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09:0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物理学史微课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它除对我们所处的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揭示,还因为其在自然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前辈对于自然科学———物理学的探索而贡献自己的生命以及宝贵的时间,在探索过程中整理出一套独特的思考方法,对于自然规律探索中的论证,比如在高中物理实践与教学过程中所提及的实验与观察、联想与推断、探测与试探、分析与综合等一系列的探索方式.只有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通过探索来发现科学的故事与实例,才能使得学生通过直观模式来获取这些研究成果.将物理学史的情节加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物理理论知识与此理论知识来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时间刻度来实现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分析,实现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与记忆,通过物理学史的深入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微观上每个细节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和探索方式.物理学史中包含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这些事迹不仅体现他们传奇的一生,而且使他们的科研成果享誉世界.这些事迹将激励学生勇于探讨物理现象和规律,物理学史中那些感人事迹体现了物理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和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是我们物理理论教学所无法体会到的,这就是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在.从狭义上分析,“微课”是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视频.从广义上讲,微课应该是迷你课程,应该是一种学习的资源.除了小视频,它还包含一系列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材料.从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微课”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媒体演示形式的角度来看,微课的目标是获得技能的提高或者更好地阐述一个知识点.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微课”可以更好地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获得满足,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整合来看,“微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微课主要响应快速发展的学习要求,为自学提供方便的学习操作模式.因此“微课”是当前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微课如何运用到高中物理学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
2高中物理学史微课的应用
微课的核心是一种课程,拥有课程的基本功能.物理学史的教学中使用微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发现问题时立即提供指导.本文重点研究了高中物理学史微课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微课如何应用在高中物理学史教学中.
2.1高中物理学史微课的规律类教学应用
库仑定律是指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具有相互作用力的一种规律.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通过做实验得出结论,真空中两个处于静止状态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正比于电荷量的乘积,并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处于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同号电荷是相互排斥的,而异号电荷是相互吸引的.库仑定律的发现是物理学史中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微课进行高中物理学史“库仑定律”发现过程的教学.
2.2高中物理学史微课的科学家故事教学应用
回顾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消除当前物理知识神秘感,缩小科学家和学生之间在学术上遥远的距离,理解物理科学家伟大的一面,也认识到他们人性化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拥有更多克服难题的信心.
3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改革开辟了新的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微课资源,对提高高中物理课的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微课的广泛使用使得在高中以黑板为基础的传统物理教学方法,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学习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而且促进教师和学习对象的交流,转变了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师生之间的沟通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物理教学的基本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是每个物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比如发展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来学习,基于研究的学习等.然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添加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些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学生可以理解物理学进化的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观,激发学生享受科学,寻求真理,寻找创新思维方式,为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认真总结物理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的重视发展也非常有用.而通过微课和高中物理学史学习的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更是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塔娜.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西部素质教育,2016,2(03):111
2胡闪闪.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32
作者:赵顺法 单位:玉环市玉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