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25 02:43: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

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分析

一、转变观念,让语文课充满思想的智慧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的作品,通过对课文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弘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心灵”。然而,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的灌输,重在分析文章的间架结构、中心思想等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教育力量。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人为地肢解为基础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个知识点。一篇篇充满感情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变成了只是传递知识条文干巴巴的教条,教师讲起来枯燥死板,犹如催眠术;学生听起来毫无滋味,如同嚼蜡,的确是职校老师的悲哀。其实,语文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应重视提高思想方面认识,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教育,这几方面的完美结合才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思想,包含着人的尊严、坚毅、理解、宽容、博爱、勤勉人类的美德,这类作品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立足课堂,让语文课充满审美的趣味

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熏陶学生,让他们真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进。”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一些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含英咀华,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让学生从中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形成精神上的渴求。《崇高的理想》一文可以说是一篇典范的论说文,学习这一课很多老师可能会从一般的问题特点入手,让学生找出本文作者要论述的论点,论据,进而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确是有些偏颇。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陶铸,他学识渊博,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这篇文章当时面对的是华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他们求学的目的是为从业做准备,作者的这篇精彩的演讲就是为将来的择业指点迷津。了解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精髓。学习这篇课文,文体知识,字词句段固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从小就有志向,青年时代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关注情境,让语文课充满情感的力量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们思想交流的载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这种感情的传递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感的纽带一旦断裂,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分散和游移,从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就无法进入学生的大脑。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非常善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在这如坐春风的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传授和接受知识。《致橡树》是舒婷一首抒情而感人至深的诗歌,诗人热情地抒发了自己的爱情向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致橡树》以整体象征的手法塑造了诗的生动意象,在诗人的笔下,木棉树与橡树并肩站立,以相互独立的姿态深情相望,比喻了爱情的独立人格和情感平等。这首诗里,舒婷开创了爱情诗中崭新的品格象征,这个象征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一些诗人的审美情趣。这首诗主题健康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同时语言质朴具有亲和力,读来有一种激情,有一种自尊,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里面,同时又不失柔美和抒情,这是其能够感动人心的魅力所在。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欣赏了神圣的爱情,优美生动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结合本诗教育现在的中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要早恋;趁青春年少时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为将来能迎来真正幸福的爱情而努力准备。总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关注职高生的个性差异,创新教法,注重实效,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中职语文人文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中职院校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是专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教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其作用不容忽视,做好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领悟能力、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更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做好职业教育可以满足社会的技术岗位需求,可以让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中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相对局限,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教育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找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关于人文教育内涵的阐述

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活动,其过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人为本”是我国高校及职业教育的指导理念,可见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与人脱离开来,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就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人行为与影响,传授给受教育者知识,提升其思想境界、塑造其人格,提升其能力与水平的教育过程。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一种活动。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包括知识教育、氛围陶冶、文化熏染、人生实践等等。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的层次,培养人的能力,人文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提升其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2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人文性,中职语文教学主要在于传授给学生丰富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与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已是大势所趋。2.1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要。中职教育主要向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例如数控技术人才、餐饮服务人才、旅游服务人才等等,职业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技之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2.2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是中职教育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其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实用性统一的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现在的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3中职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中职学生一般年龄在15到20岁左右,他们处于青春期向成熟过度的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波动,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例如缺乏社会归属感、意志不够坚定、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差,人文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

3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措施

3.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扩展教育视野: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要用科学的教学观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改革,结合学院特点和专业教学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教学。教师要指导学阅读经典,可以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人文教育思想的真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理工教育不同,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重点要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人成为人,要求学生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高尚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要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3.2通过基础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中职语文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有助于人文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而巩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将人文教育融合于语文基础教学中,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目标,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其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中职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将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仅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还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渗透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人文教育不仅包含社会哲理,还有很多自然之道,也包括一些伦理知识和人本思想的内容。结语:综上所述,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要注重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要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时代接轨,完善人文教育体系,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杨雪 单位: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实施

1人文教育的背景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话题近几年被社会和专家学者所广泛的关注,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正是因为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只是我们逐渐的被升学压力所挤压,导致了忽略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归根究底是社会的压力让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对人才的定义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你有知识,还得思想素质优秀,特别是技能和知识在这个时代被无限的看重,导致了各个学校都以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的升学率,学生将来的前景也比较好,但是这是一种扭曲的做法,或许专注学生的技能能够让他们的知识变得丰富,技能非常熟练,但是缺乏了人文教育,最终学生的人格是有缺陷的,用掌握的技能来做危害社会的事情,这样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是教书育人,我们只注重了教书忽略了育人这个环节,因此,不是一个健全的教育。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2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和枢纽,起到相互衔接的作用,因此需要把握住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渗透,为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语文是所有职业学校所必须开设的一门功课,除了有实用性之外还有教育意义。学生语文素质对其他学科会造成直接影响,并且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会有所影响,因此,需要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比较容易相互融合渗透的。比起其他学科,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有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美得体会和感悟,是对人格的完善过程。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中并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呢?

(1)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融入人文精神,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前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是除了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人格成长,并且在对优秀人才的定义上不局限于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说是在淡化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人文性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都是文学作品解读和赏析,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一些饱含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其内在含义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语文教育不仅仅是遣词造句,还有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因此,人文精神是至始至终贯穿于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那么在语文教育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时时刻刻处处都体现出人文精神,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2)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用文学教育来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入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社会体验、社会感悟和情感表达进行训练,能够让他们学会鉴别美丑好坏,对他们的思维和人格进行培养,以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多年的语文教育能够逐渐的对学生造成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语文科目的原因,这是因为我们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他们鉴别的能力和感悟的能力。其实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本应该是相互融合贯通的,其内在意义都是非常接近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要去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含义,并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教育,以文学作品来渗透人文精神,以人文教育来促进语文教育发展。

(3)强化教师自身人文精神建设,以切身职责来引领学生。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并且对语文教育的实际成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想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首先就应该要注重教师的人文精神建设,以教师的实际行为来带领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很多的方面,教师平时的谈吐、穿着、课后的行为等等都是教师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人格体现,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责任,以自身的形象来为学生提供榜样,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悟都能够直接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感染,因此加强教师人文精神建设是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促进作用。教师要关注人性,树立人本的观念,注意自己的个性品格修养及其完善。培养高尚的情意志趣,完善对人生、人性的态度,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崇高的信念、深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4)以实践来进行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教育的目的是能够有所应用,人文精神教育也需要以实践来进行检验。通过语文教育实践,例如一些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其体会人文精神,去感悟人文精神。书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应该跨越书本的范围,将真正的社会活动带入课堂,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毕竟说和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起人文精神,拥有完善的人格,那么不去实践经历,他们永远都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的人文精神,社会固然是复杂的,但是社会中蕴藏着真善美和假丑恶,如何去辨别这些内容区分他们,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想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利用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写作、演讲、文艺活动等综合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陶冶情操、启迪悟性的同时,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潜化养成和实践躬行,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关爱人类、追求真理以及诚实、正直的人。

作者:马福元工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人文教育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给予重大的支持,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基础的塑造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实施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希望能够在进一步论证之后体现出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对策

引言

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学生“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普遍不乐观。为了迎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学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一、何为人文精神与其内涵概述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自14世纪起,随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由此迎来了 16 世纪蔓延整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期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反对神权,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以后,18 世纪启蒙学派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具体化为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主张以人为本来解释世界,确定价值和人生意义。

而在中国自古即有关于人文的阐述,早在《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回顾历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根基深厚且源远流长,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丰富和改变。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处处彰显其人文主义内涵,其学科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绝对优势。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体现出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总的来讲,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提升学生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

前文已经提到,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自始至终穿插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之中,在教材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性品质。中职学生的年龄还是比较的小,在思维方式方面比起成年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教材中,由于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拓展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人文内涵的特征

作为一门是十分重要的学科,语文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中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首先展现汉语所具有的特色,继而以此为承载体,反映出人文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易于理解人文性的氛围里,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带有感情色彩地诵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的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这种带有情感性的教学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就会更加容易地激发出学生各自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体验的感受。中职语文阅读教材强调主体意识,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寻求、体验、创造生活的意义,去体验自身这些感情色彩和课文所传达的感情色彩的互动。例如在《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学习中完全能够验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与之融为一体。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存在着实用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得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教师所教授的一切,学生所学习的一切,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成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这就严重的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偏离了正常健康的教学轨道。学生由于忙于应付考试,没有认真体会教材所体现的人文内涵。

(二)存在着社会本位倾向

很多教师十分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其出发点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忽视了教育还有促进个体发展这样的本质的功能,为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思想认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语文技能的意义和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学习语文的其他目标,用生硬而权威的面目来对待阅读教材文本,多以“事实”式的文化知识加以阐述,这就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由教材文本来获得活泼鲜明的言语感受,进而无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三)存在着工具理性主义倾向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很多中职的语文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以呆板乏味的分析中心思想和概括段落大意为主。力求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进而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目前存在着教师授课的时候进行机械的讲字词句的讲解,这无疑导致了语文工具性的泛滥,学生在理论与实际中很难达到良好的衔接,如果这样下去,依然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工具性,漠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会逐渐的背离了教材编写的本意。

四、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中职教师进一步的提升个人的修养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语文教师要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慈父或者是慈母般的爱,由此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也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这样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实事求是的讲,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应该娓娓动听的给同学讲述两千多年前,已七十古来稀的烛之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夜赴敌营,救国家于危难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石缝间的生命》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等

(三)关注教材中体现“爱”的因素

“爱”是复杂的,“爱”又是简单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为爱的存在,像甘霖和雨露一样滋润着中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深度,友情的广度,爱情的纯度。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衰老单却高大的背影中,在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离不弃的忠贞中,爱的力量跃然纸上。

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

每个学生都喜欢课外读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阅读书,由此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阅读。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可以额外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样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就要推荐有关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相关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

结束语

中职的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的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则应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研究:重视中职语文人文教育,构建中职生的精神家园

摘 要: 重视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要改变中职生的学习现状,构建中职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促使他们自觉努力,提高素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精神家园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09部颁)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没有了高考指挥棒的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作为一个核心内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中职的现状出发,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提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了。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发掘他们自身的价值就变成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因为这样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构建已日渐枯萎的精神家园。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呢?

一、改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1.改变教师的观念,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角色转变。

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个别学校、个别班级,总的来说是不令人满意的……多数毕业的中学毕业生对于语文工具不能运用自如,有的学生差得很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是这样?其中有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吕先生这段话说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同样也适用于中职语文教学。

提倡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明确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主”和语文课堂上的“权威主义”被打破了,教师不再是“俯视”学生,而应该是“平视”学生,教师变成了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变教学为助学,教师也就成了语文课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一样,真正在表演的应该是演员,即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导演的作用。

2.打破原有的课堂结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提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现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全班一起学习的机会多,个体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好的同学参与的机会多,学习差的同学参与的机会少;被动接受学习的机会多,主动表达学习的机会少。这种课堂结构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重视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打破这种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很多学生走进职校是迫不得已的,他们本来在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就远远逊于他们的同龄者,至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无法相提并论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现在若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进行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学生就会感觉像回到以前的课堂一样,更提不起学习兴趣了。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上课就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指令,而是主动地参与。老师要做的就是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3.放弃标准化答案,允许学生有多元思维,多种表达。

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课堂教学,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现在不少老师上课,依据教参来备课,上课分析问题的答案是统一的,而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教学哪有学生个性表达的余地。一堂好课,课堂上的信息传递具有互动性,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也是多角度的,得出的答案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一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会流动着人文气息,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彰显出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实现。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人文品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教材中渗透。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饱含人文精神的教材,充分挖掘这些教材的人文性,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流传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那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朴素爱情观,也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学习恒心,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豪爽……这些经典的诗文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品味、体验,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受到熏陶。

此外,中职语文教材还选用了一些现代美文,如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用“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告诉我们,习惯养成越多,能力越强,在学校受教育,目的就是养成习惯;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提醒我们,生命诞生的过程是机遇的产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孤本,要珍惜自己,珍爱生命;钱穆的《读书人是幸福的人》让我们知道了读书人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读书使人向善,使人避恶……这些作家宛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亲人,他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像亲人的细语,稍加引导,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从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里体验到丰富的生活哲理,读之如沐春风。

当然,这些思想,这些文章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无法自动生成的。这中间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在教材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让学生受到震撼,得到陶冶。

三、利用生活中多种课程资源,树立学生的人文理念。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要看我们老师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把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学生从中学走进职业学校,没有了高考这根指挥棒,环境更宽松、自由,教师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性就有了更大的空间了。

在教学上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利用生活里的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网络、广告等一些学生较乐于接受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知道,在生活里,小到接一个电话,大到街上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可以成为我们学语文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提高人文素养的教材,让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身边处处皆语文,处处有有趣的语文知识,无形之中,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慢慢地人文素质有所提升。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提倡利用生活中多种课程资源,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要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淘汰,就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校学生才会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也比较符合于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公共基础学科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倡利用生活多种教学资源,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容也相应要发生变化。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方面。

总而言之,探讨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想让中职语文教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有后续的动力,使他们未来“更幸福,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