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16:16: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开放性作业在内科护理学的运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1-2]。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延伸学习,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总的来说,作业是培养学生探索思考的一种手段[3]。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4]。而传统的作业往往只注重疾病护理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开放性作业是基于建构主义[5]、多元智能化[6]、人本主义教育[7]、权威实用主义[8]等相关理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些可以通过活动完成的作业改编而成的。开放性作业不同于传统的作业,它对作业的内容、形式、时间和评价都是开放的。教师在布置开放性作业时,不再要求学生以纸面练习的方式进行,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完成作业。开放性作业开放了作业的完成过程和场所,将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工具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9]。学者金于航[10]将开放性作业设计策略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但对于开放性作业在内科护理学中的运用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开放性作业应用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9级护理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2019级方向班(重症护理191班、助产护理191班、涉外护理191班)9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25名,女生65名,年龄18~22岁;将2019级临床护理1~3班11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3名,女生100名,年龄18~22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前期专业必修课程平均成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护理学教材采用尤黎明等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6版[11]。纳入标准:(1)遵守课堂纪律,能够按时到课者;(2)对实验内容无争议者;(3)认真对待作业者。排除标准:(1)无视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到课者;(2)对实验内容有争议者;(3)敷衍对待作业者。
1.2研究方法
2021年3月选择大学三年级《内科护理学(1)》授课中相对可操作性强的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护理作为实验区间,总学时1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每周4学时,连续3周),两组学生授课的教师为同一名教师,理论学时数及教学方法相同。
1.2.1实验组干预方法
(1)开放性作业设计。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三方面入手,以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设计出课前预习类、基础应用类、课程巩固类、实践应用类作业。作业内容方面,注重作业分层及作业内容可操作性,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业形式方面,减少书面练习题形式作业,增加以观后感、调查报告、健康教育短视频、宣传手册、小讲课等多元化自主选择作业形式。通过课前预习类作业,探究疾病起因不良生活方式等高危因素,课堂中以生活实例探究疾病发生发展因果关系,课后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构建疾病整体护理知识的探究式作业,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类作业。应用个人作业和分组作业相结合模式,缩短不同学生间知识掌握的差距。作业评价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作业质量。本研究中的开放性作业侧重学生主动运用护理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的活动性作业,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2)开放性作业实施。①课前预习类作业:开课前3天,在学习平台线上发布作业,要求学生观看医学相关的纪录片,如《人间世》《急诊室故事》《医者》等,视频时常控制在20分钟内,在观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侧重职业认同感、责任和担当叙述,理解疾病、残疾、生老病死、医患关系等,明白健康教育与紧急救护的重要性,在第一周上课前提交。②基础应用类作业:第一周课程结束后,线上布置分组任务作业(每组6~7人),要求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每人采集3~5名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信息(注重饮食、休息、运动方面),分析是否存在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罹患消化系统疾病危险因素,小组讨论分享,形成包括但不限于观察报告、健康教学宣传册或健康指导短视频的形式的作业,第二周课程结束后上交。③课程巩固类作业:第三周本章节学习结束之后,学习平台线上布置个人作业,教师给出本章知识点思维导图主干,学生在此基础上逐级对各分支进行补充完善,一周后上交。④实践应用类作业:第三周本章节学习结束之后,进行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健康指导实践,即针对社会上有相关疾病的人(包括但不限于陌生同学、随机路人等)进行相关询问并给予健康指导,提交实践活动现场照片、活动计划、人员分工、活动过程、本次实践活动收获和不足等,以PPT的汇报形式提交作业。(3)开放性作业评价与反馈。课前预习类、基础应用类、课程巩固类作业按照内容全面25分、思维拓展25分、人文关怀25分、整体印象25分进行评分。实践应用类作业按照PPT制作10分、团队分工10分、内容全面50分、人文关怀20分、整体印象10分进行评分。个人作业成绩教师评价占100%,分组作业成绩由20%组内互评、40%组间互评、40%教师评价构成。上述作业评分标准均经过教研室专家审核后使用。教师在评价作业过程中对存在问题及不足及时记录,在授课过程中给予指导。
1.2.2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自主学习,提交实践应用类作业形式。消化系统章节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学习平台线上发布实践应用类分组作业,具体内容和要求同实验组。
1.3评价指标
1.3.1考核成绩
在消化系统章节授课结束后一周,采用线上限时统一的章节测试。考核内容为消化系统常见病护理要点、主客观百分制测试题。除此之外,两组学生都布置有实践应用类作业。
1.3.2效果评价
参照王彦斌[12]所编制的高中物理作业现状调查问卷,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内科护理学作业现状调查问卷,共17个条目,4个维度:作业内容(6个条目)、作业形式(3个条目)、作业评价(2个条目)和学生对作业的情感态度(6个条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0.846,KMO值为0.813,且经专家审核其内容效度较好。选择分值越高的选项则代表越认同该题目所表述的内容。消化系统章节学习前一周及本章学习结束后一周(开放性作业全部提交后),向实验组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学生对开放性作业教学效果评价和课程考核成绩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章节测试及实践应用类作业比较。
2.2实验组学生实施开放性作业前后的效果评价比较。
3讨论
3.1开放性作业改善了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和态度,提高了对作业的兴趣
开放性作业基于开放性思想,注重实践活动,贴近生活、贴近临床,以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作业形式,更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13]。本研究中开放性作业的实施,将枯燥的专业知识与护理学生满心期待的动手实践活动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转变了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增加学习的兴趣。这与学者邓小羽[14]将开放性作业应用到秘书实务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一致。学者冯新娥[15]设计的创新实践型开放性作业,将课外作业与创意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吸收。本研究中实验组章节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进一步证实了该观点。
3.2护理专业学生对开放性作业学习效果的评价较高
开放性作业不仅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更能通过活动和交流暴露学生的认知漏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16]。本研究中基础应用类和实践应用类分组作业,学生成员间资料分享,查漏补缺,分工合作,共同达到知识内化吸收。这与学者臧鸿雁等[17]将开放性作业应用到数学课程中,提升了学生数学素质的观点相一致。本研究开放性作业设计的4种作业类型体现了关联性、递进性,实施开放性作业后实验组学生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作业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均高于实施前(P<0.05),这与学者干慧菁[18]将开放性作业应用到电路连接课程中的研究相一致。
4结语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实施开放性作业设计策略,以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设计出课前预习类、基础应用类、课程巩固类、实践应用类作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研究仅针对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进行了开放性作业设计,未将开放性作业运用到其他章节,因而存在开放性作业设计不够全面等问题。此外,开放性作业次数多少是教师可以承担的工作量、师生对作业评价是否存在主观意识、开放性作业在综合成绩构成中多少比例合适等方面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余珍珍,林雅珠,胡荣.我国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2):97-102.
[2]高琼,刘艳丽,林翠霞.脚本理论视角下的内科护理学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19):3424-3426.
[3]郭桂周,郭琪琳,肖白云.新中国建国70年中学物理课外作业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展望:课程政策的视角[J].中学物理(高中版),2021,39(2):2-5.
[4]吴凡,汪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卫生资源,2021,24(1):5-8,19.
作者:王涵 喻玲玲 王瑾钰 张欣蕾 曹铭琪 赵培培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