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20 11:24: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

《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具有专业性术语多、规范性强、内容相对抽象的特征,因此,《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出一定的要求。本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浅见,从而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同时可以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教学体系改革;会计科目扑克

一、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会计是一门理论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最基础,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课程。它具有专业性术语多、规范性强、内容相对抽象的特征。因此,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来讲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实力和基础能力的限制,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的实践性很强,脱离实际的会计教学是不可行的。由于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对《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三)学生学习被动,入门难。民办学院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分数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学习兴趣上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一点差异。

二、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民办院校基础会计学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基础会计学》授课主要采用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模式。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民办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民办院校学生基本情况民办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不扎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常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民办学院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老师的授课方式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会计学》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会计科目扑克”的教学方式。“会计科目扑克”教学法是以会计科目的名称作为该扑克的牌名,同时以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作为账务处理方法的游戏规则。“会计科目扑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的思路和核算的流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改革学生作业形式传统的作业形式是以完成授课内容后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课后作业改为“打扑克”的方式改革学生作业形式。例如,可以采用“会计科目对对碰”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课后作业。这种扑克游戏可以适应于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的教学练习,主要是通过游戏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会计科目与账户,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中所用的会计科目以及记账方向。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反映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一个完整的课堂应该包括“课上”和“课下”两个部分,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课下,教师应该承担起制作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视频,布置任务的工作。学生们则应该按照任务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学生则可以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学习、开展小组学习。

在《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中以“借贷记账法”知识章节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的课下设计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借贷记账法涉及的知识点细化成知识单元,通过制作课件、视频等方式将借贷记账法的历史沿革、概念、及分录的编制等内容包括在内,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及直观性。在课上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可以更好为课上的辅导做铺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应用实践以及更深层次的案例讨论。这样学生可以作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开展各类以实践技能为训练的活动,有效的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作者:张蕾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项目化教学是助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是培养本科生应用性、职业能力的利器。本文通过笔者自己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研究过程及成果,分析项目化教学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期与同行共同探讨项目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项目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考核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教学开展情况和实际运行轨迹,明显改善了此门课程在经管专业学生中学习的态度。《经济法》虽属会计学专业技能课,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必学、必考科目,但毕竟会计学专业学生无法学专业基础,加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涵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体系,生疏难懂的法条、凌乱庞杂的经济法律关系,让很多教授《经济法》课程老师为难,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更是囫囵吞枣。众多高校等在该门课程上进行改革,项目化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举措。但项目化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一)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专业和素质《经济法》在会计学专业虽然也是主干课,属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重要的考试内容而备受重视。但不论怎么说,会计学专业学生毕竟没有法律专业素养,经济法开课前也没有任何与之关联的法律先修课,所以片面的将用于法律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和思维用在会计学专业学生身上,或者把法律专业学生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强加在会计学专业学生身上,都是错误的、荒谬的。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尤其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三本学生,如果不考虑学生素质因素将设定在一本、二本水平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用在三本或者高职学生身上都不是很合适。笔者了解到有些高校将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宣传设置为项目化,还有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就《经济法》课程开展模拟法庭。我们知道,对于法律专业学生来说,这些项目化教学方式是这些专业特有的实训项目,能极大测试学生组织能力、实体法和程序法学习状况,但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开展这些活动只能“开展”而无效果。学生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或者只是了解整个法律体系的片段,无法解答法律咨询中众多的大众问题如离婚、土地纠纷等,更重要的是对诉讼程序一知半解,法律咨询的效果可想而知。而模拟法庭也只能把它当成了“戏剧”去表演而已,无法了解和深入体会其中的法律内涵。

(二)将项目化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教学改革一个良好的举措,案例教学只是将一个完整的案例展现给学生,学生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认识、分析案例,进而评价理论掌握的程度,是一个随堂可以完成的测试过程。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项目化教学就不同了,它是通过布置任务-学生自学理论知识和老师指导-完成任务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和案例教学相比较,项目化教学更考虑项目的整体、课外性和学生的行动性。所以简单的用案例教学替代项目化教学都是不合适的。当然,项目化教学离不开案例,典型的案例是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源泉。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从而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出发点,完成相关的项目化。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项目化教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尚在探索阶段。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思维,用什么样的项目化内容,各个高校教师及团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至于用什么考核方式,那就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直接用以前的试卷一考了之,还有的出几个案例分析一交了之,更有写个心得体会或者课程学结等。项目化教学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到项目考核,要有严密的运行机制。从项目化教学大纲编写时就要考虑考核的方式,以适应项目化教学需要,达到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如果还是采用原有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随着考核机制传统老路去学习,心思和精力不会侧重到项目化的成果完成上。有些高校虽然提出了项目化考核方式,但是没有质的变化,同样只能属于“换汤不换药”。

(四)项目化教学教师缺失《经济法》在会计学专业项目化教学需要的教师是具有双师型、实务能力强的教师。在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有挂职锻炼经历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素养,在考取相关证书时进行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而且实务能力和实务素养会帮助学生较好完成项目化教学的任务。而这样的教师在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是缺失的。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不具有实务经验和能力,很难接受和推行项目化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时思维转变难。就笔者所在西京学院为例,进行《经济法》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双师型占90%以上,能很好的把握项目化的内容和要求强度,但也有个别老师因为没有律师实务经历,不愿意采用项目化,或者采用项目化力度不大,敷衍了事。平时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到邻近考核时,才匆忙下达项目化任务,教师学生一起敷衍。使项目化教学改革大打折扣。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项目化实施重在过程,优秀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思路、实施和评价机制是一个一体,每个环节做好了,做精了,项目化的成果自然就出来了。有些双师型教师用自己实务的诉讼案件作为素材进行设计,按照诉讼案件进展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更加深入的让项目化按照案件进展推进,实际效果明显。

(一)项目的设计1、项目的设计依据。项目的设计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课标准的要求。项目设计要考虑《经济法》课程在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经济法》课程在会计学专业虽然也是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但毕竟不是法律专业学生,没有法律专业基础,不宜用完成一个典型的要案作为项目设计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将案件阶段分解,在分解的案件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项目。比如,在讲授民事制度时,讲清楚的分类和原理后,可以让学生做“授权委托书”,学生在完成的过程,自然会注意并学习“一般”和“特别”;讲授完合伙企业法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合伙协议书”,完成的过程对合伙协议书中,对合伙类型、合伙人资格、合伙人出资、合伙企业管理、入伙和退伙以及解散清算了解更加详细。2、项目设计的思路。《经济法》课程包括诸如《公司法》、《合同法》、《合伙企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可供单独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素材。项目设计时不宜以贯穿经济法而设计复杂的工作,这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建议按章节设计子项目工作,布置项目环境,逐步加大工作难度和复杂程度。整个任务按照:布置任务-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能力拓展-评价检验的顺序进行。3、项目内容的选择。项目选择要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对应,由浅入深,构建合理的项目内容体系;项目要符合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重在培养他们对经济法律知识的了解、认知和应用,逐步激发和培养他们经济法律的思维和习惯。比如,在讲授民事制度时,讲清楚的分类和原理后,可以让学生做“授权委托书”,学生在完成的过程,自然会注意并学习“一般”和“特别”;讲授完合伙企业法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合伙协议书”,完成的过程对合伙协议书中,对合伙类型、合伙人资格、合伙人出资、合伙企业管理、入伙和退伙以及解散清算了解更加详细。

(二)项目的实施1、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1)教师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力要求。《经济法》项目教学从项目方案的设计与筛选、项目的实施和考核不但对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原有教学思维、方法和习惯构成挑战和冲击,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自主学习项目化教学内容、借鉴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并及时掌握展业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2)技能化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项目化教学要培养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等,对项目化教学的教师要求就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的专业整合能力,还要有吸收《经济法》前沿学科知识和持续更新知识的能力;不仅要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相容的能力,而且,《经济法》项目化在会计专业需要在律师实务方面能力过硬的兼职律师来担任,因为他们熟悉实务操作规程,具有较高的实务操作技能。(3)教师团结合作能力。《经济法》项目化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约束,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逻辑机理,通过重组后以全新的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而这些工作单靠一个老师自己完成很难实现。即便实现了也很受阻。发挥教学团队的力量,组合团队的意见和建议,权衡团队的理念,不但能研究出优秀的项目化教学理念,还会提高效率,按时完成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2、要以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宗旨。一个项目的完成肯定要依托若干个子任务,但教师可以将项目目标公布,促使学生愿意去完成,并对项目产生积极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的学习理论知识,完成布置的任务,自己发现完成的工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3、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会计学专业学生毕竟不同于法律专业学生有很强的法律专业素养和思维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任务布置者,同时也是监督者,更是指导者。对于有些同学或者小组的困难及时给与讲解,化解项目进行中问题,是项目组继续进行。绝对不能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就放任不管,任由学生操作。项目完成后,也要逐一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的吸收知识的程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度绝对高于传统形式。4、完成任务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根据项目任务的特点和难度,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完成、分组完成,业可以组成各自的团队来完成。考虑到学生差异性,独立完成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团队协作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团队中取长补短、相互督促并共同提高的能力。

(三)项目的评价1、考核评价必须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变化(1)项目化教学既然区别于传统的学科化教学,考核方式自然就要随教学方式改变而改变。如果教学方式改变了,却仍然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势必就引导学生回到传统学科化模式上去。项目化教学就难以取得预期目的,项目化就“空壳化”。考核方式可以用平时+项目化成果+理论基础考核。平时主要为出勤和课堂表现;项目化则为每一个单元项目得分总和的平均值;理论基础考核则为期末闭卷考试。(2)随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项目化教学项目的展开,与之配套的考核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评价机制不再是建立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的传统考试方式上,而要注重考查学生对项目的理解、项目的操作和结果上。并且,还不能单一的考查结果,在项目化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完成项目(或任务)过程的考核评价。因此,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跟踪,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组建、项目计划、人员分配、工作开展、项目实施、问题解决和项目实效等综合、客观、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一个4-6人的小组中,完成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消费者对其消费者权益的调查问卷。整个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调查报告的起草者分数相对要高,而参与者、行动者和报告审查者的分数相对低些。也就是说,不能对一个小组成员按照项目化成果给予同一评价。这样不符合公平性。(3)项目化考核不能忽视为理论知识的考查。项目化成果大都是通过分组完成,如果忽视基础理论考查,一方面会舍本逐末,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小组里“浑水摸鱼”,加之现在网络发达,任何项目都可以在网上搜到答案,所以基础理论考核不能忽视。

作者:赵联果 袁显朋 杨雪宁 单位:西京学院财经研究所

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专院校对社会的贡献日益突显,但同时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鉴于此,本文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分析了当前大专院校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大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会计学课程 教学改革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对企业真正有用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专院校的就业率,促其科学发展。

一、大专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许多大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例如,一些大专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没有充分地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造成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本科院校的影响,致使部分大专院校盲目地借鉴本科课程,未能以就业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与大专院校的教学定位严重不符。此外,一些大专院校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播为主,既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不能为企业输送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会计人员。

(二)内容与形式脱离实际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学课程理论与实务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而会计学教学内容更新的滞后性,使学生在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例如,一些大专院校的会计学课程内容较为狭窄,会计实务课程的教材存在较多缺陷,难以体现会计学的实践性要求。这就造成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不能迅速融入岗位进行工作,仍然需要用人企业耗费大量的资源对其进行培训,导致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具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实训教材编写及选用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在实训教材编写及选用方面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会计数据体系,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造成较大影响。其所使用的教材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对会计监督问题未予重视。此外,一些会计实训教材将会计实践的目的、程序、方法、答案等通通罗列其中,影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过程中,容易使其陷入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第一,大专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二,大专院校应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设定教学目标,将“实践、实际、实用”等会计人才培养标准融入会计课学程体系之中。第三,应在培养学生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完善会计实训教材

大专院校应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会计教材,并以教材为基础对会计教学体系进行加工和整合,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学校在选择会计实训资料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真实性、逻辑性的资料,同时结合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中涉及的会计业务进行科学整理,对其中一些业务可酌情进行虚构,最终编写出一套覆盖面较广、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

(三)引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形式与应用性教学内容

大专院校应增加会计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如增加模拟练习、项目设计、社会调研、单元练习等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际运用水平,达到大专院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学校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对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会计的应用性特点,同时保证内容的深浅适当、环节紧凑,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推动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采用开门办学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大专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封闭式会计训练模式,逐步推行开门办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促进大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学校可以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会计人才来校兼职任教,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一线会计人员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操作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从会计岗位视角、业务视角重新认识和了解会计工作的特色与规律,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各操作环节的配合与衔接,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实务基础。

三、结束语

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各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优化教学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促进大专院校会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创新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求,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中,学生在两至三年的国内学习后将赴海外继续求学,因而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国外高校的教学环境并取得良好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在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借以检验我国中外合作项目成效的一种方式。本文以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下,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方向。

一、会计学课程的定位

会计学课程是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背景下,学生在学完各专业基础课程后,在海外学习中将确定其专业方向,而这个方向未必是会计学。因此,研究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上多数非会计专业人士而言,会计工作无非是记账、报账,麻烦又琐碎。如果学生认定未来的职业生涯不在会计或审计领域,往往会忽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从教师来看,教师对作为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一般采用与传统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或类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专注于如何生成会计信息,而不是如何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失去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机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是研究该课程定位的出发点。

目前,会计教育已经细分为两大规模市场———职业化的会计市场与非职业化的会计市场。前者强调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正是基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而后者强调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欧美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造就了大批相对成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应也产生了更为普及的会计教育事业,会计与理财课程在中学阶段已被列入选修课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规模日益扩大,同样也意味着会计知识的需求者已经从专业人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非专业人士。传统以会计信息提供者为导向的会计教育系统,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更加注重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原理和过程的阐述。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往往遵循“记账方法-会计循环-各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报表”这一路径。然而复杂而抽象的会计核算过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如何合理和正确地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如何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评估企业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结构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定位于,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财务报告应是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育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通过与资本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这也是多数西方会计学教材编撰的起点。

二、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我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知识教育,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的方式,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作用。比较而言,国外的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撰写报告、如何当众演讲、如何与人沟通等基本职业素质,因而表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有基本的商务沟通课程外,还将沟通的形式与技巧贯穿各门课程的始终;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主动学习知识,同时锻炼相应的技能。

以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的会计学教学为例。学生在满足基本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课,并且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每门课程会给一定的试听时间,学生在试听后决定其去留。在开课前学生信息包括照片等已被送达授课教师,由于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因此每个课程建有自己的电子交流平台。各门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本,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就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学大纲,大纲中列出了课程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列出需阅读的参考书目,以备学生课后阅读。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课堂讲授(Lecture)大约只占30%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和研讨(Seminar)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会根据教学主题设置相关的研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筛选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并与同学和老师研究讨论。此外还有专门的辅导时间(Tutorial),教师通常每周会安排两次专门的辅导时间,或者由学生和老师预约,老师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遗留问题进行答疑,或者辅导作业和讲评已经完成的作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学教学方式与英国类似,在课堂讲授之外,研讨会、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资料丰富,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财富》等与实务紧密联系的期刊杂志也是教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的经验,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教学中,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突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地位。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应该获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明确某一课程的教学安排,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等待状态,便于其主动学习。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研讨、项目研究和课堂演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融通,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步的目的。三是建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顺畅渠道,以便寻求帮助。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急需提高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国交流、进修教师的日渐增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会计教学中出现和推广,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改变,多数教师都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总体而言,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然欠缺。这固然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然而体制背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过于模式化的教学评估忽视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教师“教”的乐趣和学生“学”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迫于强大的科研压力,教师分身乏术,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运用常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因此,追求并实践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才能促成教学模式的真正改进。

三、学生评价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国,与知识型教育模式对应,学生评价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的考核只占到极小的一个部分,学生“分数至上”思想普遍,学习目标单一,不追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技能的提高。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评价相对更全面,既注重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也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评价模式。在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会计专业,学生成绩评定分数平均分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作业(Assignment)、测验(Quiz)、期中考试(MidtermExam)、课堂演讲(Presentation)、项目研究(Pro-ject)、期末考试(FinalExam)等。以该校财务会计学(FinancialAcc-ounting)和管理会计学(ManagerialAccounting)课程为例,其评分体系如表1:学生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挣得分数。在部分课程中,如果学生在平时已经挣够了“优秀”的成绩,甚至可以不必参加期末考试。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雷同的试卷通常被判定为舞弊而取消成绩,剽窃及舞弊的严重后果被学生广泛认识。在澳大利亚,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共同决定,三者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允性和准确性。对于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金融分析、财务软件等课程,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则是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而没有期末考试。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国也采用类似的学生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多数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20%、80%或30%、70%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大,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也比较模糊,并且学生通常在学习结束后才能获知其平时成绩,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只追求“期末考试过关”即可,而忽视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自身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议:一应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在课前就明确其评价标准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为之付出努力;二是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商科学生而言,沟通能力(包括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应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三是可以学习西方高校的经验,允许平时成绩足够优秀的学生免予参加期末考试,以进一步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四是严格处罚舞弊行为。通过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设计学生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本研究以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为背景,探讨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定位、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该课程应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定位于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通过积极引入课堂演讲、研讨、项目研究、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打造多环节全过程的学生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便其更好地融入海外生活。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开展也给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促使我们思考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如何与西方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相融合,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以能力为导向下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1以能力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已成为商业人士沟通的重要工具。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需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应有别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定位目标。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应培养学生如下的能力:一是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读懂财务报表,而不是生成财务报表。二是掌握商业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会识别并运用商业语言。三是与财务部门沟通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作为管理者,如何加强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作为基层员工,又应如何与财务部门沟通。

2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改革教学内容,注重能力导向

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以“实用、够用”为指导思想,以“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打破会计学课程的系统性,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2.1.1筛选理论教学内容

首先,以“财务报告”为讲解起点,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主动学习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会计要素),进而学习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其次,增加必备的经济知识,如企业开业登记的注意事项、企业承担的各种税种、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等,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视野;再次,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适当的行业为依托,舍弃传统的工业企业会计,多讲解行业会计的知识,让学生能与其专业密切结合,提高其积极性,也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2.1.2增强实践教学内容

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学时有限,几乎没单独开设实训课程。在有限的理论学时中,应分配1/3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比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采取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票据,读懂票据信息,掌握商业语言。

2.1.3拓宽专业知识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通过团队的形式,小组同学结合自己所在的专业,收集日前最新的财经新闻,每次课前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遇到的疑惑,留给同学课后思考,带着问题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2.2.1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取传统的问题教学法、自我认知法、案例教学法外,还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实务引导法,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仿真,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角色扮演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设置“模拟公司”,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与财务部门打交道,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会计人员的工作,去体验如何使用会计语言与供货商、采购商、消费者打交道。行业工作者互动教学法,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讲解非会计工作者如何使用会计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探讨如何与财务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2.2.2丰富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之外,应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如网上组织案例讨论;建立答疑信箱;上传与学科相关的最新时事视频,增强课程学习的开放性;开通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进行系列网络软件资源建设,如电子教案、教学大纲、自我测试、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增强课程的开放性,提高透明度,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翁,适时跟踪教学进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学”。

2.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多元评价

2.3.1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应该保留闭卷考试,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引入多元考核方式,全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财会理念,提升应用能力。针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需用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核;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需注重过程考核。期末总评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构成,其中期末卷面成绩占50%,过程考核成绩占50%。过程考核涵括小组课前财经新闻的展示,占10%;小组课堂案例讨论,占10%;小组情景剧表演,占10%;实训报告,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由同学独立完成,占20%。

2.3.2增加期末试卷题型,丰富考核内容

改革前,期末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业务题,其中重点考核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业务题约占50%。改革后,应以能力引导作为考试指挥棒,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保留单项选择题、业务题,增加案例分析题、开放性试题,且案例分析题、开放性试题应占50%左右,充分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3结语

根据上述教学改革的思路,笔者在经管类专业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效果反响良好。通过教学改革,打破了课程的系统性,消除了课程的繁琐性,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其专业知识服务,为其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作者:王菊 周友兵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