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3:1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专业技术教师的缺乏导致了乡镇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使乡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乡镇;教学点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即使在偏远的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的2015也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关键的一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大步跃进。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然而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尽管乡镇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提升工程的开展以及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2.以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为例,最偏远的观音教学点的电脑在2015年都实现了光纤100M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乡镇中小学校园网的接入,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3.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十堰云平台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好的应用和转变。
4.基本所有乡镇中学、小学都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但是村小及教学点还欠缺,网络教室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的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
2.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基本每节课都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乡镇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停留在找课件修改后上课的层面上,特别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上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3.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充分。在乡镇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在乡镇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
三、如何解决现阶段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乡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只有领导重视了信息化建设,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同时,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Y金管理、人力调配、政策制定等都要靠领导的决策,这样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正常推进。
2.加大培训,首先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其次培训教师。教师信息化提升工程恰到时机,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之中,学校把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通过三级考核全面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极大地促进中小学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争创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做好资金的统筹管理,努力配足配齐硬件,丹江口市已经建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开放型教育信息网络;各级各类学校建成局域网,校际之间应该真正实现相互访问,资源达到共建共享,组织全市相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用教室建设,每个学校要配齐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录播室、网络监控系统等。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剂,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乡镇中小学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机制,注重运用,讲究实效,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摘要: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其中农村中小学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这一局面,通过解决现有各种矛盾,通过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国家也通过各种网络研修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但是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与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中小学信息化现状
(一)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由于灾后重建等原因,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的中小学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等待论”、“多事论”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化的设备没有到位,那么先等待设备基本完善后,再全面开展信息化也不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给我们“找事”,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本来就忙了还要鼓捣新的信息化,这么多年没用信息化也教出了不少的人才,对信息化很有抵触情绪,相对于设备的可快速补充和发展,信息化师资的缺乏和培养乏力更是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二)信息化与传统教法的矛盾
传统教法是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倾囊而出,将毕生所学“传功”给学生,是私塾式的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起着“引导”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
(三)信息化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的矛盾
由于学历层次和年龄的原因,更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较多为高学历或年轻教师,他们更能吸收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思维更开阔。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远离城市,这部分教师的因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流动性很大,使得信息化的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出现某个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核心骨干流失,信息化教学中途搁浅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中心”的矛盾
关于课堂教学“中心”的争论已经展开了很多年,教师和学生,谁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较多农村学生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还会出现差生放任自流,不参与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加强注重主体,加强协作学习,重视课堂拓展和教育的全员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培养
(一)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的持续投入,避免“无源之水”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由于农村的财力有限,信息化投入自主筹资能力较弱,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建成后往往因为“一锤子买卖”导致维护跟不上而造成闲置。如何保证信息化硬件的可持续是需要各个层面思考的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库形成网络,避免“各占一城”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网络化,使信息与知识共享。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近些年来的教育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1. 学习资源繁杂,通用性较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通用的标准,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组织,普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 教育资源库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的教育资源库形式一般为各种题库或者课件的集合,大多数为课本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为简单网页或者直接上传PPT,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数字化的资源不仅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在开发后不再更新,缺乏后续的改善和服务。
3. 资源库的管理亟待加
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库来源途径一般包含“自建库”和“商业库”,“自建库”一般由学校或者教研机构开发,商业库来自于商业机构的开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建库还是商业库,都只注重资源数量,不重视质量,资源库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三)继续加强信息化师资培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信息化师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改革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四)加强中小学师资可持续发展,增强合理“流动性”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突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教师。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3.探索建立中小学城乡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模式,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教师交流和调配,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为基础和攻坚的部分,通过解决现有矛盾,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作者简介:范斌,男,1962.12,四川绵阳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研究。
【摘 要】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和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因此,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策略,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教育是发展和兴国之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然而,目前农村的教育状况和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暴露出了许多突出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因此,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经过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年来,出现了农村的中小学生大量涌向城镇,使农村学校出现生源大幅度减少、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基础教育日趋萎缩的现象。对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生源大幅度减少
其原因是:首先,由于各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到位,近20年的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是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的首要原因。其次,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开阔了眼界,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送孩子进城读书。第三,当时的教育改革者,抱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愿望,大刀阔斧地撤并学校,把学生向县区、乡镇中心学校集中,人为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减少。
(二)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低
由于政府的经费主要投入到城镇的重点中小学,而农村规模小的学校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硬件条件陈旧落后、设施简陋。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仅有几个教室或一幢陈旧的教学楼,有的还是危房;而实验室与音体美器材奇缺,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空白。由于教学质量低,家长对学校极为不满而把子女转走。
(三)师资力量的薄弱,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虽然语文、数学教师较多,但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专任教师严重不足,课程难以开齐;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近年虽然补充了一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但大部分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苦,外地教师和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有的通过考试等途径进入条件较好的学校,有的因待遇太低而离开教师岗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多,许多孩子由祖父母带大,缺乏安全感、亲情感,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教育,一些孩子叛逆、自私、不懂得感恩。对于未成年儿童来讲,学校、家长和老师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督促力量明显薄弱,影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二、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采取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金投入上多偏向农村学校,加强硬软件建设,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力度,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技术配备,改善办学条件。另外,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上名额也应向农村学校倾斜。
(二)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合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合理规划、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根据生源情况,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调剂、分配教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实行经费拨付、师资保障、装备配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稳定区域内生源。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要想挽留住优秀的人才,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就必须推出优惠的政策,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培育优秀教师。具体做到:
(1)加强教师交流,整合城乡教师资源。首先,加大城乡教师交流。教育主管部门应每年从县城学校选派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到偏远农村支教,同时选派一定数量农村教师到县城挂职学习锻炼。其次,实行教师外派轮训学习,通过外出学习,为农村教师注入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设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设立农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秀津贴,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3)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要针对教师的现状,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一系列新观念、新课程、新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上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开展各类竞赛等活动,为教师迅速成长提供锻炼舞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四)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领导应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积极帮扶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各教研组应经常开展教学研究、交流和讨论,总结教学反思;同事之间多互相听课评课。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注重课堂监控、期中考试、期终考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重视留守儿童教育
对留守儿童,要因材施教,尤其从心理上对他们格外重视,并从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安排上进行综合考虑,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多举办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让学生感到学校集体的温暖,缓解爱的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律方面的课程,从心理上疏导,避免压抑和缺失带来的自闭、自卑性格和因无知而导致的违法事件发生。同时,注重对学生们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农村中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相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必将快速发展。
摘 要 教育信息技术在西部农村中小学应用水平还比较落后。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农村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基础,评价、培训、投入机制联动才能让西部农村中小学发挥后发优势,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1 引言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先进技术手段、理念的支持。但由于农村中小学硬件条件及思想意识所限,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停留在表层阶段,有些方面存在流于形式、舍本逐末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的加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硬件、软件、资金投入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条件、资源的有效应用,就将成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2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少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易用性的关注还不够明显。”[1]据笔者观察绝大多数的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次数非常少。教材有配套的磁带、光盘等,但也只是限于简单使用的层次,因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使用多媒体的评价分值较大,只有在上公开课、参赛课时多媒体应用才多起来。
教师独立制作、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差 百度下载幻灯片,稍加修改上课就用的现象普遍,遇有教学大赛活动,多找他人帮忙设计,有的找专门做课件的企业设计制作。
信息技术使用单一,教师单向主导多,学生主动少 多媒体的应用多限于幻灯片、录音机、光盘等,而Flash动画、几何画板、点读机、电子白板等应用的很少。教师主导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互动的少。在很多课堂上,学生还是在跟着老师回答、观赏。教育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囿于课堂上使用,不能延伸至课外校外,课外和校外,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使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的传授和帮助。
滥用现象普遍 课堂上,大量播放课件,知识呈现路径艺术化,形式多样化,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思考体验,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但一做题学生不能掌握重点。有的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或单词时,不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先入为主,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3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的原因
教师负担过重 2015年3月2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一文,文中列举现象表明: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太重,很多与教学无关;各类检查评比成了校长头上“紧箍咒”;期待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师静心育人。
统计反映,校长和教师承担了太多的正常工作之外的负担。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农村仍很盛行,家长非常看重分数,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的编制、管理等问题,教师工作量大,很多骨干教师在透支身体,根本没有时间去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也没有动力研究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
学校办学理念、条件滞后 很多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不能开足,很多时候被考试科目、开会、活动等挤占,再加上微机教室少,网络资源不健全,导致学生微机操作能力差,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互动不能实现,主动获取知识难。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充分满足教师的需求,学校只有几个固定的多媒体教室,使用时,还得调班级、调设备,很麻烦,这也是教师不常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培训指导力度不够 培训的机会少,尤其是一些先进的、有实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机会少。培训形式一般是自学或网络学习,考核松散,这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效果很差。
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深远价值,更重要的是没有辩证地使用信息技术,用其之长,弃其之短。比如,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气氛活跃的同时,也会因不正确应用影响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偏离主题,注意力被分散;网络又会使一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被一些垃圾信息误导。这些因素和忧虑影响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很多教师还担心多媒体的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应用多媒体有抵触情绪。
教育信息技术使用评价机制不科学 很多学校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纳入了综合考评中,但依据是在学校组织的课堂评比中是否使用多媒体手段,对使用的效果如何,却少专业评析、指导,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进展迟缓。
4 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建议
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目前还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路径,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解放时间、空间,进而解放大脑,精进业务。教师减了负,也有利于学生减负。教师忙得焦头烂额,他们怎么能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呢?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低,他们就不能深度参与多媒体课堂学习,并限制了他们课外、校外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这些体制机制的弊端制约了教育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出真招,啃硬骨头,深化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并立足现实推进教育全面改革,实行农村、城镇差异化的阶段性评价标准,制定有利于教师减负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要多创造机会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强化考核考试。要精心选择培训内容,使教师所学的新技术对教学效果产生明显作用。创新培训形式,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培训,用好远程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和协作区培训的作用。
同时必须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的指导,提高教师的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思辨水平。传统教学的面对面的真实情境和网络的虚拟情境,各有优缺点,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东西过多,不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恰当取舍。技术的应用要与教学内容融合,要注重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注重技术与人文的组合。例如,在注重语言文字体验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先想象,再呈现图像、视频;在注重机械原理分析的教学中,要使用透视效果的机械模型动画;在注重动态的数形变化的教学中,要使用几何画板等能演示动态的课件;在注重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把学习延伸至课下、校外(如翻转课堂)。
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 把教育信息技术纳入科学考核,有利于调动教师应用的积极性。要强化集体备课中教育信息技术的含量,形成共议共享的局面,做好教师使用频率的记录工作。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的科学性、高效性、整合性评价。并要对优秀使用案例存档,循环使用。鼓励应用研究与创新。
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 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尽力完善硬件设备,积极为教师、学生创造使用网络、多媒体等教育信息技术的条件。
5 结语
教育信息技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先进方法、优秀的资源,西部农村中小学要发挥后发优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吸取先进管理经验,让教育信息技术真正融进素质教育之中。现在国家正在推进全面改革、教育信息技术国培教育,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要抓住契机,顺势而为,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质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地会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从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的需要来看,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显然已不能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改革农村教育现状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农村;中小学;教育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缺乏。由于我国许多县级财政也存在众多困难,难以担当起教育投资的重担,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农村学校的操场破旧,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成了摆设,更甚者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这些设施。
2.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没有真正转变,本末倒置。虽然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增幅很大,但真正用于农村中小学设施设备配备、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估的经费少之又少,这使很多提高质量的措施难以实施。
3.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结构不优,体制不顺。年青轻教师不愿到农村执教,优秀的教师全力向县城流动,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不合理,如教师年龄普遍老化、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等。
4.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和家长把升学率看成是评价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对学生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教学、关注“学困生”群体的教学要求也还多停留在口号上、白纸上。
5.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存在。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另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没能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学校很少开设甚至从来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二、应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问题的措施
1.完善农村教育投入及成本分担机制。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分担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财政体系,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证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中引进多源头的投资渠道,多考虑吸引民间办学力量发展农村教育。
2.切实改变投入结构重硬轻软的局面。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给予了极大倾斜,但投入更多地用来盖房子、上硬件,而真正与提高质量关系密切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研究、专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却很少增加投入。这使教育投资的育人效益难以与投入总量的大幅提高同步提升,这种局面应该加快改变。
3.必须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建立培养能够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并从法规、制度上解决城乡教师定期交流任职和建立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等问题。在农村教师培训中,也应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农村教师首要的是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洞悉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趋势、动态和对教育工作的需求、
4.必须理清中小学的培养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新型农民,这是农村不可否认的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培养新型农民打好基础,这应该是农村中小学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它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其培养目标的全部。把握农村教育的“为农服务”的方向。农村教育必须确立为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其一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意识,只有热爱农村才会想在农村有一番作为。其二调整农村教育内容,实行“三教统筹”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5.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农村特殊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倾斜还远没有到位,农村高中负债运行的困局急需国家统筹考虑,帮助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环境亟待优化的现实也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量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场地与设备设施保障,生活教师、卫生与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和待遇等实际问题,都亟待提上政府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有步骤地尽快加以解决。
总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必须着力体现农村特点,必须适应城乡一体化格局中的新农村建设需求。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时,应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