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9 09:00: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新高考对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1.1新高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新高考改革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14年《实施意见》规定高考考试科目改变原来的“3+X”综合模式,设置为“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考生需在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中自选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语、数、外每门满分为150分,按原始分数计入高考总分数;选考的三门课程按照等级计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为赋分前提。选考科目的考试内容,需要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加试题”为高中各科课程必修内容的“发展要求”部分与选修内容。[1]10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在上海,学生可以从6门学科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学科,学生拥有了20种高考学科组合权。在浙江,学生可以从7门学科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学科,学生拥有了35种高考学科组合权。
1.2选课走班教学是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的必然选择
《实施意见》规定高考分数分为两部分,即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分数和选考三科的分数。学生选择多样化,既需要学校课程具备多样化和选择性,又要求课堂教学具有适切性和有效性。[3]53选课走班教学是指学生由于所选科目不同而到不同班级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各个学科教师在学校规定的教室进行授课,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科基础知识、对未来的构想及能力等,自主选择自己的选修科目,并依据自己的现状选择合适的班级。学生日常所在的固定班级称之为行政班,选课走班教学后的班级称之为教学班。显然,该模式下,“走”的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是流动上课;“不走”的是教师和教室,学校在综合考虑学生等级和教学内容后,以此为依据来固定教师和教室。选课走班教学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及差异性,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前提,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在生涯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生涯规划。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选课走班教学有助于解决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精品课程。其次,选课走班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意愿有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很显然,选课走班教学这些结构功能很好地呼应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切合我国新高考制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新高考制度下,选课走班教学必然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最佳选择。
2当前普通高中实施选课走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选课走班教学实施后,对传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家长与社会的唯分数论、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盲目选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
2.1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选课盲目性表现在有些学生随大流选课。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缺乏专业生涯规划老师的指导。学生自主选课模式下,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选课自主权。但在选课时,如果缺乏专业生涯指导教师的指导,部分学生可能会比较迷茫,而在听从一些非专业人士的意见选课之后会更加不知所措,其结果是在开始走班后发现所选科目与自己之前了解不相符,又需重新进行选择,这既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期望的效果。其次,部分学生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在选课时,看见自己同组或者同宿舍的同学选择了哪门课程,自己也会盲目地去选择这门课程,从而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再次,对任课教师的个人崇拜。学校中有些教师人格魅力较强,比较吸引学生,学生在选课时只看重教师而忽略了自己对课程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在走班开始后,学生发现自己所想与事实不相符,从而导致自己失去了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最后,学生对高分的盲目追求。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学生会忽略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盲目地选择容易得高分的科目。
2.2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
走班教学的顺利、彻底开展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各学科实际状况、学校特色等因素。走班教学能否彻底进行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是教师、学生对待选课走班的态度。师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走班教学的实施。新高考背景下,师生对于改革的理念已有了整体把握,但对走班教学这一新模式仍认识不足,以往的班级授课模式使得学生自主性较差,在实施选课走班后不能及时适应。其次是学校课程结构不完善。实施选课走班教学,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的校本课程,但部分学校由于师资、教育条件不足等未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这严重制约着学生选课的空间和积极性。最后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走班教学依据相关标准与学生意愿将学生进行分类,走班教学后教学资源的分配非常重要。但实际中,部分学校未能将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教师资源等进行均衡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课走班教学的顺利开展。
2.3选课走班教学管理不完善
选课走班教学开展后,不少学校在教师评价、学生考勤、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的管理并不完善。该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首先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升学率的关注,家长对孩子分数的关注,使得学校和教师受到更大的压力,从而只关注学生的选考科目与统考科目,忽视其他学考科目的学习,这既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选课走班教学的开展。其次是家长阻力。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取得高分,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习分数,认为分数才是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并不理解走班教学的意义所在,也不认为走班教学会有助于孩子分数的提升。走班教学是以分层为基础的,家长认为分层教学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没有将所有学生同等对待,从而不支持走班教学。最后是学校资源不足,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改善学校原有的软硬件设施、引进高素质人才,亦没有足够的空间与教师储备开展走班教学。
2.4教师参与选课走班教学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参与走班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需承担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的压力,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选课走班教学的积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高中所采用的教材和课本都是统一的,教师很难做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课堂教学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讲解。[4]25二是在唯分数论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而只注重结果,违背了三维目标中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原则。三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对走班教学的全面理解,不知道如何备课、上课,难以适应走班教学。四是受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即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后是教师压力增大,选课走班教学实施后,教师要分层备课、授课、评价,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压力更大。
2.5学生在选课走班教学中存在投机行为
选课走班教学在本质上是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然而在实际的选课走班教学中,部分学生对选课走班教学态度消极,存在投机应付行为。学生以功利的心态对待选课走班,在选课时挑选容易取得高等级的科目或仅仅为了通过考核而随意选择科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奔走于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接触的同学从同年级扩展到不同年级,离开了行政班,场依存型的同学更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二是选课走班教学后,没有了行政班的凝聚力,管理不到位使学生感到失落,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学生在分层后开始走班,部分学生对分层的认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水平较差的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自信心,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四是课程结构简单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选课选择空间不大,使得学生对选课走班教学持消极观望态度。
3提高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做好宣传引导,使有关主体形成对选课走班教学的正确认知
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有利于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能使学生、教师、家长、公众对选课走班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顺利地开展选课走班教学。首先,为了使学生对选课走班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学校应开展相应的专业介绍讲座,衔接起高中的选课、大学的专业选择、人生的理想,以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5]56学校相关部门也可将相关规定与专业介绍印刷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以便于学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其次,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选课走班教学,学校应全面系统地介绍在选课走班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定期开展研讨会,互相交流,提升教师教学适应力。学校还应明晰奖励机制、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参与选课走班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在学生选课之前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介绍选考科目、学考科目、高校招生制度等,便于家长辅助学生选课并做好生涯规划。
3.2创新教学管理,提高选课走班教学有效性
选课走班教学不同于以往的统一授课,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十分必要。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应实施“三师一体”的管理制度。“三师一体”是指行政班班主任教师、教学班任课教师和学生生涯指导教师三者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管理体制。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学生不走班时,与学生一起制定行政班公约,以增加班级凝聚力,使学生有归属感、安全感。此外,行政班班主任还应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就某一阶段内学生的学习、卫生、生活等做相关总结,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教学班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学习,在闲暇时间应多与学生交流,明晰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并及时解决,任课教师还应组建班干队伍来进行统一管理,其成员最好来自同一行政班,由学生自主管理,这既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生涯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一般情况下,从高一到高三不更换指导教师,教师要定期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问题。[6]37生涯指导教师、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教师应定期开展“碰头会”,对每个学生的近况进行分析,并建立学生档案,针对某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汇总,便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系统地管理。
3.3优化课程结构,增大学生选课空间和热情
为了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选课走班教学,对选课走班教学持积极态度,学校应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以调动学生选课积极性。一是选课走班教学实施后,学生在学习统考科目、选考科目、学考科目之外,学校亦可依据地方特色开设本土化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校可对国家及地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7]121可针对某一单元或某一具体章节,加入地方特色性文化,如将剪纸、皮影、腰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活动融入教学当中。教学班任课教师亦可带领学生去相应景区景点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学生阅历。三是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高校之间的联系,定期邀请学科专家莅临本校对课程开发工作做相应指导,与学校各科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充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四是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科学实践类校本课程,打造本校精品特色课程,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完美融合。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选课走班教学适应力
教师队伍是选课走班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激发教师参与选课走班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适应力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应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开展走班教学。学生选课走班后,要求更多的教师担任教学班教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可从校外聘请优秀教师来本校进行教学工作。其次,选课走班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应做出相应努力,一是聘请各学科专家来学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对各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二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各项优质资源,让本校优秀教师带领新进教师,共同进步。三是与当地其他学校进行联合,开展跨学校教研活动,彼此交流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最后,教师在课余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月定期开展“心连心”主题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敞开心扉地交流,采纳彼此的意见,共同学习、进步,使教师更好地适应走班教学。
3.5加大投入,改善选课走班教学硬件设施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选课走班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优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有效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资源、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教室资源,学校在已有教室的基础上,应投资建设更多的教室,保证每个教学班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学校必须定时更新维修多媒体设备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购买相应科目所需的实验仪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网上选课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是以网上选课系统为基础的,完善选课系统,有助于学生系统直观地了解各科课程,有助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整体把握,有助于建立学生选课档案,有助于“三师”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6改进评价,调动师生参与选课走班教学的积极性
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师生参与选课走班教学的积极性。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考核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也应多元化。对于教师,应当采取全方面、多方位的评价。对于学生,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优化教师评价制度。一是要有多元的评价主体。在评价中要把教师自评、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综合看待各主体对教学班教师的评价。二是要有多元的评价内容。评价中依据三维目标,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努力,不要局限于学生的分数。三是要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多个阶段对教师进行动态评价,使得对教师的评价更公平、公正,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其次,完善学生评价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实施后,对学生评价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旨在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相应教学活动,使得教育教学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教学成果进行的评价,是对已经完成的教学加以价值判断,目的是为做出各种决定或决策提供资料或依据。[8]41将这两种学生评价方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双双.新高考方案下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周彬.指向学生个性成长的高中教育转型———基于上海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4):28-32.
[3]任学宝.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基于杭州师范大学附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4):52-55.
[4]宋衡男.中美分层教学比较研究———基于中美两节高中语文分层课程的个案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4):12-13,25.
[5]冯莹,丁弘正,李佳,王后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选课走班学习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12):54-56.
[6]王博威,吴磊.我们的教改试验——“7选3”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总结[J].浙江教育科学,2016(2):35-37.
[7]项春雷.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学校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119-125.
[8]张洪泉.浅析中学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41,47.
作者:赵丹 李军靠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