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3:47: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民科技教育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如何加快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商品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民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挑战。
一、 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近年的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中,虽然通过农民科技教育人员的努力工作,促进了农业面向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农”工作成绩比较显著,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解决。
(一) 科技教育体系、队伍建设不完善
一是培训部门过多,乡(镇)政府组织培训的部门不统一,乡(镇)政府很少有整体的农民科技教育方案,造成培训不系统和重复培训的现象有所发生。作为乡(镇)政府没有过多精力组织培训,制约了组织培训的积极性。一些非农单位在总结工作成绩的时候,也能想起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出现了“摘桃子” 现象,缺少了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真实体现。二是师资匮乏,队伍老化。基层农民培训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基础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特色农业和农业多元经济的发展,年龄老化,在工作中常常出现吃老本的现象,没有或很少有进修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限制了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三是基层培训机构建设不完善。在体系建设上,没有形成一个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
(二) 缺少良好的市场导向和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式下,农民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缺少了解,连年种植重茬作物,造成经济效益逐年下降,农民渴望有一个好的致富项目。但在项目选择上出现了盲目的现象,看人家种植什么,自己就种植什么,由于农民对市场缺少了解,造成了增收难的后果。近几年有些乡(镇)政府也号召和引领农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市场机构,或者信息来源问题和市场竞争的不稳定,导致所谓订单农业也不能完整地按照订单合同执行,农民很不满意,出现畏惧心理,使农民的市场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越来越差,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也不敢尝试。由此导致政府号召和引导的项目难以落实,从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 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教育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十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强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也是由衷地喜欢。特别是农业税的免除和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地促进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农民培训中往往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教育,不利于当前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对策
要做好新时期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就要研究其思路和方法,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队伍,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发挥农民科技教育的作用,以适应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为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探析新时期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工作。
(一)加强县、乡、村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要加强涉农部门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指导,建立一支农民科技教育的专业队伍,整合现有县级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和其他相关培训机构,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的主要基地,使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集中精力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农民科技教育工作长抓不懈;二是国家要对其加强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层农民科技教育教研、培训、推广的需要。在充分发挥县级农民科技教育中心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乡级培训站的区域带头作用,满足其工作经费,配齐人员编制,逐步增加其独立开展农民培训的能力。村级建立培训点,有专人负责,并适当给予财政工资补贴,增加其工作积极性,使村级培训点真正活跃起来,同时当地政府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使其真正发挥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作用;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挑选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熟练,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基层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同时重视其学习培训工作,把农业最前沿的新技术、新理论、新动态传授给农民,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农民培训的需要。
(二)县级农民科技教育中心是农民培训的服务管理综合机构
一是负有对本地区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民科技教育方案的职责,同时要对本地区农民参加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农民有接受科技教育的权力,也有接受科技教育的义务,对农民的该项义务,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有权监督其履行。从而使每个农民都能接受培训,增强接受培训的意识,最后由强制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变。在培训过程中,把政府采集后的市场信息和政府相关政策扶持的产业项目及时宣传到农户,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 坚持普通型培训和提高型培训相结合
普通型培训是对普通农民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其懂得农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提高农民建设家乡和热爱祖国的热情,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提高型培训则是把村社干部、农民党员、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和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等,进行分类培训,让他们成为基层农村各项致富产业带头人。在培训内容上改变过去硬性培训为农民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加培训的实用性。做到训前调研,采纳和听取受训人员的建议,满足农民需要。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致富思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从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总之,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要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要求,不断调整教育培训目标与内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的不同需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桦甸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
摘 要:东平县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培训新理念;培训领域;培训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东平县积极认真地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作发展现代新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以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劳动技校等为主培训阵地的作用,以农业科技入户为平台,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创新培训手段,在很大程度发挥了科技培训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2a来,共计培训农民3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技术员1125名,农村党员1800名,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1亿元,促进了全县优质粮食、油料、蔬菜、畜牧、林果、蚕桑、水产、沼气及劳务输出等产业快速发展。
1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深刻认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该县地处鲁西南,山区、平原、涝洼三分天下,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大县,全县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8.94%,农业产值比重占30%左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为此,该县始终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平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经过全县各级的积极努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连年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现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必将影响和制约着东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加大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树立培训新理念,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结合东平县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坚持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将培训班设在项目实施村,采取集中授课、面对面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现场观摩等有效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即方便农民学习,又节约培训经费,农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使农民学到了技能,又增加了收入,深受农民欢迎,把经济能人培育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领头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培训。为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东平县择优选聘了四名大学生“村官”担作了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为大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在科技示范户中择优选聘了6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技术员,他们既掌握科技知识,又了解村情民意,非常受当地群众欢迎。通过近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又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威信,每次县人大代表评议部门,县农业局都在前三名,连续6a被县政府授予“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3 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力求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3.1 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围绕现有产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粮油、蔬菜、林果、蚕桑、花卉、农产品加工、农机使用保养维修等农业科技实用知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2 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富裕的现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了农学、食品加工、土地管理、财务会计、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土木工程、水产养殖、环境科学、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械电子工程、建筑装潢、建筑工程与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学、园林、园艺、林学、植物保护、畜牧、服装加工、烹调、家政服务等60多个专业技能。
4 创新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为实现培训的目的,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4.1 载体式培训
以县农广校为阵地,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载体,年培训农民15000多人。
4.2 流动巡回式培训
由于一些乡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建立了县、乡二级农业技术专家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流动宣传,每年春季、秋季、冬季,县农业局等农口部门都要组织农业专家赶科技大集,巡回讲课和咨询,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业生产。
4.3 娱乐式培训
为了使农业主导品种及其主推技术更贴近农民,让农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技术。县农业局将科学施肥技术、化肥使用与鉴别知识等7200余字的技术资料和50多副图片编制成扑克牌,图文并茂的表现出来,使农民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施肥技术。
4.4 保姆式培训
针对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较慢的情况,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村入户宣传的基础上,赠送党的农村农业政策、技术口诀、农产品价格行情表、市场信息致富经验等资讯服务,以方便受训农民学得实、用得准。
4.5 结合式培训
培训方式和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与高产创建相结合。如对病虫专业防治员培训,专门拿出1d的时间以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举办田间课堂,让培训对象在田间地头现场实践病虫防治,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方面,根据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实际,按照省、市阳光办下达的培训方案和培训专业要求,重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植、促进农民创业、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5个方面开展培训。使培训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了阳光工程培训的实效性。
4.6 普及性培训
在主导产业关键生产时期,县、乡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采取播放光盘、现场授课与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通过赶科技大集、发放技术意见、科技手册、明白纸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通过系统宣传、培训和咨询,提高农户科技文化素质。
5 注重实际,确保教育培训的最佳效果
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有关创业知识,把握创业机会,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所带来的创业商机;学会科学制定合作社的经营战略,塑造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培育核心竞争力;了解合作社创办与运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熟悉相关的法律、政策和环境要求。了解农业产业化运营的基本思路、组织形式及运营模式。通过培训使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二门实用技术。目前全县共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普宣传窗口,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信息、销售一条龙服务。其中东平县东元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在科技示范村梯门镇东柿子园村成立后,包乡镇专家、技术指导员靠上指导与培训,使蔬菜产销两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组织部分农业科技示范户成立了“东平县科学施肥协会”,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成果,与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农民订单生产配方专用肥,年推广配方施肥技术6666.67hm2。全县培植发展10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接山乡南山庄村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李茂连,经过培训引导,种植的10hm2小麦、玉米每年都收获粮食8万kg以上,年纯收入6万多元,成了名符其实的种植富裕户,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并先后受到了农业部和省、市、县的表彰奖励。像这样致富能手几乎遍布全县各乡镇、村。
目前,该县广大农民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为建设魅力、幸福新东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 农民作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态度和积极性,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是否能真正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性等问题, 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
[关键词] 农民教育 培训工作 现代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民是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者,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对结构调整的态度和积极性,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是否能真正实现增收等问题,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因此,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长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着粮、棉、油的传统农业,向着经济效益型农业发展。除经济体制转轨所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外,农业技术本身,是其发展的最基本因素,面临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地要给传统农业带来产业上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挣脱资源方面对农业的羁绊,为新发展起来的农业技术所取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将必然地演变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经济效益取决于科技的含量,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第一线从业人员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再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程度与农业技术的更新必须由农业成人教育培训来完成。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更新越快,知识密集化程度越高,对于成人教育培训的依赖性越强,因此必须接受终身教育制度,以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提高生产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也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直接受益者。
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提高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在改革中创立,在改革中发展。创办伊始即具备市场经济雏型,收取少量教育培训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虽然如此,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民教育培训初创时,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较差,近年来设备条件没能得到很好地更新改善和充实,即使有少量投资,也是杯水车薪,教育培训资金远远落后于教学培训的实际需求,办学条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造成办学硬件不“硬”;其次,农民教育培训虽然为一个办学实体,但是实体不“实”,形式不够灵活,特点不够突出,没有能够较好地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大规模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方向迈进,迎来了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农业机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支配以及政策的倾斜仍占主导地位,决定着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竞争中的强者,得到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机率高,成与败都在竞争上谋发展求突破,希望与机遇同时存在,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根据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规划(2011~2015年)》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实行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农民,认识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偿到受教育培训的甜头,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教育培训实力。
三、按农村需求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贡献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体力劳动和运用经验技能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发展为脑力劳动和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活力。农村经济的建设,对于以农户、村组经济组织、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实体,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瞄准市场的经济决策水平尤为突出。把生产者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和他们所创造的效益综合考虑起来,就有一个潜在的教育培训市场。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要根据农村社会市场方面的潜在要求来制订,将这种潜在的要求转化为实际需要。所以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整教学结构,按农村市场经济的需求办学。教学内容上,改变专业课程的常规设置,转变为岗位需求和产业需求来设置,扩展口径,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农时、农事、受教育者的特点,长短结合,最大限度地将一些短平快的致富技能传授给农民。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种植、养殖、经济管理、工程四大类,仍然需要在专业和学历层次上大做文章,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农业科学的进步。较为单一的专业,较为单纯的学历层次,必将为改革的大潮所淹没。在中专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岗位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农民创业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训并重,强化教育培训功能,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电教传媒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和传播方式,来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水平。
四、让社会认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农民教育培训见效快,实用性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把科技兴农培养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已被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地方党委政府所认识。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也是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是农民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当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的最关键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任务会越来越艰巨,农业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挖掘农业部门的内在潜能,确立自身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力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成沛(1964年-)男,1江苏沛县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沛县分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