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育中的传承

时间:2022-06-05 08:4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育中的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长期流传于我国民间,受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不同风格后形成的表演风格相对稳定的舞蹈内容。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较高的舞蹈气质,并让学生从中领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积极创新,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知识内容的把握,传承民族民间舞的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瑰宝。中国民族舞蹈作为用肢体书写的民族文化,也是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结晶之一。古时候,有些民族发展较为落后,没有文字进行记录,就用舞蹈来记录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蕴含着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因为如此,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以及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其次,中国民族舞可以传达丰富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舞蹈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程,可以从中学会如果用舞蹈来表达情感和精神,更能从中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对于学生以后的舞蹈学习和创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最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化发展,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门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然而在教学上和课程设置上,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教学资料上,资源比较匮乏,很多高校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潘志涛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使得教学内容较为单薄,层次不足,学生学习到的层面不够深入;其次,在教学手法上,形式单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的教师大多不是编导出身,因此在教学上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从而导致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较为陈旧,传授的手法也不够新颖吸引;最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授不能仅仅停留于舞蹈技巧的层面上,更要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生活环境才能更好的掌握其舞蹈风格,而这些文化感受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来传达,需要到当地进行体验和采风才可以真正了解体会到的。这对于如今高校的舞蹈教育来说,鲜少有这样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层面得不到拓展,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这些情况下发展,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层次,也难以广泛地传播民族文化。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

想要使中国民族民间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就要明确民族民间舞的产生与起源。对民族民间舞中优秀内容的传承,可以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知识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便于学生积极弘扬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涵。人们以生活中耕种和狩猎的动作为灵感,在进行动作的同时融入节奏与情感,为动作增加律动感,这便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最原始的由来。原始舞蹈作为中国最早期的舞蹈,其发展伴随着我国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逐渐演变成具有美感的民族民间舞。民族特性在民族民间舞的演化过程中不断融入其中,使得民族民间舞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孔雀舞和侗族的狮子舞,在舞蹈中合理地融入地方的民俗特色,可以进一步展示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到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思想作风,同时通过舞蹈的演变过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性地融入新的内涵与特点,使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整体风格彰显出民族特色。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艰难,例如外来舞蹈文化的侵袭,导致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传播与传承上遇到不少的挑战,更可以说是一个严重的阻碍。高校舞蹈教育应当注重解决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问题,基于民族民间舞的独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教学的渠道,改良教学的手法,以帮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掌握。高校舞蹈教育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可以采取以下这种方式: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做到言传身教,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在细节上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内容;其次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来进行拓展教学,以弥补因场地等条件问题,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都能自行通过视频反复学习教学内容,便于掌握民族民间舞的标准动作并进行练习;此外,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容的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掌握舞蹈动作的演变历程和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最后学生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进行动作练习,才能够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理解,在练习中感悟动作的本质。通过分析和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现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变迁过程的了解,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深入地融入舞蹈的动作设计中,以不断创新的创作,进一步促进高校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具有时间阶段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阶段式的变化。高校舞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其发展的时间性为根据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层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舞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变化趋势,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舞蹈内涵。作为一种世代流传、演变至今的针对文化遗产,不同的舞蹈动作设计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展示出民族的地域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民族舞蹈在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得到大家的重视,随着“遗产抢救”工作的开展,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保护也被列入其中,从那以后,我国民族舞蹈进入了厚积薄发的休整、保护阶段,随着国家文教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对于民间舞蹈文献资料的理论整理和研究工作也由此展开,这一时期不仅理论研究有所建树,在舞蹈创作实践上也取得了不小成就。很多经典的民族舞蹈都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如《孔雀舞》、《草原上的热巴》等等。舞蹈文化和时展有着密切联系,当前环境下,高校舞蹈教育更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采取融合、交流、兼容并蓄的发展策略,面对外来舞蹈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舞更应该具有危机感,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另外需要正视的是,民族民间舞舞蹈的别具一格的竞争力来自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在民族民间舞的创新中这是万万不能摒弃的部分。因此民族民间舞的创新要通过展现民族的创造力的同时适应时代潮流,在当今这个各种文化争奇斗艳的社会中繁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将当代文化适当地融入舞蹈教学内容中,对舞蹈动作进行完善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另外教师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舞蹈的情感表达,同时从舞蹈的动作、情感、技能、音乐等多个角度进行加工;而且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舞蹈的特点,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要结合时代背景,注重创新。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创新

(一)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目标。因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学习内容的同时,在德智体美上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在舞蹈教育中加入德育的知识内容有着许多好处。首先,适当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学习舞蹈的艺术生来说,欣赏和创作舞蹈都需要极高的审美和耐性,才能创造艺术。其次,适当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舞蹈学习和表演中与同伴相处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使学生能够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完成舞蹈内容。

(二)加强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学习舞蹈的艺术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学生对舞蹈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于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的培养。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包含不同种类的民族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和训练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和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舞蹈动作的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去感悟舞蹈中蕴含的情感,领略舞蹈的独特魅力,提高舞蹈的审美能力。

(三)优化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教师在做好舞蹈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类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我,从而找准突破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帮助学生以较为轻松愉悦的心态学习舞蹈,减少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概率;另一方面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在训练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体力的消耗,但同时这也是一种舒缓压力的方式,在舞蹈教学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做一些拉伸、舒展肢体的运动,帮助学生找到对舞蹈训练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主观能动性。舞蹈不仅能够强健学生体魄,还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长的当下,学生更应当掌握和领会一些减压的舞蹈。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传授民族民间舞的优质内容,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舞蹈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民族民间舞得到传承和创新,在深化学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能够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赵慕桦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