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业发展及资源开发

时间:2022-03-15 09:1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体育旅游业发展及资源开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旅游业发展及资源开发

因国内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时间不长,目前对体育旅游还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亲自参与体育运动,亲身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既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又参与体育健身的旅游活动类型。滨海体育旅游以其活动主题的自选性与参与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娱乐性与刺激性,活动效用的综合性逐渐成为体育旅游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1发展滨海体育旅游业的实践价值讨论

1.1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目前许多国家都致力于打造享誉世界的滨海旅游区,如美国加州的黄金海岸、法国的蔚蓝海岸景观路、新加坡的圣淘沙滨海旅游区、澳大利亚的大洋路旅游带等。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战略要求下,滨海体育旅游已成为海洋经济规划中的一个重点。利用区域海洋资源与特色文化打造别具一格的滨海体育旅游是培育民族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所在。[1]在现代经济不断转型的背景下,海洋资源的开发应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在进行渔业、运输、矿产等常规领域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发海洋体育旅游,这对拓展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丰富第三产业的发展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1.2完善现有体育产业结构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开发潜力巨大。滨海城市旅游的迅猛发展趋势,为滨海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阶段海洋体育旅游和特色亲水运动项目开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不断丰富,参与滨海体育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也随之加深,更加关注滨海体育旅游的质量与参与性。这样一来,滨海体育旅游项目需求日渐提升,专业人才需求量与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故大力发展滨海体育旅游、科学合理的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培育专业化人才,有利于滨海旅游业、服务业、体育业的集群化发展,并使当前体育产业结构日臻完善。

1.3优化体育专业人才体系

深入研究滨海体育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滨海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高校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海洋资源分布结构、海洋体育旅游开发潜力、海洋体育旅游的需求度、海洋体育旅游人才供需现状等,改革现有体育、旅游院系或专业的教学体系,大力推广模块化教学,建立海洋体育旅游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着力培养兼具滨海体育项目运动技能、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的专业化人才。既解决了滨海体育旅游项目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局,又大大增加了就业岗位,不仅能保障为滨海体育旅游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还通过滨海生态资源与人文社会资源的融合,探索出高校体育专业、旅游专业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2发展滨海体育旅游业的可行性战略思考

2.1完善管理体系

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是一项需要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合作的工作,滨海体育旅游管理也需要进行全新的探索。完善滨海体育旅游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建立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工作小组,良好衔接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工作,解决一些重大的跨专业的实践问题。其次应建立管理机制,营造规范化的体育旅游环境,积极拓展体育行业与旅游行业的合作监管,共同协调管理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步入持续发展的轨道,迫切需要管理的创新,破除传统产业管理的“唯产值论”,科学、合理、有规律地发展滨海体育旅游,在管理体制上克服“条块分裂、各自为政”的问题,消除地方主义发展观,基于“大发展、大联合”的战略进行集约化管理,加强区域联动管理,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打造区域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使滨海体育旅游焕发出更多的生命力。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经济性、刺激性,符合旅游者尤其是年轻人追求创新、追求娱乐的心理,对丰富旅游结构、推广“新近自然”旅游理念、提升旅游市场份额意义重大。然而一些滨海体育项目具有高危险性,如攀岩、潜水、帆船、冲浪、皮划艇、摩托艇等,这些项目对参与者的运动技能要求较高,易发生安全事故。[2]故滨海体育旅游管理应以安全为第一要则,加强政府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人民人身与财产安全为前提,必要时进行行政管理干预保障滨海体育旅游的安全。

2.2强化区域特色

现代滨海旅游开发进程中,追风赶潮现象屡见不鲜,似乎成为全世界的共性。其实在未来旅游发展中,标准型、统一化的开发模式是没有吸引力和创造力的。而那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独创性的旅游景点将在产业竞争中拥有主动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个性的就越有生命。这句话对于滨海体育旅游的发展也同样适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财富也是瑰宝,是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驱力。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也要以区域特色作为灵魂和支柱,在推广海洋体育旅游的同时也展示当地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让国内外更多的旅游者领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3创新宣传模式

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刚刚兴起,客源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分支,国内游客是滨海体育旅游业兴衰的决定因素也是目标市场。想要使更多的人认可并参与到滨海体育旅游项目之中,首先需要培育参与滨海体育旅游的大众化意识与休闲生活观。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工作是加大宣传。第一,可以将滨海体育项目作为全民建设计划的一部分引入沿海城市的社区工作中,积极宣传和鼓励开展滨海体育活动,通过在滨海旅游区举办综合体育运动会、体育赛事等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旅游形式。第二,在滨海城市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融入滨海体育项目,如设置游泳课程、帆板课程、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橄榄球、海上救生等模块,使体育教育与海洋特色相结合。第三,与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相联合,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微信和微博等媒体优势,开辟与滨海体育旅游主题相关的赏析专题进行宣传。借助手机媒体的巨大影响,以微信公众号方式进行运营,使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滨海体育项目。第四,通过高水平的经济比赛尤其是国际级的精品赛事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推动滨海城市体育赛事游和休闲体育度假游的发展。第五,借助影视作品进行宣传。现阶段影视作品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及娱乐的重要部分,并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链条。很多地方的景点因某部电影或某部电视剧而一夜爆红已屡见不鲜。如《泰囧》的拍摄使更多人认识了清迈,泰国游从此红极一时。《非诚勿扰》系列电影在西溪和亚龙湾森林公园取景,这两处景观也成为当地旅游“打卡”景点。《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每一期的拍摄地都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让陕西饮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一部《武侠》带火了云南的腾冲,一部《后会无期》带火了东极岛,一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带火了稻城。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故发展滨海体育旅游可借助影视作品的力量,在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中,将有特色的滨海体育项目融入其中,起到宣传作用。

2.4培养专业人才

滨海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专业化的人才极为缺乏。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滨海体育旅游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参与到运作与管理之中,在为旅游者提供专业指导的同时保证游客的安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目前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人才供需情况极为不平衡,需要一大批从事体育旅游产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项目开发、管理、运动技术指导、安全保证等环节。[3]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教育系统首先应设置滨海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模块,基础教育阶段则应重视滨海体育项目技能的培养。完善滨海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探索

3.1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概述

滨海体育旅游的发展有赖于沿海城市的体育旅游资源。我国沿海城市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温度带,兼具阳光、海水、沙滩、空气、绿植等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初步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滨海景点在1500处以上,众多滨海景点中有25处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超过130处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滨海景点中包括7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滨海城市中有16个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2030年,我国力争使各类滨海旅游景点基本开发出来,争取实现滨海旅游景点的交通现代化、通信现代化、服务现代化。[4]目前在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中,绵长的海岸线与众多风景优美的海岛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滨海旅游区,在产业规模、接待水平、创汇能力等方面我国正逐步朝着世界滨海旅游业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

3.2合理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建议

3.2.1以生态为主导,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

滨海体育旅游的产品设计及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滨海体育旅游的长足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针对其中的不足,采用具体而又实际的对策。在深度挖掘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海洋体育旅游产品的同时,需以生态文化为指导,打造生态化的滨海体育旅游区。因滨海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在开发滨海体育项目时一旦产生建设性破坏或环境污染,将很难修复。[5]故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建立并完善海洋体育旅游项目的环评机制与体系。根据各个区域滨海资源特点、基于“生态、低碳”的原则,在保护海域动植物和海洋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并加大以休憩娱乐、健康保健为主的海洋体育旅游项目。

3.2.2与区域特色相结合,打造滨海体育旅游品牌

我国的海洋资源不仅包括美丽绵长的海岸线,还有众多岛屿、特色沙滩、湿地资源,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举世闻名的风俗节庆文化,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完全可以与之相结合,设计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开发海洋民俗体育旅游、船上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组织沙滩竞技活动、龙舟赛、撒网节、海岛马拉松、海岛骑行、海岛露营、海岛徒步等。与此同时,打造岸上体育旅游产品,如沙滩拔河、攀援绳索等。

3.2.3发展多维度的滨海体育旅游项目

滨海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在建设滨海体育旅游生态区的同时,可以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开展海钓项目,如海鲈鱼、虎头鱼等均适合开展海钓。[6]一些有条件的海岛可以向更深层次挖掘海钓运动,如鼓励渔民为海钓游客提供服务、为海钓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组织游客驾船至近海渔场垂钓等,不仅增加了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丰富性与吸引力,还促进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提升。未来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形成天空、海岛、滩涂、海水等多维的休闲体育项目群。发展海岛热气球观光、滑翔伞、蹦极、悬崖跳水等新兴体育项目。不断丰富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形式:一方面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游客较多的旅游旺季,还能起到分流游客、保障安全、提升效益的多重作用。

4结论

当前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世界著名滨海旅游景区相较而言,软硬件配套方面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成体系、不成规模,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缺乏过硬的龙头品牌,并且缺少独特的区域人文特色等是今后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滨海体育旅游中占重要地位的体育产品开发较少,使旅游者在参与性的体育游娱项目中缺乏选择性。故未来滨海体育旅游发展和资源开发方面应以活动主题的自选性和参与性、活动内容的刺激性和娱乐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及活动效用的综合性为基石,不断开发更加吸引旅游者的滨海体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滨海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井玲.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48-54.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100.

[3]鲍明晓,赵承磊,饶远.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6):4-9.

[4]李建刚,王新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5):8-14.

[5]邓凤莲.中国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量表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58-63.

[6]廖春海.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走向[J].体育学刊,2011(1):53-56.

[作者简介]熊坚(1969—),男,湖南岳阳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