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5:38: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建筑工程课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根据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测量新技术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再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体会,提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以利于改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测量;课程改革;方法措施;教学效果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
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应打破旧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多而杂,教材内容陈旧,实践内容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现状,以适应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应从建筑工程测量的具体应用出发,以测定、测设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核心,将新仪器、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测量教学中,阐述其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强调按技术用途和工程类型来综合运用技术。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以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为对象,学生围绕该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实践体验、消化吸收、探索创新获得具体知识,形成专门技能并获得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因此项目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载体。
该课程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式”学习为导向,根据制订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形成几个教学步骤: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原理分析与理解;测量方法;工程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将几个教学步骤进行项目细化,由浅入深,在知识和技能上形成连贯的体系。
一般来说项目活动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只是教学中一个不应缺少的部分。为了最大范围地让学生涉足各种各样的实际工程项目,每个项目的规模不要很大,知识点不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有明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开发了以下项目: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建筑施工测量,新仪器新技术应用。
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再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对每个模块分别设置教师工作页、学生工作页和教学评价页。
在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中分别列出各个知识点和达到的程度,实际教学中进行对比。然后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量化积分。在评价过程中着重从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项目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项目教学法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从而挖掘现有师资队伍的潜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缓解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法进行教学,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动力,它将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心科技发展新动态,使自己具有与项目法教学相应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不但要对所任教课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且对相关学科知识也必须掌握,能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培养其协作精神和质量意识,确保项目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泰州广播电视大学泰兴分校>)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主流的精英教育在培养目标,面对的学生群体、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应仅是将学生训练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应将他们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工作,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成为自觉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
职业教育重在实践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应该要把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鼓励教师和学生从事各种专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定位就业岗位,组织实质性的顶岗实习,并为此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查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不断进行市场调研,把握行业市场脉搏,征得企业用人单位意见,适时修正专业方向,修正课程设置计划,使得我系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与专业市场需求相对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
一、以企业需求为向导,确立专业目标
根据企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构造课程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行“订单招生,冠名培养”的全新办学模式,坚持做到“四个制定”和“四个融入”。四个制定:企业制定冠名班学生的报名标准;企业制定冠名班学生的培养标准;企业制定冠名班的专业方向:企业制定冠名班学生最终进入企业的考核标准。四个融入:企业文化理念情景氛围在冠名班中的融入;企业专门人才在学校教研教改组织机构中融入;企业人事管理与培训在学校班级管理的融入;企业工程项目在学校过程中的融入。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改革体系
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把教育体系分为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理论。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
“以学生操作为中心”,是我们制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可分为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践,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培养机制
加强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派教师出去进修,引进具有施工经验的教师在校内开展讲座,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鼓励在校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每年在施工企业锻炼最少保证达到两个月。
四、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的信息进程是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的根本途径,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教学资料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形式,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应用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的水平,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使之服务于课程改革,服务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只有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清单工程量计价和平法标注的引入对《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远程教育学生突出的工学矛盾是影响教学效果重要因素。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量清单;工程估价
《建筑工程估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是学生掌握工程造价员岗位的主要技能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覆盖面广,加之我国计价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及工学矛盾的突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工学矛盾突出——开设网络教学平台
(1)开放教育主要面对在职学生,学生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特别是建筑行业不实行8小时工作制,没有双休日,学生工学矛盾尤其突出,学习时间无法保障,很少有学生可以一堂不漏地参加面授辅导。(2)本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在职学生对《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的要求。
鉴于以上情况,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在面授辅导的基础上,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课程与实际面授辅导同步进行,以此来实现未能参加面授辅导的学生自学及其他学生课堂的补充和复习。教师通过教师平台将教学资料传入系统,学生在课后进入学生学习平台观看视频课件、下载学习相关复习资料。网络课程的建设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复习和补充,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的学习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大多数学生工学矛盾的问题。
如何使学生保证自主学习时间是提高网络建设效果的后续保障,我们在网上平台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还要做好网络学习的督学工作:(1)通过学生浏览教学课件的时长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分,从而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2)通过网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网上学习的成果反映到期末的考核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学生可以在课程论坛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在线解答。网上学习的督学功能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以便在面授时更有针对性,提高面授时的效果;对学生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侧重点,以便更有效地学习。
二、课程教材相对滞后——教学内容调整
《建筑工程估价》课本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教材。教材虽已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但其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单复制,并且教材定额采用的是江苏省的计价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时效性来反映国家的技术政策以及建筑市场的变化,因此教材无法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上。
本课程的目标岗位为工程造价员、造价师,工程造价工作既有政策层面的指导,又有技术层面的更新;课程的知识在全国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注册建造师等一系列建筑类资格考试中都有所涉及。鉴于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与市场岗位同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建筑市场接轨。如在参考资料的选取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2003版更新至2008版,定额采用本省最新定额《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10版,在教学中随时将行业最新的规范文本、建设文件、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补充到课堂上;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浙江省造价员培训教材《建设工程计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补充教材,并结合造价工程师考试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造价知识的同时能尽量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工作岗位所用具有一致性。
三、清单计价规范和定额规则教学内容并存——对比教学
200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在教学上根据工程建设招投标流程讲解从而区分工程量清单与建设工程定额。首先引导学生熟悉招投标流程,在此基础上讲解清单的计算规则,从而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然后从投标人角度讲解定额工程量的计算股则,进而完成该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计价。例:如挖基础土方工程:(1)更具基础的类型讲解套型基础和独立基础的清单计算规则,强调清单工程量计算是以设计图示尺寸计算,挖土深度按基础垫层底表面标高至交付施工场地标高确定;(2)进行清单项目特征描述;(3)根据设计内容确定所包含的工程内容:人工挖干土、人工挖湿土、装土、运土;(4)参照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分别计算上述四项工作内容的工程量,强调计算土方工程量时要更具施工方案确定的放坡、工作面等增加施工工程量,在确定标高时,挖土深度按设计室外地坪标高确定;(5)套用相适应的定额,并按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换算;(6)得出综合单价。从总的实施效果看,采用对比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清单计价模式的理解和掌握。
四、钢筋算量未得到重视——软件教学
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工作量在整个造价工作中占很大比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学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箍筋、直筋,弯起钢筋的长度计算。平法的引入,使我国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改革,钢筋的算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了使教学紧跟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平法识图已经刻不容缓。尽量在较短的时限内让学生看懂平法识图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筋的计算是任课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03G101-1作为主要的参考书,软件选用市场使用率较高的广联达算量软件。具体教学流程:(1)平法识图基本原理讲解:此过程力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2)软件操作讲解:通过软件以二维的形式辨识出每根钢筋的位置、形状,锚固、搭接长度,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然,通过软件直观的了解各构件钢筋的分布,学习软件的同时加深了平法识图的认识。(3)软件操作训练:读取结构施工图中的钢筋信息,在软件对应构件位置准确输入钢筋信息,进而得出钢筋工程量。此过程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手算练习:通过图纸信息,从总体上把握应该计算哪些钢筋,分类计算钢筋工程量,最后将计算结果和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对比计算过程,查看自己在算量过程中有否缺漏。
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课程设计
工程估价课程理论内容并不复杂,在《建筑工程估价》教材中,往往只有简单例题,虽然例题的针对性较好,但往往与工程实际差别较大,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应的课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设计的指导步骤如下:(1)模块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先对整个建筑物做一个解剖,将建筑物分为六大块:维护结构、顶部结构、室内结构、室外结构、室内装修、室外装修等,按模块来计算工程量。(2)熟悉图纸和相应的造价资料。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看懂建筑图和结构图,熟悉工程量清单以及本地区的定额和计价依据。(3)列项。培养学生列项的习惯,以免出现漏算,错算的情况。(4)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在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上主要讲述土方工程、砌筑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几个重要分部分项工程的计算,对于其他的一些内容,则是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5)运用算量软件得出工程量,与手算对比。造价软件在造价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增加工程造价人员的职业技能,还能帮助造价初学者加深对工程计价规则的理解。(6)运用计价软件进行套价取费,形成报表。用计价软件形成报表清晰,方便换算修改,减少了大量的机械运算工作。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和在校学生及造价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所写。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学生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以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城市化发展加速。十六大中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而目前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数量颇低,这对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输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为使学生更快适应建筑行业的需求,中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今天,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设置的专业通常与高等职业学校相似,把目标定得过宽过高。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会看图,会测量,会施工,会预算……”,而中职学生往往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看起来选了一个“万精油”的专业,似乎就业面很广,但是毕业时专业技术水平不扎实,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差甚远。
2.教材资源匮乏,有待开发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资源通常仅有教科书。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禁锢于教科书与教师的语言中。而大多数教科书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体现最先进的专业科学技术,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乏味。
3.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少联系
各个课程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中《建筑识图与构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就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相互联系,《建筑CAD》与《建筑识图与构造》关联,《建筑材料》与各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相互联系。而学校设置的课程往往“各自为阵”,互无联系;加之许多学生常对知识遗忘较快,前一个学期学习的内容几乎遗忘殆尽。
4.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环节
长期以来因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禁锢,学生实践环节很少甚至缺失。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薄弱,毕业后竞争力低下,就业受挫。
二、中职建筑工程专业改革设想
1.以市场为导向,重构教学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应是具备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建筑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之后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紧扣“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这几个关键标准,制定与市场接轨的合理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每个专业把培养重点放在一到两个技能上,突出中职学生的优势。让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专卖店”,让学生成为“精品”。
2.多渠道呈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通过影音资料、电脑软件、实物模型、现场讲解等方式多渠道,立体呈现教材。加快信息化教学的脚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鼓励教师多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素养。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3.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科学构筑课程体系
围绕教学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与运用,在新课程中可穿插旧知识点,并加以拓宽、加深,建立相互联系的、“实用”的课程体系,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程中,注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让学生自由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既注重学生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又利于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与规划,毕业后有利于突出学生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
4.注重实训环节,不断推进校企合作
实训课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完美结合的场所,是学生熟练专业技能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保证。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与一线工作环节相一致的实训条件与实训设备。教师在实训内容设计中注意知识点的渗透,突出各个专业的实训特色,注重实训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资金,改进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企业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参与学生的评价,按照协议接收合格的学生。使学生从思想理念,专业素养等方面切合企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总之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为之输送大批量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的产出量与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
摘 要:文章指出在制图教学中,必须把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有机的溶入到传统教学中,坚持传统制图教学和CAD制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建筑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建筑制图 传统教学
《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是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对于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来说,它应该算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了,因为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做施工这一行业,而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却很少,所以看图识图是高职学生必须要过的一关。这就要求高职的教学改革不能照搬大学本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而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教学目标做全面的、系统的改革。
1 目前高职制图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制图课程的教学进度一般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木建筑专业图三个部分内容,第二学期学CAD绘图的内容。这种安排非常不合理,首先是第一学期的内容太多,教师上课满堂灌,结果老师讲得很累,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吸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把制图基础和CAD绘图部分分成两个时间段,空间上一个在教室,一个在机房,这无形中把制图基础知识和CAD绘制分成两门不相干的课程,甚至上CAD绘图时还要重复前面基础知识,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
2 我校制图教学方案的改革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制图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我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制图基础的进度由一个学期变为两个学期,增加识图读图的课时;将计算机绘图课程与建筑制图课程进行整合,缩短手工绘图课时,采取在学习制图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计算机绘图训练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利用挂图和教模的教学方法,可直接在机房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将CAD绘图与制图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
3.1 重新对教学进度作合理的安排
第一学期学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两个部分的内容,并且要求在学制图基础的同时引入CAD绘图的基本知识,即要求学生在学点、线、面投影的时候,就必须学着用计算机绘图,而手工绘图只在画法几何阶段使用。第二学期专门学土木建筑专业图,这样老师就有充裕的时间教学生看图识图。第二学期还要安排两周绘图课,专门用CAD绘制大型图纸。这样安排教师上课就不会太赶,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并且学生能第一时间学会用CAD绘图。基本上做到一开始制图教学就从教室走向计算机机房。
3.2 将计算机绘图课程有机的融入到建筑制图教学中
传统的制图课教学,学校总是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手工绘图。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辅助设计的时代已经到来,学校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我校提出手工绘图不再作为重点练习,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绘图。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将建筑制图和CAD绘图分成两门课来讲,而是在上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CAD绘图的知识。例如,在讲图线线型的用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接下去教学生怎样在计算机上设置线型、线宽、颜色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将计算机绘图贯穿于整个制图教学的方法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3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建筑制图是建筑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学上要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制定出与现代建筑业的发展相适应教学内容。比如制图基本知识部分,着重讲基本体和组合体的投影,其它如制图标准,几何作图,轴测图及透视图,剖视图及断面图等部分只讲必需的,余下的留给学生拓展;建筑工程施工图部分着重讲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道路和桥梁部分可留给学生拓展,总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既要把必需的内容讲完,又不超出计划课时。
3.4 制图教学中引入三维建模软件
应用三维的CAD建模软件可以创建建筑制图虚拟模型库,利用光盘存储数量众多的模型,在使用中可以完全取代实物模型。利用先进的三维CAD技术创建的计算机虚拟模型不仅精确度高、质感好、形象逼真、色彩丰富,还能将复杂形体的外行与内腔、相贯体中相贯线的变化趋势、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可以加上动漫效果,使教学中的知识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利用计算机软件还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模型修改与新建,这样不仅能够及时补充符合新教学内容的模型,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要求调整现有的模型,充分满足教学中模型种类及数量的需求,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5 实习和考核制度的改革
过去制图课程实习都是在每个学期最后一个月集中进行,由于大部分科目考试已经结束,许多学生为了提前放假回家,往往对实习敷衍了事,走过场,最终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改革以后,采用跟踪实习的办法,即根据课程要求,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紧接着就安排1~2周的实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之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这样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考核制度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即取消期末统一考试采用跟踪测试的方法。根据教学要求,在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考试,同时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作业情况进行考核形成作业成绩。每个学期进行3~4次阶段考试。学生的期末成绩由阶段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测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这样在注重测试成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合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建筑工程制图》改革必须坚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溶入到传统教学中,同时改革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等人文性,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教学进程与学生思维进程一致性。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