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3:5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共同关心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重要途径,我校探索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让孩子们吃得健康、住得温馨、学得快乐、活得幸福。
关键词:吃得健康 住得温馨 学得快乐 活得幸福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大量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留守儿童大量增加,教育凸显出许多问题。区教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将我校批准为全区第一批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为了使留守儿童在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关爱,学校探索出了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十六字教育管理模式,即:吃得健康,住得温馨,学得快乐,活得幸福。
一、吃得健康
1、政府关心,为寄宿留守儿童提供免费食宿。政府每天为每个寄宿留守儿童提供免费一日三餐、牛奶、鸡蛋,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学校精心安排,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食谱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安排。一是食品的多样化,食物包括谷类、面粉、动物性食物(鸡、鸭、肉、蛋、牛奶)、大豆及大豆制品、蔬菜及水果。二是平衡均衡膳食,保证食物新鲜,品种、口味多样化,每餐之间合理搭配,晚间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影响睡眠和引起发胖。三是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餐桌礼仪的培养,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二、住得温馨
1、精心设计、用心布置的学生公寓,安全,舒适,温馨。标准的学生床、衣柜、桌椅,规范的卫生间、盥洗间,统一的床上用品、生活用品,让孩子们感觉舒适、安全,让家长们开心、放心。
2、人性化的布置和安排,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
(1)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晨间、晚间生活,我们在每层住宿楼设立了“书吧”,提供充足的书籍,供孩子们阅读。
(2)“亲情吧”里安装了4部电话机、6台电脑,为想爸爸妈妈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诉说亲情的温磬的地方。
(3)每间寝室学生的安排,我们都采用“以大带小”的模式,即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带一个低年级的同学,大同学教小同学生活自理本领,开导小同学,共同进步。
3、完备的人员配备,让孩子们感受父母般的温暖。我校寄宿留守儿童160名,配备了2名全职生活老师、1名保洁员,每天晚上还安排一名教师、一名行政值班。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工作职责。
三、学得快乐
1、组建专门的寄宿学生班级。学校将每个年级的留守寄宿学生安排到一个班,安排工作责任心强、家住在学校附近的老师担任寄宿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们从早上七点半进学校,一直到晚上八点二十,都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老师们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就是在一起钻研探索适合教学的有效方法,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孩子们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关注每一个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寄宿班的学生不是留守儿童就是困难孩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状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对学习好的孩子,在学习上促进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创造一些改掉坏习惯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获得习惯养成方面的快乐;对心理上存在偏差的孩子,老师们则通过了解家庭,走进孩子的内心,做知心朋友等等,改变孩子的性格;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老师们更没有放弃,俗话说“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科学家”,我们让这样的孩子在生活自理、劳动、兴趣活动等方面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活得幸福
1、课外生活丰富有趣。寄宿班的孩子一周五天都生活在学校,孩子们处于爱玩的年龄,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学校安排了丰富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组建了“合唱团”、“笋壳画制作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篮球训练小组”等,每天下午放学后,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或者兴趣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的人格,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感受了快乐。
2、“N”项体验活动,促进孩子们文明健康成长。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设计了“留守儿童N项体验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寄宿留守孩子进行了体验式教育培养。
3、“一号岗”,将社会的关爱送进每个孩子的心窝。自2010年12月1日成立“南岸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一号岗”以来,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们每周都到学校开展活动。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倍感温暖和幸福;科技馆、方特科幻公园、南山植物园都留下了留守孩子们在志愿者们带领下参观体验的身影;每当佳节来临,志愿者们就会来到孩子们身边,送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用品,更多的是浓浓的情谊。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留守儿童一定会健康、文明、乐观、大方。
完善中小学寄宿制,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县**乡中心学校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笔者就该在校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乡位于**县东南部,是该县老区基点乡之一。全乡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108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41元。目前,全乡有初中与小学合办的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7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乡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乡界源村1998年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乡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1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村级小学全部撤销,全乡只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达589人,服务半径21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最近的**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村则为28华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乡政府出资4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42间,面积18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420位,可收住学生420人,当时入住学生312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40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开水桶、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凭自愿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分别买上一份新鲜可口的蔬菜、半荤半素菜或荤菜,即使不自带菜,全在食堂买,每月伙食费(大米自带)也只有30—5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乡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小学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心校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或打游戏机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太困难,生活费用太低,有的孩子只到食堂蒸饭,从不买新鲜热菜,一周仅靠一瓶自带的咸菜维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有关政策扶持的因素。本人认为,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的现象,学校和家长要认真挖掘成因,积极采取策略,要将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通过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及其途径,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有益的营养,为以后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等问题,教师与家长更应加强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树立积极健康人生观、生活观教育,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健康朴素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三厅两室”,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清新、健康成长环境;针对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学校都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学阶段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贫困学生扶持救济机制。但在中小学,还停留在开学注册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至二十几元的减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尤其在对待中小学生生活上存在困难方面,社会普遍存在较为漠视的现象。家庭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他们同样需要关爱、欢乐和营养。我认为,在中小学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一级政府要承当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办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乡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实施学生寄宿制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随着我省学龄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相继调整学校布局,成立了寄宿制小学。但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许多普通小学所没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是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寄宿制学校在农村地区“撤校并点”后,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确实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宿舍被盗案件和财物丢失是最常见的问题。此外还有食品卫生、交通、用电、女生人身安全等问题。
2、学生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和校医问题。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想爸爸妈妈,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部分学生出现了孤僻、亲情淡漠、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如洗衣服、叠被子)等问题。学生经常感冒、发烧、拉肚子,还有体育课受伤等简单的救治,最好有一名校医。
3、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经费投入问题。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可惜只是杯水车薪。一学期下来,也得多花400元,学生的生活费用仍是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的。其次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学生的厕所、盥洗室、食堂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
4、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确实,对于在集中办校的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吃人饭,干牛活” 是恰当的形容。没有额外的补贴,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而且,部分家长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二、提高寄宿制小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1)为了给住宿生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增设门卫和食堂、寝室管理等机构,选聘那些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同志从事以上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和管理制度。
(2)在班级管理中,应对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实绩分别进行“班主任积分考核”和“教师管理过程考核”,并与班主任津贴和教师奖励工资挂钩。学校应特别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应对不法侵害,尤其是用水、用电、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的安全教育。
(3)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形成制度化。
(4)形成多层次的校内管理网络。一是少先队大队部“争先创优”班级月量化评比;二是教务处、班主任、寝室管理人员、保育员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三是校长、值周领导、值日教师全周、全天负责制。三个层面,要形成网络,构成动态化的管理。
2、实施关爱工程,培养健全人格。
(1)实施关爱工程,把教职工的爱撒播在孩子的心田。 关爱学生,既要做学生的严父慈母,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健全学生人格。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到学校过集体生活,老师、保育员要手把手地教,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
(3)建立心理辅导室。可选派参加过心理课培训的、有班级管理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指导留守儿童自己解决思想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
3、创新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学校应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施“春笋计划”,成立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科技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让人人冒尖,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使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4、实行多渠道的生活保障管理。
(1)搞好食堂建设。学校要管好,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抓好学校食堂建设与搞好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尤其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由政府或教育部门通过招商引资修建学生食堂,使住校生生活有保障。
(2)保障经济来源。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问题是头等大事,必须采取多渠道的生活保障。一是向上级争取更多的寄宿生生活补助,让更多的学生家庭减轻负担。二是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针对农村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在村领导的协调下适当划拨给学校一些土地或山林,走“以校养校”的良性道路。比如我校牛大场中心小学经过与村委协调,得到30亩的一块小山头,通过种菜、种植药材和葡萄,学校每年可得到一定的收入,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5、加强教师管理,鼓励教师安心工作。要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一是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待遇,二是做好教师思想工作,第三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内容杂,任务重,责任大,但是,只要我们动脑筋、想良策,既辛勤耕耘又创新管理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贵州特色的寄宿制学校必定会成为农村孩子们的学园、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