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

时间:2022-07-19 02:5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

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建构问题

统计信息化是指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全程信息化,对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深加工。高校统计信息化则是要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地为学校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

一、高校统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相对落后,统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在推进高校统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现行高校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首先,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人工操作仍是主要手段,很少依托网络,校园网的优势没有显现,人为增加了中间环节。其次,在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专项统计垂直管理,无法发挥信息化整体职能。最后,统计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对统计网络监督机制的缺失。

2.对高校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起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和处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分析、利用和方面的功能开发不够,还远没有实现校内共享,乃至社会共享功能,并且信息化统计的决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高校统计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高校统计队伍建设落后是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高校人事制度采用聘任制,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大多数统计人员只具备统计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改变习惯的非信息化统计模式和统计流程,不能熟练驾驭现代化工具,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二、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策略

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为了满足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满足统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高校统计信息化工作,逐步完善统计模式发展高校统计信息化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统计工作进行工程化管理,适应网络化的要求,创建提升现有统计业务模式的信息平台。要调整现有的统计管理体系,强化和调整各级部门的统计职能,将各级统计工作进行规模管理,健全统计法规,以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逐步将高校统计业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2.深度开发和利用高校统计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建立校园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这些都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保证硬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软件开发。教育统计信息化要对统计分析、利用和阶段的大力改进。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者也要强化统计分析、预测、评价功能,更多关注统计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除了要提供高校全方位发展的动态数据支撑,还要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终让高校统计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社会价值最大化。

3.建立一支学习、创新型高校统计人员队伍推进教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统计学、数学、教育学和工学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统计队伍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自学提升职业素养和素质,掌握现代化统计工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对购买软件能够及时更新和升级,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同时,还要培养统计人员在统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统计信息化工作规律,创新统计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其程度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势必会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状况

高等教育统计是国家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是高等院校领导层的参谋助手,也是上级党政主管部门制定与形成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管理的效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下出现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对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特别是统计的信息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统计既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研究、探讨如何加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并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不仅显得十分必要,而且也有助于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及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有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始于世纪年代末的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深远、根本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统计指标不断完善,新的办学形式不断涌现,但高等教育统计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统计的信息化总体程度不高。由于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上报系统,高等教育统计数据上报仍采用人工一级级上报的手段,每年的上报工作还是通过开大会布置、汇总的形式完成,周期较长,更谈不上及时修改某个指标,从而导致数据时效性滞后,更新不够及时。

(二)高等教育统计的信息化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少人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的基础化,忽视应用系统建设,从而造成了统计信息处理技术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统计的信息综合利用程度滞后。目前的高等教育统计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较难实现信息的整合,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

(四)高等教育统计人员整体的信息化适应度发展较慢。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为兼职人员,不能及时参加信息化培训,对于统计工作交任务的多,深入思考、分析的少;部分高校硬件配置跟不上,也影响了统计人员对于信息化的快速适应。

(一)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统计基础工作得到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有时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拍脑袋、凑数据。此外,还存在统计原始资料不存档或不全面,统计台账不完整,统计档案缺失、不规范的现象,无法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还有的虽然完成了统计工作,但仅停留于应付上报报表层面,没有开展统计分析,不能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二)统计投入不够。教育统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但目前大学校园网工程建设尚未完善。虽然很多高等院校都建立了不同层次与规模的校园网,开展了网络教学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但在一些地区学校,实现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仍不具备,或面临网络资源瓶颈化的问题。

(三)统计模式滞后。高等教育统计模式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前进的步伐,亦不能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的相对滞后,阻碍了统计信息化推进的步伐:现行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出现了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体系已不能反映出多种形式办学的宏观情况。高校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统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查主体内容,因此延用的一些统计指标明显落后,其统计出来的数据也没有实际意义,而学校在不断的改革过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在现有指标中没有反映。统计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统计分析不能完全实现其服务职能。

(四)统计队伍滞后。统计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粗通业务的多,精通业务的少,缺乏现代统计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此外,更新观念,主动接受信息化这一新的管理手段更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

此外,在新形势下,信息日益发达,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一)增强统计意识,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必须重视统计工作,要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必须执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人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进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统计人员队伍,提供教育统计人员经常学习、培训相关统计知识的机会,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方法的应用,了解掌握《统计法》等,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加大硬软件投入。面对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对教育统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通过校园网和连接到,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和统计服务,加强与上级行政部门、各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统计信息网络化,是教育统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促进各级各地高教信息的网上交流与互通。同时,以国家级教育统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并不断完善现有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实现由传统统计处理方法向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的统计处理方法过渡,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体系,建立国家级教育统计信息化标准。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简化,增强实用性、实效性。调整统计指标高等院校基层统计和各专业统计的指标体系必须结合高教形势发展,建立国家级教育统计信息化标准,重新进行全面审视、调整、删选、更新和补充统计指标。进行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创新,并以统计技术创新为核心,开发出符合高等教育统计需要的统计信息资源处理应用技术和软件,从而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扩大高等教育统计的服务范围,发挥统计分析效用要改革统计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面,不仅要为教育管理系统、高校自身管理服务,而且要为社会服务,让社会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扩大教育统计信息量,加强信息调查和收集工作,积极发展统计信息资源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标准服务,使统计咨询服务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面向社会提供种类丰富的教育统计信息产品和网络统计信息资源检索服务。

(四)加强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建立高等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互联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在高校各职能部门平台统计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平台统计资料综合数据库和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协调各职能部门相应业务管理的数据库和建立全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高校综合统计部门在此基础上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再在省、国家一级教育管理平台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实现高校职能部门平台高校平台省级管理平台国家级管理平台的互联,使数据更新、更准、效率更高,有效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并通过计算机统计网络建设,随时进行信息互通、交流,做到信息共享,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化法规体系,保证统计信息安全。要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规范性,在制度上保证教育统计信息的安全,同时,依法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切实保证高等教育统计信息网络系统的1安全。

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问题及策略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是指围绕高校教育统计核心业务,实现教育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开发、利用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实现对高校教育统计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提高统计信息的深加工和社会化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纯手工形式到80年代中期教育统计工作软件的开发使用;从80年代初期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人员无计算机到目前人手一台机器,都是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发展的见证。我们在看到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存在的一些不足。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统计工作经验,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形式的实质性改变,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每年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人员参加由省信息中心组织的报表布置会,综合统计人员接受任务后将统计报表按部门进行分解并向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布置任务。由各相关部门采集数据并向综合统计人员报送数据,综合统计人员审核数据的合理性(如发现问题,由各部门人员重新收集数据)。综合统计人员在纸介质上填平数据,将数据逐一录入JYSY统计软件并利用程序进行最终校验,最后审核无误后经校领导审核签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省信息中心。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流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手段已做到人机结合,但统计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统计人员深入到基层部门收集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单机录入,再进行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的应用也只停留在利用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统计资源很难在各部门之间实现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统计效率不高,反应欠灵敏,信息可利用范围和程度低;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信息的利用停留在初级层次,整个统计业务流程没有通畅的信息流。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1、高校统计软件多而乱,统计人员负担重。伴随着统计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的各主管部门分别开发和建成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和系统软件,从而使高校统计软件多和乱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高校各部门每年向各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软件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软件、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软件、普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情况统计软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统计软件、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软件、财务供养情况统计软件、人才资源和工资统计软件;需要经常维护的数据库是工资数据库。由于各个部门彼此之间互不联系,统计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本部门的专业和需要的基础上,因此这些软件系统没有统一的应用平台和标准,不能达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既造成资金浪费,又造成了基层统计软件的泛滥,加重了基层统计人员的负担,同时又扰乱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统计软件使用缺乏远景规划。由于缺乏远景规划,高校统计软件在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无缘无故搁置一旁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2000年辽宁省各大高校相继上了一套GPMS软件,这套软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每个职工的基本信息和其它相关信息,如果把这个数据库维护好了,那么人事报表、工资报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教职工情况的报表、财务供养情况表等都会在数据库中自动生成,而且数据库的使用非常简单、方便。当然为了建成这个数据库,基层学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学校花了2000多元购买这套软件的使用;其次统计人员深入调查每个职工的基本信息并一一对照档案核对信息;再次录入这些信息,这是花费大量时间的(当时我院是300人左右,3个人天天专职录入信息,一共录了7天,这还不包括以后查找录入错误的时间)。试想一下,若学校的规模是3000人左右,光录入信息这一块得花费多大的人力和物力啊!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花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软件在仅仅使用了3年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无人问津了。

3、统计队伍运用信息化工具水平较低。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对新时代统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近年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了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方面技术的培训,虽然统计队伍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水平有了提高,但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全面、正确认识统计信息化工作

统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以减轻统计工作劳动强度为目的的统计信息化系统和工程建设,而是要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该系统应具有三大功能:

1、教育统计信息收集及传输自动化。由统计人员深入到各部门采集数据的方式改为统计人员在校园网上收集信息。

2、教育统计信息审核及汇总自动化。统计人员在计算机上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复核,严格把关,保证进入系统后的大量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而后自动汇总,生成各种统计报表,从而使信息处理过程更加方便、简单和规范。

3、教育统计信息分析和预测决策自动化。保证在信息收集完整的前提下能自动提供分析报告。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统计信息化水平还很低,我们应加快统计信息化进程。

(二)统筹规划统计信息化建设

1、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统一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工作。针对以上高校涉及的上级主管部门多、高校的统计软件多而乱、高校统计人员统计任务繁重,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统一负责高校的统计工作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将它的统计任务交给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由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统筹规划教育统计工作,避免出现统计工作没有规划,今天这个部门要统计表,明天那个部门要统计表的现象发生。高校将不接受其它各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任务。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有四点:综合、协调、统一和规划。综合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将高校目前所执行的所有统计工作任务进行检查,将各种报表中重复的指标合并,不合时宜的指标删掉,反映新情况的指标补充上;协调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协调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统计工作任务及各主管部门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关系;统一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组织各个主管部门编写各自的指标解释,统一指标口径,这样就可以做到同一指标在不同报表中具有相同的解释,避免出现混乱的局面;规划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对统计信息化建设所作的安排,多长时间内建成数据库;多长时间内统计人员计算机达到相应的水平、多长时间完成统计信息化建设。

2、建立高校的基本状况统计信息数据库。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建立起高校的基本状况统计信息数据库是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针对现行的统计报表种类,将数据库种类的收集分为人(教职工、学生)、财、物三大类,建立数据库时应尽量使指标细化,归纳出指标体系可由哪些最基本而又实实在在的信息组成。比如:“教职工”这一块在建立数据库时,需采集教职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评定时间、职称聘任时间、职务、最初年历、最后学历、学位情况、所从事专业、人员属性(教师、教辅、行政、工人)、是否科研人员、是否党员情况、是否硕导、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这些最基础的信息,库里有了这些信息之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高基31-40表、人事年报、科技人员情况统计报表、工资年报所需信息就可直接从库中提取,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也节约了劳动力。总之,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实时的数据来源。当然了,建立这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召集专家和基层统计人员一同筛选出最基本的指标并编成一个数据库软件,随后就是基层统计人员大量收集资料并录入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过程。而实际上,建库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的,短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月,长的时间可以是一年。而维护数据库的过程是没有时限的,它需要统计人员时时关注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始终保持数据库信息的最新性。

3、加强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教育统计信息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开发利用教育统计信息资源,搞好统计信息化建设,关健是要有一支人员精干、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因此要努力提高统计干部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注重加大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知识,提高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网上查找信息,网上进行数据处理,熟练使用统计应用软件。教育统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虽然我们起步晚、底子薄、目前问题很多,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加紧建设,我们就可以后来居上,把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推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我国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又上一新台阶。

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管理

一、统计信息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1.统计信息是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决策助手在教育逐步趋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已经被推向“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密切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差距,加强教育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统计信息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其目的是经济效益。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对有限的办学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由于统计信息具有全面、客观、科学的特点,因此,在评估高校的资源配置及教学、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种资源配置现状和取得效益的统计分析,可以找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的不足,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达到获取最大办学效益的目标。

3.统计信息是了解高等教育现状和制定规划的依据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是高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经费使用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投资比重也逐步加大,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措施时,对各高校上报的统计信息也越来越依赖,使高等教育统计信息的基础依据作用也日益显现。所以在制定和实施高校的各项工作计划时,可以利用统计信息对学校的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分析、评价和预测,从分析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明确目标,从而确定下一阶段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

4.统计信息是管理过程监控和目标评估的手段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利用统计数据可以随时对计划执行和各要素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指导和调控计划的执行过程,推动工作开展。在某一项具体工作完成后,还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检验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而评估工作效益。

二、高等教育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统计指标体系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管理需要统计指标体系无法适应教育管理需要及教育形式的发展变化,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统计指标体系的更新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修改制定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报表格式开发统计处理软件指标体系及统计处理软件培训基层单位使用新的统计指标和软件系统填报统计报表统计报表逐级汇总。由于这个过程周期长,工作量大,每一次统计指标的更新都意味着整个统计程序和方法都要发生变化,使得统计指标的更新总是滞后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变化。同时,由于高校在教育经费来源、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及教学、科研与后勤等方面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的调查主体内容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过去沿用的一些统计指标就已明显滞后,在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在指标中没有反映,统计指标由于脱离实际而失去作用和意义。

2.统计组织管理分散,系统性不强高等教育统计按调查内容可分为教育统计、实验统计、基建统计、工资统计、人事统计、财务统计等。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高等教育不同侧面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各统计部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就会形成完整统一的高等教育统计系统。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协调与监督机制,各级业务部门多头布置统计报表,造成重复调查、交叉统计,同一统计指标出现不同数据,使统计提供的信息可信度很难保证。

3.传统统计运行机制障碍,导致统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统计运作机制和体制,多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高等教育统计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统计改革的深化,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同时,由于统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网络技术已进入现代化办公领域,但在工作中对统计软件、统计系统信息、网络的利用程度不高,这不仅使得统计工作耗时长,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主要的是统计人员平时忙于大量简单重复的填表与计算工作,无暇顾及对数据的深层次研究和开发,尤其是现行统计工作中,手工核算和电算化同时进行,人为误差时有发生。此外,执法力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统计信息化的质量,使得统计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4.高等教育统计服务方向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服务方向依然是以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为主,统计工作内容仍然没有摆脱以教学统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这种“吃单位饭,干上级活”的传统统计模式、统计内容和统计地位,与高校进入市场后对统计的要求大相径庭。

5.高校占有的统计信息与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不相适应目前高校占有的统计信息仍以纵向为主,并且信息量小,精度不高,超前性、预测性的信息比重小,缺乏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预测市场及高校运作过程的功能,难以满足高校的需要。

三、做好高等教育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1.提高认识,强化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网络高校领导及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对高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要有统计信息的占有欲和研究分析习惯,应利用统计信息为学校的各项决策服务。高校应该成立信息处理中心,由一名学校领导兼任中心主任,一名学校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心副主任,协调学校各部门的统计信息管理工作,对各部门上报的统计数据实行统一管理。要把统计工作纳入各单位的目标考核管理中,明确统计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定期对各单位的统计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并把监督和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形成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调整高校统计服务方向,使之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高校统计必须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要更新观念,调整服务方向,从过去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报表型统计,转变为主要为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服务的参谋智囊型统计。高校统计的全部活动包括统计分析和预测,都要围绕高校的大政方针进行,都要满足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要充分发挥统计特有的功能,准确、及时地为高校提供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为高校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统计真正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部分。

3.加大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力度,提高统计信息利用价值统计信息的分析评价报告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统计结果最终要以分析报告的形式上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统计信息的分析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相关的管理知识,只有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统计信息工作人员不应该只满足于提供统计数据,而更应该注重统计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要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挖掘出对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评估学校发展成果具有参考价值的有用信息,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对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服务功能。

4.加强培训,提高统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统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统计工作往往不被重视,统计人员学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统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仅仅停留在完成;上报报表的层面,因此,要对统计人员开展树立信心、爱岗敬业教育,弘扬“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搞好业务培训学习,培养统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拓展新思路,扩大新范围,创造新方法,使统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加大统计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统计人员工作条件;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统计理论和研究成果,切实加强对统计理论、数据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为使统计人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教育,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不仅对统计工作内涵得心应手,而且对统计的外延工作———管理者的参谋也能胜任。在实际工作中,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不仅提供数字信息,还要提供文字资料,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的分析材料,使统计报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将应付式的统计转变为指导式的统计,引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对高校的发展和运行态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5.转变统计工作职能,更好地为高校建设服务高校统计应把高校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整体性、均衡性作为其管理活动的主要目标,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从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上、纵向与横向的相关联上、内部与外部的相互协调上、局部与整体的综合质量上开展高校的统计活动。高校掌握的统计信息要纵横双向兼顾,一方面立足高校全局,把统计活动与高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按高校信息流转程序建立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内部网络。另一方面根据高校管理的需要,建立外部信息联系,形成横向网络,保证外部信息来源,使学校领导能及时掌握大量外部信息,知己知彼,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服务。

大学统计信息化探讨: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措施

1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①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出现了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体系已不能反映出多种形式办学的宏观情况。②统计指标的更新滞后于教育管理的发展变化,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目前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教育经费来源,资金、人才资源配置等方面已发生深刻的变革,调查主体内容也随之变化,过去延用的一些统计指标已明显滞后,不能反映在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统计指标由于脱离实际而失去了作用。

(2)现行的教育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与信息化不相适应我国的教育统计管理体制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统计改革的深化,解决了一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在统计机构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要继续改进和加强。主要表现为,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缺乏抽样调查的检测程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难以保证;调查组织缺乏统一管理,调查结果往往与事实出入较大;统计数据处理方法透明度不够,统计数据缺乏真实性;统计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统计法规体系不完善,统计人员法律意识淡漠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推进的步伐。

(3)统计信息不能得到综合有效的利用实现统计信息化,信息资源是核心。目前的高等教育统计仍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较难实现信息的整合,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重复的、一般的信息较多,特色的、横向信息少,高层次、有深度的信息寥寥无几,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统计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4)统计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统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运用信息化工具水平较低,手工核算和电算化同时进行,人为误差时有发生,绝大多数欠缺深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更新观念,主动接受信息化这一新的管理手段,也是对统计人员一个新的考验。

2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1)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国家级教育统计信息化标准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结合高教形势发展,对统计指标体系重新进行全面审视、调整、删选、更新和补充,应该从反映高校内部信息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此外还要增加一些便于同国际比较的新指标,从高等教育的投入、过程和成果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设置,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简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增强实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联合进行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创新,提高统计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创新能力。以统计技术创新为核心,建立国家级教育统计信息化标准,加快统计软件专项实施,开发出符合高等教育统计发展需要的统计信息资源处理应用技术和软件,实现高校职能部门平台-高校平台-省级管理平台-国家级管理平台的互联,使数据更新、更准、效率更高,有效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并通过计算机统计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互通交流,做到信息共享,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2)加强统计信息化教育,树立信息化意识,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教育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搞好统计信息化服务,关键是要有一支人员精干、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统计人才队伍。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快统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能够善于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和设备来处理统计工作,提高信息处理和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要加强统计队伍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统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坚持以准确的数字为基础,客观地反映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此外,还应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广泛学习,发挥统计队伍的群体功能,加强经验的互相交流,培养自身对教育市场需求动向的敏感性和超前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统计处理和综合分析本领。

(3)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教育统计部门要加速统计信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国家级教育统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统一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标准、网络接口标准、信息流程标准、软件工程标准。建立在线数据库,按照不同层次提供完整的初级数据,促进各级各地高教信息的网上交流与互通,让不同级别的信息管理者根据需要提取数据,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满足各有侧重的信息数据分析和开发工作。不断完善现有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实现由传统统计处理方法向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的统计处理方法过渡,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扩大教育统计信息量,鼓励发展教育统计信息资源服务业扩大教育统计信息量是搞好统计服务的基础,加强信息调查和收集工作,建立各种专业统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统计信息资源检索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积极发展统计信息资源服务业,拓展统计业务,不断扩大统计资源咨询服务的范围,建立具有国际服务水准的统计咨询服务体系,实行国际化的规范运作程序,提供国际化的标准服务,使统计咨询服务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面向社会提供种类丰富的教育统计信息产品和网络统计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5)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化法规体系,保证统计信息安全在《统计法》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规范性文件,例如:《高等教育信息公开条例》、《高等教育数据保护条例》等,在制度上保证教育统计信息的安全,在安全管理中要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手段,构建以防火墙为核心的动态安全体系平台,依法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切实保证教育统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