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消极空间微更新探讨

时间:2022-01-17 09:0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城市消极空间微更新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消极空间微更新探讨

1城市消极空间

1.1城市消极空间

在城市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经历了城市大规模扩张、大拆大建、人口膨胀后,旧城区越来越难以满足居民的生活。由钢筋混凝土搭建的钢铁森林里存在大量散漫、成片的无组织空间,这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对市民的出行、安全,也造成空间的大量威胁。城市消极空间是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遗留的产物,造成了城市空间极大浪费,阻碍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发现和认识消极空间的负面作用,并探寻一系列消极空间积极化手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2城市消极空间存在的问题

(1)功能不全,缺乏活力作为城市内向、散漫的空间,消极空间通常没有完善的功能分区,场地活动单一,并且缺乏各类基础设施,无法吸引人群停留和活动,故而缺乏场地活力。(2)空间散漫,可达性差消极空间的有零散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老旧城区,面积小,却往往存在连接或节点作用。由于消极空间和外部空间连续性差,沟通不畅,所以导致这些场地周边环境恶劣、可达性差。(3)浪费城市空间“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但是消极空间的存在不仅占用了城市大量空间,还严重阻碍了场地价值的发挥,是对城市用地的极大浪费。(4)“藏污纳垢”,安全隐患严重作为管理盲区,城市消极空间长期得不到合理维护与管理,时常出现卫生条件差、设施破旧、居住环境拥挤等现象,也使得这些地方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用火用电安全等。

1.3公共空间与大众行为需求的关系

空间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空间是行为活动的载体,有人的行为才有意义,人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特定空间中。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大需求都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体现,而承载它们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消极空间的改造中应该满足使用者各层次的行为需求。

1.4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2)提升空间品质,促成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交往和公众活动;(4)城市文化的承载和传播。

1.5城市消极空间更新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协调好城市公共空间和街道内部空间的关系,保持城市整体特色。(2)以人为本原则。将大众行为、心理需求放在首位,改善公共要素,保障和提高人居环境。(3)效益协调性原则。协调好地区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实现效益最大化。(4)保护与发展并行原则。在更新发展过程中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2上海南码头路1316弄案例分析

2.1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南码头路1316弄,道路东西走向,由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和各居民小区组成。该街道是弄堂是学校和居民进出的主要通道,所以大众行为模式种类多样,如接送学生、邻里攀谈等。

2.2当地人群行为分析

根据网络资料和设计师做的调查问卷,对当地人群行为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行为时间周一至周五,学校上学时段7:30~8:30,13:30~14:30,放学时段11:30~12:30,16:00~17:00为活动高峰期,平时晚饭后也是场地活动较多的时间。(2)主要行为地点学校门口、居民楼下。(3)活动内容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候、交流。(4)行为方式一类是公共性的、社会性的活动,外向而相互关联,主要为老人、家长接送孩子,居民晨跑或散步;另一类是私密性的、内向的活动,如朋友、邻里间的交谈。

2.3消极空间在场地中的表现

(1)道路步行体验差:1316弄街道宽约7.5m,属于居住区级道路,人车混行。由于社区无足够停车位,街道一侧约2.5m便成为停车带,也使人行道更为狭窄。尤其高峰时段不仅缺乏舒适的步行体验,还存在安全隐患。(2)空间浪费: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靠近道路的部分为绿化带,面积较大,最宽处可达9m,但离主教学楼远,一般无人靠近。绿化带植物长势一般,以乔木为主,上层树冠面貌较好,林下杂乱,人难以进入也无法停留,造成了空间浪费,使场地无法发挥最大价值。(3)缺乏配套设施学校门口的街道和节点基本没有可停留休息的配套设施,使得接送孩子的老人、家长、行人等无处停留,使场地缺少人文关怀。(4)安全隐患街道常常人车混行,且人行道路狭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由于街道拥挤混乱,也容易滋生犯罪,使居民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如图1)。

2.4基地消极空间再塑潜力

南码头路1316弄以实验小学为依托,是学校和街道的交接区域应该是发挥场地功能、富有活力的区域,因此有极大的改造潜力和利用价值。

2.5方案分析

2.5.1退让

改造方案最亮眼的地方在于退墙造园,退让消极空间,创造积极空间。经过多方商议,设计将小学靠近街道的围墙向学校内部退让,让一部分原本杂乱的绿化带与狭窄的人行道相结合,创造出近300m2的步行花园;另一部分绿化带保留,形成校园与街道的屏障。经过围墙的退让改造,原本拥挤的街道和杂乱的绿化带都有了更加合理、明确的空间围合,并且场地功能也更加高效、人性化。

2.5.2分流

为了缓解高峰时期街道的交通压力,设计根据学生主要流向,将学校原有的大门改为人行出入口;车辆入口移至门卫西侧,使车辆进入停车场距离更近更加方便,也可以避开大量人群,做到了人车分流(如图2)。

2.5.3休息

为了完善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将原有的隔离石墩改为座椅。座椅设计与植物相结合,经过反复验证与推敲,座椅对植物的围合保留了足够的植物生长空间,也避免了占用太多人行道路。座椅造型也迎合了小学生的活泼特性,使场地增添了更多趣味。

2.5.4指示

由于校园围墙长度较长,设计根据功能性将围墙分为三段进行改造:第一段位于道路转角处,有指示引导作用,所以作为学校的引导墙。墙体设计为45°,方便学生、家长识别学校地址,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也使道路转角处的视线更为通透、开阔;第二段长约25m,与街道相连,是展示场地性格、体现场地文化的重要展示面,也是场所情感寄托的部分。通过前期观察,发现上小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偏小,大多需要家长接送,家长在将孩子送入校园后习惯在门口多张望一会儿或是与熟人攀谈,放学时也会提前在校门口等候。基于家长对学龄儿童的情感需求,设计选取足够安全的玻璃作为围墙材料,全透明的玻璃不仅可以让围墙外的家长和围墙内的孩子沟通起来,还可以增加场地的视觉开阔度;第三段为学校门口的校名墙,设计简洁大方,展示了学校活泼又严肃的气氛。并且本段墙体向学校内部后退了8m,在墙体前形成了一个小广场,有利于疏散人群并缓解交通压力。

2.5.5生态

方案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场地大部分植物,如香樟、樱花、广玉兰、朴树等,这些植物大多具有降尘降噪、抗有害气体等良好的生态价值,同时也属于芳香植物,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同时,设计将沿围墙1m宽的部分作为种植园,学生、家长、居民都可以种植自己的植物,成为父(母)子间、邻里间良性的互动平台,也是街道绿化的重要部分。结论本文结合上海实验小学入口改造案例,从消极空间更新结合公共行为需求的角度对消极空间再塑总结出应对策略,希望为城市更新提出一种可能的选择途径。(1)了解场地背景环境,明确理念和定位:消极空间的重塑应该在了解消极空间产生的原因和现状基础上,充分考虑场地周边状况和人群需求,确立明确的主题和定位,根据特定的构想赋予场地独特的设计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功能、景观的积极化重塑。(2)突出场地特色,调整功能空间:消极空间的重塑应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要素,因地制宜;能在改造中消除消极性空间,尽可能多地为积极空间整理出面积,使空间安排的合理高效。(3)体现人性化设计:消极空间的重塑应具有全民参与性、全民可达性、服务性、安全性,并注重人的行为尺度和心理需求,改造后的空间应满足不同人群的行为偏好,尤其注重老人、儿童、残疾人士的需求。(4)功能和景观相融合:消极空间的重塑应着重打造适应人行为需求的功能空间和景观环境,使景观与活动空间更好地结合,能为人群提供合理、舒适、安全的公共空间,使人们对场地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依赖感。(5)设施完善:场地设施包括公共交通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公共活动系统等,这些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特定人群的使用尺度、自身的吸引力、舒适的体验感等,让公众有完善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1]张萍萍.消极空间的积极应对——浅谈园林消极空间[J].中国房地产业,2012(7):464.

[2]秦凯,汪海鸥.校园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研究[J].经营者,2014(9):156-156.

[3]崔婧琦.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城市消极空间重塑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4]宋伟轩,朱喜钢.中国封闭社区——社会分异的消极空间响应[J].规划师,2009,25(11):82-86.

[5]刘晓惠,张越.城市消极空间的活力再造[J].城市建筑,2011(3):119-121.

[6]刘泉,梁江.消极空间的积极应对——长春市某街巷的环境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7,23(5):79-81.

[7]李莉,靳红梅.外部空间再认识——读芦原义信论著之后[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11):21-23.

作者:张炜 谢松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