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08 17:17: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究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开展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风险管理包括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对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对风险的控制管理等内容。国企重视并加强风险管理,对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计划,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增强国企的综合效益,能保障国企实现长远的良好发展。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等阶段。在风险识别阶段,应对潜在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并对风险类型进行合理评估。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要充分考虑风险具备的突发性特点,制定科学的风险应急方案,将风险类型和风险具体内容作为依据,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对风险进行规避,应采取多样化的有效途径,增强风险规避效果。

二、风险管理下的国企内部控制模式概述

国企以加强内部控制为开展高效良好的风险管理的基础,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具有不同的着重点,内部控制强调规范管理,而风险管理注重对风险过程实施管理。风险管理衍生于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延伸和有效深化。国企在开展经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应对潜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辨识和科学评估,并构建专职负责风险管理,且具有较强独立性和系统性的部门。风险管理下的国企内部控制模式,应紧扣内部控制涉及的各项要素,并契合自身实际,将风险管理良性融入内部控制中,对风险评估机制进行细化,并实现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拓展延伸,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有效加强。风险管理下的国企内部控制应有效体现风险管理的作用,并高效严格地落实执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国企在实施内部控制的实践过程中,应最大化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增强应对解决风险的能力,保障国企运营发展的稳定性。风险管理下的国企内部控制模式,设置有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形成清晰明确的职能定位,重点建设流程管理体系,通过清晰有序的流程,保障正确的业务方向,并强化执行监督,对业务流程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准确识别,并实现对风险点的有效控制。构建风险管理下的国企内部控制模式,应遵循如下步骤:第一,基于内部控制框架,考虑国企肩负的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实际范围进行扩展,增设风险管理机构,强化风险管理相关功能。第二,改善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进行拓展延伸,加强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对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涉及的各项工作进行操作执行,并归纳总结风险管理涉及的数据信息,通过直观的图表进行表达,在完成执行操作后,作出客观的自我评价。第三,在国企内部对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进行确定,并对风险管理权责进行科学划分,为风险管理的高效良好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督促员工遵循企业各项制度和相关规定。第四,加强内控流程建设,对各流程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控制和有效规避,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依据清晰明确的内控流程,开展高效良好的风险管理。第五,从整体上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契合国企实际情况,对风险防范守则进行制定,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员工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管理下的国企内部控制模式构建路径

(一)整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国企要深刻认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存在的交集,加强对二者的整合协调,使二者实现相互促进,增强国企运营的稳健性,并增强国企防控经营风险的能力。国企对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同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应注重管理细节,并引导内控人员增强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积累风险控制的实践经验。

(二)增强监督控制能力

国企应增强自身的监督能力,采取有效监督措施,更新内部控制的变化动态。同时,科学评估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工作加强检验,判断其是否合理有效。国企管理者应提升自身的监督意识,对金额较大的投资项目加强监控,并做好内控评价和风险预警,将内部控制有效贯穿于项目全过程中。董事会应与管理层形成相互监督,防止决策出现失误。国企应依据各类业务循环,科学设置控制活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合理制定内控缺陷处理标准,开展高效良好的监督,对内控执行的实际情况加强检查监督,对内控缺陷进行详细记录和准确报告,并加以整改。

(三)构建风险导向型内控制度

国企应构建风险导向型内控制度,构建自我免疫的良好机制,对潜在的各类风险因素实施准确预判,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国企应契合自身实际,对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进行科学制定,并构建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重视绩效考核指标,在利益驱动下,推动员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国企在开展经营管理和投资的实践过程中,剖析各类风险因素和风险问题,对之实施合理分类,在对后续项目展开投资预判前,对投资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因素实施综合分析。国企应对风险实施分级管理,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权责进行科学划分,构建纵向风险管理体系,在内部控制中凸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地位。要自上而下对风险实施逐层管理,对各层级风险管理权限进行明确,实现规范化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管理效果。

(四)加强内部信息沟通

国企应加强内部信息沟通,灵活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体系涉及的各环节形成的信息,对之实施集结归类,并构建信息收集和内部报告相关机制,据此强化内部信息沟通,保障内部信息的流动性和准确性,在信息层面促进内控机制的有效完善,及时发现存在于内部控制中的各类问题,并对之进行解决。国企应依托先进技术构建高效良好的信息系统,改善信息传递效果,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消除由此产生的各类负面影响。国企可设立信息沟通委员会,对利益各方进行协调,并加强信息披露相关工作。

(五)对经营环境进行优化

国企应对经营环境进行优化,实现对经营秩序的有效规范。国企对内部环境进行优化,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形成良好的相互制衡监督,在保障董事会拥有决策权的同时,对股东权益进行有效维护,并对项目决策加强监督,保障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规避风险。国企应增强内部管理体系的透明性和民主性,深化“政企分开”,对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之间的权责关系进行完善,促进监事会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国企应对风险责任制进行科学设定,将企业风险与决策收益相挂钩,对重大事项实施集体决策,实现对决策风险的有效规避。国企对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应在科学规定董事会、股东、高管的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对聘选、监督等制度框架进行完善,实现国企内部权力的合理划分,并妥善处理利益分配,保障国企的高效运转,增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国企对董事会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应严格遵循《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对董事会与经理层构建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国企应对决策体系进行完善,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国企应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债务结构进行优化,并增强调控能力。国企应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并契合企业经营实况,加以完善。国企应构建风险责任制具体方案,对投资过程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明确,并对奖惩措施进行明确设定,增强员工防控风险的能力。国企应优化改革自身产权,实施战略引资,开展专业化重组,并强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系统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内控体系进行科学优化,对管理者肩负的责任进行明确,加强内部监督记录,将管理半径缩短,促进管理运营效率实现大幅度提升,增强组织体系的高效性。国企要加强内部审计,严格监督内控执行,并创设“软控制”环境,提高办事的准确度,强调职业道德,深入分析国企管理实况,并作出科学评价,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建议。国企还要对内控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加强监督考核,形成有效激励,增强内部控制成效。

(六)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并完善员工管理体系

当前,国企处于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企沿袭传统滞后的观念理念和企业文化,难以良好适应市场环境下做好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对此,国企应建设风险管理文化,调动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进行参与。国企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将风险管理理念巧妙融入其中,并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定期举办以风险管理为主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各部门和各岗位员工参与,从整体上提升国企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员工辨识各类风险的能力,引导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积极参与。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应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员工形成有效的制度激励,引导员工树立正确对待和有效控制风险的行为态度,提升风险管理成效。要重点提升高管人员的道德素养,杜绝以权谋私的现象。国企应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对人力资本进行高效合理利用,科学制定和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并推行不相关岗位分离。

(七)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并构建风险评估系统

国企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相关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国企生产运营中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详尽全面的剖析研究,并对国企风险动态和风险信息进行实时关注,与其他部门实时保持通畅的信息沟通,在第一时间向各部门传递风险信息。应对国企风险进行细化,例如,将国企风险细化为如下几类:一是战略风险。管理层为国企制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策略不符合实际状况,或背离国企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预期的战略目标无法良好实现。二是财务风险,主要涵盖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筹资渠道狭窄,筹资金额较少,难以按时还款。投资风险,是指国企在可行性分析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决定投资,导致投资产生负收入,并引发资金链断裂,影响资金周转。三是运营风险。国企在运营过程中潜在各类风险。应对国企风险进行细化后,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规避。国企风险管理部门应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关键业务流程实施风险评估,并对相应的风险数据库进行构建,增强风险评估体系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应巧妙灵活地运用风险分析相关技术,找准各项业务存在的风险点,对关键风险点实施全过程监控。针对各类风险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紧急预案,对风险影响进行有效缓解。通过风险评估系统,对风险实施定期评估,向各部门及时传递风险评估的具体结果,增强各部门应对风险的能力。

(八)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

国企应对审计机构进行科学设置,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对审计职责的良好履行。要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从整体上增强其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审计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应深入企业经营环境,实时监督风险管理呈现的动态变化和风险控制情况。国企要通过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对物资采购、物资计量与资产验收等各项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制约,避免出现财产损失和资产浪费等不良现象,有效保障国企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国企应契合自身实际,有效落实政务公开、工会监督等制度,并向职代会提交重大经营事项,由职代会进行讨论。审计部门不仅要对国企的内控执行进行监督,还要创设“软控制”的良好环境,为内控过程设计提供顾问,强调职业道德,强化对内控制度落实执行情况的考核监督,并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加强。另外,要强化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构建系统完善的外部监督系统,依托各类监管部门,诸如财务、审计、税务、证券等部门与各类外部审计力量,诸如注册会计师等,对国企内部控制进行规范监督。财务、审计、税务等部门应进行合理分工,构建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互通,增强监督合理,在此基础上,对国企内控进行深入了解、严格检查和有效监督,对执法力度进行增强。鼓励新闻媒体,对国企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增强舆论监督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企基于风险管理构建内部控制模式,能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并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规避,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长远的良好发展。对此,国企应契合自身实际,高度重视风险,在风险管理下,通过整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增强监督控制能力、构建风险导向型内控制度、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对经营环境进行优化、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并完善员工管理体系、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并构建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等路径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建良.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构建[J].财会学习,2020(14):276+278.

[2]王霞.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构建探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0(05):147-148.

[3]周小璜.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构建[J].中国产经,2020(04):76-77.

[4]孟相茹.关于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84.

[5]陈俊.基于风险管理的国企内部控制探索[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06):40-41.

[6]姜珠萍.风险管理视域下国企内控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0):48-49.

[7]邢艳艳.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国企内控方式[J].中国外资,2021(06):96-97.

[8]闫廷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产经,2021(04):155-156

[9]陈豪华.风险管理视域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策略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2):83-85.

[10]张娟.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外资,2019(14):62-63.

作者:丁娜 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九队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