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3:3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教学反馈的一个方式,也是师生能够相互配合的重要基础。但在提问环节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等,综合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提问的方式等等,做到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常见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教学 课堂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思想汇通的一个有效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能力,引导学生作更为深入的思考。课堂提问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结合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出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并由师生共同讨论与解决。这种方式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主要内容。
1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但在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在众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提问是问题暴露最多的一个环节。综合考察课堂教学情况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提问环节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来设置问题。二是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不够精准。三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不够充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设置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
1.1 忽视后进生的感受
在对很多初中学校的数学课堂考察后不难发现,在提问环节,很多教师往往喜欢提问那些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长此以往,全体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便会大打折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也会逐渐拉大,成绩好的同学因得到老师充分关注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而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因长期得不到关注成绩下降得更为严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因长期回答不到问题,没有被老师提问而产生抱怨以及“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与那些被经常提问的学生形成极大的反差,上课时他们会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1.2 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在对很多初中数学课堂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有很多教师在课下备课以及设置课堂思考题时,往往难以精准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这个问题不容小视,倘若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好,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难,都不能起到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把握学习内容的效果。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不够重视,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总是偏于复杂,甚至一些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长此以往,学生的求知欲便会大大下降,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还会抑制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梯度,学生便会觉得没有兴趣,而且会滋生厌学情绪。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应认真加以总结和反思,在O置问题上多下功夫。
1.3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
很多教师在课前设置课堂提问时,其问题较为空洞,缺乏对重点问题的针对性和对初中学生的引导性。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一带而过,蜻蜓点水,上课的发问也显得没有逻辑性。例如,在相关知识点的公式推导方面,很多教师选择直接说出结论,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使同学们在思考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提问往往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毫无帮助。再比如,在一些题目的计算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问到:结果是什么?结果正确吗?并没有注重到题目本身的意义和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和掌握程度。这样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便很容易僵化,没有做到活学活用,那么数学这门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目标也就不可能达到。
2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
2.1 巧妙设计提问内容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便是提问内容。好的问题应该内紧扣教材。目前,研究发现,在很多初中的数学课堂中,不少教师设置的问题往往过于肤浅,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教师本身。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肤浅,是由于自身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样一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便难以设置出对学生真正起到帮助作用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不能随心所欲,应该紧紧围绕课本,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仅仅凭借经验来完成教学,应参考课标的重点难点,以及认真考察班级学生的易错点和困惑点之后,才来设置问题。经综合考虑之后设置出来的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能够给同学们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在巧妙设置提问内容这一板块,以“多边形内角和”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同学们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自行猜测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们牢固掌握重点内容。
通过巧妙设置提问的内容,能够真正发挥问题的作用,引导初中生自主探究和了解数学知识。在问题设置的最后,教师应当设置一两个总结性的题,例如:“同学们能否根据上述问题总结出来一套自己理解的答题过程?”“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能够发现应重点抓住哪些已知条件?”等等。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形成自己的解决思路,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2 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教师习惯于选择成绩较好学生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在选择提问的对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全面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可将班级里的同学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对于优等生,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较强,思维较为发散活跃,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例如提出一些较为创新的问题,在课堂上对这些优等生进行提问检测。针对中等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主要是以基础为主,必要时可以稍做变化和提升。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设置一些以记忆知识点为主的问题,目的是使这部分学生对重点内容加以巩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意识。
其次,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性格迥异的特点。对于比较外向、思维较为发散、参与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在课前设置的问题应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整体解题能力为目标,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对于一些较为浮躁的学生,教师应牢牢把握细节,设置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以提高这些学生对细节的处理能力,切忌马虎大意。而对于性格较为沉稳内向的同学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课堂提问要常教常新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较强,且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稳定,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提问方面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方式上,倘若教师的提问形式一直不变,且提问方式过于呆板和无聊,那么学生在多次提问之后便会对提问环节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保持定期更新提问方式,在提问的形式上面多做创新,来满足学生的口味,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上的提问环节永远保持兴趣和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环节的首要任务,便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且通过提问,要能够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多样化的提问形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设置问题这一方面,要树立很好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提问方式,使提问能够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采用提问的方式,再将答案说出,则会使同学们对知识点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任何想象空间。而如果教师采用列表对比等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填表,自主观察和研究,则效果将完全不同。在此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来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基于此,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及时起到引导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可以就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关系,还能巧妙地将解题思路传授给学生,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去年承担了一项区级课题《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性提问的探究》,问题的提出源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出现的现象: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回答不出时,就会又提出几个问题,试图用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学生均事倍功半。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笔者。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学功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
一、优质课堂教学提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的思维和思想方法
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法,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符合学习规律,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学习,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他们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而这些都与教师平时上课设计的提问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几分钟的讨论,同学们不仅想到了用代入消元法,而且也用到了加减消元法。在笔者进一步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也搞清楚了为什么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体会了“等量替换”的思想。
然后,在安排例题和练习时,有意识强调代入消元法,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它。
上课给学生一个思想,而不是一道题目。通过数学中的类比,对于一类问题,给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通用的模式下,以不变应万变、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引导学生总结题型,一类问题该如何解决,每一节都有很多固定的题型,帮助学生总结。
二、P注学生认知起点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
在教师指令发出近半分钟后,一部分学生才动手画图,但仍有少许学生只是在看,若有所思,没有动手画图。
大约五分钟后,教师看到部分同学已经画完图。于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但学生的讨论并不热烈。教师再一次督促到:“看看你们彼此间的发现是否一样。”学生们的反应仍不积极。
接下来,教师问道:“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的话音未落,同学都迅速地把手举了起来,无论是刚才动手画的,还是一直没有动手的。
学生甲回答:“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通过录像观察,这位同学是一直没有动笔画图的学生之一。
听到学生甲的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示说,(把)这个相等关系再进一步(回)到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上来。
这时,学生乙回答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都是相等的。”
教师又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学生丙回答:“且邻角互补。”
听到同学们的猜想后,教师板书:边,对边相等;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至此,学生完成了猜想过程。
如果仔细分析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课堂行为表现,我们会发现,对教师提出的动手画图和测量的要求,学生动手迟缓,似乎有些不愿意“配合”的情绪,甚至有些同学动手活动不屑一顾,但从猜想的结果看,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作出合理的猜想。
为什么学生反应冷淡,甚至不愿意“配合”?为什么这种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猜想?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早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探究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这些结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下图是人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相关内容。
不难看出,在小学四年级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其过程和以上两位教师的设计基本相同。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多地重复了小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认知需求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的现象。
二是学生现有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达到无需动手画图和测量就能够得出合理猜想的程度。如果再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学生完全可以获得正确猜想。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动手画图表现得不够积极,但当教师问道有什么发现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迅速的举手示意,表明他们对结论早已了然于胸在心。特别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甲,虽然他一直没有参与动手画图的过程,但却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这是对原有相关知识“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拓展。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看,之所以学生对动手操作不感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远远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到动手的水平,那么课堂上的近十分钟的时间几乎是浪费的,课堂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实现了,甚至更糟糕的是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教学,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支撑点,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惠贞书院 315016)
摘 要: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思维的过程。一切思维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问题”需要人为地去设置,尤其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面临思维困境,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思考。所以,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提问。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提问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有效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解除学生的思维约束、善待学生的思维萌芽、倡导思维教学、将课堂还原为探究的场所是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由于初中学生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方式,正处于一个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课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谈几点认识。
一、优化提问内容
1.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出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2.问题设计应注重层次性
教师面对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要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适当安排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
3.问题类型应重“内化、理解和引申”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要针对教学的重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以疑促思,以思促学。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引申,适当提一些创造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②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③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4.问题应答要讲究课中的生成与变化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课前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和预设有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错误信息,并利用其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地处理问题
1.设置合理的候答时间。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问题前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发现,合理的候答时间能使学生的思维质量大大提高,使他们对所作的回答的信心更高;所回答的内容也会更富逻辑更深刻;他们的答案会展现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其中包括更多的“数学学困生”,这样在课堂上参与有效思维的学生面就广了。如何设置合理的候答时间呢?这就根据所提问题类型和难度进行设计。一般而言,对于识记型、是非判断型等低层次的问题的候答时间不需太长,只要2~3秒就够了;而对于综合分析型、探究型的问题至少要1分钟以上,对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甚至要4~5分钟。当然具体候答时间还得参考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问题的实际反应而定。
2.有效地控制候答时间。课堂中教师要排除一些影响候答时间的不利因素,具体有如下几点:
(1)来自教师自身的习惯。提出问题立即让学生回答这种教学行为已成了一些老师教学习惯,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老师,上课风风火火,问题密度大,问得多,答得快,而实际课堂效果并不好。对策: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过5秒后再叫学生回答。
(2)来自数学尖子生的习惯。数学尖子生的思维敏捷,表现欲望强,课堂上脱口而出是他们的习惯,一旦他们把问题的答案脱口而出,许多的学生就会放弃思考,进而形成了依赖思维,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他们就不思考了。对策:与这些数学尖子生达成默契,防止他们把答案脱口而出,比如鼓励他们举手或把答案写在纸上,教师可以走到他们的面前看他们的答案,或听他们轻声的述说解题的过程,这样才能维持绝不多数同学对课堂的思维方面的参与。
3.有效理答。所谓的“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并影响学生的长期学习效果。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与学生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思考活动。
课堂上教师必须一边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一边认真地思考,对学生的回答必须试着去澄清、综合、扩充、修正、并做出评价。有效的理答应视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具体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第一,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正确时,肯定他的回答,如果这个问题是低层次的,则不要过度表扬,如果这个问题是高层次的,学生的回答很具有独创性,则可对其更为具体的质性评价;第二,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知其之所以然;第三,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肯定他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快吃饭哆嗦人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以免伤其自尊心;第四,当一个学生因为精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纠正一个错误的答案;第五,当老师对活宝的回答不能立刻作出评价时,应延缓评价,在他们回答完之后,暂停,用几秒钟时间想一下他们的答案,允许其他学生对该回答做出判断,并考虑如何反馈和进行下一步教学。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笛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只有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摘 要:现如今,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各初中学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学好数学能够为以后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初中数学教师纷纷通过加强课堂提问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引言:数学作为三大课程之一,是每位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数学,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数学能够使他们在感情冲动的同时拥有一颗理智的头脑。据某项调查显示,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促进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大部分初中学校的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1.1重数量不重质量
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加强课堂提问持肯定态度,然而他们在贯彻落实这一方法上却存在偏差。他们过多的关注课堂提问的数量问题,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质量问题。教师在授课期间,因为太过看重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上大批量地向学生提问问题,一个问题刚结束另一个问题便接踵而至。这种连环炮似的提问方法让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细致的思考,只能不假思索的根据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回答,却忽略了答案的准确性。这种提问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而言只能有害无益。课堂中所需要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提问,痛而不痒的提问只能令学生感到无趣。
1.2提问范围具有局限性
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会发现大部分的初中教师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教师都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一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最明显。教师在提问时总喜欢叫个别同学起来回答,然而这些个别同学大多都属于学习好的范畴。这就造成了在数学课堂提问中不公平的现象。主动思考的都是那些总是要被提问的学生,而那些没有机会被提问的学生则放弃警惕性,只是一味的听他人回答,不会主动思考。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差距也就因此逐渐拉大。
1.3重问题轻反馈
大多数教师榱俗ソ敉瓿山萄Ы度,只是盲目地提出问题给出答案,却并未给学生做出明确的解释。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形式,教师自问自答,学生也并未从问题当中获取有效的经验,课堂提问变的可有可无。
2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2.1创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
从哲学角度而言,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心态产生影响,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学生们学习会更加富有动力和斗志昂扬的激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之前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其中,激发创造力。教师在自己提问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数学教师在讲解轴对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们寻找教室中的轴对称图形。课堂氛围在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中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也会对轴对称这种枯燥的概念充满兴趣。这就达到了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目标。
2.2设置问题悬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渴望去探求寻找答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们学习勾股定理之前,让学生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他们利用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推理出勾股定理a2+b2=c2。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证明以后,会更加容易的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促进数学学习。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极大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的找出错误,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
2.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发问
数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大多数例子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两者相互循环、密切沟通,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也离不开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提问中积极提问伍社会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感。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有哪些概率问题出现。有些同学的回答是中彩票是概率问题,并且概率很小;有些同学回答天气预报也是一种概率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回答说工厂产品检测问题也体现了概率。学生们积极响应问题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实例的态度说明学生们已经融入学习数学的大环境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条不紊地进行。
2.4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
在古代,先人曾经提出过寓教于乐的概念,而如今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同样适用。每位初中学生都是喜欢游戏的,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乐趣,放松紧张的神经,释放自己的天性。同时,在游戏中学习也是收获最大的。因此,教师应该将游戏与课堂提问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玩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比埋头苦读的效果更好,作用更高。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问题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找点比赛。学生们需要在纸上先画出直角坐标系,确定x轴、y轴。然后由老师随机说出一个点的坐标,学生需要迅速在坐标系中找出点的位置,并举手示意由老师检查对错。回答对的同学将获得提出下一个点坐标的权利,让其他同学回答。整个比赛顺序是一个接一个,让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准确找出点的位置,从而准确掌握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点。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比自己更强的对手,感受到了竞争的氛围,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教师就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制定周全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而言,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教师的答案,解答自身的疑惑,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学生而言,数学课堂提问教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提问;问题;原则;做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总有部分教师因为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使得课堂提问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导致学生思维断层,不会回答。
2. 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了。
3. 教师提问时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比如,有的教师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样的用语就非常不恰当。
4. 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思考,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因为没有经过有效思考,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不知道如何来回答。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遵循目标性和启发性原则。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性质”时,为了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设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 遵循新颖性原则和全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后提名。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 激趣式提问。恰当的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的一块巨石,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之者”。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进行导入: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7的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可以猜出你的年龄。然后让学生和笔者互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启发式提问。提问时,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用分割的思维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如,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o,连接o与各个顶点,把n边形分成n个三角形,因为这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n=x 180°。以o为公共顶点的n个角的和是360°,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180°-2×180°=(n-2)180°。紧接着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学时,通过恰当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诱思式提问。教师要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控制好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乘法公式―平方差”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请你评判”的故事:小明租了小亮的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土地,有一天小亮找到他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不吃亏,你看如何?”小明立即点头应允。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小明,你会答应吗?请说明理由。通过 “小明会不会吃亏”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他们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入课题。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当然,高效能的提问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不同的提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日常备课时,如果教师能依据教材资源,结合自身实际,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精心设置每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