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30 03:16: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探究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职师生共同努力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解决感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动力。因此,高职学校必须以提出的“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既处理好感恩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又协调好感恩教育与高职教育其他子系统的关系,实现感恩教育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特征

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是高职学生应具备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学生”与“感恩教育”的结合,由于教育主体、文化基础以及社会环境等的不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丰富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新时期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要融合西方感恩教育的先进成分,同时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整合设计教育内容。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要收到应有效果,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体现各个方面、层次、领域和阶段的感恩原则和要求,如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对社会的仁爱之心,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之心。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进程复杂

感恩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信念、形成习惯再到自觉作为的过程,如果仅仅传授感恩知识,不注重感恩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不会形成学生完善的道德人格和感恩素养的。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更艰巨、更困难、更复杂。当前的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人们的感恩意识普遍缺乏,同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自主学习意识较低,没有连贯反复的教育过程,高感恩教育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三)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主体多重

高职学生生活和成长于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多重环境之中,其知识、信念、行为习惯等形成受多重环境影响。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各自承担起教育职责,发挥教育作用,协同开展感恩教育。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理念把握不准

虽然我国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偏弱,所以,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缺乏明确的理念与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各学校特别是处于高等学校底层的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相对忽视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感恩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极其有限。而目前高职学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感恩教育常常以施教者为中心,忽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忽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陈旧匮乏

从感恩教育现状来看,高职学校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或者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去开展感恩教育。由于受社会功利化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重视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而仅有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内容也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内容相对陈旧匮乏,知识面狭窄,缺乏时代感、针对性和创新性,感恩教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单一、老化

传统的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注重课堂教育,忽视课外教育,方法上过多强调大学生感恩认知灌输教育,注重感恩认知的“灌”,轻视感恩认知的“输”,这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强化的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却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得感恩教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振,这就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感恩教育规律,消解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加上学分制推行、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象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形势。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体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共同完成创新的全过程。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整合学校施教者与受教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课和实践课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使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创新感恩教育理念,倡导立体多维教育观念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现代化人才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感恩教育,把大学生的需要作为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交流互动。同时感恩教育不仅要传授大学生感恩知识和理论,还要在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信念、感恩品质和感恩习惯上取得进步。其次,建立校内外感恩教育系统的协调关系。一是建立校内协同关系。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相关部门之间资源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学科与感恩教育的协同关系,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校外协同关系,通过同政府、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等,在实践中提高感恩意识和情感,培养感恩行为习惯和品质。

(二)创新感恩教育内容,挖掘中外感恩教育资源

理念的创新必然要求感恩教育内容创新。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优良的感恩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实现文化的创新和重建;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赋予感恩教育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感恩教育的素材要尽可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坚决抛弃传统感恩教育内容中过于高、大、空的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如利用热点问题善加引导、启发他们的相关思考,既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感恩教育方法和途径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除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内,将感恩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感恩教育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知并升华感恩意识和品质,实现大学生感恩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其次,突破感恩教育封闭状态,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通过家长和社会开放日等形式,积极主动与家长和社会取得联系,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组织和机构参与学生感恩教育,三方共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树立对家庭、社会和他人的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再次,创建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覆盖面广、不受课时地点限制、润物无声的特点,因此创建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对改进和提高感恩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感恩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策略。因此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标语、板报、网络平台等媒体优势,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感恩言行,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真谛;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总之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阵地,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扩大感恩教育的受众范围,让感恩教育时刻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

作者:陈淑贤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加强贫困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 要】高职贫困学生是学校与社会关注与扶助的重要群体。但在这一群体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反映了当前高职思想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的不足。文章在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贫困学生 高职教育 感恩教育

贫困学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重点扶助的对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走进了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受到了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政策措施的实行也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在校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在这些助学政策与措施实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如一些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贷款;一些贫困学生拿着父母辛苦凑来的学费,在学校减免政策的帮助下却盲目攀比、肆意挥霍,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这些问题与现象的形成虽然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感恩教育方面亟待加强。

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状态分析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这个时代出生的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强调个性张扬,自主意识与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时代留给这些学生的一个鲜明特征。对贫困学生来说,家庭的困窘对他们的成长会留下深刻的烙印,除了具备一般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点外,还具有一些特征,主要表现为:由贫困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自卑、自轻;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敏感,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指责等;还有一些贫困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以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成长环境的恶劣,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个人向上的动力,激发奋力拼搏的意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一个人心理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丰富、追求享乐的时代,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多地受到了社会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理解与继承却不以为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贫困学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家长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苦了孩子,甚至一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还要优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家庭对孩子的予取予求,社会对孩子造成的地位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些孩子的盲目攀比、虚荣心膨胀,甚至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样一个相互冲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将他人、社会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在思想上缺乏感恩之心,也不会想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也应予以回报。如一些贫困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生活中吃喝玩乐高消费,一旦没钱就想着找父母伸手要,从不考虑父母的艰辛;一些贫困学生一面享受着学校减免所得学费,一面却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衣着光鲜,出手阔绰。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素养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有关。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其“三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感恩之心或者说是感恩意识,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情感及观念。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却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不利的。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只知付出不求“回报”

人对容易得到的东西总不会特别的珍惜与重视。“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观念是建立在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的基础之上的。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贫困学生的扶助是提供一定的名额,只要学生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料,符合扶助的要求,就会得到学校的扶助。但在学生接受学校的扶助之后有怎样的表现?多数学校却没有相应的机制来进行考核。这种只知扶助不求“回报”的做法,使一些贫困学生在享受这些资助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受之无愧。一些贫困学生接受了学校的学费减免,省下来的学费却没有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也没有用于正常的学业、生活所需,而是不知节制地用于自己的玩乐享受,这些与学校没有完善的审核机制来约束学生受扶助后的挥霍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缺乏针对感恩教育的专项教育措施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一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将扶助贫困生仅仅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对扶助贫困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将贫困生的性格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相联系,帮助贫困生只是简单走程序、走形式、走过场。对扶助贫困生的结果简而化之,认为只要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行了,不需要学生谈什么感恩报答。很多教师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学科专业教学方面,注重学生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缺乏兴趣,也缺乏对贫困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与掌握,在思想教育方面滞后,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漠。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贫困生缺乏感恩之心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这种现象也开展了相应的感恩教育,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存在问题。

从本质上说,感恩教育应是针对每一个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让学生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培育之恩并想要报答。但现在多数学校的感恩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说教式、榜样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对现在的学生产生多大的触动,并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学校的培养不易。感恩也仅仅是嘴上功夫、纸上功夫,对学生来说就是个形式与过场。

三、加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漠并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并不是学校教育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对学校而言,需要建立一个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引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教育系统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有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要认识到感恩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在学校层面要认识到感恩教育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但首先要改变的是人。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只是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坚定的自信,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最根本的,才能最终帮助贫困学生成长起来并摆脱贫困。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有道德缺陷的人,这样的人即便具备再高的专业素质,在社会上也是难以立足的,势必会被他人所疏离,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成长来说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学校应认识到感恩教育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应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

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应是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否则难以产生好的效果。针对贫困学生,具体的工作开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感恩教育应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口头上。对接受扶助的贫困学生,首先应布置任务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父母的工作状况。应让学生深入去了解父母在从事怎样的工作、收入有多少,父母每月的开支有多少等。只有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庭、父母的工作,才能让其感受到父母每一分钱来之不易,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其次,接受扶助的学生应参加学校、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懂得为他人付出,才能明白他人付出的善意。第三,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进行必要的审查与考核,避免作假。

二是感恩教育应具有针对性。针对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来进行感恩教育。这一方面要学校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来实施感恩教育。如何既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又不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不适,这是考验教育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结束语

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层面。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从根本上f,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许多贫困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只是外因。只有在感恩教育工作中抓住学生性格、心理形成的关键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确保感恩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和内涵研究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水平需求的提高,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急需面对的问题。文章在深入了解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索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同时提出了加强高职感恩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方法探索

当代高职院校注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感恩教育更加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千百年来的许多思想一直指导后人学会感恩,受孔孟之道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包含了感恩教育,而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是通过“忠义”、“以孝治天下”等政治思想影响了后世至今的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体现出来的。谢敬东则将感恩意识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认为“感恩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实体,是内心的一种情意,更是一个民族的道义,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理智认识。”

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影响,高职学生对于感恩这种传统美德意识越来越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感恩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基本情况及成因

(一)家庭教育有失偏颇,感恩教育弱化

目前大学生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感恩现象时会得出明显的结果。徐学平认为“由于成长在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出现思想上过分依赖、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其中责任意识淡薄尤为严重。”

吕政阳等认为“由于这回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机制不完善和家庭的过度溺爱等原因造成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缺失,主要表现为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付出;重逃避,轻承担。”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知感恩与回报,不少高职学生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缺少对其感恩意识的培养,他们不懂得反馈和回报,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表示如果有能力可以回报社会,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行动力不足,意志力不坚定。就目前社会形势来看,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以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而许多学生就是生活于这些价值观之下,缺少了对感恩方法的认识。

(二)学校教育略显薄弱,忽视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越来越功利性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就业率,教育方向重视技术教育,轻视德育教育,学校忽视育人功能,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手段陈旧,在大学生看来并无说服力,并没有以“成才先成人”为出发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感受到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奖学金、助学金的出现使学生只注重物质补偿,不在意精神上的感恩,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对人变得冷漠。

(三)社会环境影响感恩教育的实践

大学生成长不仅受惠于家庭和学校,社会上的风气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翟维静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重视享受,缺乏感恩。”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面对巨大的生存、就业压力,部分高职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前途,忽视集体利益,计较得失,不以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关心爱护,社会的给予,懂得感恩,这样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素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速中国社会转型。

二、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意识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感恩不仅能提高道德教育,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良好素质。感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古训教育学生要怀揣感恩的心态,以真诚的行动回报社会,关爱他人。因此,感恩教育需要结合时事新闻以及社会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融入进学生的课堂。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是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推进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有时效性、更新性等特征,营造一个和谐向上、胸怀博大、开拓进取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大道整个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实践体会其中的情感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感恩教育应该从多元化、时效性、系统性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感恩教育需要三方面相互配合,结合成感恩教育的大环境,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有机整体。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倡导,三者结合为感恩教育提供时效性的保障。对于学校而言,感恩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索

1.开展主题工作,营造感恩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逐渐地向学生熏陶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将个人投身于整个学校的感恩大环境之中。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美化校园,整理校舍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学校,产生归宿心理。其次,学校应增强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用教师的魅力倡导学生进行感恩活动。积极组织感恩宣传、评比、文艺汇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帮助他人,被人关怀的快乐,建立起互帮互助的感恩意识。

2.建立课程体系,培养感恩文化。设置感恩相关课程,不仅在生活中体会到感恩的优点及重要性,也要在相关知识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讲解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体现,学校举办相关讲座,让每一位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中深刻感受感恩意识。学校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真实、贴切地引导学生尊师重教、诚实守信,鼓励友爱互助之风气,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明体系。

3.走入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应用在生活、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懂感恩,会感恩,施恩于人,知恩于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回报师长教育之情,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为孤寡老人服务等活动,利用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感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v节庆日特色,有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4.拓宽助学投入面,使感恩成为自觉。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助学体系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培养贫困学生励志成才的信念。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加强学生助学贷款、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方面的投资,给了百万学子成才的机会,也给了教师育才的机会,学子们从家走出来进入到社会,走进大学不断充实自己,是国家希望学子们不仅仅成才而且能够成人,成人才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助学,筑梦,铸人”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使命。

5.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意识。学校建立考核学生道德标准的体系,以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可以规范学生的感恩意识,具体明确地表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恩现象,这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热爱祖国、关心弱势群体、无私奉献、勤俭自律等等多个方面,如果将感恩评价体系与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严格管理该考核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

四、结语

感恩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高职院校加强感恩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于今后培养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探究感恩教育实践体验, 提升高职学生德育品质

摘 要: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目前高职学生的感恩品质堪忧,开展感恩教育意义尤为重大。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通过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感恩教育 德育品质

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等一切教育的基础。

伴随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培养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发展壮大。从目前招生的生源来看,普高集中在专科批次,另有从职业中学升学上来的学生,无论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都参差不齐。在现实的工作中,发现目前许多学生做事只求受惠,从不施惠;只求索取,从不给予;过多强调自主独立,缺乏合作意识,等等。因此,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业已成为高职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高职学生德育品质现状分析

1.功利性强。

不少高职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做事讲价钱,付出索回报,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衡量,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劳动意识缺乏,进取精神弱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

2.责任感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高职生对个人前途更加担忧,更加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和现实的利益。他们不关心别人,不关心集体和社会,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少集体协作观念,缺少服务和奉献精神。

3.独立性差。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长辈的呵护,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无忧无虑,接受学校教育,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一旦离开父母开始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集体生活无法适应,不能融入自己的寝室环境,找不到朋友说话,不能与周围的同学很好地沟通,依赖性强,生活上寻求父母的保护、照顾,享受社会和学校提供的服务,学习上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4.上进心弱。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加上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和难度比以前也有所增加,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学生专业兴趣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能力提高不快,部分高职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作业应付了事。

5.感恩意识浅。

部分高职学生对社会的救助之恩、对他人的帮助之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极端地漠视,不懂得知恩图报,他们自私、冷漠,把他人的给予视为理所当然,却不知回报,更不用说主动帮助他人,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很难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必要性

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而且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学会感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看到,忽视感恩教育,容易使有的学生缺少幸福的感受,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理解,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是当前高职学生德育研究和实践中的时代课题。

1.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感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处世准则,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古训。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以感恩的心态和行动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具有时代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感激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尽量使父母少操心,努力使父母放心,学会孝敬父母,对父母承担责任;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体谅他人、关注社会、踏实做事、勤勉做人,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人生定位、对工作的态度有正确认识,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为社会服务。

3.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高职学生最终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容易获得社会的肯定,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得到增强。

三、搭建感恩教育实践平台,实现感恩教育知行合一

2011年上半年,我院在全院开展了学生感恩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理论上均懂得感恩存在的意义,但绝大部分人缺乏感恩的实际行动。

在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机制、方法问题上,过去我们长期受到传统德育的影响,一度有一种观点主张德育与感恩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发展认知。然而事实证明了,这种简单而枯燥的方法是没有多大效果的,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实践、体验和情感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院对高职德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推出特色系列――感恩教育。

1.开展主题教育,深化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主要的课堂在日常,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良好的素材,校园中的每个人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须把感恩传给别人,以促进扩散效应,但如何使这份感恩意识能深入人心?这还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渠道。从2010年开始,我院推行主题班会交流听课制度,提倡每个学期每个专业或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结合纪念日展开爱国主题活动,举办爱国影片放映周,体现同学之情、父母之爱、对自然社会之爱等各类主题丰富多彩,如《大爱无疆》、《爱在左,感恩在右》等主题活动,穿插了每个同学原创的小品、歌舞,台下台上的互动,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编导,参与率百分之百。活动对外开放交流,吸引了许多学生与老师观摩和学习,扩大了主题活动的影响力。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设计了评价表,对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互动程度及影响力等进行评比打分,最后汇总各专业各活动的最后得分实施嘉奖。

2.融入校园活动,营造感恩氛围。

校园活动以其独具的感染、导向、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功能,发挥着大学课堂教学不能起到的作用,是学生品质教育的大课堂。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以“感恩”为主题,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海报栏及宣传廊等作为宣传阵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大合唱、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摄影展、优秀电影展等,在特定的节日开展感恩短信征集、寄送贺卡等活动,挖掘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强化校园生活中的感恩教育,促使学生在业余生活中树立“感恩”的意识,深切体会到安定的社会环境、幸福的家庭、美丽的校园,是因为有他人在背后无私的奉献与创造。

每年新生入校,各系部都组织新老生友爱交流会,帮助新学生们解答疑惑、传递友情,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每届学生毕业,学院都组织毕业典礼和毕业生晚会,毕业的同学抒发对母校的情感,给学校和在校的学友留下真挚的祝福和宝贵的经验。

成立校园文明自律中心,参与管理学生自习纪律、校园环境保护、日常文明行为检查督促、寝室文明督检及雅室评比等事务,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中更能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将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使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让大学生们在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逐渐改变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将感恩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感、意识感、责任感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

3.走入社会实践,激发感恩情感。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报恩,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在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我院利用国庆纪念日、“公民道德日”、“法制宣传日”等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各种活动;以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为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每年的义务献血活动,学生都踊跃参与,我院获得了吴江市“无偿献血促进奖”荣誉称号;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各类宣传,出版报、为孤寡老人服务、维修电脑,定期到福利院慰问联欢;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子,为他们义务送教,给孩子们捐书、文具、衣物等;利用吴江丰富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文化中心,定期收听讲座《鲈乡讲坛》;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近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开展节约活动,提倡低碳生活等。

在2011年吴江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上,我院承担了多个大型会操表演任务,近千名师生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在近半年中克服困难,用汗水和辛劳演绎了精彩和成功。在此类活动中,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真正懂得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感恩教育能帮助高职生树立起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改掉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让高职生在温暖中学会感恩,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渗透学生工作,滋润感恩心灵。

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优秀学生干部感恩教育的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往往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平日里的一举一动都对其他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针对学生党员,开展“争先创优”特色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以“我是党员,我是旗帜”理念为指导,树立培养品德修养。加强对优秀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使其周围的同学感受到感恩品质在校园中无处不在,起到学生榜样的作用,可以唤起其他学生的感恩之心。

在助学工作中穿插开展感恩教育。高职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学院又开拓渠道设置企业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困难补助等,使得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可以受到不同程度的助学补助。在这些学生受到补助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种种资助政策都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其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为了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学院要求学生管理一线老师多关注各类论坛,并参与到与学生的交流中,利用网络工具,了解学生心灵,并加以适时的引导点拨,开通博客、开通微博,建立各专业学生QQ群,课堂外心灵的沟通达到的教育效果更好。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自立、自强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旗帜,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转化为感恩的行为,为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普遍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