大。我们将对大棚面积较大的乡镇、村组进行以卷帘机、微耕机为主的机械补贴。不断促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4.拓宽服务领域,做好农机培训和鉴定工作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整合农机培训资源,在推广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同时,全面开展各类办学培训模式,进一步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农机手掌握新技术,在机耕、机播、机收等关键农时季节,办好短期培训班,搞好科技下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62人,培训农民技术工、返乡农民工226人,农机单项技术培训385人次,发放培训资料3600余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使更多的农机手掌握了新技术,增加了收入。同时,认真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维修网点的认证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工商部门配合,确保维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5.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
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是建设现代农业重要支撑之一,是农机化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在今年的“三夏”、“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全县共出动各种农业机械10410台(次),其中拖拉机2680台,联合收割机1520台,硬茬播种机1730台,旋播机980台,秸秆还田机1200台,农用运输机械2300台。“三夏”期间,为保障全县小麦按时收获,我局及早动手,多方组织,全力以赴做好“三夏”准备工作。合理布局收割秩序,及时掌握机收动态,鼓励本县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向机手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机收服务手册550册,确定跨区机收农机供油点40个,维修点44个,成立跨区接待站16个。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方面,以九户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今年新成立了1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316个,使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向更深层次迈进。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摘要:针对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从差异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产学研用”环节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机械(即耕地农业机械、整地农业机械、播种农业机械、栽植农业机械、中耕农业机械、施肥农业机械、喷药和排灌机械等)的类型、理论分析、结构、工作机理、参数校核、基本设计、性能试验等。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否经住社会的实践,这不仅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期盼。因此,“农业机械学”面对快速的社会发展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为起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科技创新环节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向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理论、原理和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类农业机械的结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和性能实验。受传统教育模式、实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虽经改进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是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授课形式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学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课时压缩与教学内容难度和广度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讲全面、讲细、讲透彻,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学时为80学时,与以前相比课时量被大量压缩,教学中虽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包含着巨大的信息,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加大知识信息传授的密度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落后的教学手段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农业机械学”课程来讲,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构图,如何对机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进行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机构图均是静态图,其同步性、生动性、直观性较差。如由教师描绘,虽能达到师生的同步,但浪费时间,教学信息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落后的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学信息量,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教育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差异性教育[5]须以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出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转变四个观念
(1)教育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性差异。在认真分析和观察的基础上精心安排,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
(2)学生观。教师须承认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3)教学观。教与学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每名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经验背景,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4)人才观。确立多层次的人才标准,培养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2.优化“农业机械学”课程结构
建立以“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的开发和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在进行“农业机械学”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要有层次性;知识的巩固上要变一致性练习为分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测试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摒弃只以学习成绩定格的评价方式,力求评判角度的多元化、评价机会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灵活化。注重客观的测试,同时也注重问题情境等形式的测试,形成有梯度的多维测评方式,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发展。
三、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模式。[8]
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了“农业机械学”相关课件及动画,购买有关农业机械应用方面的视频资料,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已是校级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网站的顺利开通和内容的及时更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河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殊要求,提前完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设计制作,在预评估前就完成了上传并顺利投入使用,为学校获得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循环讲授,有关课程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及时上传到网站,网站内容及时得到了更新,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从网上答疑和下载文件,方便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农业机械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已获批为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待项目完成后,“农业机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以学生就业为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研究现有就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机械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在课程教材上,“农业机械学”新教材编写已完成,使教学内容紧随时代步伐。经过认真考察,决定放弃已使用较长时间、教材内容熟悉的由桑正中、吴守一编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学》,该教材是1987年出版发行的,内容有些老化,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经认真研究并与兄弟院校广泛联系,学校参加新教材的编写活动,本学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上课均采用新教材的书稿,该教材在内容布局上舍弃了以往教材内容为顺序编写的传统方式,更突出了工科院校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更体现出农业机械中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学》新教材书稿投入使用后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从学生能力层次以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3月8日上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河南许昌召开的“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座谈会”上宣布,“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农机方面的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共议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和推广。
致力于科技创新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自然要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中,“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等,成了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总体思路。
宗锦耀说,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并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些精辟论断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宗锦耀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依靠以生物技术和农机化技术为主导的多种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好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据了解,今年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将围绕科技创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和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三方面进行。其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投入1.3亿多元,陆续启动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植保机械关键技术优化提升与集成示范、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与保护性耕作并驾齐驱
与“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同时在许昌进行的还有“春耕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不言而喻,为了更好更快地全面施行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发展和推广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认为,我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适合中国农业需求的现代保护性耕作,既不同于国外采用大型机具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也不同于非洲等地的手工保护性耕作,除了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外,还要求采用机械化作业,保持高产稳产,节约资源,少用除草剂。
李洪文指出,近年来,通过科学试验,我国确定了第一套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抗旱增产、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适应性。进入21世纪,为了促进华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化管理司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成功解决了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覆盖状态下小麦少免耕播种问题,形成了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区周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国际上属于首创。有国际著名保护性耕作专家曾评价这是“革命性的设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机具能在未经前茬秸秆处理情况下完成此项任务”,“对国际免耕播种机的开发是一个重大发展”。
要想使保护性耕作发挥出显著效果,必须有与之相结合的先进农业机械。李洪文说,我国保护性耕作仍有很多技术需要研究,农业机具的研发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研究重点。
填补“短板”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也对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他认为,新技术装备中的作业机具有效供给不足、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块“短板”。他说,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健康发展,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但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就是主要问题之一。
罗锡文介绍说:“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的农机配套比例高达1∶6,而我国只有1∶1.6,这意味着一台农业机械的主机在国外配备了6台机具,而我们只配备了1.6台机具,农机配套比例过低显示了我国农机动力与农作机具的配置不合理,不仅造成农机作业效率低、能耗大,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在罗锡文看来,制造农机作业机具利润微薄是导致目前先进机具不多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国家要加大对农机具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的科研积极性;同时要由相关部门牵头,统筹加强农机的科研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统型”,研发出适合不同区域作业的高集成农机具型号,以达到农机和农具最优集成配置,解决农机配套比例过低的“短板”。
摘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文中分析了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以及选题立项的基本原则,为今后农业机械科技项目的推广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农机项目;选题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又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而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又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应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新的农机具和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能否迅速地在广大的农村顺利地推广和进行下去,实践证明,搞好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
1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进行农业机械科技的推广项目,就一定需要相应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措施作前提和理论支撑。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套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整套的系统工程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各方面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1.1 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成果中选题
实践证明,在广大农民朋友们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实践的创造成果中进行选题。这种选题,可以使传统落后的封建小农生产方式能够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的大生产技术所取代,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如果说能够充分地在保证农业所普及适用的增产技术和其他农业实用新技术实施的手段上进行选题的话,就能更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
1.2 在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实践经验中去选题
通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找出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空白领域内进行选题。这样的选题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增加农业机械发展的示范性、起到推广的良好效果。二来可以将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科学种田多年实践得到的农业机械的使用经验加以推广并作为科技项目去实施。因为好多农村和农民的先进科技经验,已经被实践所进一步地证实,具有更好的说服力,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极广的适应性和采纳群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验不会有任何风险。三来可以直接参照当地农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体制和生产规模的大小确定选题,参照农户的需求情况进行农业机械项目进行选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充分要考虑到农户年收入情况及他们实际的需求和购买力,确定合适的项目,这是保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投资如期回收的重要条件。
2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立项的基本原则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涉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前期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使用的周期长,因而要在项目实施前充分研究,进行正确选择和科学论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更关系到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项目效益的关键所在。
2.1 坚持“专家与农民”互相合作的原则
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在编制项目计划时,要充分有效地将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组织的目标和本地农民的长远和近期目标与现实利益充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有实践经验的农民代表来参加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实行“专家与农民”相结合的合作项目方式,这样一来既能达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又能使项目计划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坚持“四效”统一的原则
在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做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无论编制何种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项目实施的效益问题,而这些效益就必须包括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把四个方面统筹兼顾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计划要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本身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还更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维护本地的生态平衡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如说在贫困地区实行保护性耕作等这类项目的实施,就能达到上述所要求的“四效”统一的目的。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中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农业机械生产的应用主体是农民,实施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需要该技术。如果农民朋友们不需要这种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技术,就不可能调动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使用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申报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立项前,一定要充分地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
2.3 坚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因地制宜的原则
事实证明,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计划的实施必然有其实施的相应的区域,大一点的地方说可以跨省实施、有的可以跨县市去实施、更小的地方可到一个乡(镇)、一个村子、一个屯子去实施。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到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对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接受的能力等方面。因此,要根据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特点针对不同的区域开展不同的项目。
2.4 坚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原则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性质就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性,这就是要使广大农民朋友从各种推广活动中增长见识,从自身需要出发,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决策能力的目的。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确保能够充分让农民认识到项目本身的现实意义、真正目的和相关的技术要点,真正达到提升农民素质的目的。
作者简介:葛建龙(1971-),男,汉族,吉林通榆人,就职于吉林省通榆县鸿兴农业机械推广中心站,研究方向:农业机械管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