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4:06: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中,如何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功能,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应对各种挑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__区从建立阵地、明确定位、彰显特色、培育品牌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努力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一、建立阵地,构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网络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开展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实践养成。开发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批教育阵地和活动场所,是开展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__区在完善校内教育设施的同时,加快校外教育阵地建设。
1.四型并建,逐步形成以__少年宫为龙头的区、街、居三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阵地群。新建型。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新建一批校外阵地。区政府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了集教育培训、素质拓展、团队训练和健康乐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少年宫。各街道结合社区建设,均新建了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例如,阳园青少年读书俱乐部、胥虹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玉兰青少年科技创新园等。古宅型。将辖区内的控保建筑和名居古宅修旧如旧,拓展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是近年来__区在阵地建设方面探索的一条新路,比如况公祠少儿书画苑、曹沧州祠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桃园民间工艺展示中心等。拓展型。拓展全区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地构建未成年人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平台。比如,以老年人、外来人员和其他弱势人群为服务对象的“邻里情”老年人援助中心、新__人服务中心和“邻里情”互助中心,均被拓展为全区未成年人的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平台。共建型。通过与辖区单位的结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保障。比如,葑门街道借助__大学师资力量,成立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南门街道与法院合作建立青少年维权站等。
2.校内外互通,逐步搭建未成年人教育信息化平台。适应未成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创新宣传和教育形式,运用现代信息平台和网络技术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__区依托“数字__”建设进程,逐步完善未成年人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在区属学校全部建成校园局域网。并实现互通建成__教育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网。20__年,全区各街道均建立了社区教育网,并实现互通。网上及时登载街道辖区内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相关情况。今年年底,社区教育网将逐步延伸到各个社区,从而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全覆盖。通过“__教育网”和“__社区教育网”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的互通。
二、明确定位,实现未成年人校内外教育互补发展
面对新世纪素质教育要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要充分发挥作用,得到发展,必须找准定位,才能实现校内外教育的互补发展、协调发展,真正为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十六字方针:素质拓展、注重实践、团队训练、快乐成长,从而找到了校外教育的功能和定位。
1、素质拓展,是围绕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各方面的素质。通过科普知识的普及、传统文化的弘扬、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护能力的加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注重实践,是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参观、考察以及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体验和理解社会生活,放松身心、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全面成长。
3、团队训练,是通过“蒲公英艺术团”、“少儿武术团”等各类文体团队和“邻里情青少年志愿服务队”、“雏鹰假日小队”等社会实践团队的组建,让未成年人在团队训练和团队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快乐成长,是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依托__少年宫、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快乐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同时组织和指导好每年的夏令营、冬令营、交流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彰显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人的素质的提高,短期靠教育、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通过文化的指引,营造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文明礼仪,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文化氛围,对未成年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__区立足“大文化”视野,牢固树立“文化立区”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初步走出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路子。
1、整合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在两街一河综合改造、沿古城风貌带、商贸区的建设中,通过对名人故居、名街名巷、古桥古井的标识化,显性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通过组织“文化__”之旅,让未成年人感受文化氛围。
2、编辑文化乡土读物,满足文化需求。通过编写《文化__》丛书、《__文韵》、《__端午节》等乡土文化读本,组织“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3、 设计活动载体,让优秀吴文化得以传承。开展寻找古迹活动,如南门街道组织的老__带领小__的“旧街巷发现之旅”。开展“护井、护巷、护河”行动,如双塔街道组织的“古桥保护行动”。各小学校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把昆曲、评弹等优秀传统艺术以及吴歌、古琴、苏绣、缂丝等民间文化引进学校,使青少年感受吴文化、学习吴文化、传承吴文化。
四、培育品牌,形成未成年人教育共建格局
未成年人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基于这一认识,__区力图通过培育“阳光工程”品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格局。目前正在实施的是12345阳光工程。
依托百花洲文化公园、__少年宫、盘门风景区,沿环古城运河建立一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阳光带。开展“阳光少年”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精心构建“阳光少年”展示和实践两大平台。开展“文化__进校园”、“社区先进典型进校园”、“文明家庭进校园”的“三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阳光少年活动,引导全区未成年人明确成长规范,养成良好习惯,争做合格的接班人。推出“老少同乐”老少共建、暑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和“心手相连”助学活动五项套餐,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阳光工程建设。
为配合12345工程的开展,以七种颜色命名七支队伍,成立“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由在校教师、大队辅导员组成的“绿色园丁志愿服务队”,寓意辛勤园丁;由社区工作者及热心于未成年人教育事业的人员组成的“蓝色家园志愿服务队”,寓意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明净天空;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组成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寓意发扬老同志的优良革命传统;由医生护士等卫技人员组成的“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由在校大学生及优秀青年组成的“青年先锋志愿服务队”;由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组成的“金盾卫士志愿服务队”;由工商管理、城市管理、卫生防疫等人员组成的“紫锥花志愿服务队”,寓意消除校园周边环境中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因素。
[摘要]校外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本质。校外教育强调面向全体未成年人,面向未成年人素质的各个方面,可以创造人人可为、事事能成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强调差异性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外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可以让孩子们丰富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多样技能,为以后步入多元化社会生活获得有益体验。
[关键词]适合;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
现代教育不是要选择适应教育的少数未成年人,而是要创造适合广大未成年人的教育。校外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中的非正规教育,它既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校外教育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比学校教育拥有更广泛的教育对象,且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和组织形式,没有应试教育的知识传授体系,更没有考试的重压,因此它能够创造人人能参加、个个有收益的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优势,以体验教育和实践育人为基础途径,努力创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把握全面性一创造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活动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强调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素质的各个方面。我们每年都要举办十多项大型校外教育活动和数十项中小型活动,参与活动的未成年人近十万人次,而且从不挑选对象,无论是特长生、普通生,还是残疾儿童、贫困学生,都可自主报名,免费参加,有力地促进了机会均等。
“我的暑假我做主”大型儿童嘉年华系列活动是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开展的一项大型活动。活动中,我们没有将这一庞大工程和盘托给学生,更没有以考试的方法压学生去背诵记忆什么知识词语,而是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行动,每项行动设一个达标奖项,基础好的可冲击“创意奖”、“发明奖”等;基础薄弱的可以力所能及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爱心奖”、“清洁奖”等,然后再确立新的目标,争取新的进步。这样,每取得一点进步,或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可以得到一次激励,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种面向全体、人人可为、事事能成的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创设了情景,实实在在地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用心喊出“我能行”,增强了自信心,体验了收获的快乐。只有面向全体,才有人人成功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成果才会更加厚重。
2.尊重差异性一创造发展个性的教育活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未成年人的禀赋品性也各不相同。特别是校外教育活动,用完全统一的标准去雕塑,既不可能,也不可取。活动中,我们摒弃那种由教师将主题内容和知识技能强硬灌输,统一传授的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地把学做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转变成他们各自的实践所需。
今天的未成年人生活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在他们的眼中和心底,有许多与成年人不同的意愿和期盼。如果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取代它们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据此,我们开展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比如,“雏鹰竞奋飞”技能技巧大赛活动,学生们分别在“小小设计师”、“我是小主人”等6个系列15个比赛项目中动脑动手,各显神通。别看他们年龄小,创造之门一经开启,真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很少模仿,更不克隆,人人有创意,人人有绝活。其中“小小设计师”们用各种色彩的废旧纸张设计了各种样式的时尚服装,充满了稚气并蕴意各异的作品,令人回味无穷,赞不绝口。接着由一些小模特穿上这些服装进行模特表演,充分展示了他们充满个性的创造潜质。这项具有浓郁现代气息和明显创造价值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开拓了他们的智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得到升华。个性不仅属于少数有特长的儿童,也属于千百万千差万别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宫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宫殿,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实践锻炼的阵地,张扬个性的舞台。
3.体现多样性一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
时代在向多元化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当代未成年人自身的天资和发展需求是多样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孩子的兴趣、个性、能力的差异,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灵活、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小试身手,获取丰富的人生体验。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涉足不同领域,不同环境去实践,用实践和事实来教育和感化他们。比如,“我与劳模面对面”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孩子们分赴小交警、小护士、小服务员、小售货员、小清洁工等数十种岗位实地锻炼,体味本次活动的主旨“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的深刻内涵;少年军校活动,则给未成年人提供了走进军营实地锻炼的机会,强化他们自立、自理、自护的能力,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城乡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引领未成年人走进乡村体察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和参与收获式的劳动,如摘草莓、捡鸡蛋等,不仅让他们了解了现代农业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增强了自立自强精神,更使城乡孩子在互动中加深了了解和友谊。正如一名学生所说:“虽然很苦,但很快乐,因为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本领,增强了我们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信心。”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未成年人的潜能参差不齐却都有各自的特征、特点和特长,社会发展需求和价值取向也有它的多样性。开展多元的校外教育活动,犹如走进了千变万化的社会万花筒。学生受兴趣驱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在众多小伙伴的共同参与中,潜质得到挖掘,思维更敏锐。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孩子亮出了闪光点,较有才智的孩子更加如鱼得水。通过活动,丰富了多方面的知识,锻炼了多种多样的技能。在一次次成功中受到激励,找到了成功的发展方向,也为以后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得到有益体验。校外教育活动轻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多元的激励措施,适应他们成长的需要。
总之,校外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有文化,有修养,有知识的一代新人的重任,我们每个校外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创造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不断创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有效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发挥青少年宫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作者从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消除教育系统内部数字鸿沟的观点,文章还简要分析和展望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
引言
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从建国初期50年代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的多样化诉求,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日益认识到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技能、提升素质、培养兴趣。在终身教育理念广为传播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相比学校,校外教育机构更是社会的“缩影”,它与学校协同发展,构成了良性教育生态格局。同时,学校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日益重视与社会接轨,主动顺应大教育格局,积极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与家庭、社会社区一道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素质养成教育,合力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但是,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如何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挑战的新情况、新问题。校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需要迎接信息化,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因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摆在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
美国未来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突出强调即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就是以知社会,他预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结合会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以及交往方式等产生巨大变革。目前,这一切都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产生撬动了整个地球,并将一切比特化。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也就是“计算机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成为社会转型所追求的方向,也成为社会变迁所赖以的社会物质基础,因特网将我们一网打下,没有人能逃脱这张用信息技术编织而成的神奇网络。
波及全球的信息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既是新技术、新媒体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当前,信息化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而教育的功能就是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与人才保障,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教育,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关键。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有机构成,要培养现代化人才。光靠单一的学校教育显然不够,学校也无法提供学生成长需求的全部资源和养分。现代学生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构成的大教育系统才能得到全面、丰富、自然的教育,才不至于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校外教育同样肩负着信息时代赋予的重任,简言之就是校外教育也应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信息化也为校外教育创新改革提供了技术与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校外教育将会提高校外教育活动质量,提高校外教育活动效率。
二、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
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开展校外教育工作的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这为开展活动场所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一直受到重视,《关于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4号)的颁布在推进青少年宫、劳技中心、少科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鼓励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由于政策法规的保障以及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开展与服务的需要。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校外教育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f2010-2020年1》指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创新改革与优质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也应结合教育信息化工程。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受法律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而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教育基础设施应成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办发[2000]13号还是中办发[2006]4号都未把场所信息化建设提上建设日程,可能是由于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以及家校通等建设。但是,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应该重视校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信息化作为保障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应该成为衡量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好坏的重要考量指标。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文件,都把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场所建设从内涵到内容都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这就要求我们把信息化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信息化建设理所应当。
三、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未成年人发展的诉求
新一代数字原生代②正在崛起,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专门研究了中国都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数字产品以及信息服务的使用,该调查发现数字原生代已然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生网络力量,虽然数字原生代年龄小,但他们却是互联网上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又如。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尽管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
所占比例下降较多(与该年龄段实际人口数下降有关),但他们却与20-29岁年龄段构成了网民的主体,而且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9%。可见,未成年网民已经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这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的体现。不可否认,基础教育的对象已经基本实现了过去的数字移民到数字原生代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变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理念、教学的观念、内容以及方法手段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转变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需求。
未成年人的发展包括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两个方面。从未成年人社会化发展而言,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它使得下一代既能适应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他们的要求,也能适应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简言之。教育就是要促进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当前社会是信息社会,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毫无疑问地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的,信息社会有自己的行动规则,这是个体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因此,信息化是当前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就当前社会来说,没有信息化的个体社会化是失败的社会化或是没有竞争力的社会化,因此,作为培养社会意识、社会知识以及社会技能的校外教育必须以信息化的姿态满足青年一代人的社会化发展需求。此外,正如前面所述“新一代数字原生代正在崛起”,这一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个性张扬、崇尚自由,这一代人有着对自由、个性无限的渴求。信息化本身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变革,也就是器物变革、制度变革以及观念变革,因此。校外教育信息化也应是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就是校外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倡导个性化教育,只有把握信息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未成年人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共同诉求。
四、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生态平衡的需要
传统教育生态学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考察作为生态主体的学校在一定生态环境内的合理分布。学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分布的合理性决定了教育生态是否平衡,同时也决定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作为现代教育有机构成的校外教育,也应与学校教育一样有着合理的生态分布,并与周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共同构建教育生态平衡。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是教育生态平衡的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上述三类资源。比如信息化人才资源、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等。从世界范围看,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分布还不合理,教育信息资源短缺现象尤为严重,就我国而言,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平衡,正如泰普斯科特所说:即使有些孩子生活在数字时代,但是他们也属于非网络世代(Not-Generation)。这种生态失衡在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也极为凸显,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要远优于校外教育信息化程度,而校外教育信息化程度整体要相对滞后,也就是说,就信息化而言,校外教育与校内之间存在着“数字化区隔”(digital divide)。尽管在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经费投入保障有力,信息化装备水平也较高,但是就信息化质量与效益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不同,它主要服务于未成年人,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相衔接。国家明确规定除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外,“其他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的文化体育设施及校外教育设施,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中办发2000[13号])。我们认为,校外教育应具有基础教育的性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一种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性、公益性和义务性事业,从根本上讲,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只能由国家来执行”。因此,必须对服务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给予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推动校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生态平衡。信息化本身就能实现资源共享,部分地区校外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方式而得以缓解。
总而言之,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沟通创建了数字化桥梁和纽带。简言之,校外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五、展望
总之,教育要始终与所处的时代互动,体现时代的特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者的“教”以及受教育者“学”的活动双赢。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已经实现了校外教育活动“一卡通”工程,通过“一卡通”记录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基本信息及其表现,作为评价学生以及学校参与未成人校外教育的依据。但是,我们认为,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一卡通”还远远不够,不但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工作人员信息能力的培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外教育网络化体系。
比如,建立数字化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有人提出“在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实现‘四个所有’,即实现‘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所有形式’的‘所有信息’……高质量地度过他们的闲暇时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推出了“网上世博”项目,未成年人通过“网上世博”平台通过虚拟参观来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参观世博。
又如,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学校以及场所比较担心的问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安全防范信息系统。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允许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物体以及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网络或服务连接起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校外教育活动安全防范信息系统可以打破传统安防的信息孤岛,提高安全防范的智能化水平,也就是将传感网技术运用到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安防系统架构中,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将实时监控、图像分析、智能处理、主动报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安防系统。
再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尤其是专职从事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可以利用家校通,建立家庭与场所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及时场所活动信息。同时,场所还可以建立虚拟网络社区,学生及其家长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活动兴趣和喜好加入一个或多个社区。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参与虚拟的网络生活或彼此沟通,分享校外教育活动体会,提供校外教育活动信息,使得校外教育活动能够走向深入,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以及辐射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忽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应加快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外教育信息化标准,整体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但是,纵观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在运行中都遇到了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项目是开放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的。因此,基地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校外教育基地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一是课程的开发者。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师没有可依据的教学大纲,必须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当地的乡风民俗及基地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开发课程。
二是教材的编写者。虽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允许普通学校在规定的几种教材中挑选,也可以进行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编撰作为补充,但普通学校基本是一个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和教材阐述者,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必须根据自身开发的课程编写教材,根据活动发展情况修改教材。
三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与普通学校教师有相同之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面对的空间更广阔、人员更复杂、活动更灵活,所以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引导协调能力要求更高。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成果带有个性化色彩,因此,教师在评价中要保证公正性、客观性、激励性甚至多元性。
四是自身必须是一个技能学习者。普通学校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合格毕业且经过实习考核的,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在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就必须上岗,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必须边干边学,不断完善。
二、校外教育基地教师的培训及考核
岗位培训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培训从时段上可分为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岗后培训。岗前培训的主要任务一是形成教师全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三是初步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岗中培训即同步培训,指教师在组织管理、协调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针对自己所担任的活动任务,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岗后培训指教师每次活动结束后必须针对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撰写心得,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组织管理能力。
培训结束,必须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要制订客观的、多元的、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成果考核标准,要考核教师理念的先进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实践管理能力的提高性、手工操作技术运用的熟练性、个人手工作品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及技能技术的可学性和可传授性。
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一直把建设一支有朝气、肯探索、求上进、敢创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进行教师岗位培训,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勤于服务、精于管理”的特色教风,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摘 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等文件出台后,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均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校外场馆建设力度、校外活动开发策划与运作,基本形成了以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各种科技场馆为辅、科研院所重点参与的校外活动网络,开展了各级各类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校外教育活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积极努力。但随着校外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在设施建设、服务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推进,促进我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外教育;现状;对策;定位;均衡;素质教育;发展
一、当前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现状
1.校外教育发展制度与环境保障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校外教育发展的独立性逐步凸现,各地专门从事校外教育的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逐步拓展组织思想道德、合作精神、创新实践等方面活动的内涵,使校外教育由被动地补充学校教育向主动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成长、影响学校教育方向方面变化。在“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影响下,学员在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受到所属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各校外教育机构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更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个体需求和发展规律。校外教育逐步有了与学校教育接等的地位,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一部分”。1995年颁发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在对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的表述中,“学校教育、学校外教育和学校后教育并举”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自中办发[2006]4号下发后,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立以来,各地校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把校外教育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2009年,中央了《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公益性原则,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职能目标上,校外教育也由培养兴趣、学习特长等较低层次的目标向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较高层次的目标发展。在社会愈加开放的新时期,逐步开放的校外教育模式更大程度地影响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成为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教育。进入新世纪后,校外教育新时期的特征越来越清晰,信息化、法治化,开放性、人文性等对个体发展的要求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各校外教育机构在工作中把开展公益性活动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特色式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积极探索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点,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儿童的校外课余生活。
2.国家有关校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于自主创新,完善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校外教育的发展也必当服务于新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与措施。根据新时期的发展特征和趋势,针对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比例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校外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活动开展。因此,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机制等成为校外教育发展亟须面对的问题。
3.甘肃省校外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为推进校外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兰州市“十一五”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指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扎实工作,兰州市校外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网络化格局。校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课外活动进一步规范开展,城市中小学课外活动形成面向全体、设置科学、内容丰富、分层开展的活动格局,普及率达到100%;农村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课外活动,普及率达到75%以上;街道社区校外活动普遍开展,参加兴趣培训活动的未成年人年均达到4万人次;校外教育阵地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兰州市少年宫、市少儿图书馆、市儿童艺术剧团、市新蕾幼儿园在服务青少年儿童成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少儿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已建成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七里河区少儿活动中心利用现有场所坚持开展兴趣培训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每年举办10多项倡导示范活动,参加中小学生30万人次以上;课外校外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校外教育专职辅导员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兼职辅导员队伍资质合格、适应需求,中小学课外活动聘请辅导员9500多人;校外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市少儿工作研究会团结校外教育专兼职骨干400余名,通过实施课题计划,开展研讨交流,有效指导校外教育工作实践。会员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423篇,编辑出版了优秀论文集《兰州市校外教育实践与研究》;督导评估成为规范校外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力手段。
同时,在工作中仍存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滞后,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体系不完备,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衔接不够密紧,校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薄弱环节。要达到以加强社区和乡村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县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形成市属和县区专业校外活动场所布局合理、全面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阵地网络;整合利用现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形成专业校外阵地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社区校外活动有机结合的三级活动网络;拓展活动内容,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校外主题教育、兴趣培训、社会实践、图书阅读、文艺演出活动和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等工作的水平,发挥在全省校外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到2010年,完成了新建4个区和1个市属专业校外活动场所,全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每年直接参加未成年人达到45万人次,兴趣培训活动每年参加未成年人达到4.5万人次,课外读书活动接待小读者每年达到35万人次,面向未成年人的演出活动每年达到60场以上的目标任务。2011年5月15日,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在全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题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促进校外教育事业发展》的讲话,简要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我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提出了高度重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抓好校外教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营造有利于校外教育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这些政策与讲话的出台,对提高校外教育依法办学水平,加强校外教育管理效益,促进从事校外教育工作的教职工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我市校外教育活动存在一定困境,如校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发展不平衡;校外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重点校和一般校之间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差别较大;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培育不够,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规划滞后;校外教育活动内涵不足,实际开展效果亟待提高;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内外聘教师管理难度较大等。
二、对加强和改进甘肃省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建议对策
回顾展望,我省逐步对校外教育工作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予以重视,新世纪以来,连续了一系列有关规范校外教育工作的文件,这无疑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助推器和指明灯。
1.增强宣传引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认识
提高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对校外教育工作加深理解和加快落实。继续加大对未成年人校外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场所建设;利用市少年宫、市儿童艺术剧团、市少儿图书馆等窗口单位资源名誉,开展校外活动的经费申请和使用等;在适当时机总结、推广一批基层未成年人校外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作为试点工作的标杆和样板,起到激励鞭策和示范引领的作用。
2.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未成年人校外管理工作
加强完善我省校外教育师资培训,校馆衔接,活动组织策划,活动教育性、安全性组织标准等规章制度建设,通过规范制度加强对校外活动的管理、检查和验收,逐步改变校内、外工作割裂和脱节局面,促进未成年人校外工作规范运行。
3.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担负这一光荣任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的个人素养成为制定未成年人校外工作相关规定和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成为校外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调研,在我省担任课外校外活动的教师学历大部分都在本科或以上,且这些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抱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但是针对未成年人校外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性和长远性考量,这些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
未成年人校外工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形式,如果套用学校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势必事倍功半,失去校外工作的意义和功能。因此,要全面提高校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校外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一方面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教师的工作业绩与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直接挂钩;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加与有关的业务学习、专业教育和专题研讨,提高他们开展校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依托大学或专门的校外研究机构设立校外活动专业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校外活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全社会对校外活动教师的认知和接纳程度,推进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
4.扶持基层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校外活动,不使农村校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甘肃省“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论述,指出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对乡村地区校外活动的关注,对农村校外教育活动在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所倾斜势在必行。因此,在今后制定相关校外活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相对薄弱地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资金投入、设施配备、师资培训、指导引领等方面给予重视和考虑,通过政策扶持和倾斜性措施带动这些地区校外教育活动走出困境;利用省会城市校外教育机构“流动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各类社团的辐射指导功能,制定有效的教师人才扶持培训计划和“手拉手”对口支援;当然,要求所有地区都具备开展课外、校外活动的设施条件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不断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地区之间、校内外教育机构之间需要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帮扶共进。
5.提高校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增强活动吸引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提高校外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使课外校外活动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就要不断拓展课外校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挖掘和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在组织和开展校外活动时,一要做到活动具针对性。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年龄阶段以及其家庭背景等社会性特征,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易于接受和利于学员发展的活动内容;二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性。要依据时展脉搏设计,紧密联系实际、时尚,让青少年感受到亲切、乐于接受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三要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使活动最终达到教育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的,使青少年真正通过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其道德素养、审美情趣、科学态度内化为青少年儿童的自觉诉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服务于活动的最终目的。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促进校外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开展,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赢得社会各界更大意义上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