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模式研究

时间:2022-01-17 09:0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模式研究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意见紧急叫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盲目撤并,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要[1]。这代表从2001年开始持续十余年的“撤点并校”运动告一段落,并揭示了“后撤并时代”的开始。2016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部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提出乡村小学五成以上为小规模学校,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成常态[2]。2018年5月2日,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乡村学校布局要保障农村儿童就近入学,为乡村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至此,小规模学校成为“后撤并时代”我国乡村基础教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后撤并时代”农村小规模小学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小规模学校一般指学生规模少于100名的学校[4]。从地理因素上来看,小规模学校多位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从经济社会角度来看,小规模学校所处的偏远地区在社会、文化、政治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地区往往除了一所学校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后撤并时代”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不断完善,但小规模小学仍以一天16所的速度在消失[5],小规模小学及其所在社区也面临着新的困境与机遇。

1.1困境:农村社区的文化缺位与小规模小学的归属缺失

农村小规模小学往往位于落后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恶劣。地区内传统文化设施往往十不存一,即便仍有少数文化设施存留,也大多形同虚设。小规模小学作为社区中少数的文化教育建筑,有着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我国广大乡村特别是中西部乡村仍处于农耕社会,传统农村社会中的文化生活多源于学校[6]。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村庄如果没有学校,这个村庄将从文化层面上消亡。然而,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有小学都存在各种问题,并无生机勃勃的活力,农村小学与社区的关系渐渐疏远,缺少了社区群众的关注,学校成为游离于社区之外的实体独立存在[7]。由于我国农村小学设计仍强调封闭式的管理与自我发展,农村小学与村落文化缺乏良性互动,这使得学校的归属感进一步缺失。社区与学校关联性越弱,小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归属感越匮乏,这样的设计模式,不仅会阻碍学校教育的进步,也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无益。

1.2机遇:农村小规模小学的复合活化

针对小规模小学的归属缺失与乡村社区的文化缺位,2018年8月10日,中国网教育频道名人堂节目中提出:“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功能进行拓展。将学校闲置的教学仪器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同时在假期向社区开放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把农村小规模学校打造成农村社区的学习中心”[8]。针对此,本文对哈尔滨某农村小规模小学周边居民进行田野访谈及问卷调研,发现学校周边的村民对学校资源与社区共享有较强的意愿,而调研中也发现小学管理者及教师对于在某些非教学时段将某些设施与社区共享这一意见持开放支持的态度。故农村小规模小学的复合化设计具有其可行性。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资本进村驱动乡村营建成为必然[9],将小规模小学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化设计,首先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在经济条件紧缺情况下,合并社区内功能相近的基础设施,可以综合利用内部空间功能,避免空间浪费。其次小规模小学与公共设施的组合,可以整合社区内部的资源,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探索发现178|2019|01通过集约化的手段促进小学的文化氛围,同时推动社区的自我援助,加强社区与小学间的联系,有助于重建小学的归属感。

2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模式的提出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仍将处于资源相对短缺的状态。在当代农村文化气氛不断消减的状态下,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设计旨在将乡村相关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以此来减少农村小学与乡村社区的割裂感,同时增强社区的文化氛围,激发小学与社区的活力,以此来解决小规模小学面临的资源闲置问题和农村公共设施缺乏问题。

2.1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小学的关联性解析

小学与设施之间的部分功能类型相似,或是功能属性相同说明两者可建立联系,这是校村设施复合的基础。对小学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估,并从中选择与小学关联度高,且复合后空间布局合理的设施才能进行复合化设计。功能复合化建筑不仅仅是多种建筑功能的简单叠加,功能之间的激发互动才是促进整体效益的关键要素[10]。在小学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功能复合化设计时,既要保证学校功能与其他设施功能在运作上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也考虑到其功能间的兼容性与相互作用。依据功能之间的亲密度,绘制出各公共设施之间的兼容性表格,如表1。如上图所示,将农村小学与以上可兼容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得到的复合型小学建筑,若能使其功能上进行良性互动,便能得到更高的整体效益。在复合化设计中,将各设施功能进行简化重组,创造积极的活动氛围,促使复合建筑中各设施功能的激发互动,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空间活力。

2.2农村小规模学校功能特点梳理

欲将小学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复合设计,首先对小规模小学的功能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使用特点与开放性(图1)。小学校园大部分活动有定时定点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里特定的位置集中发生特定的活动。小学的教学、办公和儿童活动集中发生在工作日的白天,工作日的傍晚和非工作日时校舍会一直闲置。同时,小学的寒暑假恰好与大部分农村农闲的时候相合。故如教室、图书室、场馆设施等空间及设施均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在假期及工作日的晚上向社区开放,不仅有利于保证空间的全时段利用,也可以给乡村带来文化活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智能设施的管理,村民和组织可以在线查询并预约小学场馆设施,保持校园空间的持续性活力。活动与服务单元如储藏室、厕所、厨房餐厅等空间,均可在各个设施中共享。如此,相较于独立设施而言,复合型小学在体量上不会增大,但产生的效益上却可以大于各公共设施独立效益之和。2.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小学的复合类型分析分析小学功能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属性和活动激发的可能,并对其分类。如表2所示。可将与农村服务设施相互关联的小规模小学分为以下三种建筑模式: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和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顾名思义是指公共服务设施与小学共享文化资源,如校舍、活动场地和馆藏等,通过不同人群对空间的不同使用方式激发校园空间的活力,同时通过对开放公共资源的方法避免了资源浪费。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主要是将小学活动场地与场馆开放为社区集体活动的场地,包括开展兴趣活动,如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组织性活动,通过村民与师生的共同参与,丰富小学的活动类型与村民的农闲生活,同时增加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小学归属感。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主要提倡老年村民与师生互相提供服务,包括照顾儿童、看护老人、共同学习、医疗共享等以服务为导向的互动活动。

3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模式的内涵

本章对上文提出的三种农村小学复合化建筑模式——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和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的内涵依次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其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

3.1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建筑模式

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目的是将社区内文教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当代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现状,可将农村小学、农民技术学校、农村文化站和乡村图书馆等多个文化设施结合为一体,形成一体化、多功能的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通过小规模小学与农村文化与教育相关设施合并建设,可以补全偏远农村地区相关功能设施的缺失。以小规模小学为核心统筹集中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职业教育设施和相关文化资源,实现相关文教活动的整合,充分提高了小学各项资源设备的利用效率,有效避免了校舍空间的闲置浪费,同时为社区提供了更多元、更开放的学习资源。

3.1.1功能构成

本类型小规模小学作为社区的学习中心,整合并共享村落的教育资源与部分文化资源。首先对现有规范中的农村文化学习设施如农民技术学校、农村文化站与乡村图书馆的功能构成进行分析,列出它们在使用功能上可以合用的可能性及复合化方式(表3)。根据上文的分析,提出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的功能构成,分为四个部分:教学空间单元、合用文娱空间、户外活动空间和辅助空间(图2-a)。教学空间单元包括儿童教学单元和成人教学单元,由于儿童与成人的体型不同,且现代儿童教育理念要求儿童教学空间转向家庭式教学,故成人学习空间与儿童学习空间有较大区别,宜分开布置。但多功能室、图书室等教学空间仍可以合用,只需注意教具尺度利于调节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尺寸即可。合用文娱空间与户外活动空间可分时段供给不同人群,也可分时向社区开放使用权限。辅助空间可供学生与村民共用。

3.1.2空间布局

资源共享型小学的空间布局可采取垂直分层或水平分隔的空间布局模式。(图2-b)独立教学空间可并置于上层或内部;复合室内空间位于下层或相对较外层的位置;合用教学单元主要供学生(成年学生与未成年学生)分时段使用;而合用文娱空间在建筑最外层,可以在空闲时提供给社区居民;户外的场地尽量面向社区开放。孟加拉现代教育和培训学校就是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的一个例子。该校位于孟加拉国乡村,是一个综合学校,旨在通过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帮助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学校有3个开放性教室,每个教室内有两个有机的洞穴空间,教室开放的形态不仅可以支持不同年龄儿童的个性化课程,也向社区提供冥想、舞蹈等空间,在不同时段供给学生与村民使用。可供学生与村民交流的贸易相关研讨空间毗邻教室,独立至于教室北向,方便人流出入,不影响教学活动。另有二层活动空间,可以为不同教学或交流活动提供场地,必要时还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灵活分隔成两个教室(图3)。

3.2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空间模式

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偏重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的共享,将小学与农村公共设施的功能按开放性划分层级,并逐级面对社区开放,形成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将文化活动所需的教育学习空间与小学学习空间进行分时段复合使用,将交往集会活动的空间与小学的集体活动场地及空间复合使用,使社区民众与小学生在同一空间形成互动,小学生可以参与更多的社区集体文化活动,而社区居民也可以在共同使用空间时感受儿童的蓬勃朝气,从而促进社区与学校的相互渗透。

3.2.1功能构成

本类型小规模小学作为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强调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的共享。同样对现有规范中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居民健身场馆和露天剧场的功能构成进行分析,列出它们在使用功能上可以合用的可能性及复合化方式,如表4。根据上文的分析,提出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的功能构成,分为四个部分:教学空间单元、室内活动空间、户外活动空间和辅助空间(图4-a)。小学教学空间独立设置;根据社区活动需要分类设置室内活动空间并对社区开放;辅助空间为学生与村民共用;户外活动空间可在空闲时候供给社区村民使用。

3.2.2空间布局

本类型小学的空间布局可以采取水平分隔的空间布局模式。独立教学空间单元位于内侧,复合室内空间等临街置于外侧,这样社区人群可以在不进入教学空间的情况下使用开放的设施及空间,有效减少不同使用人群相互间的干扰(图4-b)。摩泰小学位于广东省贫穷偏远的村庄秦木村,学校跟农场有机地结合,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同时为社区提供化肥。学校对社区开放,社区村民可以利用任何户外活动区域。建筑屋顶与地面相接的大阶梯形态模拟地区自然特色梯田,阶梯下教室包含了小学教室、办公、图书室等功能;阶梯与地面形成的半室外空间可供各种休闲活动——如儿童的课间活动及社区人群弈棋等;梯田阶梯与操场的结合可以举行运动会、观影、展览、演艺等活动,为学校与社区的文体活动都提供了良好支持。小学空间功能根据功能的开放层级层层递进排布,秩序井然,充分发掘了小学与社区图7:羌苑,袁逸倩,王家兰.国外老年建筑设计.中国建互动的可能性(图5)。摩泰小学是一个共享互动筑工业出版社,1999.的小学,它充分拓展小学的活动、场地,发掘当地使用者,建立社区循环网络[11]。

3.3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建筑模式

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强调代际间互相帮助与服务,此类型小学更像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在空心化日渐严重的乡村,将老人养老建筑与儿童教育建筑及相关医疗等服务设施合并建设,同时段分地点或同地点分时段使用某些空间,对两代人的身心健康都有促进作用。老人可以满足儿童的自我展示及表达需求,以足够的耐心陪伴儿童的学习和玩耍;儿童也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给老人带去朝气与欢乐。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带来复合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促进老幼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3.1功能构成

本类型小规模小学作为社区文教服务中心,满足社区老幼群体的情感需求。对现有规范中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农村卫生所的功能构成进行分析,列出它们在使用功能上可以合用的可能性及复合化方式,如表5。根据上文的分析,将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的功能构成分为五个部分:独立教学单元、独立养老单元、互助活动单元、综合服务单元和辅助空间(图6-a)。老人与儿童可以同享后勤、医疗服务,也可以共享多动能室等文娱空间,增进彼此间交流的机会。

3.3.2空间布局

本类型小学可以用混合开放式布局的方式展开,需独立的功能单元可以以单体形式出现,但整体相互围合形成集群。这样各个建筑间共享辅助及服务空间,但各自有出入口及使用功能,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但仍可以共享服务(图6-b)。日本野并日间服务中心和保育院位于名古屋,由一个日间照料中心和保育院并建,同时与相邻的医院建立联系。日间服务中心与保育院共用厨房等辅助空间,四栋建筑由外廊链接,行成内庭孩子们可在此玩耍活动,老人们也可以在此散步等[12]。孩子们可以到日间服务中心访问,与老人交流。保育院与日间照料中心各有各自的出入口,基本功能互不干扰,但活动交流却可互补。虽然本案例不位于农村地区,但对于农村同样有借鉴意义(图7)。

4结语

后撤并时代,农村小规模小学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底层,但也是保证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一环,在文化传承上它对当地的农村社区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小规模小学的现状,提出区域资源共享型小学、公共活动互补型小学和养老代际互助型小学这三种农村小规模小学复合化模式,以应对农村小学的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三种复合化模式提出相应的功能构成、空间布局,为以后的农村小规模小学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R].国务院办公厅,2012.

[2]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R].国务院办公厅,2018.

[4]刘胡权.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王丽伟.一天16所村小消失,谁会在意农村孩子的未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8-5-29.

[6]中国网教育频道.名人堂|乡村学校日渐消失,这些孩子成了社会底层最需要帮助的人.2018-8-10.

作者:李可可 陈剑飞 宋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