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3:4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幼儿手工制作能力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手工制作是一种工艺创造活动,是幼儿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绘画。事实上,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对画笔感兴趣之前,就已专注于摆弄手中的物品。如:小班幼儿经常会拿出自己的手绢,一会折成帽子,一会折成老鼠,或者把手捐一根根接起来拔河。可见,幼儿的兴趣首先是在手中。许多成人,至今仍对幼儿时期玩泥巴、堆沙塔、折纸飞机时所享受到的快乐记忆犹新。可见,顺应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促使智力的发展。
(一) 意图阶段的指导。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二) 构思阶段的指导。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三) 制作阶段的指导。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的内容,可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总之,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提高手工制作能力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只要我们在手工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和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动脑动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会让幼儿在美的天空中,创造出整个世界。
摘要:针对幼儿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同形式的手工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手工活动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教学活动,因此,在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幼儿大班手工制作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优化教师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教师指导
一、幼儿大班手工制作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生理发育、开发智力
作为幼儿大班课程中的组成之一,手工制作教学在提高幼儿动手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手工制作教学是使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育过程,对幼儿的创造才能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时期的手工制作对幼儿生理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手工课使幼儿感觉到创造的快乐,动手实践又让幼儿的双手灵活程度不断提升,同时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不仅如此,手工制作对幼儿手脑协调能力的锻炼有明显的效果。
(二)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手工制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创造才能,任何手工制品的制作过程都是一项复杂的手工制作活动,对幼儿的创造能力有着很大的考验。手工制作的学习过程能够在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开发幼儿的心智,使幼儿的设计意识得到初步提升,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还能促使幼儿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提高他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使他们做事具有逻辑性、计划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幼儿智力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二、幼儿大班手工制作教学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
有效开展手工活动,需要教师做到寓教于乐,使活动过程生活化、游戏化。游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自然进入活动主题中,激发他们参与制作的欲望。例如手工活动“神秘的螺旋”中,教师在活动室周围展示各种带有螺旋形状的物体,如电扇、菊花、狮子图、大树、妈妈头像、绵羊图、蜗牛、水管等,组织幼儿参观“螺旋家族”,同时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其不同作用,然后让幼儿选择制作一个自己喜爱的螺旋物品。幼儿置身于一个螺旋物体的大环境中,看着这么多色彩绚丽、形状各异的螺旋物体,一个个跃跃欲试:有的用红色、粉红、紫色黄色来做菊花的花瓣,用珠子、亮片、绿色来装饰菊花;有的用黑色、绿色、红色、黄色来做乌龟、笑脸,用树叶、绳子、贝壳来装饰头饰;有的用手中的U笔卷出狮子卷卷的头发,大树螺旋形的树枝。最后,孩子们纷纷带上自己的作品参加游戏。可见,游戏氛围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的欲望。
(二)注重基础教学
无论是平面手工还是立体手工,均需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优先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逐步提高制作技能。例如:在平面手工制作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孩子什么是手工制作,即是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包括树叶、树根、胶水、纸、生活废物(塑料管、易拉罐、包装盒等)、蔬菜等通过自己的组合,制作有趣的东西;其次教会孩子怎样安全正确地使用一些制作工具剪刀、胶水等;然后是完成制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当充当好两个角色,一是讲解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话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二是示范者,通过亲身制作示范,为提供模拟的样板。
(三)制定教学任务
这一过程,是幼儿在头脑中通过想象与思考,对手工制作的作品的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早期幼儿脑中还不能具备“统筹全局”的情况,他们很多具有“随意性”,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改变目标,以制作的结果来作为自己的作品。
①对手工任务的说明,明确制作意图。在制作活动时教师应有效地设置创意手工活动的任务要求,并引导幼儿明确制作目的。例如幼儿拿起制作材料任意玩耍时,教师可以启发其制作幼儿喜爱的玩具,并提问:“你想不想做你最喜欢的玩具?”“你想用什么材料做呢?”教师应沿着幼儿的思路去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完善他们的创作意图。并且在发现幼儿有了创作动机的时候,给幼儿提供机会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达出来,这既是意图转化为构思的一种途径,也是指导幼儿手工意图渐渐地明朗,从无目的转向有目的的一种手段。
②教师介入互动,引导幼儿联想。这一阶段,幼儿已经产生了手工制作活动的目的了,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请幼儿思考,如果要制作一辆小火车,可以使用哪些材料或者拿出大不不等的纸盒,请幼儿想象可以用们它制作出什么物体……)。当幼儿提出可以用纸盒制作火车的想法时,教师可以连续提问,刺激幼儿想象。
③让孩子寻求自由的空间。创作是需要空间的,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有更多尝试、创造的机会,才能在手工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发挥自己的个性。
(四)完善作品评价
幼儿手工活动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手工能力发展和幼儿手工活动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分析、总结的过程,也能为下一步的手工教育和指导提供依据。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将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相结合。作品评价可以从“材料与技巧”、“修饰与造型”及“想象与创造”等方面进行。评价形式可由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幼儿自评或互评。例如手工活动“纸杯娃娃”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会评价作品的设计能力:“比比哪个小朋友设计的纸杯娃娃最神气?哪个纸杯娃娃最小巧?哪个纸杯娃娃最漂亮?”还要引导幼儿学会评价“借物造型”的能力,如,哪些纸杯娃娃运用了哪些修饰技巧(用各色毛线做娃娃的头发,用什么线条装饰裙子,用什么珠子装饰上衣等)?哪个造型的想象最有创意?在作品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幼儿对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表现,重在引导幼儿评价作品构思是否新颖,材料使用是否巧妙,色彩搭配是否合理。只要幼儿能较好地使用美术元素表现自身的所思所想,充分体现出童心与童趣,就可以视为一份佳作。
结语:
无论是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还是动手能力,教师的指导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针对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幼儿教师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教学,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整体质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就充分的证明了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创作欲望。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常见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通过手工制作,从而对孩子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造型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说培养幼儿的手工制作的兴趣及能力尤为重要。
幼儿的手工制作主要有折纸、粘贴等形式,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启发幼儿创造性思考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将抽象思维与具体环境相结合,进行积极的手工制作。
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应先把教室布置成与其相应的环境,如各色小花、小飞机飞在空中等。这样,才会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并把自己的创设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动手兴趣。还要让幼儿与操作材料充分接触,幼儿的手工制作兴趣、意图,很多时候是在不断接触材料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在活动中要多增加幼儿与材料接触的机会,或让幼儿在手工制作前看一看,摸一摸,让幼儿感知它们的不同,从而培养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创作灵感的火花。
手工创作不是在说教中让幼儿明确创作意图,而是在玩耍与欣赏中明确制作意图。手工制作的意图需要由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在开展游戏或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使幼儿明白制作的意图。例如,树叶拼贴小动物可以和《美的秋天》相结合,让幼儿说说秋天的景色,特别是落叶的情景,谈谈叶子的形状,也可以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秋天的野外捡树叶美化环境等,让触觉、嗅觉相结合。在手工制作中,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其养成浓厚的兴趣。
孩子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手工操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的年龄特点,有选择的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手还不是很灵活。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在训练时不要操之过急,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由分到合的过程。帮助幼儿正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的要领。让幼儿先分部掌握再进行整体练习,幼儿就可以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关联与协调。如搞剪纸时,需要分别练习剪直线、曲线、折线等各种形状,还要目测沿轮廓剪和折纸剪。教师要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先密后疏,分部时间短,整体时间长些。
3、引导幼儿将手工与绘画相结合,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做中添加绘画,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幼儿对于手工制作的兴趣,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作能力。幼儿用纸盒制作了“电视机”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开关,为作品装饰、增色,这样就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
4,将幼儿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把手工制作富于趣味教育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游戏与教育的双重目的。如在一次“化妆晚会”的活动中,我用做游戏的口吻:“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服装秀,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须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上台表演,你们愿意吗?同时,我们要比一比谁做的最有特色,好不好?”话刚说完,幼儿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有的说:“我要做一条漂亮的裙子!”有的说:“我要做一条好看的围脖!”……这样幼儿的兴趣就像水被蒸发到了沸点一样,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手工制作中。
在同孩子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我启发诱导问:“谁见过老鹰和小鸡?”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得很热烈,其中有的说:“我在天空上看过飞来一个老鹰,在我家楼房上抓过鸽子”;有的说:“我家刚买了几个小鸡崽,可好看了”。做完游戏后,教孩子们先简笔画出再用纸折小鸡和老鹰。孩子们创作激情高涨,于是积极投入到自己手工制作活动中,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通过幼儿亲自参加手工制作,既培养了幼儿的技能、技巧和眼、脑、手的协调并用能力,又激发了观察、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幼儿为了玩得好,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尝试着把许多看来是毫不相关或者没有用处的东西,制作或改变为新奇的玩具。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手、脑各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这对于发展幼儿手的小肌肉群的功能,双手的协调性,手与脑、手与各感觉器官之间的协调功能都有很大好处。
手工制作是一个经典而永恒的话题,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会看到一些普通的材料经过一番剪、折、粘、捏就能奇迹般地变成有实用功能的文具、生活用品、装饰品……这是多么神奇而又快乐的游戏。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手工制作能带领孩子开心地玩、科学地玩、正确地玩,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并体会到动手实践的乐趣。同时,会大大提高孩子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手工活动与大脑发育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越是复杂的手部动作,越能够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思维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聪明。孩子的思维是大胆、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让他们制作手工作品,使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下面我谈谈对手工制作的一些认识。
1.加强幼儿教师手工制作基本功的培训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的形式多样,包括撕贴画、纸艺、拓印、石艺、编织、泥工、雕塑、废物利用等形式。它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观动手操作,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物品进行加工制作,最后获得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对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形成立体空间观念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活动普遍存在幼儿操作持久性较差、活动内容系统性不强、手工活动实施途径单一和活动的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寻找相应的对策,如营造手工活动氛围、制定并分解手工活动目标、挖掘手工活动内容等。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提高教师手工制作的基本功。
2.在手工制作中进行创新教育
2.1创造性培养和模仿学习相结合
在手工制作创新教育中,能否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是衡量教育优劣的主要标志。幼儿通过一次次亲身体验尝试,进行必要的模仿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这对幼儿是可行的。当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模仿是不同的,模仿的目的是更好地创造,一个个概念实际上成为无形的情感和臆想的储藏所,有助于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手工创新活动。
2.2感知、思考、创造相结合
手工活动主要是直觉感性的活动,但也有理念的参与。通常所谓做做玩玩的提法不够全面。应当包括:看看——想想——做做,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灵活的思维支持。传统教育的缺陷就是把“想”字遗漏,或由成人代替想。比如:做一件手工作品,教师早就设计好了教育的全过程,然后一步一步地教,造成幼儿在活动当中较为被动和依赖,实际上剥夺了幼儿思考的权利。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所谓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幼儿只是被动地学,注重学习的结果。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突出的是“教师的导”和“幼儿积极主动的学”,更注重的是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汽车”中,让孩子尝试看着黑线和虚线,说说什么地方是折的?什么地方是剪的?如何雕出车窗而不剪坏轮廓?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创造性地学习了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传统的教师教,幼儿不假思索地模仿。
4.投放多种材料,提高幼儿的创造热情
积极的情绪是成功的重要前提,而创造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能够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加快创造的速度与节奏,甚至能提高创造活动的持久性。3~6岁幼儿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对于某件事情的兴趣和热情持续的时间很短。要提高幼儿在手工制作中的创造热情,就要在材料上下工夫。其实,任何废旧材料都能成为创作材料,按照幼儿的能力、兴趣,我们可以更新材料,这样就能够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5.不断地鼓励前进,磨砺幼儿的创造意志
由于年龄问题,幼儿都比较活泼好动,做起事情来往往“有始无终”,我们在创作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意志,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引导幼儿自觉地沿着自己制定的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
6.积极引导,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
只有渴望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创造动机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首先,要激发幼儿创作的需要。对于新入园或者不喜欢手工制作的幼儿,教师要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幼儿活动的动机,对于熟练掌握技巧的幼儿来说,教师要引导其发现手工制作中的乐趣,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比如进行纸盒装饰。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纸盒的颜色、大小等,讨论装饰方法,让幼儿产生活动欲望。教师还可以示范性地进行创作,提高幼儿的创作兴趣。
7.加强幼儿民俗手工制作教学
幼儿园开学后的第一课,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学做元宵花灯。在班级里、走廊上可以看到,这些由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花灯有模有样,漂亮、别致,而且这些花灯都是孩子们收集、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
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看花灯。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废旧材料,有的是牛奶盒,有的是一次性旧饭盒,还有的是食品包装纸盒、卡通塑料纸和彩带等。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孩子画、折、剪……自己动手制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比买花灯更有意义,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8.小班如何开展手工制作
小班孩子对手工活动并不是很感兴趣,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弱,但尽管如此,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可以为小班幼儿安排一些手工课,但常会有个别幼儿没有坚持完成作品,个别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有时候完成不了就会产生依赖性,希望别人帮助他完成,有时候还会选择放弃。如何让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教师需要在选材上考虑到了多数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又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学会了制作各种玩具,体验了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全面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