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10:14: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学校体育管理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本文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势在必行。
1、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1.1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政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
1.2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教育教学中,正确制订课时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1.3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做好:课前三准备,上课八要求,课后两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认真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制好计划,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1.5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坚持“三个依靠,四个为主”,搞好“四个安排”,做好“五个结合,五个落实”,举行协会竞赛,活跃校园课余气氛。
1.6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
1.7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1.8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1.9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坚持组内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全期听课不少于8节,搞好传帮带;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10爱护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工作作风,随时注意在教学、活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1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
1.12积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1.13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1.14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培养体育骨干,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15既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是人类形体的塑造者。
2、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2.1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2体育教学实行一、二年级普修,三年级专修制,并遵循下列原则排课表,即各年级各班的每周两节课,必须至少隔于安排,并且三年级各班的每节课,必须安排在同天同节,这样便于实现按兴趣爱好编班专修。
2.3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2.4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5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勇敢顽强的拼搏搏精神、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3、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3.1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3.2本办法只适用在校学生。
3.3规定每周一、二、三、四第七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3.4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
3.5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队)。
3.5.1体育组组织全校各协会竞选会长。
3.5.2各协会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自由自愿的群体组合,自命队名、自备服装器材、自聘教练、自选队员,形成各种形式的俱乐部(队)。
3.5.3在校生每人至少须加入一个协会,并逆守其协会的规章制度。
3.6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3.7竞争形式:协会规定
3.7.1每队最多不能超过两名现役校队队员,但以班组队除外。
3.7.2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协商和等价交换,所有这些,必须得到双方队长的同意,并在会长处备案方能进行,否则,队长有权申请,经会长报告体育组批准,将其除名。
3.7.3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申请组队,可以到处招兵买马挖人才,然而不能违反第2条规定。
3.7.4每队必须每年都有接收新队员的义务,使本队后继有人,持续下去。
3.7.5每队接收新队员的形式不定,方法不定,手段不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7.6比赛期间,每队都可请初中毕业生参赛,但必须持有效证件在体育组备案。
3.7.8竞赛机制:学校举办,体育组承办,协会组织,俱乐部(队)组队参赛。
3.7.9竞赛结果:荣誉是俱乐部(队)的,成绩是成员班级的,集体有锦旗,个人有证书。
3.7.10各协会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协会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3.7.11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4、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4.1为保证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
4.2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的任何师生操作。
4.3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4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最后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
4.5集体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
4.6特长生训练,由师生双向选择上报教研室备案:
4.6.1如果教师训练而学生不训练,由教师决定放弃与否;
4.6.2如果教师不训练而学生要求换教师,则确认教师自动放弃,其他教师可申请接纳。
4.6.3师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正常训练,如果连续一周末参加训练,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则按上述4.6.1、4.6.2之规定处理。
4.7学校除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外,实行以重奖代替任何物质待遇。
4.8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
4.9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某教研室获得第一名,则所属班级均是第一名)。
5、体育达标实施办法
5.1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贯彻实施,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地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普及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5.2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5.3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分)。
5.4体育达标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定为50米、立定跳远、铅球(男5千克,女4千克),男1000米、女800米,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分钟)。
5.5凡达标运动会成绩不达标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达标者,参加补差培训,再安排一次有偿补考。
5.6凡个人总分400分以上(含400分)给予奖励,但每项必须达标。即特等奖500分;一等奖:465—495分;二等奖420—460分;三等奖400—415分。
5.7单项设立破纪录奖。
5.8团体总分取前十名。即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5.9凡团体达标率达96%以上给予奖励。即特等奖100%;一等奖99%以上;二等奖98%以上;三等奖96—98%之间。
5.10凡团体达标率低于96%以下给予处罚。
5.11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可以免试。
5.12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努力锻炼,但仍不能达标,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申请有效后,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5.13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6、体育考试管理办法
6.1为促进我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全面贯彻、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并按照我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6.2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6.3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达到下列要求,方为体育合格。
6.3.1体育课成绩:每期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进行六个项目的专项教学,教师专项教学结束时进行四个等级评定。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方为体育课成绩合格:.两优者,一优两良者,一优三及格者,两良三及格者,六及格者,学年体育课成绩:必须达到下列条件方为学年体育课成绩合格:每期体育课成绩合格;参加《达标》测验,每一单项达30分.
6.3.2达标成绩: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一年一次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方为达标成绩合格: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
6.3.3理论、态度成绩:每期进行一次理论、态度笔试。理论:专项教师的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态度:从体育课达标成绩看态度。从理论考试试卷的回答问题时看认真(专指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建议、意见等)。
6.4体育合格=体育课合格40%十达标合格40%十理论、态度20%。
6.4.1每期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成绩合格和理论、态度合格的评定,体育课成绩不合格者,酌情准予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期安排有偿补考一次。
6.4.2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达标成绩合格的评定。达标运动会成绩不合格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年安排补考一次。
6.5合格必须有两次达到合格方为合格,对学段体育评定不合格者,只发肄业证书。
6.6“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并且单项有两优、一优两良、四良的学生方可评为“三好”学生,“先进班级”学生体育合格率必须在95%以上,“体育标兵”以优为先,每年级评选十位给予表彰。
6.7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与体育合格者同等对待。
6.8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能努力锻炼,但仍不能合格,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降低标准的内容只限于达标测试,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6.9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7、体育竞赛奖励办法
7.1为激发师生体育训练热情,挖掘师生体育运动特殊才能,引导师生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对超额劳动者的物质报酬,更有效地把集钵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祝地结合起来,特制定本办法。
7.2师生训练,学校只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以及寒暑假训练时的食宿条件,其他一切自理。
7.3师生参赛费用一律由学校负责承担。
7.4竞赛成绩,学校实行以重奖形式代替自理部分。个人项目以分计奖,集体项日按竞赛规程可报人数以分计奖(例个人项目第一名九分,集体项目规程规定十人第一名九十分)。
摘要: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对体育教学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职能,促进其同步发展与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提高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
关键词:兴趣、主体地位、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课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体育教学也必须走创新之路。因此,当前学校体育课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兴趣、爱好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个体写作论文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爱好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兴趣、爱好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以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健康行为,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环节。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满足他们运动体验和情感体验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支配、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不仅学会动作的方法与技能这一学习的结果,也要掌握获得结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从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与学法的运用到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最终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学习,为终身锻炼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是提高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和集体参与性。在体育锻炼中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同时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在体育课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趣味的体育教学比赛,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课的比赛中,以此增强师生参与合作意识,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参与运动的乐趣,感受到从运动中获得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协作意识。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和兴趣。
四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随着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导致出社会、家庭的重心发生了偏转-学生的数科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活动和集体活动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个人单项项目锻炼;对急燥、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势在必行。
1、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1.1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政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
1.2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教育教学中,正确制订课时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1.3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做好:课前三准备,上课八要求,课后两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认真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制好计划,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1.5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坚持“三个依靠,四个为主”,搞好“四个安排”,做好“五个结合,五个落实”,举行协会竞赛,活跃校园课余气氛。
1.6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
1.7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1.8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1.9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坚持组内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全期听课不少于8节,搞好传帮带;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10爱护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工作作风,随时注意在教学、活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1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
1.12积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1.13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1.14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培养体育骨干,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15既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是人类形体的塑造者。
2、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2.1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2体育教学实行一、二年级普修,三年级专修制,并遵循下列原则排课表,即各年级各班的每周两节课,必须至少隔于安排,并且三年级各班的每节课,必须安排在同天同节,这样便于实现按兴趣爱好编班专修。
2.3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2.4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5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勇敢顽强的拼搏搏精神、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3、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3.1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3.2本办法只适用在校学生。
3.3规定每周一、二、三、四第七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3.4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
3.5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队)。
3.5.1体育组组织全校各协会竞选会长。
3.5.2各协会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自由自愿的群体组合,自命队名、自备服装器材、自聘教练、自选队员,形成各种形式的俱乐部(队)。
3.5.3在校生每人至少须加入一个协会,并逆守其协会的规章制度。
3.6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3.7竞争形式:协会规定
3.7.1每队最多不能超过两名现役校队队员,但以班组队除外。
3.7.2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协商和等价交换,所有这些,必须得到双方队长的同意,并在会长处备案方能进行,否则,队长有权申请,经会长报告体育组批准,将其除名。
3.7.3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申请组队,可以到处招兵买马挖人才,然而不能违反第2条规定。
3.7.4每队必须每年都有接收新队员的义务,使本队后继有人,持续下去。
3.7.5每队接收新队员的形式不定,方法不定,手段不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7.6比赛期间,每队都可请初中毕业生参赛,但必须持有效证件在体育组备案。
3.7.8竞赛机制:学校举办,体育组承办,协会组织,俱乐部(队)组队参赛。
3.7.9竞赛结果:荣誉是俱乐部(队)的,成绩是成员班级的,集体有锦旗,个人有证书。
3.7.10各协会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协会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3.7.11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4、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4.1为保证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
4.2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的任何师生操作。
4.3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4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最后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
4.5集体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
4.6特长生训练,由师生双向选择上报教研室备案:
4.6.1如果教师训练而学生不训练,由教师决定放弃与否;
4.6.2如果教师不训练而学生要求换教师,则确认教师自动放弃,其他教师可申请接纳。
4.6.3师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正常训练,如果连续一周末参加训练,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则按上述4.6.1、4.6.2之规定处理。
4.7学校除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外,实行以重奖代替任何物质待遇。
4.8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
4.9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某教研室获得第一名,则所属班级均是第一名)。
5、体育达标实施办法
5.1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贯彻实施,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地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普及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5.2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5.3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分)。
5.4体育达标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定为50米、立定跳远、铅球(男5千克,女4千克),男1000米、女800米,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分钟)。
5.5凡达标运动会成绩不达标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达标者,参加补差培训,再安排一次有偿补考。
5.6凡个人总分400分以上(含400分)给予奖励,但每项必须达标。即特等奖500分;一等奖:465—495分;二等奖420—460分;三等奖400—415分。
5.7单项设立破纪录奖。
5.8团体总分取前十名。即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5.9凡团体达标率达96%以上给予奖励。即特等奖100%;一等奖99%以上;二等奖98%以上;三等奖96—98%之间。
5.10凡团体达标率低于96%以下给予处罚。
5.11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可以免试。
5.12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努力锻炼,但仍不能达标,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申请有效后,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5.13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6、体育考试管理办法
6.1为促进我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全面贯彻、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并按照我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6.2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6.3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达到下列要求,方为体育合格。
6.3.1体育课成绩:每期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进行六个项目的专项教学,教师专项教学结束时进行四个等级评定。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方为体育课成绩合格:.两优者,一优两良者,一优三及格者,两良三及格者,六及格者,学年体育课成绩:必须达到下列条件方为学年体育课成绩合格:每期体育课成绩合格;参加《达标》测验,每一单项达30分.
6.3.2达标成绩: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一年一次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方为达标成绩合格: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
6.3.3理论、态度成绩:每期进行一次理论、态度笔试。理论:专项教师的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态度:从体育课达标成绩看态度。从理论考试试卷的回答问题时看认真(专指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建议、意见等)。
6.4体育合格=体育课合格40%十达标合格40%十理论、态度20%。
6.4.1每期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成绩合格和理论、态度合格的评定,体育课成绩不合格者,酌情准予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期安排有偿补考一次。
6.4.2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达标成绩合格的评定。达标运动会成绩不合格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年安排补考一次。
6.5合格必须有两次达到合格方为合格,对学段体育评定不合格者,只发肄业证书。
6.6“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并且单项有两优、一优两良、四良的学生方可评为“三好”学生,“先进班级”学生体育合格率必须在95%以上,“体育标兵”以优为先,每年级评选十位给予表彰。
6.7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与体育合格者同等对待。
6.8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能努力锻炼,但仍不能合格,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降低标准的内容只限于达标测试,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6.9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7、体育竞赛奖励办法
7.1为激发师生体育训练热情,挖掘师生体育运动特殊才能,引导师生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对超额劳动者的物质报酬,更有效地把集钵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祝地结合起来,特制定本办法。
7.2师生训练,学校只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以及寒暑假训练时的食宿条件,其他一切自理。
7.3师生参赛费用一律由学校负责承担。
7.4竞赛成绩,学校实行以重奖形式代替自理部分。个人项目以分计奖,集体项日按竞赛规程可报人数以分计奖(例个人项目第一名九分,集体项目规程规定十人第一名九十分)。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教学。各国在方向上的认识及其起源、内容、实施途径、师资来源和效果均有各自的特点。
一、认识及起源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各地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教育和体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4.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一方面高校体育专业和课程安排要面向社会实际,开设课程针对性要强,目标明确,专业范围要大,课程辐射面广。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变化,注意实用性。改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向长期不变或变动不大,开设课程面较窄,内容陈旧、培养出的师资不适应社会需要等现状。
同时,应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开办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另一方面,抓好在职教育,定期培训、提高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总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是关系到我们民族这座大厦是否高高耸立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全面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好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