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10:39: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迫于学业、家庭、社会的压力,青少年自杀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的心里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我们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对社区近200名学生做了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1、深受自尊心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爱“面子”。这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甘落后,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在生活中比穿戴、讲排场。由于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在情绪上,一旦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或愤怒;表现在意志上,青少年会努力维护自身的形象,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心境的欢乐与焦虑交替。由于青少年主客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其心境主要有欢乐和焦虑两种,欢乐源于青春的活力,焦虑主要由于学习负担所致。
3、意志控制增强,情绪逐渐稳定。青少年的情绪虽然比之成人易生易消,但毕竟比孩童时期有较大的抑扬,并逐渐趋于稳定,表现为意志对情绪的调控能力逐渐提高,情绪逐步带有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以及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4、自觉坚韧性品质有所提高。青少年已能把个人目的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并逐步学会使个人目的自觉服从于社会利益。与此同时,青少年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这同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和集体舆论的约束有很大关系。但总的说来,青少年的情意品质还不够成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容易表现出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畏难等消极情绪。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形成了青少年时期的特定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由于升学的导向与压力,学校往往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习。频繁的测验考试,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学校内部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的攀比心、家长的严加管教,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滋长,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都出现了一部分促使青少年心理偏离正常状态的不利的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注重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__街道利用寒暑假,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到了“三个帮助”即: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股潮流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急剧上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进而把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推入人们的视线中。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比较容易受到内在或环境的影响,部分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导致了多起恶性事件的发生。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问题展开讨论。
1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众多心理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许多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的工作当中,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应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的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受重视程度和落实进度都远不及其他地区,这使得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家长纵容,青少年不予重视
如今许多家长采用宠溺、放纵的态度对待孩子,在青少年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指正教导,还加以宽慰,使这些青少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滋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一些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父母对青少年缺少关爱,常出现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家长不能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变相地纵容了青少年的言行。而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转向成熟的过渡期,缺少辨别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兴趣,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和知识,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时往往得不到解决。
1.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也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匮乏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没有开设关于心理教育的课程。部分学校虽然设有心理教师,但多为业余人员,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虽然他们能够为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但是因水平有限,在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不能向学生完整地教授心理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
1.3心理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学校当中,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态度并无特别之处,而是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需要纳入考试范围的课程,这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抱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学习的情况。把心理教育当作一门考试对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这门课程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学生、教师、学校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认识都浮于表面,概念模糊,致使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1.4农村地区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在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落后陈旧,加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人们同样会遭遇心理问题的困扰,因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并不在少数,但鲜有人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放任其发展,没有及时求助。
1.5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得到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各地有 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教育的力度,但很多地区的部门只是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和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空谈。心理教育工作得不到当地部门的重视,在落实上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实行,最终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关键的转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并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但我们对这个焦点的付出又远远不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容易受到诱惑、误导,甚至走上歧路;而这一阶段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心态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绝佳时期,如果予以青少年正确、积极的指导,能够促进其日后的良好发展,因此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表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日后定要参与到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当中,而要培养出性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就要在此阶段结合心理教育,给青少年予耐心的引导,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不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他们承受的压力类型较多,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缺少心理上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且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必要。
3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途径
3.1加强家庭间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家长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合适的度,可以宠爱,但是尽量避免溺爱,溺爱孩子容易使其养成骄纵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既不利于孩子和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单亲家庭或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尽可能地与孩子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增加同孩子的亲密感,在实在无法会面的情况下,多采用通话等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状况。最后,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健康心理的认识能力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增加自身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正确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排解困难;予其更多的关心,同孩子保持融洽的对话关系。
3.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因此国家在予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进行专门的拨款,并保证款项能够物尽其用,也可呼吁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进行支教、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推行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自身也可进行款项的申请,或求助于社会,在拥有足够资本的条件下,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并吸纳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对于一些农村学校中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学校可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培训机会,或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进而督促这些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3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不能将心理教育单纯地看做需要考试的内容,了解心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向学生准确地描述该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作用,促使学生重视心理教育,对该课程形成一个系统且准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改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使用教学,或在学生间展开实践活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使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加大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思想观念,需要展开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由学校进行,也可以依靠当地的有关部门来开展。学校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出墙报,或给学生发放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心理教育工作;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各地的有关部门要多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可采用文艺表演、干部下访等活动形式,向广大村民灌输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以促进人们思想上的改变,发展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影响,这样做能够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发展。
3.5各部门要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各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实际性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允诺,却未加实施,搞形式主义。这些部门的工作开展对象应该更为全面,要包含群众、青少年和学校这几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同学校一起协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之外,有关部门还要举办相应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活动,活动同样可与学校联合,邀请青少年参与并与之互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此外,为当地的心理教师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增强心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缓解学校的压力。
4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处在迷茫时期的青少年做正确耐心的引导,助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在心理上的发展要更为缓慢,再加上农村地区心理教育条件的落后,青少年长期缺乏有效的心理教育、指导,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应多加重视农村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不断探讨和完善实行农村心理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条件。
作者:谭震琪 廖雪霏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1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众多心理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许多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的工作当中,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应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的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受重视程度和落实进度都远不及其他地区,这使得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家长纵容,青少年不予重视
如今许多家长采用宠溺、放纵的态度对待孩子,在青少年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指正教导,还加以宽慰,使这些青少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滋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一些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父母对青少年缺少关爱,常出现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家长不能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变相地纵容了青少年的言行。而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转向成熟的过渡期,缺少辨别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兴趣,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和知识,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时往往得不到解决。
1.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也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匮乏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没有开设关于心理教育的课程。部分学校虽然设有心理教师,但多为业余人员,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虽然他们能够为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但是因水平有限,在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不能向学生完整地教授心理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
1.3心理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学校当中,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态度并无特别之处,而是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需要纳入考试范围的课程,这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抱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学习的情况。把心理教育当作一门考试对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这门课程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学生、教师、学校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认识都浮于表面,概念模糊,致使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1.4农村地区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在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落后陈旧,加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人们同样会遭遇心理问题的困扰,因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并不在少数,但鲜有人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放任其发展,没有及时求助。
1.5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得到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各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教育的力度,但很多地区的部门只是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和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空谈。心理教育工作得不到当地部门的重视,在落实上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实行,最终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关键的转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并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但我们对这个焦点的付出又远远不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容易受到诱惑、误导,甚至走上歧路;而这一阶段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心态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绝佳时期,如果予以青少年正确、积极的指导,能够促进其日后的良好发展,因此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表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日后定要参与到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当中,而要培养出性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就要在此阶段结合心理教育,给青少年予耐心的引导,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不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他们承受的压力类型较多,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缺少心理上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且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必要。
3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途径
3.1加强家庭间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家长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合适的度,可以宠爱,但是尽量避免溺爱,溺爱孩子容易使其养成骄纵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既不利于孩子和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单亲家庭或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尽可能地与孩子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增加同孩子的亲密感,在实在无法会面的情况下,多采用通话等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状况。最后,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健康心理的认识能力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增加自身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正确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排解困难;予其更多的关心,同孩子保持融洽的对话关系。
3.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因此国家在予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进行专门的拨款,并保证款项能够物尽其用,也可呼吁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进行支教、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推行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自身也可进行款项的申请,或求助于社会,在拥有足够资本的条件下,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并吸纳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对于一些农村学校中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学校可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培训机会,或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进而督促这些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3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不能将心理教育单纯地看做需要考试的内容,了解心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向学生准确地描述该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作用,促使学生重视心理教育,对该课程形成一个系统且准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改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使用教学,或在学生间展开实践活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使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加大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思想观念,需要展开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由学校进行,也可以依靠当地的有关部门来开展。学校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出墙报,或给学生发放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心理教育工作;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各地的有关部门要多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可采用文艺表演、干部下访等活动形式,向广大村民灌输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以促进人们思想上的改变,发展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影响,这样做能够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发展。
3.5各部门要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各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实际性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允诺,却未加实施,搞形式主义。这些部门的工作开展对象应该更为全面,要包含群众、青少年和学校这几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同学校一起协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之外,有关部门还要举办相应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活动,活动同样可与学校联合,邀请青少年参与并与之互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此外,为当地的心理教师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增强心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缓解学校的压力。
4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处在迷茫时期的青少年做正确耐心的引导,助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在心理上的发展要更为缓慢,再加上农村地区心理教育条件的落后,青少年长期缺乏有效的心理教育、指导,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应多加重视农村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不断探讨和完善实行农村心理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条件。
作者:谭震琪 廖雪霏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摘 要 文章以农村青少年为探讨对象,阐述当前在农村开展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心理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式,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来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增强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 农村青少年 心理教育 教育现状 对策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股潮流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急剧上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进而把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推入人们的视线中。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比较容易受到内在或环境的影响,部分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导致了多起恶性事件的发生。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问题展开讨论。
1 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众多心理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许多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的工作当中,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应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的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受重视程度和落实进度都远不及其他地区,这使得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 家长纵容,青少年不予重视
如今许多家长采用宠溺、放纵的态度对待孩子,在青少年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指正教导,还加以宽慰,使这些青少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滋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一些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父母对青少年缺少关爱,常出现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家长不能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变相地纵容了青少年的言行。而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转向成熟的过渡期,缺少辨别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兴趣,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和知识,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时往往得不到解决。
1.2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也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匮乏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没有开设关于心理教育的课程。部分学校虽然设有心理教师,但多为业余人员,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虽然他们能够为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但是因水平有限,在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不能向学生完整地教授心理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
1.3 心理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学校当中,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态度并无特别之处,而是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需要纳入考试范围的课程,这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抱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学习的情况。把心理教育当作一门考试对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这门课程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学生、教师、学校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认识都浮于表面,概念模糊,致使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1.4 农村地区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在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落后陈旧,加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人们同样会遭遇心理问题的困扰,因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并不在少数,但鲜有人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放任其发展,没有及时求助。
1.5 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得到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各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教育的力度,但很多地区的部门只是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和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空谈。心理教育工作得不到当地部门的重视,在落实上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实行,最终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关键的转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并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但我们对这个焦点的付出又远远不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容易受到诱惑、误导,甚至走上歧路;而这一阶段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心态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绝佳时期,如果予以青少年正确、积极的指导,能够促进其日后的良好发展,因此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表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日后定要参与到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当中,而要培养出性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就要在此阶段结合心理教育,给青少年予耐心的引导,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不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他们承受的压力类型较多,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缺少心理上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且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必要。
3 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途径
3.1 加强家庭间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家长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合适的度,可以宠爱,但是尽量避免溺爱,溺爱孩子容易使其养成骄纵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既不利于孩子和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单亲家庭或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尽可能地与孩子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增加同孩子的亲密感,在实在无法会面的情况下,多采用通话等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状况。最后,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健康心理的认识能力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增加自身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正确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排解困难;予其更多的关心,同孩子保持融洽的对话关系。
3.2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因此国家在予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进行专门的拨款,并保证款项能够物尽其用,也可呼吁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进行支教、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推行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自身也可进行款项的申请,或求助于社会,在拥有足够资本的条件下,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并吸纳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对于一些农村学校中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学校可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培训机会,或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进而督促这些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3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不能将心理教育单纯地看做需要考试的内容,了解心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向学生准确地描述该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作用,促使学生重视心理教育,对该课程形成一个系统且准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改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使用教学,或在学生间展开实践活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使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加大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思想观念,需要展开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由学校进行,也可以依靠当地的有关部门来开展。学校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出墙报,或给学生发放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心理教育工作;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各地的有关部门要多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可采用文艺表演、干部下访等活动形式,向广大村民灌输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以促进人们思想上的改变,发展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影响,这样做能够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发展。
3.5 各部门要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各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实际性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允诺,却未加实施,搞形式主义。这些部门的工作开展对象应该更为全面,要包含群众、青少年和学校这几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同学校一起协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之外,有关部门还要举办相应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活动,活动同样可与学校联合,邀请青少年参与并与之互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此外,为当地的心理教师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增强心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缓解学校的压力。
4 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处在迷茫时期的青少年做正确耐心的引导,助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在心理上的发展要更为缓慢,再加上农村地区心理教育条件的落后,青少年长期缺乏有效的心理教育、指导,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应多加重视农村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不断探讨和完善实行农村心理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条件。
【摘要】我国的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时代起就产生了许多关于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记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孔子就提出了“不忿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方法。现阶段加强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急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发展趋势
如果说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和通过师生交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育者,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当前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身心健康。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素质是被列为首位的,学校是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发挥自己独特作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因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知性原则
作为教师因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等,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造成成功的”。
二、整体性与参与原则
面对广大学生从个体心理差别到全体学生心理发展普遍特征,抓住普遍性的特征因势利导,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有普遍性的事例与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相互成为建议者,咨询者和教育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对社会大环境一个平和积极的心理,这样才能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从积极方面疏导学生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三、合作原则
第一,相信你的学生比你更出色。所在班级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值日班长要处理班上所有的日常性问题,协调同学间关系,协调教师间关系,观察一个同学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该同学解决所遇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挫折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并将解决方式作为经验与全班同学共享,之后老师在来进行指导。第二,使值日班长有效控制自己不足的行为一天,因为你是今天的值日班长,你今天是学生注意的对象。最初学生们刚到校时就是网瘾少年,网瘾少年心理是很孤独和烦躁的,他们并不愿意成为网瘾的牺牲品,但自控能力又差,加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无意或有意刺激,使得他们只好用幻想的虚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那就要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处理好网络问题。采用互相讨论自控办法,低目标低起点的互相督促,他们有的办法的确出乎意料并行之有效。人本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对人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有能力做决定的,负责任的人成功的建立起充满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和自由的气氛。
四、心理发展正常性原则
青少年在发展期就有躁动,不安,恐惧,担心等,这种“偏态”需要疏导,特别是要注意“常态”下的阴影。因此,正常的心理特征要区别于心理健康中的非线性行为,不要将正常发育中的规律强加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自己称之为有瑕疵的正常行为。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看(12―20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因此,关注他们的挫折原因,允许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的存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教师觉得认识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采取的教育原则要从个体阶段差异性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心理发展正常的表征,本着平等尊重,以诚相待的原则,求慢不求快,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
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做好家长的相应知识文化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学业和道德的成功,总之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是青少年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21世纪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素质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作为中介,作为手段,有助于其他各种素质的发展,作为对象,作为目标,它充实于素质体系,丰富了素质的内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教师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为导向学生相互合作为依存,协调发展,和谐进步,家长――社会――学校环境为支撑才能构建起心理健康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智商”高,更需要“情商”高。随着我国身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