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5 09:2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趋势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我国高等民办学校数量有746所,学校数量逐年增长。专任教师31.61万人,比上年增长4662人,专任教师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在校学生人数628.45万人,比上年增长12.25万人,学生人数也在逐年扩充。由于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追其缘由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并不适用,企业想要的人才在市场中找不到,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非常稀缺,出现高级技工荒现象。首先,由于高校扩招致使学生数量不断上涨,人才供给过剩,其次,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没有学习到真正的实践经验,仅是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掌握根本的技能,最终导致毕业生失业现象严重,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对于此类现象要从培养这些人才的机构和学校入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上要重点关注。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最主要的获得渠道就是从教师的讲授而来。一所高校应具备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
2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现状
2.1外部环境的阻碍
首先,很多民办高校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所有的经营都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壮大。高校充分挖掘校内现有人力、物力等资源潜能,尽可能的去扩大招生规模,却为节省开支而少量引进教师,造成师生比例严重不足,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对教师而言,日常讲课占了大部分时间,除此以外还要有大量的备课时间。据统计,在黑龙江省的民办高校中,教师每周基本课时都在12~20课时,每年的课时量在384~640课时,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致使教师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做科研、实践等相关活动。其次,民办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统一的培养体系,更多的是呼吁教师自行去企业中实践,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高校对和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教师培养实习实训基地还没有具体的举措,对一些有意愿去企业实习实践的教师应予以奖励,对教师的培养不应只流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落在实处。
2.2内在动力不足
对高校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职称的评定。但现阶段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样,都是根据科研、课题、教材编写和获奖情况来作为对教师评价的标准。但对教学质量这一部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评定标准,仅是在课时量上有一点限制。这样的现状造成了高校教师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动力,认为即使变成“双师型”教师依然没有任何优势。即使学校为其创造了去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和环境,部分教师依然表现出消极态度,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了现如今高校教师转型困难,内在动力不足。
2.3“双师型”教师人才稀缺
大部分的民办院校建校时间不长,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这部分还是比较薄弱。民办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专任教师。这部分的教师基本是靠吸纳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刚走出校门,并没有实际的社会经验,对知识的把握仅停留在书本上,对理论结合实际的地方也没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二,签约教师。这部分的教师基本是从公办院校当中聘请过来的,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他们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属于社会需要的“双师型”人才。但这部分人才比较稀缺,基本都就职于公办学校,留在民办院校的签约教师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无法创造新的活力,这不利于民办院校今后的发展。第三,外聘教师。这部分的教师基本都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技能水平很高,并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位。但这部分教师没有从教的经验,在理论的讲授上不如专任教师专业。因此,这部分教师作为民办院校的有益补充,在实践实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针对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对策
3.1优化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外部环境
针对教师工作量大这一问题,可适当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淘汰一部分“水课”,打造“金课”,不一味关注课程的数量,更要关注课程的质量,让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课。尽量优化课程设置,把一些和专业相关度低且重复的课程删减掉。这既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实践时间,又提高了办学效率,节约了办学成本。
3.2高校教师要自觉转变观念
要想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观念,首先,高校要营造向“双师型”教师学习的热烈氛围,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终生学习作为自己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其次,高校要积极的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竞赛。通过竞赛能激发教师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的积极性,同时要对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双向奖励,从而带动落后教师不断努力。最后,给予“双师型”教师崇高的地位,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可将其当作典型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全校教师向优秀教师进行学习。
3.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只有不断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全体教师队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应适当的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首先,从薪资待遇上,作为同样职称的两位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薪资待遇应高于普通教师。其次,在先进评比等方面,“双师型”教师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评比标准。最后,在职称评定上,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推荐“双师型”教师。除了对“双师型”教师有这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外,还要对主动去企业中实习实践,并最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工作便利,如减少一部分去企业实习教师的工作量和课时量,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等。只有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才能放手去做,才能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激发斗志,从而不断向“双师型”教师队伍靠拢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王巧霞,史琪.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11):90-91.
[2]段延梅.基于三维三层的应用型民办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3,36(02):53-55.
[3]康艳,赵利军.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120-122.
[4]陈畅东,唐铁山.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6,(04):73-76.
[5]赵冲,冀敏,王宁,等.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展望,2016,26(07):97-99.
[6]张伟.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才智,2016,(20):105-107.
作者:刘爽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