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27 03:07: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综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内容摘要】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是拥有大批优秀的设计创意人才。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按照理论与实践、技能与创意、实用与创意、创意与市场、创新与创业的思路递进,提升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平台,加强实践环节,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的衔接方式,力求使教学实现“学习实践有平台,创意理念能实现,创新作品能入市,创造价值能实现”的良性循环模式。

【关键词】设计 创意 实践 创新

艺术设计为人们生活提供具有价值、功能、美观、实用和精神享受的产品。而艺术设计中的创意则是以视觉感观、感应、互动等方面延伸附加值为目的的方法与手段,是时下以提升附加值为主的朝阳行业,也是提高国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些产业调整政策给高校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较大的挑战。毫无疑问,创意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大批优秀的设计创意人才。目前,90%以上的高校设立了设计艺术类专业,每年大量设计类毕业生涌入职场,但能迅速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人才尚显不足。其原因有很多,但实践环节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建立设计艺术专业“理论与技能、技能与原创、课堂与实践、实践与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常设性机制并予以秩序化。

在艺术设计创意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应予明晰:一是围绕工业化生产及产品设计类;二是以手工为主的设计、制作类。前者依附于大机构和产业,在集约化条件下实现价值。后者有强烈的个体艺术色彩,作品可直接面对市场、开发,实现价值。在近30年的高校设计教学模式中,伴随大规模工业发展的趋势,往往更重视前者,而大工业所需的高端设计多数是依靠国内外高学历设计人才,许多设计还依赖国外机构,相对每年的毕业生能提供的机会较少。学校可鼓励学生从事个体手工或小规模机械加工的创意设计,放大个体思维和创意的闪光点,将设计创意转化为财富。引导学生成立设计工作室、事务所、加工坊等自主创意机构。可参照发达国家街头的服装、小型家庭实用产品、家具等商店和工作室结合的单元,可成为一个个就业及施展创意智慧的场所和模式,不失为拓宽创意设计发展的特色路径。我国目前画廊、艺术工作室不少,而设计、实用类的工作室则很少。

创意来自实践、来自经验的积累。“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教育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①为此,在目前面临创意产业大发展和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学校应从理论与实践、市场的结合上探索,制定相应的创新培养方案,从具体执行和操作上建立实践课程的新型模式,探讨多元的、与自身特点及条件相符的实施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在基本路径确定以后可按德国模式做参照,“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即在两个地方(学校和企业)有两个实施主体(教师与企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理论教学注重实用性,紧密与实践联系,服从实践需要”。②照此以校内实验室为中心,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稳定基础,以项目和课题促教学实践为主线,以学分制相关学籍管理形式为准,将教学体系内各个板块有机连接起来的分阶段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为设计艺术教学模式注入新内涵。

扩招以来,实践教学在不少学校就更成为难题。建立常设性实践教学机制既是老话题,也是难题,其难度在于课堂模式的重组,实践机会、运行时间的不确定性。只靠临时、关系和教师个人行为是无法保证这个庞大机制运行的。笔者认为,应从几个现实问题上下功夫以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实践机制和实习、实训单元体;从基础上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二是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建立广泛而相对稳定的外联实训基地。三是实行学分制运行,可保证学生灵活选择学科与时间,从基础和形式上形成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引入有实力、有行业前沿性的企业,寻求长远支撑和实践指导,可共同建立设计部、工作室等研发、教学机构。还可采用“前开店经营,中设置设计、工作室,后建厂开发,形成产业”的运行模式,将教学融入到各个环节,可从以下几个部分积累壮大:1.依托合作企业联建项目投资,建立校友基金会,以共建企业后备实验室为切入点。2.以实验设备、技术研发为条件,引入合作企业对项目进行开发性投入。3.对创意设计、科研及实用项目的立项开发式投入,共享项目成果。4.引入企业及风险基金公司对创意设计产品和项目的风险投入,以人才储备和共享风险利益的方法实现。使实验教学模式在互动式补充、双赢的格局中运行,有条件时实行股份制实体的模式。从常设性、规范化运行上探索一条实践教学和运行途径,力求实现学习实践有平台,创意理念能实现,创新作品能入市,创造价值能实现的良性循环模式。在实施中防止重技能、轻理论,重经验、轻创新的纯技能意识蔓延,从而缩短由学生到成熟、高端设计师之间的距离。“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以学术要求与社会实践的某种特殊变化的融合为基础。这些要求和实践互为支撑,又得到该学科制度化再产生的不断增强。”③使学生在了解前沿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掌握设计艺术创意的实施方法和流程,探索创意思维、新材料、新技术的结合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市场开发、经营和管理能力,具体操作上可让学生从三年级全方位进入设计实验各教学单元。建成以设计创意实体为支撑的教学单元,分阶段一体化运行,让学生在教学和市场体验中开发创意设计成果,在市场的打拼中获取部分运行资金,并建立良好的分配制度,在创意成果的价值实现中享受回报,使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勤工俭学。

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运行在具体执行时有较大的难题,如实践教学运行与课程进行的矛盾,学生实践和项目课题组与其他未参与项目人员学习安排的矛盾。因此,在管理与运行中,学校应成立实验教学领导小组,逐步形成实验区、教研室、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平台。形成以科研、实践项目为实践教学主线的运行机制,在不影响学生完成通识课的情况下采用学分制来解决运行的问题。

在具体执行上,可尝试如下几个办法。

1.在包装、产品设计中,将课堂教学设计课题与专利挂钩,注入“设计——应用——市场”关系的观念,结合课堂作业和课题,树立专利意识。组织学生按照专利规范进行设计和材料组织,进行类似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设计。这样,每次课程下来就可组织到班人次约一半左右的作业,由教师组织申请外观专利和新型适用专利。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后续追踪,到相关机构和单位推广和宣传,接受市场检验,寻找新的可能的设计和应用机会。让学生直面市场,增加其参与感,从中体会设计作品的全过程。

2.在实践、培训与企业用人选择相结合这个环节中,一些有实力的用人单位对刚毕业的学生有一些芥蒂,怕他们没有发展前景而耽误单位的用人,而社会上有经验的设计师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引入。于是,我们采取了大四年级实习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让有意向的学生到各类设计公司实习,做相关的设计、策划方案及其他市场应用或辅助工作,专门追踪其设计业务和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经一段有效的实习后,供用人单位选择或双向选择。使学生对设计以及设计之外的边缘学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就业的可能性无疑比泛泛的实习机会要大得多。

3.在专业工作室里,围绕一个较大的社会实践课题分成多个项目组,进行同时比较,适时竞争,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产生好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模拟实战竞争的形式,组织收集信息,做广泛的市场调查,确定各自的设计定位,最终综合两三套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案投入应用阶段。并让学生参与实施过程、后续设计和现场补充设计,直至完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设计与应用与工程实施、管理的全部过程。

4.根据市场和社会热门意向,组织模拟创意、概念设计竞赛课题,组织学生跨专业参加竞赛。教师负责具体的指导、引导,结合课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并由科研秘书收集信息,开展申报科研项目、创新与创意设计大赛及其他竞赛活动,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竞赛,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参赛。学生通过竞赛的过程,进行专题化的思考和技能上的专研,可以提高设计的主动性和综合能力。通过参赛、获奖和应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原动力。

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可借助各地建设“创新人才试验区”平台,缩短设计创意知识和技能实现产业化的路径,将设计创意与市场对应、接轨及运用提前到校园。强调设计创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调创意成果的转化,实现创意设计和创新知识的价值。采取成绩、分数、竞赛成果奖励、成果出售以及产权激励。在此过程中寻找高等教育设计创意类教育功能改革的有效路径。当然,实践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条件而设定,可根据当时、当地自身条件而确立其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走创意设计紧密联系实践、市场的路子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及与市场严重脱节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梳理的基础上,从教育结合市场、重视实践、发挥素质讲座的作用、鼓励参加各级竞赛等角度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市场化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办学思路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性的课程占大多数,缺乏专业的技能性课程,很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并无多大关系。而需要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却很多都没有开设。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分离,对实践教学重视明显不够的现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各课程之间、排课顺序、授课教师之间缺少因果连带关系。尤其是对于需动手实践的课程环节,学生的实际操作及项目的可行性部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教育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突显,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有很多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到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中需要的很多专业知识在学校中却没有学到。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大社会实践及与市场接轨的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教育如果不能真正与市场结合,不能使设计为社会和生活服务,就完全失去了设计的真正意义。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

鉴于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高校设计教学的经验,对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中增加与市场相衔接的内容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乏与市场有关的设计教学内容。大多是学院里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开什么课,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鉴于设计与市场结合得如此紧密,设计教育应该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如可适当开设:市场调查、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使设计学生在设计作品时脑袋里装着市场的观念,设计出为市场服务的设计作品才能算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授课环节中增加实地考察的内容

艺术设计课程中很多课程在理论授课之外,可以增加实地考察环节。这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太抽象,如果能够结合设计实地考察,则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吸收,同时掌握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因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如“家具设计”课程可带学生到家具厂参观,了解家具制作工艺,家具原材料的性能以及家具市场行情。又如“印刷工艺”课程,可带学生到印刷厂实地参观了解印刷的整个流程。“陶瓷工艺”课程,可参观陶瓷厂,了解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等。总之,每所艺术院校都有挂牌的实践基地,应该真正利用起来,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素质讲座的拓展作用

设计的理论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之外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开扩学生的视野。通过定期邀请业界、理论界专家来校讲座的方式,给学生的设计学习注入新的气息。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可以请合作的优秀设计师到学校为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辅导,介绍实战经验和心得以及当前设计趋向,对学生的校内学习也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院教师也可定期到公司为企业员工提供免费技术、管理和培训。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设计竞赛检验教学效果

每年全国各部委及各级各类设计协会、企业等都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设计竞赛,教师可积极关注竞赛信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赛。通过学生参加竞赛,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一定程度上检验其设计水平。如果学生能获奖,将是很大的鼓舞,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查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在日后的设计学习中不断锻炼。多参赛,多锻炼才能使设计与市场和社会有更多的融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与市场接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已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积极的探索市场化道路,设计专业只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在校内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积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设计公司的联系,多实习,增强实战经验,才能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走在市场前沿,引领社会发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根据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老师作为具体课程的组织者,把理论课程融合在艺术作品创作实践中,把学员分组安排在各工作区域进行实验性设计,旨在建立并逐步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新体系。

关键词: 民族地区普通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一、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艺术教育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培养艺术综合性人才的有效载体

我国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艺术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面向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设计教育快速而超常规的发展给设计教学、设计产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不少院校未将艺术设计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成为现代艺术高校的通病,这种问题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尤为突出。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需要改革

学生在沉闷的教室中没有艺术灵感,大部分的设计构思局限于参考资料的框架之内,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思维,违背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践条件不高,造成实践教学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设计专业本身对实践条件要求很高,设计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践场所和设备必须是诸如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模型或仿真软件等实际的东西。

二、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一)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为实践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各大高校针对中国的国情、设计艺术实践教学的自身规律及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认真研究办学层次问题,并对每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面向的社会层面进行系统研究等。且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采用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共同话语

在包豪斯的教育体制中,作坊(或者车间)是教学的主要场地和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技能技巧,通过实践提升设计产品化意识,推动艺术设计教学。

三、创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模式的构想

(一)明确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模式的目标

1.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这些年来在许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正在尝试开展,以引入项目式教学推动过程式教学研究在很多高职院校进行试验及推广,工作室教学就是一个很好地把项目教学引入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改革方式,并从真正意义上弥补先基础后专业学习的僵化教学”[1]。根据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模式。工作室制以专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密切联系社会,了解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宝贵经验,提升设计能力,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打开一个窗口,搭建一个平台。

2.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摆脱一味强调学生追求结果的应试教育模式,通过对课程体系中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研究,建构一种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合理的具有实战经验的师资结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新体系。

(二)创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模式实施方案

1.确立实践课程具体目标。“工作室制下的项目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更实际的教学作用”[2]。要有效实施艺术设计实践课程,师生必须理解课程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及所要达到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该实践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什么环节和位置,它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哪一项或哪几项工作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师生明确该实践课程的具体目标。

2.建立实践项目操作平台。成立与社会市场经济接轨的校内设计公司或工作室,直接参与市场大循环,捕捉和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以此及时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张家界市的地方城镇建设、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旅游工艺品的设计、旅游地规划与设计等服务。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校企合作环境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摘 要: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为设计与服务领域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为了满足企业在发展中对人才类型及能力不断更新变化的需求,学校与地方企业大胆合作,创建专业性教育实践基地,并在高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进,通过校企教师互聘、“双导师”制等方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在尊重社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以区域性产业发展需求为主导的技能型人才。就广西而言,“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广西”的目标[1];作为“北部湾战略”的重要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地产业、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快速进步;同时,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坐拥天下奇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蓬勃建设[2],每年一度的民族节日“三月三”、奇石节和广西园艺博览会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在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对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巨大刚性需求。因而,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改进传统教育模式,真正成为育人的先锋。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高校每年都在倡导和鼓励教学改革,但大体上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教育、基础教育、专业课和基础技能课教育,以及短期实习实践等环节占据大约四分之三以上的学习时间。在信息化的移动互联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深入学习自己喜欢的方面,因此采用以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加上知识应用的滞后性,以及企业在选择用人时的经验优先原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往往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性甚至逆反心理,乃至形成“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因此高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向培养实践型、能力型、创新型综合人才转变[3]。

二、校企合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及广西“十二五”规划中对“项目设计+综合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广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尝试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大胆实施教学改革,以“3+1”的教育模式与企业共同合作办学,以挂牌实习基地为平台,创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校方、企业和学生的监督、管理与测评体系,在安全问题、课程及教师结构调整、校企双方的成绩评估与认定等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取得良好的收效。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为合作伙伴。

正所谓“志同道合”,对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校企合作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必须以校企双方满意为前提。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讲是“功在今,利在后”的事情,不少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是非常愿意与高校合作的。我们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是比较正规、成熟,有实力且了解愿意致力于教育,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有充分的认识,最好是先前已有与学校合作经验的企业。从2008年开始,经过反复考察和对比,先后选择了江西南昌的迪卡传媒、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分公司、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广西视觉空间数码影像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送往企业实习学生达数百人。在双方相互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校方代表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到企业挂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基地。

(二)课程结构与时间的调整: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实践+项目。

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艺术设计涵盖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动漫游戏、服装设计等方面,各行业的交叉融合更是将艺术设计的应用领域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艺术设计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以其他本科专业的教育模式为参照,偏重于理论教育,不能与实践环节紧密对接,致使许多“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遭冷遇。据“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生毕业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6%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5]。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课程结构与上课时间进行调整,一方面压缩理论授课时间,加大作业量,提高考核标准,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基础理论+基础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采用“3+1”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年的企业实幅提升实践课程的比例,力求“以能力为中心、以技能为核心,以岗位为标准”[6]的学习效果。

相较于高校的课堂式教学,企业实习的另一大实际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参与真实的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合作企业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准、特长、喜好及岗位需求,将他们安排到各个岗位,使其按照企业运行模式直接参与商业水准的项目创作,强化团体协作意识与能力,并接受发行商、市场、受众等各方面的考验。如此一来,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减少人员流动,节约企业成本,还培养符合相关产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校企人才供需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亲历一线制作过程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预先适应工作环境。同时积累实战经验,洞悉行业发展动态与市场对求职者综合能力的要求,从而对自我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或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为毕业后的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企业留任优秀实习生的举措也为很多毕业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经验表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比普通毕业生高出许多。我校送到企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态度和表现较好,半数以上学生在经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训练后被委以重任,在团队中担任各创作版块的组长,并按照各人对企业的贡献获得实习企业不同程度的奖励,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自信心。这些同学在毕业三年内,约有三分之一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在职位选择上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收入普遍较高。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就业领域对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是相当欢迎的,因为经过企业标准训练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人际关系融洽,并且在教学方面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现非常出色。

(三)教师结构的调整:教师互聘,双导师制。

1.教师互聘。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借用是校企合作的一大亮点。由于我们把学生大四实习期间的主要课程委托企业来开设,因此自然要聘请一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保证教育质量,我们严格把关,从合作企业有资质的高级技术人员中选择具有教师任职条件、有实践经验、会教学的人员,正式下发聘书,并提供教材、大纲等教学条件,按照学校外聘教师待遇支付薪酬。此外,我们还邀请这些外聘教师定期来学校为低年级同学做本专业的专题知识讲座,促进学生对企业发展动态和就职要求的了解。而实习企业也聘请高校的专业教师做项目顾问,参与或咨询企业的部分工作。这样既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又使校企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双导师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创作,我们制定了“双导师制”。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技术指导下,完成企业商业标准的作品制作,另一方面,学校导师在作品创意、设计要求与规范等方面加以指导。相较而言,企业一般比较重视作品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学校教育则更重视作品的内涵与文化价值。“双导师制”既能保证学生作品的原创性、高水准,又能保证其规范性。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多赢”合作模式。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建立校企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为地方产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这样,不仅完善高校的教育职能,提高人才的输出率,而且大批综合能力较强的社会型人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另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不仅对于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文化与专业素养大有裨益,而且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对提高高校知名度、助推社会和谐稳定、正能量传递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