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2:56: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地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地理是初中阶段必修的课程,通过初中地理教学来渗透地理相关的法制教育,是对地理法制知识普及的最好的途径。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当前国家对地理资源的保护,让学生普及相关地理法制知识是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走的路。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的法制教育呢?
[关键词] 情景设计;主要原则;法制渗透
一、初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关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己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使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停的后退。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在对学生情境学习指导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学徒制的模仿中,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的表象,而没有认知到知识的本质。所以要普及学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时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过于枯燥无味,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捷径。
(l)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特定的地理知识点。地理情境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地理思维的发展特点。地理情境创设应与学生的地理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情境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即所创情境的内容、结构与表述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在内容与问题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积极、广泛地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地理情境的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且在解释地理情境的相关知识上花时过多。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课中,阅读材料“泥沙掩盖了古文明”叙述了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成就和没落的原因,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寻找古巴比伦文明没落的原因,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家乡、国家有没有此类环境恶化现象(长江挟沙量逐年增大、黄河成为地上河……),进一步思考危害和解决办法: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收获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长期甚至永远无法弥补的危害、国家应当立法制止人们的短视行为、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总之,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既是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地理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 要】我国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既有力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又大大促进了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发展是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推动课程改革的中心。让我们与体现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的我国中学地理新课程共同成长,为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 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
现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地理、实用、时代以及趣味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当前人类发展的思想、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对地理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因此,在学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今天的爱国主义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它能够在青少年心灵中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地理画卷,使学生对祖国人文和自然地理基本特征历历在目,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具有克服困难、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
我国领土辽阔,海陆兼备,山川秀丽,资源和物产丰富,人口和民族众多,人均资源量少,地区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工农业生产成就巨大,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中的国情材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呢?笔者认为,采用层层推进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显著的效果。
一、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海陆兼备的大国,自然环境优越。现在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水能蕴藏量和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种资源的数量也均居世界前列。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的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某些资源已经出现短缺和枯竭。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祖国的美好的地理环境,资源和物产之丰富,中华民族之伟大,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同时,也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能盲目地乐观,必须树立强烈的“人均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心中要有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讲到祖国地理环境的优越性时,要注意由此及彼,突出重点。如描绘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自然景色时,仅仅说“雪峰连绵,冰川纵横”,会给学生造成冰天雪地的荒原景象。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重点突出景色绮丽壮观以外,还应强调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是巨大的天然“固体冰库”,夏季雪山北川的融水是祖国的江河之源、灌溉之源,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贵的自然财富。
二、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国情教育,除了遵循一般教学原则之外,还要结合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认为:地理环境既向人类生存与活动提供必须的场所和物质来源,又对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建设性的作用,又存在着破坏性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发展和变化的,这些发展和变化是具有规律的,关键在于人类能否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因此,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相关的法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文环境的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各族人民数千年来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改变着祖国的自然面貌,有不少古代建筑今天还存在于祖国大地上,成为我国人文景色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教材中涉及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丝绸之路、故宫、布达拉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通过这些事例的生动介绍,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业绩都是各族人民团结合作所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认识到祖国历史源远流长和人文环境的丰富性。这些生动的介绍和感染,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资源
“地大物博”是事实,但资源的人均相对量、资源的质量等方面的不利和不足也是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楚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现状,并据此制定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提出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案,才能避免人为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通过这些方面的地理教学,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较好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生产系统,以及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质量较高的环境系统,达到生态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康乐的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坚持以课堂为主,寓国情教育于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之中。将国情教育因素、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教学手段按章节有序地编成简表,从而进行有效的目标控制。如在讲述有关我国工业交通的内容时,可以立足课本,采用纵向今昔对比、横向与国外相比的方法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让学生既要看到工业、交通比较落后的一面,同时更要看到其发展迅速的特点。这样,把国情教育在备、教、评等各个环节中进行落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深化国情教育必须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紧密联系实际,多渠道、全方位地实施,使之向着稳步、协调、富有成效的良好方向发展。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也鼓励创新的世界,这样就使得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这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任务。 今天的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今天的教育,应在各门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 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 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提高民族素质、开发中华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一、以语言吸引学生,创设真切的地理意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 “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以情感打动学生,创设随处可成功的机会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像春风雨露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因而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学生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兴趣。老师的关心的鼓励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特别对普通中学来说,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比较多,因此,情感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说,浓厚的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三、以科技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作为地理学科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使课堂素质教学达到更高境界,从而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
目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利用越来越广,并随着家庭条件的日益富裕,家庭电脑的普及,因特网与校园网的并轨,当务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有趣的地理教学软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学”、有“思”、有“乐”、有美的享受,有理想、思维的启迪,也有知识的传播,品德的熏陶。以便改变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这种现象。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①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②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③黄赤交角为零。这样,可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四、以实践锻炼学生,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学生参与小制作或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较好的解决课堂上难于克服的困难。从学生的年龄、认识特点来看,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胜心、自我表现欲,他们不愿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因此,参与小制作或社会实践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因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为此,学校可采取建立“简易地理仪器模型制作室”、安排适当的野外考察以及通过对地理资料的收集等举措来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 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思维受到启迪,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已成时代的潮流。重视智力的培养,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标志,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也表明了我们新时代的地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其中。
摘 要:本文从当前在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就多年来的地理教学和近一年多来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中,提出了一些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问题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做法。
关键词: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2、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3、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如,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