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4:19: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景观,是自然形成或人工创造的物体和空间所围合而成的场所。本文以笔者参与萧山城南初中-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论述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实用功能、精神文化、景观效果的统一;对校区历史及教学特色的解读,对学生教师的定位;小品设计、绿化设计、标示系统、文化节点,等的统一与呼应。
【关键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一、实用功能、精神文化、景观效果的统一 单纯的景观设计,就是规划并美化这个场所,使之更加和谐地配合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我们需要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予人便利的环境,而是要赋予这个环境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人有一种强烈的存在感。 我们要营造的校园就是这样一个能让师生感动、振奋并且为之自豪、骄傲的校园。让构成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都拥有自己的意义,让身处校园的莘莘学子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召唤。让校园能够影响学生不断进取、勇攀高峰,让学生能够为校园的历史添砖加瓦、丰富色彩,书写新的篇章。
校园景观是可以解读的,但景观的解读必然受到学生已有观念体系的制约。且先存的观念体系又是景观解读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它能有力地说明下面相关的两个观点:
其一,学生面对相同的景观,所获得的信息、所体味的精神是有差别的。学生对景观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其二,学生对景观的解读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可能比景观的设计者更理解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因为学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已形成的景观,所产生的意义总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由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观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个人的生长,获得精神的建构,因此,景观的解读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其便利之处在于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其复杂之处,则在于物质文化景观中有太多的抽象与象征,隐喻与悖论。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意义的博大无边,作为隐性课程才有其巨大的教育功效。
景观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与对象-物质文化景观,跟任何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是一样的,只是这里所涉及的对象是精神所物化的对象。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直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了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体验。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物质文化景观记载着人类共同的经验。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在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中,解读者力图使自己活生生的现实性与从景观那里获得的刺激处于最紧密的和谐之中,以致两者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产生共鸣。解读者的人文精神,就是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一进程是如此的通常而又普遍存在,以致于人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这也难怪,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觉察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物质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
所谓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简括地说,也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事实上,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著名中小学,总会感到该校园有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我们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及其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性的学校精神文化景观。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产生并存在于校园之内的主体精神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对其内在特点和外部功能的认识,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传播精神文化影响的过程来研究其主要特点。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就能达到的,其要旨在于影响整个校园内学生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影响的深层目的。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用在于通过外部的精神环境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这样一种对个体具有持久作用的自我教育环境。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不会排斥对优秀社会文化的吸收,同时能有力地抵制社会异质文化的不良干扰,具有文化排异的作用。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群体凝聚、精神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社会辐射六大方面。
二、对校区历史及教学特色的解读,对学生教师的定位
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意蕴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教育与空间的紧密结合,逐步演化出校园这一独特景观。校园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景观,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观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作为师生活动和休息的场所,对校园景观的配置要求较高。校园文化景观的选择和设计,是评判校园景观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此,笔者着眼营造最美、最具文化内涵、最适宜师生观赏和休憩的文化环境,为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初级中学设计了几处文化景观小品,创造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一、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学校主要包括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等功能区,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示区,故设计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设置较多的圆桌、圆凳,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2.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如大礼堂、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绿地应多设捷径,园路也适当宽些。
3.文化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
4.可持续性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5.多样化原则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
6.与自然融合原则
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融合、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和。设计中应关注建筑空间的通透、停留休憩空间的布局、绿色景观空间的贯通等,使宜人的环境渗透到全部校园生活。
二、文化景观小品介绍
1.杏坛古韵
该小品设计于教学大楼前广场西侧,是师生由校门至教学大楼的必经之地。其主题源于教育家孔子首次举办讲坛时,地点在一个杏树林中,后人遂将这个杏林中的孔子讲坛称之为“杏坛”。之后,“杏坛”便成了传道授业的代名词。
小品形式是在此孤植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杏树,旁建一小坛,坛上摆置《四书》《五经》等书本模型,即表明此处为教育之地,授业之场所。在此杏树西侧的草地中种植几株小桃树和小李树,寓意“桃李满天下”。
2.槐荫书韵
该小品设置于由校门到旗台的通道一侧。此小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原理设计。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风水学认为居住环境中种植的植物与人的关系较为密切,种植植物有吉凶之分,槐是吉植物,有“中门有槐,富跚三世”的断语。
小品形式是在大门到旗台的通道一侧,植一行国槐,槐树下置一长方形文化石,石上书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初级中学校训。槐荫浓浓,书韵幽幽,学生一边进入学校,一边享受槐荫带来的清凉,享受书韵的优美,视觉得到享受,心灵受到洗礼。
3.柳岸舞韵
该小品设置于学校操场一侧水渠边。其主题源于:古有展禽,身形惠惠。因其院中有一大柳树,古人称其为“柳下惠”,其为人正直,心胸坦荡。“柳下惠”则是道德的代言词。
小品的表现手法是在操场一边的水渠边植一行柳树,柳林下置一学生进行运动的雕塑。柳枝在微风中轻轻起舞,学生在树下奔跑锻炼,寓意青年学子的青春活力和为人正直的道德情操。
4.竹露琴韵
该小品设置于学生公寓楼前。其主题源于孟浩然五言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诗句:“竹露滴清响”。“竹未出土先有节,到凌空处也虚心”,竹自古被誉为君子。
该小品的表现方式是在公寓楼前植一方茂密的小竹林,竹林旁置数个供学生休息和弹琴唱歌用的石凳。学生一边享受竹韵的美,一边受到竹之君子的熏陶,视觉得到享受,心灵受到洗礼。
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初级中学校园文化景观小品的设计,从植物的选择到造型的配置,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克服了当前校园绿化不注重文化的问题,创造了绿化与文化的交融。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初级中学)
【摘 要】文化是高校的命脉,将文化的因素合理的融入景观环境中成为现代高校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新老校区间的文化传承,并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及学科特色。本文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为实例分析,阐释当下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的表达方式及景观元素的结合。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中医药文化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有“才子之乡”美誉的抚州,新校区位于金巢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昌大道东北区域,设计面积约5.82公顷。设计注重新老校区的文化传承,并着力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城市景观基质中塑造出独具抚州地方特色的校园环境。
1、现代校园景观中的文化体现
校园文化和精神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其组成是多样的丰富的,包括学科文化、人文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行政文化、建筑景观文化等”。[1]其中有些文化是内隐的精神层面的,还有一些则是外显的物质性的。外显的物质文化是内隐的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成为学子们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外显的物质文化往往以学校中的建筑、景观、植物、小品、宣传牌等符号为载体。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滋养着外显的物质文化,体现出深刻的校园文化内涵。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该怎样表达文化,才能够显示出一个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呢,笔者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重新老校区间的文化传承
学校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老的校舍已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在城市的郊区开辟新校区的做法渐渐在各大高校中漫延。新校区在选址上往往是在清水绿水间,有着良好的基地环境,但相对交通不便和城市中心相隔较远。“近几年新校区建设中存在着一味求新求大、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等问题”。 [2]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则是新老校区景观环境的割裂,缺少文化传承。良好的文化传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中将老校区的四个大门柱子,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正门;将老校舍拆下的一些红砖和青砖,在办公楼门前重新组合成了两幅壁画;建老校区时用过的铁磙子也完整地搬运到新校区形成“滚滚向前”雕塑;一直伴随着老校区成长的壁画也搬到了新校区。通过这些具有历史印迹的符号,拉近新老校区间的距离。[3]当然除了通过这种景观视觉的传承和延续,还应注意从听觉、嗅觉、触觉唤起对老校区的联想和记忆。如校园中熟悉的广播声、诵读声,或是在老校区中记忆深刻的腊梅的芳香在新校区中得到重现等都能勾起学子们对老校区的记忆,加深新老校区的文化传承。
1.2 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
一个学校和一方土地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如康河旁的剑桥大学、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西湖边的中国美术学院等,这些学校都和其所在的城市和城市文化相连,共同形成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从这点可看出要使校园文化具有特色,就需要为其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4]地域中有其特有的地形地貌、天文、气候以及习俗、产业、文化和特定历史事件等,尊重并利用这些特定条件才能更好的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而其中植物的地域性又是所有要素中至关重要的,南方的高校与北方的高校往往在气质上就相差很多,南方的清新婉约对比北方的粗犷厚重。在许多校园,植物也慢慢成为了另一种标志。例如每年春季,在武汉大学的樱花成为学子们乃至无数市民的宠儿,大家争相前往欣赏。高校间的文化性格,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才形成了其鲜明的文化环境。
1.3 体现学校特色文化
总观目前国内外高校,军事学院、医学院、农业学院、美术学院、交通学院、建筑学院、烹饪学院、交通学院等专门院校众多,在追求综合性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特色学科的培养,以增强学校的特色性和竞争力。[5]在体现学校及学科特色上,因先寻找出专业的标志性特征,如军事类院校的严肃与庄重,艺术类院校的个性和活泼,理工类院的校次序与知性等。在景观场景基调确立的基础上,为体现学校独特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在校园环境中放置一些情景雕塑小品和配置有文化喻意的植物打造学科必须的专用景观空间等,进一步突出学校的特色文化。
2、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设计构思
学校创建于1986年,是全国八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的新型特色高等院校。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着。
2.1 项目概况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坐落于抚州金巢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昌大道东北区域,设计面积约5.82公顷。教学区内地势从南至北逐渐升高,相差近20米,在空间的层次上为景观创造了丰富的变化。
2.2 总体构思
设计为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校的深厚内涵,将 “三元文化”思想融入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三元文化即中医药文化、临川文化、校园文化。三元文化中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脉展现学校的学科发展特色,并以临川文化为辅体现场地的地域特色,当代校园文化穿插其中塑造良好的大学学习氛围。中医药文化――在以景观相结合的过程中,将名医文化以景观小品雕塑相结合以时间为序展现中医的深厚历史;将药草文化结合植物造景打造出药用植物专类园以供学生认识实践、并以景观场景再现中医药典故趣闻。临川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将临川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腾王阁序》中对临川赞美的千古绝唱。继承临川教育的一脉心香,发扬“才子之乡”的进取之魂。以享誉胜名的“文献之帮”、“才子之乡”、“名中医之乡”为题材进行景观设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表现出来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通过读书廊、英语角、文化广场的打造让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2.3 设计理念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 “阴阳平衡”,这是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景观设计中的风水学说同样讲求“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聚气”等。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自然和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从风水学的角度上寻找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景观。
场地背山面水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后,为了增强地气,我们放宽水面,在综合楼前主要以动为主,主要以可以开阔视野的铺装场地为主,亦可保证人流的集散,在后山部分,我们以静为主,加重山的厚实感,从而达到动静结合,阴阳调和。(如图1)
2.4 景观节点
2.4.1 主广场
主广场位于学校大门入口之后,学校主体建筑之前,是入门后的第一个形象展示区。考虑到人流的集散和学校举行活动空间需求,结合场地将图书馆前的空地设计成一个面积约7000平米的学校主广场。广场还兼具露天演艺场的作用,宽阔的空间突出了学校主体建筑。(如图2)广场铺装结合易经中的卦象进行设计,设计选取了乾卦(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升卦(地中生木,升)、谦卦(地中有山,谦)、泰卦(天地交,泰)等能够体现学习及向上精神的卦象结合扇形的格状,设计出以学校发展相关地面浮雕,为保护浮雕上面用钢化玻璃覆盖,夜间侧面的射灯让浮雕的内容同样可以展现出来。广场的边界和人行的漩涡区进行冠幅较大的庭荫树配植,方便学生在炎热的夏日进行社团活动。
2.4.2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位于教学楼与综合楼之间的带状绿地上,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区域。文化长廊中结合中医药文化,将历史上知名的医药专家以时间为序以情景雕塑的方式展现出来。在长廊的尽头,为纪念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对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贡献,在该区内我们设计了一个上升式的台地广场,取名为时珍广场,上面矗立李时珍的雕塑,成为文化长廊的中心景观。(如图3)为拉近新老校区间的连系,我们将老校区的中医药文化柱形式借用到文化长廊中,并结合场地的需求形成景观柱的序列。长廊的两侧设置了两组空间错落的景观墙,并结合抚州的地域文化,即“文献之帮”、“才子之乡”、“名中医之乡”等文化元素,用浮雕的形式展现出来。景观墙空间交错,形成了数个独立的小空间,空间内配植丛竹结合座凳形成学生晨读的场所。(如图4)
2.4.3、休闲林区
休闲林区以场地中原有山体为基底,设计以“生态、自然与寓教于乐”为主题,结合药草植物的栽植,配以休憩设施的设置,创造一个“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景观。让师生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也能从中了解到中医药中药草的相关知识。“扫叶亭"和"踏雪斋"遥遥相对,来源于中医药历史趣闻中的“踏雪扫叶”的典故,鼓励学员们要有合作互助和救人为乐的挤世精神。“惜时广场”将成为师生讲解药草文化的临时课堂;“谷雨拾趣”长廊将以历史为脉络,展示中华上下五千来悠久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亦是学生课余休闲聚会的好去处;木质栈道的设计增加了整个山体景观的趣味。(如图5)
2.4.4、教学区
在第二教学楼和第三教学楼的过渡地段内,设计一排木质外框的玻璃宣传栏,结合古朴的花灯式庭院灯的摆放,让整个空间极具现代中式风味,成为一个序列景观,也兼具引导作用。(如图6)在第三教学楼的大门前将空间放大,铺装场地和贴地花池的搭配让场地变得和谐美观。对于第三教学楼楼前的绿地,考虑其人流集散和学生的日常活动需求,设计中预留出较大的一块场地,周围摆放木质休闲坐凳,简单大方。
在教学区的西入口,主要由银杏树阵和卵石游步道来丰富校园景观;在第二教学楼大门正对面放置“岐黄问对”的情景雕塑,向学生们宣扬在医药的学习中要有好问和探究的精神;在第一教学楼和实验楼的内庭院绿地中,设计一个校训景石,简单大方,自行车棚的设置满足学生们停车需求。
2.4.5 育贤湖景区
育贤湖位于学校的正南面,是校内外联系的枢纽和整个学校的形象窗口。在整个校园布局中,开阔的育贤湖形成了良好景观前景,也是风水学中南朱雀所处的位置,象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沿湖布置了柳岸拾翠、观湖亲水广场、生态风光岛、四季药园、温室药圃等景观。沿湖滨景观道徐行,杨柳依依,花香扑鼻。观湖亲水广场中央设置“本草纲目”石书雕塑,形成视觉焦点。药园,根据药用植物的特性,分为四季药园和温室花圃,打造生态药园,营造药香满园的景观形象。漫步于育贤湖,使学生既能享受生态宁静的休憩氛围,也能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3、景观符号表现
3.1 校园建筑
校园建筑以简洁的现代建筑为主,但是校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牌楼建筑,歇山屋顶、气势磅礴的斗拱、金碧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这些都延续了老校区的校门建筑,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展现出新老校区在建筑上传承。(如图7)
3.2 景观小品
设计中的景观小品紧密贴合中医药这一核心元素,以历史的名医形象形成静态的雕塑,以历史典故形成有动态趋势的情景雕塑。而且注重新老校区间的文化传承,老校区入口有华陀雕像,新校区内则设计有医圣和药圣的雕像;老校区有中医名人文化柱,新校区也以另一种形式呈列出来。核心元素符号的表达也进一步体现在学校的指示牌、地面浮雕、坐凳、垃圾桶等景观小品中。
3.3 植物配景
植物以集观赏及药用价值为一体的植物为主,结合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将校园植物种区域分为五个部分。五行对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脏器,结合药用植物的养生作用进行相应的配植。如“火”的区域,对应四季中的“夏”同时对应着红色,及“心、肝、脾、脏”,在植物的选择上夏季开红花系为主,乔木以香樟、广玉兰、桂花为主。香樟有着祛风湿、通经络、止疼、消食、心腹冷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等作用。广玉兰的药用作用:叶供药用,治高血压,可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鼻塞;脘腹胀痛;呕吐腹泻。桂花的药用作用:消食、祛风湿。其他区域也按此类植物五行养生的方法进行配植。
同时校园植物采用挂牌介绍,着重于其在中医药中用途为主,使植物景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份。对于场地中山体茂密的植被,设计中也将其保留了下来。植物品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种植方式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注重植物的内在文化意义。
3.4 山形水势
山形水势以自然为摹本,以行政楼为中心打造出背山面水的格局。场地中的高差摈弃了传统的硬质挡土墙而多以缓坡草地为主,让整个校园环境亲切、简洁、大气。(如图8)
4、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是激发学生热受中医药专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为此设计中结合文化铸校战略,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医文化,临川文化融入和谐校园中,最终打造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让学子在诸多文化交融中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王晓勤,1986.04,女,四川南充,硕士,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师
杨建国,1971.02,男,江西抚州,本科工程师,抚州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摘 要】从创新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角度,以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入口广场景观为例提出校园景观设计的理念及基本思路,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景观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个性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以期对其他高等学校的校园历史文化景观布局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校园 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术氛围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文化景观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特色等。大学校园整体环境的建设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在文化景观建设上要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打造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独特的教育内涵。
一 新校区概况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又称安徽科技学院蚌埠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是安徽科技学院在安徽省蚌埠市新建设的校区。占地585亩,位于蚌埠市大学城(龙子湖区),矩形地块(东西约700米,南北约550米)。东至学海路,南至黄山大道,西至汤和路,北靠核工业部214所。周边紧邻4所高校、蚌埠大学科技园、蚌埠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及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凤阳校区相距约13公里。
二 文化背景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的所在地――蚌埠市,简称蚌,别名珠城,是安徽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皖北的旅游中心。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安徽科技学院在凤阳的老校区已经建校六十余年,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特点,校园学习氛围浓厚、植物景观丰富、教学建筑独特。同时又与所在地凤阳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新校区的设计既要紧随蚌埠文化,又要与老校区的特点相结合,显示其新老关系与地域传承。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美化校园环境形象
通过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研究,融入有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景观形象,增强校园环境的美感、历史文化感和地域特色,营造舒适、美观的校园环境。
2.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作为学校的成员,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以校为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优美的校园文化景观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
3.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将地域文化景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景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吸引学生到室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对学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引导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方向
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上应凸显学校文化,展现学校风格与办学特色,增强新老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延续校园文化传承。
四 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1.设计理念
新校区入口是学校的象征,不仅代表学校的景观文化,更能够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是其整体形象的第一道景观,是门面、是标志,更是其办学理念最直观、最突出的体现。不仅如此,她更是连接校园与所在城市的重要媒介,不仅在校园师生的生活中,更是在城市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新校区入口设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仅仅抓住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条主线,体现出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校园景观,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入口景观。
2.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园入口景观设计只有形式美和流行的风格是不够的,应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及氛围,很多校园景观做得很有形式的美感,但看上去更像是城市景观或大型企业工厂,而没有校园的识别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安徽科技学院自身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探究校园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校园特色,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性,合理进行校园入口文化景观的设计,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景观特色设计的真正意义。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景观,新校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校园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的文化是学校的底蕴,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地传承我校数十年来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在新校区的建设上,尤其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校园的入口广场是校园的窗口,也是最重要的景观节点之一,因而也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在新校区广场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注重历史文化的承接与现代新校园的结合。针对明代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点:一为可转化为抽象装饰纹样的明代文化,如明代石刻、服饰、室内装饰等纹样;二为可直接利用其形象转化为互动装置艺术的形象,如凤阳花鼓等。
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入口广场两边分别是教学楼和实验楼,前方正对图书馆,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建筑环境和自然景观,营造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以体现大学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特点。作为校园的窗口,在广场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并与安徽科技学院数十年的文化积淀相结合。设计中结合新校区所在地蚌埠市的文化,将主体雕塑做成一个打开的“蚌”的形象,中间置以文化雕塑,并以水系连接,与珠城文化相结合,展现魅力新校区的新的地域特色,同时水系连接左右“蚌壳”雕塑,意喻新老校区相连接,蕴含校园历史与人文精神。
第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校园文化景观主要服务于学生,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等要求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相一致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学生是校园文化景观的最大特点。校园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应当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文化景观衡量的标准,把学生的行为特征作为文化景观组织的依据,探索文化景观层次与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协调学生与文化景观的生理和心理关系。校园文化景观应更具人文关怀,校园绿化带和广场是吸引学生的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入口景观设计时,将四周以大草坪的形式展现,其中穿插座椅,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有足够的空间与大自然相融合,并能开展各种室外学术或社团活动。
第三,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勒内・迪博斯说:“场所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场所获取,并给场所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大学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校园重要门户的入口广场,其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因此,设计中要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主要体现在水体、草坪、雕塑景观的营造上,将主要道路放在了左右两侧,中间置以大型开敞空间,主题雕塑以水系环绕,大草坪将广场围合,中间按道路需要设置小路,整个景观开敞大气,一气呵成,使人与环境融为一体,更能展现校园特色。
大学校园的广场空间是校园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大学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在塑造大学校园形象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始终要以尊重场所精神作为设计的灵魂与依据。对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要对其校园原有场所精神进行二次传承。
五 结束语
在新校区的校园景观建设上,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和谐为本,以传统的文化轴线为传承,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展现校园独特的美丽,开创校园文化景观新形象,做到互动、参与、文化、艺术于一体,使校园保持更加持久的文化魅力。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变得更加重要,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更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对校园文化景观内涵进行解读,并对当前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方法及途径,最后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索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传承;发展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这一举措拓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校园环境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教育职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构建,对于增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认可与重视。
2 校园文化景观内涵
校园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在校园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它是存在于校园空间中,赋有一定信息的景观形态,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同时,还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教育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既是一种校园物质文化,更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
3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底蕴且人文气息淡薄
由于新校区建设速度快,建设时间短,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在意物质环境的营造,而忽视文化底蕴的营造,校园中缺乏一些具有老校校园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建筑、标志等物质文化景观,无法寻找和捕捉陈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新的校园环境缺少了历史文化的沉淀,突兀而缺少人文气息。
3.2新老校区内在文化连续性断裂
目前新校区多位于郊区,建设规模巨大,在建设时期通常容易漠视老校区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与优良传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新校区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内在文化延续性的断裂。
3.3校园景观缺乏特色
新校区在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以及建设形式的丰富变化,忽略了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盲目的照搬照抄成功作品,使许多校园景观在外形上趋于雷同,缺乏明显的校园特色。
3.4对城市、地域文脉重视不足
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追求一切求新,一味的拆除和改变,没有充分发挥与安置的优势和特点,拆除老建筑,挖掉山体,填平池塘是建设过程中常见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完全切断了校园与当地建筑、自然景观、城市文化、地域精神的联系。
4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策略
4.1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地域文化特征是学校所在地域文化特色及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不同的高校处于不同的地理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化特色,因此高校在建设时应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景观元素体现在校园环境中,如通过校园建筑、景观小品、雕塑等来表达。
4.2对学校特色的呈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人文、艺术、文化底蕴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文脉和学校性质两方面的综合因素,建设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如理工类学院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严谨、秩序之美,艺术学院则往往体现了一种自由、流畅之美,文学院则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学色彩。
4.3对校园主体的尊重
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在校的全体师生,特别是广大学生的需求,设计师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年龄、文化背景等要素进行设计,使文化景观的满足学生的晨读、交往、聚会、运动等要求,为学生营造健康舒适的休闲空间。
4.4对校园文脉的挖掘
延续校园积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景观仍然有一定意义,它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因此可以在新校区通过重塑或再现老校区的代表性空间,来达到校园文化传承的目的,使新老校区内在文化延续。
4.5对现代精神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体现当今的新文化、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等,可以通过运用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来建造景观小品或者景观构筑物来体现。
5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
5.1山东建筑大学概况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济南市东部。总占地138.73万m2,西靠临港开发区。学校周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景观日趋成熟,是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5.2校园景观结构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地势起伏有致,西南高,东北低,东西高差约20m。校园西南部是风景优美的的雪山,东北部则是地势比较平坦的教学区、生活区、休闲区。校园的景观轴线主要由两条纵向的主要景观轴线和两条横向的次要景观轴线构成,所有景观都在这四条轴线上。校园规划秉承“三泉映雪”的立意,组织了一条连接“日泉、月泉、星泉”三个重要开放空间节点的生态廊道(图1)。沿着生态廊道的方向就是我校校园景观规划的两条纵深轴线,绕过雪山,并将日泉广场(尚未修建)、月泉广场、星泉广场与映雪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两条纵向景观轴线构成了最重要的景观观赏路线。两条横向的轴线,一条是贯穿东门的入口广场、月泉广场、图书馆前叠水景观、弧形的图书馆及雪山的入口处景观轴线,另一条则是贯穿逸夫楼、电影院门楼、映雪湖、星泉广场知道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中心处景观轴线。同时,景观轴线与多数的道路流线吻合,沿着道路通行可观赏所有景观,这也是校园。
5.3校园景点设计
5.3.1映雪湖
映雪湖(图2)位于雪山北部,景区面积近28万m2,是校园生态廊道的核心部分。设计中遵循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其南部的雪山为主体景观要素来组织整个湖区的园林空间,体现“湖映雪山”的空间意境主题,展现大学校园特有的“山水”格局,并与泉域济南“佛山倒影”的城市景观特色相呼应。湖内有桃李、博学两座风格各异的小岛,巧妙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多处瀑布景观。除了利用建筑、湖面、道路、地形、小品等组织空间外,还采用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处理手法,使建筑、广场、水面、植物较好的融为一体,人工景观与自然水系的完美结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又充满个性的校园空间。
5.3.2老校校牌
山东建筑大学前身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12月29日正式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校牌(图3)见证了老校的发展变化与新校的成立。为了保护老校牌,保存这段历史,传承校园的历史与文化,在新校建成后,老校牌也被移植到新校区梅园下面的山石之上。它作为一个整体被镶嵌在石壁之内。
5.3.3“和平、自由、进步”壁画
异形桦合陶板浮雕壁画“和平、进步、自由”是由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刘玉安率领助手创作完成的大型浮雕壁画,以渴求人类的和平、进步、自由的深刻寓意和工艺制作方面的独创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评价。由于土地置换原因,壁画面临拆除的问题,鉴于壁画的保护价值较高,因此将其重新安置在新校区的校园内,这项工程是对老校区中文脉的传承,也是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见证。
5.3.4源远亭
源远亭寓意此处是新校区的根基、源泉,传承我校的历史与文化精髓并使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它原是新校区建设时期的指挥部旧址,为了纪念新校区建设时期的那段历史,将其进行了适当的环境营造,使其成为一个校园文化景观。
5.3.5老别墅
老别墅是建于民国初期的济南古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晚期重要居住建筑之一,距今己有80余年历史。它屋顶造型复杂,比例协调,功能合理,对济南近代建筑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该建筑为局部二层砖木结构,墙下灰土条形基础,东西长约15m,南北宽约9m,总高约6.5m,占地面积约135m2,总320吨。为了达到保护古建筑与济南市棚改规划和谐统一的目的,决定将其平移进新校区。现在的老别墅已经整修完毕,成为了新校区的“建筑平移技术展馆”。
5.3.6木结构建筑——雪山书院
雪山书苑(图4)采用传统木质梁柱结构形式,建筑面积350多m2,它以雪山为天然背景,楼前有亭台流水,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现代木结构建筑因其“碳汇”作用和优异的节能性能备受关注。因而雪山书院的低碳节能正好与学校建筑规划理念-“绿色节能”相吻合。这座木结构的低碳建筑是“绿色节能”思想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的充分体现和具体事例,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节能特色。
5.3.7胶东生态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是胶东民居的典型代表,因房顶使用海草修缮而得名,房屋简洁朴素,以石垒墙,房顶就地取材以海草代瓦覆盖,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不易损毁的优点,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由于多数海草房已年久失修,海草的大量减少等原因。海草房的状况不容乐观,亟待保护,而学校在山东龙大集团的资助下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浓郁胶东味儿的海草房(图5),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构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6 结语
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是承载大学文化内涵,展现大学人文精神的载体。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时,应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合理的规划,要立足于地方自然条件,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深入了解历史,理解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使校园文化景观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景色优美、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