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时间:2022-12-24 09:16: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人才驱动,正如所说,“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1]127创新型人才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战略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培养创型人才是人才战略的源头活水,也是我国创新能力发展能够拥有不竭动力的保证。根据最新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在国际社会排名28,与发达创新型国家之间还存在显著差距。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基于时代与自身发展,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陷入瓶颈。其中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根本。因此,我国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我国创新水平的内生力。

一、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立足我国发展全局,党中央做出加快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抉择。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创新,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1]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党的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是系统工程,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国家经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人才驱动是实质,人才驱动主要是指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在全球许多经济领域处于利润丰厚的上游,与其较成熟且成功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相关,这一机制保证了其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因此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创新人才,才能开展创新事业。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1]75用好、吸引人才需要源头活水,因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的创新型人是当务之急。正如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所说: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作为培养人才首要基地的高校,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型人才”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因此,高校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转变人才培养任务,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我国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创新”一词在各种教育改革文件中频繁出现,各高校通过诸多方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

二、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校在实践中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通过变革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手段和过程、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践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等多种方式并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层面上,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普及,但是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操作中,各高校主要通过自主探索特色模式+全国高校范围内统一实施相结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201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号召在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其中,创业的源头来自创新。任何创业行为都是对自我精神的探索和大胆实践,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冒险和对自我价值的批判反思,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意识。”[2]不同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与此同时,一批高水平大学积极探索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了一批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等等,这些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力图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各地方高校也不断依托自身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举措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看一种模式是否成功,主要从其所要追求的目标是否实现来进行检验。综合国内外的观点,创新人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即创新思维加创新人格。具体包括广博的知识、批判的思维、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讲,我国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所缺乏,尤其批判性思维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效性上亟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转型期的经济发展。正如2016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所指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等教育总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是由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人才评价体制等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是重要原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突出体现在思维层面。正如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2010年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指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其实,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已有所认识,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明确提出学生发展的六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实质。但是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还缺乏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意识和有效途径。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施对策

批判性思维由习性和技能两部分构成。习性是指批判性思维的气质,如求真、务实、敢于质疑等精神;而技能则是指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使用的评价、分析论证、追寻隐含前提等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更多的体现为发现问题、质疑现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调研、反省自省的一个过程。而创新素质的核心是理性批判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与本质。基于时代的巨变,上个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并研究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即是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1世纪后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界公认的新世纪教育目标,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保障的高度,并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业发展的总趋势。”[4]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是否具有世界顶尖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批判性思维正是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的前提条件。正如施一公教授所说,“批判性思维是所有科学家的共性,是科学研科学研究的动力,是使科学称其为科学的决定”[5]。综上可见,大学生乃至国民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对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多拉•豪维尔认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它们的强弱将是决定未来社会竞争优胜劣汰的关键。”[6]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发展较慢,目前只有小部分高校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且绝大部分课程与创新教育是截然分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高校应顺应时代要求,变革教育理念与模式,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逐步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中国及高校实际,在高校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破除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注重权威,这体现在学生端,也体现在教师端。且“批判”二字易与批评关联,产生误解,这违背了中国“和”的文化背景,也是批判性思维无法推广的原因之一。教育过程中的灌输方式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理性、质疑精神的缺失是批判性思维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在校园乃至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理性、质疑与独立思考精神的宣传,逐渐破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相关不利因素,从而为批判性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开辟适宜生长的土壤。

2.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合格教师队伍。批判性思维在我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习性与技能教师的缺失。批判性思维课程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理性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而囿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与长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批判性思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关键在教师。”因此,一部分重点院校应设立批判性思维相关专业,培育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短期内可以对高校相关教师开展集中培训,2018年,第八届批判性思维教师高级培训班在青岛举办,连续八界的培训班已经为我国高校培育了较多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3.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测评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包括技能和习性两大部分,涵盖内容非常丰富。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模式优势与劣势并存。因此,应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体系,对当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调研和测评,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直接让学生接受相关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并体验到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从而由被动到主动接受并开展批判性思维的自主学习。

4.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的发展应逐步开展。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独立的思维课程,而是贯通在每门学科中的一种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其对事物发展自身所具有的辩证本性的本质反应。也即是说,批判性思维应逐步探索与具体学科融合的路径,增强学科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融合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较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高校目前首先应将批判性思维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从独立性培养体系入手,逐步推广至融合性、综合性批判性思维培养体系。创新人才重在创新思维,只有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真正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输出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内生动力与外在助力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7).

[3]耶鲁大学校长谈中国的通识教育角色[EB/OL].

[4]张光辉.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语境、诉求与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听杨振宁、阿龙•切哈诺沃和施一公畅谈学术之道:三位「巅峰」学者对话清华(全场精华汇编)[EB/OL].

[6]豪维尔.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作者:于庆峰 张春静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