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1:46: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评估主体及评估结论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将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划分为办学资格评价、专业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三个子系统,分别发挥办学资格准入评价、专业内涵质量建设评价和教育质量保障等作用,以克服现行体系定位、职责、功能划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截至2009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200余所,招生数达到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1]。在成功实现数量扩张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就成为摆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然要全面掌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而形成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概况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出台,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全面展开,被称为“第一轮评估”。评估主体由教育部及其组织的相关教育专家共同组成;评估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或创新项目等7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评估对象是高等职业院校;评估结论包括“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
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出台,标志着“第二轮评估”工作全面启动。评估主体除保留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外,增加用人单位、学生、教师、主办方、社会、家长;评估内容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7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评估对象仍然是高等职业院校;评估结论由四种变为两种,即“通过”和“暂缓通过”;还有一项重大变化是增加了数据平台项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填报一次平台数据,以避免“第一轮评估”采集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增加数据的可靠性。
二、“第一轮评估”方案分析
(一)有利方面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的“第一轮评估”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明确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确实督促受评院校在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自身定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第一轮评估”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的背景下推出的,许多高职院校在此轮评估中全方位规范了自身办学,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这是“第一轮评估”的最大亮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轮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雷同于学科性高校的评估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二是评估的目的重心偏移,重结论、重外延;三是评估主体错位;四是评估方案分类发展指导性不够;五是存在信息缺陷,采集的信息缺少即时性、原始性、动态性、综合性和透明度。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导致形式主义的抬头和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2]。
三、“第二轮评估”方案分析
(一)有利方面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二轮评估”是在全面贯彻此文件的背景下出台的。其在吸取“第一轮评估”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完善,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评软不评硬,软指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二是评动不评静,即看人才培养过程,看院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度,让数据说话。因而,新方案简化了不少环节,体现了对受评院校真诚帮助的良好愿望[3],这是“第二轮评估”的亮点之一。其亮点之二是引入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包含9个大类51个小类,涵盖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此平台数据每年由各院校上报一次,使办学的相关数据更加真实有效。“第二轮评估”的最大亮点则是将高职教育导入“内涵质量”的办学方向。
(二)不足之处
一是评估主体。虽然增加了用人单位、学生、教师、主办方、社会、家长等方面,但重要的组织主体仍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不是性质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尤其是许多高职院校的主办方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很难有效开展对高职院校的全面评估。
二是评估对象。两轮评估的对象均为高职院校,虽然“第二轮评估”侧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但其对专业质量提升的重视还不够。
三是评估结论。为避免“第一轮评估”过度重视等级的问题,“第二轮评估”完全摒弃了等级,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等级的区别同样不利于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比学赶超。
(三)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说刚刚起步,所以构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必然要经历“规范办学”阶段和“内涵提升”阶段,可以说“两轮评估”基本实现了这样的目的,但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和保障,必须从本质上改变现行的评估体系。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需要探索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制度。参考国际通行的做法和经验,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必须紧密结合,但二者结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专业认证和评估[4]。
二是需要将评估划分为职业教育办学资格评价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两种。前者对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进行审核,后者对高等职业院校某个专业建设质量进行评价。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现行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讨了如何使其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发挥功能。
关键词:质量保障;完善;运行
作者简介:董纯奇(1962-),男,浙江宁波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都有根据自身办学定位而建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随着第二轮高校评估方案的实施,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运行效率提高是个课题。
一、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需要
提高质量是高教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结合高校评估的要求,对照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现状,完善与有效运行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根据普通高职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 “顶层设计”理念,更新多元化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评价。
(二)以《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启动实施》(《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08日)为导向,结合本轮高校评估“齐抓共管、形式多样、以外促内、自我监控”的工作要点,参考国际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目标。
(三)目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存在几个问题:定位不清晰:“背景保障”这一要素中仅有27. 1 %[1]的高校涉及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环节;评价指标主要围绕评估、示范建设指标体系中的“观测点”来进行,没有充分体现自身定位和办学特点而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将仅仅是质量状态的呈现,而不能起到有效保障和提高质量以及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要结合国家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等突出高职教学特点的指标内涵和权重。
(一)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依据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定位于教育本质,遵循其规律特征,使体系所思所行为教育长远发展服务。
1.教育属性。高职教学质量即要含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又要兼顾高职的社会属性,要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落实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在质量评价中要加强专业评估,鉴于高职不同的类型与特点,其专业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比性。要强调社会与专业评价机构评价作用。
2.社会属性。高职教学质量应根据其教育特性来衡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结合高职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在“政府主导、行业牵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和机制改革形势下形成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校数据采集平台,以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形式向社会展示高职教育现状,提升学校品牌、形像。
3.发展属性。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中,体现“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要以学校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为主,外部质量审核、专业认证和水平评估为辅;学校和社会各界(包括中介组织)作为利益关系人做为管理主体,对质量保障同样负有责任,在评价中体现“分工负责、全程保障”的原则;推行同行评估,建立自我评价、质量审核、水平评价、社会评价和数据信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教学评价点的完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其赋予的使命也在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保障力度也得到加强,这就要求重新审视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功能。
1.在保障系统要着重体现办学目标定位、特色评价,要加大社会专业机构考核权重,调整 “校内外评价”的内涵和评价方法,通过毕业生和社会用人部门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营造“以外促内、内外联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在监控系统内要增强专业、课程、顶岗实习、订单班教学、毕业环节等评价点。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校外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50%以上应来源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要有真题真做的要求;
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五十二)条规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突出保障体系中教师师德评价内涵,增大师德测评分值;
4.要增加教师培养培训指标,强调重视青年教师、外聘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5.在体系中强调对教学工作目标和标准、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评价反馈、改进提高等过程质量监控。
6.要注重教学保障体系的导向功能、鉴定功
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教育)、管理功能。
使教学保障体系通过评价向被评价者发出向符合价值办学目标的发展方向;通过评价在比较同类对象之间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做为改进教育活动的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调整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
三、有效运行的思考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同步接轨,需要教学过程融合,需要监控评价方式的与时俱进。
(一)改双轨制为柔性化融合
为规范教学秩序,各高职院校都制定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保障教学运行的基础、是刚性执行的。同时企业为保障生产,也有一整套切合企业生产质量的刚性管理制度。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要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之路,这就引出高职教学过程中两套制度柔性化运行、整合的问题。特别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在两套制度并行下,就出现了高职实践教学的顶岗实习“学生用工化”等的问题。要使高职教学运行即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又体现高职教学所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与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进行面的统筹、点的融合。
(二)改质量状态呈现为有效保障与促进发展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高职教育的服务系统,对高职教育起着促进作用。但由于机制与政府办学的长期惯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监控、导向、反馈所起到的更多是教学质量状态呈现,离真正做到规范、保障、促进功能尚有距离。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借鉴国外成熟运行体系,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符合现行机制的政策理论,寻求基础上突破、支持与适应,寻求形势上的先导。
在新一轮高校评估带动下,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内部结合专业、课程评价,结合教师业绩考核,结合“工学结合”教学系统,结合数据采集平台,踏准各级指标、各个评价点,进行量化管理;在外部依托社会评价系统、依托专业评价机构、依托校友会进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调整。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择其首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进行创新。并通过强化荣誉、分配地位、增加奖金和加强影响来达到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道德观念和能力水平的宗旨。
(三)重视质量评估的外部职责
高校通过与外部复杂的环境进行协调。正视环境的复杂性,而不受外部质量评估体系的具体影响,这才是高等院校根本的组织机构和政策变化的主要根源。顺应“以外促内”的评估新形势,加大社会评价、专业评价机构的权重分值。
(四)增加教育质量的元评估
元评估是从整体上对评估实施过程的各个部分及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反观、考察,并遵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及程序,对其信用度和效用度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整体性评判与估价,得出评估结论,督促其工作质量,衡量其整体价值。元评估对于评价和提高原评估信息的各项质量指标(如真实性、全面性等) ;对于保障各方原评估信息使用者的权益;对于评估及评估机构地位和信用度的确立;对于教育评估体系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是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提高质量所建立的管理体系。其建设、完善任务任重而道远,体系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化的进化过程,要求在实施与改革过程中不断反思与积累,并进行调整与改善。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教育质量保障形成了一些矛盾。本文在研究国内外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近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要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基础之上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如何构建有效的完整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实现高职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和谐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体现。
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存在这样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到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对矛盾说明了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失、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亟需建立适应国情和各区域人才需求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家、地区、行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高职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国家对高职教育可以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促进高职教育深入改革。
国内外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矛盾的显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开始受到社会重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法国、荷兰、英国等开启质量保障活动是在1984~1987年之间。我国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正式启动质量保障活动。“十一五”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研究组织申报立项的课题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课题很多,但关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课题很少,并且相关课题也是关于生源、教学、就业某一方面的研究,而没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检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相关文章900多篇,但检索“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相关论文只有30余篇。这表明,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上,学者们多注重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对高职教育保障体系没有重视。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对高职教育保障体系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唯物辩证法,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基本点着手,建立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两个体系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共同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发挥保障功能。外部保障体系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行业成立的专门机构,组成成员有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等。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职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职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职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实施主体是各高职院校。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体制保障体系 我国已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中央主要从政策层面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省政府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统筹,成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领导者和执行者。现阶段,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建架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的迫切要求,这是中央管理部门应解决的问题。作为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引导区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应主要抓好两件事:一是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校面向市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二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加强学校、企业、行业三者的深度融合,搭建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相关政策或方式鼓励、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互利互惠,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投入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中央及各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教师队伍、办公与生活设施等基本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然而,职业教育面对的尴尬情况是:随着政府教育拨款总量快速上涨,高职教育总投入相对份额却不断下降。毋庸置疑,中央及地方政府是高职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同时也需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保障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教育经费拨款与教育质量评估结果挂钩,成为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促进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监督保障体系 建立监督保障体系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面对我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教育部明显无法深入监控,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很有必要。社会中介评估机构以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为职责,以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沿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运行,最终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人才需求―教育质量提高的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低的院校或专业,应有组织地合并、转型、停招等。当然,在教育部的宏观指引下,各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高职教育评估中心,它不但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外部监督,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客观评估,提供良好的决策方案。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般说来,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目标系统、对象系统、组织系统、活动系统、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目标的建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质量。在多元化的社会产业结构形态中必然呈现出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高职教育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案、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随着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一套可量化的操作标准。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对工作岗位不理解。(2)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关键着眼点为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师资的配备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提升、考核方式和标准的改革等。(3)人才培养结果质量。考核点为课程考核情况、技能竞赛获奖率、创新与发展能力、学习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层次、可持续发展情况、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教学质量保障对象系统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校园文化。教师的教学、科研、品德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管理者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工作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队伍非常必要。由教风、学风、人才培养理念、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实训文化、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校园文化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省示范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师资、生源、校园文化、不同特点等,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对象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 这是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单位、教研室、学校督导、教学单位督导构成的庞大系统。教务处、教学单位、教研室处于教学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的直接责任者和主力军。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校督导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研究并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和建议,推进全面、全过程、全方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系统 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保障组织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从内容、形式及实施活动的过程来剖析。主要包括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实施、学风建设、教学队伍提升、管理制度建设、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考试与考核形式的改革、课程标准制定与执行、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所有环节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承。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一是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二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是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四是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或评价公司。通过以定期与不定期结合、问卷调查与座谈调查结合等方式收集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使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总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庞大系统。除上述子系统以外,常见的还有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教学辅助支持体系、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和保障服务,是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的保证。这是一项新的管理实践,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引导,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以便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摘要]随着宏观经济由规模扩张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也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质量建设转型。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较低的教学质量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文章研究阐述了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意义,并从建构主义理论、共同治理理论和目标价值理论等理论角度深入揭示了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多元融合式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原则、质量评价主体的优化路径、质量评估工作的多元化信息组织模式优化路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多元融合 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宋志荣(1978-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江苏 南京 211168)
随着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有效贯彻高职教育理念,确保高职教学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来实施,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但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组织架构的一元化和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的一元化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多种目标诉求。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用人单位、学生家庭以及其他与高职教育相关的主体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运用多元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客观评估高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完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的对象。作为认知理论在智力发展领域的分支,建构主义基于认知主体的既有知识来建构对新知识的认知体系,它认为学生应当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并掌控学习的进程,而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则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推动力。建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应将作为教学质量考评对象的高职教师与作为教学质量考评服务对象的学生视为对立面,而应将两者视为统一体。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高职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两者之间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工具来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传统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教学工作的成效评估定位于评估教师的教学绩效,这种观点实质是教师中心主义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领域的反映,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对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为此,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当在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行为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力基础上,将两者同步纳入考核体系。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高职院校修正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主体要借助必要的教学工具来建构学习意义,并基于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特征来构造结构性知识体系和非结构性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理解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知识的技能并设计学习知识的策略。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将高职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能力及策略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二)基于共同治理理论的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
共同治理理论对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1.共同治理理论为高职院校建立开放式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高职教育实质上是以职业教育活动为核心,由若干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完成的一份契约,该契约包含若干契约权利和契约责任,由各利益相关者共享或分担。根据共同治理理论,在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策略都将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共同治理理论要求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设计和评估过程,并以实际行动来平衡自身的合法权益与高职院校的权益。为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应当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2.共同治理理论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约束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因控制偏差而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风险。建立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偏差约束机制,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任何一方采取一定的惩罚,从而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者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的良性运作体系的威胁。一套有效的约束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机制,要确保评估体系监管者既有实施监控行为的权力又有实施监控行为的动力。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制度化机制来赋予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监管者以合法、有效的监管权,并为各监管者提供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决策落实机制。
(三)基于目标价值理论的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
1.高职院校应以目标价值理论为指导,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来推动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多元融合。目标价值理论要求高职院校在高职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以预设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定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从而实现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目标价值性。目标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由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支撑。工具理性强调高职院校应当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内涵有理性认知并采取恰当的科学工具来有效评估高职教学质量,以确保高职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它通常要求高职院校利用客观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具来对高职教师进行量化评估和考核,这是由于相对具体的良好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能够有效评估教学质量,还可以凭借真实的量化数据来影响高职院校决策层的决策,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管理能力。价值理性强调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管理资源总量和完成管理目标的难易程度,根据自身的管理实力来投入恰当的教学管理资源量,从而实现低成本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目标。
2.高职院校应以目标价值理论为指导来实现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过程性价值管理。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性价值的肯定,实际上修正了目标导向型高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瑕疵。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因时、因地而异。为确保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高职教学实践活动的一致,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偏差来调整教学质量评估的预设目标,这一预设目标的理论基础就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主张将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确定为教学质量评估目标,强调应重视教学质量的过程性控制价值。该观点认为,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机构将精力集中于制定并考核大量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这一方式仅仅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结果的判断,对高职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具备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应将精力集中在高职教学过程管理方面,促使高职教师逐渐改变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性行为和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原则
高职院校应当拓展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的广度,以减少或避免评估产生的误差,保障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良好运行。
1.高职院校应当依照系统原则来考虑高职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据此构建多元化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高职院校要综合考虑与高职教育相关的社会各界对高职教学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各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的要求是不同的:用人单位立足于本企业的现实用人需求,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提出功利化的教学质量评估要求;学生则希望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来掌握可支撑其全部职业生涯的知识与技能,这种长期的利益诉求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短期利益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应当灵活运用有效方法和可行策略来克服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由于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冲突,尽可能建立起系统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确保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客观稳定性和可持续创新性。
2.高职院校应当依照可行性原则来落实高职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据此来建构多元化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要落实高职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需要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实力来提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评估方案,有效平衡各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真实、全面和有效地将各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贯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可行性原则还应当包括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验证的可行性。将多元化评估主体引入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目的在于确保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全流程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而这一切都要以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可验证性为前提。高职院校在将多元化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主体纳入评估体系时,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相应的教育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将评估主体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的个性化诉求转化为可度量、可被验证的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量化考核,从而确保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可行性。
(二)多元融合式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共同体的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因此,高职院校应建构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共同体,将各利益相关方纳入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共同体。
1.高职院校应当着力建设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共同体的领导核心。搭建高效运作的人员组织架构,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共同体的领导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组织架构建构,应当坚持高职院校一把手负责制的原则,由高职院校的一把手担任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务的副校长主抓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领导小组的常务工作。高职院校可在二级教学单位设置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岗位,并安排专人负责对二级教学单位的日常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管。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成立教学督导团,以此来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从而形成以校党委和校务委员会为决策系统、教学督导团为决策支持系统、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教学系为执行与控制系统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领导集体。
2.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共同体的运行机制。目标导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其建立和运行都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结合教学质量控制进程来合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和考核重点。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型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当在考虑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对被考核的任课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高职院校应当尊重教师人格,将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效能评价视为促进其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而非目的。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将高职教师既视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客体又视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鼓励教师积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高职院校可实施嵌入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嵌入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指将高职教学质量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嵌入共同体,实现各利益相关方对教学质量工作的共同治理。企业可以通过为高职教育提供实训教学场地和师资的方式来接管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领域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也可以积极参加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设计,并将企业的选材观和用人观贯彻到高职理论教学的质量评估过程中。高职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学质量的需求容易被高职院校忽视,从而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脱离人才供给方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将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诉求纳入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保障高职教育对人才市场供给方需求的灵敏度。
(三)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多元化信息组织模式优化路径
为确保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高职院校应当从如下方面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信息组织模式:
1.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及时、高效地处理多元化教学质量的相关信息。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元化,因此,可建立涵盖评估主体和被评估主体的功能强大的教务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以确保该系统的可靠性。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应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来制定信息采集与处理标准,并确保高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处理和对策输出功能与高职教学活动进程的一致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评估教学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也可将高职教学评估活动纳入精确的现代教学控制体系。
2.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非接触式教学质量信息组织模式,以有效贯彻并落实高职教育理念。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采用接触型开放式信息收集模式,即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来从教师的上级、同事及学生等方面收集信息,并将结果以量化评分的方式体现在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这种信息收集模式虽然人为隔断了高职教学质量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但被评价者仍然可以通过其社会交际网络来获取评价者的相关信息,从而对高职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运作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改革高职教学评价体系的运作模式,为高职教学质量评价者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封闭隔离式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环境,使高职教学质量评价者放下心理包袱,反映自我的真实感受。高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管理部门在对各任课教师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排除部分情绪化评价分数,从而得出相应的客观评估结果。高职院校应当客观评估接触式与非接触式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优劣,并综合两者的优点来制订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开发教学质量动态网络评价和诊断预警系统,学生和督导专家参与网上匿名评价,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即时动态过程性评价反馈。
(四)多元融合式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优化
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设计多元融合式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注意如下三点:
1.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具有多维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功能。高职教育活动包含多层次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多层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有效评估高职教育质量。一是高职教师的教学态度。高职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积极营造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文化氛围。温馨的教学文化氛围有助于缓解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提升高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从而使教师和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质量。二是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调查和分析教师偏好教授的课程类型,安排合适的课程来确保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职院校可对高职教师的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联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进行考核,并对自愿承担额外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和为完成指定教学任务而付出劳动的教师给予较高的评价。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构的要点在于建立繁简适度、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烦琐,还增加了高职院校有限管理资源的耗费,降低了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量过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则难以全面有效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效能。高职院校应审慎平衡本校的管理资源总量和管理对象的资源耗费量,据此建立繁简适度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确保有限的人、财、物实现较高的评估收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意人际关系与情感因素。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和公正,可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当兼顾静态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和动态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等因素。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考试成绩属于静态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易于刻画和评估操作;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属于动态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难以逼真刻画和实际操作。为此,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运用德尔菲法等评估方法来揭示动态教学质量评估的因素,并通过对动态教学质量评估值进行赋权的方式实现动态与静态教学质量评估值的统一。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观 市场机制 高职教育 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正确树立高职教育质量观,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高职教育质最管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是。
在《关子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为什么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依然相对较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呢?笔者经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的质最观,不清楚什么是高职教育的高质量:二是由管理体制造成的,许多高职院校得过且过,投有或者不愿意真正抓质量。“高职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1.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壮大,由幕后走向台前的今天,为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当前要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辅品的质最观
树立高职教育精品质量观就是说,高职教育尽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它同样可以办出精品,办出高质量,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2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职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职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教育的质量,通过高职教育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三是高职教育质量观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长期僵化地固守单一的质全观。设置单一、招生方面的多重限制等问题得到显著的改善,高职教育的总体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3服务的质量观
高职教育要树立服务的质量观,首先,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目前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尽快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供方市场”的运作观念。高职院校在努力改变办学条件,提高硬件质量的同时,应尽快转变观念,树立服务质量观,全方位地提高服务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提高服务质量,还必须放下架子,主动出击。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高职院校的服务方向、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从而使高职院校烹得学生,夜得用户,赢得市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最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提高高职教育质夏也应从多方面人手。在此作者不想—论述,只对有关市场机制与高职教育办学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量,是指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和评价的方法,使高职院校与市场需委紧密结合起来,用高职院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和标准,来判断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并以此作为政府投人或资源分配的依据,从而更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那么运用市场机制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有利干高职教育与市场城接轨”,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与市场脱节,甚至关门办学,表现在:对市场人才需求不去做认真科学的需求预测分析,仅凭主观判断就决定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课程安排等等,把吸引学生人学、扩大招生人数作为硬指标,而把培养学生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等当成软任务,他们“重创收轻教学、重规模轻质量。这样背离市场来盲目办学,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任,当然也就谈不上高职教育的高质量了。
其次,有利于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控制教育质量的做法,有利于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坏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用行政权力控制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控制观……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淮的基本来源。对高职院校教育质最的评价与控制,多年来也是沿袭用行政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更加关心的是行政评价,而非市场评价。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首先不是用提高质量去寂得市场、熹得学生,而是首先考虑竞争行政照顾、领导重视,还没有过渡到用市场力量来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从高职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澳大利亚乃至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控制来看,无不是有效地利用了市场机制来运行的。高职教育经费的划拨、当局对学校的支持力度都是与学校生源是否充足,生源质量的好坏、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高低、学生就业(从业)能力等状况结合在一起的。学校是否能得到当局的支持,是否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学校在市场竟争中的能力和水平如何。
那么,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呢?关键是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质最保障机制,坚持高职教育方向,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坚持办学的三个原则,即:①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为最高办学堆则,②以社会评价作为办学水平高低、人才质量优劣的最终标准.③以服务经济、贡献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中如何检验评价高职院校是否坚持以上办学宗旨和办学原则呢?最终还是要通过其学生被社会的认可程度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衡量。
另外,通过市场评价方法,实现资源分配市场化,也是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资金投人上,要.与学校的学生就业状况、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学校为地方经济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可通过每年招生数量,按人均资金额划拨生源费用.按每年为地方完成的短期培训任务的多少划拨培训费用。按照每年学生就业状况划拨“社会资助金”;还可根据学校为地方完成科研成果、联合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难题情况划拨科研技术研究费用。而社会认可度可通过行业专家测评和学生及其家长评定学校状况来确定。可采取每年或每隔一定时间打出量化分数,并与经济挂钩。运用市场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自觉地、主动地。愉悦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真正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