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2:5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现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当前“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关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教育平台,借鉴国内外教育成果,探讨可行性,为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摘 要: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常采用项目教学这种新型模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担任指导角色,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可以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市场和企业需要。
关键词:服装设计;项目教学;人才培养
现在的服装设计学校很多,每年毕业的学生也不少,但是,常常可以听到很多企业抱怨企业内部缺少他们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他们企业发展很不利,甚至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给这些急需服装设计人才的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出更多全面型的服装设计人才,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
1 服装设计项目教学解析
服装设计专业与服装市场的发展紧密结合,近年来服装教育一直强调的教育方向是以“服装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当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以练习和实践为主,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服装设计中的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服装项目教学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是服装设计教育的特色课程,项目教学重点是讲授企业产品研发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由设计到制版到工艺制作,从一体化流程中学习更多知识,最终得到理想的成品。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来源,老师更像指路的灯,在学生实践活动顺利的时候,默默地在一旁观察,在学生实践方向模糊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引,在学生实践受到阻碍的时候,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在学生忽视了实践中一些知识时,又给予提醒。学生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实践个体,在老师护航下迅速前进。
在中职职业教育中,服装设计中的项目教学主要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服装为目的。尽管是从教学角度出发的项目教学,但学生们的实践已经离市场很近,甚至是与市场进行了衔接,是切合市场需要进行设计的。
2 项目教学实施方法
要想做到项目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和市场相对接,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设计、打板、生产实践,课堂得以延伸,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可以通过自己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加强了教学与市场的联系,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其次,要抓住服装设计特点,精心选择项目。在服装设计学习过程中,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如设计基本理论、制版和陈列技术、成衣制作等等。项目教学就是要学以致用,要把这些知识都使用到项目实践中。那么就要把这些课程都整合到实践中去,所选择的项目要尽可能的与之相关。这也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然后,要在服装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角色代入。
如果想调动学生的参与项目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让学生觉得,这一刻自己就是在面对市场,所进行的项目、所做出的设计都是要推出市场的,都是要接受消费者挑剔眼光检验的,这不是课堂、不是模拟场景。带着这样的想法,学生们就会全力以赴,更真切地感受到职场的气氛,这才是项目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其他模式教学无法给予学生的考验和感受。最后,要改变考核方式,从多角度综合测评。项目教学把教学场地扩大到了市场,不再局限在小小的课堂,学生面对的也不再是书本,而是市场、项目,学生需要解决的不是一道道题目,而是实实在在的困难、过程。
3 项目教学的好处
服装项目教学设计自身的专业面较广,课程内容互相渗透,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是知识的扩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相对接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把所学知识推向市场,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就业后能马上融入企业当中,毕业生的就业率得以提升。
服装设计中的项目教学能有效地、快速地言传身教,配合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手法上创新,采用市场现场教学,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课堂延展到服装市场,对应服装实物来给学生讲解,使传统授课模式延展到服装市场。学生与企业相互动、示范性较强。
在实践当中,一方面,学生已进行了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相互融合交叉,不断经历学习知识、进行实践、获得经验、学习经验、再次实践的循环过程,项目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不断地去解决,进而推动项目的实施,也在解决中提高了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能力。在这样一个阶段,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教学中的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项目教学主体来看,很多过程都是学生在完成,老师貌似成了旁观者,把老师从教学活动中脱离了出来,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老师做出的指导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老师要在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做法、行进方向是否正确,还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去把握教学进度,这些都要求老师本身要对项目非常熟悉。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地把自己充实起来,包括对新设备、新工艺的了解,各种工艺流程、产品开发、品牌运作等方面的经验,使自身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在实施“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成立“服装研发中心”。承接各类服装研发项目,而“项目设计”把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把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结构,把工作范围作为课程内容,把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把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实施,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我们本着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设计课程的标准为重要依据。在此期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全面保障学生实习和顶岗实习顺利开展。
我校以“服装研发中心”为重要载体,实现“项目共享、项目中培养人才、项目中提高师资力量”为主要目标,通过“服装研发中心”这个有效载体,加大与各服装行业、协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产品的研发,打造较强的专业研发能力,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通过项目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从实现项目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中,可以看出,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项目教学中,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结合企业和市场的力量,达到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项目教学鼓励学校做好与市场、企业的沟通,可以使各方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获得共同发展,值得大力宣传,加以推广到各个学校去。
作者简介:郑蓓娜(1984―),女,福建闽侯人,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
【摘要】现有的服装设计培养人才比较传统,以学院教育为主,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与时展。高校需要以项目制教学、专业大赛、工作室教学、合作办学等创新的培养模式,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来培养和塑造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服装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专业,其培养模式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近年来,服装类高校一直强调服装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随着服装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服装教育不能只注重理论教育,而是应该加大对服装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强调以实践与社会需求为主的新型培养模式,以培养服装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一、知己知彼——当前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我国现行的服装艺术设计教育在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底蕴、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的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综合素质低。但是,通过对服装设计公司、品牌策划公司、生产第一线的服装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我们会发现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实际上,企业与市场还急需大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设计能力;既有实践能力又懂得团队合作及管理的应用型、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二、他山之石——国外服装艺术设计教育管窥
世界各国的服装艺术设计教育都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新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有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法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代表——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该学院是上世纪 80 年代,由巴黎时装界的几位著名人士发起成立的。学院的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既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时装设计师和制作师。因此,学院聘请了在法国时装界各方面都非常著名的人才作为教师,他们既拥有名牌时装企业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时装教学的实践经验,他们以其自身非凡的能力给予了学生最好的专业培养。同时,学校与巴黎的各大名牌时装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它们每年按约定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这种校企紧密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平台。
三、探索实践——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笔者所在的时尚设计学院,主要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先进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以及相当的服装制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设计管理及相关专业工作的服装专门人才。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根据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学院定位为关键的原则,制定了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强调知识教育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的,高素质是保证,突出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环节要素,为完成应用型、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我院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国内外服装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经验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项目制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利用项目制教学强化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将一个真实的项目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具体的项目去理解设计要求,确定设计应从哪个角度入手,运用哪些知识,通过哪些的技巧完成设计。通过这样的实例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服装设计的原理,认识到服装设计的过程里,除了构思服装本身,还要依据穿着的对象、穿着的目的,面料性质、市场条件、人们的消费心理及流行趋势的分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思考。
例如:我院与某童装品牌合作,确定了一个具体的童装开发项目,然后专业教师将该项目融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针对童装的特点进行了研究、设计、打样,与企业不断沟通,最终设计出了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童装新款。通过项目制教学我们发现,它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有促进作用。
2.专业大赛,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参加专业比赛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每一个完整的参赛过程,都是对参赛学生的一次真正考验和能力的提升。学生一旦参加比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的过程中,主动收集一切相关信息,来完成作品的创意,也会更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探讨,充分调动设计思维、完善设计理念。因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专业类的设计比赛,不仅能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与运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更能在参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目标和动力,为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类的设计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教育模式。
例如:我院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非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几年时间里,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创意星空服装设计大赛”,根据竞赛命题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造出突出个性的服装设计作品,经过师生的集体努力,不断突破创新,最终获得了6名同学进入全国30强、3名同学进入全国20强、1名同学进入全国5强的好成绩。
3.工作室教学,订单式培养
现代服装市场面临着瞬息万变的流行趋势和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生能力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大对服装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强调以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服装人才。我院出于对学生今后就业问题的考虑,创立了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基础,一边在服装企业中把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让学生能够慢慢地了解服装企业的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好学习重点,让自己成为既能把握市场动向,又能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我院与某上海老牌的西服公司合作,建立了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与市场紧密结合,进行真实的项目开发与学研产的转化。企业派出资深的设计师、项目经理等专业人士,与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开展专题培养,带领学生进行某一具体项目的研发设计甚至投产,而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可以参与工作室的项目,随着能力的提升,参与项目的深度与广度也随之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这种基于学校导师与学生和社会相结合的新型高效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的服装设计和生产,更早地明确市场需求,以兴趣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在工作室学习和实践,学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认同,企业争相竞聘。
4.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型人才
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高质量人才。合作办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办学理念形成了冲击,使办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与“上海装苑文化服装学院”及“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的请进来的合作模式不同,我院开展的是走出去的合作办学模式。我院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寻求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方向,与美国FIT、香港理工大学等学校积极合作,通过学分互认的模式,派学生出国研修;与韩国灵山大学互派留学生,并每年进行交流访问。国际合作办学让学生在国际设计思维的冲击下,接受多元设计教育理念的熏陶。学生在国外不仅能接收最新的服装设计教育,还能提升语言能力和视野,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更为今后学生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纺织与服装行业是中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国服装业正在由简单的加工仿制向开发创新型转变,数以万计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公司所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对人才的设计能力和国际化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合格的毕业生必须能充分适应未来国内外服装行业的需求,才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因此,服装设计的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时刻以最新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最新最优的人才。
作者简介:周 颖(1977—),女,江苏吴江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刘 侃(1971—),女,陕西西安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是服装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更是关注较多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改革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是当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们消费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进而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因此,改革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促进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1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兴趣驱动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以培养专门性的服装设计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科,实训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是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全面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工艺实训、创意实用、传统手工艺实训等都是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以服装设计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内容,其保障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方面,将各课程教学内容分类教学,建立了专业课堂研究小组,按照“设计构思—创意表达—工艺实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并对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纠正。比如,通过组建有关传统手工艺制作学习课题,将有关传统手工艺的扎染、蜡染、刺绣等基础性课程合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通有无,密切联系当前比较流行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在原有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设计手法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加以改革创新,形成富有自我特色的工艺创造理念和手段。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设计天赋和学习潜能。
2创建工作室,强化实践能力,使作业向作品转型
室内设计工作室是目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新型有效模式,其由高职院校有关部门组织领导,并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由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带头实施,组建专门的室内设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服装设计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和基地。在室内设计工作室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教学主动作用,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或自主学习的形式,高效地参与到了学生室内设计教学实践学习过程中。另外,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有效利用学校所构建的室内设计专业性的教学实践工作室,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室内设计工作室的优势,提高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过程学习效率。在以室内设计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工作室内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组织和执行学习内容和过程。首先,明确任务分配基本原则,本着共同发展、一起进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和能力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重点关注和培训,使每一个学生学业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其次,发挥教师的教学专长,服装设计专业分为许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门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设置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专业性优势,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3挖掘创新能力,强化艺术修养,积累直接经验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一个产业发展和进步的途径,尤其是对于发展设计这一类变化性极大的产业来说,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服装设计产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应发挥个人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服装设计作品,迎合现代社会对服装设计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应提高学生服装设计艺术修养,因为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设计产业,在日常的服饰着装上,很多人也很是讲求服装的艺术美和外观美,因此,提高学生的服饰设计艺术修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艺术理念和执行能力,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追求,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则要积累服装设计直接经验,在发展设计的过程中,经验虽然不是作品品质的关键因素,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积累服装设计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设计技能和情感,能够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的品质和能力。
4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培养创业精神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定然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千姿百态的联系和沟通。就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实训课程而言,实训课程开展的效果好坏与否与学生参与到实践学习的程度有很大的联系。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全部都要步入社会工作实践岗位,如果能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恰当地安排一些实践学习机会,加强与服装生产工厂以及其他有关设计行业,如美术、纺织等产业的联系与沟通,将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产对该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理解其他产业的有关知识,充实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和发展的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精神,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
5提升教师团队职业能力水平,创建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学科带队团体
教师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合理编排实训课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转变现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在服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全面发展;二是为现有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学校可以聘请校外的服装设计专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内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符合社会审美需要的服装设计有关知识,完善学生的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结语
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和推动,改革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际,对推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实训课程改革、促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者:邬晓晓 单位:泉州轻工学院
1、充实课程设置中实践内容
例如:男装设计课程的学习以设计为宗旨,把握市场最新的流行趋势和市场的反馈信息,针对男装品牌进行有的放矢地研究和设计;最后要有调研报告、设计效果图和成衣设计。课程结束学生能够有一个完整的系列的成果体验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自信心;任选课程中我们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目的,设有工业与科技,材料与工艺、设计与品牌等相关的学科以及审美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与计算机应用等诸多的科学可以选择。
2、搭建设计实践平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
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建立由校内实习平台、实习基地平台和大赛平台三部分构成创新平台,主要目的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1校内实习工作室平台模式。校内实验室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逐渐做到了规范化、正规化、标准化,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课程实验场所。服装实践教学现拥有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表演厅、扎染工作室、编织工作室、丝网印工作室等5个实验室,面积共660平方米,拥有种类比较齐全的设备、设施以及工具,工作室现为开放式实验室,全天对学生进行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验。2.2校外实习基地平台模式。在平台选择上根植于我省、我市地方经济的土壤,与地方经济、创意产业密切联系,努力打造自身区域特色品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坚持校企联合和共建,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与齐齐哈尔市金亚集团、齐齐哈尔市亚麻厂、齐齐蓝领服饰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新雅服装厂、东北虎服装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金利雄服装实业公司、广东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等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用工作生产一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从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实战经验和练兵实践平台。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开展亚麻饰品的研发;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服装设计以及鹤文化符号在服装中的应用。2.3打造大赛实践平台模式。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应该包括学生在企业中参加实际项目的实践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赛事,教师形成团队进行指导,学生迅速在设计实战方面有了极大提高。同时他们有机会去参观有关设计部门的运作,和工作人员讨论他们对于设计战略的不同看法,并加入设计团队,成为他们的一员。本专业承办了2004年、2008年两届“金鼎杯”中国亚麻服装设计大赛;2008年成立“云霓”品牌服装工作室,作品曾于2009年在“时尚魅力”全俄青年时装设计大赛中展演,并在广东第三届休闲装服饰博览会中举办“情节亚麻”专场,为亚麻服装基础创新、时尚产品开发、打造本土民族品牌、振兴地方产业经济方面积极地的努力与探索。学生们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这更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也扩大和延伸了本专业学术交流成果,更有利于形成服装艺术设计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方向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待改进方面
3.1师资队伍培养。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有好的老师才会有优秀的学生,所以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增强教师实践能力以及和市场的运作能力。鼓励教师有个人公司和作坊。培养教师科研项目要与市场接轨,做到有的放矢。3.2市场企业和实习基地的落地有声,做到校企环节紧密结合不脱节。做到学生能真正在实践上有所提高,这需要校企的顺畅沟通,保证与企业实习链条的健康稳定发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之一,这一方面来源于外界环境提供的外因,更主要的是本专业内部因素的合理设置和规划。将“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硬性指标和检验口,这是在教育中重要的宗旨所在。特别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就业率问题和就业的成功率问题是社会和家庭、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设置尤显重要,需要我们院系共同努力和建设。
作者:范铁明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