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8:5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8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点推动“五个振兴”,其中包括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乡村大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承担着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还需要承担全方位服务“三农”的新使命。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文化是灵魂,这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文化育人中更突出“农”字特色成为培育特色农业人才的重要路径。那么农业教育该如何发挥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又该如何先行,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1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内涵解析
高校特色文化是指源于高校各自特点与优势,经过凝炼与实践形成相互交融与影响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文精神等要素,是独具影响力与感召力的本校文化资源。文化凝聚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引领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1]。高校中的文化育人无处不在,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是指建立在农业特色和职业特色基础上,经过长期沉淀、积聚、发展形成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个性化校园文化,肩负着农业精神传承、农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育、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使命,涵养和培育以“农”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传袭和继承优良的校风传统,展现未来农业人的勤朴实干、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2农业类高职院校厚植特色文化原因分析
2.1理论支撑
2.1.1基于文化价值理论
从高校育人角度来看,文化价值即高校通过文化教育发挥文化人功能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要,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效益关系,它不仅能影响教育的知、情、信、意、行,激发其精神动力,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造就大批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也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化精神动力为物质力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2]。文化兼具精神导向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因此传承文化既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其价值追求。农业类高职院校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培育优秀的专业人才,必须厚植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2.1.2基于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理论
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即在对人才进行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行业、地域文化等优势,培养出区别于其他人才的特色人才,最终使被培养者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战略[3]。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要求农业类高职院校利用其自身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并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及所处地域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活动,为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特色人才而服务。
2.2现实背景
2.2.1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挑战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互联网+、工业4.0等战略的提出,智力型、创新型技能成为完成岗位职能的重要手段。党的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挑战即是机遇,农业职业教育要直面挑战,同时必须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政策变化带来的巨大机遇,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2.2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指出,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重要贡献和基本责任;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4]。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等培育重大缺失的问题。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精神等要素正成为大国工匠与职业人的发展内因,这就为高职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2.3农业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2.3.1文化育人虚化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用无形的大学文化来引领人才培养,比有形的制度更深刻有力。目前不少高校还未认识到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相脱节,许多高校还未将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和人才教育培养方案,且缺少考核评价等。
2.3.2文化育人泛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但文化育人的实践者还存在理解、领悟不完全到位,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文化育人,用政治文化覆盖校园文化、专业特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现象,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
2.3.3文化育人弱化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基本的构建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环境等限制,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有效的文化育人体系,在文化育人中普遍存在组织机构保障不力,措施不到位,缺乏足够的文化教育师资、文化实践基地等问题。
3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思考
农业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服务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性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学校的育人工作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突出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渗透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此外,农业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满足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深层次要求。因此,农业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更要解决好特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找准重点、突出特色。
3.1如何解决农业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3.1.1厘清特色文化育人工作思路
以文化立校,用特色育人是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农业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领悟特色文化育人的内涵,在理念和思路上不断创新,提出全局性的工作设想,使文化育人工作的脉络更加清晰,农业特色更加突出,进而使特色校园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显成效于无形。
3.1.2完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文化育人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体系才能系统推进。农业类高职院校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育人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以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组织有序、保障有力、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进而凝练和完善具有农业特色、院校个性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3.1.3特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与未来社会所
需要的是具有良好道德素养、职业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农业类高职院校必须将特色校园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生态文化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构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格局。
3.2如何突出农业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
3.2.1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崇农情怀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核包括学校历史和被共同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对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浸润作用,是学校整体风貌和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发展特色文化,必须弘扬勤朴校风、恪守严谨教风、培育优良学风,并将凝练积淀形成的大学精神融入到学校及师生的精神血脉中,把农业传统、农业精神、崇农情怀纳入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中,使其成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凝聚人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师生上下的共同价值取向,构建广大师生认可的精神家园。
3.2.2环境文化建设要突出农业特色
校园环境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态,可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传达和展现大学文化并体现办学理念。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农业及相关领域行业培育和输送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任务,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在楼宇、景观、道路的设计和命名中突出农业特色、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同时要设计制作一批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和农业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绿色和谐、优美舒适、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2.3专业文化建设要牢记事农使命
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专业文化不仅能够打造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而且能增强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促进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5]。农业类职业院校要将崇农意识融入“专业文化进课程、专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基地”的载体建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实施专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专业软实力的同时,提醒专业教师和学生牢记事农使命。
3.2.4行为文化建设要彰显农心本色校园行为文化体现
在创造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凸显。农业类高职院校要从学校特色和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聚合文化力量,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分类整合,凝练并构建具有农业及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意引入农业农耕元素,引导学生“修技修身修心、立责立志立品”,以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浸润和影响学生。
4特色文化育人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农)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将学院特色文化建设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崇农、事农的情怀和本领,帮助学生树立振兴农业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想追求,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特色文化育人之路。
4.1苏农特色文化凝萃
作为一所立校110余年的农业职业院校,苏农始终秉承创始人何刚德“汲汲以兴学劝农为事”的理念,汲取吴文化和苏州园林之精华,传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践行“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苏农精神,形成了以校史文化为基石、以大学精神为核心、以苏州地域文化和江南农耕文化为依托、以专业文化为支撑的“勤勉崇农”苏农特色文化,培养了一代代“崇农—尚文—乐耕”的新农人。
4.2“三个相融”苏农特色文化育人模式
苏农从校、院2个层级架设起特色文化育人机构,构建“三个相融”特色文化育人模式。以学院素质教育中心为平台,组织挖掘文化育人资源,统筹协调文化育人,同时指导二级学院成立独具专业特色的研究所和实践基地,构建了素质教育中心统筹安排、其他职能部门协同共管的“二元”管理体系。学校推进特色文化与教学、实践、社会融合的“三个相融”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苏农特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培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特色人才。
4.2.1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与教学相融
苏农把课堂教学作为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将文化育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融入校史文化、吴地文化、农耕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课程模块。(1)在师生入职入学教育中融入百十年校史文化,通过校友论坛讲座、校史知识竞赛、校史知识读本等丰富多彩的校史校情教育形式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和课程设置中突出吴文化元素,以吴地特有的典雅精巧的风格和吴文化名家的专题讲座熏陶教育师生;(3)在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和师生文化活动中渗透农耕文化,激发师生立志服务现代农业的热情。
4.2.2特色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相融
(1)特色文化教育实践化。文化课程教改实践,在文化课程中加入文化实践教学模块,将职业精神、文化体悟等问题放到行业、区域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文化育人社会实践,组建园林文化推广、吴地文化科普导游等大学生文化实践团队,开展“三下乡”及社会志愿服务。采取教师跟踪指导,团队自主设计方案,前期培训演练,实践活动实施,考核交流宣传5环节项目化运作模式。(2)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化。开展“苏农魂、姑苏韵、农耕情”三大类主题活动,将“崇农—尚文—乐耕”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和素养。每学年定1个主题,通过学校、学院、班级3个层次系统推进落实。打造了“百花艺术节”“园林大讲堂”“章守玉精神研讨”等大型常态文化品牌,编写出版《苏农校园林木诗文欣赏》《书香满径》《文化印象》等系列文化专著、读本。
4.2.3特色文化育人资源与社会相融
(1)育人师资相融。依托二级学院文化交流及研究机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师资。从校外邀请园林大家、非遗名匠、杰出校友等近百人为文化导师。每年开设园林文化、昆曲、刺绣、玉雕、茶道、花艺等特色文化专题讲座数十场,实现校内外师资协同育人。(2)育人基地相融。在校内建设三片区二类馆,架设起苏农文化育人环境。三片区即西园路校区———校史文化承载地,相城校区———农耕文化传承地,东山校区———吴文化体验地;二类馆即展示馆、体验馆,学院已建成花艺馆、园林技术馆等9个展示馆;相城科技园(3A景区)、东山现代农业园等3个体验馆。校园内“和丰楼”“课耕楼”等教学楼宇、“明农路”“尚农路”等道路名称无不彰显着学院历史积淀、江南农耕文化的特色文化意蕴。学院还依托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建立张家港永联村江南农耕文化园等70余个校外文化育人实践基地,通过校内外基地协同育人。(3)育人知识相融。百十年苏农,百十年厚度与积淀,学院充分挖掘校内育人资源,凝炼传承苏农精神,编辑、出版一系列与校史文化、专业文化、农耕文化相关的专著、读本;并选用农耕文化、苏州园林、昆曲等方面的专著作为教材,通过课程教学积极传播江南农耕文化、吴地文明,实现了校内外知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陈曦.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4(增刊1):66-68.
[2]梁月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郭丹.浅谈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J].高教学刊,2016(1):159-160,162.
[4]葛道凯.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04-28(7).
[5]吴小平.示范性特色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6(11):196-197.
作者:陈迪辉 汤易 肖阳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