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04:4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现就贯彻这一新发展理念,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曾指出:任何公益事业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变革动力大部分不是来自动于内部,而是来自外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的迅速改革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源于社会对大学的不满。现在我国社会迫切要求大学改革,学生及其家长都希望改革,甚至连教育者自己也很不满意,更何况还有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正在颠覆着中国大学的现状。然而,大学的改革步履艰难。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是行动还是观望?[2]实际上迫于社会舆论和压力,国内已有各个层次的教改方案出台,但这些方案基本都是针对琐碎的内部管理问题,很少思考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3]。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性发展。国外三所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创新共同点是:(1)坚持自主办学,专注发展优势学科;(2)学生规模都较小,倡导小班教学;(3)追求一流的学术研究质量,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4)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高端人才遍布全球,对社会服务贡献巨大。中美两国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差异[4]:(1)创新机制上,中国目前主要是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型,而美国则更多以个人意愿、兴趣驱动为主;(2)组织结构上,国内高校现在以大梯队为特色,而美国基本上采取小组形式,教授之间的互动非常好;(3)创新文化上,中国大学一般是学生服从老师并跟着老师做,而在国外,从小学开始,挑战思维训练较多,学生在上课、做研究时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或提出异议;(4)教育的重点方向,国内大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美国大学不光是知识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通过网络获取、了解知识。由此获得启示:大学能否闻名世界,并不取决于大学的规模和称谓,而取决于其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就。要创新,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这是人的精神支柱。创新的统驭力、动机是维持和促进创新的原动力,情感是创新的润滑剂,性格是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其次要有正确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既要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也要能灵活运用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平面与立体思维等多种思维。学校要为创造力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有利于创造的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支撑平台:自由与安全感、有特色的实验室、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激发学生创新的多种活动,尊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把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转到侧重考核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上来;改进教学制度,改革学分制,建立假期学习制,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多种创新能力的活动;改革教学模式:通识教育加创新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事实上,很多知识不是怎么学的,而是在不断实践和失败中不知不觉学会的;改善创新内环境:克服四个先天不足(思维僵化、知识活力差、创新思维受阻、创新文化非凡化等),消除八大制约因素(主观上底蕴不深、眼光不敏、胆识不足、治学不勤、学术氛围不浓、学风不淳、评价不公、赏罚不明);调控各类负面心理:胆怯、倦怠、嫉妒、从众、习惯、兴趣不广、个性孤僻、胸襟狭窄、自以为是、固执偏见、骄娇二气、沽名钓誉等。
二、坚持协调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我国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现代大学改革已从理论研究、学校自发探索进入了由国家主导、协调的试点推进阶段。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完善的现代大学章程,建立教授治学的体制机制,构建有效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提高教学科研产出,激发学术创新能力。改革校内行政管理体制,赋予院系更多的资源调配权和经费支配权。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考核和收入分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质量监控和内部自律机制,确保管好权、用好权,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成立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高校的活力和能力。教育部要向地方放权;政府要向学校放权;学校要按照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管理教学。
三、坚持绿色发展,这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提高高校政治思想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教师思想政治、网络思想政治,攻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课外辅导要“义教”(不收费)。(2)构建安全、卫生、环保的校园绿色环境。实指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和防治天灾人祸的系列保障措施。(3)教学管理要生态文明。近年来,在学校评估体系的指挥棒下,在申报和审批时出现了一些“潜规则”,掺杂了不少“灰色操作”,催生了人情关系、帮派勾结等腐败现象。学术不端的高发、学术风气的浮躁,是一个从制度到个人、从学校考评到图书出版、学术期刊环环相扣,彼此影响的系统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无疑需要学术管理、评价制度的根本调整,这是消除“论文腐败”的关键。
四、坚持开放发展
大学既然属于生态系统(Ecosystem),就必须在一定空间内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限度内就越强,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依赖这个系统,高校才能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循环生息。大学的教学、科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科教与经济实践脱节,推动人才培养脱离实践,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生态系统”。目前正在双向互动,探索真正的产学研联盟的道路。坚持开放发展,还应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五、坚持共享发展
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在国外又称共生(symbiosis),校际间全面深入合作共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大趋势。发达国家的高校多年前就已经很好地推进了这项工作。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十分走红。最近几年,国内高校也正在尝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民间组合”也渐成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北约”和“华约”是高校招生工作的合作;“7+2”联盟是协调和帮助进行“985”工程的规则和实施;还有一些在学生交流、课程和学分互认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双边或多边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是重庆市行政区域内的部分高校自愿组成、非营利性、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其目的是实现成员单位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出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建立“西部教育高地”,这对办出特色教育和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非常必要。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制,确保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面向新时代,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J].光明日报,2015,16(6):13.
[2]倪军.中美创新能力“不一样”的背后[N]新华日报,2011-3-16:B7.
[3]杨振宁.中国教育缺乏“渗透”型学法[N]中国科学,2010-04-25:7.
[4]乔不敏,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N]新华文摘,2010-3:27.
作者:田斌 倪竑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 苏州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