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9:43: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影视旅游是影视业与旅游业之间产业融合的结果,所表现出的合作互补、共赢互惠的关系为增强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关键的切入点。
关键词:影视旅游;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竞争力
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运作的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娱乐观众的同时激发了人们印证和寻找剧中那些“有意义的地方”的出游动机。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的延伸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影视剧观众加入旅游者的队伍。影视旅游不仅能为双方提供深度的合作机会,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融资热情和管理创新,而且极有可能创造出1+1=3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业/旅游业的文化生产力。
一、影视旅游在甘肃影视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后影视产品,在西方被称为“后电影产品”或“电影后产品”(post-movie product或者post-film product)。后影视产品的开发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影视剧本身开发出衍生品。即在影视剧播映期间,借助影视剧的影响力,通过海报、出售音像版权,制作VCD/CD/DVD产品等形式,全方位地开发与影视相关的产品,创造市场价值。另一种是对与影视相关产业产品的开发,如出版改编的书籍,发行玩具、服饰、文具、纪念品等,制作相关游戏,开发相关旅游线路,建造影视主题公园等。后影视产品在影视业中的分量渐增,延伸了影视产业的价值链,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影视剧的附加价值,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学者马丁・戴尔认为,“电影工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影片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在于它为企业和其他领域合作提供了多少机会。这些领域包括电视产品、主题公园、日用消费品、原声带CD、书籍、电脑游戏和互动娱乐。所有这些都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而增加了收入。电影为这个魔术般的王国提供了钥匙。”[1]以影视作品为中心,向周边产业的扩展,成为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形式。美国每年有70亿美元的电影产业收入,国内票房收入的份额仅占电影产业的27%,电影后产品占到73%。影片《星球大战》三部曲的票房总收入不过10亿美元,相关商品收入却达40亿美元[2]。作为“后电影产品”形式之一,影视旅游是影视与旅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电影旅游(film tourism)、电影引致的旅游(movie-induced tourism或者film-induced tourism)[3]。目前的影视旅游,从行业范畴上来说,它应该属于后影视产品中的旅游吸引物,也是影视边际效应在旅游中的体现[4]。
影视旅游对影视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导向作用,对影视产业也有很强的效益。当《廊桥遗梦》风靡全球时,拍摄地麦迪逊立即引来无数游客;魔幻片《指环王》三部曲的大获成功,使外景地新西兰从一个普通的国度化身为观众心目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土世界”。韩国电视剧的影响力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益:《冬季恋歌》使往日一到冬季就人迹罕至的南怡岛,成为一个四季旅游的新热点;《大长今》更是以宫廷美食及传统民俗体验为卖点的主题旅游项目引起了新一轮的韩国观光热潮。而这股旅游热潮再一次掀起了观看韩剧的巨大兴趣。
目前,甘肃省的影视产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态。面对当今影视产业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影视旅游对于正在谋求产业化发展的甘肃影视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后影视产品这一新兴业态应该被纳入到甘肃影视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实际上,甘肃省发展特色影视剧创作与生产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风土人情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的拍摄,目前已带动了影视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对影视旅游的整体开发来带动甘肃影视市场的后影视产品开发,以促进甘肃影视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产业规模的升级,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甘肃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甘肃影视旅游资源形式
影视旅游资源是引致观众产生旅游动机,进而发生旅游行为的旅游吸引物。狭义的影视旅游资源包括成功的影视剧作品或拍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如民族民俗活动、宗教仪式、节庆活动,文物古迹、古老工艺的制作和产品。而广义上还应包括该地区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和传达的精神内涵,以及与影视情节相结合的体验类活动等。这些不同层面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猎奇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影视旅游的特征。
(二)甘肃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按照影视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影视业与旅游业之间产业融合的不同水平,可以把影视旅游大致划分为从低到高的三个层面,即影视剧外景地、影视城或影视基地、影视节与主题公园[5]。目前,甘肃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前两种类型。
1.影视剧外景地。各类在甘肃取景的影视剧作品在剧中展示了本地的风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吸引力使甘肃成为全国比较重要的影视剧外景地。敦煌、景泰、张掖、武威、民勤、甘南、永登、榆中、天水等地都曾作为影视剧外景地出现在银屏银幕上。其中,敦煌和甘南夏河县的影视旅游效应最为突出。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敦煌热和敦煌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三十多部影视作品到敦煌拍摄外景,使敦煌成为西部影视拍摄的新热点。《敦煌》、《大敦煌》、《敦煌再发现》、《大河西流》、《新西游记》等展示最多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点,《英雄》的外景拍摄地敦煌雅丹国家地貌等自然景观,都成为国内各大旅行社设计的敦煌旅游线路中的观光游览地。2007年是敦煌影视丰收的一年,借助影视剧的拍摄,该年度敦煌共接待中外游客140万人次,增长16.7%,实现旅游收入7.91亿元,增长12.59%[6]。现阶段,敦煌影视旅游的发展是甘肃省内最具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从开发利用的模式来看主要是外景地旅游,同时开发了敦煌影视城(又名“仿宋沙洲城”)以有计划地涉入影视旅游的第二层面。
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将外景地选在甘肃南部重镇――夏河县。美丽的夏河风光和佛教重地拉卜楞寺与体现该影片净化灵魂的主旨非常贴切。影片上映后,给夏河县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2008年游客人数达到35万,比2007年增长了25%[7]。随着2010年《三枪拍案惊奇》的热映,片中外景地张掖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逐渐升温,日接待游客量500余人次。“麻子面馆”在电影拍摄结束后被保留下来,成为丹霞地貌中一处人文景观,为景区旅游创收。景区的门票已经从2009年的2元涨到2010年的20元[8]。
2.影视城或影视基地。甘肃的敦煌古城、黄河石林、青城古镇已经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影视基地,其中包括两座影视城,即敦煌影视城和位于景泰的大敦煌影视城。1987年,中日合拍历史故事片《敦煌》时,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参考中国古建筑风格设计建造了“仿宋沙州城”(即敦煌影视城)。敦煌影视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凡是到敦煌的日本客人大都知道敦煌影视城是为拍摄电影《敦煌》而建造的。
景泰县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近年来受到影视界的青睐。《神话》、《花木兰》、《西部热土》等十多部影视剧分别在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处拍摄。大敦煌影视城已建成并向游人开放,其大漠、敦煌、绿洲、黄河以及宏伟气势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精品影视基地。黄河文化题材电视连续剧《黄河浪》、《老柿子树》、《黄河古镇》以甘肃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为影视基地进行拍摄,突出反映了甘肃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其中,《老柿子树》一经CCTV-8播出,极大地吸引了国内观众对甘肃的关注。据统计,仅在甘肃,就约有96万观众观看了该剧[9]。兰州市各旅行社设计了主题为“看老柿子树,游古镇青城”的旅游线路,对《老柿子树》中的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刻葫芦、兰州水烟的制作等打着深厚甘肃烙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推介,青城古镇也举办了榆中青城民俗文化旅游节,为游客提供具有浓郁民俗民风特色的表演和展览。
三、开发影视旅游加快甘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首先,应转换政府角色。政府对文化产业所给予的各种政策和资金扶持,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有意识地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合经营开发。在影视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中使用宏观调控手段,将发展影视旅游作为提高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为影视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应形成部门合力。在全省旅游业的经营运作中,应认识到影视作品对旅游的传播和促销作用,进而对现有的影视资源进行挖掘,将其转化成适合市场要求、符合影视旅游者需要的影视旅游产品。影视文化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相互衔接和协作,以打破行业界限和区域界限,共同为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努力。
最后,应搞好市场运作。一方面,甘肃省旅游景区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各影视拍摄机构和投资商前来拍摄外景或制作影视剧。另一方面,可以专门为景区度身定制影视作品,以影视制作来引领我省的景区开发,同时带动影视文化的市场化。
(二)搞好甘肃题材影视创作,主动寻求影视合作
影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影视剧的文化品质。只有以文化诉求作为市场竞争的价值导向,才能将影视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高度,使其成为一种具备特定的创新空间和品牌效应的力量。如果对影视剧不能进行深度的文化开发或者影视剧不能有效地将剧情与外景地结合在一起,缺乏文化品质这个“内核”,将无法长期持续打动观众。开发影视旅游首先应搞好甘肃题材影视创作。影视旅游并非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影视作品把甘肃外景地的自然风光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诱使观众成为潜在游客。当影视剧的情境融入到外景中,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则更加鲜明,如《庐山恋》中浪漫的爱情和秀美的景色相得益彰、《大红灯笼高高挂》使乔家大院成为封建社会婚恋文化的缩影。一部为公众所熟知的影视剧,会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主题和旅游品牌,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更加鲜明。
旅游经营单位也不应坐等影视剧的拍摄机会,而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寻求与影视制作方的合作,借助影视剧的传播,开展全方位的整合营销传播。影视与旅游目的地会在这种合作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全力打造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视剧情与拍摄地旅游资源的结合,会使影视剧中的文化注入旅游地之中,由此在提高其知名度的同时,增添了文化内涵,文化的永恒魅力将形成旅游地的旅游品牌,按照这种文化品牌可以形成开发不尽的资源。
(三)借助影视剧开发更多具有文化内核的影视旅游项目
甘肃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应有意识地策划相关的影视剧作品或举办各类影视活动,进而纳入“后影视”意识和“后影视”的市场观念,围绕影视节目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即对于影视旅游项目的设计,不仅停留在自然风景观光、人文艺术欣赏、历史民俗参与的层面,还应紧密结合影视情节开发角色扮演、内容体验等更为新颖的项目。如《月圆凉州》反映了13世纪初发生在甘肃凉州(今武威市)的“凉州会盟”这一历史事件。借助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可以适时地推出“凉州会盟”演艺表演,设计游客参与的少数民族舞蹈,采用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游客参与式的后期制作,提供影片中的场景道具、服装设备和导演摄制服务,让游客参与剧情表演并等体验型的旅游活动。
四、结论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后产品之一,延伸影视产品产业链、带动旅游效应,有效地提升了影视文化产业的深入程度。充分挖掘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影视创作,有效开发具有文化品质的影视旅游项目,势必将促使甘肃省影视文化产业进行转换和升级,提升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摘 要]文化产业的热潮正在掀起,但我国目前的文化出口总额偏小、附加值低、结构失衡等问题仍然突出。本文以灰色关联理论(灰色关联理论是邓聚龙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其原理是根据序列曲线形状的紧密度来判断其竞争力的相似程度)为基础,测定和比较中国和世界主要文化贸易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通过比较中国文化产业各要素竞争力的优劣势,为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扩大文化出口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纽带。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被国际公认为21 世纪最具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针对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究竟如何?
1 评价指标的选择
本文从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两方面出发,综合考察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具体指标的设定中,确定了四大类指标下的7项小指标,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生产要素和需求要素属于投入要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属于产出要素。
2 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了对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个整体评估和国际比较,需要综合评价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文化产业内最有竞争力(理想国家)的各指标值作为参考数列X0的各实体x0k,被评价国家文化产业的各指标作为比较数列Xi的各实体xik,求关联度ri。关联度越大,说明被评价国家文化产业与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越相似,其国际竞争力就越大;反之,国际竞争力就越弱。
2.1 选择参考数列
2.4 多层评价系统的最终关联度
利用加权平均合成法计算多层评价系统的最终关联度。权重为W=(w1,w2,…,wn),tk=1wk=1,t表示该层中的指标个数,则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R=(ri)l×m=(r1,r2,…,rm)=WET。
将第k层各指标的关联系数进行合成,分别得到上一层(k-1)各指标的关联度;然后把这一层所得到的关联度作为原始数据,继续合成得到k-2层各指标的关联度;以此类推,直到求出最高一层指标的关联度。
2.5 产业竞争力大小排序
根据关联度ri=(i=1,2,…,m)大小进行排序,关联度的大小排序代表了产业竞争力的优劣次序。
3 中国与世界主要文化贸易国的竞争力测评
本文选取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印度5个国家作为评价单位,依据是:首先,这些国家涵盖了包括欧洲、美洲、亚洲在内的主要文化产业大国,具有一定地理上的代表性;其次,研究对象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水平、社会背景、文化资源等众多方面都具多样性的特点;再次,这些国家是中国文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通过比较有利于中国制定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的战略。
各国的文化贸易数据来源:核心文化商品以及核心文化服务国际贸易数据来源于贸发组织数据库(UNCTAD);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个数来自World Heritage Centre;人均GDP和国民消费率来自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大学生粗入学率来自贸发组织数据库(UNCTAD)。
在时间的确定上,由于数据受限,尤其是文化服务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本文研究的主要是2005年的数据。
将所有指标列于表2,各国每个指标的数值可以得到一组参考数列,即最佳值V0=(33,82,39711,72.6,25.24,0.25,4.15)。根据公式(4),对表2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表3;利用规范化以后的表3,根据公式(7)计算各指标值与参考数列中最佳值的关联系数εik(i=1,2,…,m;k=1,2,…,n),列于表4(设定ρ=0.5),表4显示了指标层中第C层的关联系数。
表2 5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和最佳值[ZW(]数据来源:核心文化商品以及核心文化服务国际贸易数据来源于贸发组织数据库(UNCTAD);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个数来自World Heritage Centre;人均GDP和国民消费率来自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大学生粗入学率来自UNCTAD。
4 中国与世界主要文化贸易国家的竞争力比较
从最终层A层的关联度来看,本文所选取的5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差异明显。美国的指标值与最佳值之间的最终关联度数值高达0.9721,是唯一一个关联度数值高于0.8的国家,其次是英国(0.6177),两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强;日本(0.4421)和中国(0.4000)的最终关联度数值为0.4~0.5,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般;而印度(0.3800)的最终关联度数值不足0.4,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在生产要素方面,中国的指标值和最佳值之间的关联度为0.5048,低于美国(0.8605)、英国(0.6523),高于日本(0.4778)、印度(0.4032),排名第三。中国的基本要素丰富,但是高级要素缺乏,造成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文化创新不够。而美国、英国的高级要素则极为丰富,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需求要素方面,中国的指标值和最佳值之间的关联度为0.3395,排名最后,甚至低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0.4911),其他三个国家美国(1.0000)、英国(0.7563)、日本(0.5346)更是遥遥领先于中国。需求要素包含了人均GDP和国民消费率两项指标,中国的人均GDP和国民消费率明显偏低,总体的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刺激和拉动作用不明显。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的指标值和最佳值之间的关联度为0.3487,排名第四,低于美国(1.0000)、英国(0.4746)、日本(0.3981),高于印度(0.3333)。从数值来看,该项指标除了美国遥遥领先之外,其他4个国家的水平相当,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均不高。
在贸易竞争力方面,中国的指标值和最佳值之间的关联度为0.4218,排名第三,低于美国(1.0000)、英国(0.6452),高于日本(0.4005)、印度(0.3371)。中国在文化商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文化服务的竞争劣势明显;相较而言,日本的贸易竞争力虽然低于中国,但其文化服务的竞争却要远远高于中国。
由表5可以清楚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所在。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即基本生产要素方面优势明显;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人均GDP、国民消费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多项指标上劣势明显。
因此,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未来中国要紧紧抓准这些目前处于劣势地位的方向,进一步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5 政策建议
5.1 开发文化资源,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要开展国际文化贸易,面对国际文化市场,就应当放开眼界,充分利用人类共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就我国而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所在,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应用企业开发模式形成文化产品是获得国际市场的基本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文化产业的急速发展,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于尚未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文化资源而言,我们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来保护;对于已经开发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而言,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得产品价值能多途径、多渠道地得到释放。
5.2 提升产品质量,选准产品种类
文化产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内容,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亲和力、精神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我国的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内容。
文化产品走出去,针对的是国际市场,并不是在国内市场上受欢迎的文化产品都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语言、习俗、艺术样式等方面的不同,存在一个文化折扣的问题。因此,在走出去之前,我们一定要有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哪个地区的市场,以哪个品种作为主打产品,都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5.3 鼓励文化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基础,创意是表现方式,两者结合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文化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的文化企业急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现代社会,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它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将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
5.4 加强人才培养,接轨国际市场
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是资金密集、人才密集和智力密集。文化贸易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重要瓶颈之一。要加快中国文化出口的步伐,就必须在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上多下工夫。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文化企业所需的各个环节的人才,包括创意人才、制作人才、经纪人才、销售人才、管理人才等。
人才的培养是源头,激励措施是鼓励文化人才发挥效用的有效保证。文化企业必须加大人才机制的创新力度,优秀人才进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上,要建立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胡琼晔(1986―),女,上海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贸易。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无烟环保产业”,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制约因素 提升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创意、智慧、技能,对技术、经济、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使其融合,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创意活动,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包涵创造力,文化底蕴,知识产权,故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化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高附加值,产业覆盖范围广,波及程度大,污染程度低,能源消耗低,资源节约生态型产业。
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在46.08万个法人单位中,有内资单位44.87万个,占97.4%;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为6276个和580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从2006-2009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见图1),呈现总体递增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比率在2006-2009年期间,分别为17.1%、25.2%,19.0%和10.1%,其年均增长速度达17.84%。同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5%、2.6%、2.43%和2.5%。
2009年中国“文化企业30强”,其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双双超过10亿元的有21家,税前利润超过亿元的有24家,分别比首届增长31%和7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税收体制不完善,重复征收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对文化产品征收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四类,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呈现“双高”的特点,且增值税制度具有征税范围过小、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营业税的缺点。此外,在我国,文化产业的税收体制至今与其他商品的税收体制不一样,营业税制度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制度性障碍。2009年,我国增值税改革又前进了一步,即由原来的生产型改成了消费型,但是营业税的改革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营业税的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缺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理解狭隘,导致针对文化产业的税收呈现税种分散、方式单一、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综合来看,我国缺乏统一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二)概念理解狭隘,流通体系缺失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不统一,而我国采用的文化产业是指狭隘上的文化产业,这使得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只局限在很小的空间内,最终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部门之间分割严重,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等充分流通提供保障,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出现资金断裂、信息断裂等情况。此外,由于文化产业流通不连贯,导致文化产品在流通中间断,这容易使得文化产品在流通中出现版权泄露等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工信部这四大部门,由于考虑各自的利益,四大部门在颁布政策等方面,都是根据其所管辖的范围来进行的,这势必会导致文化产业整个链条发展的政策重叠、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种多头管理不利于文化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影视播映单位,出版社,音像制作,服装玩具生产公司等,这些企业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有障碍,这进而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要求其专业人才具备一些独特的品质:对艺术的灵感;对技术的敏感。但是在我国文化界,情况令人堪忧,懂文化艺术的人才电脑制作技术差,熟悉电脑技术的人才其艺术素养的功底又薄弱,这都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自身缺乏文化创意的师资和适合的教材,何谈用前沿的文化创意理论与实际的文化创作相匹配。除此之外,目前文化产品的商业运作人才也极为匮乏。由于文化产业的各类相关人才稀缺,最终导致我国文化市场大部分被日美所占据。
(四)文化企业多而小,市场集中度偏低
本文以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作为计算指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进行度量。绝对集中度指标也成为集中率,它一般是用前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累计数占该行业总量的比重来表示。
CR(n)=∑ni=1Xi/X
其中:CR是市场绝对集中度指标,n是前几位企业个数,Xi是第i个企业的员工数(营业收入、资产数额等),X是整个市场的同类产品的员工数(营业收入、资产数额等)。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181万人,根据排名前8位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数(见表1)计算的2008年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1,CR2,CR3,CR4如表2所示。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经济学家依据集中度来划分产业结构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用贝恩(见表3)的分类方法对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表2 和表3可以看出,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竞争型,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内的企业数目偏多,而每个企业的规模偏小,即市场集中度偏低。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完善税收体制
从税收方面看,必须把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产品统一征税,采用平等对待的态度。在完善税收体制时,重点改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的特性。一方面,有步骤、有重点的扩大文化产业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减少文化企业税收负担,并且可以实现公平征税。另一方面,合理规范文化企业所得税,给予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尤其是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予西部文化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提升西部文化水平。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关税收政策,以利于文化企业进行合并整顿,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二)健全文化产业流通体制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个环节,一方面满足消费需求并指导消费,另一方面指引生产并为生产服务,具有商品运输、保管、销售、购买,风险承担,金融运营,信息传递,市场评价等功能。具体对文化产业来说,流通可以为产业提供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动向信息;可以把文化作品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者,起到商品交换的功能;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渠道,节约资金;可以减少文化产业的风险。
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建立以文化为中心的流通体系,从核心层面的制作企业来说,主要有音像制品公司,图书出版集团,影视播放单位,游戏开发公司,文化艺术展览,歌剧团等。从管理部门来说,主要有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信息产业部四个部门负责。这个流通体系需要这些制作部门以及其管理单位共同配合,加强他们之间的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商品流通、物权流通等,这样有利于文化产品制作部门拥有充分的信息、资金,且风险由于多方协作被分担而降低。文化产业体系的流通有助于宣传文化作品,为文化作品进入市场进行预热。
(三)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
第一,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应该敢于打破行业壁垒,以产业平台吸纳现有的各方人才。从创作角度而言,从现有童话、剧作、小说作者中选拔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性和创意型人才培养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其次,影视、音像产业内部培养了一批精通文化产业运作人才,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这些人吸纳到制作平台中来,这样制作出来的文化产品不管是从视角还是从听觉都更易被接受。第二,创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采用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采用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的方法成立文化创作教学培训中心,大量引进国外创新思维、文化产业链培育技能等,很好的利用国外先进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和内涵,为我国文化产业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创造条件。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可以增强杰出的创意人才、编剧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对文化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该注重文化氛围的培养,这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产业潜在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才,为我国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奠定基础。学校除了每年举办体育运动会外,还应该举办以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年活动。
(四)加强文化企业的垂直联合
在我国,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竞争型,即文化产业企业数目偏多,而每个企业规模偏小,即市场集中度偏低。为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让文化企业进行垂直联合,即内容提供商与发行、播映等平台的合并、收购或者联盟,把一些在全国制作一般的企业作为领头企业的一个分支机构,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文化产品生产的高风险,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文化企业联合,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使之可以与国外大型文化企业进行竞争。
作者简介:
王春艳(1982年-),女,陕西蒲城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
韦晓宏(1966年-),女,博士,兰州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生态经济。
[摘要]体育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文化产业不仅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识,更成为了财富与价值创造的生产力之一。体育文化产业既可以为公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产品,也可以不断满足公众日益上升的精神需求。决定体育文化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传媒、体育文化资源与体育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与创新、体育文化消费、生活质量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区城文化竞争力的有机整体。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必须采取抓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构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等策略。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体育文化是物质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精神层面看,体育文化也有科学教育的内涵,它在提升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格境界、净化道德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文化主要包含体育理论和体育道德建设、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育新闻事业、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创新、体育民族文化保护、体育对外文化交流与人才队伍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分析,体育文化也可分为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体育文化产业,则指体育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体育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它构成体育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体育文化产品、体育文化传播服务、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体育文化产业的补充。体育文化产业也可分为三个层面:文化产业核心层、体育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体育文化产业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为体育文化产业核心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为体育文化产业外围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为相关体育文化产业层。在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近年来,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国家政策以及经营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较为薄弱。现代社会,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标识。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决定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传媒、体育文化资源与体育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与创新、体育文化消费、生活质量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有机整体,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现实体育文化竞争力状况,也影响着国家的竞争潜力。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它表现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体育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它表现为体育文化产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的组合;从体育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精神性来看,它表现为公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可表现在四大能力方面:一是整体创新能力。指体育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由于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化内容,而体育文化内容是影响千百万人的心理、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同、扩大国际和国内影响的根本要素,这决定了创新能力成为体育文化产业最宝贵、最核心的产业能力。二是市场拓展能力。指体育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在已有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三是成本控制能力。指体育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调整,促进有效竞争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体育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协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自我维持、独立运转的封闭系统,它要不断获得信息、智能、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的支持,避免过多地消耗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智能资源等的不断投入与优化组合,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实现扩大再生产。上述的四大体育文化产业核心能力,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一是产业实力。它是市场拓展能力的基础,市场竞争首先是实力的较量。它采用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最核心的是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体育文化产业占当地GDP总量的比重,其次是采用体育文化产业万元资产的利税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总量等。其二是产业效益。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比和动态指标来反映。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越高,其产业效益越高,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在产业效益的指标中,最核心的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本地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三是产业关联。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体育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一个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利用文化资源的投入,对其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反复产出,包括为相关产业提供丰富的市场附加值。在研究体育文化产业关联度时,可以选择本地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体育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如旅游业、交通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告业等的带动率,海外游客与本地人口的比率等来体现。其四是产业资源。它是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装备、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条件。由于体育文化产业不但需要资本、自然资源等硬资源,还需要人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人口等。所以,在考虑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源时,要考虑人文发展指数。其五是产业能力。它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成长性因素,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等。最核心的是本地体育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获得专利的数量、获得省市以上文化艺术奖项的数量、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等。
就目前来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传媒竞争力不强,有线电视人户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国际互联网用户率指标不高;体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体育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被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体育文化创新竞争力不足,体育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体育文化创新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体育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相对较低;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大众在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享受型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存在着超前发展,而基本体育文化消费、发展型、智能性体育文化消费却表现为投入不足、增长乏力。要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要充分认识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实力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价值。当代国家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国家发展后劲的强弱较量中,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已经演变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国家竞争中,谁拥有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谁占据了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无所不在,尤其是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的融合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的互动趋势愈加明显,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重点从工业转向高新科技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在此过程中,体育文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重点从工业转向高新科技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在此过程中,体育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抓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构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各级政府要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中,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综合协调等。要促进体育文化产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后劲。首先应按照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成立体育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行使政府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监管职能,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其次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事和政企分开,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要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识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文化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切实加大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体育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体育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培育优势行业、优势地区,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形成以广播电视业为主体。兼营相关产业的现代综合传媒业。要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建立文化网站;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应用软件,全力推进体育文化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
(三)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要设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对一些重大项目政府要进行引导和扶持,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体育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同时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允许社会和个人兴办体育文化艺术基金。要逐步扩大体育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要调整体育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体育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要加快体育产业园区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园区对于带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加速、整合的作用。要使体育文化产业园区真正成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以创新的理念打造体育创意产业园的特色。要发挥规模效应,力争使体育文化产业园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重要增长点。
(五)加快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努力完善体育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结构,加大体育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府对体育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要动员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要设立投入机制和引导机制,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社会资金向体育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流动。要培育健康的体育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加大体育文化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培养市民的体育文化消费意识,让体育文化消费真正进入广大市民的生活。
(六)要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要进一步集中精力和资源,使体育文化品牌得到不断提升、辐射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在推进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大大突显出来。文章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目前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祁述裕等编著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是比较权威的著作,该书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比较概念,从国家角度谈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该书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等5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并将5大要素具体分解为17个竞争面、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赵彦云(2006)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基于文化产业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内在发展能力,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与文化产业活动的竞争力。徐萍(2006)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表现为:第一,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在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第二,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强;第三,居民收入水平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第四,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文化产业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五,市场开放、法制健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环境优良。花建(2005)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7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李宜春(2007)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业对于该国或区域文化资源享赋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品及其服务为国民经济体系贡献价值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总和。
(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它直接体现一国或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指文化产业赢得长期竞争优势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战略管理范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应具备的某些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它包括了4大核心能力:第一,整体创新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市场拓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已有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第三,成本控制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促进有效竞争,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协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在文化管理上,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尚未理清。文化主管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既难以形成合力,又使经营单位在工作中无所适从。文化行政管理结构的不合理是引发文化行业管理中许多问题和矛盾的最大根源。在文化的管理手段上,表现为存在“重行政手段管理,轻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的现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各类文化产业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时,缺乏科学高效的手段。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很少。在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很难开展文化活动,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产业了。并且,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造成文化产业供求不平衡。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必将得以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
(三)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
在目前特定发展阶段,很多文化产业企业仍然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文化产业缺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从国外经验看,跨国性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产品差异性较小,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不足,在内容上、运营模式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单位是国家高度控制的领域,目前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必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形成了行业管制严,进入退出存在较大壁垒的局面。
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现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一)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产业政策的制定。首先,在文化产业组织政策上,第一类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促进有效竞争政策,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主要有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第二类是充分利用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目的是限制过度竞争,主要有直接规制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其次,在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上,力求做到纠正文化产业发展偏差,促进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和支持对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缩小文化资源分配的差距,促进社会文化公平。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上,从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两方面分别制定相关政策,以实现文化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目标,给予文化产业发展恰当的定位;促进文化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形成文化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力。
(二)转变观念,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
应该继续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树立更加开放的大文化发展观。树立新型的文化产业观,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新的富于时代性的准确定位:一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从“依赖政府、行政推动”转变到“企业自主、市场运作”上来;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视野从“生产经营、固守本业”转变到“资本经营、多元发展”上来;三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从“以文补文、以文养文”转变到“壮大产业,繁荣事业”的高度上来;四是把发展文化业的主体范围从“脚下之产、国有之业”转变到“天下之产、国民之业”上来;五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从“画地为牢、小富即安”转变到“合作双赢、永不知足”上来。
(三)健全文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是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上寻找措施和制度保证,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式下党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二是要深化文化产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人才社会化管理机制。三是要加快演出、展览等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推进集约化、系统化的营销服务,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份额。四是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跨地区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在运行机制方面,一是要建立现代市场机制。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来策划、造势、包装和运营,按照市场的要求对文化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重组,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化产业扩大再生产需要的生产、流通、营销、分配、消费机制,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建立保证文化产业正确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当在其职责权限之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基本规则,提供各种信息,创造良好的交易平台,而不在于直接插手企业的具体运作。三是要创新激励机制。只有增强了微观活力,激发了文化主体的积极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增强,文化产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四是要建立创新机制。创新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才能占有新资源,打造新品种,做成新品牌,形成新影响。五是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的文化投入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首先,注重调整行业结构,建立文化产业综合开发体制,纵横拓展规模效益。在事业与产业、产业内部各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实现联动发展,实行多种行业联合开发、交叉开发。其次,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组织结构升级。在财政税收和融资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兴建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中小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相关度和集中度,以形成优化组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再次,优化产品结构,创造品牌,培育精品,打造特色与个性,避免同质竞争,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扩大文化市场准入范围的情形下,保持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五)打造强势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化经营,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名品牌是一个企业或产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业的声誉、促进产品销售,而且名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无形价值。我们应立足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结合、基础资源与独到创意结合、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结合,合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心整理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由市场解决开发资金、独到创意、最新科技手段应用,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
化娱乐品牌。
(作者单位: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