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06 03:2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工业设计学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培养出的人才要同时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何构建及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一直是被广大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相关人士也在积极的探索。笔者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 模式

一般如无特别的指明,凡称工业设计者必定是对狭义的工业设计而言、也只对产品设计而言。所谓产品设计,就是为了人类在对付严酷的自然时,提高自身生活、生存和生产能力,而对工具、器械与设备等的实用需求所作的“响应”。产品设计过程中在保证作为主要内容要素的实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合适的外在形式作为主要的形式要素来形成审美对象,在使用者们的亲历使用中诠释出它的情感价值。工业设计教学及实践意在培养满足上述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工业设计基础知识、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人文道德素质为总体目标,突出学生的结构设计和原型制作能力培养。在学生完成基本美术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能进行产品外观设计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产品结构设计的能力,包括产品材料与成型、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模具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在学习设计知识的同时,多方面强化学生原型制作动手能力,包括各类手工模型制作、快速原型制作、后处理技术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结合广东工业设计行业的特色,充分调研工业设计结构和企业设计部门工作状况,依托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分析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各岗位工作流程,并总结各岗位所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确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的目标。对应各岗位工作的过程,确定相应教学内容,由课程的递进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对应各岗位工作的典型产品,校企共同参与,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递进,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

1.“岗位技能导向,产品设计项目驱动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步骤

(1)人才培养岗位定位

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业设计公司、原型制作企业、轻工制造企业和广告设计公司等。

主要就业部门:产品结构设计部门、产品造型设计部门、模型制作部门、平面设计部门。

主要工作岗位:产品结构设计员、产品外观设计员、模型制作工、2D/3D绘图员。

未来潜在岗位:结构工程师、造型设计师、原型制作师等。

(2)确定企业岗位能力目标

以小家电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分析、归纳典型工业产品外观、结构设计、原型制作、生产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对应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工作过程,分析其行动领域内容,总结其所需职业素质及能力,确定工业设计行业各工作岗位与岗位群。

(3)培养过程的程序化

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委员,根据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及岗位工作流程中抽象出来的行动领域,确定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进而明确教学过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4)职业能力递进形成过程

细化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参考企业各岗位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递进与包容关系,形成职业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安排相互衔接的知识与技能课程,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

(5)培养过程的校企共育

依托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委员会,引导各合作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技能课程由企业人员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由企业及行业来完成。在第二学年实行学生预分配,各合作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签订预分配合约,签约后,由企业为所签约学生选择课程,参与实际教学过程并进行课程考核,自第五学期,所签约学生可以去签约企业实习。在第五学期实行分段教学,下企业实习的学生可回校进行短期集中学习,以完成规定的学分;各签约企业也可安排短期专项集中培训,专项集中培训设在企业,计入总学分,建立“厂中校”的培养机制。

2.建立了基于“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结合产品设计和制作过程,通过调查和剖析,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产品造型设计能力、产品结构设计能力、产品快速成型与后处理能力、原型制作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专业的核心能力,参考相应的职业鉴定标准,提炼本专业培养所需达到的职业技能,最后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坚持“突出技能训练”的原则,强调实践性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产品创新能力包括工业设计概论、产品设计初步、人机工程学等课程;产品造型设计能力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设计基础(CoreDraw)、产品效果图设计 (Photoshop)、产品造型设计I(Rhino)、产品造型设计II(Alias)等课程;产品结构设计能力包括工程力学、材料与成型工艺、产品结构设计(PROE)、结构设计(UG)、产品质量检测等课程;产品快速成型与后处理能力包括快速成型与后处理等课程;原型制作能力包括原型制作与后处理等课程。

3.在课程中形成认知、感受、实践训练体系

以教学工作室为基本教学单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工作室制在国外大学设计专业普遍实行,近百年来的形成与发展,它的优越性勿庸置疑。我国一些院校也在试行该体系。我们实行的是工作室制教学,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工作室。它的基本内涵是:由教学团队组合而成,承担一定的课程组群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研究、实践任务的教学基本单位。经过两年的局部单项实验,实行造型创意教学工作室教学。与此相配套的有设计教学工作车间,学生在教学工作室完成设计方案后到工作车间进行具体制作。同时,每个教学工作室还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以供学生造型研究与实践使用。从工作室、工作车间,到实践基地构成了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链条系统,形成学研、产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与中职学校密切合作,构建基于工业设计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制定 “3+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理论性较差等特点以实现职业能力无缝连接为原则。另外,还要积极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接模式,技能型的高职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再提升的空间。

三、结束语

广东省珠江三角地区企业层次较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生产,缺少设计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广东省正在搞产业升级换代,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这就给工业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工业设计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在必行,培养出大量的适应广东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级工业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新形势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这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二元悖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多个方面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 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

0引言

眼下,工业设计相关产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在这种看似繁荣和谐的表象下,很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与矛盾,工业设计相关从业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突发问题。

1形势分析

工业设计在中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毕业生数量年年上升,却并没有带来行业情况的改善。相反,众多的中国企业却为招不到合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员而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矛盾?

事实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求年轻毕业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这一类包括课程知识和实践能力。就业问题严峻往往和教育与市场间的脱节有关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环节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我国现存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之处

中国的工业设计在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后,设计教育从开始的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同时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包括三类: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以及艺术人文等知识。看似合理的模式其实隐藏了许多缺陷:基础理论的教师不了解专业学科知识,很难让学生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思考;同样,艺术人文等知识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被削弱,工业设计交叉学科的优势是不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实现的。

国内高校课程安排中基础理论课程占到50%以上,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突出反映。国内高校课程安排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多必修课,少选修课,这不利于培养多样化的设计人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采用演绎法,而忽视归纳法。考试方式多是知识再现式,这也同样不利于培养创造思维。

国内不同高校的课程安排也是大同小异。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衍生出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与习俗,对于当今的设计教育来说,这是一笔极其深厚的文化财富。目前,这笔财富在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中鲜有体现。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将工业设计教育与当地产业结合,有意识地将学生往当地优势产业的方向上来引导,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工业设计教育的效率,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对口适用的人才。

此外,不合理的培养模式还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者似乎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经历了近100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合理,美国的高校会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实际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在学校任教的老师甚至是职业的工业设计师,这样可以把最新的资讯带给在校学生。

就以上几点来看,现在的国内工业设计培养模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到目前为止,主流的工业设计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与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相适应,需要改革。

3新模式探索

对于之前提出的现存模式的诸多缺陷,在这里提出一些关于改革举措的建议:

3.1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积极思考。这一点意义非常深远,设计行业、设计教学是需要发展的,开拓的眼界、思维有利于整个工业设计行业的进步。

3.2加强课程联系与学科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处在一个大范围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的拓展课程内容,以使得课程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工业设计专业也处在社会大背景下,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也有很大的关系,应加强跨学科合作,这无论是对工业设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3.3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

高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投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因此有必要重视实践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到公司实习,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4教学应与商业广泛结合

设计与生产总是在商业的支持下才能够存活。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多接触真实的商业案例,在接触过程中,学生便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课堂到社会的过渡,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学校与企业也能实现更好的供需衔接。

3.5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设计类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不应一味地强调严格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自身的特色。此外,还应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培养设计人才,使一定地区范围内的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

4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臻于完善,适合当下形式的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于未来,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文章以我国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认真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总结了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重点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研究

引言

我国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繁荣于九十年代末,鼎盛于本世纪初年。目前,有二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每年从这些院校走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将近万人。无论从毕业生的人数上看,还是从开设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来看,中国都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大国。然而这样规模惊人的设计教育,却并没有得到理想的设计成果,相对于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设计从方方面面都显得异常的滞后。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柳冠中先生所指出的:“与超大规模的设计教育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类似经济学的术语:滞胀。”

当我们仔细探究这“滞胀”的原因时,不难发现办学理念陈旧、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育教学方法不恰当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总结我校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对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实施方案。

一、更新办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我国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艺术类招生为主的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理科生招生为主的理工类院校的培养模式。此两种模式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但不管是哪种模式,其所传承的办学理念却沿袭了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办学思想,即以知识传授型为主,以单科授课为主,以若干门单独的课程构成课程体系。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轻视实践环节;注重教学结果,忽略教学过程等。对于以理论研究为主或研究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以研究人与物之间相互关系为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教育却不适宜。

目前,各高校对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类教改措施和教研论文象雨后舂笋一般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但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许多高校仍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办学的初衷、最根本的东西即办学的理念和办学思想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存在着偏差,仅对一些课程进行删减、合并或调整,这些表面文章无异于隔靴搔痒,一些根本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传统的办学思想与设计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培养的人才不同,前者培养的是善于逻辑思维、具有较强推理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善于发散性思维、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如果说前者是在培养学者的话,那么后者更像是培养运动员,学者需要通过不断地论证和研究才能出成果,而运动员则需要不断地训练和比赛才能出成绩。因此全面树立以专业为主导、强调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学生作为组织和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主体,以启发、诱导为主,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注重实践环节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及自主应用是我们设计教育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工业设计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中明确指出: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动手能力强、适应当前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潮流,既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诸方面有一定能力,具备在设计、管理及教学领域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师职业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中不难看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会”设计,而且还要“能”设计、“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业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

如何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会”设计,而且还“能”设计、“懂”设计呢?是否学生一门儿一门儿的把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之后,就能很自然的达到这个程度呢?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乐观。由于教学观念的偏差,使得我们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模糊认识:“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步走的方式;每门课程各自为营、互不相干的局面;几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就像是现在的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怕吃不饱、穿不暖、学不会、学不全,但往往愿望是美好的,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设计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启发、体会、感悟、积累、实践和创造。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质可概括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实践为主导;技术与技能并重,重视能力的获得。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工业设计专业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病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各自为营,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得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不流畅,学生学完之后不会用;追求大而全,一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大而全,另一方面表现在讲授内容的大而全,不注重对教育主体的研究,表现出极强的家长制作风;课程体系的构成形式不适合设计教育的需要,从表面上看,传统的课程体系呈金字塔状由基础向专业逐级递进、依次向上,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但它却不符合设计教育“实践——体会——积累”、“再实践——再体会——再积累”这一循环往复的教学要求。因此,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密切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课程群

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对现有的各门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建立如下六个课程群:

1、造型基础课程群

构成情况:结构素描、构成基础、造型基础等

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及对审美能力的初步培养。教会学生在处理形态问题时考虑材料、构造、功能及比例和尺度等因素,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形态创造观,有助于与设计课程的顺利衔接。

实施时间:一年级第一、二学期

2、设计表达课程群

构成情况:设计速写、效果图表现技法、工程制图、电脑辅助设计等

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和学会如何组合资源为设计表达的目的服务。

实施时间:—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3、工程技术课程群

构成情况: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造型材料与工艺等

教学目的:与设计专题相结合,以生动易懂的有效方式分不同单元解决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加工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等问题,形成实用有效的技术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实施时间:二年级第二学期至四年级第一学期

4、产品设计课程群

构成情况:产品设计初步、产品设计(1-3)、人机工程学、毕业设计等

教学目的:以设计实践的形式训练学生对产品设计所包括的各种能力的感知、体会、积累与获得,同时分单元完成设计理论和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实践与应用。

实施时间:二年级第二学期至四年级第二学期

5、设计理论课群

构成情况: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论等

教学目的:为专业设计课程群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形成专业基本的理论框架。

实施时间:一年级第一、二学期。

6、专业拓展课群

构成情况:展示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任选课

教学目的:以任选课的形式拓宽专业口径。

实施时间:三年级第一学期至四年级第一学期

(二)调整教学计划和排课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程群为基础,对教学计划和排课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订。主要实施方案是:

1、利用一年级第一学期至二年级第一学期三个学期的时间,集中进行造型基础课程群、设计表达课程群和设计理论课程群的学习,完成专业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排课方式采取集中排课和固定排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造型基础课程群和设计表达课程群课程的连续性较强,必须采用集中排课的形式,每周以一至两个整天或两至三个半天(8-16学时)为一授课单元,集中进行学习,上课地点主要以工作室(实验室)、画室和机房为主。由于是低年级,教学方法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的训练方式进行,注重体验与积累及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设计理论课程群阶段性较强,可采用固定排课的形式,上课地点主要以教室为主。抛弃单纯的课本加板书这种苍白乏味的教学形式,以大量的图片、案例、资料等制作成课件和专题片,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至四年级第一学期末,主要进行产品设计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和工程技术课程群的学习。其中产品设计课程群主要以设计专题的形式进行,即每个学期形成一个以几个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课程群围绕一个设计专题程构成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重复内容。这种方式把四年总的课程系统分解成数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学完一个学期,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排课方式统一采用集中排课的形式进行,每周以两至三个整天(1 6-24学时)为一授课单元,每一单元主要包括:设计、指导、交流、讨论、参观、调研、实验和专项授课等内容。上课地点不固定,除了专业教室、工作室(实验室)、机房以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在工厂、车间、商场等不同的地方。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专题为目标”的动态模式,即不以教材上的章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而以设计专题、设计目标、设计进度、设计重点等指标,动态的组织教学内容并合理的选择教学手段。比如工程技术课程群,围绕设计专题和设计的各项指标,各门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单元,需要哪个就重点讲哪个,如果下一个专题设计又用到了同一个单元,则以学生自主的应用为主,教师主要进行辅导和答疑或者以课题的不同进行实时的更新。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到企业或设计公司进行,一方面能接触更多的真题设计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择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它时间主要安排专业拓展课程群的学习,其教学方式基本与专业设计课程群相同,只是学时和教学内容较少。

四、结束语

工业设计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也应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各高校都在摸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工业设计的教育体系,但最终衡量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应能较好的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设计人材的需求以及与国际设计教育方式的接轨。按照这样的衡量标准,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试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

【摘 要】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点的专业。对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针对的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方法有别于其它单纯的理工科和纯艺术类专业,但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对于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是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素质,找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

1.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现状的分析

1.1缺乏耐心,心态浮躁

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需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创新。由于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今天,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面对设计任务心态浮躁,过度的模仿与抄袭,图省事,走捷径,逐渐失去了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缺乏个性的思维方式和足够的耐心。

1.2对专业缺乏正确认识

工业设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未来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惨淡的就业形势又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形势下,专业学生迷茫无措,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难以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1.3实践能力较差

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还没有完成一次系统的设计,平时碎片化的学习不能全面的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学校中理论化的想当然的设计与实际脱轨,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表现出极差的实践动手能力。

2.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环境的分析

2.1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工业设计类的教师也逐渐增多,同时也更趋向于年轻化,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想要工业设计的毕业生生存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力捕捉到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以拼凑为主,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专业不细化,一直以来惨淡的就业情况使得校方对专业不重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专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课程设计中的人文教学是不可缺失的,应增强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渗透。艺术设计教学除了在公共选修课中讲授人文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将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二者有机的整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外,还应通过各种讲座、论坛、报刊以及其他舆论形式,在大学校园中唤起对商业化及功利主义的警觉意识,建立起对各种流行思潮的批判性思考。

2.3传统教育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有很大区别,这也反映在教育手法的区别上,而很多院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得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和考量,没有与社会市场接轨,学生设计能力低,学不到实用的知识。比如,在讲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强调设计人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在讲授公益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全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如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等),布置课题,让同学们通过作业实践,深入思考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感与情操。而在工艺史、陶瓷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随时穿插,讲解一些人文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设计实践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

3.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分析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也是方法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科学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应突破旧的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创新性的方法。

3.1合理安排课程

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绘画为主,包括素描,色彩等等一些偏艺术类的学科。在这一方应该注重设计素描,设计线描,加强学生对产品形态手绘的能力以及观察力,接受,分析,表达新事物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而不是专注于绘画技巧以及过多的传授经验教训。工业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分析再设计。课程教育应该在实践中进行,让产品能够真实可行的存在,结合市场需求,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注重多个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基础课程要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注重基础课程的适应性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3.2变革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从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变革,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解决问题的技能培训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技术施工和设计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计管理为目标的学科建设,强化以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充实现代科学技术和设计管理的基础知识。

3.3创新教育的思考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教学在于创新,创新才有进步。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灵感是设计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联想,是灵感生成的源泉。从根本上讲要学习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直觉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增长艺术设计创造的能力,并及时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提高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水平,是我国21世纪民族工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创设不同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环境状况下充分发挥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争取进步的欲望。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纷纷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主要目标。随着创意产业渐渐在国内兴起,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人才往往决定创意产业发展的活跃性和持续性。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主要是艺术院校、工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工作室教学、模块式教学和综合性教学。这些教学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起到较好作用。但是,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地方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文理分割现象严重,学生知识结构向一方倾斜,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1当前的问题

通过对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6个地区14所地方高校(见表1,数据来源于各学校网站)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特色缺失在调查的14所院校中,有5所(36%)高校提出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展示设计,仅有温州大学提出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地方鞋靴设计产业的人才目标;有5所(36%)院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但是培养方向比较模糊;有9所(64%)高校是培养创新型高级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内大多数院校雷同,缺乏特色;有9所(64%)高校提出培养产品设计开发人才目标,培养目标比较笼统。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培训目标同质化严重,专业方向与全国重点院校相同,没有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特色缺乏,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创意产业培养合适的人才。

1.2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低在调查的14所院校中,仅有1所(7%)高校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有两所高校与学校特色和地方产业有少部分结合,其他11所(79%)高校几乎完全雷同,几乎没有考虑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低,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区创意产业内涵和特色,学生适应时间长,与其他地区毕业学生的竞争力相当,没有地域优势。

1.3教学实践单一化,与产业环境脱节几乎所有高校的实践环节都是写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实践方式都是集中式的,专业实践时间短;在课程实践中,由课题制代替课程制的高校也只有两所。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培养不足。

1.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都是来自于从学校跨出的学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有资深设计经验的教师更是少得可怜,学生所学知识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即使有部分实践经验的教师,所经历设计项目单一,几乎停留在造型层面,没有做到产品深度开发,学生也仅仅学了点表皮。毕业学生对工业设计的实践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造型层面。

2地方创意产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对宁波17家工业设计公司和10家(见表2,宁波地区设计公司和制造企业名单)有自主设计能力的制造业企业设计部门负责人对“公司最需要能力、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当前学校教育的不足”三个问题进行了专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创意企业和公司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2.1设计师最需要的能力在此项调查中,10家(59%)设计公司认为最需要的能力是根据设计任务找到设计创新点,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学生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形态创新上,很少会从工艺、技术、人机、材料、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6家(60%)企业认为设计基本功是最需要的能力,因为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创新点也不同,学生需要近一年的时间适应公司产品,能提出有创新的方案需要更长的时间。基本功扎实的毕业生是企业希望得到的人才。当然对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也是期待的。

2.2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近20项的选项中,根据设计公司和生产企业的调研,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排在前面10项的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美感、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制造工艺和技术知识、手绘能力、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

2.3最缺乏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卷,设计公司和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毕业生缺乏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制造工艺和技术知识、创新能力、执行能力、问题深度探究能力、独立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能力。其中最缺乏的是独立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能力。

3有地方特色教学模式的构想

通过对当前地方高校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和设计公司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结合宁波地方产业特色,我们可以构建出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

3.1培养目标紧扣地方产业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温州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紧密结合当地的皮鞋产业,开设鞋靴设计方向,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受到当地企业的青睐,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提前预订。宁波大学应该结合宁波的家电产业、医疗产业、装备产业以及LED等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提出自己的培养方向,而不是产品设计这个笼统的培养方向;同时也要提出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而不是像大多数院校一样培养创新型产品开发人才,而是要把能力目标具体化到当前设计公司和企业的需求上,定期做问卷和访谈,不断修改和调整培养目标。

3.2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地方产业特色、课题制代替课程制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应该增加地方产业特色方面的课程,围绕地方产业展开课题设计,而不是虚拟课题或者设计竞赛类课题。比如温州大学就开设了鞋靴款式设计、鞋靴样板设计、楦跟造型设计、皮革制品设计等课程,并且课题来自于各个制鞋公司。宁波大学开设家电产品设计、装备产品设计、医疗产品设计以及LED产品开发与设计课程,课题来源于公牛电器、海天集团、蓝野医疗以及其他照明企业。通过公司考察、工程师的讲解、教师的辅导,学生学到了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企业获得了满意的创意方案,课堂得以深化。

3.3师资结构多元化当前,大多数学校师资来源单一,基本上都是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没有经过企业或设计公司的长期锻炼,实践能力缺乏。因此,大部分学生设计的创意仅仅围绕产品的造型和使用方式展开,没有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工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加工成本,设计出的“漂亮的产品”经不起设计评审,到最后还是推倒从来。因此,我们有必要丰富师资来源,如果不能完全引进,可以是聘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课程团队,有效解决当前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的问题,甚至引进高级工程师,丰富教学团队。

3.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实习采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是严重不足,由于实习单位性质不同,实习内容差异也很大。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和建筑设计的学生比起来,显得不太专业。同样是应用性学科,建筑有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设计,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个月。我们有必要再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应该安排一个月的专业实习,教师带队进驻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实习,让学生经历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完成一件产品的开发能力。

3.5跨专业人才培养,与校内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形成交叉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开设的专业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专业也可能研究方向不同,加强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学生必须学习一年计算机课程,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同时加强交互设计方向的培养,他们的毕业生大多数都任职于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学生开发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智能产品,产品附加价值高。

3.6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学习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本地域从事设计。地域文化的学习在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旅游产品开发,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以后在企业中的发展,积极融入当地企业,甚至把一些独特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形成独特的产品创意。创意产业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对地方院校工业设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创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工业设计院校的办学经验,制定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课程设置和教师引进,一定可以培养出地方独特的优秀创意人才,从而形成独特的办学模式。

作者:霍发仁 单位: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