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引导路径探讨

时间:2022-10-13 14:5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引导路径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引导路径探讨

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国家工业化飞速发展时期重合,作为新时代中个性活跃、意识超前、需求旺盛的新兴消费主体,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良消费行为,如攀比消费、超前消费、享乐消费、符号消费等。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三观形成、成长发育、形塑构建、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高校要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

一、新时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攀比消费

理性认识下,经济人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来衡量消费支出,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朋辈、同学的消费行为的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经济支持和资助,即使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兼职、勤工助学等工作,其收入也并不稳定,不能覆盖日常消费支出。固然,高校中存在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日常消费中具有高单价、高品质、高频次的特点,其消费行为会对家庭条件一般或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产生冲击,大学生在理性消费观念未形成且缺乏学校引导、家庭约束的情况下,会产生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消费欲求,这种欲求产生于大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且这种心理上的追求没有限度[1],陷入追求大牌、蹲点抢购、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误区和陷阱。例如,笔者所在高校曾出现需要学校资助并背负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在资助发放和贷款到账后,购买价格令人咋舌且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的AIRJORDAN限量版篮球鞋。在这种情况下,球鞋实际已成为学生在攀比心理作祟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物化的媒介和自我标榜的工具。

(二)超前消费

当前,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已成常态。互联网中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信贷项目,无一不时刻撩动着大学生蠢蠢欲动的消费心弦。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的门槛极低,只需要提供身份和家庭信息就可以快速获批不小的信用额度,这对没有稳定收入而又向往着及时享乐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具有极大的贷款诱惑力和消费煽动力。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使用覆盖率接近70%[2],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个人消费分期信贷产品更是在大学生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适度使用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条件、生活品质,但很多学生在使用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时,为了快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享乐需要,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的便捷性和易得性,出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透支消费的行为,即不考虑自身的实际还款能力,随意购买自身喜好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给其自身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购买心仪的物品而去使用高利贷、裸贷、套路贷等非法贷款,学生在此过程中被诈骗和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的金融秩序、校园的安全稳定、学生自身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

(三)享乐消费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期的富庶程度远非父辈可比[3],这无疑造就了大学生较高的物质需求水平和物质感受体验。同时由于受到泛娱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容易形成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满足感的享乐主义心态[4]。在享乐主义思想的刺激和裹挟下,在众多“娱乐至死”视频媒体、广告媒介的影响下,相当多的大学生沉迷于娱乐化、享受化、碎片化的物质生活,疏于认真学习和提升自我,逐渐形成生活上追求享乐、消费上挥霍浪费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手机是大学生进行娱乐的最常见的工具,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更换手机的周期为18个月,远高于手机淘汰周期17~43个月[5],换言之,大学生的手机刚刚进入“而立之年”就惨遭淘汰。大学生“充分享受”买买买带给自身的愉悦感,为了享乐而购买成为其提升快感的兴奋点,他们长期沉溺于这种快感构建而成的幻境中,失去了寻找自我价值、谋求自我提升、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即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本身以外,同时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境、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氛围。[6]信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拓展了大学生多元社交的空间场域,赋予了大学生新颖独特的话语表达,同时也催生了大学生形式多样的符号形象。网络催生的符号形象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化的追求,构建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成为大学生身份区分的媒介和手段,也激发和释放了大学生符号消费的需求。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背后隐含了他们的交往需求,换言之,大学生是为了明确自身的角色身份、获得群体内部的认同才进行消费的,消费的目的在于融入消费品背后所象征的文化圈并以此来标榜自我。例如,这两年火热的盲盒消费,在校大学生是盲盒消费主体[7],大学生通过大量购买盲盒来获得盲盒背后的情绪价值、情感寄托、情感体验、心理价值及社交属性。盲盒的价格虽不高但也并不亲民,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来讲,为了大量购买盲盒使用互联网贷款超前消费,不仅经济上难以负担,也浪费了大学生宝贵的学习和提升的时间和精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原因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和影响的共同结果。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不足、高校消费教育的错位以及家庭消费教育的缺位,使得三观并未成型、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不稳定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中实施各类不良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空位

自我教育指大学生对照社会主流正向价值观和规范,不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培育、自我修复、自我激励、自我实现,完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流的并轨合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但社会经历不多,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不广,思想观念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8],对思想意识、文化取向、价值选择的辨别和研判能力不强,极易受到消费主义的腐蚀和浸染。陷入消费主义泥潭中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深度不够,对用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自身价值观进行塑造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实践强度和频率不够。在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稳定器和观念压舱石的情况下,大学生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抵御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对自身消费观念的异化,容易做出不良消费行为。

(二)高校消费教育的错位

高校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并未充分发挥引导消费行为的作用。究其原因,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重视不足,推进不够,消费教育没有充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很多高校并未系统地开展消费教育,消费教育以只言片语的形式散见于各种经济学课程,这种碎片化、零散化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也难以在高校教育中习得系统的、全面的消费教育知识。总之,相对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快速更迭和消费行为的多元变化,高校消费教育呈现错位和迟滞的状态,最终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形成缺乏约束和规范。

(三)家庭消费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作为未完全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其消费意识极力向社会成员靠拢,但其在校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大学生无法取得与社会成员相当的收入,因此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日常开支和学费支出仍主要依托于其家庭。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地,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初步成型具有决定性作用[9]。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大学生的消费意识也呈现出差异化的倾向,其消费意识和行为与家庭消费意识和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这是基于大学生父母消费行为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背景的潜移默化作用。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能够赋予大学生较好的物质条件和较高的生活水平,此类家庭如果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向引导,对大学生的物质和金钱需求有求必应,则容易出现大学生消费需求盲目、消费欲望强烈、消费目的异化的情形。而经济条件欠佳的家庭中,家长对大学生的经济支持有限,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往往局限于教育大学生勤俭节约,但对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和消费行为难以进行有效判别和有力规制,因此,大学生在此类家庭中接受的消费教育也是片面和有限的[10]。

三、新时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引导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对其成长发展影响重大,应及时介入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纠正大学生消费意识偏差,帮助大学生重构消费理性。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补位:发挥主体性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自发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并开始对照自我、检视自我、评价自我、改善自我,探寻人的现实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逐步觉察、了解并思考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其个体消费意识的形成是社会消费意识对其浸染和个体主动选择的共同结果。基于此,大学生自我消费教育应该遵循个体发展方向与社会前进趋势辩证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主体能动性是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思想定力、做出价值选择、实现消费理性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自内而外形成正向消费意识的思想前提。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外在表征,主体性是自我教育的关键内核[11]。大学生要激发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消费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来审视自身的消费思想,调节、控制自身的消费行为,确保自身消费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从而完成自身的教育计划和目标。

(二)高校消费教育的正位:强化价值导向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并予以及时回应。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坚定思想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剖析消费主义思潮的运行机理和内在本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定力,有效避免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其次,要将大学生消费教育系统地整合、规范地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畴内的消费观教育,同时加强课程设计,结合消费热点事件进行议题设置,引导阐释,力求教学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通过构建正向消费文化、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改善校园消费环境、组织校园消费实践、推进校园消费研究等多元方式和途径,重构大学生的消费理性。

(三)家庭消费教育的进位:凸显独特优势

家庭是大学生消费观的发源地,家长身兼大学生的生命创造者、情感关怀者、成长教化者和经济支持者的四重身份,这赋予家庭消费教育相对于大学生自我消费教育和高校消费教育而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首先,家长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和模范,家长构建良好的家风,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和示范,凭借子女与家长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情感联结,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的影响悠长而持久。其次,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了解程度较高,与大学生共同参与消费的机会较多,能够多角度、多场景地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且能够有效控制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具有强力作用。最后,家庭通过开展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充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消费伦理,让大学生意识到,为了满足消费欲望而加大家庭经济负担的行为,对其父母、对自身都是不道德、不负责的,是不能为社会所认同的,从而充分地发挥伦理道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璇,梁德萍.消费主义,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逻辑[J].理论月刊,2012(6):152-155.

[2]王新庆.大学生网络贷款信用风险调查与思考[J].征信,2021,39(12):80-85.

[3]宋德孝,别杨杨.“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本质、危害及其超越:基于当代青年多元需求的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2(2):22-29.

[4]杨春花.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分析及引导路径探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1):71-78.

[5]侯素霞.高校大学生废旧手机回收行为调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3):99-104.

[6]敖成兵.Z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21(6):100-106.

[7]曾昕.情感慰藉、柔性社交、价值变现: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盲盒潮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33-141.

[8]陶志欢.青年思想教育过程及规律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5):52-59.

[9]卢明名.个体消费观念影响因素质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12-216.

[10]于伟.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机理分析:基于群体压力和环境认知的视角[J].消费经济,2009,25(4):75-77.

[11]张蓓.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调查分析:基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92-94.

作者:汤瑞雪 黄祖鑫