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10:5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财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对于促进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提高财务管理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更高了,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适应能力,高职财务管理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下,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 依据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要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而言,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从而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样,人才培养才有依据,人才培养的效率才能提高。具体而言,现在市场上需要的是管理型技术型的应用型人才,企业都需要大批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就要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能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要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就要面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事务所等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的就业方向也需要明确出来,能针对这些的单位培养专门的人才。高职财务管理人才目标要立足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的人才,满足中小企业的人才需要标准。只有对高职财务管理人才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才能为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提供指导,才能有效保证人才的培养。
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在高职财务管理教育过程中,要保障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要能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为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具体而言,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工作的现实需要,要能够使知识与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学习学生能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计学、税收实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审计学和毕业设计等。要通过这些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课堂体系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能够对所需要的课程进修有效组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实践,对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作用巨大。
3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要重点提高学生的熟练进行实务操作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的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多接触到行业中的实际业务,要能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要做到理论教学联系实际,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研究案例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最终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教学案例,能够对案例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在课堂中展示案例后,要组织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能通过案例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在财务管理案例中包括的有很多背景介绍,报表和数据分析,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要能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展示更多丰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发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建立必要的实训设施,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在高职财务管理教育中,要积极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实习,但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很少有单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因此,作为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实训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学校要积极建立实训设施,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学校要积极建立校内实训实验室,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计一些模拟金融大赛与创业项目策划的比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筹资筹划、财务预算编制、投资项目决策等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会计管理专业素养的发展。
【摘 要】学校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开设和建设的目的便是培养出更多的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财务管理专业要求而言,其要求要超过金融学专业以及会计学专业。所以,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需要进行严格标准的制定,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工作,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对于世界经济体系而言,其竞争本质是管理水平竞争以及人才竞争。若是想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胜出,必须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目的便是帮助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全面的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在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比较欠缺的原因是我国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方面和西方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时,应该重视西方经验和教学的借鉴,并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管理人才。现在很多财务管理学生就业时比较困难,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绝对不能够仅仅根据书本来进行人才培养。
二、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定位以及相关的要求
1.目标定位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进行教育的根本是树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高校教育的目的便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教学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教师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若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质较高,能够给企业良性发展奠定良好提高。在提高学生素质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能力、道德、身心健康的发展,将学生的本性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给高校教学更好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将教育的德育作用发挥出来。
2.目标定位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要
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出色,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帮助我国更好的进步发展。所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专业素质提高。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等等。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必须全面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1.树立正确实践观念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若是仅仅单纯的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会让知识和实践之间严重脱离,从而出现脱节的情况。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学生的实践观念一旦树立,那么便会在掌握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主动的实践,更好的掌握知识。树立正确实践观念,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比如可以看一些财经类报纸,学习企业成功案例。这样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案例分析,并获得成功的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一定的增强。
2.进行实习基地的建立
对人才进行检验往往需要通过实践,而企业又是实践的最佳场所,这便要求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和企业联系的重要性,进行实习基地的建立,这样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出色的学生定期去企业中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企业往往更加重视经济利益,学生实践的进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害,虽然很多学校都进行学习基地的建立,但是其作用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所以,学校可以和企业联系,开展讲座、进行案例分析,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贴近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进入企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学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若是人才需要发生了变动,那么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现在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这便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做好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摘要]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就是将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领域都对高校人才培养在“质”和“量”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面临着巨大的失业压力。所以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制定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文章主要从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入手,探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理论性研究,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研究,其二,实践性研究,即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评估;其三,标准性研究,通过一个人才质量培养标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有据可依,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规范性。[1]可见,质量标准的研究是衔接实践和理论的关键,非常重要。
1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市场呈现出“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两种相反的人才需求局面。一方面,普通财务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疲软态势;另一方面,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却十分匮乏,市场上对于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能够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从近年来我国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相关行业的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中也可以发现,应用型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一直是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因而具备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情况与市场运营状况有着深刻认识,能够顺利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是当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基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将企业对财务管理卓越人才知识结构与技能的要求归纳为基础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三个方面。理论基础知识由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构成,能力结构由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构成,素质由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构成,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2]
2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针,科学合理的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卓越人才极为关键。依据市场需求和教育规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人文职业素养较高,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满足各类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能力由自主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等构成,创新能力由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以及改进能力等构成,知识可以分为外语、数理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践、实习类专业课构成,素质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由职业道德、团队沟通、心理素质、人文艺术等构成,专业素质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学科前沿等构成。[3]
2.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财务管理人才既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我国的大政方针、经济政策、财务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又要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看,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通过走访多家企业,整理社会需求的反馈意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①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②财务管理人才应掌握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态度;③其水平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4]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2.1基础知识标准
①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具备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外资外贸出口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②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一般办公自动化软件,熟悉计算机在专业业务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与程度;会运用常用财务会计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并进行相关管理分析;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信息获取。③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财务管理与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对企业的投资、融资、运营、收益分配等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具有较强的财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熟悉并掌握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掌握企业组织法、经济法、税务法、会计法等法规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抗压解压方面的知识。[5]
2.2.2系统能力标准
①熟悉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国际会计惯例,并能够及时运用到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②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力。③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信息获取能力。④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不断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
2.2.3人际团队能力标准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经济业务的管理,还要能很好地与同事、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①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准确传递和获取相关业务信息。②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与别人密切合作,协助他人。③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建高效的业务团队,协调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带领团队完成各项财务工作。
2.2.4个人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标准
①财务会计操作能力。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业务的基本运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财务软件。②财务管理操作能力。具有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资本运营、资产评估、企业管理的能力。③金融业务能力。具备进行企业投融资和处理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能力。④能够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业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⑤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作为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主管等高层领导职务,其本身就具有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以及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的职责;因此,财务管理人员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6]
3结论
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的质量问题就成了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从社会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入手,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希望可以为有关院校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 要:教学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社会人才能力需求特点与衡阳师范学院教学资源条件,对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需要制定目标明确、内容整体协调、方法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除此以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引导。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改;师资结构合理化;学生行为引导
1 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已经开办了近二十年,但很多学生还分不清本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区别,在学习中基本按照会计工作要求,学习相关课程和考证。很多文献对如何完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依然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结构单一化,而且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培养目标偏离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丰富现有文献和利于人才培养的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特色
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要么不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与教学条件,走高大上路线;要么采用很笼统的套话,看不出任何特色。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甄国红,2009)。
2.2 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科学
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以就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院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照抄其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对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学校甚至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为了照顾一些老师而开设不合适的课程。第二,忽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存在很大相似,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与金融学专业存在较多相似性。第三,多门课程内容存在较多重置。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两者六个方面的内容存在重复:资金需要量预测、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投资决策分析方法、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投资学与公司理财也存在较多的重复。第四,忽视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来讲,他们很多人找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中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健全,需要他们具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另外,这些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多变且抵抗风险能力弱,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财务活动管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与财务关系管理有关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活动的价值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而且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管理知识,而非简单的价值决策技术与方法。
2.3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缺乏整体协调性
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已经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如仲春梅(2013)提出,应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各年的子目标为:理论认知、素质培养、实践技能、创新潜能。对应的模块包括: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许世英(2007)认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堂单项实训、课堂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金燕(2011)构建了集“五大模块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构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企业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但目前尚没有一套公认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现有方案大都存在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性不高,且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2.4 激励机制不利于师资结构的合理化
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应如何平衡,一直是教学型大学讨论的热点问题。有观点认为教师科研能力强,其对事物的解释与预测能力较强,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观点认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尽管对理论知识理解深入,但是其知识深度往往超出了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且,在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过多运用研究性思维来上课,会降低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效率,无法像实务经验丰富的老师那样对问题的环境因素和影响进行综合性与直觉性掌控。本人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需要三类老师的团队合作: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实务能力强的老师、教学技能好的教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要么过于重视科研,要么过于重视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
2.5 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行为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扩招以来,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较少就教学内容以外的事情与学生互动。非专业老师虽然有较多的机会与学生在课后接触,但是却对专业之间的差异不甚了解。因此,学生往往分不清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各专业所重视的职业技能有何差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各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是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一般院校的学生,由于先天不足,大都对理论性较强、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精准程度高的知识与技术不感兴趣,而对那些死记硬背的、定性的东西感兴趣。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脱离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
第三,社会的实用主义泛滥成灾,使得学生产生短视。他们过多地关注就业时就需要知识、素质和技能,而忽视对后期职业发展较重要的知识的学习。
3 对策与建议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教学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层次,拥有的资源和条件,本校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层次的定位。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更非精英。
(2)职业岗位定位要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在企业中,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干一些基层的财务管理工作,从事一些技术性而非管理性财务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毕业生应将就短期的职业岗位目标定位于企业的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但中长期目标应定位于中层财务管理岗位。
(3)知识结构定位要求。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特别突出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现金管理能力。
(4)素质能力的定位。从整体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人际互动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3.2 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财务管理的知识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知识范畴相一致,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刘淑莲,2005)。
其次,根据就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内外部环境特点及其对财务工作要求,增开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财务部门组织结构设计、财务风险管理、融资与资金管理方面的课程。
最后,对现有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地方,应事先编好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上课内容不重复。
3.3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什么样职业能力;然后,将各个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也就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能力,我们实践教学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在考虑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安排各学期的目标和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编写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各学期与各次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形式。
3.4 调整激励机制,拓展教师资源,尽快实现合理的师资结构
学生的培养是团队活动,不同的课程和知识的传授,需要不同类型的老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讲,职业应用能力是关键。而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不但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需要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不能只重视科研型教师,还要重视非科研型教学。特别是那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现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将非常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因为他们能提供更多的外部企业实践机会,创作更多真实的教学案例,能带领学生“做中学”一起服务企业。而且,他们在讲解实务问题时,因为有自身的经历,而能传递更详细、更真实、更有体会的决策相关信息,更利于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对于那些理论难度不大,操作技能又较低的课程,则可以由拥有丰富授课经验与方法的老师来讲授。所以,学校的激励制度应该利于三类老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能让所有老师只往一个方向发展,这将不利于团队能力培养。另外,为了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校外挖掘真正对学生培养有用的人力资源。
3.5 制定学生行为引导计划,使其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行为都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可以定期举办师生教学研讨会,就本专业与相似专业的区别进行介绍,就本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就业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特点进行介绍,就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所需要知识结构进行讨论,甚至就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讨论。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正确、学习行为不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创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本市场的日新月异,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大,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财务管理专业起源于理财学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是新增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1]。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迅速,成为许多高校增长最快的专业之一。
1 财务管理专业总体发展情况
1.1 报考及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财务管理专业是近年来的十大热门专业,报考时备受考生青睐,加之该专业办学条件要求少、办学成本低,所以促使开办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每年的招生总量不断扩大,目前,仅吉林省就有20多所高校(包括民办学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超过1 000人,并且处于增长趋势。
1.2 课程体系多元化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共享度较高,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某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把会计学、金融学、理财学等专业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把一些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课程加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综合化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3 就业去向广泛化
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涉及行业广泛化。主要去向有:大型国有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单位、金融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出国留学或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2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大部分院校均以此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本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类型不同规模各异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却差异较小,不具备鲜明特色。各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较抽象化和概念化,目标不十分明确。这也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师生对其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不利于师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专业特色不明显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但在很多高校,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金融学或财政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设置上始终无法摆脱原课程模块设置的影响,未能将财务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体现出来。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和金融学都有很高的重合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以吉林省A大学为例,A大学是吉林省内一所综合性大学,同时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专业,通过调查列出三个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看到财务管理专业的19门主要课程中,与会计学专业有13门课程相同,共享比例达到68.42%,而与金融学专业有11门课程相同,共享比例达到57.89%,导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的专业界限模糊,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2.3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在大多数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原会计学专业或是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受其原专业的影响。所以现如今对一些高校来讲,培养一批专业的、优秀的财务管理教师尤为重要。此外,在当前的大学绩效考核制度中,科研项目的级别和到款额占了很大比重,甚至超过了教学能力所占比重。因此,教师都将精力转向了科学研究而非教学研究,长此以往,恐怕人才培养会成为一些高校的“副产品”。
2.4 实践环节不到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多数高校的大多实践内容仅限于一些会计类的实践课程,而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也只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
关于校外实践环节,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没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即便有机会到企业实习,但财务管理内容关乎企业的重大决策及商业秘密,所以学生也不会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内容,只能翻阅一些基本的会计凭证、账簿,或者打印资料等等,达不到预期实习目的。
2.5 就业导向不明确
虽然社会上财务管理人员仍有很大缺口,但由于学生不是很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区别,加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很好的实践能力,导致大多数财务管理学生没有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岗位,而是从材料仓库管理、出纳、 营销、会计助理等职务做起。导致这种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没有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去一些财务咨询公司、证券保险机构、金融机构等,扩大学生的就业平台。
3 创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到明确其培养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培养方案。其次,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再次,高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入合作,建立“双导师”模式,聘请优秀的企业家、财务经理等来给学生讲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在财务领域多元化的就业。具体而言,需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3.1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应对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应对在校师生和毕业生进行座谈调研,以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财务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明确本校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科学地设计本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标准,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而制定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专家、行业专家以及教育专家论证其科学合理性并进行修正。
3.2 设置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设置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因此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间指标中知识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可采用三大平台课加专业选修课的方法来设计,三大平台课包括公共平台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必修平台课。公共平台课主要满足知识结构中的基础知识的要求,学科平台课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可以融入不同学科知识实现宽口径;专业必修平台课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三大平台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选修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空间,同时还避免了课程交叉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浪费。
3.2 采用多样的教学实践方法
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保障“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采用高效多样的教学实践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综合采用讨论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教授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力度发展财务管理实训中心,在校内财务管理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财务核算、企业投融资决策以及企业运营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开展企业运营模拟大赛等实训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开展合作教学,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和见习基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场所,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