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

时间:2022-07-16 09:29: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浅谈新时期青海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青海 文化事业 新思路

【论文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随着我国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原本十分落后、封闭的青海文化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也步入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取得了今天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新时期,青海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有新思路。

1 保护和发展青海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构建具有青海特色文化背景的特色经济,应该成为青海在21世纪发展的新思路。青海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走特色经济之路,更需要走特色文化之路。特色经济是在特色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显现的,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一个方面,就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书记指出:“宣传文化工作能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在很大程度上看又没有一批好的精神产品。优秀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世代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这一切决定了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和开发青海独特的文化资源对于青海经济腾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到资源人们首先先到的是石油、天然气、矿产,但历史悠久的宗教资源、古文化资源、民俗民间艺术资源又何尝不是一种可以开发的潜在资源?与有形资源相比,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更具潜能,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青海是祖国西部的一个特色文化资源省份,蕴藏的独具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绚丽多彩。“从总体上讲,青海的文化资源主要由地域(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古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及与以上文化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组成。”[1]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高原明珠”青海湖及扎陵湖、鄂陵湖、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可可西里湖、哈拉湖等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星散于山川、草原。林木繁盛、水色旖旎的孟达风景区有着“青海高原西双版纳”之美誉,坎布拉等处的雅丹地貌是难得的地质奇观。青海的许多自然生态景观大都有美丽动人的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曾有国内著名学者把青海喻为“中国的希腊”。

但是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恶劣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贫困的经济和落后的文化状态。二者的恶性循环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又时刻侵蚀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生态。“过分的农牧,造成严重的沙化和牧场、农田的退化,如今的青海湖湖水正以惊人的速度减退。由于经费的缺乏人们无力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而且一些人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铤而走险,破坏本民族的文化遗产。”[2]青海省都兰县唐蕃古墓群被大肆盗掘就是明证。如今一些民族的优秀观念文化和习俗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正在逐步地消失。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损害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成为青海文化工作当前的首要任务。青海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传统在各民族内部凝结为强大的凝聚力,聚合着民族的群体和民族成员。对于这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各民族间进行交流和理解,促进青海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从而为青海的经济开发提供优越的发展和投资环境。而作为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有的还走进世界艺术殿堂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已初见端倪。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五大又对文化战线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文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提高及引进文艺文化高级人才的机制、措施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青海省文化人才奇缺,制约了文化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改变用人机制,实行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有才能的文化经纪人才。文化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建设。文化事业的各项任务,归根到底要靠人去完成。“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文化队伍。”[3]

3 树立“多元化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的观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个主要的世居少数民族。土族与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与个性化的民族民间风情与民俗。青海是国内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族也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藏族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在衣食住行及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习俗和风格,创造了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科技、宗教方面的辉煌成就。”[1]整个藏族地区堪称“歌舞的海洋”。玉树地区的藏族舞蹈独树一帜标领风韵。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举世公认的中国藏族说唱文学巨著。流传在藏族民间的神话故事、谚语等哲理深邃启示性强。至于酒曲、情歌(拉伊)、祝词等,更是人人得以说唱。青海藏戏集歌剧、舞蹈、哑剧等表演手法于一体,经典剧目常演不衰是藏民族戏剧艺术的奇葩。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中积存的用藏文书写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文化史料、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藏医药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是历史悠久的青海少数民族之一,土族民间舞蹈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土族婚礼始终伴随着歌舞。土族的民间体育项目“轮子秋”为其独有。土族阿姑的刺绣品巧夺天工,行销海内外。撒拉族先民于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的历史传说,给这个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撒拉族民间传唱的撒拉曲、宴席曲等,音乐语汇美不胜收充满诗情画意。另外蒙古族“那达慕”活动是以马为主题,集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民族文艺盛会。青海汉族过年时所耍的“社火”,是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综合的表现性艺术。“花儿”是青海最具魅力的民歌演唱品种,久负盛名,“花儿”深受青海汉族及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的喜爱。

正如动植物学家一直在强调动植物品种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多元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极为重要的。因为她可以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多彩的基因。青海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是我们民族的魂宝。对此我们必须百般关爱,把它认真地保护起来,而不是将其同化。文化的同化不但有碍民族感情,有违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同时,对我们的多民族的文化建设也将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

【摘要】文化是实践的,实践也是文化的。构建和谐民族文化,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可以说是一个主动的追求过程。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对工作的认识不足、对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不能切实做到深、实、细、准、效。文化惠民,让民族文化惠及到民,需要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考;实践

一、民族文化工作要与时俱进

民族文化事业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速,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更应与时俱进,加强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大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是时展的需要。民族文化建设重在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对民族文化的活动规律,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已迫在眉睫。多年的民族工作实践,使我们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现代化的内源动力。

(一)以整合民族文化为发展目标

发展民族文化事业需要多元参与,改变传统的由民族而文化、由文化而民族的观念,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与规范管理。新时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民族文化为发展目标,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折射出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各民族文化在保持风格迥异、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同时,通过深层次、多维度的接触、碰撞、吸收、借鉴,完善民族文化的功能价值,提高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繁荣民族文化的样态系统。

(二)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

努力造就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环境、社会资本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保护工作,丰富保护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民族文化重建的实践中,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其次要“美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一个民族可以在接触其他群体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或阐释自身的文化传统。

二、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技术的对接

现代思想性与原生态是对民族文化完善与发展的双重要求,对现代性与原生性的不断追求,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实践观、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性的开放观、探索现代技术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因,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找新的平台与契机。基于现代文化技术上的民族原生态文化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展现自身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抓住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对话的可能与契机,深化两者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共享。民族文化具有形物、神智和交流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民族文化的各个要素,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说,都属于互动交融的开放过程,从文化资源主体来说,重在原生态,从文化资源客体来说,重在兼容现代性。根据各个民族文化特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底蕴,植入先进文化内容,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基础上,更好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思想的互动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现代语境下民族文化有一种焦虑的存在,现代文化以其“趋同性”不断入侵、同化、统摄着以“独特性”为本质的民族文化。这或许导致民族文化价值选择疏离民族本位而倾向于现代性,或导致更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复苏而倾向于民族性。文化自觉对于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自觉意识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民族文化持续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文化发展观,同时也将是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民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正成为民族文化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主要推动力量,借助数字化平台充分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种趋势。文化社会基础的变化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诸多新的态势,而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思想技术的对接是增强民族软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将民族文化置于一个充满比较和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民族文化的世界性价值和影响成为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子,数字化能将民族文化的自然存在、自然传承与信息技术、当前的科技发展进行和谐统一。民族文化是创造力,也是软实力,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推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承与交流离不开数字化。同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独特鲜明的民族性、非营利公益性,以及广泛的联系性,采用数字化模式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通过著书立说、创立网站、创作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协助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等各种方式,积极展开调查、研究工作,为民族文化建设添翼加力。

三、民族文化工作要形式多样

民族文化要不断与时俱进,借用各式各样更加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不断赋予崭新的活力,营造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

(一)整理好民族文化文本及其报道工作

民族文化文本形态研究,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出版的核心内容,要搜集、整理、判断、选择民族文化文本。民族报道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直接影响着当今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影响着民族文化传承。梳理民族文化的各种文本形态,摸清民族文化的出版资源,分析民族文化文本的读者对象,思考民族文化文本的呈现形式,实现民族文化文本内容的深化和表现形态的创新,推进民族文化走出去,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另外,还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独特鲜明的民族性、非营利公益性、广泛的联系性,通过如上所述的著书立说、发行报刊、创立网站、创作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协助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积极展开对本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注重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结合

民族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呈现新的形象,民族文化与新媒体相互碰撞、交融,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新媒体传播已通过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功能要求获得大众的认可,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已开始随着民族文化思潮得到重视,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也将随之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层面。需要把准各民族文化的独具审美形态,将各自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形态在新媒体中真实、形象地展现出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作为一个特定的报刊种类,担负着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聚焦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报纸做好民族文化宣传的问题,内容报道、宣传渠道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要予以关注和支持,有利于开创新局面。

(三)加强民族文化社团的建设

民族文化社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发挥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弥补政府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方面无暇顾及亦无力顾及的领域。促进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社团活动深入群众生活,社团活动的策划、设计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展示与再创造,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民族文化进校园

依据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合作机制,是彰显学校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多样文化并存是保持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和突出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在需求,也是有效防止校园文化同质化发展,以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基础和文化渊源。注重研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以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使民族文化工作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方位和多视角。感知文化之旋律,旋律之文化,民族文化的旋律以一种特定的“符号”存在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存在于民族文化内部,以不同的形态外显。这种文化旋律需要通过多种多样形式来记录和展示,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美学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历史层面和象征层面的价值,实现民族文化与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空间以及组织的融合,从而赋予民族文化传承的新动力。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需要有新理念与新精神,需要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的开放与实践。对于每一个特定民族来说,它的文化是其民族性存在的方式,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之一,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当中,它是“文化立国”的根基和支撑,对中华文明复兴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2]钟海青.质量与特色:民族教育的永恒追求[J].民族教育研究,2011.

[3]传播学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新策略—“舆论领袖”的桥梁纽带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13(4).

[4]新媒体广告中民族文化植入问题研究[J].艺术百家,2013(z1).

作者:吴晟 单位:天津市民族文化宫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人均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随着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家也针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面随本文将针对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民族文化;工作;建设

我国做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不同民放的不同文化构建出了新时代的民族文化文明。那么,如何将这种新的文化时期发展下去,并保证其民族文化始终紧跟时展的脚步前进,已经成为了目前相关部门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只有将各民族文化统一起来,才能使整体国家经济更加繁荣。

1、什么是民族文化

所谓的民族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建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特定性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民展好坏的直接反映主体,民族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含意。例如:居民的饮食、起居、衣着、交通及通迅工具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而民族的特定语言、文学、科技、文字、艺术、医学发展等则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我国封建时期民族发展中,宗教对民放的文化影响是较大的。宗教在当时的民族发展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备受当时民众所推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宗教的影响力在民族文化发展中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整体社会经济利益、思想观与道德观的重要衡量依据。

2、目前民族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国内综合发展指标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民族文化工作,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其主要表现为:

2.1缺乏各民族特色

在民族文化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族文化建设中缺乏民族独有的特色。大家都知道,每一所学校,无论小学还是大学,都有自己独立的校训。例如: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又如复旦大学的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由此可见,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宗旨和总体思想的集中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学校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文化工作中,国内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函和风土特色,因此也应该有每一个民族特有的鲜明文化。但在目前的文化工作建设中,许多民族为了追赶上国内整体的发展趋势,经常用照搬照抄的形式将其它民族的文化直接挪用到自身发展中,使自身的发展逐渐失去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使民族文化失去了色彩。

2.2缺乏实际指导性

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独特的文化传承底蕴,以便于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寻求共同发展。然而就目前我国整体的文化工作发展形势来看,许多建设目标都过于远大,甚至有些内容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民族建设中也常常会出现利用政策出资新建些无实用性且花费较大的项目工程,这不仅无法给民族文化工作带来任何积极作用,还会使民族文化建设因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与建设。

2.3民族文化工作缺乏长久性

民族文化工作建设要远远难于物质建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民族文化建设是基于人们精神文化的层面之上的,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建设。是需要民族文化建设负责人通过大力宣传及带动而实现的一种建设形式。但就目前而言,许多民族文化建设中,都因领导宣传的力度不足而使得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停止不前。或者有些地区在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一半时,由于国家调控更换领导,而使得民族文化建设的思想及目标需要得新设定,这就使民众的思想难以快速转换,从而影响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3、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具体实施

想要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就必须要针对目前的国家形势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实施规划方案。民族文化工作相关人员通过地区的不同,以国家总体发展形势为依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开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3.1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

在民族文化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要在民族特有的传承文化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该民族逐渐形成的文化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的国家政策总体规划,进行民族文化工作的建设。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以国家现行政策为主要依托,以民族特有的独立文化底蕴为目标,进行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民族文化工作实施力度的同时,提升该民族文化底蕴的建设。

3.2加强学习文化的建设

无论是哪个民族,学习文化的建设是保证该民族文化加以巩固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民族建设迈向新时期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民族文化工作开展中,要首先加强民众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在民族中树立起“人人要学习、终生要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并将这种学习文化的新理念大力推广到全民中去,使全民族人民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加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内函。

3.3加强民族道德文化建设

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也是每个民众都应遵循的规范。是一个民族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应加强各民族人民的道德文化培养,提升民族全体成员爱国、爱党、明信、守礼、团结、友爱、互助、互敬、自强、奉献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严格禁止崇洋媚外的思想,以互助互利的发展形势寻求民族整体发展。

3.4加强民族团队协作精神

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团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想要使民族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使民族整体文化形势再上一个台阶,就要首先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由此可见,团队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例如:某市的民族文化工作开展中,工作主要负责人根据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及生态情况、所传承的文化内函情况等对该地区民族文化发展制定了具体的目标。民族文化工作人员将国家发展政策大力地宣传给民众,使民众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国家出台的新方针政策,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建设全体人员与民众通过多次深入交谈打好了一定的民众基础关系,使该地区民众对民族文化建设都十分技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协作力量。在这种良好的力量协作下,该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十分顺利。

结 语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文化底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工作开展前,要根据具体的民族文化特色采取具体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证民族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也才能保证民族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新时期青海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随着我国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原本十分落后、封闭的青海文化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也步入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取得了今天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新时期,青海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有新思路。

【关键词】青海 文化事业 新思路

1 保护和发展青海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构建具有青海特色文化背景的特色经济,应该成为青海在21世纪发展的新思路。青海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走特色经济之路,更需要走特色文化之路。特色经济是在特色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显现的,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一个方面,就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书记指出:“宣传文化工作能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在很大程度上看又没有一批好的精神产品。优秀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世代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这一切决定了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和开发青海独特的文化资源对于青海经济腾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到资源人们首先先到的是石油、天然气、矿产,但历史悠久的宗教资源、古文化资源、民俗民间艺术资源又何尝不是一种可以开发的潜在资源?与有形资源相比,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更具潜能,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青海是祖国西部的一个特色文化资源省份,蕴藏的独具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绚丽多彩。“从总体上讲,青海的文化资源主要由地域(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古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及与以上文化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组成。”[1]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高原明珠”青海湖及扎陵湖、鄂陵湖、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可可西里湖、哈拉湖等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星散于山川、草原。林木繁盛、水色旖旎的孟达风景区有着“青海高原西双版纳”之美誉,坎布拉等处的雅丹地貌是难得的地质奇观。青海的许多自然生态景观大都有美丽动人的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曾有国内著名学者把青海喻为“中国的希腊”。

但是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恶劣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贫困的经济和落后的文化状态。二者的恶性循环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又时刻侵蚀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生态。“过分的农牧,造成严重的沙化和牧场、农田的退化,如今的青海湖湖水正以惊人的速度减退。由于经费的缺乏人们无力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而且一些人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铤而走险,破坏本民族的文化遗产。”[2]青海省都兰县唐蕃古墓群被大肆盗掘就是明证。如今一些民族的优秀观念文化和习俗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正在逐步地消失。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损害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成为青海文化工作当前的首要任务。青海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的传统在各民族内部凝结为强大的凝聚力,聚合着民族的群体和民族成员。对于这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各民族间进行交流和理解,促进青海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从而为青海的经济开发提供优越的发展和投资环境。而作为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有的还走进世界艺术殿堂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已初见端倪。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五大又对文化战线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文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提高及引进文艺文化高级人才的机制、措施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青海省文化人才奇缺,制约了文化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改变用人机制,实行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有才能的文化经纪人才。文化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建设。文化事业的各项任务,归根到底要靠人去完成。“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文化队伍。”[3]

3 树立“多元化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的观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个主要的世居少数民族。土族与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与个性化的民族民间风情与民俗。青海是国内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族也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藏族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在衣食住行及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习俗和风格,创造了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科技、宗教方面的辉煌成就。”[1]整个藏族地区堪称“歌舞的海洋”。玉树地区的藏族舞蹈独树一帜标领风韵。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举世公认的中国藏族说唱文学巨著。流传在藏族民间的神话故事、谚语等哲理深邃启示性强。至于酒曲、情歌(拉伊)、祝词等,更是人人得以说唱。青海藏戏集歌剧、舞蹈、哑剧等表演手法于一体,经典剧目常演不衰是藏民族戏剧艺术的奇葩。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中积存的用藏文书写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文化史料、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藏医药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是历史悠久的青海少数民族之一,土族民间舞蹈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土族婚礼始终伴随着歌舞。土族的民间体育项目“轮子秋”为其独有。土族阿姑的刺绣品巧夺天工,行销海内外。撒拉族先民于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的历史传说,给这个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撒拉族民间传唱的撒拉曲、宴席曲等,音乐语汇美不胜收充满诗情画意。另外蒙古族“那达慕”活动是以马为主题,集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民族文艺盛会。青海汉族过年时所耍的“社火”,是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综合的表现性艺术。“花儿”是青海最具魅力的民歌演唱品种,久负盛名,“花儿”深受青海汉族及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的喜爱。

正如动植物学家一直在强调动植物品种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多元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极为重要的。因为她可以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多彩的基因。青海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是我们民族的魂宝。对此我们必须百般关爱,把它认真地保护起来,而不是将其同化。文化的同化不但有碍民族感情,有违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同时,对我们的多民族的文化建设也将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