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30 03:25: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改革进行多次了,但成效甚微。结合近段对一些老师的听课记录的思考与分析,从教师自身素质、目标设定、学习及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教育创新模式谈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教育创新 模式 探讨

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启迪,语文创新教学关键是要有创新型教师来组织和引导。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全能人才为最终目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中小学语文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观念。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但是课堂的方向要靠老师去掌握。只有老师确立创新意识,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创新的课堂。在创新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学生最信任的就是老师,老师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只按指令行事的“木偶”,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有鲜明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才。

目前,课程改革正逐步推行,我们老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在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精神的同时,逐步完善自身的素质,从“三尺讲台“之上走到学生的身边,最好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需要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也可以于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老师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套中人”,那么孩子们也会变得胆小怕事,没有创造力。我们老师要彻底抛开传统教育的枷锁,对知识的传授不必照本宣科。观念的更新才是最重要的,要以最好的学习效果为最高目标,无论课堂设在哪里。

二、重视三维目标,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老师都要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是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目标上也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收获,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更多地摄取课文所透露出来的积极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语文课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落实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1.自主探究,创新激励。

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这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只有预习好,才能在学习的时候有的放矢,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预习好新课,那么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探究。根据学生的预习程度,老师要设计好导入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慧,借助多媒体辅助,从导入新课学习的时候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合作探究,创新解疑。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字音、字义等,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会有热心的“亲友团”来帮你解决。老师在课堂上要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可以帮助同学把疑问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由各个小组“领”去讨论研究,做“困惑同学”的亲友团。或者有问题的同学先站出来,剩下的同学分成小组,带着问题的学生可以去选择“小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3.拓展探究,创新巩固。

学生的课本毕竟是学习语文的示范本,如果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知识,对于语文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以后,要相应拓展类文阅读。类文的选择要浅显易懂,与所学的课文有相通之处,便于学生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学生。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评价时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把孩子打造成整齐划一的“木偶系列”。要用“多元评价”衡量孩子,尽量做到客观、全面。

1.评价内容要多元。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三维目标,对学生应该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方面的学业评价,还要重视学生非智力方面的情商评价。不能用“一张试卷”决定孩子的优劣,学校要拒绝“高分低能”的培养。所以语文的教学要多举行活动,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可以设置“朗读之星”、“书写之星”“课堂表现之星”、“手抄报之星”等等,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无论孩子的成绩是优是劣,老师每天都要有新发现,用“中肯”的语言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优秀的。

2.评价主体要互动。

对孩子学习语文的评价,不能是语文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因为不同“群体”的看法和衡量标准是不同的。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要求就存在很多不同点,同龄人眼中的评价观和老师家长又存在很多不同。所以,多主体的评价和互动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要注重过程性。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在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孩子的评价要客观、全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相结合。尤其是过程更重要,孩子的每一次表现都要有记录。比如今天表现好,发一个“表现之星”贴在个人档案的专栏里;今天课文读的非常熟练,就可以发一个“朗读之星”贴上;写字课上谁写的最认真,最工整,就发一个“书写之星”。等到学期末的时候,大家一起来数星,谁的“星星”多,在这个学期里谁表现的就最好。这种“星星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评价的结果也更客观。

结语:中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体现在各个方面,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保护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不流失,尽情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情,激发学生创新点。这样语文创新教育就可以实现。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简谈

【摘 要】中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激励;习惯;引导;策略

1 要帮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得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地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地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地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也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得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2 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样,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哎呀,你写得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得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地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次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3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各项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正在从以家庭、校园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非常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此时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鼓励孩子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教给他们一些问候父母的儿歌,让他们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另外,也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对抗挫折的习惯,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自尊心、意志力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很多家长誓言不让宝宝受委屈,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弊大于利,当宝宝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通过形象地示范,让孩子树立一种必胜的信念。继而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它,孩子每战胜一次困难,都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去认真对待,比如多向前辈们学习,多从网上参考一些案例等等,来加强自身的认识。

4 要注意日常案例的引导教育

小学生由于其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教师讲述的很多道理孩子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而一旦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就会便于孩子们认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很注重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再分析,引导孩子们学会更多的道理,积累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比如,班上一个女孩子,平常非常喜欢吃糖,父母怎么劝都不听,无奈之下,家长就到小学园向我反映,于是,我就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关于牙齿健康的专题课,课上就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牙痛的故事:小白兔最喜欢吃糖了,可是最近几天他发现他的牙齿总是莫名其妙地痛,于是他就到医院检查,啄木鸟医生告诉他,由于它吃糖太多了,牙齿都坏了,必须要拔掉……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注意到那位女孩子的手捂住了自己的牙齿。讲完后,我问小朋友们:谁喜欢吃糖啊?糖吃多了会怎样啊?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说得可热闹了。过了几天,我和那个孩子的妈妈交流,她妈妈说孩子近来吃糖少了,还说吃多了会牙疼,大夫会把牙拔掉的……可见,这些案例教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日常的教学中无时无刻发生着各种案例,只要教师多用心就会发现,其实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琐事,注意用日常的案例去引导教育,就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之意义

编者按:

伴随着新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今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进入了第十年。十年间,高中课程标准实施情况如何?高中语文教学改变了什么?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任翔教授承担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的任务,基于对全国抽样的八个省市的全面、深入的调研,启动了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民族母语的习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诗意的拯救、民族情感的激荡以及民族精神的移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课题立意高远,意在对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刊刊发任翔教授的特稿,以飨读者。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基础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又是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容。2011年8月28日,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不要把语文课看作是一般课程,它是整个学习的基础,是学好各门课的基础,没有语言文字,就不能学好其他知识。同时它又是教会学生与社会与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交流的工具,它是架设在国与国之间的桥梁,更重要的它是了解我们祖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将母语能力列为关键能力之首并制定了“国家语文行动计划”。在母语沟通能力培养方面,奥地利、保加利亚、比利时、捷克、德国、丹麦、法国、爱尔兰、马耳他、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国家都采取了国家行动计划,确保每一位公民读、写水平满足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还拟定了专门措施促进幼儿园和学前阶段的阅读活动。在美国,语文作为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日本的语文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关心母语、尊重母语,并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然而,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社会、学校及家长对此颇有微词,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中国新闻网报道,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人民日报》记者撰文《语文课改十周年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中国新闻周刊》刊载特稿《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最近,《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报道《北大教授呼吁:救救语文教育》,《文汇报》记者撰文《语文教师不读书,谁读书?!》,《光明日报》刊载文章《教育,留下来的是什么?》,等等。2012年7月笔者受教育部委托,承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的任务,对全国抽样的八个省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反馈的数据令人深思。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新课改以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了,写作能力下降了,书写能力下降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与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近些年,语文教育受到学界一些学者的关注,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然而,无论是高度、深度还是广度都明显不够。特别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时展带来的冲击,更需要语文教育进行改革以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新突破。因此,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之重要基础

语文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来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语文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母语教育,母语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语言是人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世界本质上是人化的世界,也即语言的世界。假如没有语言,就无法与世界发生任何“人”的联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维系着人的存在,成为人的本质之所在。因此,语言是人生的根基。语言使得“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一切:经验、精神、天性和技能。语言也是人的精神构成物,语言同人的生命的成长、人性的完善相伴始终。脱离开语言的精神和脱离开精神的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精神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语言成为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人类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进入一种文化,履行着某种文化承诺,人的精神世界与语言世界同生共长。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语文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重大。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性教育,更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世纪初,蔡元培在设计中国现代教育总体战略目标时,提出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展开全部教育活动。蔡元培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并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教育观,更加体现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提升国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的特点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要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靠的是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富于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语文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语文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任何文化和科学,都是以语文为载体,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播,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民族的母语是民族经验、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录,是特定民族文化思维与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语言文字的兴亡是民族兴亡的重要标志。历史上的多次战争都涉及保卫民族语言,更说明语文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1997年12月,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语委主任的柳斌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作了《加强语文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的重要报告,他要求任何学段、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纠正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具备掌握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的基本能力,高中阶段要使学生实现从普通话书面语向普通话口语的转变,并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高等教育要成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榜样。普及民族共同语和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

党的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复兴”成为新世纪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民族复兴问题既是最大的文化问题,又是最大的发展问题,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落在有觉悟的中国人身上的历史使命,语文也因此承担着适应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较,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丰赡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语言文字负载着人类的道德、理想、信仰和情操,潜藏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以此唤醒沉睡在学生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调动起审美的热情,使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民族母语的习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诗意的拯救、民族情感的激荡以及民族精神的移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在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诉求下开展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既符合改造民族魂的现代使命,又能够解决当今教育中深层的普遍性问题。

四、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紧迫的话题

21世纪整个人类的发展正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根本动力与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对汉语母语地位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经济上的主导力量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权势。目前,西方文化正以强势的姿态同化和改写着中华传统文化。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经历一场关乎自身命运的危机。在我国,轻视母语的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汉语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出现了严重危机。母语危机不仅是语言危机与教育危机,更是民族文化的危机。保护母语应是语文教育者的使命,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家园。正因为如此,英、德、法、俄、意、加等国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以此提升母语教育的地位。母语不完全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精神得以发生、生长的温润而肥沃的土地,而民族精神则是语言的灵魂。母语一旦产生危机,则意味着民族情感的弱化,民族自尊心的缺失,直至民族自豪感的消失,最终将危及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生死存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又必须以唤醒民族情感、唤醒民族精神为天职。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话题。

五、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百余年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以鼓励外语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今天,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远远超越并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学英语,英语教育甚至比汉语教育还受重视,社会上的就业招聘、大学和职称的考级都有英语的关卡,中小学还有双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高过了对汉语的要求。现在,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声音,尤其是英语的声音在华夏大地响彻云霄,然而,对汉语呼唤的声音却如此微弱。中国非超级大国,英语是超级大国的母语,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学习的历程里得多花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用于学习英语。这种人力资源的额外投入,反而使两国国力之间本就形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为英语在地球上的称霸,美国人可省下学习外族语言的时间,专心搞科学文化研究和国家建设。英语教育的显赫地位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调。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首先得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之源。母语代表着一个民族,象征着一个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生命的一部分。中国语文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抓,重视汉语学习,若没有对汉语的丰厚学养,就难以继承发扬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汉语教育逐渐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人更应重视语文学习,语言在全球的使用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要想在本世纪中叶真正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也必须有一大批精通母语的人才,只有精通母语才能更好地掌握外语。加强语文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意义深远。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在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研究的地位

教学目标过分追求知识性,教学手段过分讲求灌输性,检测手段过分偏重记忆性对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的影响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更导致了学生对语文的厌倦。传统理念的弊端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它的后果是:教师教学手段的僵化和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并最终导致这种模式孕育的人才缺乏工作急需的实际运用母语的能力和生活中享受与欣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这一后果的严重性导致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界人士对现行教育的全面反思,并开始了新的尝试。本文试就这一尝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设计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二

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能力。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也即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它应分为四个层面: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而且彼此相互依存。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对此认识不够清晰,选文多集中于家庭与国家(即亲情与爱国主义)的主题,而关于个体和人类为主题的选文则几近付厥。它引人思索之处恰恰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看待个体幸福,而这一问题正是现行语文教育缺少的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的民主、科学等现代观念就是以个体为基础的,而近百年后的现代人文教育却无视这一方面,又怎能使当代学生面对现实冲击而不迷惘呢?何况亲情与爱国主义并非水火不容。关于知识和能力,新的标准认为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一思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对语文实践能力的规定还不够明确。一般来说它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则与理解力、表达力密切相关。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现行教材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来。其实母语的听说能力仍然需要培养,因为任何听说都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它对个人理解力、反应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很难达到现代工作的要求。

再说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听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虽侧重点不同,但其关键在于选材与方法都要符合儿童特定的接受心理。以古诗教学为例,小学语文第十册志南的《绝句》都相当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其诗句平易自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增强其理解力,再让学生口述锻炼其表达力,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味“杖藜扶我过桥东”之“扶”的语言表达力和想像“杏花雨”与“杨柳风”的景象,从而拓展其想像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必须考虑到特定的教育对象。

最后谈一谈检测手段。现行检测内容与手段是最值得反思的重要课题。从内容设置上看,知识没有真正融合在文章中,知识与运用仍有脱节,而且阅读的份量也偏低;作文题目的设计大都缺乏灵活性与明确的目的性。从手段上看,虽然口语表达能力测试因一时难以找到客观有效的手段而难于实施,但外语测试中常见的听力手段能否引入母语测试是个值得考虑的方案。

总之,活跃课堂气氛,灵活教学是一个非常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目标、方法与检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互动的,任何环节出现偏差都势必导致最终目标的偏离。 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多方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轻松的掌握知识。

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绝境

编者按:著名作家叶开一直关心中国的教育状况,近年来尤其关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开设“语文之痛”专栏,撰写文章深入探讨当前的语文教育状况,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次,本刊特别推出叶开一组文章,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详尽的介绍和推荐。这组文章,有深入的分析,有现实中的感受,有跟读者的通信探讨,形式多样,问题深入浅出,直指时弊。期望每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都从我做起,积小善以成溪流,则功莫大焉。

去年,报纸上一则上海七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的消息,在坊间掀起巨澜。这个消息本该引起更多关注的,可惜我们这个国家大事迭出,丑闻蜂起,什么问题都很难引起持续性的关注,更谈不上深入探讨了。

有人忧心忡忡地认为,现在中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很糟了,很多理科生连一则使用说明都不会写,再不考语文,就变语文盲了。这种判断颠倒了主次,掩盖了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理科生不会写使用说明跟高校教育无关,这种能力应该在中小学时期就打好基础了。可以这么说,九年义务教育结束,没有继续上大学的人也应该写得出一篇使用说明。到了大学才教如何写使用说明,岂非为时晚矣?

问题沉淀下来,稍作推理即可明白,语文教育到了今日的惨象,不是自主招生的高校拒考语文造成的结果,而是当今持续进行着而一直没有进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洗脑和虚伪教化上,已经达到了崩盘的程度。学生学得越多,考试分数越高,就越白痴。语文考与不考,都一样惨不忍睹。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考,少折磨学生一趟,功德无量。

前年,同济大学的张教授说起自主招生面试的情形,说那些中学考生进入考场,紧张得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他问了一个跟书本无关的问题,想考察一下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体问题一下子记不起来了,大概是某某事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朋友说,他自己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是随便问问,想看看考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结果,考生被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当时就对这位教授表示了抗议。我说,你这是在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已经在中小学被折磨十几年了,你要想想,他们多么可怜!他们在这十几年的高强度训练中,脑子塞满了各种僵化的指令,他们的脑袋已经异化成了应试教育体制那套标准答案下的电脑程序,看到一道题目,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选择对与错。实际上,高考试卷里,大量的就是这种二元选择对错题。他们的人生,就在选择对错中一惊一乍,岁月蹉跎。你这个问题,居然没有对错项可选,学生该怎么回答?他甚至还会揣摩你的心思呢。你这一问,他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你认为什么才是对的,到底怎么回答才能讨好你?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数都是这样权威无比的样子。他们似乎掌握了全世界的一切真理,无论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凡是不符合规格的都判为错误。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不都是真理和正确性的化身吗?他们的拈花微笑,常常让教室里的学生吓得胆战心惊。你想想,他哪里敢随便回答你的提问?

其实,我知道这位朋友的意思,无论考生回答什么都可以,他只想考查一下考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他的考察逻辑,跟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好相反。在这十年的中小学教育中,我们的语文老师恰恰一直在压制这些学生的个体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表达不同的意见。在语文课里,语文课文和语文教师,永远是正确的。这样一来,最惨的自然是考生了,他们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这样貌似随意的提问,对长期养成下意识就会启动“对错”选择程序的考生来说,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各种数据涌现,他的脑子中央处理器又处理不过来,只好死机了。中小学教育理念和大学教育理念不衔接,这造成了对考生思维的巨大撞击,在耀眼的白斑中,考生一片迷惘,变成了可怜的牺牲品。

昨天,这位教授又来我家里坐,他刚面试研究生完毕,说自己心都凉了。一个考他研究生的山东籍学生,问读过什么书?闷了半天,摇头。又问,平时都爱读什么书?学生继续紧张地迷惘。教授加上解释:比如,消遣时读什么书?还是摇头。最后憋出了一句:看杂志,《故事会》,《读者》。这些不是书,教授说。那考生憋得满脸通红。

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你不如招我女儿读你的研究生得了。她虽然才十岁,小学四年级,但是面试时,保证能跟你随口说出几十本书名来,而且还不会重复。很多书她都读了很多遍,可以说对书里的内容了如指掌,很多细节脱口而出,一些段落都能背诵,她碰到这种问题,肯定能跟你聊得热火朝天。

我一直跟很多朋友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瑞典儿童小说女王林格伦的那套经典儿童小说,我买了八本,后来女儿在某本书的译者前言里发现少买了一本《绿林女儿》,我又紧急帮她从网上订购这本小说,再加上其他的例如十卷本的《小淘气尼古拉》等,又买了二十几本。《绿林女儿》她在拿到书的当天上午,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第二天我抓紧看,确实写得有趣。林格伦的小说中,《淘气包埃米尔》她起码读了七八遍,《长袜子皮皮》《吵闹村的孩子》《疯丫头马迪根》也看过了三四遍。

另外,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她也读过若干遍。我为了能跟她聊起来,不得不重读了一遍,但熟悉程度还不能跟她比,只能在谈到例如耶胡、慧之类的人物对象时恳请她提醒一下。现在拿她当提词员很好使,什么作品里的人物名字忘记了,只要是她读过的,请教一下她,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比打开电脑用搜索引擎查找还快。又比如《哈利波特》七部近三百万字,这位小女生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第一第二第三本,她大概每本看了六七遍,最厚的第七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和其次厚的第六本《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可能也看了三遍以上――我在修改这篇文章的这次端午节期间,她一天之内,又一口气看了前三本和第四本的一大半,但是语文作业,未免流于对付。

前天,她拿着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那套“全球儿童文学典藏”的导读手册来,把自己想读而我又没有买到的小说题目都打了一个勾,共十一本,让我帮她购买。这套丛书此前我已经买了三十本,她全都看过了。其中一些好玩的,例如意大利的《天上掉下大蛋糕》,美国的《我的宠物是恐龙》,法国的《小彩人的抗争》,她也读了好几遍。

以此而言之,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夸奖她算得上是某方面的专家了。比如《哈利波特》,比如林格伦的小说,相信读过的人不少,但读过的次数如她这么多,对里面的细节熟悉到脱口就能说出的程度者,估计不会太多。我也读过,但是碰到什么细节,还得谦虚地请教她。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阅读次数不如她多,二是记忆力不如她好。我只剩下一点点长处,那就是比较谦虚,能跟她友好地探讨这些作品的人物和情节。比如《吵闹街的孩子》里有一个细节,我只记得母鸡下蛋像机关枪,一问女儿,她立即告诉我,这是大哥拉赛对二哥布赛说的:你以为阿尔贝特娜下蛋像机关枪一样快?

“阿尔贝特娜”是小说主人公丽莎的二哥布赛养的母鸡,这个名字,也是请教女儿才打出来的,我已经记不住了。

什么叫做专家呢?专家就是对某一个门类的知识,掌握得比一般人充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女儿虽然才十岁,但是她已经是《哈利波特》和林格伦经典儿童小说的专家了。一般人跟她对聊,很容易被她击溃――除了我这位久经沙场、屡败屡战的爸爸。其他的书,她也看了很多。她的阅读量,似乎已经远超她的语文老师乃至语文组的同级老师。但是,她的语文考试成绩在二三年级时只是中等,总在八十几分上。她的作文成绩也只是中等。她原来写点读后感,我觉得不错,二年级时《中文自修》还发过两篇。现在,到了四年级,反而毫无感觉,写得更差了。但是,正如我预料的那样,她的考试成绩一下子就跃上去了,很简单地就站在全班前五名中,一点都不费劲。

这个结果,在我的“算计”中。

我自己本来就算得上是“应试”专才,对自己的女儿很有信心。但是,人生不能光为考试而活。只能当成一个排泄物,想办法尽快地把这些垃圾排出去,有点像吃某中成药“排毒胶囊”的意思。很简单,一个阅读量大,并且有深入阅读能力的学生,只要她长大一点,稍微适应一下考试的陈规陋习,掌握一点点技巧,她的语文考试成绩就不会差。我上中小学时,比她条件差多了,可看的书也少多了,除了我自己收集的连环画和我姐姐藏有的几部中国传统小说名著,其他的书只能到县城一家私人书店里借来看,而且大多是武侠小说。就凭着这点说来惭愧的小小阅读积累,现在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我高考语文照样成绩不差。

所以,大量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积累,也是语文成绩能够真正提高的本质基础。

比方说你教小孩子煎鸡蛋。学生A知道了一百种煎鸡蛋的方法,但她一只鸡蛋都没有;学生G只知道一两种煎鸡蛋的方法,她旁边却有一百只鸡蛋。相较之下,学生G最多浪费五个鸡蛋,第六个开始她就会煎得很好了。她有的是鸡蛋,浪费几只怕什么?那没有鸡蛋,只能纸上谈兵的技巧,永远是虚的。

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核心上,就不想让学生学好国文,也不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是对他们进行洗脑教育,让学生变成螺丝钉,变成毫无思考能力、毫无阅读习惯的废物。他们毕业后只能变成一出口就喷粪的粪青。

语文老师有各种写作文的要求,例如多用好词好句等。这些语文老师,自己就不会写一篇基本逻辑通顺的作文,她们却自我感觉很好,要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来。她们也是现行教化体制的牺牲品,每天都忙着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忙忙碌碌,累得要命,脾气都变得很暴躁。

以我的浅见,语文这个完全是“工具性”指导思想下而编造出来的科目,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取消,代之以真正的“国文”教育。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语文教育模式和相关的教材编写程式,是一九五八年叶圣陶主编新编中小学统编教材时定下来的。当时的教育思想,就是洗脑,搞革命教育,普及推广阶级斗争的思想,用狼奶来抚养新的狼崽。这些小学生长到初中,正好成为打砸抢火烧四旧的主将。那时,在政治挂帅的情况下,语委会先组织人破坏传统汉字,匆忙地推出简体字表,然后以最高权力当局的名义在军队和中小学校首先推广简体字和简体字统编教材。全国还必须都用这个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各地不得私自印行使用。教育的中央集权,主要目的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彻底的清洗,悠久的中国文化和历史,被恶意地削减成了阶级斗争史和流民造反史。在这些教材里,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全都不见了,被冠以“封建糟粕”之恶名通通销毁了,代之以新编的、虚假的小英雄、小农民之类的假大空,甚至可以说是丑恶的文章。这套中央集权的教材编写模式,至今还在有效地运行着。不过,表面上是放权到各省市自治区了,像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有自己编写的地方教材。但是,各地的教育思想都是统一的,教材编写大纲,也是一开始就“热爱”和“拥护”,教育核心思想,还是要培养“劳动者”,其实就是“螺丝钉”。可以说,五十年过去了,教育理念还是换汤不换药,还是由各地教委死抓住教材编写权力不放手,找来一些水平很差的人来编写教材。别的省市我不知道,上海的小学教材,集中了剽窃、窜改、抄袭等恶行于一体。我曾撰文揭露过,其丑恶的行径,其危害,远超前面文章批驳《信》这首打油诗作假的无耻。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材。这是常识。

假设能取消现行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材,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借鉴台湾和香港的成功模式,改为“国文”教育。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尤其特别,不能单独拆开来认知,所以,古代的童蒙读本,都是编写成优美、容易记诵的读本。我们老祖宗两千年来成功的教育模式:识字,练书法,背诵经典,而不急于做文章。识字很简单,两千五百个字,在《千字文》《百家姓》这些蒙学书籍里有,再加上背诵经典的《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就全有了。要什么有什么,不仅有祖宗五千年的文化精华,还有最重要的为人的仁爱和宽恕,以及最为精深的中庸文化。语文本身是个不成熟的工具化概念,起码不如“国文”这个概念涵盖面广。从国文的角度,一个是文字,另一个是经典。当年章太炎在日本开讲《说文解字》,座下听者皆一时之俊杰,刘文典、周作人、鲁迅等赫然倾听。如果觉得《说文解字》太艰深,上面的童蒙又稍显粗浅,国内找不到,找瑞典女学者林西莉教授写的《汉字王国》来当教材吧。说老实话,我也是中文系毕业,甚至是博士,看了人家这本书,深入浅出,诙谐有趣,言必有据,深感汗颜。换成刘文典等人,因受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自然就不会像我这样内虚而慨叹了。这本书,我让女儿跟着里面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画了两遍。我是跟着督促自己,也是有空就拜读。

我郑重地把林西莉教授的《汉字王国》推荐给负责任的、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认字了,再背最浅显的《千家诗》、最经典的《诗经》,外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再熟读《古文观止》,这样的孩子初中毕业,就不会被台湾的文盲周杰伦周董这样的流行歌手吓傻,只会在欢迎会演唱会上泪流满面地咋呼尖叫了。其实,周董大概《古文观止》都没有看完过。但是他高中毕业,《诗经》若干篇目自然是熟悉的,会背诵不少的,其他的经典不用说了,大概随便就把我这样的大陆土老帽博士击倒了。因为洗脑、愚化教育,我的青少年十年,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在中小学被彻底糟蹋了。上了大学,记忆力已经无法达到少年时期那么深刻和准确。上述书籍,我读则读矣,但是除了一百四十六首《千家诗》可以背诵无碍,其他的,都只能零星记住。《千家诗》我在女儿三四岁时,就在她睡觉时,读给她听。读着读着,我自己全都背下来了。可是,过一阵,不去复读的话,就会忘记。成年之后的学习,大抵如此。所以,这些背诵的篇目,必须是小孩子在少年时期开始。那时候的记忆是不会磨灭的。而我们大陆在中小学的学习黄金阶段对孩子们采取的洗脑教育,则让两三代人脑袋空空地长大,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这种事情,想起来都让人愤恨。

这不仅是我本人的悲剧,还是全大陆适龄中小学生的深刻悲剧。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在文理科两个方面都出大师的时期,是在民国时期。温总理曾大声疾呼的楷模钱学森“大师”,也是西南联大那简陋的学堂打基础之后,到美国深造出来的,跟近六十年来的教育体制无关。那些从旧有的私塾教育走过来的跨时代的旧人所达到的成就,是四九年之后的新人望尘莫及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每年都会被诺贝尔奖羞辱,每年都有各种专家在谈,为什么当今的大陆教育出不了大师。连我们日理万机的温总,都在这样发问。我个人想问的恰恰是:你们在学习黄金时期的孩子们身上,都干了什么!!

这些孩子,脑袋空空长大,像本文开头写的那样,面试时一问三不知。但是,他们中间,总有要成为新一代教授的,总要完成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的人物的,总要花钱买书号出专著的。可是,他们脑袋空空啊,下笔如有鬼啊。一句话都说不清楚,还得敷衍成篇,乃至成书啊。怎么办?只好做文抄公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可是,这句话,古代的诗人学者说得,我们说不得。他们的抄,多是袭用创意,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是把人家的句子整段搬进来。你自己的脑子里没有存货嘛,只好去搬人家仓库里的东西了。说得好听,这是打土豪分田地,实际上,就是抢劫。

这就是四九年之后的几代新人的真实状况。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新人”,真正的新人只是婴儿。从文化角度来说,旧文化、传统文化中,一直孕育着崭新的思想。在只有“新人”的四九年之后,不说文化大师了,就是文化皮匠都找不到几个合格的。近阶段出了汪晖著作涉嫌抄袭的事件,当事人不露面,一些学术黑帮里的兄弟和门徒或在公开媒体上两肋插刀,或临时注册网名在各个网站流窜进行人身攻击,不管对错而只支持老大,一点学术道德精神都没有,还不如上海滩过去的青红帮。希腊圣哲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这里是拧着来的,真理靠边站,还是人情关系和利益关系先考虑。这样恶性循环,整个社会以后会成什么样子?民族传统文化的彻底破坏,这已经是现实,而整个国家走向何处,核心价值是什么?都一片迷惘。没有传统的民族,到底会不会有未来?我不敢设想。

现在呢,从小学老师到小学生,都胸无点墨,却每周都要写作文,而且一定要是严格要求要用成语和好词好句。我去年写批判语文的专栏“语文之痛”里,就曾痛批这种好词好句是“陈词滥调”。这种陈词滥调像病毒一样侵害我们孩子的脑袋,也损伤她们的思考能力。

我女儿的作业里,有很多所谓的文章让我看着摇头。前天作业里,有一个比喻说:荷花超凡脱俗,像一个个白蜡烛一样,亭亭玉立。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简直绝倒。好好的荷花,古往今来,什么佳句没有呢?光是出名的诗句,小学生就已经学过了好多,连我这种对传统文化从小就被某种力量有意识地隔膜起来的人,都能脱口而出三五句诸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类的名句。有功底的人,随便说出十几句是很简单的事情。在这里,却用一根根硬邦邦的“白蜡烛”这么可笑的死物来糟蹋荷花。这句话的特点,是死活塞进了两个“好词”,作者因此可以好词好句地说“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