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

时间:2022-07-17 03:2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探究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是当前我国对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素组成。

一、基础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层次表现为覆盖面广、内容浅显等特点,因此,科学教师应具有与科学课程相关的较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对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四个领域的学科基础知识。

1.生命世界

了解动物、植物的分类,常见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知识;理解生命的本质、新陈代谢、生物的繁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理解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等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物质世界

了解物体的特征、物质的变化、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利用;理解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简单机械;理解能的各种表现形式、能量的转换,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地球和宇宙

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与土壤、水和空气;理解昼夜与四季变化、天气的变化、地表的变化;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太阳与月亮、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4.技术领域

了解常用工具、仪器的用途和材料,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满足各种用途;了解各种力及传递形式;了解常见的机械装置,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及材料间常用的连接技术,能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还应具备与科学课程相关的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板画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学科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1)教学语言能力。能准确、直观、生动地表述学科知识,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板书能力。能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板书,能用清秀工整、美观规范的粉笔字书写,板书内容知识正确,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层次清楚,设计合理。

(3)板画能力。能用简笔画、线路图、结构图、形态图、说明图、流程图等图形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概括性和系统性。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使用投影、录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能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软件、网络、视频、摄像机、微信平台等搜集资料,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PPT课件。

(5)学科实验能力。熟悉相关的教学仪器、材料、实验要求、步骤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室的仪器配备,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养殖、种植经验及各种工具使用技能;能开展简单的种植、养殖、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6)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应具备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能力,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与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统计分析与总结能力、指导小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能力

1.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1)学习需要、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分析

小学科学教师应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并通过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现状的分析,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熟悉新课内容及隐含在知识技能中的情感态度和方法,能表述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学习者现有的学习准备状态。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

结合科学课程特点,既要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要求,也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并能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制订课内目标与课外拓展目标。

(3)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科学教师应熟悉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组成,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辅助行为策略、管理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等。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学媒体、互动行为、课堂组织形式、反馈方式、成绩评定方法等,并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科学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体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做到全面把握,合理配合,有序运行。

2.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学能力

(1)课堂驾驭能力。包括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有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活动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过程,及时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和问题。

(2)设计探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设计活动目标及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有效利用活动资源等。

(3)探究教学中角色交往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应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探究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最终提升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力

(1)具有组织指导小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区级、校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科学微电影、科学DV拍摄比赛的能力。

(2)能够指导小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3)具备辅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小组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能力

(1)能初步运用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作出较为客观的诊断。

(2)能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仅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养成等进行评价,还能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参与活动的品质和效果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3)能够结合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其行为表现、纸笔测试、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客观评价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五、课程研究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能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会写教学论文和感想,具有主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品质三个维度不断提升自我。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1)熟悉科学课程资源的三种类型,即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具备现有课程资源利用与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能力,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2)了解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使用网络资源,如科学软件库、科学教学资源库、科学电子图书馆、虚拟科学教育学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认知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给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 科学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由于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本来能够引发小学生浓厚兴趣的科学却受到学生的冷落与厌烦。根本原因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被剥夺,他们处在被动听讲的地位,没有探究思考的机会,以致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活泼好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 精心设疑,促进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

学贵有疑。只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增加探究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与驱动下,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且播放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最后设置情境问题:“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教师首先将一个鸡蛋沉到盛水的杯里,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各种沉在水里的物体,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体浮出水面。这样,学生就了解并掌握了使物体浮出水面的方法,开阔了思路,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贯彻这一理念,多给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由知识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点拨者转变,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主体活动的地位。例如,教学《我们吃什么》,在学习本节之前,教师让学生从家里把各种食物带到课堂,学生带来的食物种类很多,有花生、牛奶、馒头、大米等等。一上课教师就问:同学们带来这么多的食品,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食物的种类太多;有的学生说食物颜色非常多;还有学生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很多,主要有蛋白质、钙、铁、碳水化合物等。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我们能利用已有的器材检验一下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各组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几乎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材料是学生自己搜集,营养成分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的,验证是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与点拨,学生在亲手实验中发现规律,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引入游戏,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物体会导电吗》涉及到人体导电这一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游戏环节,让各个小组成员用多节小电池连接成电路,接下来用手连接线路进行实验。可以看到线路上的小灯发亮,把手松开后观察小灯泡是否还亮。再如,在讲解磁铁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教材内容设置成游戏形式,这样课堂教学中就不必刻板地让学生进行磁铁的性质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生活的常识,磁铁的性质必然得以掌握。在动手实践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动手,“研发”磁力玩具,如磁力小汽车、磁力船只等。这样,教学融入游戏,学生乐于接受,探究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培养。

四、注重实践,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必须具备科学意识,才能按科学的思路去观察与探究问题,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科学实践活动与氛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创办“科技手抄报”,小报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确定与搜集,栏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内容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是科技信息,可以是技术小论文或者科学小实验;可以在教室及校园设立科学角,开辟《你知道吗》《智慧迷宫》《标本展览》等科学栏目,并定期更换内容,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开展科学周、科学月等活动,使学生置身在广阔的科技空间和浓厚的科技氛围中;在学生中开展小制作、小种植、小饲养等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探究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操作,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享受自主探究带来的成功感。同时,要开辟科学教育园地,使学生有广阔的科学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职前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小学教师的职前教学能力,是影响其从业和整个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仅要转变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而且应当注重实施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兼顾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

关键词: 学校科学 职前教学 培养模式 过程评价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同时,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过重的人口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显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个别邪教组织对民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危害社会的因素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

由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安排过少等情况,学生对于科学课难以产生积极兴趣,导致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小学科学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学科名称为自然课。到了2001年的新课改中,才正式更名为科学课,之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到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更新与进步。同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科学课的精华在于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积极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寻求答案和提升感悟。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是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师范学堂章程》为正式标志。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变化,并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初等师范教育时期和中等师范教育时期,无论是所用教材和教学的方法,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师范生在校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已初见雏形。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小学教师的培养关注,依托于中等师范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过数次调整。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的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大专学历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流,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本科教学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层面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出现。

2.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提高,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遍地开花,逐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全国有五百余所中等师范学校,仍在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小学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专科类师范院校,其前身都是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虽然经过了独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没有本质的提升[2]。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规格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本科、师专、中师三者并存的局面还将持续。

就课程设置而言,其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不强,培养方案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中文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比重,科学类课程反而受到忽视。同时,专业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少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且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条件有待完善,情境实习场所相对缺乏。

3.提高职前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措施

3.1树立正确培养目标,转变职前教学培养方式。

小学科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应当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理论等普通教育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与校外教育结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掘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潜力。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建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辅修专业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3.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

从课程结构说,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内容,通常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和亮点,不仅包括对于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技能训练,而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基础年级阶段,学习重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转向数理化、生物地理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师范生参与实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实施过程,完善评价体系。

探究式的教学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中,应当积极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和环境。探究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可以为其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从宏观上予以准确把握,从细节上予以细化完善,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探究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成绩占据了评价体系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综合能力训练的忽视,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体现量与质评价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对探究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考核评价的指标应当涵盖整个学习过程,从日常的学习积累到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再到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4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

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水平与内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学生的特点,掌握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力度[4]。

4.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师范类院校应当努力提升教学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办学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充分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探究活动中。例如,我在教学“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玩一玩撬文具盒的游戏,上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并让他们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开始游戏,请每组派个代表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大家讨论后组长汇报,手指用力的地方是用力点,这块橡皮起了什么作用?起支撑作用是支点。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是阻力点。教师总结我们组装的这个工具就是杠杆,让学生通过玩找出杠杆中3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让学生很快有了探究欲望。

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研究杠杆的秘密

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指名说出,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教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2个钩码,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要使杠杆尺平衡,在右边也挂两个钩码这个点就是……(用力点),杠杆尺才平衡。不省力也不费力即是等力杠杆。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独立思后,完成讨论题。在杠杆尺左边第2个格的位置挂3个钩码,在杠杆尺右边第3个格用力点挂2个钩码就能使杠杆尺平衡。小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省力杠杆。在杠杆尺左边第4个格子挂一个钩码,各个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在杠杆尺的右边第一个格就得挂4个钩码,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是费力杠杆。通过小组自主探究,领悟探究科学的方法,感受到探究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自然事物,探究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对探究的问题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例如,我在教学《斜面的作用》一课时,我问学生车厢下边的圆木怎样弄到车上省力。有的学生说搭一块木板推上去省力,又问坡度大小,哪个更省力。大家议论纷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很快地发现平面越平缓越省力。从而知道的斜面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探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标倡导“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在这一理念的熏陶下,小学科学教师也逐渐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了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探究式教学,而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科学课堂上,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才能将每个人的经验和想法传递给其他成员,促进其科学启发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就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则处于引导性的位置,这就使得原本沉闷的教学氛围变得相对轻松。在小学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中,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就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实现有效交流的环境气氛。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为了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科学教师就应该将全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植入心中,积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引导和鼓励,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的机制。在对某个科学现象进行讨论时,科学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实现民主交流;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让学生敢于交流,热爱交流。更重要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里可能对科学都有着不同的解答和看法,身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索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实现交流能力的提升。例如,笔者进行《生命的历程》一课的教学时,就是在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组织学生讨论各种神话故事、生物起源等等,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他们不懂的地方进行耐心的解答,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很高。

二、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倾听也很重要。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自顾自地发言,都不愿意倾听他人的表达内容,何谈交流。只有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首先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观点有所改进,使得科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需知道的是,学会倾听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科学教师要做倾听的榜样,学生才会愿意倾听他人的表达。且倾听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养成,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每次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有目的的量化,使学生真正对倾听引起重视,进而才能成为一种习惯。例如笔者在科学课堂教学时,经常会采取让学生进行观点重复的形式,如在某位同学开始发言之前,会提示学生发言要声音洪亮、标准,告诫学生要认真听,发言过后再请另外一位学生复述一下听到的发言内容。在这样长期对倾听的训导中,学生自然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倾听和思考,也会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某些看法,不仅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三、交流方式要多样化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不应该局限于教师指派学生发言或者进行小组交流的形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探究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交流方式,也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索和交流,才能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如在科学课上对物体的形态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描述时,就应该采取相关的道具模型或者是图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描述交流;而对于一些小的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以视频或者图画的形式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了解得更加具体。总之,实现交流方式多样化,才能让枯燥的科学学习更加有趣,学生才更加愿意交流。例如,《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笔者就以“纸桥”作为道具,拿一叠瓦楞纸搭一座桥,让不同体重的学生上去体验,现场演示代替语言交流。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实验的形式,就形状与抗弯曲度的关系让每个小组进行试验,实验数据都在表格中进行记录和展示,让学生根据内容,灵活思考,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适当运用激励性评价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评价应该贯穿于探究式课堂的各个环节,这在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也必不可少。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学生的探究式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交流实施激励性的评价,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思考和总结,以实现其交流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在评价内容上,科学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分析问题的方式等进行评价和适当激励。另一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要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如对学习交流全过程的评价、学生内部的评价、学生与教师互评等等。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充满自信,并能主动去学习和交流。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行小学科学的探究式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等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表达,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开县渠口镇中心小学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